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有川西特色的古镇

比较有川西特色的古镇

比较有川西特色的古镇
比较有川西特色的古镇

比较有川西特色的古镇

天府之国;;四川,历史悠久,古镇众多,特色鲜明,不仅讲究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而且多植修竹繁花于房前屋后,曲曲弯弯悠长的青石板路,静静地讲述着千百年间这里所发生的如烟往事。下面整理了比较有川西特色的古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比较有川西特色的古镇介绍黄龙溪古镇

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辈的足迹;蜀汉政权在此萌芽催生;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马;唐宋时期日见繁荣,黄金水道成了南方丝绸之路的集散地;

明清时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径流传着历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错落的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庙、庙中有街的奇特景观;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全木结构古戏台保存完好;

六株千年古榕树掩映着古镇的魅影;古老的唐家大院演绎着客家文化的风云;三县衙门诉说着民国时期的历史;陈家水碾令游人发散思古之幽情;古朴的民风民俗增添了小镇无穷的魅力;

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从而孕育了丰富的码头文化;独具特色的川西田园古镇风貌成为西南第一天然影视基地......,古镇名扬中外,游者慕名而至;凭吊古物,品玩老街、寻觅人文、寄情山水......

甲居藏寨

甲居藏寨位于丹巴章谷镇7公里外,200余幢外形美观、格调统

一的嘉绒藏族传统建筑民居依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里,与周围的森林、溪流、农田、古碉以及远处的雪山相融合,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完美画卷。

甲居藏寨是独特的藏式楼房建筑,一户人家住一幢寨楼。一般寨楼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依相偎,有的远离群楼,孑然独立。寨楼占地给200平方米,高15余米,石木结构。甲居藏房的现存形式,完整的保存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中,以甲居为代表的丹巴藏寨名列《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排列榜》之首。

福宝古镇

福宝古镇距四川省合江县城42KM,是国家级福宝森林公园的门户,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到明末清初已“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成为大漕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建镇时因交通极不方便,谋生艰难,故以庙宇兴场,得以取名佛宝场,后因在一次大火后重建,在正街上挖到一直径七尺大的鹅卵石,后改名为佛宝新场。

解放后更名为福宝场。福宝古镇依山而建,保存完好。其中的回龙街是全镇现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街,沿回龙桥而上,在大青石铺成的街道两旁,民房一间靠一间、大小不一,形成九龙巷、刘家巷、包青巷、柴市巷、鸡市巷等五条巷道,街道全长450米,宽1.5;;8.0米,是当时最热闹的繁华地段,并有回龙桥、三宫八庙、惜字亭等古建筑掩映其中。

仙市古镇

自贡仙市古镇是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是釜溪河当年盐运重要码头之一,建筑保留着原有风貌,寺庙祠堂众多。仙市镇依偎在釜溪河畔,这千年古镇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仍然风韵犹存。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五栈、五庙、一祠、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

铁佛古镇

铁佛镇为省级重点保护古镇。位于资中县城西36公里处.?古镇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聚落形若锯镰,人口约二千。清代老街东西向略呈弧形,依山势按3层布局,进街9处石梯拾级而上,经3道栅门,一层高一层,层层分明。

居民住宅仍保持清中叶建筑特色,单元中大部分有天井或花园,房屋多系木质或砖木穿榫结构,屋檐、斗拱、挑方雕刻别致,风火墙伸至街沿,上沿砖砌斗拱向街心伸展,架起檐梁,青瓦屋面,屋檐互琢花纹图案。1918年建的新街向南直伸,?建筑别具一格。

从古镇建筑的适用功能上看,前人显然经过了精心策划。街道随石梯沿斜坡曲折而上,中间时有一些可供休息、回旋的平台。一堵堵造型优美的封火墙耸立于房舍之间,偏屋从瓦到壁,从窗到坎,一切都是那样协调与自然,是坡地建镇的特例。

