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核式结构”是高中原子物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设计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但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无法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本人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有利用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追寻前人的足迹,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分析,从而否定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假说。科学的研究这样螺旋上升和不断深入发展的。

内容分析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其中粒子散射实验是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信息的方法,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后的质子和中子的发现都与粒子散射实验有关。本节对于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粒子散射实验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重点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观察、现象的分析以及从现象中猜测合理的结构。“原子的核式结构”是高中原子物理的重要内容,除了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也很重要。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用汤姆生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原子的结构其实学生早已经知道,初中的物理、化学中都已经清楚。所以原子结构如何不是本节课要教授的目的,如何从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中得出合理的原子结构模型才是本节要关注的重点。前面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性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从现象找本质,建模型或假说的过程已不再陌生,所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问即可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前一节学习了电子的发现过程,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是有结构的,那么结构如何分布呢学生在化学中已经学习了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原子由原

子核和电子组成但一般都尚未清楚原子大小与原子核大小的比例关系,而这一比例必将对

学生认识微观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第1课时 【自主预习提纲】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 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

高中化学选修导学案:原子结构(人教版)

4月12日学科高中化学年级高二作者 课题1-1-1 原子结构(1)课时 1 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知识链接】 原子模型的发展史: 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古希腊原子论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___________________ (1911年)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_______ ___________(1926年) 【自主学习】 一、原子的诞生 ________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地球上的元素大多数是________,非金属(包括稀有气体)仅有________种。 二、能层与能级 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________的,按________________可以将电子分成不同的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示相应的1~7能层。各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________。 2.多电子的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________,还可以分成________。在第n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________。 能层… 符号… 电子离 核远近 电子能 量高低 能级… 最多容纳电子……

数 1.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2.不同的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3.不同层中,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 三、构造原理 即电子排布的能级顺序 1.比较同一能层的不同能级间的能量关系 2.比较不同能层的相同能级间的能量关系 3.是不是能层越高,能级的能量一定越高? 4.观察构造原理图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应遵循的顺序是: 四、电子排布式 1.电子排布式表示方法: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的排布的电子数。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 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统编版)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原子结构第4节玻尔的原子模型能级教学案教科版选修3

第4节 玻尔的原子模型__能级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26) 一、波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1)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不是任意的,而是一系列分立的、特定的轨道,当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原子是稳定的,不向外辐射能量,也不吸收能量,这些状态称为定态。 (2)当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时,才发射或吸收一个光子,其光子的能量hν=E n -E m ,其中E n 、E m 分别是原子的高能级和低能级。 (3)以上两点说明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是指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 [特别提醒] “跃迁”可以理解为电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到另一种能量状态的瞬间过渡。 二、用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解释氢光谱 1.玻尔的氢原子能级公式 E n =E 1n 2(n =1,2,3,…),其中E 1=-13.6 eV ,称基态。 2.玻尔的氢原子中电子轨道半径公式 r n =n 2r 1(n =1,2,3,…),其中r 1=0.53×10 -10 m 。 3.玻尔理论对氢光谱解释 按照玻尔理论,从理论上求出里德伯常量R H 的值,且与实验符合得很好。同样,玻尔理论也很好地解释甚至预言了氢原子的其他谱线系。 三、玻尔原子结构理论的意义 1.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 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2.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不能说明谱线的强度和偏振情况;不能解释有两个以上电子的原子的复杂光谱。 1.判断: (1)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认为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 ) (2)电子吸收某种频率条件的光子时会从较低的能量态跃迁到较高的能量态。( ) (3)电子能吸收任意频率的光子发生跃迁。( ) (4)玻尔理论只能解释氢光谱的巴尔末系。( ) 答案:(1)√ (2)√ (3)× (4)× 2.思考: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与玻尔的原子模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示:(1)相同点:

化学选修3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A z 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

