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七章补虚药

第十七章补虚药

第十七章补虚药
第十七章补虚药

第十七章补虚药

一、概念: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

二、作用及适应证

一是补虚扶弱:补虚扶弱,主要用治久病大病之后,正气虚弱的病证,以之辅助正气,改善虚弱的症状,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二是扶正祛邪:扶正祛邪,主要用于正虚邪实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病证,以之配合祛邪药,通过扶正祛邪而达到去除病邪,促进疾病痊愈的目的。

虚证: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

三、分类:

1.补气药:气虚证

2.补阳药:阳虚证

3.补血药:血虚证

4.补阴药:阴虚证

四、配伍规律:

气血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病理状态下也常常是相互影响的。

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常导致阳虚。补气药、补阳药:相须为用。

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常导致阴虚。补血药、补阴药:相须为用。五、使用注意

1.实证病人忌用

2.配健胃开胃药物,以免妨碍消化吸收。

六、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补益药对人体有多方面的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增强机体各种免疫功能:

(1)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阿胶等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白细胞作用;党参、白术、枸杞、熟地等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白细胞减少;人参、淫羊藿等有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作用;黄芪可促进白细胞的干扰素诱生能力,抑制细胞核糖核酸代谢。

(2)影响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五味子可提高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率;以补益药为主的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及参附汤对细胞免疫和抗体形成功能均有促进作用。

(3)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人参能改善机体免疫状况,提高Y:球蛋白、IgM含量。

2.提高机体的适应性:补益药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抵抗力,调节病理过程,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即被称为“适应原”样作用。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补益药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显著的影响。如人参能通过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增加肾上腺皮质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通过促肾上腺激素刺激皮质类固醇激素在肾上腺内的合成与分泌,并能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淫羊藿、冬虫夏草等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补益药能调节和促进糖、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某些补益药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压、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6.强壮作用:补益药对机体有滋补强壮作用,能提高工作能力。如人参能提高机体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减轻疲劳,提高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效率;鹿茸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降低肌肉疲劳;大枣、白术、肉苁蓉等均能增加实验动物体重和增强肌力

7.改善造血系统:人参、党参、黄芪、当归、阿胶、鹿茸等有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

第一节补气药

一、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

二、作用及适应证

1.补气健脾:脾气虚证。食欲不振、便溏、脘腹胀满、神疲乏力,甚或浮肿、脱肛、子宫脱垂等。

2.补肺止咳平穿喘:肺气虚证。少气懒言、动则气喘、语声低微、易出虚汗。

※人参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根似人形而得名。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园参一般在栽培5~7年,9~10月采挖。

炮制:生用或炙用。

名称:

1.生境:山参。野生者称“山参”。

园参。栽培者称“园参”。

2.产地:吉林参、抚松参。产于吉林省、或吉林省抚松县。

高丽参。产于韩国或朝鲜。主产于韩国绵山、北朝鲜

开城,多为栽培品

3.炮制:红参。蒸熟晒干或烘干。

生晒参。将园参剪去小支根,用硫磺熏后晒干,即为

生晒参。如不剪去小支根,称“全须生晒

参”。

糖参(白参)。经沸水浸烫后,浸于糖汁中,在晒干。

保鲜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大补元气:

(1)气虚欲脱、短气神疲、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可单用人参大量浓煎服,(独参汤)

※现代用独参汤治疗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疗效。

(2)气虚欲脱兼亡阳证。

可与附子同用,(参附汤)

※现代制剂“参附注射液”治疗休克取得一定疗效。

2.补脾益肺:

(1)脾气虚证。食少纳呆、便溏、倦怠乏力。(四君子汤)

(2)肺气虚证。呼吸短促、少气懒言、动则喘乏、脉虚自汗等。

3.生津止渴:热病津伤之口渴、消渴。

4.安神益智:心悸、失眠、健忘。

【用量用法】入汤剂宜文火另煎服。用于危急中证,剂量可酌加为15~30克。

【使用注意】

1.反藜芦,畏五灵脂

2.不宜同时吃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药力。

3.实证、火郁证忌用。

【鉴别用药】野山参大补元气,功效卓著,但产量小,价格昂贵,故多用于危急重证的急救。园参补益之力稍逊,但药源广,价格廉,适用于一般的虚证;红参性偏温,适用于气虚阳弱者;生晒参性偏凉,多用于气阴不足之证。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人参根含多种人参皂苷,总皂苷含量约5%,迄今为止,共分离出30余种人参皂苷。

二、药理作用:

1.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人参对多种动物心脏均优先兴奋后抑制,小量兴奋,大量抑制的作用。

2.对血管功能的影响:一般认为人参为血管扩张药,但也有小剂量收缩,大剂量扩张或先收缩后扩张的报道。

3.对血压的影响:人参对麻醉动物,小剂量降压,大剂量升压,治疗量对病人血压无明显影响。

4.对耐缺氧能力的影响:人参或其提取物能显著地提高动物耐缺氧的能力,使耗氧速度减慢,存活时间延长,并能使心房在缺氧条件下收缩时间延长。红参提高耐缺氧能力比生晒参强。

