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意义上的结构与建构辩证统一

社会学意义上的结构与建构辩证统一

社会学意义上的结构与建构辩证统一
社会学意义上的结构与建构辩证统一

社会学意义上的结构与建构:辩证统一

江国平

2012-7-16 16:15:32 来源:《东岳论丛》(济南)2011年3期第90~95页

【作者简介】江国平,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社会学博士,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大学

【内容提要】社会结构与社会建构是社会学领域的两个重要词汇。他们来源于两个截然相反的社会学源头,因此常常被认为是相悖的,但审慎的考察却不难发现二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宏观视野出身的结构论偏向于实证主义、决定论、社会唯实论及现实主义认识论;而微观视野出身的建构论偏向于诠释主义、自由意志论、社会唯名论及相对主义认识论。另一方面,社会结构与社会建构互为基础,不可分离,且相互影响;社会结构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形成的,而社会建构是在社会结构的框架下完成的。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构/辩证统一/社会学领域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3-0090-06

“结构”(Structure)与“建构”(Construction)①在社会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从托克维尔(Tocqueville)首次提出社会结构一词以来②,“结构”在社会学领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之一。众多社会学家丰富和发展了这个概念,如马克思(Marx)、斯宾塞(Spencer)、杜克海姆(Durkheim)、滕尼斯(Tonnies)等。帕森斯(Parsons)的结构功能主义和列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的结构主义将其推到一个新的高潮。“建构”相对而言出现的稍晚。直到20世纪60年代伯格(Berger)和卢克曼(Luckmann)的《现实的社会建构》一书出版才逐渐热门起

来。但其社会学的渊源甚长,从韦伯(Weber)的社会行动理论,到舒茨(Schutz)的现象学社会学,到加芬克尔(Garfinkel)的民俗学方法论,一直都可追寻到“建构”的影子。很多人认为这两者是矛盾对立的,其实不然,他们之间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结构

西方社会学家所用的结构指的是独立于具有主动性的个人并对个人有制约力的外部整体环境,在这种情形下,西方社会学家一般用sociatal structure(而非social structure)来泛指所有的结构性环境,其所包含的内容不仅包括群体结构,也包括组织结构、社区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意识形态结构,具体如家庭、宗教、法律、经济体系以及阶级等都可以是“结构”的一部分③。西方社会学的结构主义流派(structuralism)所指的“结构”即是这种广泛意义上的外部宏观环境。

大多数社会学家都是整体论者,即认为整体大于各项之和(即1+1>2),如社会学领域的结构派、部分功能主义学派,马克思学派都是整体论的具体形式。他们都认为社会现象不应该简单用构成该社会现象的个人总合去解释(或者说还原为个人行为),而是应该从宏观结构的角度分析社会问题。在其看来,结构对个人有着不可忽视的约束力,个人在宏观结构面前显得孱弱无比,根本无反抗之力。个人的行为,不管是正常行为还是非正常行为,都可以用结构的因素来解释。结构在社会成员的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米尔斯(Mills)在《社会学的想象力》④一书中,提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视野与权力观被局限于工作、家庭及邻居等细微事物,而忽视了周边的环境。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把个人生活与看似毫无联系的宏观社会结构联系起来的能力,即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他看来,很多

个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社会问题,或者说是由社会力量造成的。这里,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概念有个基本前提,就是社会中存在着某种宏观结构,这种宏观结构对个人有约束力。

众所周知,社会学自诞生以后,逐渐分为宏观流派和微观流派。典型的宏观学派如前面所述的结构论,功能主义论,冲突学派等。微观学派则如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戈夫曼(Goffman)的戏剧论、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爱默生(Emerson)和布劳(Blau)的交换论以及符号互动论。微观社会学流派讲究从个人层次去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即使是这些微观社会学理论流派,最终也或多或少的把微观层次的互动置于宏观结构的背景之下,换言之,微观互动受制于宏观结构。

比如,米德(Mead)一直被认为是微观社会学的鼻祖之一,但他从未忽视过宏观结构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即使是“自我”这样一个微观术语,他都强调了其社会性。他把自我分为两部分,“主我”和“客我”。其中“客我”为个人所接受的社会性规范、宗旨、姿态的总和。换言之,“客我”是自我中的社会成分;而“主我”则是个人对社会的即时反应。“主我”和“客我”之间的关系就像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一样。“主我”的冲动性不得不受“客我”的限制,这点与弗洛伊德的“自我”(ego)与“本我”(id)的关系类似。那么这个“客我”是怎么发展出来的?米德提出了自我发展三阶段说,即准备阶段、扮演阶段、游戏阶段。在第三个阶段,儿童学会在各种情景中担任多种角色,并遇到“概括化他人”(即社会期待),从中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显然,米德将自我置于宏观结构中去考虑,宏观结构使得自我发展成熟。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宏观结构的一个缩影。