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导学案 【新课标学习要求】 1、了解人类发现电子的过程。 2、知道早期的原子结构模型,体会模型化方法。 3、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果。 4、通过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阴极射线 1、电离:(1)条件:在_______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2)实质:气体分子中的正、负电荷被_______,气体中出现了_______电荷。 2、气体放电:(1)通常大气中分子的_____很大,电离后的自由电荷运动时会与空气分子碰撞,正负电荷重新______,所以难以形成稳定的气体_____电流。(2)阴极射线:稀薄气体导电可以看到______放电现象。将玻璃管内的气体压强降到约0.1Pa以下,也就是管内成为通常所说的_______,这时虽看不到辉光,但在阳极上钻一个小孔后,在孔外的玻璃管壁上可看到______,其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_______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这种射线叫做_______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_______现象,证明它是_______的粒子流并求现了其比荷。(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_______做实验,所得粒子的_______相同。(3)粒子带负电,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说明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远小于氢离子的质量。(4)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称为_______。 2、结论:(1)研究的新现象:光电效应、_______、β射线。它们都包含电子。(2)结论:强电场电离、正离子轰击、紫外光照射、金属受灼热、入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_______的带电粒子—电子。电子是原子的_______,是比原子更_______的物质单元。 3、电子电荷的量子化:(1)电子电荷可根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数值为:e=__________ (2)带电体所带电荷量具有____的特点,即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只能是电子电荷的______。 三、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方法:用从放射源发射的α粒子束轰击_______,利用荧光接收,探测通过金箔后的α粒子_______情况。 2、实验目的:α粒子通过金箔时,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_______作用,一些α粒子的_______改变,也就是发生了α粒子散射,统计散射到各个方向的α粒子_______,即可推知原子中_______的分布情况 3、实验结果:实验发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_______α粒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_______90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______________。 四、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 1、原子内的电荷关系:各种元素的原子核的电荷数与含有的_______相等,非常接近于它们的_______。 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_____和___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_____数。 3、原子核的大小:实验确定的原子核半径R的数量级为______m,而整个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m,可见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 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时,发现射线径迹向下偏,

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设计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初中宋竺 《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合作学习。案例的动画模型有直观、形象的优点,动画与单纯用语言描述相比,教学效果较好。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的第3节第一课时,本节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对学生学习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完善。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道路去构建原子模型,同时渗透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对有关科学家和其研究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总结,帮助学生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本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多,如原子结构的概念,这些内容抽象,肉眼不可见,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来展示或模拟结构,使之形象化,便于直观认识。 本节还密切联系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实际,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二)学生分析 从知识水平来看,本节内容抽象,肉眼又不可见,远离生活,学生难以理解,但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来学习原子结构的模型,有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 从人的思维发展阶段看,初中的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微观的结构表象和概念,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动画模型,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本节的丰富内容,精美的图片,与生活、科技紧密接合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网络教室 学生上课时可以直接查找网络或到自主学习网站学习,方便快捷,课堂容量大。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优质学案2:1.1原子结构模型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 1.了解氢原子光谱的特点及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跃迁与光谱的联系。 3.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含义。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 道尔顿―→实心球原子模型 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 卢瑟福― 玻尔―→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现代― 2.光谱 (1)连续光谱:由各种波长的光组成,且相近的波长差别极小而不能分辨。如阳光形成的光谱即为连续光谱。 (2)线状光谱: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立的谱线组成。如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3.玻尔原子模型的基本观点

(2)贡献 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 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思考交流 1.电子跃迁时只吸收能量吗? 知识点二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原子轨道 (1)电子层:在多电子原子中,根据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远近、能量的高低分为多个电子层;用n表示,n的取值为正整数1,2,3,4,5,6,……,对应符号K,L,M,N,O,P等。 (2)能级:当n相同时,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对同一个电子层,还可分为若干个能级。如n=2时,有1个s能级和1个p能级。 (3)原子轨道:用来描述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 (4)n值所对应的能级和原子轨道的情况。 思考交流 2.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运动区域与其能量的高低之间有何关系?2.原子轨道的图形描述 3.电子云