龙华古镇

龙华地处四川南部边沿,毗邻云南,北距乐山140多公里,东距宜宾120多公里。是典型的金沙江上游河谷气候,冬季阴冷潮湿,

春夏多雨多雾,早晚温差较大。酷暑季节,龙华镇的人习惯带着竹席往凉桥去,到那儿后往桥面上一铺,龙溪那徐徐凉风和止不住的凉意就慢安渗上桥来,渗进每一个睡在桥上的人的心里,这应该算是龙华四季中最别有风情的一种了。

古镇那独特的木板房、石条路和青瓦檐在阴晴雨雾的时候有着不同的韵味。因此这里也是摄影的好地点。建议拍摄的时候,要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将古镇独特的闲淡、悠远意境拍摄出来。古镇居民都非常好客,时常有人会热心地把你拉进屋,给你指点哪里是拍摄的好地方。

磨西古镇

磨西古称磨西面,原系氐人后裔磨些人聚居地,始于汉代的磨岗岭古道使磨西成为川藏通道上的繁华重镇。现磨西镇内保留有较完整的老镇古街区,为清末民初民居古建筑群,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路上,仿佛回到了从前。红军长征时,毛泽东也在磨西住过,现有毛泽东旧居和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

磨西古镇虽经岁月沧桑,人们从它众多的明清古建筑中也能窥探出其久远的历史痕迹。旧有的中国式建筑依旧保存着那份凝重,而其中一座法国传教士修建的哥特式教堂,它所传出的礼拜祷告钟声已回响了一个世纪。中西文化的交融给古镇增添了另外一番情趣。

昭化古城

昭化,古称葭萌,是蜀道上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早在两千多前就是苴国都邑,自秦设郡县以来,一直是郡县治所,宋代改名昭

化。今为广元市昭化镇,位于广元城之西南30公里的嘉陵江与白龙江汇合处。《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老将黄忠、严颜勇退曹兵;姜维兵败牛头山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昭化古城,一面临江,三面环山,嘉陵江在城东与白龙江汇合,直通古渝州(今重庆)、金牛道穿城而过,自古也有水陆码头之称。剑门雄关屹立于城之西北,桔柏古渡扼守着城之东南。昔日的昭化,舟船川流不息、车马络绎不绝。她既是交通要塞,又是军事重地。三国时,刘备占据葭萌后,看中了这里的重要战略地位。

此城两江汇合,绕城东去,金牛古道穿越而过,剑门雄关,巍峨傍立,桔柏古渡,扼江拒守。北枕秦岭,西凭剑阁,南通阆巴,真是全蜀咽喉。

虽是弹丸之地,而有金汤之固。他以此为根据地,向西进攻刘璋,夺益州,再向东击败张鲁,取得了汉中,建立了蜀国。蜀汉左马超当年在这里降归刘备,大蒋琬曾督军于此。魏将钟会、邓艾攻蜀时,被蜀将张翼、关索等长期阻于嘉陵江之东,两军在这里进行过多次争夺战,关索的夫人鲍三娘就战死在昭化附近的土箕坝。

柳江古镇

柳江古镇建于南宋十年,距今800多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距成都150公里,距瓦屋山50公里,是成都-瓦屋山旅游干线上的重要节点和大瓦屋山旅游区的重要门户。“一镇、一河、一泉、一山、一村(古镇、花溪河、温泉、玉屏山、两河村)”共同构成了柳江古镇生态闲适休憩型特色。

古镇山岚如黛、底蕴丰厚、名人辈出,享有“烟雨柳江、雅女之乡”的美誉。明代

“一门双进士”张鹏、张可述父子;清代著名书法家张带江、诗人袁文藻、帝师曾壁光;近代爱国进步人士杨茂修、抗日英雄唐公亮等铸就了古镇的历史丰碑。贞节、贤淑、勤劳、温婉、清丽的“雅女”文化源远流长,是洪雅地方文化的一大品牌。

玉屏-天为障、花溪碧水绕廓流。古镇山环水绕,有川西风情吊脚楼、中西合壁曾家园、访古寻悠水码头、百年民居汇老街、身心松懈在心洲、闲适戏水到憩圆,以及圣母山碑林、世界第一大睡观音、108棵千年古树等特色景点。