与米德类似,库利(Cooley)继承发展了詹姆斯(James)的自我概念,而且也将社会宏观结构摆在了自我的前面。他通过“镜中我”这个概念论证了结构的重要性⑤。在他看来,自我(如形象、感觉、态度等)是通过在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过程中体会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获得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姿态就似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当看到自己在其他社会成员心目中的形象后,自己的行为肯定会受到影响。如果形象是正面的,之前的行为会得到加强;如果形象是负面的,之前的行为就会减弱。这里其他社会成员的姿态就代表了社会中存在的结构性因素。

戈夫曼的戏剧论源于微观视野,但最终也不得不诉诸于宏观结构。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⑥中,戈夫曼认为社会从来都不是同质化的,相反每个人都在不同环境中进行社会互动,因此他必须对行动发生的环境进行了解和判断,这个具体环境对他而言就是个舞台,而每个社会成员就是舞台上的一个演员。但是戈夫曼同时也强调演员还需要一个停车场和斗篷,言下之意,舞台之意外面还有个更大的社会环境。在《框架分析》⑦中,他更明确地分析了个人是如何受宏观结构的影响,意在对社会结构或社会形式做出更概括化的结论。他把宏观结构比喻为相框,而个人比喻为相片。为了拿稳相片,他必须拿住相框。正是因为如此,戈夫曼从不高调地把现象学或后现代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取向,倒是经常强调社会总是排在第一位⑧。

20世纪50年代霍曼斯(Homans)提出来了着眼于个人层次上交换行为的行为主义社会交换论⑨。其理论特别强调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动机和目的,对此,布劳(Blau)认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完全还原为个人心理状态或个人行为,相反宏观结构是由有相互联系的群体所构成⑩,因此他在继承霍曼斯交换理论核心命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宏观结构下的社会交换,认为具有不同类别参数和等级参数的

群体依照共同价值进行社会交换,并经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的过程。在其晚年,布劳在《机会结构》一书中论证了职业异质性增加了不同社会阶层成员的互动机会,从而阐述了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人的社会生活(11)。正是因为觉得来自于宏观结构的约束力是如此之强,布劳可以说在晚期实际上抛弃了交换论。

微观社会学的另一个主要分支符号互动论也或多或少地承认了宏观结构对个人的影响力。众所周知,符号互动论分为两大学派,以布鲁默(Blumer)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Kuhn)为首的爱荷华学派。爱荷华学派认为社会结构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但宏观结构具有稳定性,并对互动具有制约性(12)。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结构在社会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宏观社会学家(结构派、功能主义学派、冲突学派等)一直强调结构先于个人,高于个人,影响着个人,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自由意志在结构面前显得很无力。微观社会学家(库利、米德、戏剧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等)着眼于社会世界的细微行动、个人层次,但是也因为结构的不可避免、结构的强大以及结构的强制性,他们还是不得不把个人的行动放置于结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在这种情形下,社会学家所言的“结构”具有杜克海姆所指的“社会事实”特征,即集体性,外在性,和强迫性。

二、建构

西方社会学一直在强调宏观结构的重要性,但并非完全视个人为结构的玩偶。个人其实对结构也有着作用力,这就是建构。说到建构,学者的第一反应是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m)。当西方社会学家在用“建构”这个术语

时,其所指的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建构,而是指社会成员“创造”或“促成”了某类社会现象,如性别、社会地位、阶级、道德、种族、宗教等,但这类社会现象或社会现实又以外在的、客观的特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建构论暗示着没有所谓的超越历史时空的规律,因为每个社会或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会成员参与建构,这点与本质论(essentialism)有着天壤之别。本文所探讨的即社会学家平常所使用的建构,而非方法论或认识论意义上的社会建构论。

伯格和卢克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构一词。他们从微观到宏观,解释了个人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社会宏观结构,这个影响的过程就是建构。首先,个人之间进行互动,久而久之,双方对彼此都非常熟悉与了解,从而对对方的行动产生类型化(typification),之后这些类型化(或固化的行为)会逐渐习惯化(habitualized)为双方在与对方互动时的相互角色(reciprocal roles),当相互角色日常化之后,他们之间独特的互动形式就制度化了(institutionalized),之后,知识(包括什么是社会现实)随之被完美建构。因为社会成员的互动是永久存在的,因此社会中不停的产生类型化,再不停地被制度化,所以,社会现实不是静止的,而是永远处于动态过程中。