(1)定义:描述电子在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大小的图形称为电子云图。 (2)含义:用单位体积内小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概率的大小。点密的地方,表示在那里电子在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点疏的地方,表示在那里电子在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小。 探究学习 探究一 基态、激发态与原子光谱 【问题导思】 ①原子光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形成原子光谱。②霓虹灯的发光原理与氢原子光谱相同吗? 【提示】 基本相同,都是气体在高电压激发下发生电子跃迁产生的。 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 2.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3.光谱分析: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 4.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①电子在确定的轨道上运动 ②轨道能量是量子化的 ③电子跃迁产生能量变化 (2)意义:①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②说明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不足:无法解释复杂光谱问题 【例1】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在1.61 ~3.10 eV 范围内。若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量子数为n 的低能级的谱线中有可见光,根据氢原子能级图可判断n 为( )

2017-2018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一化学练习1-原子结构模型

高一化学练习1—原子结构模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道尔顿近代原子论要点的是() A. 同一元素的原子质量相同 B. 原子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D. 化合物中各种原子按照简单整数比结合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现代化学的开端,道尔顿原子论认为:①原子时不可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三个论点不确切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3、下列不是Joseph John Thomson 的伟大贡献的是() A. 发现电子 B. 测量出了电子的电荷与质量比 C. 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D.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 4、汤姆逊提出葡萄干面包模型的主要依据是() ①原子的构成中有电子②原子的构成中有质子③原子的构成中有中子④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 B. 原子在任何变化中都保持不变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原子最早是由墨子所提出的 6、科学家从下列哪些发现推测出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①电子的发现②放射性的发现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④空气组成的发现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与现代物质结构学说最接近的原子结构模型是()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 B. 原子在任何变化中都保持不变 C.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原子最早是由墨子所提出的 8、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在宇宙爆炸之初,首先产生了中子,中子分裂产生质子和电子,随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学案鲁科版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2.知道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 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阅读教材,将下列各原子结构模型的名称及相关科学家的名字填入表中: 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卢瑟福因此被誉为“原子之父”。 [归纳总结] 1.由于道尔顿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合理地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现象和规律,给化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理论基石,所以道尔顿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是逐步深入的。虽然很多科学家得到了一些错误的结论,但对当时发现真相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并且能在晶体硅表面上用探针对原子进行“搬迁”。 [活学活用] 1.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假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发展,并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将原子看作实心球,故不能解释任何问题 B .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正负粒子是可以稳定共存的 C .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指出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

积的关系 D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能够成功解释所有的原子光谱 答案 C 解析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故A 选项是错误的;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正负电荷的共存问题,但同时认为在这样微小的距离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力,存在着电子会被拉进去并会碰撞在带正电的核心上这样的问题,故B 选项是错误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散射实验的结果能够分析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故C 选项是正确的;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只引入了一个量子化的概念,只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而不能解释比较复杂的原子光谱,故D 选项是错误的。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包含下列三个论点: 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考虑,你认为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②③ 解析 根据现代物质结构的观点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因此可以再分;由于存在同位素,因此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也会因中子数不同而导致其质量和物理性质不同,但其化学性质相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中大部分为空隙,电子在核外作 高速运动。 二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若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能量较高轨道成为激发态原子。 (2)原子基态与激发态相互转化间的能量变化 基态原子 吸收能量释放能量激发态原子 2.光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的许多可见光(如灯光、霓虹灯光、激光)和节日燃放的焰火等都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1)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则可确立某种元素的原子,这些光谱总称原子光谱。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谱学分析。 (2)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是由于氢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熟知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微视频引入、类比、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归纳总结等方式展开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阅读《人类认识原子的历程》,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从而树立积极、务实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能层、能级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课)播放宇宙大爆炸的模拟小视频,然后引入:同学们,在大爆炸之后,原子便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原子的奥秘吧! 【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检测】 1.什么是能层?核外电子共有几个能层? 2.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多少? 3.能级间的能量关系如何?(三个问题都通过填空的形式呈现。)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示】 学生将自己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合作探究与表达评价】 各小组任意选择之前学生所展示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课堂探究】