郪江古镇

三台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凄王国的国都今妻阝江,妻阝县境建置始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置的妻阝县,历代相沿,名称多异,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置三台县,县城由此而由郪江迁至现三台县所在位置。

妻阝江由县改为三台县下设镇。妻阝江镇现保留了很多完好的历年来的来自闽、粤、赣的客家人留下不少的会馆建筑遗迹,同时也保留了很多完整的民居,体现出了四川川西北独有的历代民居风貌,形成了四川省内完好古建筑群,被定为妻江镇也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郪江原名千子公社、千子乡,三十年代更名为郪江乡,1992年建镇,同年被命名为省历史文化名镇。

郪江位于四川绵阳三台县,是三台文化的发祥地,境内有战国时代郪王城和传说的郪王墓,遍及全镇的汉代至两晋时期的崖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宋时代摩崖造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民、街道、寺庙和石桥,它们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郪江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境内有锦江与郪江交汇,山清水秀,与古朴典雅的古镇互相呼应,是观光、渡假、旅游休闲的绝佳境地。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博物馆与美国国立恐龙公园、加拿大恐龙公园齐名,为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国家地质公园1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6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四川的古镇也是别有一番美景。

我国各地区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我国各地区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专业:xxxx班级:xxxx姓名:xxx学号:xxxx 前言:近年来,我国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满足于有一个仅仅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小区的景观设计和附属设施。通过对我国东北、华北、岭南、西南和西北五个地区的代表性住宅小区的景观规特点的研究,了解和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品位相结合的优秀景观设计理念,总结我国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规划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为新的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特点 正文:自建国以来,住房建设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居住区的发展也见证了伟大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1]。居住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水平、技术水平、政策制度以及城市发展条件等息息相关。而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当中,“最能体现其发展历程的便是景观设计”[2-4]。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的重视。因此,居住区规划在理论上和技术手段上也随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尤其是近20年以来,国内居住区规划理论更加成熟,技术手段更加丰富,也打造出越来越强的中国特色和各具独特的地方特色。以下,对东北、华北、岭南、西南和西北五个地区的代表性住宅小区的景观规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1、东北地区的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 东北地区近年来,改善了以往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中不能满足小区环境质量,打破了原有的规划理念与居住要求,规划设计出以最好居住条件为核心[5]的最佳居住小区,全面体现出小区的“经济功能”“,环境功能”以及“社会功能”,构建出最适宜居住的小区。该地区的小区景观规划的特点如下: (1)注重居住小区绿化景观 小区景观绿化的规划与设计,以人为核心、因地制宜和追求独特的风格。居

川西林盘产业开发的分析

川西林盘产业开发的分析 作者:王林梅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5期 摘要:林盘是川西平原农村的重要组成,是川西特有风貌,蕴含着独特功能和价值。对其进行产业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手段。文章在成都市对林盘开发利用划分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林盘的功能和价值,对林盘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发思路。 关键词:林盘产业林盘功能 一、林盘的功能及价值 “林盘”是川西农村居民的一种聚居方式,它通常是以姓氏(宗族)为聚居单位,呈一种分散的分布方式,形式上属于典型的自然村落。林盘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属于复合性农村居住风貌,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它既是农民家庭生活空间,又是农副产业生产经营园地,还是邻里社会和乡风文明传承的载体以及生态保育和环境净化的单元,同时具有深厚的生态价值、居住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成都市林盘保护开发对林盘类型的划分 成都市在对林盘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提出林盘的五种保护开发类型——农耕型、农家旅游型、特殊产业型、生态型和新型聚居点林盘。 农耕型林盘。分为现代农业观光型和生产型,以农业生产为主,林盘植被及房屋应与广阔的农田协调,保护传统川西民居型建筑,充分体现植被的生机盎然,使其成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可供人们从事农业观光和考察。 农家旅游型林盘。多位于城市近郊区,依托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环境和交通优势发展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既要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要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品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场所。林盘的保护性建设应满足乡村旅店和农家旅游的需要。 特殊产业型林盘。主要利用和发展已有的传统特殊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水果、庭院经济、家畜养殖等特殊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分为经济林果型和家畜养殖型。 新型聚居点林盘。其特点是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和城镇都比较远,居住对象主要是土地整治、土草房改造和距离新型社区较远的集中安置户,这类林盘依托原有林盘,按规划新建设而成,应吸取传统林盘的经验,注重环境景观形态的培育,既要满足现代人们居住的功能要求,也可兼顾有利于从事乡村旅游业得开发。

