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个判断

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个判断

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个判断
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个判断

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个判断

■何海峰

本文首先回顾了1999年以来的3次物价上涨,然后分别分析了长期、中期和近期内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以及原因,最后指出观察中国物价变化需要注意的几个前提。

[关键词]通货膨胀;判断;因素[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69X (2010)01-0006-07

何海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732)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等促进和保持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随着这些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尤其是伴随着信贷和货币供应的剧烈增加,自2008年

2月开始迅速下降的CPI 降幅显著趋缓。于是,关于中

国是否将发生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话题开始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基础并不具备;短期之内,中国有可能出现物价水平的回升。本文还强调,理解和应对中国物价上涨存在几个需要注意的前提。

一、1999年以来的3次物价上涨(一)一些基本概念

作为经济学最常见的一个基本概念,通货膨胀一直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

目前广泛认可的是一个描述性解释:通货膨胀是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首先,所谓“持续”,不是指一次性的或短期的价格水平上升,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是,关于这个过程到底有多长,理论与政策上都没有统一的明确界定。一般认为,这个过程应不低于12个月。同时,也不能把周期性经济萧条时,价格下跌后复苏阶段的价格上升称为通货膨胀。②其次,所谓“明显”,不是指轻微的价格水平上升———比如0.5%,就不能说

是通货膨胀。但是,这个价格水平明显的增长率标准到底是多少,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中都没有统一的说法,它更多是一个取决于人们对通货膨胀敏感程度的主观性概念。

进行经济分析时,对通货膨胀的分类会借助不同的标准,例如按程度分、按市场机制分、按预期分、按成因分、按政策因素分、按有无国际或战争因素分等。其中,按照通货膨胀程度划分,有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种。爬行式通货膨胀指一般价格水平年上涨不超过2~3%,并且经济中没有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温和式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比爬行式高,但又不是很快,具体百分比没有统一说法。奔腾式通货膨胀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率在2位数以上,而且发展速度很快。恶性通货膨胀也称超级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特别猛烈,且呈加速趋势———

此时货币完全失去价值贮藏功能,几乎丧失交易媒介功能,成为“烫手的土豆”,国家货币制度即将崩溃。

从以上说明中可以看出,基于严格和严肃的角度,我们更愿意把1999年以来的几次CPI 上升过程称为物价上涨,而不是通货膨胀。

(二)1999年以来的3次物价上涨表现

1999年以来,以CPI (以及PPI )衡量的物价水平出

①本文不代表作者任职单位的观点,文责自负。

②这种情况称为“通货复胀”(reflation ),它指的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等方式刺激经济以走出通货紧缩。从时间上看,它

是在经济衰退、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后经济从谷底开始恢复、价格总水平开始回升的那段时间。

J

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金融与经济2010.01

现过三次上升过程:1999~2001年、2002~2004年和2006~2008年。

这3次价格水平的上升也可以通过其它物价指数的变化得到反映,尤其是作为PPI前端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变化。具体参见图1。

图11978-2008年原材料、燃料、动力

购进价格指数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当然,1999年以来的3次物价水平变化其幅度显著低于上世纪的2次物价上涨——

—参见图2。1989年和1994年的CPI涨幅曾达到了18.0%和24.1%。

图21978-2008年CPI、PPI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如图3所示,从月度数据上可以更清楚地了解3次物价水平的变化过程。

第一次物价水平上升的起点是1999年4月和5月——

—从当月CPI上看,这两月均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1999年6月CPI指数降至98.2的低点并开始逐步止跌上升;2000年1月,当月CPI指数升至99.8,2000年2月,当月和自年初累计CPI指数均超过了100——

—其中,直到2001年12月,后者一直保持在100以上;2001年9月,连续16月高于100之后,CPI 指数降到了99.9,当月首次出现0.1个百分点的同比下降。这次物价水平的最高点出现在2001年5月——

—CPI指数为101.7,当月CPI同比增长了1.7个百分点。这次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和持续时间(高于0以上的增长区间)比较短。

第二次物价水平上升从2002年4月开始——

—当月CPI指数为98.7,此后CPI的降幅开始逐渐收窄;2002年1月,CPI指数达到了100.4,此后,CPI累计值基本保持了连续上升,直到2004年9月和10月的104.1高点——

—而CPI同比5.5个百分点的最大涨幅则出现在2002年的7月和8月;随后,虽然涨幅出现了下降,但直到2006年3月,当月和累计CPI指数均保持在100以上。这次物价上升幅度比较明显,CPI最高曾达到105.3;持续时间也比较长,CPI高于100的时间达到了39个月——

—随即便进入了第3次上升过程。

第三次物价水平上升从2006年3月开始。从当月CPI指数上看,2006年3月为100.8;2007年3月达到了103.3;4个月之后,2007年7月达到105.6;2008年1月达到了107.1,2008年2月达到了最高点108.7——

—累计CPI也于2008年4月达到了108.2的最高点;此后,CPI涨幅不断下降,2009年2月当月CPI 和累计CPI开始降至100以下,分别是98.4和99.7。这次物价上升幅度比较大,当月和累计CPI都超过了108;当月CPI前后在100以上保持了33个月——

—而且前次CPI并没有跌至100以下水平。

(三)货币供给与物价上涨的伴随表现

米什金(1998、2001、2004)在解释通货膨胀的含义时,反复重申到——

—当通货膨胀被定义为物价水平的持续快速上涨时,大多数经济学家(无论是货币主义者还是凯恩斯主义者)都会同意弗里德曼的论断。而弗里德曼的著名论断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弗里德曼以及随后的众多实证研究都表明,物价水平持续快速上升的背景都是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率,这也是货币经济学已经接受认可的基本观点。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31999年1月-2009年10月CPI、PPI变化

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个判断

①2008年8月CPI 同比涨幅为4.9%,已低于5%的水平。②参见1998年10月28日《中国证券报》。

③这些研究来自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等独立的研究报告。

结合中国对货币供给不同层次的界定,一般认为,

M 0更多与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相关,主要发挥交易媒介

作用;M 1更多代表了国民经济实体层面的交易,即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M 2则主要发挥着价值贮藏功能,它与资本市场或者各种资产交易活动相关联,反映了国民经济金融层面的宽松活跃程度。因此,理论上看,中国的M 1运动变化情况是物价水平变化的重要先行指标;实践上,人们更多是通过M 1与CPI 的变动趋势来观察和分析物价水平的短期变化。