1.如何比较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的能量? 2.同一能层中,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3.1s、2s、3d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4.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钠原子有3个能层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只有3个能层? 5.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N与能层的序数(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6.不同能层相同类型的能级中所容纳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7.第5能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多少?写出你推导的两种方法。 8.能级的能量高低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教师点拨和疑难突破】 (播放整张幻灯片:能层和能级) (设疑)都是核外电子,为什么具有的能量不同,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讲解)我们每个人就好比不同的电子,有的人体格强壮,有的人瘦弱多病。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比赛跳高,那些体格强壮的人,能跳两米多高,而那些体弱多病的人,却只能跳几分米高。电子也一样,能量低的电子,只能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而那些能量高的电子,却可以跑到离核远的地方去“逍遥”。 【学以致用】完成课堂学案中的“学以致用”题目。 学生归纳总结,并交流学习心得。 四.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3.能量关系 作业布置:课本12页1-4题。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高考的热点,尤其是α粒子散射实验及其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对理论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物理模型建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从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建立新的模型。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用高速的α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3、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汤姆孙的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四、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设计难度梯度,努力保证课堂时效性。学生观察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 山东省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王超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单元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认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本单元的知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课题1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二次加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课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 1、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六)重、难点突破 1、通过数学计算,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大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机会。 5、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策略 首先利用化学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经过,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理论知识,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列举几种原子的构成,采用对比方式,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原子的结构,为下一步学习相对原子质量做好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同时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课件展示科学家的原子微观理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想一想,议一议,讲一讲,做一做的多样化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题之前只是初步建立了原子的概念,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了极为初步的概念,因此对学生来说,本课题的知识只是几乎是全新的。 四、教学程序 (一)、原子的结构 1、通过引言展示课件,引出课题。 2、进行课前复习:利用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评析。 3、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发现史,学生阅读资源与评价p56,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然后看课本p70课文第一部分,学习原子的构成,出示图片,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情况,总结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学生归纳原子的结构,并利用课件配合小结原子的结构,

2021-2022年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1.1原子结构模型学案鲁科版(I)

2021-2022年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1.1原子结构模型学案鲁科版(I)知识梳理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 (1)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把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叫做______________。 (2)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把原子这一哲学名词变为化学中具有确定意义的实在微粒,并建立了______________学说。 (3)1903年,汤姆逊在发现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结构的“______________”模型,开始涉及原子内部的结构。 (4)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______________模型。 (5)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进一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的原子结构模型。 (6)20世纪20年代中期建立的______________理论,使人们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了原子结构的______________模型。 2.氢原子光谱 (1)通常所说的光是指人的视觉所能感觉到的在真空中波长介于______________之间的电磁波。不同波长的光在人的视觉中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按波长由长到短依次为______________。实际上,广义的光即电磁波,除了可见光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等。(2)人们在放电管内充入低压氢气,并在放电管两端的电极间加上高压电时,氢气会放电发光,经光谱仪记录得到的光谱是由具有特定波长,彼此分立的谱线所组成,即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为揭示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这一实验事实,玻尔在卢瑟福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 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______________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不辐射能量。 ②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是______________的,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不能任意连续变化而只能取某些______________的数值,轨道能量依n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tomic structure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 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 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提问〗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能力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 [板书]一、原子核 1。原子结构 质子: 1.6726×10-27kg 原子核 原子中子: 1.6748×10-27kg 电子: 1.6726×10-27kg/1836 注意: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 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1.6726×10-27kg 1.66×10-27kg 2.质量数 质子的相对质量= =1.007≈1 1.6748×10-27kg 1.66×10-27kg 中子的相对质量= =1.008≈1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N = A – Z 练习:用A Z X表示原子:

(1)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2)求阳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3)求阴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 N= (5) 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 g A2-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讲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的特征。 比较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2)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高速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91,播放电子云形成的动画。 2.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注意:(1)图中的每个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2)“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形象化表示。 1.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m kg,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n kg ,则铁的原子量是 2.以下有关电子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电子云示意图的小黑点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B 电子云示意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 小黑点表示电子,黑点愈多核附近的电子就愈多 D 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的轨道 第二课时 [复习]1。原子的结构。 2.电子云的概念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要复杂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结论: 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师生三代共建原子结构模型

师生三代共建原子结构模型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二高级中学李勇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X射线、电子、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在物理学领域内爆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大革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新理论风起云涌,新实验层出不穷,一位科学巨匠应运而生。在这批科学巨人所创建的科学大厦中,汤姆生、卢瑟福、波尔师生三代精心雕塑起来的院子结构模型,至今依然光芒闪耀。 1897年,刚刚40岁的汤姆生证明了电子的存在,轰动了科学界,一举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佼佼者。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停步不前,仍一如既往,兢兢业业,继续攀登科学的高峰,1904年,汤姆生提出,原子就好象一个带正电的球,这个球承担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电子作为点电荷镶嵌在球中间。这种“葡萄干蛋糕”式的无核模型是汤姆生企图解释元素化学性质发生规律性变化而反复思考提出的。 汤姆生既是一位理论物理学界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在担任英国卡文帝什实验物理学教授及实验室主任的34年间,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在的弟子中,有9位获得过诺贝尔奖,卢瑟福就是其中之一。在1906年,英国人卢瑟福做了一次极为著名的实验,他用α粒子作“炮弹”去轰击金属箔片制得靶子,他发现α粒子穿过箔片后,大多数没有改变方向,如无人之境,畅通无阻,这说明原子内部是很“空”的。同时他也发现竟有少数α粒子在偏离原方向相当大的角度散射出来,有极少数甚至被反弹回来,这是汤姆生原子模型无法解释的,由此卢瑟福证明了正电荷不是分散分布在一个较大的球体内,而是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心上,这个核心被他称做原子核。原子核的发

现使卢瑟福感到惊讶。而科学家的敏感和追根问底的性格使他经过周密的思考后于1911年大胆地提出了有核原子模型。他设想原子可以和一个小行星系统比拟,原子模型的中心是一个带正电的质量很大的核,原子核的半径在10-14~10-15m之间,是整个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带负电的电子散布在核的外面,围绕原子核旋转。这种模型被后人称为行星式原子结构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虽比汤姆生前进了一步,但仍没摆脱宏观物体运动的框架,所以在解释原子内的稳定性和光谱规律上同样遇到了难以逾越的困难。而提出解决这一困难的是丹麦物理学家波尔。于1913年,波尔受卢的影响,提出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原子模型学说,使原子结构理论为之一新,在整个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性效应”波尔原子结构模型仍是当今大学、中学物理、化学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卢瑟福和他的另一位学生查威克在原子核里发现了质子,1932年查又在原子核里发现了中子,至此,“原子不可再分”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彻底瓦解。 汤姆生、卢瑟福、波尔师生三代创建的原子结构模型虽已被后人“科学演变”,但他们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在科学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2021-2022年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学案鲁科版

2021-2022年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 三点剖析 重点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学说→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重点二: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玻尔的重大贡献在于指出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谱线的波长或频率与能级间能量差所具有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E 0-hυ=ΔE=E 末 -E 始 。ΔE为两轨道的能量差。 玻尔指出,原子核外电子在具有确定能量的轨道上运动,当原子不受外界影响时,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具有不同的能量,轨道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当电子吸收了能量(如光能、热能等)后,就会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处于能量较高轨道的电子不稳定,会回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回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

发射出光子,发出光的波长取决于两个轨道的能量之差。 重点三:原子轨道电子云 量子力学中的轨道的含义已与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中轨道的含义完全不同,它既不是圆形轨道,也不是指固定轨迹。 注意:①电子云的含义、电子云示意图的描述都是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希望大家引起足够重视。②所谓电子在核外出现的概率大小,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少。 下表总结了量子数的取值范围和符号表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