川西古镇滨水景观空间特色探索_以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为例

川西古镇滨水景观空间特色探索———以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为例刘异婧,沈一 *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的实地调研,从滨水活动空间、护岸空间以及滨水绿化空间3方面综合分析了川西古镇的滨水景 观空间特色,并针对其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良对策,希望对新场古镇滨水景观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关键词滨水空间;空间特色;新场古镇中图分类号S210.3;TU98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05-02804-04Research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Ancient Towns of West Sichuan LIU Yi-jing et 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n Xinchang Ancient Town in Dayi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this area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activity space , revetment space and green space.Som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defects in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Xinchang Ancient Town. Key words Waterfront spac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Xinchang Ancient Town 作者简介 刘异婧(1987-),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E-mail :477607648@qq.com.*通讯作者,教授, 高级工程师,硕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园林景观与规划研究,E-mail :925344448@qq.com 。收稿日期2011-11-17河流自古以来就是孕育生命的起源,随着人类的发展,很多古老的文明就此流传了下来。人们至今仍依循着本能,喜欢亲水性强的空间。四川省水资源充沛,很多临水的古镇都被作为旅游度假的目的地,好的滨水景观不仅能理水防洪,更是人们休闲放松的空间,因此,对亲水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1 古镇概况 新场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邛崃山脉的山丘坝交汇处,面积34.9km 2 ,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紧紧相连。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 旧称“清源市”。该地自古以来交通便利,水路发达,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目前四川省规模最大、保护完好的西蜀水乡古镇,有“一新(场)、二唐(场)、 三灌口”之美誊。其由于独特的山水环境与建筑风格, 2008年12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保护区面积达0.9km 2 ,清朝、 民国时期的川西民居建筑群保存较好,原质性较强,古朴壮观, 是古镇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体。政府最终把历史文化、亲水文化、美食文化确立为古镇的文化形象标识,将新场古镇定位为“川派文化休闲 小镇”[1] 。 2总体水域格局分布 新场古镇水资源丰富,发源于西岭雪山的出江河主干道 和支渠贯穿全镇。整个古镇呈船型,其水域景观的格局形态类似江南水乡的鱼骨状,有明显的等级次序。古镇水域系统由“一主河,三次河”形成,以出江河为主脉,头堰河、二堰河、三堰河等支流沿此生长,逐级在镇中散开(图1),其间还有更多细小支流穿插在古镇各个角落,在房前屋后缓缓流淌着。多样化的水域景观格局给古镇带来江南的秀丽韵味,造就了这个川西的江南水乡。 3滨水景观空间特色 从上文可知,新场古镇水系分布颇具风格,其滨水空间 自然也有独特之处。根据滨水空间的形态类型, 笔者将新场古镇的滨水空间分为滨水步行活动空间、水体护岸空间与滨水绿化空间三大类,并针对每一类空间详细分析其内容以及形态特点。3.1 滨水步行活动空间 滨水步行活动场所即游人在水岸 的游憩空间,是滨水空间中人们最直接参与的空间,也是人们在水边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新场古镇的滨水步行活动空间主要包含滨水游步道、滨水廊道和滨水活动平台3部分 。 图1 新场古镇水系分布示意 3.1.1滨水游步道。滨水游步道既是交通空间,也是能营 造良好氛围的游览空间,它更能激发游人的行走意愿。新场古镇的滨水游步道多数分布于二堰河等流经古镇的支流两岸,少数位于出江河北岸,随着水域的走向形成两种各有特色的带状连续空间(图2)。不同的剖面形式造就了不同的空间氛围,镇内支流两岸的游步道大多宽3 5m ,空间窄而狭长,原为各家后院用地,古镇开发后作为滨水游步道使用。空间界面由水道和各类建筑立面组成,以桥梁相互连接,部分建筑作为商业使用,该段滨水步道则作为建筑空间延伸至水边的灰空间,形成半开敞的滨水后街,为商业项目服务。 责任编辑徐宁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2,40(5):2804-2807