显然,微观意义上的个人能动性(西方社会学所用的术语为agency)(13)在社会学领域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社会学界把这种个人能动性归为自反性(reflexivity)。为什么会有自反性?很简单,人作为高智商动物,有思想性,因此对自己的行动会有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或改进自己的行动。正如吉登斯所总结,自反性意味着“思想与行动之间不断的互相折射”(14)。自反性远非一个新兴社会学词汇,远在20世纪20年代,汤玛斯(Thomas)就有个著名论断,“假若人界定情境为真的,它们就会有真的后果”(15)。在此基础上,默顿(Merton)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Self-fulfilling

prophecy)进一步论证了个人能动性的作用。他认为基于个人情景定义之上的自我预言(即个人主观意识或曰个人能动性)可以改变或加强其行为,从而导致预言的实现。如果预言基于正确的情景定义,并对当事人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促使预言的实现(即正预言);如果预言基于错误的情景定义,而最后真的促成预言的实现(即负预言),最后的结果可能会令人啼笑皆非(16)。波普尔(Popper)从哲学角度提出的“俄狄浦斯效应”(即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预期影响被预期事物的现象)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17)。吉登斯曾这样总结,“人们关于社会世界,关于他们自己,他们的未来以及他们的生活条件的观念,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独立既予之世界的观念而已,它们不断地进入它们所描述的世界里。当它们这样做时,它们改变了那个世界,这个改变有时还是十分剧烈的”(18)。归根结底,个人能动性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确切地说,个人具有社会建构的能力。

虽然个人能动性(建构)得到了所有社会建构论社会学家的认可,但其内部对建构的程度亦有分歧。部分社会学家承认客观结构(至少部分客观结构)的预先存在,社会成员的建构基于这种预先存在的社会结构上,这即是弱纲建构论。而另有部分社会学家否认任何宏观结构的预先存在,质疑客观性、现实或事实之存在,认为社会成员在不受先验结构的影响下完成社会建构,所有的社会现实或社会现象都为即时建构,即强纲建构论。在社会学领域,强纲建构论所占的领地越来越少。

三、结构与建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前所述,“结构”所强调是对社会成员有约束力的外部社会环境,而“建构”所强调的是社会成员对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或作用力。从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是冲突对立的。这种“主客二元对立格局”其实并非绝对。细看不难发现,其

实他们是辩证统一的,换言之,真正的格局是“主客交融互动”。

(一)结构与建构的对立

1.现实主义认识论与相对主义认识论

自然科学抑或社会科学所涉及的领域都属于知识范畴,然而知识从哪里来的?人类是怎样得到这些知识的?这就是所有学科无法回避的认识论问题。结构论和建构论在这一点上是相左的。结构论采用的现实主义认识论观点,而建构论采纳的是相对主义认识论视角。在结构论者眼里,“结构”这个概念,或这个物体,独立于人的大脑而存在的,我们大脑中的“结构”只是真实地反映了这个物体。换言之,“结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社会世界的,不管你同意与否,也不管你看到它没有。作为唯心论的一个分支,建构论偏向相对主义认识论主张:我们所体验的任何事物都是精神产物;知识在本质上也是精神产物,换言之,思想、概念(如结构)或命题都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之中,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结构,作为一个社会学术语,站在建构论的角度看,只不过是人们大脑的想象产物(或者曰建构之物),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着这么一个实在物。

2.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

社会学的诞生与实证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远在17世纪,自然科学得到蓬勃发展,社会上逐渐产生了“科学万能”的主张,形而上学的或先验式的研究取向受到质疑,相反,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得到大力宣扬。发展至19世纪,这种思潮愈发浓厚。因此不少思想家想借鉴自然科学模式来发展社会科学,注重以科学方法观察(或曰经验的方式)去研究社会现象,以求社会现象本质、其形成的原

因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孔德(Comte)把社会学命名为“社会物理学”就是这种思潮的最好证明。他认为人类在经过神学阶段和玄学阶段后可进入实证阶段,在这个阶段,知识建立在用科学方法观察的基础之上。实证主义思想开拓了定量研究取向的源头。之后,杜克海姆在具体研究上成功运用了实证主义。他在自杀研究中,通过简简单单的交互表格,而非凭空想象或纯理论推演,证明了自杀,看似一个个人行为,其实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他的研究以实际案例打开了其他社会学家的视野。时至21世纪,定量研究在社会学领域占大半江山不能不说归功于实证主义。在实证主义和定量研究的背后,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到“结构”的影子。

诠释主义(Interpretivism,Hermeneutic)作为微观社会学范式,源于齐美尔(Simmel)和韦伯。韦伯德文里的诠释(Verstehen)指的是一个外来文化观察者在遇到另一个文化群体时,从该群体自身的角度且用该群体的术语来解释该群体内发生的事情,之后这个思路逐渐发展成反实证主义,即在社会学研究中应抛弃经验主义和所谓的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研究模式,这就是定性研究的发轫。这种方法论注重文化规则、文化价值及文化符号。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主观的角度去解释分析。韦伯认为社会学仅在粗浅的意义上能说得上是一门科学,因为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确定,也很难得出概括化的结论。齐美尔认为社会学应该追求一种超越资料收集加验证的模式,也应该超越简单的结构决定论模式。不难发现,诠释主义认为社会学研究不存在统一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三个主要成分如描述、控制、预测实际上并不完善,因为他们都缺乏理解的成分。建构论,顾名思义,认为社会成员按照自我标准有意识或无意识建构着社会现象,主张如需研究社会现象,研究人员应深入个体或群体,从他们的主观角度去解释该现象形成及衍变的因果。如此说来,建构论更符合诠释主义的理