5.抗休克作用:人参对过敏性休克豚鼠,烫伤性休克小鼠可减

轻休克,延长生命。

6.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人参皂苷可促进正常动物的脂质代谢,使胆固醇及血中脂蛋白的生物合成、分解、转化、排泄加速,最终可使血中胆固醇降低,而当动物发生高胆固醇血症时,人参皂苷均能使其下降。

7.对糖代谢的影响:人参对不正常的血糖水平具有调节作用,对正常血糖无明显影响,其对糖代谢的影响较复杂。

人参的正常化作用,即所谓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也体现在血糖的影响:即能使葡萄糖性的高血糖症的血糖降低,又可使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症的血糖增加,人参还有警告作用,及阻止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体重的减少,使其尿中糖量减少1/2~1/3,并使存活时间延长2~3倍。

8.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作用: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不但能改善大脑的兴奋过程而且也能改善其抑制过程,使抑制趋于集中,使分化更为完全,使两个过程恢复平衡。

9.对造血功能的影响:人参或其提取物对骨髓的造血机能有保护和刺激作用,能使正常和贫血动物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增加。对贫血病人也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增加,当外周血细胞数减少或骨髓受到抑制时,人参增加外周血细胞数的作用更为明显。人参是通过增加骨髓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促进骨髓细胞有丝分裂,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

10.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人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11.抗衰老作用:

12.增强机体适应性:

13.抗肿瘤作用

※党参

首载于《本草从新》,因以山西上党者最有名,故名党参。

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野生与栽培均有。

炮制:生用。

饮片:潞党,长条圆柱形,有分支。表面黄白或灰黄色。顶端有许多疣状突起,密集成不规则蜂窝状的茎痕,习称“狮子盘头”。表皮薄,质柔软,糖性足且不易泛糖,断面呈菊花心状。气香,味甜。

饮片多切成1~5cm的小段,以粗大、味甜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补中益气:

(1)脾气虚证。食少纳呆、便溏、四肢倦怠等。

白术、山药、茯苓等,(四君子汤)。

(2)肺气虚之少气懒言、咳嗽气喘。

※本品善补中气,又补肺气,性质平和、不腻不燥,是脾肺气虚之常用之品。常代替人参使用。

2.养血:气血双亏之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

3.生津:热病伤津之口渴心烦。

※人参、党参古时不分,凡古今成方之用人参者,每以党参代之。但党参虽能补脾肺之气,益血生津,然不如人参之能大补元气,且药力较人参为弱,所以轻症和慢性疾病,可以党参带人参

用,如重症、急症仍用人参为宜。

【使用注意】反藜芦。

【药理作用】

1.提高机体的适应性: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党参可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临床报道】

治疗低血压病:党参、黄精各30克,炙甘草10克,每日1剂,治疗贫血性、感染性、直立性、原因不明性低血压10例,均获近期痊愈。

☆西洋参

首载于《本草从新》,原名西洋人参。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主产于美国、加拿大及法国,我国亦有栽培。

炮制:生用。

饮片:(1)野生:资源极少。略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主根大多单一,枝头较细短,须根及芦头已除去,大多两端细,中间略膨大,似蚕蛹,全体具细密而明显的环纹,顶端环纹很深密,称为“铁线纹”。皮纹细结,质坚实,体硬,嚼之有黏性,表面黄白或黄褐色,可见横向突起疤痕。气微香,味微甜带苦。

(2)人工栽培:分短枝种洋参和长枝种洋参两种。①短枝种洋参,质量较好,主根粗短,表面黄白,全体有细密、紧凑、纵横皱缩纹,体重,质坚实,味甘凉苦而浓厚。②长枝种洋参,主根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黄白或黄褐色,参体上部也有环状紧密黄纹,下部多是顺皱纹,味较淡,体略轻。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心、肺、肾经。

【功效应用】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1)肺虚久咳、干咳少痰。本品甘寒,补肺气,益肺阴

(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口渴。

【用量用法】另煎服

【使用注意】反藜芦

【鉴别用药】人参与西洋参

人参药性偏温,故对虚劳内有火热者不宜;西洋参性寒,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气阴虚而有火之证。故张锡纯云:“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太子参

首载于《饮片新参》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别名:童参、孩儿参

炮制:生用。

饮片:为细长纺锤形或长条形,略弯曲,表面淡黄白,半透明,微有纵皱纹,质硬而脆。断面角质,类白色,有粉性。气微,味甘。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补气生津:脾肺气虚之食少体倦及气虚津伤之肺虚燥咳、心悸失眠、虚热多汗。

※本品药性平和,其补气养阴生津之力均较西洋参弱,又适用于体虚不受峻补之证。

※黄芪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黄耆。李时珍云:“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耆。”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野生与栽培均有,多为栽培。一般生长4年以上才予采收,以生长6~7年者质量最好。

炮制:生用或蜜炙用。

饮片:(1)关芪:根呈柱形,粗状,中央常枯空,呈黑褐色的洞,习称“空头”。表面灰褐色,有不规则细纵皱纹及稀疏须根痕相间。质坚实,有粉性,不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放射状纹理明显,习称“菊花心”。皮部白色或淡黄白色,木部黄色,习称“金盏银盘”。气香,味甜,有豆腥味,嚼后残渣少。