图4

1999年1月-2009年10月M 1

增长率和CPI 、PPI 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

如图4所示,阴影部分表示了M 1变化带来CPI 变化的滞后期。具体地,图中自左至右第1、3、5个阴影分别代表了1999年以来,M 1增长率增加后传导至CPI 上升的滞后时间;而第2、4、6个阴影则表示M 1下降传至CPI 降低的时间长短(当前CPI 的下降还处于发展中)。数据显示,1999年以来3次物价上涨之前M 1传导滞后期分别为10个月(1999年2月至1999年11月)、17个月(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和11个月(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

从图4还可以看到,由于近期M1增长幅度的迅速提高,一些研究者认为,在CPI 止跌回升之后,中国很有可能再次发生通货膨胀。这个结论的前半部分符合归纳规律,但其后半部分则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二、从长期看,中国不会发生失控的、持续的通货膨胀

从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看来,短期内,中国物价回升甚至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

国际上,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配合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欧日以及不少国家纷纷降低利率甚至实行了零利率,全球流动性得到迅速补充,逐步推动了原油、大宗产品以及资产市场的价格回升;而且,在中国经济率先恢复的预期之下,外部流动性通过一些途径流入国内,导致短期资金的过剩。在国内方面,基于2009年以来信贷和货币供给的极大扩张,也出现了流动性充裕局面,尤其在金融层面。这些都构成了短期物价上升乃至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但是,从长期看来,受制于经济体制、结构方面的具体因素,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基础并不存在。

首先,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已由短缺经济转变为动态性、结构性的过剩经济。一般认为,1998年是中国经济运行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分界点。国家商业信息中心对601种商品供求状况进行排队分析后发现,

1998年上半年供过于求、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已达100%。据此,该中心判断,短缺现象第一次在统计意义

上消失,中国经济运行开始由供给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转变。

尽管1998年中国开始告别短缺经济已经成

为学术界、决策咨询界、决策层的一个共识,但对于中国是否属于过剩经济仍存在争议。从近几年的发展实

践上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不仅面临市场结构性升级的动态性过剩,而且面临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从世界范围内的经验来看,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周期性产能过剩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是一个基本特点;而以中国13亿之多人口和30多万亿元GDP 总量,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产能过剩势所难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已经出现了结构调整型的“过剩经济”。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一系列的研究结果,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在9.5%至10.7%之间。

换言之,中国经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供给大于需求的基本格局是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即使伴随政府有意识、有计划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持续升级,中国的产能过剩仍将是一段时间内发展中的常态。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发生的。

其次,中国储蓄大于投资或者说高投资与低消费率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以高增长、高储蓄和低消费为特征,而且资

金融与经济2010.01

①这再次验证了1998年中国经济运行短缺态势的结束。②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资金流量表(实物部门)计算而得。

③这是因为,居民收入被压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了消费率难以上升。一方面是高资本形成率和高投资增长率的

自我强化,另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又居于不利的地位,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在低收入增长率下的高储蓄率。

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物价上升过程中,CPI 领先于PPI ,即PPI 随后加入了对CPI 的推动(从数据上看,上游产品

价格指数高于中间产品价格指数,后者又高于产成品价格指数);而此前几次物价上升中,两者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这次

CPI 变化具有结构性特点,即上升主要来自食品(尤其是猪肉),故有人戏称“猪PI ”。

本形成率(即投资率)也在波动中上升。从储蓄与投资的对应关系上看,1998年,国民储蓄率首次超过资本形成率;①此后,中国国民经济中储蓄大于投资的基本局面就在延续中不断扩大———

2007年,国民储蓄率达到了51.0%,而资本形成率则降至42.3%。②深入到国民储蓄率上升的内部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居民储蓄率基本保持稳定,而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则相对明显上升。1992年,居民储蓄率为20.3%,企业储蓄率为11.3%,政府储蓄率为4.4%;2000年,它们分别为17.8%、15.7%和3.3%;2007年,它们则分别成为20.0%、22.9%和8.1%。

国民储蓄率的上升意味着最终消费率的下降,相应地,经济增长中内需拉动则越来越转向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支出法GDP 统计数据,1978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为38.2%,相应地,最终消费率为

62.1%;2000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为35.3%,相应地,

最终消费率为62.3%;而到了2007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就上升到了42.3%,相反,最终消费率却下降到了

48.8%。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投资支出将进一

步扩大,而消费则不可能得到提高,由于外需的急剧下降,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投资。

在一个

既定的时期内,国民经济总体需求的下降对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中国储蓄大于投资的总体格局不可能发生改变,即使存在短期内投资率的上升,也不可能造成长期内物价水平的上升。

最后,中国人口结构将发生变化。根据我国学者与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今后三四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与规模均居世界各国之冠。因此我国有利的人口结构,即常说的人口红利将会提前发生逆转。其结果是,社会总体养老负担迅速加重。这将是造成我国在长期内将面临通货紧缩的人口结构变动方面的原因。

总体来看,我国在长期内不太可能发生高水平、持续较长的通货膨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在工业化、城镇化继续加快发展的大趋势之

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民生和社会保障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日渐突出,中国持续的高经济增长率可能不会得以重现,但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比较小。

三、从中期看,中国也不太可能出现较大的物价上涨从2006年3月开始的上一轮通货膨胀,在CPI 到达8.7%(2008年2月)和PPI 到达10.1%(2008年7月)之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而迅速降落。尽管这次物价水平上升已经显示出强烈的输入型、成本推动型的特征,但因为中期内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存在,中国也不太可能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

(一)上轮通货膨胀具有强烈的输入型特征从国际因素上看,由于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在利用本国资源之外,更多地转向了国际市场。据张卓元在2005年的测算,1990年我们国家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为5%,到了2004年已经达到