论要求。

3.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当社会学家运用“结构”这个术语的时候,意指存在于整个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特定要素组合状态。这种社会要素构成方式的存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成员喜欢也好,厌恶也罢,其组合状态或构成方式均存在于社会或群体之中。而且,个人的言行受这种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我们说其根本出发点是宏观视野。而建构论的最初出发点是个人对宏观社会结构的形成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简而言之,社会结构是由个人通过日常互动建构而成的。虽然建构论的终点是宏观结构,但其着眼点仍是微观层次上的个人。如果说,社会学家在使用“结构”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宏观因素对微观因素的作用力,而他们在使用“建构”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微观因素对宏观因素的作用力。

4.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社会学领域一直存在着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之争。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作为一个由各种规范、制度和群体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且外在于个体。同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性事物,具有所有构成它的个体总和所不具有的力量,即一加一大于二。因此,在社会唯实论看来,结构,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其实是社会的一部分,真实地存在于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也对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具有不可低估的约束力。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的社会成员才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不过是人们对居住在一起的个体总和所取得的一个名称而已,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初始意义上的建构论取向是社会唯名论,他们否认社会的存在,着眼于个体行动及主观意义,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即建构)

构成了所谓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他们眼里,个体层次上的建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5.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

因为结构论承认宏观结构的真实存在,并认为这些宏观结构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力,所以说,结构论与决定论一脉相通。因为宏观结构决定着社会成员的言行,所以要了解社会成员行为,需通过考察该社会的文化、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西方社会学家大多数承认结构对个人的决定作用,并在非学术的场合下进一步承认这种决定作用可达到70%。具体地说,一个人的言行甚至他的社会成就、社会地位在70%的程度上是由宏观社会结构所决定的,而30%的程度是由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或机遇造就的。相反,建构论主张个人自由意志论。确切地说,他们认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个人具有决定自己言行的权力与能力,能在社会环境中按照自我意志或喜好进行互动。在个性化的互动中,不同的建构逐渐形成。由此推展开去,社会成员自身资质不一,习性不一,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也不一,因此社会成就也难免不同。

(二)结构与建构的统一

首先,结构和建构互为基础,互相影响,而非水火不容。如前面提到的,社会学诞生后一直沿着宏观和微观两条路线发展,但实际上结构与个人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之一,众多社会学家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求着。很多社会学家都认识到了结构与个人之间的统一关系,即个人既受制于宏观结构,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结构。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学家开

始考虑如何整合两个视野,熔“结构”与“个人”于一炉,于是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二者互相作用的模型,以图克服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意志论以及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局面。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就是出于这么一个目的。吉登斯认为结构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个人行动发生于一个预先存在的社会结构里,这个社会结构通常由规范、规律、法律等支配管理着,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行动都是以一定结构为背景而展开的,自然受结构所制约。另一方面,作为结构的资源、规则、规范、法律、文化等并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因人类行动而不停地被修改。所以说,任何社会的结构都只是短暂的存在于一定时空之中,而结构化是一个结构与个人之间永久性的过程。布迪厄(Bourdieu)通过社会实践论(19)尝试着调和外在宏观结构和个人主观体验的矛盾。他承认宏观结构的重要性,但着手于中程意义上的“场域”(field),同时把微观意义上的个人“习性”(habitus)置于“场域”之内,强调二者之间有着一个长期的互动关系。场域,作为结构化的场所,是带着“习性”的个人竞争的地方(角逐的筹码就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习性”,作为社会成员行动的关键性原则,是场域客观环境在个人身上累计下来感知、判断及行动系统,而非单纯的反射性习惯。个人在参与任何社会活动的情形下,都会受到“场域”的影响,但是他的言行又为“场域”做了重新定义。因此,场域在习性和时间之间斡旋,而习性显示场域的结构,二者之间是互动关系。科林斯(Collins)也通过“互动仪式链”这个概念说明了宏观结构和个人之间其实是相通相容的。这里必需指出的是,虽然西方社会学家都承认结构与个人之间的二元互通性,但在他们心目中,在绝大多数情形下,个人对宏观结构的反作用相对于结构对个人的制约力要小很多,尤其当社会成员来自于社会普通大众时。

其次,结构意味着宏观社会因素对个人的制约,建构其实也意味着宏观社会因素在个人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为什么说建构也意味着宏观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巨