(2)原生芪;呈圆柱形,根条粗细均匀,顶端带稍扁而略岔开的芦头,中央枯空较深,有的达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白色,较光滑。质柔韧,断面纤维性,略疏松,皮部松软,“菊花心”放射状纹理明显。有豆腥香气,味甜,嚼之残渣多。

饮片多斜切成片,以片大、色黄、气香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

1.补气升阳:

(1)脾气虚证。脾虚食少便溏。

(2)中气下陷怔。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

(3)肺虚咳喘。

(4)气虚血滞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2.固表止汗:表虚自汗。

3.利水消肿:小便不利、浮肿。

4.托疮生肌:气血不足之疮疡不溃或溃后不敛。

5.益气生津:气虚津亏之消渴。

【用法】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余生用

【使用注意】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实证等,忌用。

【药理作用】

1.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抗疲劳作用:

3.抗衰老作用:

【临床报道】

1.防治上呼吸道感染:黄芪15克、大枣10克,加工制成固表防感冲剂2小包,成人每次服1包,日2次,观察160例,结果表明本品可增强抗病力,有效防止感冒发生,明显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

2.治疗崩漏:黄芪、党参各30克,当归6克,白术、川断各12克,阿胶(烊化)15克,川芎3克,炒蒲黄、白芍各9克,荆芥炭10克。每次月经来2天后开始服用,水煎,日1剂,连服2~6天。治疗105例,有效10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

※人参、党参、黄芪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性;补气:气虚证

异:人参能大补元气,且可生津安神,重症轻症皆可用之,故为内伤气虚第一要药。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补脾肺而益气,且可养血生津。黄芪虽不如人参能大补元气,但温升之力较人参为强,且具升阳举陷之功效,且其固表止汗,利水退肿、托疮生肌、补气摄血等功效,均为人参所不及。

中药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在现行教学计划中,《中药学》课程的设置,是作为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对于中医学各专业来说,《中药学》是学习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桥梁;对于《中药学》各专业来说,中药的理论和功用,又是该专业课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因此,《中药学》课程,在中医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中药学》药物多,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内容抽象复杂,既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又涉及临床病症,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学习方法,往往容易张冠李戴,混淆颠倒。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把全部中药掌握记牢,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每当上到《中药学》时,同学们反映最强烈的是,“中药难记”,“容易混淆。”如何学好《中药学》呢?下面浅谈几点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一、结合中医理论学习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理论同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清热、散寒、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学好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 有些同学对《中药学》总论和每章药物的概说部分不够重视,认为它仅仅是泛泛而谈,作一般性介绍而已,在后面的主要内容中还会讲到的。因此认为,学不学,记不记无所谓。其实这种看法和认识是不正确的。《中药学》总论是对《中药学》这门学科的一个最扼要的概述,即介绍《中药学》的发展源流,同时也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还阐述中药应用的一般原则。学好总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中药材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中药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一、中药知识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二、中药材、中药材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三、中药材、中药饮片仓储常识 1、验收管理 2、贮存条件:分类管理 3、防霉防虫 第一部分中药简介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一、简介: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中药按功效分为: 解表药(香薷、紫苏)、清热药(黄芩、黄连等)、泻下药(大黄)、祛风湿药(乌梢蛇、雷公藤)、化湿药(砂仁)、利水渗湿药(茯芩、泽泻)、温里药(吴茱萸)、理气药(木香)、消食药(山楂)、驱虫药(槟榔)、止血药(三七)、活血化瘀药(丹参)、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安神药(朱砂)、平肝息风药(牡蛎)、开窍药(冰片)、补虚药(人参、白术)、收涩药(五味子)、涌吐药(胆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白矾、大蒜)、拔毒化腐生肌药(硼砂)21类。 二、公司现有中药情况:

1、7个品种39味中药,其中植物药36种,矿物药1种,其他2种; 2、贮存分类: (1)阴凉、防蛀1种:三七; (2)阴凉干涸13种:广藿香、车前子、甘松、白芷、当归、吴茱萸、陈皮、茵陈、砂仁、香附、香薷、薄荷、紫苏叶; (3)通风干涸、防蛀、防霉防潮12种:大黄、山楂、甘草、麦芽、桔梗、柴胡、槟榔、葛根、稻芽、地黄、黄芩、川木通; (4)干涸12种:木香、丹参、龙胆、白扁豆、连翘、泽泻、茯苓、栀子、黄连、滑石、白芍; (5)密封、凉处1种:冰片; 3、药用部位: (1)根及根茎6种:三七、大黄、丹参、甘松、甘草、龙胆;(2)根茎1种:黄连(3)根9种,其中块根1种(地黄):木香、白芍、白芷、当归、桔梗、柴胡、黄芩、葛根; (4)茎3种,其中块茎1种(泽泻):川木通、香附; (5)地上部分4种:广藿香、茵陈、香薷、薄荷; (6)果实8种:山楂、白扁豆、麦芽、连翘、吴茱萸、栀子、砂仁、稻芽;(7)果皮1种:陈皮; (8)种子2种:车前子、槟榔; (9)叶1种:紫苏叶; (10)矿物药1种:滑石 (11)其他2种:冰片、茯芩(干涸菌核) 第二部分中药材、中药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二十四章补虚药 第一节补气药 人参 1.元气虚脱证。 2.肺脾心肾气虚证。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此外,本品还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之效。 西洋参 1.气阴两伤证。 2.肺气虚及肺阴虚证。 3.气阴两虚之心悸心痛,失眠多梦。 4.肾阴不足证。 5.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6.脾气阴两虚之纳呆食滞,口渴思饮。 党参 1.脾肺气虚证。 2.气血两虚证。 3.气津两伤证。 此外,本品亦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气血亏虚等邪实正虚之证,以扶正祛邪,使攻邪而正气不伤。 太子参 用于脾肺气阴两虚证。 黄芪 1.脾气虚证。 2.肺气虚证。 3.气虚自汗证。 4.风寒湿痹,中风后遗症。 5.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 久难敛。 白术 1.脾气虚证。 2.气虚自汗。 3.脾虚胎动不安。 山药 1.脾虚证。 2.肺虚证。 3.肾虚证。 4.消渴气阴两虚证。 白扁豆 1.脾气虚证。 2.暑湿吐泻。 甘草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 物中毒。 6.调和药性。 大枣 1.用于脾虚证。 2.用于脏躁及失眠证。 此外,本品与部分药性峻烈或有毒 的药物同用,有保护胃气,缓和其 毒烈药性之效,如十枣汤(《伤寒 论》),即用以缓和甘遂、大戟、芫 花的烈性与毒性。 刺五加 1.脾肺气虚证。 2.肾虚腰膝酸痛。 3.心脾不足,失眠、健忘。 绞股蓝 1.脾虚证。 2.肺虚咳嗽证。 此外,本品还略有清热解毒作用, 可用于肿瘤而有热毒之证。 红景天 1.脾气虚证。 2.肺阴虚肺热咳嗽。 此外,本品还兼有活血化瘀之力, 可配伍其他活血药,用于跌打损伤 等瘀血证。 沙棘 1.脾虚食少。 2.咳嗽痰多。 3.瘀血证。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

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中药学-补虚药练习题及答案详解(18页)

中药学第二十单元补虚药 一、A1 1、善治脾肺气阴两虚,属于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的药物是 A、人参 B、党参 C、西洋参 D、太子参 E、黄芪 2、以下关于白芍与赤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均可以止痛 B、均可以治疗疼痛病证 C、白芍长于柔肝止痛 D、赤芍长于活血祛瘀止痛 E、白芍还具有清热凉血清泻肝火的作用 3、北沙参与南沙参的共同功效是 A、养阴清肺,清心安神 B、养阴润肺,平抑肝阳 C、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D、养阴清肺、补气化痰 E、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4、下列哪项不是龟甲的功效 A、滋阴 B、潜阳 C、补心 D、养血 E、健脾 5、下列哪项不是何首乌的功能 A、润肠 B、截虐 C、解毒 D、止血 E、益精血 6、以下关于甘草的注意事项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等同用 B、有助湿壅气之弊 C、水肿者不宜用 D、大剂量久服可导致钠潴留 E、湿盛胀满可以使用

7、具有补气升阳、利尿功效的药物是 A、白术 B、黄芪 C、升麻 D、党参 E、山药 8、既能滋阴益肾,又能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A、阿胶 B、制首乌 C、茜草 D、大蓟 E、墨旱莲 9、下列除哪味药外,均能清心安神 A、百合 B、丹参 C、黄精 D、朱砂 E、莲子心 10、阴虚外感应选用的中药是 A、鳖甲 B、麦冬 C、天冬 D、牡蛎 E、玉竹 11、功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A、仙茅 B、沙苑子 C、杜仲 D、续断 E、锁阳 12、功能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的药物是 A、杜仲 B、续断 C、锁阳 D、补骨脂 E、巴戟天 13、功能温肾壮阳,祛寒除湿的中药是 A、海马 B、补骨脂

中药学问答题

1.何谓中药? 答: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何谓本草、本草学? 答: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3.何谓中药学? 答: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4.简述中药、本草、草药、中草药的联系和区别。 答: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本草是古代中药名称,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中药、本草与草药、中草药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5.简述《雷公炮炙论》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主要内容。 答:《雷公炮炙论》为南朝刘宋时期雷敩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 简述《本草拾遗》在本草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答:《本草拾遗》为唐代陈藏器所著,其主要贡献有:①搜集了大量的民间药物,对《新修本草》进行了增补和辨误。②扩展了用药范围,为丰富本草学的内容作出了贡献。③根据药物功效,提出宣、通、补、泻、轻、重、燥、湿、滑、涩十种分类方法,对后世方药分类产生了很大影响。 8. 简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在药物的分类方法上的区别。 答:《神农本草经》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本草纲目》按药物自然属性的不同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2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 9.简述《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主要贡献。 答:《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该书的主要贡献有①收载药物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②增收了大量的民间草药和外来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③对《本草纲目》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 1.试述《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答:《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该书在内容上①首创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功效的不同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②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③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至今仍然习用。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且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试述《本草经集注》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答:《本草经集注》为梁·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该书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为:①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载药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补虚药练习题