50%以上。2003年至2008年2月,国际原油及大米、小

麦价格的增幅均为历史最高;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指数中,燃料价格、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价格均高于平均水平,成为拉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石油价格与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对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推动作用,它是这次物价上升的主要原因。

(二)上轮通货膨胀还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特征这里选取2007年11月数据进行一个断点分析,当时CPI 为6.9%,PPI 为4.6%,都还处于继续发展之中。首先,在国际油价影响传导之下,国内油价快速上涨,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升22.6%,高于所有投入要素中价格的增长;其次,在国内高投资增长率影响下,一些主要的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这次通货膨胀之所以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首先,石油、黑色金属和采掘业的价格上涨会传递到相关的下游产业而推动CPI 的上涨;④第二,由于人们食品需

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个判断

求的刚性特点,可以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与需求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食品价格的波动只能来自成本的变化;第三,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食品价格中,猪肉价格涨幅最大,其原因在于生猪饲养与一般的农产品生产不同,它对于工业的依赖程度要远远地高于粮食和蔬菜等农业产品——

—农民早已走上了依靠专用饲料为主的养猪道路,而后者则是典型工业产品。

(三)一段时间内,这种输入型、成本型通货膨胀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普遍处于衰退之中,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但是,在缺乏真正经济增长点——

—全新的、可产业化的技术变革引领之前,主要发达国家重新回到稳定的经济增长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延续了外向需求拉动惯性的中国经济,在外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既有的支持出口导向战略的引致投资也会随出口反转而出现乘数型减少。在国内消费不可能迅速提高条件下,国内基于增长战略转型的投资将被赋予更多期待,但它本身的可持续性仍存在一定问题。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决定了,危机之后一段时间内,通货膨胀发生可能性将比较小。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末生产过剩危机已经开始初现端倪,当时表现为“内需不足、市场疲软”。后来,随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IT产业,而将制造业向外移,这一过程创造了大量的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从而缓解了这个问题。随后中国加入WTO更加强化了这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而出口导向战略及其成功实践,也在世界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下,吸收和解决了中国生产过剩的外销出口。由于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蔓延就成了问题爆发的导火线。据不完全数据显示,国内产能过剩在危机下进一步恶化:2009年一季度氧化铝产能闲置38%、焦炭业产能闲置60%、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闲置20%、铁路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50%以下。但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全世界的联合救市,信贷政策的刺激,财政政策的释放,更多的资金有可能流向早已产能过剩的行业。这也是有关研究者担心近期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但是,由于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尚待时日,中国短期追加扩大的投资只可能支持起GDP的短期增长,不会形成现实的出口增长(并进而强化后续投资扩大),在消费内需有限情况下,其结果只能是产能过剩的加剧。

从问题的根本解决思路上看,产能过剩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它指向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面对国内外能源、资源等的短缺和价格上涨,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当务之急,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效率,抵消由于资源短缺造成的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技术进步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而技术创新则需要由体制创新提供条件。如果说技术创新主要是由企业自主推动的话,那么企业进行创新动力则应该由国家和市场推动的体制创新来提供,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仍然要深化市场化改革。从过去一段时间实践看,我国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远远慢于商品的市场化改革;也正因为此,上一次通货膨胀中,要素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要大于商品价格。

四、从短期看,中国有可能出现物价止跌回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中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和信贷的增长均为各自统计记录的新高,2009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了34.4%,增幅比上年末高15.7个百分点。这是1998年4月发布此项数据以来的新高。

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5%,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M2增速也是1997年3月央行公布此项数据以来的最高增速。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7.1%的GDP增速(2季度为7.9%),M2增速高出名义GDP增速21.4个百分点。可以说,流动性宽松程度前所未有。

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持续上升。截至2009年6月末,M1同比增长24.8%,增幅比上年末高15.7个百分点。6月份的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0.34——

—虽然小幅回升,但仍处于1997年以来的较低水平,表明企业投资活动仍然不是很活跃。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仍谨慎地认为,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够稳固。①

从2009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货币和信贷均大幅度超过“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M2增长超过年初17%目标12.3个百分点。1-10月人民币各项

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10月末,M2同比增长29.42%,增幅比9月末高0.12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2.03%,比9月末高2.53个百分点。M1和M2增速“剪刀差”从9月的0.2个百分点扩大至2.61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从1996年1月起公开的月度统计数据看,今年10月M132.03%的增速是14年来的最高值。

金融与经济2010.01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贷款增加8.92万亿元,同比多增5.26万亿元,也远远超过年初预期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的目标。如果

2009年最后两月新增贷款5000亿元左右,全年新增

贷款规模有可能超过10万亿元。而根据历史经验,M 1的增长有可能带来物价水平止跌与回升(参见前文)。

需要注意的是,从新增贷款的部门和期限看,存在结构恶化的风险。上半年7.37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新增居民贷款仅占14%(截至10月已提高到了17.67%);居民储蓄则占到9.99万亿元新增存款的31.8%。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居民偏向储蓄,可能抑制消费增长。在企业贷款中,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领域相关,企业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今年前三季度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比多增4.0万亿元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2.7万亿元。一些省份中长期贷款在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中的占比已经接近70%。从图

6中可以看到,与贷款相对应的存款中,储蓄存款已达

高位,企业存款快速上升,而由于中央投资的扩大,财政存款急速下降。这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企业的投资意愿仍不够强烈,民间投资还没有被充分带动起来。

五、分析中国物价上涨需要注意的几个事实经济理论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虽然极其丰富,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和背景,这些分析框架很难直接简单套用。分析中国物价水平变动,既需要充分考虑经济运行的体制背景、基本态势乃至价格指数构成,还需要把它置于不断开放的环境之中。

首先,国内少数农产品和资源品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处于“短板”状态。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和发展现状,中国的粮食供给保障一直是一项政治任务,近年

来虽然粮食连续6年获得丰收,但由于耕地和三农等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尤其是猪肉供给的“蛛网型”波动,一些农产品还缺乏长期有效的供给机制。而目前中国

CPI 指数的构成中,食品占据了34%的权重,所以一旦

粮食、猪肉价格出现波动,很容易引起CPI 的变化,而现实中前者又确实容易波动。如前文所述,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能源、矿石等要素进口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国际要素市场上的大宗购买者,当国际要素价格发生波动时,很容易就传递到国内物价变化上来。未来一段时期内,输入型的价格变动很可能与粮肉等一起成为中国物价短期冲击的主要力量。