大影响力?建构论从微观视野出发,阐述了个人之间的互动规律如何日常化并进一步制度化,从而引出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如今西方社会学界所强调的建构已非这种纯微观意义上个人能动性结果,而是指宏观层次上的群体能动性结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社会建构的能力,但是每个人进行社会建构的能力有着天壤之别。而且每个人进行社会建构的层次也有着天壤之别,普通社会成员的社会建构正如伯格和卢克曼所描述的那样,一般就是在个人互动层次上进行,多次互动产生典型化,再经日常化,最后经制度化而成为结构。这种个人之间制度化的结果可在多大层面上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恐怕没人敢积极回应。但某些社会成员,如官员、明星或富翁之间的互动模式一旦制度化却可在很大面积上影响到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模式。更重要的一点是建构不仅仅发生于个人层面上,在更多地时候,发生于群体层面上,因为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宏观结构,在宏观结构的大框架下,社会精英阶层或特权阶层拥有强有力的社会资源,因此能按照其群体意识形态、利益、喜好来建构社会标准或“游戏规则”。举例而言,当某种新行为出现的时候,精英阶层可把之建构为值得推崇的行为,亦可把之建构为越轨行为。最近常见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往往将市民蜂拥购房的行为,经媒体而建构为“理性行为”或“符合市场的行为”,但实际上可能是盲目行为。这些建构其实和社会的宏观结构紧密相连,由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具有建构某项社会现实的社会资源,在特定的文化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的“辅助”下,其出于某种目的或利益的建构变得十分可行或十分容易。可以说,结构使得建构成为可能或变得更易。从这个角度看,结构和建构是高度统一的。

再次,即使社会成员(精英阶层抑或普通大众)有建构的能力和可能性,但按照弱纲建构论的观点看,其建构是在一定历史环境和具体情境中发生的。确切地说,其建构是在一定知识结构或文化结构基础之上的。福科(Foucault)称之为“历

史先天”(a historical a priori)。这就是说建构不是凭空的,也不是突然的、也鲜为革命式的,而是发生在具体历史阶段和情境(即结构)之中。从这个角度上说,建构与结构也是高度统一的。

结构与建构是一对冤家路窄的兄弟。说其冤家路窄,指的是结构与建构原本出身于两个截然相反的社会学源头。宏观视野出身的结构论偏向于实证主义、决定论、社会唯实论及现实主义认识论;而微观视野出身的建构论偏向于诠释主义、自由意志论、社会唯名论及相对主义认识论。说其是兄弟,指的是二者在当今社会学领域早已相熔相通相倚。一方面,结构是基于建构之上的。结构的形成、衍变得力于社会大众的互动(建构)。另一方面,建构同样基于结构之上。社会成员总是生活于一定“历史先天”(结构)之中,其建构无法割断与“历史先天”的关联。而且,预先存在的社会结构使得某些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具有其他社会成员不具有的建构能力,他们拥有更多的布迪厄所言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符号资本,这些精英阶层因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和自我利益进行建构,以维护其现有利益。因此我们说社会学意义上的“结构”和“建构”其实是辩证统一的。

注释:

①国内社会学一直在频繁使用“建构”这个术语,但大多数情形下,国内学者所用的建构非西方社会学construction所含的意义,如社会学理论建构、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科学的社会建构、中国法律社会学的知识建构与学术转型等,这些更接近于英语中的发展(development)。

②Welch, Cheryl(2001), De Tocquevil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59-60.

③社会学领域的“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是另外一个专门的社会学术语,虽然社会学界虽然对社会结构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传统上一般都与社会人口的构成相关,研究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社会学家较多地从这个角度看待社会结构。

④Mills, C. Wright(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⑤Cooley, Charles Horton(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s, pp. 152.

⑥Goffman, Erving(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Anchor Books edition 1959.

⑦Goffman, Erving(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London: Harper and Row

⑧Collins, R.(1994), Four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77.

⑨Homans, George C.(1958), "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3(6): 597-606.

⑩Blau, Peter M.(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Wiley.

(11)Blau, Peter M.(1994), Structural Contexts of Opportunit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Warshay, Leon H.(1982),"A Tough-Minded Interactionism: Structuralism and Theoretical Breadth; Deductivism, Fictionalism, and Methodological Narrowness", Symbolic Interaction, Spring 1982, Vo1. 5,

No. 1, Pages 141-148.

(13)Agency一词多义,最常见的意思为“代理”。它另外一个意思为“处

于行动或执行权力状态”,社会学界用它的时候即指第二种意思,而Agent即

指“行动者”。

(14)Giddens, Anthony(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36-38.

(15)Thomas, W. I. and D. S. Thomas(1928),The Child in America: Behavior Problems and Programs. New York: Knopf, 1928:571-572.

(16)Merton, R. K.(1968),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pp475-490。

(17)Popper, K.(1957),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18)Giddens, Anthony and Pierson, Christopher.(1998),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P218.