中药学第二十二单元补虚药 一、A1 1、人参入汤剂的用法是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另煎 E、泡服 2、治疗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证的首选药物是 A、人参 B、党参 C、西洋参 D、怀山药 E、太子参 3、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作用的药物是 A、玄参 B、苦参 C、丹参 D、太子参 E、西洋参 4、既能补脾肺气,又能补血、生津的药物是 A、当归 B、枸杞子 C、党参 D、鸡血藤 E、苍术 5、中气下陷,食少便溏,短气乏力,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宜首选的药物是 A、白术 B、黄芪 C、升麻 D、党参 E、山药 6、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功效的药物是 A、人参 B、西洋参 C、党参 D、太子参 E、黄芪

B、西洋参 C、白术 D、黄芪 E、太子参 8、下列哪一项为白术的功效 A、益气健脾,燥湿利尿,益卫固表 B、益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C、益气健脾,燥湿利尿,润肺止咳 D、益气健脾,燥湿利尿,养血安神 E、益气健脾,燥湿利尿,缓急止痛 9、白术用于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的用法宜 A、炒用 B、醋制 C、炒炭用 D、生用 E、蜜炙用 10、下列哪味药物具有安胎作用 A、山药 B、白术 C、黄芪 D、人参 E、党参 11、白术与杜仲均具有的功效是 A、燥湿 B、利尿 C、止汗 D、安胎 E、补肝肾 12、蜂蜜的主治叙述错误的是 A、便秘证 B、解乌头毒 C、肺虚久咳 D、燥咳 E、心气不足 13、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补气药是 A、甘草 B、大枣 C、白术 D、饴糖

14、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药物是 A、太子参 B、西洋参 C、黄精 D、山药 E、五味子 15、下列哪项为白扁豆的功效 A、补脾益气 B、益气养阴 C、补脾和中,化湿 D、健脾利水 E、补气升阳 16、治疗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芍药宜配伍的药物是 A、甘草 B、大枣 C、党参 D、山药 E、白术 17、山药的归经正确是 A、肺脾肾 B、肝心肾 C、肺肝肾 D、肺胃肾 E、肝心脾 18、麸炒山药可以增强 A、止痛的功效 B、补脾止泻的作用 C、补阴的作用 D、止汗的作用 E、生津的作用 19、既可补中益气,缓急止痛,又可润肺止咳的是 A、饴糖 B、蜂蜜 C、甘草 D、贝母 E、紫河车 20、补气药主要归经为 A、心脾 B、心肺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部分)

六淫致病的共同 特点 概念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 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行、变、动)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 收引特性的外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位;(冷)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火(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 等特性的外邪。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热)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4、火热易生风动血; 5、火邪易致疮痈。 湿邪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 趋下特性的外邪。1、湿为阴邪,易损阳气,阻遏气机;(重、浊、腻) 2、湿性重浊,易趋下、袭阴位; 3、湿性黏滞,易兼他邪。 暑邪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 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 湿特性的外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外感、季节)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燥邪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 特性的外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 2、燥易伤肺。 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因素: 症状的黏滞性(不爽)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1、气候反常 湿邪致病黏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病程的缠绵性(病程长)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疠气: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3、预防隔离工作不力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4、社会因素 疫病发生的类型:瘟疫寒疫湿热疫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阴经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正经) 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经脉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络系统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别络-------十二经脉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别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罗与筋骨、关节的体系。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中药答案

参考答案1 一.名词解释 1.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3.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4.活血祛瘀药: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祛瘀药。 5.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二.填空题 1.《新修本草》,唐朝2.泻下,收敛固涩3.1~5g,0.5~1g 4.石膏、知母等5.栀子,山药6.黄连、白头翁等 7.大青叶、板蓝根8.秦艽、黄柏9.牵牛子,金银花 10.生姜、吴茱萸等11.相须,相反12.牛膝,枸杞子 13.润肺止咳,杀虫灭虱14.半夏、白芥子15.天麻、钩藤 16.萆薢,海金沙17.沉香、磁石18.山药、黄精等 19.熟地,雄黄等20.桑螵蛸、金樱子等 三.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D 5.D 6.A 7.A 8.C 9.A. 10.A 11.C 12.B 13.A. 14.D 15.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CDE 4.ADE 5.ABD 6.CD 7.ABCE 8.BCD 9.ABDE 10.ABD 五.功效比较题 1.磁石与龙骨 磁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龙骨收敛固涩 2.郁金与丹参 郁金行气止痛、疏肝解郁、利胆退黄 凉血活血、调经 丹参消痈、安神 3.天南星与禹白附 天南星善定惊止痫 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散结止痛 禹白附止痛、解毒 4.车前子与滑石