川西林盘的生存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川西林盘的生存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姜涛,苏雪杨,陈其兵,吕兵洋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成都平原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川西林盘这一独特的乡村聚落景观形态,是西蜀人民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适应性的智慧结晶。作为地方乡土聚落景观,川西林盘真实反映了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关系,具有园林美学、景观生态、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价值。从川西林盘的景观形态、环境生态和社会文化等入手,分析其蕴藏的深厚人文内涵和生存智慧。该研究有利于理解、保护和传承成都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的地域文化,并对城乡融合的现代田园城市设计、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当代川西民居建设等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川西林盘;成都平原;乡村聚落;景观;生存智慧 Living Wisdom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of 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 Plain JIANG Tao,Su Xue-yang,Chen Qi-bing,Lv Bing-ya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ichuan Chengdu611100, China) Abstract:The special nature and humanity environment of Chengdu plain gave birth to unique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This kind of landscape is a bank of wisdom about the adaptability to the land-use pattern.As regional rural settlement landscape,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 is a real reflection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and people.It owns much value in landscape aesthetics,landscape ecology and social culture.The paper explored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living wisdom of Linpan in landscape patterns,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social culture.The research may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preserving and inheriting the local culture and i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consideration in modern garden city desig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new rural communities planning and new western sichuan residenti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Linpan at western sichuan;Chengdu plain;rural settlement;landscape;living wisdom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乡村聚落营造经验,创造了多样性的承载特定地域农耕文化的乡村景观。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乡村聚落景观形态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独特的生产生活模式和历史文化传统正慢慢消失。作为川西地区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川西林盘以其“随田散居”的形态和具有的景观、生态、文化等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川西林盘随着川西农村人地关系的调整又面临着大量消亡的现实。因此,深入探究川西林盘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生存智慧对于维护川西林盘的生态和文化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川西林盘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模式奠定基础。 1川西林盘的内涵与现状问题 1.1内涵 川西林盘是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基础,以田园、林院、宅院为构成要素,结合川西农业生产方式与家庭体系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川西的文化特征和具有独特生态价值的川西乡村单元生活空间,这些林盘景观单元与场镇、城市、中心城市有层次、有规律地镶嵌在川西平

首届成都市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

首届成都市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公众组)First Solicita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 Proposa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s Featured Towns (Communities) and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est Sichuan Linpan Rural Residence Complexes (Public Group) 应征意向表(自然人) 注:联合设计团队所有自然人成员需分别填写此表。

First Solicita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 Proposa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s Featured Towns (Communities) and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est Sichuan Linpan Rural Residence Complexes (Public Group) Application Intention Form (Natural Persons)

首届成都市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公众组) 应征意向表(法人、社会团体) 注:联合设计团队所有法人成员需分别填写此表。