其次,市场化的价格改革往往受到通货膨胀治理权宜安排的制约而难以完善。中国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价格改革,一般认为在上世纪经过了三个阶段:

1979~1984年的“完善计划价格体制”、1985~1991年

的“实行混合价格体制”和1992年后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一般认为,到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公布时,前三个阶段已经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然而,价格体制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其中最主要矛盾与问题就是:基础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生产要素价格改革严重滞后。所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对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1994的通货膨胀治理,国家不得不采取了价格管制的措施;进

①根据初步估计,截至2009年10月,受房地产、股票市场相对活跃等因素影响,近期居民存款有所分流,这一比例已降

至22%左右。

图5

2008年1月-2009年10月M 1

和M 2增长率、M 1/M 2百分比

图62000年12月-2009年9月财政存款、

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对中国未来通货膨胀的一个判断

更新他们的交易对手风险测量系统。

在规避大量超优先级CRT 风险时,交易商通常与金融担保人订立信用违约互换(CDS ),这也就产生了超优先级风险中的交易对手风险问题。交易对手风险的度量通常涉及到所谓的“错误方式(wrong way )”风险,即当交易对手的信用价值最低时,这些风险正好最高。大型交易商往往注重识别和监测错误方式风险暴露。在这当中还包括对经济资本①

的削减来减少信贷,以规避错误方式的交易对手。在2005~2007年间,当超优先级CRT 风险在投资比例中占据很大份额时,单一险种金融保证人成为这些风险的错误方式交易对手。超优先级别风险仅在最严重的应激事件中承担损失。因此,风险管理者应该按照具体的超优先级风险来对交易对手进行分类管理,其中应特别重视超优先级风险CDS 的错误方式交易对手

注释:

①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

的股东投资总额,是由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内部评估而产生的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用以减缓风险冲击的资本,因此经济资本又称为风险资本。

[参考文献]

[1]Chiesa,G.Optimal Credit Risk Transfer,Monito -

red Finance,and Banks [J ].Journal of Finance Interme -diation,2008(17).

[2]Hirtle ,B.Credit Derivatives and Bank Credit Su -

pply [R ].Staff Report 276,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2008.

[3]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R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中心,Working Paper,No.0817,2008.

入新世纪以来,要素价格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往往让位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应急处理而难以深入和彻底完成。受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物价迅速回落并低位运行,加上国内产能过剩,出现了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有利时机,但“保增长”又成了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心,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恐怕难以推行。

最后,中国相关决策部门在提高透明度以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鉴于中国货币供给与信贷政策对于短期内物价水平具有确定性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更加重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作用。米什金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预期的锚定程度对于通货膨胀和整体经济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而许多对我国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实证检验表明,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并非完全理性。因此,中央银行应做好沟通工作,以更好地引导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第一,应该明确中央银行反对通货膨胀的决心与态度;第二,应当宣布目标如何达成;第三,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第四,在实践中寻找最佳沟通策略。

六、结论

中国近几次物价上涨存在一些突出特点,即输入型和成本型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是上一轮通货膨胀。但

是分析中国物价上涨必须注意中国的经济体制、运行态势、要素与产品“短板”、外部冲击、价格改革、通胀预期等基本事实。综合分析后,我们认为,从长期看,中国不会发生失控的、持续的通货膨胀;从中期看,中国也不太可能出现较大的物价上涨;从短期看,中国有可能出现物价止跌回升。

[参考文献]

[1]米什金(1998、2001、2004),货币金融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陈佳贵.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9年春季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8-2009)[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王国刚.物价变动并非总是货币政策的函数[J ].经济学动态,2009,(10).

[5]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R ].内部资料,2008,2009.

[6]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论坛,内部资料,2007,2008,2009.

(上接第29页)

!!!!!!!!!!!!!!!!!!!!!!!!!!!!!!!!!!!!!!!!!!!

金融与经济2010.01

浅析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解读

浅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

浅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政策 内容摘要: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并不是单一的一般类型,而是具有中国式的特点。我们主要从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大方面来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贷款过多,出现大量流动性过剩;出口方面:出口过多,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被动购入大量外汇,导致货币投放量过多;消费方面:居民遵从谨慎性消费观念,整体收入偏低,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较高,造成流动性过剩。鉴于学者对通货膨胀特殊成因的相关分析和应对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的建议,以及政府已经采取的一些相应的货币政策。我们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做了一些简单的预测。 关键词:通货膨胀出口投资消费货币政策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原因 近年来,人们发现蔬菜贵了,肉价涨了,食堂的米饭少了、馒头小了、面条细了,我们的生活费很快就用光了······人们开始议论,通货膨胀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十分严重,通货膨胀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不仅向来被经济学家所关注,也备受广大居民的关注。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需求拉动通胀——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胀——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固有型通货膨胀——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而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同样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它套不上哪一种通货膨胀的类型,其本质是由货币过多引起的。当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时,必定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中国的通货膨胀先由两大资产价格上涨(楼市与股市),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上涨并引致全面通货膨胀。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

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的数据,中国的通货膨胀在几个月持续走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攀升。十一月份的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经高达百分之六点九。事实上,正如不少观察家们所说的,假如居民住房的价格在衡量通胀的“篮子”中得的权重更符合其真实现状,今年以来的与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商品的上涨率实际更高。 官僚们正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解释,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而不是价格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这个解释确有画蛇添足之嫌。如果说这种解释是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安心地接受通货膨胀,老百姓绝对不会买账。因为对他们而言,涨价了就是涨价了,涨价就意味著钱不值钱。实际上普通民众对通货膨胀的体验是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的。除了理论上的通货膨胀之外,任何现实中的通货膨胀都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指数所标明的正是在将这种结构性因素加以考虑之后,物价上涨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如果官僚们关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解释旨在说明这样一种通货膨胀更容易得到解决,那就不仅仅是自欺欺人,而且具有极大的危险性。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十分迅速的传导性。任何一部分的商品的涨价,将会很快地通过各种渠道推动其他商品的涨价。以此次正在中国发生的通货膨胀为例,先是食品价格的上涨;紧随其后的必然是工资的上涨;而工资在各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中占有重要的权重,这一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带动中国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人们都知道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永远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就为什么普通劳动者总是在通货膨胀面前感到完全无能为力。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有效迅速地制止这一轮通货膨胀,人们将在若干年后发现,中国长期累积的过度投资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将更加严重。中国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努力将更加困难。 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这种俗话说的“浑水摸鱼”的价格战略是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唯一理性选择。既然直接涨价能够迅速地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谁都不会花气力去从事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技术的含量并不高,在国际上完全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通货膨胀不仅将使得中国