车前子渗湿止泻、清肺化痰、清肝明目 清热利水通淋 滑石解暑、外用祛湿敛疮 5.大黄与栀子 大黄泻下攻积、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利湿热 栀子清心除烦 六.简答题 1.补虚药分为几类,其主要适应于何病证?举例说明。 补气药:适应于气虚病证,气短乏力等,如人参。 补阳药:适应于阳虚病证,阳痿、畏寒等,如杜仲。 补血药:适应于血虚病证,面色苍白等,如当归。 补阴药:适应于阴虚病证,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如麦冬。 2.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矣”。你是怎样理解的? 药物的升降浮沉可因药物本身的气味、质地而决定,但也可因人为的炮制,配伍而使升降浮沉发生改变。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3.简述附子配干姜、附子配肉桂的功效及适应证。 附子配干姜:回阳救逆,温里散寒,主治亡阳证。 附子配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治肾阳虚及里寒证。 七.问答题 1.葛根、莲子、益智仁、苦参、白术均能治泄泻、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 葛根:升阳止泻,用于脾虚泄泻。 莲子:补脾止泻,又能涩肠止泻,用于脾虚久泻。 益智仁:温脾暖肾而止泻,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 苦参:清热燥湿止泻,用于湿热泄泻。 白术:健脾燥湿止泻,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 2.蒲公英、鹿茸、黄芪、煅石膏、远志均可治疗疮痈,怎样选择应用?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热毒疮痈。 鹿茸:温补托疮毒,主治疮疡久溃不敛,脓出清稀等。 黄芪:补气、托疮生肌,主治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煅石膏:收敛生肌,主治疮疡不敛。 远志:消散痈肿,可治一切痈疽(不问寒热虚实)。 3.试述鹿茸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补肾阳,益精血: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 补肾阳,强筋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不健。 固冲任,止带:崩漏带下证。 温补托疮: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中药名词解释

1.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完整的理论 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的一门 学科。 3.道地药材: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4.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生药材进行 一般修治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5.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和水飞。 6.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 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 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和减少刺激性。 7.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 8.煨: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的方法。 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9.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 强疗效。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是使其 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 10.蒸: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的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是为便于保存并缓和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 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 11.煮: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 疗效,降低毒性。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 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 12.药性(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 性等方面。 1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14.平性: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不明显。 15.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16.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 向于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 17.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的趋向。 18.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的药物总称,即“偏性”。 现代:是指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19.配伍:是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20.中药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其中单行是单味药的应 用,其他是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21.相须: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 能显著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22.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主药疗效。 如黄芪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23.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制它者称相杀;被制 者称相畏。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 半夏、南星;半夏、南星畏生姜。

(精)中药学学习笔记

精)中药学学习笔记 绪论部分 【基本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 难点: 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尸■、亠 前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

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 .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 .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米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中药学题库补虚药

补虚药 一、填空题: 1.人参能补益:元气,脾气,____气,____气,肾气。 2.西洋参能补益:元气,____气,____气,肾气,脾气。 3.党参的功效是:补脾____气,生津,____。 4.黄芪的功效是:补脾____气,升阳举陷,____,利尿,托毒生肌。 5.杜仲的功效是:补肾阳,____,止痛,____。 二、简答题: 1.简述甘草的主治。 2.简述甘草的使用注意。 3.补骨脂对肾阳虚所致的哪些证候有标本兼顾之效? 三、论述题: 1.试述人参的性能、功效、应用与使用注意。 2.党参在哪些方面可作为人参的代替品?在哪些方面不能作为人参的代替品? 3.黄芪可用于哪些与脾气虚衰有关的病证? 4.白术的安胎功效可用于哪些证候?对各种胎气不安证白术分别可发挥哪些作用? 5.白术是治疗一切虚证的药吗?为什么? 6.试述甘草的性能、功效、应用与使用注意。 7.甘草在不同的方剂中,分别可能发挥哪些作用? 8.甘草在一般方剂中可发挥哪些调和药性的作用?任何方剂中都适宜用甘草调和药性吗?为什么? 9.试述鹿茸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与使用注意。 10.试述当归的性能、功效、应用与用法。 11.熟地黄补肾肝阴之功可用于哪些与肾肝阴虚有关的证候? 12.熟地黄与阿胶在功效与应用方面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13.熟地黄与生地黄在性能、功效与主治方面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14.试述白芍的性能、功效、应用与使用注意。 15.试述龟甲的性能、功效、应用与用法。 16.试述鳖甲的性能、功效、应用与用法。 17.麦冬是治疗一切虚证的要药吗?为什么? 18.龟甲与鳖甲在性能、功效和应用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19.麦冬与天冬在功效、主治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选择题: 1.人参不具有的功效是() A.补心气B.补脾气C.补肺气D.生津E.开窍醒神2.治疗元气虚极欲脱证,首选() A. 人参B.黄芪C.党参D.西洋参E.附子 3.治疗热病大汗,耗伤元气阴津所致气阴两脱证,宜选()

主管中药师题-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主管中药师题-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是 A.分离中药的有效成分 B.鉴定中药的有效成分 C.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D.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E.鉴定中药的品种 2、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内容是 A.鉴定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B.研究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C.中药品种的鉴定 D.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 E.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 3、下列关于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 B.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物质基础 C.中药品种的鉴定 D.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E.药物的生物转化

