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建筑构造实训》这门课程的方法和收获

学习《建筑构造实训》这门课程的方法和收获

学习《建筑构造实训》这门课程的方法和收获
学习《建筑构造实训》这门课程的方法和收获

学习《建筑构造实训》这门课程的方法和收获

通过对《建筑构造实训》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初步的的了解和掌握了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同时熟悉了建筑施工图的识读,让我更深一步的感到了理论与实际的差别。通过这些日子的实训,进一步提高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我觉得要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一、加强自学能力

加强自学能力,通过阅读文字教材进行学习,以掌握教材的基本

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各项作业。在学习中,要勤于在网上和老师沟通,通过沟通,使我们系统地、有重点地掌握主要内容,自学次要内容,为今后该知识领域的扩大提供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二、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根本。没有理论基础,我们就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三、明确目标,培养兴趣,制定计划。

没有航向的船,永远也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当然,没有目标的工作,永远也无法品尝成功的喜悦,首先,要增强自己对专业的热情,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如果将来能在这个行业工作,对自己来说将是很大的挑战,要培养自己更有兴趣将来能在建筑行业开创天地。其次,要制定学习计划,为了以后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现在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学好每一门功课。因此给了自己压力,让自己不再觉得无事可作,让自己安心去学习,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训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训使我更深入地接触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同时熟悉了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了解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理论和实际相冲突的难点问题,使我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我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如何更好地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

在实训中我感受最深的,还有以下几点:其一、实训是对每个人综合能力的检验。要想做好任何事,除了自己平时要有一定的功底外,我们还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其二、通过实训,我深深

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也让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沮丧,今后一定要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

通过实训,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显然,这一慎重研究、修改后的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千变万化,语文教师千千万万,但都必须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课标《修订稿》又坚守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叶圣陶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 语文课程的特点,也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一一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课程 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教材是什么,就要学什么。语文课就是要通过一片片文质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能够准确的明白(听或读)对方的意图,同时还能够恰当、充分的表达(说或者写)出自己的意图。阅读是过程,写作是结果,让阅读为写作服务。不管是阅读、说话、写句,都要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结合,引领学生学以致用,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文章所呈现的内容、思想、情感,不需要强加给学生,而是需要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涵泳,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正如人们品尝美食一样,我们需要的是用心的感受食物带给我们的享受,而食物带给我们的营养,是在我们品尝时自然而然的被我们吸收了。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始终围绕学习语言运用这个核心,在这个基础之上来达到其他目标的渗透。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小学生学语文主要不是在于语文知识系统的构建,小学生背了一大堆词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对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并无多大作用。学语文,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学生学习语言,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主要反映在语感经验的积淀上。话该怎么说,什么地方用什么词儿,无须凭借语法知识,不假思索就能说出来,基本上是自动化的。我们在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语感,什么地方该用什么量词,凭着语感就能准确判断. 离开语文实践活动,是无法形成语文能力的。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他说的“习得”其实就是语文实践过程。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极有意义的。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二、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1、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 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 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 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 神成长。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 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 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课标实施总的教学建议哪四点?答: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答: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5、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都有“有感情地朗读”,指的是什么?答: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2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是什么?答: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28、写作教学应抓住哪几个环节进行指导学生?答: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9、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建议共有哪四点?答: 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②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④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0、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答: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63901973.html, 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作者: 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0年第01期 无论是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试行的义务教育统编教材,还是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安徽师范大 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十讲》,正是张占杰副教授基于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体察和了解而作的。作为石家庄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文学方向学科带头人、河北省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作者将他在大学里所做的中学语文教材、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以往语文学科教学弊端的总结分析,都写在了这本书中,对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问,《中学语文教学法十讲》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全书共“十讲”。前三讲重在阐述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对于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的概念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的结构等,都一一作了条理清晰的梳理。第四讲和第五讲,作者着眼于当下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要求,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及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师生关系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六讲至第十讲,则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课程设计和评价及技能提升等角度作了实操层面的探索与指导;尤其是第十讲——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案写作、课堂教学的导入、教学中的过渡语、课堂上的讲解及提问的艺术、事实情境的描述和虚拟情境的设置、课堂收束的艺术以及教学能力提高的方式,讲解细致全面,足见作者在教学实践方面的多年潜心研究。 本书还有一个亮点:附录部分编入了作者近年所写的文本分析文章和教学研究文章,比如创作与解读的冲突(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位父亲的对话(重读《背影》《藤野先生》),“立人”的散文教材文本(推荐孙犁的《记邹明》等)。一方面可见作者之匠心独具,从文章中也能读出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独特思考;另一方面也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类型文章的范文,让某一类文章的写法、规范和要求一目了然。 本书基于新课标的大背景,立足于初涉中学语文教育的师范学生和一线教师,体现了基础性、实践性、实用性;在阐发语文教学理论,重视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强调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发掘;既有理论的创新建构,又有实践的有效示范。 2017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课堂,之后三年,统编教材陆续在全国推 广使用。新的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都亟待构建,语文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提升,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本《中学语文教学法十講》虽然著于几年前,但其中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探索之于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仍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大学语文说一门课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 基础部郭孔生 一、说《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的开设,是从传承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粹,弥补中学语文社会实践能力教学的不足而来。而且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因此,大学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化文明常识”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强化大学人文教育这一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用现代社会的共通文明精粹来观照大学语文。具体表现在教学某一个经典篇目的过程中,除了文字、文学、传统文化以外,也把现代文明作为考量的价值标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民族国家、个人权利、文化批判、价值分析和理性态度等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 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