分析近十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推荐下载

货币银行学作业 分析近十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卷 试 料 ●院系:经济学院 ●班级:金融31001班 ●姓名:赵玮 ●学号:201004047 ●序号:45

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普遍 的、明显的和持续的上涨过程。这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 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通货膨胀的是 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近年来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如 下 由上图可知,近几年来,CPI 的持续走高已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事实。2010年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 )同比 上涨4.4%,比2010年9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创2008年10月以后25个月新 高,涨幅最大的是食品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为10.1%和4.9%。这一系列的物 价上涨都说明中国发生了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原因: 1.总供给 从总供给方面,成本推动导致了总供给曲线的左移。一方面,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并带动其下游产品的上涨;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就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来说,主要是粮食,肉禽类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从国 内来看,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几点:粮食耕种的可用土地持续减少,近几年中国

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交通运输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粮食供给成本,以及种粮的机会成本随外出打工人员工资的改善而越来越大。从国际上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减产, 而粮食的需求增大。国际市场粮价的上涨,直接传导并推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 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并带动其下游产品的上涨。农副产品产品是上游产品,其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下游产品的成本提高。就仅仅以生猪价格来讲,生猪价格的不断提高带动了肉食加工,餐饮等行业价格的提升。 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已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物价提高有着持续的内在冲击。 2.总需求 从总需求方面讲,总需求的增加,即总需求曲线的右移,也是导致通货膨胀极其重要的原因。 在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外汇储备地不断增加是促进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形成是源自高额的贸易顺差,而金融项目顺差的原因来则主要有两点。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二是外商投资性资金的大量进入。而在我国结汇的制度下,企业将外汇换为人民币时,银行有义务以固定汇率接受并发出人民币。这就导致了我国货币供给管理的被动性。由于外汇不断增加迫使央行不断地投放货币,对通货膨胀形成直接压力。 而对外贸易的顺差,除了直接使得外汇储备增加外,还间接的加剧了通货膨胀。这主要是因为其产品供给面向国外,对国内市场并不供给,而投入则多取自国内,收益也流向国内,从而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需求。 除此之外,投资需求拉动也是增加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投资火热,价格节节攀升。而这除了人们正常增长的住房需求外,市场上对住房价格继续上涨的明显预期,使得投资购房需求更为膨胀。此外,在中国经济近十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投资者信心的充足,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整改后盈利能力的增强,都无疑增加了投资需求。 3.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互动影响 通货膨胀的形成和加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除了以上静态定性的分析,还需从整个动态过程加以认识。 物价上涨,使得在名义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下降。实际货币量的下降对利率的上升形成了压力,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外热钱不断流入中国。加之我国贸易顺差额巨大,大量流入中国的外汇迫使央行不断投放货币,如果央行不执行任何货币调控,那么增加的货币投入量将对总需求产生了扩张的压力。 通货膨胀的初期,在工资具有粘性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相对下降。同时,公司的盈利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会给公司盈利加速的错觉。具体一点说,就是公司在计算净利润时扣减的利息成本和折旧等都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而收入却是包含了通胀的因素。公司的这种乐观情绪,使得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愿意增加投资,增加的投

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简析

2008年至今中国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简析 宋亦明 (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12班)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了新的一轮通货膨胀。此次通货膨胀历时较长、影响巨大,对处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深远影响。研究此次通货膨胀对于吸取宏观调控经验,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局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搜集诸多文献数据,从较为主流的视角,对2008年以后的通货膨胀情况做简要梳理、对造成此次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做简要分析。 一、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变化情况的简单梳理 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保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表明中央已经认识到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但2008年初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更是联创新高,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投放的力度迅速加强。但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保持在高位。 [附图1:2008年1月到2012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图][1]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展成为拐点并带来了短暂的通货紧缩,紧缩之后伴随而来的是政府4万亿的扩张性投资和中国人民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短期

之内很好地应对了金融危机,拉动了内需。但是政策还在保持影响力,在物价结构性增长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并且持续了相当的时间。2011年初到2012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后用CPI表示)长期保持在高位,在政府长期宏观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在2012年之后CPI才保持在5%一下,通货膨胀才得到初步遏制。 二、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所体现的特点 [1]此轮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影响巨大。此轮通货膨胀始于2007年,但是在2008年初达到第一个高峰,虽然中间穿插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受政策等因素影响在2010年年末重归高位。长期的高通货膨胀导致民众购买力持续相对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国民经济总体上呈过热的态势。 [2]此轮通货膨胀受全球化经济的影响明显。此次通货膨胀中间穿插了经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但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高速发展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世界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之下,“使国家间的通货膨胀有了水平互动,既有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有输出型通货膨胀”[2]。当前世界各国的通货水平普遍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并非可以独善其身。受全球经济整体高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应的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也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3]此轮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结构性。[3]一方面通过比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食品类价格的增幅要高于非食品类价格的增幅。另一方面通过对比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后用PPI表示)的变化情况和趋势,可以明显看出CPI和PPI基本上保持相同变化趋势,但是PPI的变化幅度要大于CPI(对比附图1和附图2)。PPI的变化对对于CPI的预测有预见性作用。 [附图2:2006年1月到2012年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走势图] 三、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 导致此次通货膨胀的的作用因子有很多方面,综合分析来看,其主要诱因为以下3个方面: [1]政府财政支出过大导致经济过热。2008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政府为了有效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下滑和贸易顺差的大幅缩减,出台用4万亿人民币投资的财政扩张计划以刺激经济复苏和拉动内需。2009年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发行了7500亿和2000亿的债权[4],政府进一步集资进行经济建设。初步估计,将近5万亿资金的直接注入会在接下来的5年内实现数次的“完全流动”,这就意味着5万亿的资金的直接注入会在接下来衍生出数十万亿的现金流。虽然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解决方法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特点及类型。 (一)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状况。 (二)特点: 1.纸币因发行过多而急剧贬值。 2.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 (三)类型: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现有价格水平下的商品总供给,引起了物价普遍上涨。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失衡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1]。 二、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成因分析: 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2]。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我国当前需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受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的影响。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库存下降,再加上大量粮食用于燃料乙醇生产,造成国际市场粮食供需关系总体趋紧,价格不断上涨。这些因素向国内市场传导,助长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从国内市场来看,粮食涨价除了受国际市场、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以外,还和我国国内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从成本推动的因素来看,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消费价格上涨。首先,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生产