4、下列关于中药药动学研究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B.药物的不良反应 C.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 D.药物的排泄 E.药物的生物转化 5、温热药对寒证动物的影响是 A.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多 B.延长动情周期 C.血清TSH含量降低 D.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减少 E.基础体温降低 6、大多数温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是 A.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功能 B.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C.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D.加强基础代谢功能 E.具有抗感染作用

7、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是 A.抑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B.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C.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D.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E.基础体温降低 8、温热药长期给药引起机体的变化是 A.惊厥阈值升高 B.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 C.痛阈值降低 D.心率减慢 E.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 9、寒凉药长期给药,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是 A.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 B.血浆中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提高 C.心率加快 D.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 E.耗氧量增加 10、长期给药可使中枢NA和DA含量增加的中药是

中药学问答题

1.何谓中药 答: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何谓本草、本草学 答: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3.何谓中药学 答: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4.简述中药、本草、草药、中草药的联系和区别。 答: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本草是古代中药名称,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中药、本草与草药、中草药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5.简述《雷公炮炙论》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主要内容。 答:《雷公炮炙论》为南朝刘宋时期雷敩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提出药物经过炮制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 简述《本草拾遗》在本草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答:《本草拾遗》为唐代陈藏器所著,其主要贡献有:①搜集了大量的民间药物,对《新修本草》进行了增补和辨误。②扩展了用药范围,为丰富本草学的内容作出了贡献。③根据药物功效,提出宣、通、补、泻、轻、重、燥、湿、滑、涩十种分类方法,对后世方药分类产生了很大影响。 8. 简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在药物的分类方法上的区别。 答:《神农本草经》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本草纲目》按药物自然属性的不同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2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 9.简述《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和主要贡献。 答:《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该书的主要贡献有①收载药物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②增收了大量的民间草药和外来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③对《本草纲目》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订正。 1.试述《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答:《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该书在内容上①首创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功效的不同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②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③所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至今仍然习用。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且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试述《本草经集注》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 答:《本草经集注》为梁·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该书主要内容特点及学术价值为:①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载药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3-7章

第三节中药的命名 中药的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其名称也较复杂,但一般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中药的名称往往反映了它一定的特征,故对于掌握中药的某些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中药的命名法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按药用部分命名以入药部分命名的中药最为广泛,大多数的中药多以其部位作为命名的依据。如葛根、芦根、山豆根、板蓝根、白茅根、麻黄根等,都是以根入药;而枇杷叶、桑叶、侧柏叶、淡竹叶、艾叶、荷叶、紫苏叶等,则都是以叶入药的;以花入药的有芫花、金银花、菊花、厚朴花、月季花等;以种子、种仁入药的则有车前子、芥子、苏子、青葙子、蛇床子、菟丝子、葶苈子、桃仁、杏仁、火麻仁等,以种皮、茎皮及根皮入药的有大腹皮、陈皮、桂皮、秦皮、苦楝皮、地骨皮、桑白皮、白鲜皮、五加皮等;以全草入药的有仙鹤草、灯心草、车前草、老鹳草、金钱草、旱莲草;以茎枝入药的有桑枝、桂枝、紫苏梗等;以藤茎入药的有石楠藤、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等。动物药中有以器官、组织入药的,如鸡内金、鹿茸、鹿角、熊胆汁、猪胆汁、海狗肾、黄狗肾等;以虫类动物全体入药的有九香虫、地鳖虫、虻虫、僵虫、全虫等;其他如阳起石、花蕊石、海浮石、寒水石、滑石、滋石、代赭石、炉甘石等,则都是以矿石入药而得名的。 2.按药物产地命名一般以主产区来命名,多为当地的地道药材。在古代有按当时的国名来命名的:如秦艽、秦椒、吴茱萸等;后世则多以当时的行政区来命名:如四川产的川乌、川芎、川贝母、川楝子、川牛膝等,东北产的北细辛、北口芪、关防风、关木通、辽五味等;浙江的杭白芍、杭菊花等;河南怀庆府(今新乡地区)产的“四大怀药”(怀生地、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等,江苏产的苏薄荷、苏藿香等。从国外进口的则多冠以胡、番之名:如胡椒、胡麻仁、胡桃仁、胡黄连、番木鳖、番泻叶等。 3.按药物气味命名以药物特有的气、味来命名,对于药物的真伪鉴别有一定的意义。如麝香、丁香、木香、沉香、檀香、苏合香、松香、乳香等,都是以其具有特异香气而得名的;又如具鱼腥气的鱼腥草;败酱气的败酱草等,也是以其是特异气味而得名的;而苦味的龙胆草、苦参、苦楝皮等,甜味的甘草、甜杏仁等,多味的五味子,咸味的咸苁蓉,则均以其药味作为命名的依据。 4.按性能命名以药物性能作用命名:如活血调经的益母草,清肝明目的决明子、石决明,治创伤骨折的续断、骨碎补,泻热导滞的番泻叶,用治疮疡的蚤休,舒筋通络的伸筋草,治风通用的防风,乌须黑发的何首乌,益智安神的远志等。 5.按药物颜色命名以药物固有的色泽而命名:如白色的白芷、白芍、白菊花、白及、白附子等,紫色的紫草、紫丹参等;红色的红花、红藤、鸡血藤等;青色的青黛、青蒿等,黄色的黄连、黄柏、黄芩、黄菊花、大黄等。 6.按采药季节命名各种药用植物,都有一定的采收季节,按时采收,即可入药。如早春开花的迎春花,仲夏成熟的半夏,夏至成熟的夏枯草,以夏至前后采收为好的冬虫夏草,冬季采挖的款冬花,四季常青的四季青,经霜采收的冬桑叶,经冬不凋的忍冬藤等,都是以其采收时节而命名的。 7.按药物形态命名以药物或药材的生长形态而命名,也是中药命名的一大特点。典型的有七叶一枝花、半边莲、垂盆草、紫花地丁、桑寄生等,其他如人参形如人体,钩藤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乌头形似乌鸦之头,木蝴蝶形似白色蝶翅,猫爪草为数个呈纺锤形的块根簇生一起形似猫爪,狗脊形似狗之脊骨,因全体密披金黄色茸毛又名金毛狗脊;金银花因其一蒂二花、黄白相映等,都是按药物形态命名的。 8.按人名命名以最早发现和应用该药的人来命名,带有纪念性质。如“徐长卿”为徐氏最早发现的一种药用植物;其他还有使君子、杜仲、刘寄奴、何首乌等,都是以人名命名。 9.按进口地命名从国外进口或产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药材,按来源地命名。如番红花主产于西班牙、希腊、伊朗等国家,过去多经西藏输入内地又名藏红花、西红花;高丽参产于朝鲜(古代称高丽),东洋参主产日本国,西洋参主产于美国等。 10.按译音命名以翻译后的中文音而命名。如诃黎勒即诃子,曼陀罗等。 以上的中药命名法则,一般多取其中一项,但也有一个药名兼有两、三项的,如按人名命名、以形态命名的,则多只取其一项;而不少药名是兼取两项的,如红花、白菊花、黄菊花等既言其色,又取其部位;而番红花则既说明其产地,又说明了它的颜色,还指出了它的部位。但应指出,以上命名法则绝大多数与实际相符,但也不能一概套用,如有的药名虽然有部位,但与实际不符,如夏枯草、猫爪草,前者入药部位为其果序,后都入药部位为其根,而非用其草。 第四节中药的分类 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称为分类。分类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区分事物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中药的分类,就是根据中药同和异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而达到掌握药物特性和更好地利用药物的一种方法。不同的学科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切合实际的分类方法,将众多无绪的药物进行系统的分门别类,对于中药的认识、掌握和利用,可以提高效率和提供许多的便利。 中药的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天官》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对于其中的“五药”,汉代郑玄注曰“五药:草、木、虫、石、谷。”可见在汉代已有对药物进行分类的论述。在本草书籍中,分类的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根据其药性、功效、毒性等特性,将365种药物分别归纳为上品、中品、下品三类。此后,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在“五药:草、木、虫、石、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