First Solicitation of Planning and Design Proposa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gdu's Featured Towns (Communities) and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est Sichuan Linpan Rural Residence Complexes (Public Group) Application Intention Form (Legal Entities and Social Groups)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详细介绍.doc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详细介绍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 上河衢田园水村项目背景 黄龙溪,四川成都双流县黄龙溪镇是十大水乡古镇之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号称中国天府第一名镇,2011年荣获四川最美古镇大奖,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位于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区40公里,距双流县城35公里,其开发与利用一直受到国家文物局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1] 。 龙溪古镇紧扣天府第一名镇的定位,按照五一小变样,十一大变样的目标,自2011年2月起,景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精细化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启动了黄龙溪古镇提升工程,在巩固和提升天府第一名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除了在现有景致上的完善提升外,黄龙溪古镇改造工程二期涵盖了5大类34个项目,针对形态建设,文态建设、业态建设、生态建设和管理服务的提升工程均已全面启动。 黄龙溪古镇改造工程二期主要以清明上河图为规划蓝本,修建了上河衢田园水村、七星伴月古院落群等各类仿古型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上河衢田园水村为黄龙溪二期景区的核心区域,其河域面积约3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临水而建,以川西民居风格为基调,极具明清风情。 黄龙溪上河衢田园水村设计理念 根据对黄龙溪原有建筑风格,远景设计院确立了将黄龙溪所有建筑体设计为传统的川西院落式民居风格,不是单纯的明清式样,而是简洁大方、古朴自然,外观虽无华丽,却有古典淳朴之美。运用大小不一的四合院、三合院、多进院、牌坊、照壁、阙楼、露台、耍坝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的街坊里巷,再现出百年老成都的风情与繁华。所有建筑及公共区域用材和工艺粗中有细、自然协调,具有高雅精致之美,横平竖直的人工堆砌痕迹。在景观小品设计中,本案结合黄龙溪千年传承的龙文化、三国文