成本增高。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看,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引起国内产品成本增加。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资收入,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价的总水平。 3、结构性通货膨胀。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价格的结构性上涨,猪肉和粮食等价格的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从市场实际情况看,总体上粮食、生猪、玉米等产品的总供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矛盾突出,引发了价格的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抑制措施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及成因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和持久低通胀的理想组合让世界侧目,但事实上,我国的部分通货膨胀被种种因素压抑着。在2006-2008年的第五轮通货膨胀年结束之后,最近3个月以来,CPI、环比、食品价格等涨幅不断增大。据统计局公布数据,综合考虑基期的因素,预计CPI同比增长4.1%。 伴随着物价的快速上涨,普通百姓的生活切实地受到了影响。总理温家宝11月17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四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确保供应,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完善补贴,对低收入人群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强调控,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加强监管,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抑制过度投机,打击恶意囤积、串通涨价。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如何应对通货膨胀也是各国经济学者都在研究的问题。因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国际因素如巨额外汇储备、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国际金融危机等对我国本轮的通货膨胀有着重大影响。 笔者认为,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对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研究,并给出政策建议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复杂,在物价上涨的表象下面,隐藏着经济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受制度本身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困境。不但如此,美国次贷危机后引起的股市低迷使游资的流动及粮油价格上涨引起的全球性通货膨胀也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现状及特点,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方向,加强物价管理和调控,并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

2011年10月 财经视点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 文/路美弄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141-01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所需货币量而引起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货币发行的太多,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的需要,而引起的物价水平持续显著上涨。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1、自然灾害频发,引发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 自2008年的雪灾、地震等一直到今年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而且随着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农用物资等成本也不断上升,更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由于饲料涨价,并且养猪风险相对较大,所以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出现猪肉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近一年来,肉蛋、粮油、蒜、绿豆等为首的疯涨之势。 2、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大增加,2010年,我国对水、电、天然气价格都做了调整,因此,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三、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货币供给的太多将导致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量将会引起流动性(M1占M2的比重)过剩甚至泛滥,流动性过剩将会产生投资过热以致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错综复杂,本人认为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 1、农产品或能源类供给和需求因素 完发达国家为了应对石油价格的上涨,开始利用玉米和大豆生产工业燃料,从而引发了国际性的粮食需求大增,导致价格上涨。在国内,农产品也供给不足,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加之我国农业科技不发达,农民收入低,因此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同时,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占用大量耕地面积,致使农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投资需求持续增长,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同时,美元的贬值,让我国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导致资源类价格的提高,势必造成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的提高,必将导致工业产品价格的上升。 2、信贷原因 2008年,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开始实施财政货币“双积极”的政策,我国实施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形成了大量的投资需求,较低的利率助长了巨量的投资信贷,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在短短26个月的时间里,银行信贷增长达18.75万亿元。而2003年至2007年四年时间银行信贷增长仅是14.7万亿元,信贷的增加无疑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再有,很多实业投资转向房地产、股市等,形成了资产泡沫。2010年9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为69.6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96%,比2009年底增加了14.9%以上;到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以这上些势必将引起通货膨胀。 3、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造成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我国连续贸易顺差并有较高的增长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大量热钱涌入我国,我国又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并以稳定汇率为目标,这样造成中国人民银行被迫大量收购外汇,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8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这就大大增加了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供应量将成倍放大。所以,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也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4、通货膨胀预期将助长通胀的发生 美元不断贬值,黄金不断创新高,油价一直在飞,将引发全球通货膨胀预期,人们已估计将要发生通用,势必提前做媒好迎接通货膨胀的准备,国内近期出现的购房热、买车热,炒金热等与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 四、当前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与应用,培养高素质农民等,以扩大农业生产,投入力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缩小农业与非农业收入的差距。打通农业物流通道,降低过路、过桥费用,使中间环节费用降低,以通过降低生产、运输方面的成本,实现农产品的物价稳定。 2、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可以对国内货币起到收缩作用,但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已经经到达理论的最高限,上升空间已经很有限,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是非常强大的工具,对信贷有急剧收缩作用。提高利率的政策对银根的收缩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因为利率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成倍收缩。所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都将对货币的供给产生较大影响。效果较为明显。 3、汇率政策 我国应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适度放松对汇率的管制。以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应该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下,制定适当的政策。2007年5月21日起,国家规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浮动从上下0.3%扩大到上下0.5%,但这并没产生抑制流动性的效果。2008年,汇率的波幅可以逐渐放宽到上下0.8%到1%的范围。通过对人民币波动范围的控制,使投机动力逐步减少。 4、政府妥善引导通货膨胀的预期 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价格监督机制,通过不断地公开政策信号对通货膨胀预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完善国际热钱流动控制机制,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防止热钱流入。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参考文献: [1]李长密.通货膨胀风险预期分析及宏观经济调整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0(04). [2]方平.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研究[J].西部金融,2010(07). [3]苏 芳.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时变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2011.10 141