展的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都对他的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应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说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围绕升学考试转,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保持着“注释﹢导读”的X文讲解模式,教师绞尽脑汁,学生下足苦功,结果大多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学生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较差。到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导致语文教学犹如戴着镣铐在小圈子里跳舞,僵化刻板,沉重压抑,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尽管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整个教学氛围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积重难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

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1)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2)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流经验,是语文作为工具积累的经验。(3)语文是一种符号系统,可以培养以科学性为本位的价值取向。(4)语文课程既学内容也学形式。(5)要发挥语文课程培养语文能力的工具作用。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而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价值、人的情感和态度。语文课程从来都知根与人文精神的价值、情感和态度之中,处处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语文课程具有思想感情色彩,包含伦理道德内容,内容方面往往比形式方面的作用还大,其和理科的明显分界就在于它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因此,我们应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3、谈谈你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意味着在语文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的吗,又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又有着内在一致性。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着重看待和解决的,不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而是二者的统一、二者的联结。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离开了就会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若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偏差。 4、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课程目标的丰富性,功能的多重性,内容的广泛性,构成的复杂性,实施的多元性。 4、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5、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语文课程的功能: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功能很多,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功能,能力培养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及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6、语文课程的理念: (1)构建应用型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Z22 (2)构建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会的语文课程Z29 7、谈谈你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义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从《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培养 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 广西桂平市石龙镇中心小学陶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语文实践活动,而阅读课文正是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绝佳舞台。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动手的时间,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就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做到主动、互动、生动。 如在设计<<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我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 借助电教资源把课文内容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呈现,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的特点,将生动鲜活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种声、色、形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集感知、想象、领悟、表达于一体,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创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设计导入时,我利用远程资源展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我还利用远程资源播放课文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使学生尤如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