(19)Bourdieu, Pierre(1972),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科学的社会意义

科学的社会意义 什么是科学?综合来说,科学就是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同时,它反映了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来源于人类实践并且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指导着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续的整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科学就如霍金的黑洞,神秘而深奥。但是我们人类正有着夸父逐日般的执着,我们对科学的探索永不止步,并且趋于完美。但我们要注意到的是,科学仅仅是趋于完美而非达到完美。科学是个成长过程,而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普通人犯错误是经常的,伟人也会犯错误。象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这样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著作中,经常描写伟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节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马尔萨斯四年内添三个孩子;提倡无为的叔本华对晚来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始祖的培根则不知道为他治病的哈维发明血液大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那么集所有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要想没有一点自相矛盾的暇点则十分困难,而且体系越大越难以没有错误,特别是新学科,需要时间的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正如由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由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以及理发师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后发展起来的。因此,没有探索的精神,没有敢于接受一切新观点的勇气,没有铲除一切旧观念的决心,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是无法存在的。 很多人总是片面的认为,科学只产生于近代,因为近现代的社会技术决定了科学的发展。其实不然,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700万年,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30万年前,原始人就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开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在距今一两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新的劳动工具—弓箭。弓箭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组织地狩猎,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剩余的猎物则被饲养起来,使人类由狩猎进入的畜牧时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绕钻杆打孔的方法钻木取火,又发明了摩擦生热的制火技术,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生产的手段;用火炼制粘土,发明了制陶技术;用火熔化铜和铁,制造出金属农具,使人类结束了一万多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社会学基本原理

社会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二、发展过程:创造人:孔德(法国)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的。 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英国)、马克思、迪尔凯姆 人文主义者:韦伯(德国) 三、分类: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稳定。 迪尔凯姆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四、社会学研究的方式: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 五、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功能论视角: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此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主要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2、冲突论视角: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斗争的生活现象。社会各部分是冲突的, 秩序是冲突的结果: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处在极其破坏之中,社会秩序源于社会一部分统治另一部分,是力量与强制产物。 3、互动论视角:如何行为感兴趣,而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 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六、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学与社会: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社会检测与描述五种类型。 参与社会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为社会工作、行政、企业管理提供所需的知识,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 第二章、社会结构 一、含义: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模式。 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二、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区、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 三、社会地位:先赋地位: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 自致地位:后天努力而获得的。 四、社会角色:对某种社会身份的期待。 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内涵: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 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是一套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行为模式。 3、是人们对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4、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角色集:一个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四要素分析方式的形成 1.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视角 社会学以“协调、稳定”作为本学科研究社会关系时的特殊视角。社会学通过通过研究人们构成相互关系过程中,社会行动者之间整合或出现冲突的规律、解释社会运行中社会关系的协调、稳定。社会之所以出现秩序会因为人们按照相应地位上的角色发生社会行为。 2.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结构和互动行为。社会结构是以群体、组织、制度、文化等方式存在的、长期以来形成的、外在于个人的社会关系模式。互动行为是以“个人行动”形式存在的、互动过程中个人的行为方式。“内心需要、心理动机”是支配个人行动的重要因素。 3.社会学的两大流派 (1)实证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特点,社会观上,将社会看作是客观的事实构成的实体。方法论上,主张用其他的社会事实解释被研究的社会事实。具体方法上,测量相关社会事实的具体状况,用数据作出解释。功能理论和结构理论是属于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的理论。 (2)人文主义社会学 人文主义社会学的特点,社会观上,将社会看作只是一种“名义”。方法论上,主张理解行动主体的动机和意图等主体性意涵。具体方法上,深度访谈或共同生活以体会行动主体的内心意涵。 4.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1)功能理论 社会学的功能理论是受启发于“生物有机体理论”。功能理论是最早的一个社会学理论,它主要是研究精神、文化去解释政治经济。它主要从经济活动(满足整体体的物质性需要)、政治活动(满足整体对经济活动秩序性需要)以及精神文化活动(满足整体的价值观一致性需要)三个方面来解释“社会的整体需要”与“部分的功能”。在这里功能理论强调的是共享的价值观。 (2)结构理论 结构理论是指一定生活共同体或活动共同体内部的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结构理论强调位置以及人们之间联系的方式,其基本视角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而连接主体的四种纽带是物质利益、情感、传统或规则、道德价值观。社会结构有四种类型即经济要素主导的社会结构、政治要素主导的社会结构、社会要素主导的社会结构、文化要素主导的社会结构。 (3)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主要是讲控制“稀缺资源”,拥有“权力”的统治群体“被统治群体”之间的冲突。其中社会冲突是一种常态,其持续时间长短与冲突的激烈程度有关。不平等是产生冲突的基本条件。冲突产生的两个原因。一是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统治的合法性予以撤销”;二是魅力型领袖的出现和作用。 (4)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认为,所谓“社会”,是个人内心关于社会行为、相对稳定的“互动模式”,并不存在某种外在于个人的所谓客观存在的、实体性的“社会”。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完整版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而在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差中,大四学生的心理状况远低于大三学生,在心理适应性和平衡性上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而乡村生源比起城市生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敌对。这些充分显示社会交往对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交流和交往才能了解其他人,才能将自己的特性展现出来被他人了解,这构成了了我们生活的基础。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如文字、语言、物品、情境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看中介作用;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考题2010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 1.结构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2.试论“社会学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路径和注意的问题。 3.试述我国社会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成果,并谈谈你对中国目前社会分层的看法。 4.以经济发展与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研究作为主题,设计研究框架(理论模型),设计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5000份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案,并说明其设计原理。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法社会学考题 1.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请你列举出当前中国法制建设中你最为关注的几个学术问题,并解释理由。 2.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则请你谈谈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 3.“清官崇拜”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现象,请你谈谈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 传统法制的影响。 内容提要 法律是现实社会的调节器,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认人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有力杠杆,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要求。因而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时人们关于人、社会、入与人的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同时,法律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以一种最明确的方式,对当时社会成员的言论或行动作出规范与要求,因而也清楚地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对于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种种具体要求和限制。因此,从法律制度的发展变迁中,同样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文明发展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法律制度乃是维系社会、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具。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体现。 目录 第一篇法社会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 第一章法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概念 第二节法律与社会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摘要:社区这一概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学者对之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纷繁复杂的定义导致了理论上的误识与现实的实践困境。基于此,笔者试图在当前中国社区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复归滕尼斯的社区命题,对社区做出较为涵盖式的廓清,进而避免了因为社区概念的误导而带来现实践行的困境。 关键词:社区概念共同体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区概念的廓清则是社会学研究之社区部分的基础任务之一。“社区”概念从形成起至今备受争议,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以及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界定“社区”。以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百种。笔者认为,致使这种定义混沌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界定社区概念的标准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者为了进行领域性研究的视角局限而阻碍了社区概念的普适性界定的形成。理论上的误识又间接导致社区概念在实践演绎中的误用,然而,实践中社区的不断发展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理论研究的趋向。因此,在诸多表象为冲突的经验诠释中,寻求一种共识的经验概括直至形成统一的命题表述是理论研究的必须。本文试图从社区概念的界定历史与趋势,结合我国社区以及发展研究的实际需要,尝试对社区概念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廓清。 一、社区概念的经典表述 在欧洲社会学研究领域,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谈社区,都要复归滕尼斯对于社区的首创性认识。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裴迪南德·腾尼斯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滕尼斯认为社区应是以情感为主导维系的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的人性化团体。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R.E.帕克是最早将德文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翻译成英文的Communityand Society。1936年,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中指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强调社区的地域性以及群体性。 基于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境遇,国内诸多学者也都对社区的概念作了常识性的概括。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燕京大学的学生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将“community”一词翻译成“社区”,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我们可以理解为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同时,郑杭生指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也集中关注社区的地域性与群体性。