第十份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试题 一、单选题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是 ( A ) A、以五脏为中心 B、以六腑为中心 C、以五官为中心 D、以五体为中心 E、以经络为中心 2、中药性能中四气、五味是指(D ) A、虚、实、寒、冷;酸、甜、苦、辣、咸 B、冷、暖、凉、热;辣、苦、酸、甜、腥 C、寒、暖、冷、凉;酸、甜、苦、辣、涩 D、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 E、冷、暖、温、凉;咸、甘、苦、辣、酸 3、神昏暴厥多属(D ) A、忧伤 B、悲伤 C、惊伤 D、怒伤 E、思伤 4、肾不纳气的临床表现为(B ) A、腰膝酸软,小便频数 B、腰膝酸软,呼多吸少 C、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D、腰膝酸软,五更泄泻 E、腰膝酸软,发脱齿摇 5、中医护理疾病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是(A ) A、辨证施护 B、辨病施护 C、对症施护 D、因人施护 E、因时施护 6、八纲是指(B ) A、风寒、暑热、阴阳、虚实 B、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C、寒热、恶冷、虚实、表里。 D、表里、寒热、恶冷、阴阳 E、虚实、表里、冷热、风寒 7、中医学“证”的概念是(C )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疾病病理变化的总过程 C、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E、患者的某些病态变化 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在于(A ) A、辨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辨病治疗 D、因人而异 E、因病而异 9、《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B ) A、华佗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扁鹊 E、巢元方 10、《瘟疫论》的作者是(C ) A、叶天士 B、刘河间 C、吴有性 D、吴鞠通 E、朱丹溪 11、正常舌象是(C ) A、淡白 B、淡红 C、薄红 D、暗淡 E、浅红 12、下列不属于阳的属性有(D ) A、明亮 B、温热 C、外向 D、物质 E、上升 13、阴阳的属性是(C ) A、绝对的 B、不变的 C、相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14、五味入五脏是(A ) A、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B、酸入脾、甘入胃、辛入心、苦入肝、咸入肺 C、酸入肾、苦入胃、甘入肺、辛入肝、咸入脾 D、酸入心、甘入肝、辛入脾、苦入肺、咸入肾 E、酸入胃、甘入心、辛入骨、苦入胃、咸入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