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加深了学生对陶罐和铁罐性格更深的了解、以及它们对话间的语气变化,为指导学生后面的朗读起到铺垫的作用等等。在教学中真正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其在教改中的先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2、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可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方式来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有的学生读,有的学生表演,有的学生说。特别学生对表演的兴趣更浓,我顺势利导,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接着到留言板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由此挖掘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学生想象。然后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3、探究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意识。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串讲串问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现代教学主张把问题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的融汇。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最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统一。例如,在教学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及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句话很重要。通过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学生到底该实实在在的得到些什么。一节课习得一种方法足矣,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教学思路简简单单,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比如学习课文《新型玻璃》时,我班召开了新型玻璃展销会,各小组自行设计展销词,推广自己公司的产品,同学们签单,当场向推销员提问,以此来选择产品。 学生非常投入,有的小组制作了玻璃本子,边展示边让学生翻看,有的小组制作的广告牌子,很有新意,小组四人每人举着一个牌子,每个牌子上写着一个大字,正反都有字,四个人走在一起,就成了一行广告语。介绍维多姿新型玻璃的小组,还表演了情景剧,父亲带着儿子看到新型玻璃展览,拉着父亲要买维多姿新型玻璃,学生边展示教师边评价:“想买维多姿新型玻璃的同学请举手。”教室里小手林立,有的还站起来大声喊:“我买,我买。” “你为什么想买这种玻璃?” “这种玻璃非常好,可以看世界各地的风景,买了这种玻璃就不用去旅游了。” 展示玻璃城堡的小组则用五颜六色的彩笔画了一个大城堡,里面有各种新型玻璃制作的产品,学生大开眼界,了解了多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新型玻璃正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有的组还表演了快板: 新型玻璃功能多,现代生活用途广。

夹丝玻璃质量好,坚硬无比打不破。 变色玻璃颜色多,五彩缤纷满世界。 吃音玻璃防噪音,心烦意乱都乱逃。 防盗玻璃能报警,小偷见了吓破胆。 玻璃世界真奇妙,你要用了准说好 一个小组介绍的时候,其他小组的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对“顾客”提出的问题,“推销员”耐心解答,顾客和推销员互相交流着,学生的脸上个个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我们跳出成绩的圈子,去看学生时,一定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惊喜,听过易忘,看过易记,做过才会,“删繁就建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给每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不求全责备,多鼓励表扬,“我的学习我做主”,“我的活动我精彩”,牢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片天空。