社会学答案

单选题 2.第2题 孔德的代表作是() A.《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B.《权力精英》 C.《实证哲学教程》 D.《神圣的帷幕》 C 4.第4题 下列关于角色的理解,正确的是 A.角色内含着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 B.角色与身份是相同的 C.角色与地位是相同的 D.角色与社会期待无关 A 10.第15题 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指() A.身份 B.地位 C.角色 D.角色丛 B 15.第22题 认为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文化要素代表不同群体或社会阶级的利益的文化分析视角是() A.生态学视角 B.互动论视角 C.功能论视角 D.冲突论视角 D 26.第50题 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社会互动”的社会学家是() A.齐美尔 B.涂尔干 C.滕尼斯 D.帕累托 标准答案:A 28.第52题 如同们师兄弟这样群体成员对其有忠诚感的群体,属于() A.外群体 B.内群体 C.正式群体 D.次级群体 标准答案:B 4.第4题 以下沟通方式,属于语言沟通的是()A.借助面部表情的沟通 B.借助身体姿势的沟通 C.借助行为举止的沟通 D.借助文字的沟通 标准答案:D 16.第16题 家庭的本质关系是() A.婚姻关系 B.血缘关系 C.收养关系 D.同代关系 标准答案:A 18.第18题 社区发展的直接目标是() A.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 B.协助社区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共同需要,协助社区运用外部援助和内部资源 C.提高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经济收入水平 D.建立良好的社区内部人际关系和合理的社会结构 标准答案:B 23.第23题 按照霍尔的观点,45至120厘米的距离属于() A.个人距离 B.公众距离 C.亲密距离 D.社会距离 标准答案:A 30.第30题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是() A.再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开放,继续社会化的环境相对封闭 B.再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继续社会化具有强制性 C.再社会化在成年早期进行,继续社会化在成年之后进行 D.再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继续社会化具有自主选择性标准答案:D 1.第1题 假设教师、警察和消防员的职业声望分别是75分、70分和65分(满分100分),如果一个人从警察变成了教师,他的社会流动属于() A.向上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地理流动 标准答案:A 3.第3题 被假设为会对其他变量造成影响的原因变量是() A.控制变量 B.因变量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社会学简答论述题