浅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现状

浅谈通货膨胀及其在我国的历史和现状 ——金融11级2班郭天资 摘要:通货膨胀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经济现象,而新中国从成立以来一直在间断地受到其影响。在我国的不同时期所发生的数次规模较大的通货膨胀都分别与其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我国再次遭遇到通胀压力,我们应从其本质入手分析,并针对本次通胀的特点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关键字:通货膨胀危害成因综合背景应对措施 (一)通胀现象的表现、危害及其成因 事实上,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也一直在争论不休。其中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派”和“物价派”两个派别。其中“货币派”认为通胀即为物价的普通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正是由于货币过度供应引起的。而“物价派”则主张以一般或总物价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胀。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便曾指出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没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货币供给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涨。但无论如何,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一般即为货币过多,供应量超过了经济运行客观的需要,致使货币贬值,从而引发物价飞涨。 通货膨胀百害而无一利,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于人民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通胀会引起货币实际购买力降低,即由于工资上

涨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因此消费降低,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此外通胀还会引起工资上涨,这便使得人们被动进入了更高的纳税档次,而实际收入反而降低。在宏观经济方面,一来会使得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使出口受阻;而来也会使得居民消费投资下降,从而国民收入下降。 此外,抛开通胀在经济上的影响不谈,这一现象同时也有着很大的道德危害。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人们在经济上收到负面影响,生活水平普遍降低,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更多地关注自己在经济方面的获得。为了达到原有的生活水平,人们便会更多地倾向于一些投机性的投资及借贷,而这样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经济危机。近年来影响世界的美国次贷危机也受到了这类因素的一定影响。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有可能会从道德上腐蚀人们的心灵。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即为货币供应过多。而在更根本的层面,又具体分为不同情况。譬如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失调、供给不足、预期不当或本身体制因素等。需要注意到对于某一次具体的通货膨胀其成因未必是单一的,更多时候通胀是由多种原因综合在一起所导致的,需要综合各个方面,做出更加全面的分析。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通胀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致上共经历过五次较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第一次大规模通货膨胀发生在建国初期(约1949——1953年),当时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要了解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就要先知道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大于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作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而本文就将从通货膨胀的发生、影响、原因及应对策略几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 【关键字】:通货膨胀游资炒作总需求总供给 有些人还是有疑问:我国现阶段社会是否出现了通货膨胀?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吧。 2010年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与1-9月份持平。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 以上数据是我从老师给的材料里摘抄整理下来的。根据数据显示,证明了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而且我认为这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而我国目前这一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政府又该有哪些应对策略呢?下面我就根据所学的知识一一地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有人说,通货膨胀就是一个神偷,他悄无声息地从你的口袋里偷走你的钱。如果一个社会正在经历着通货膨胀,那每个公民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单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目前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精品文档14页

甘肃政法学院 《计量经济学》 通 货 膨 胀 的 时 政 分 析 所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08级国贸一班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中国通货膨胀的时政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内涵 通货膨胀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例如: 例如货币总量100元,实物总量10个苹果那么一个苹果就价值10元,如果第二年苹果产出增加了10,也就是市场上有20个苹果,而货币增加了200也就

是300元总量的货币,那么第二年每个苹果就价值15元,推广到整个经济体,物价水平就上升了,于是就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形式:地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 二、理论综述 (1)货币主义 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做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下列公式创自此说:p 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消费品总供给量。 公式背后的观念是: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应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物价会随之提高。 (2)商品与通货膨胀 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

论中国当前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

论中国当前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 核心提示: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也不断暴露出各种体制以及经济结构问题:现阶段的投资需求不断的扩张进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也别是房地产投资的过度扩展;进出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推出而带来了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加速...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各方面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也不断暴露出各种体制以及经济结构问题:现阶段的投资需求不断的扩张进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也别是房地产投资的过度扩展;进出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推出而带来了我国外汇储备量的加速增长;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信贷扩展并且即使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也难以达到收缩这些流动性的目的。而根据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会推动我国的物价上涨,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通货膨胀问题成为一大焦点。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对策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对于通货膨胀程度的度量, 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简称cpi)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等指标。我国较多地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 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 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 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 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一) 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 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 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包括工资) 的上涨。 (二) 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由于去年美国次贷风暴爆发,造成全球流动性紧缩,美国为了挽救其金融机构及经济增长,向市场大量注资,同时连续多次减息,造成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食品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但创历史新高,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三) 经济快速增长, 固定投资过热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3月份增长17.8%),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9%;集体企业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4.7%。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4.0%和14.6%;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8.6%和12.2%;汽车增长15.8%,其中轿车增长14.7%。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一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三、政策建议经济学中存在所谓“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的说法, 即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 为实现目标, 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 而且要掌握好“度”。鉴于我国既要防止通胀, 又要预防经济通胀转入通缩的双重目标, 以及当前通货膨胀是由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现实, 笔者认为缓和当前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 赞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配合的“组合拳”出击。(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

论通货膨胀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通货膨胀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物价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通货膨胀,然而通货膨胀程度的高低一直都被作为衡量一国宏观经济是否健康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虽然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防治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稳定;成因;影响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1章绪论. (4) 1.1 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4) 1.2 本论文的主要方法 (4)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4)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4) 第2章内容分析 (5) 2.1 通货膨胀定义与形成 (5) 2.2 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5)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绪论 1.1本文的背景与意义 近来,山东等地的大白菜曝出“六七分钱没人买,只能烂地里”的消息。[1]这 点钱,还不够农民雇人收获装车的成本,很多农民只好任凭菜烂在地里。而且随着人 民币的升值压力的不断上升,外部舆论称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通 货膨胀,即一国的商品与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相对于某一基年而言持续上涨的现 象。[2]自2003年至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每年平均10.49%速度高速增长, 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62%(表一) 年份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平均10% 10.1% 10.4% 11.61% 13.02% 9.55% 8.74% 10.49% GDP增 长速度 1.2% 3.9% 1.8% 1.5% 4.8% 5.9% -0.72% 2.62% 通货膨 胀率 (表一)[3]通过表一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货膨胀还是很严重的,也和人民的生活密 切相关。只有研究透彻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影响才能制度出正确的方针策略,保障人民 的生活水平。这也是该论文的意义所在。 1.2本论文的主要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通货膨胀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环境的影响的典型评价,通货膨胀的成 因,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进行相应的梳理,主要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有关理论 进行分析论证。[4]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通货膨胀预期加大,这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究其根源在哪 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防治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本文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和形成做出阐述,然后结合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