小学语文实践性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实践性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实施方案 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小学丁善辉 内容提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落脚。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生活背景,依托开放的大语文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出发,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在语文实践层面探讨小学语文实践性课程构建的体系,在实践中探索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同时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实现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效对接,符合国际母语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当前社会生活,发挥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设计和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功能。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实践性课程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出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由此看来,构建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及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语文实践性课程,搭建语文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载体的语文实践性学习平台并积极组织实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对于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学本身,而应触及大语文教育的系统,从中得到思维上的启迪。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实践性课程建构与实施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一)从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看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 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 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表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前沿是保持同步的。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大举措,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 在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不仅是语文学习的要求,而且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全日制义务 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也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 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 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 科的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 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谈谈你对“语文”这门课程的理解。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王红莉 单位:河南省巩义中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 考试科目:当代语文教育热点研究考试分数: 2010年 12 月 24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一、谈谈你对“语文”这门课程的理解。(20分) 答:首先,我们来说下语文,何谓语文?叶圣陶先生说:“以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之”。这就是语文,是语言(说的是语言)和文字(写的是文字)的统一。语言是一门交际工具,因此具有工具性;语言又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进行交际与记载的,因此,语言又具有社会性。所以,相对于语文来说,它也应该是具有工具性和社会性的。当然,据叶圣陶先生的理解,文字也是语文的一部分,那么语文是不是还具有文字的一些性质呢?这显然是这样的。文字是人们交际的载体,是社会发展进化的标志。但是,文字不同于语言,文字的性质并不完全包含于语文的。 其次,说下语文课程,这里,语文课程与语文所不同的是,语文课程强调的是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所具有的性质。那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不是真的如王松泉他们说具有体系性,资源性和开放性呢?我想,如果按他们的理解的话,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远远不止那三个的。并且,各个科目(不仅仅是语文,像数学,化学之类的)也具有上述三个性质。语文课程是一个体系,也是该面向社会开放的,吸收和传授各种资源的课程,但是语文课程也是在社会与人之间传播的,因此他也是该具有社会性的。所以,单纯就语文课程的性质的理解而言,是不能舍其主干,而抓其枝的。 所以,就我个人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首先我们就要从社会的层面来看待问题,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而这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现代教育学,靳玉乐主编,2008年修订本,四川教育出版社),所以,当我们在接受语文这么一门课程或者是在教授这么一门课程是,就注定了语文课程的社会性的,因为它是在我们这个大的社会中传播和接受的,没有了它本来的社会性,哪来的这一门课程。其次,这一门课程,通过什么传授的呢?显然,途径是多元的。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吸收各种社会资源,将它整合成一个整体,组合成一个体系,面向社会开放而进行传授和发扬的。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将一个个文字组成一个个词,在将词组成句子,段落,最后就成了一一篇篇具有不同思想内涵和特征的作品等文字材料,然后再通过语文课程(当然古代还没有课程这个概念,但是具有相应的与之相似的媒介)这个媒介代代相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来,语文课程也是一种工具的,是一中传授知识的工具和平台的,也是具有工具性的。 但不是仅此而已,它还包括人文性。国家提倡“以人为本”,语文课程也一样,不管是语言,文字,或是语文,其主体都是人。离开了人的作用,它们都将不复存在。而且语文课程的发展优化都是在人的主导下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进行的,因此,人是这一切的主体和关键。所以,语文课程,又是具有人文性的。这人文性不仅仅是体现在语文上,还体现在这么一门课程上。 综上,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是具有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所有的性质的(如当今的主流看法一样,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是具有如王松泉等人认为的三大性质的,并且,是他们的统一:工具性,人文学和社会性的统一体。 二、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有哪些不同?(20分) 答:第一,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而数理化之类属于自然学科,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科。语文它具有思想感情色彩,它包含伦理道德内容。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学,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则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因此,语文需要学生去感悟、理解语言,培养语感,而且语文主要考核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式都需要有生活阅历、生活积累,需要大量训练。也就是说,语文需要实践,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体会语文,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力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所以语文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而数理化之类则不同,数学的形式仅仅是数字,是符号,是抽象的概念,并且数理化之类的学科是可以速成的,只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公式就可以有所提高,效果较明显。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及其实施的路径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及其实施的路径 夏家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梳理了十年新课改的经验,在理念上有所坚持,在具体课程目标、内容及其实施策略上有所调整,有很多亮点。其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课标非常醒目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于综合性的问题,另文讨论。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目标追求和实施路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关系?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语言文字运用是何关系?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教学诉求是什么?我们一线老师如何实施它?这些问题当是我们要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实践性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属性,小学教育中设置的思想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数学、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也具有实践性,依此,有语文实践、思想品德与生活实践、品德与社会实践、数学实践、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可见,实践性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派生属性,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路径。 简单地说,实践性要求语文课程须从只强调封闭孤立的课堂认识学习迈向认识与实践交融的学习。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表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创造性实践能力是其重要目标,其学习方式主要存在于语文实践和语文创造性实践之中,其学习资源是由师生捡拾自课内外的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且与语言文字运用相关联。实践与认识相对应,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运用能力,且这种能力是在语言文字实践性运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从课程的实践取向上,语文课程是以语言文字实践性运用为本位的实践课程。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指明了未来语文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向——语文认识性课程与语文实践性课程的科学协调发展,有助于改变语文课程的顽疾——过于强调考试功能、封闭孤立、内在结构功能失衡、实践效益低下,以促进小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由此,语文课程可以主动应对实践诉求,显示出一种价值多元而不偏执、灵活开放而非封闭孤立、有活力而非沉滞、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回归语文学习常态的发展姿态。 要理解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须廓清语文学习、语文实践与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 一、语文学习、语文实践与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文学习与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学习是以语言文字为情境载体、内容载体、过程载体、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的学习活动,即运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活动,语文学习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形式,即语言文字学习性运用。 (二)语文学习与语文实践 1.语文学习 通常以为,学生不用管实践,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实践是工作以后的事情。这种顽固的常识是对学习和实践的一种惯性误解。面对现代公民近20年(从学前到大学本科)漫长的学习生涯,特别是学习型社会快速发展,当我们把学习视为一种权力的时候,我们不仅有权决定在实践中学习,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有权决定在学习中实践,以确认和实现学习的实践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它色彩斑斓,生气盎然,它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如果把学生框在教材里,局限于语文教材,在题海里翻滚,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积累,又怎能有效地提高语文的质量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从理论上指出了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虽然课内时间有限,但是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课外则有学习广阔的天地,学生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自己的实践所得谈几点感受。 一、课外延伸的前提条件 课外延伸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但课外延伸是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程,加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进行课外延伸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保障。 1、丰富的课外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像教科书以外的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各种展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作为课外学习资源。这些课外学习资源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最容易用到的有:报刊、网络、图书馆。在学生面对这些丰富的课外资源时,家长和老师要给足学生收集资料的时间,相信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支持有多种的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能收集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但往往看到学生拿着满满几页纸的资料而自己念都念不通顺,某些资料与自己收集的目的关