1.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如何理解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的要素? 答:1、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4.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答: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管理工程、巩固社会导向成果。 3、社会区分功能(非物质文化要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会造成文化滞后现象。) 5.怎样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 答:文化传播:一种文化元素可能会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其邻近的群体中去,被他们采纳或接受,这就是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的群体由于长期密切接触而使各自的文化发生变迁的过程。 6.文化的象征性,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答: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可能互相转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一、涂尔干 1.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约束力(对个人)、普遍性。 3.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且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的支配的团结。(现代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 4.有机团结: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某种专门的社会职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非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团结。(现代社会) 5.社会分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存竞争加剧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产生。 (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次要原因是科学的世俗化极其发展。 限制条件有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个性的增强等。 6.自杀的社会类型: (1)利己型自杀是由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膨胀。(如已婚者中没有孩子的夫妇比有孩子的夫妇自杀率更高,其中家庭组织增强了社会团结的纽带) (2)利他型自杀是在社会组织高度整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中为了集体荣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产生的自杀) (3)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失范导致的。(如离婚引起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导致的自杀) (4)宿命型自杀是由于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被严律苛法无情断送前程、压制情欲的人们,如年轻的丈夫、五子女的妻子等。)7.宗教的概念:是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并对人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齐美尔 1.社会几何学:(1)群体构成的数量:群体人数和群体规模的增大会使群体的结构和群体的互动性质发生改变。 (2)社会互动的距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互动形式和事物的价值密切相关。 2.货币哲学:(举例或论述见107p) 3.主观文化的概念: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科技、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 三、韦伯 1.理想类型:一套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的严谨而精确的概念体系。 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传统型统治: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智商的统治。(前现代社会)

对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认识社会学 1、对于社会学的接触 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我才接触到这门被人关注甚少的专业——社会学,然后又阴差阳错的进入了这门专业,带着我的憧憬与好奇,我开始走进社会学的世界。 2、对于社会学几个方面的认识 (1)什么事社会学。这是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在我脑中,社会学的概念很是模糊的,更谈不上中形成具体的内容了,所以首先我思考的是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的概念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社会科学,并且,它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我对这个概念是这样理解的,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看这个概念就能够理解,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因素,所以社会学是会借鉴了很多其他学科来研究怎么解释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解决。从老师口中我也了解到,社会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统计这几门最核心的课程,而要想真正的研究社会学,还必须对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有深刻的认识,否则也就无法真正掌握社会学。 (2)学习社会学的意义所在。每一门科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社会学的价值和人们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又何在呢?我觉得其意义之一就是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社会学会提供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意义。社会学帮助人们

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等方面避免了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改革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最终为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就是可以利用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3)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优势所在。首先是讲对于社会学这个专业学科来说在中国还是比较年轻的学科,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我们的学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是经济学唱主角的话,现在和未来20年应该是社会学和相关学科可以更多的发出声音来。因为当我们强调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涉及到非经济因素,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各种统筹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政府决策的过程,老百姓也会越来越关注。所以我们的学科还是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对于刚进大学学习这门专业的同学来说可能有很多机会在等着我们。 (4)社会学这门专业的职业去向是什么。我们所学习的专业和我们以后的就业有着直接或间接上的联系,那社会学的就业趋势也是我们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社会学在国内还没有被大多数的用人单位所理解,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学科正在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时期,社会结构分化加剧,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更趋复杂,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始出现困难。而这一切,都需要社会学来逐一解决。社会学专业的职业去向主要有哪些呢?目前,在社会领域还没有一个部门是必须由社会学来提供专门人才的,但是除了纯技术性职业(比如会计),大多数的社会领域,如新闻机构、政府部门、市场运销、企业管理、公共关系等部门,社会学毕业的学生都时能够胜任的。因为社会学的训练不但赋予我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一、对社会学的认识 (一)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的研究问题无一不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社会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是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变化,因此,社会学是从系统的社会整体出发,综合地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动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整合、社会冲突和社会变迁等社会事实的学问。 1、社会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这一完整体系 以及论述与整个社会有关的各种社会法规、过程和人群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通过研究社会 发展情况以及其方法和规律,来促使社会良性运行。 3、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它研究人们的社会 性行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或群体生活的科学,以其科学的社会 观,寻求社会生活的系统联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成或社会制度的科学,是研究社会关系 的科学。

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一)社会学的功能 每一学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社会学在其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功能不断完善,其作用不断得以发展,社会学的作用在于描述、解释、预测、规范社会的发展。社会学可以客观、完整地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现状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社会学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这使得我们能够客观的认识社会。社会学说明了社会事实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揭示了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的方法去预测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社会学是在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并且规范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1、对人自身的作用 首先,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社会知识,促进个人的社会性发展,帮助人们制定出正确的社会政策,为社会改革服务,最终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能够使我们利用所学的社会学基础知识,更加科学的分析以及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理解他人,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对整个社会世界进行探究,从而使我们更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