宏观经济学知识拓展---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分析

案例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分析 通货膨胀被区分为温和的通胀、严重乃至恶性的通胀。温和指物价上涨没有超过一定幅度,这个幅度是我们能够接受的通胀水平的上限。在中国,这个上限究竟是多少?我们能忍受怎样的非温和通胀水平呢? 有关研究认为,1979-1997年间,中国零售物价增长率的平均值是6%,所以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合理范围可能在0~6%之间。以CPI为指标,按类似的方法测算了1983-2003年中国通货膨胀平均水平,发现这21年中中国年度CPI最高涨幅为24.1%,最低为-1.4%,变动幅度为25.5%。21年CPI的中位数为3.39%,平均数为6.85%,二者的平均数为5.12%。CPI变动幅度超过10%的有5年,在5%~10%之间的有5年,在0~5%之间的有8年,小于0的有3年。从区间分布来看,有38.1%年份的CPI变动水平都在0~5%之间。 由于年度CPI是根据月度CPI计算出来的,有必要分析月度CPI的变动情况。从1983-2003年,共252个月中,CPI最高涨幅为28.4%,最低为-2.2%,变动幅度达30.6%。252个月CPI中位数为4.4%,平均数为6.85%,两者的平均数为5.63%。CPI变动幅度超过20%的有28个月,在10%~20%之间的有35个月,在5%~10%之间的有51个月,在0~5%之间的有99个月,小于0的有39个月。从区间分布来看,有39.3%月份的CPI变动幅度在0~5%之间。 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时间里,物价是在0~5%的区间里波动的。从实际来看,CPI涨幅小于1的2000~2001年感觉通货偏紧。这样可以认为,1%~5%是目前中国物价波动的正常区间,5%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温和的通胀的上限。 超过上限后,我们又能忍受多长时间、怎样加速的物价涨幅? 由于物价曲线呈指数变化,在通货膨胀早期,涨幅较慢,而到后期,物价指数明显地加速上升。 1986~1988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1987年1月稳定地超过5%,1989年2月达到最高值28.4%,历时26个月。拐点出现在1988年1月,当月CPI 同比增长9.4%。月度CPI从稳定超过5%到拐点历时13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4%;从拐点到最高值历时13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1.5%,远大于拐点前的0.4%。 1992~1994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1992年7月稳定地超过5%,1994年10月达到最高值27.7%,历时28个月。拐点出现在1992年12月,当月CPI 同比增长8.8%。月度CPI从稳定超过5%到拐点历时6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6%;从拐点到最高值历时22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0.9%,也大于拐点前的0.6%。 平均来看,超过5%的上限后,我们大体上可忍受不超过9个月(取13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值),且平均每月上涨加速度不超过0.5%(取0.4%和0.6%的平均数)的物价涨幅。如果物价同比涨幅连续9个月超过5%,或者每月同比上涨加速度超过0.5%,我们可能就不得不等待忍受严重的通货膨胀了。 (资料来源:转引自王根良编.西方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第206-207页。) 思考题:通货膨胀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为避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必要措施?

通货膨胀与我国当前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及我国当前财政政策选择 [摘要]本文通过对通货膨胀现象的探讨,对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关系进行论述,进而探讨我国当前财政支出结构以及需要完成的转变,总结在经济结构转型期财政支出政策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我国财政支出政策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支出公共财政 近几年,CPI增长率几乎达到10%以上的水平,如此剧烈的物价波动,必然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何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而又不至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胀的根本原因,因此认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是唯一方法,但货币供应过多只是诱发通胀的原因之一,解决通胀问题不能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尤其在转型期的中国,引起通胀的原因错综复杂,仅仅依靠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不能有效的解决通胀问题,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加速通胀。当前形势下要注重财政政策的使用,在新形势下我国宏观政策调控的策略,应该从偏重于“抑制通胀”转变为“抑制通胀与防止衰退”并重,重新探索政策调控的最优组合点,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与预见性。 一、文献综述 (一)通货膨胀定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呢? (1)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过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2)成本推进 腹有诗书气自华

浅谈我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认识 每个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都会好奇,电视、报纸、网络上说的通货膨胀是怎么一回事,在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的宏观部分的相关章节后,我们知道,通货膨胀指的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我们学习到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的解释是三个方面的,一是从货币超发的角度阐释的,二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的,三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的。 从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来看(也就是俗称的货币超发),这是造成中国通货膨胀的一大问题,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表示,货币的超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财政的透支,王永利认为,14万亿资金闲置,就是货币超发的具体表现,也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但这14万亿是超发货币的现象,而不是超发的数量,从去年的年末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发表的数字来看,在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来讲,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而中国的通货膨胀又有需求拉动的因素,又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从需求方面来看,由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在图像上来看,AD曲线持续向右移动,造成物价水平P上涨,但国民收入Y会增加,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常常会导致我国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出现。从供给来看,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增长。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工资的提高和利润提高造成的。在图像上来看是由于AS曲线想左移动导致物价水平P上升,收入Y下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厉以宁表示中国当前遇到的新问题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会造成滞涨,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凯恩斯的政策是没用的,因为凯恩斯政策对需求拉动会有用,而对成本推进是没用的。 而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的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逐渐衰落,一些部门同世界市场联系紧密,一些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紧密联系,而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吧,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要向生产率提高的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不如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当上述产业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无法在短期内弥合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会导致低劳动生产率部门的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上涨状态,否则,没有人(或资本)愿意留在低劳动生产率部门从事生产活动(低生产率部门商品价格相对于高生产率部门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随着农村劳动力过剩程度的不断下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制度障碍逐渐消除,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在工资谈判中开始掌握主动,农民工工资出现了快速上涨的趋势。农民工工资上涨必然倒逼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否则没有人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都会选择到城里打工。 通货膨胀不利于那些领取救济金退休金的人,通货膨胀对储蓄也有不好的影响,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在分配的作用。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促进作用,而如果通货膨胀率达到了8%的话,就会有不断持续下去的趋势,会产生经济危机。 以上便是我通过对于学习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后,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几点认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