语文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语文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态度的形成、行为的改变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于是,现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大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并有一组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涉及观察大自然、参加校园活动、搜集资料图片、了解社会问题等,而这些内容跟综合实践活动课非常贴近,能不能把语文学科的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整合在一起呢?我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对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打破课堂的界限,实现语文与综合实践的整合 语文包罗万象,翻开语文书,你就如同走进了生活的“万花筒”。阅读语文,你会发现,语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有的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恰好包括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的问题等。它的主题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学科整合会带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例,在“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中,我安排了以下一些小规模的活动: 1.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说说它的特点,你和家人是怎么过节日的? 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从书中、家长的讲述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自由地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远远超乎老师的想象。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在教学《花钟》这一课时,学生都被这篇课文吸引住了。“花也会有它的开放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时间里会有不同的花开放呢?”、“我要是有一个花钟那该多好啊!”……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有关花的问题,面对学生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以《我是小小花卉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产生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的活动有描写花的词语竞赛,花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花卉知识的竞赛等。学生在课外书籍、网络中自主探索,搜集到了很多有关花的知识,获取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走进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更快乐地接受了知识。 三、在学生的实践中,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最深奥的一门学科。它总是站在教学改革的潮头,每一次教改都会出现一些新的东西,也许正因如此,才使它永富魅力。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中体会到要从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 一、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给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 1. 设置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思考。 要让学生动脑,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语文备课时就针对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在观像、引探、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只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积极思维,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学生对新知识才能够“记忆深刻”,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效率。 2. 课堂上动嘴、动手,让学生集中学习精力。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问题不是归某个同学的,而是每个都要回答,如果大家回答时不动嘴的要单独表态。因为我分析过个别提问与一齐答题的差别。只要老师说请一个学生回答,许多学生顿时轻松下来,尤其是叫到某同学的名字后就彻底放心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语文复习中,不要求学生一一回答,这样比较省时有效。在课堂上,另外我发现一部分同学怕单独答题,觉得答错了很愚笨,别人会笑,而一齐答题时,就敢大胆的回答。我观察到在课堂一声不吭的同学学习效率低,容易走神,思维不活跃,把自己置身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习没起色。培养这部分同学开口答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经常提醒,督促每堂课让绝大多数同学动嘴答题,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动手,就是要学生适当做笔记,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三、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直观感 刺激的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首先,注意对语言的润色 教师若在课堂四十分钟内自始至终用一个腔调,平铺直叙地上完一节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上课没精打采,昏昏欲睡。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教师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需要学生思考,应稍停顿或拖长语音或者提高语气,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语文教学的感召力也来自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运用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运用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和警句,就能调动学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