浅谈川西林盘改造——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

—— —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蔡佳欢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有着不可忽略的发展意义。本文先介绍老林盘改造中常见的问题,再以崇州市道 明镇竹艺村为例,对其林盘改造的思路与建筑、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川西传统林盘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关键词:川西林盘;林盘改造;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5-0121-01作者简介:蔡佳欢(1994-),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方向。 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承载着传统古蜀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老林盘的改造势必进行,成功的改造能有效的提升林盘存在的意义。但是,部分老林盘在改造中存在多种问题,不但没有提升林盘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景观元素与本土文化。 1老林盘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1外来元素的入侵 从当前林盘改造的设计来看,其景观的 构造主要是通过传统川西元素来体现。在目前的林盘改造中,相关人员对传统川西元素的运用不够重视,反而引入外来元素,导致林盘改造缺少相应的文化景观元素,从而造成林盘改造的不伦不类。 1.2传统元素的忽略 就川西林盘而言,其主要是由宅、林、田 构成,每个区域都应该有其独有的特色,并且在整个林盘的规划中,每个区域都应该拥有其独有的传统景观元素,比如传统川西建筑元素、大田景观元素、沟渠湿地景观元素,但很多林盘在改造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景观元素。比如新建砖混建筑、钢构建筑,与林盘氛围格格不入。 1.3元素色彩设置的不合理 在传统川西林盘中,色彩是相当沉静的, 深灰色小青瓦搭配白墙或者灰墙,背景掩映川西林盘房前屋后种植的竹林翠色,林、田、宅的色彩各自独立,却又相辅相成,能很好的体现出川西林盘特有的景观特点。但在部分林盘改造中,色彩的运用与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耐火钢材料景观小品,其锈红色与周围的颜色形成冲突,不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破坏林盘景观的和谐性。 2成都崇州竹艺村林盘改造现状分析 2.1竹艺村空间景观格局 林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虽然其内部建筑、布局、规模会随着时间的变 化而改变,但其整体的景观结构相对稳定,将林盘作为一个单独的景观单元来进行研究,则其是由林、田、宅、水4个空间结构组成。 竹艺村作为典型的川西丘陵林盘,林盘内河沟与道路形成整个林盘的景观骨架,外部由农田围合,随机分布在林盘内部的节点构成林盘重要公共空间,这些元素经过时间的推移,相会影响却又相对稳定,建立了相对稳定又有秩序的空间景观结构。在林盘改造中只有整体上保持这些原有的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对局部空间环境进行改造,才能更好的保持竹艺村林盘的原始风貌,并且能更好的发挥林盘的经济价值。 2.2竹艺村外部空间 竹艺村外部空间主要是由大田景观构成,整体稳定性较好,农业种植主要是以传统川西作物应季种植,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观形态。林盘外围还有一条旅游公路,地理条件优越,对观光形林盘的打造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2.3竹艺村内部植物 竹艺村作为以竹艺、竹编为打造亮点的林盘,其内部拥有大量原生竹林,房前屋后竹林成片,银杏、水杉、楠木等树种间植其中,地被植物以常绿植物为主,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色彩也随之变化,色彩层次较为丰富。 2.4竹艺村林盘水系 竹艺村大田灌溉水渠密布,外围有一条长马沟作为主要的灌溉沟渠,平均深度约2米,宽度约3米,水深约为1.2米,大田大部分水渠沿着道路走向分布,少部分细小水渠蜿蜒曲折。林盘内部有一条原生白塔湖水系水渠穿林而过,两条完整的水系为林盘生活与农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5竹艺村林盘建筑 林盘内建筑主要为传统川西民居,川西传统民居作为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最好的体现,其在整个林盘景观单元中也是最重要的,竹艺村林盘前部新建部分以川西民居元素为特点的商业行为建筑,比如“竹里“和”丁知竹“,后部新建钢结构/耐火钢材料的餐饮区等。但竹艺村内部还是较好的保存了传 统的建筑形式,主要有”一“字型”,“L ”型,三合院,四合院四种建筑形式,外部装饰绝大多数建筑都有过翻新,比如添加落地窗、墙面覆盖新墙面材料等。 3成都崇州市竹艺村林盘改造存在问题 3.1外来商业气息的入侵 通过走访调查,目前竹艺村商业气息已经逐渐显现,部分民居已经外租改造商业民宿或做餐饮用途,原住民的流失势必造成传统文化的丢失,而林盘的作用始终还是应该作为居住生活使用,可以兼顾一些观光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长远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如果走纯商业模式,势必发展不长远。 3.2新建建筑的运用不当 竹艺村新建建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竹里”、“游客中心”为代表的新式传统建筑,其将传统的建筑元素用现代的建筑手法表达出来,能有效的与林盘景观融为一体,既保存了传统的建筑语言与内涵又能很好的为老林盘带来活力。另一类是以林盘后部餐饮区为代表,用钢结构与耐火钢板修建的独立建筑,这些建筑作为个体来看还是挺新颖的,但是放在林盘中就显得有点突兀,与周围的环境相互矛盾,这就有悖于老林盘改造的初衷,不利于林盘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语 林盘作为川西平原独有的景观形态,其承载着西蜀大地不可忽略的文化、景观、建筑价值,依托国家的政策,老林盘将焕发新面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林盘的发展,更因该注重林盘的保护,使老林盘既能满足现代居住的生活需求又能让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使林盘健康持续的发展传承下去。参考文献: [1]黄远祥,王丽娜,李明才,王守洪,何伟,孙大江.川西林盘对成都建设“田园城市”景观意境的影响[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09):103-105. [2]周娟.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尹乐,蔡军.川西林盘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以郫县花园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05):2979-2981. THEORIES AND RESEARCH -121-

川西民居的特点

川西民居的特点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 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 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川西林盘

简介 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这种历史形成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符合行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大家称为“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它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成都地处古蜀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广大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这一生产生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 川西林盘的生态学价值 1.城市森林的外延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这己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同时,城市森林建设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木构筑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特征。林盘聚落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随着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也必然成为构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袤的乡村农田肌理作为本底,林盘结构可视为现代大都市范围内众多斑块状的绿岛,作为人、植物、动物和谐共生的载体。在发挥其绿岛效应的同时,配合建设城市森林所提倡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等要求,为最终形成城郊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2.生物多样性 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林盘中包含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复合体维持着群落和物种形成的稳定性。林盘结构所具有的林、田的生产格局和林、院的居住模式很类似森林与草地和灌木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这一线性区域的生理机制等同于

川西林盘文化典范――余花龙门子

实施川西林盘群保护与改造创建西蜀林盘文化典范扎实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余花龙门子林盘文化打造简介桤泉镇作为成都市的一个远郊乡镇,依托安仁古镇的打造,在错位中寻求竞争优势。我们确立了以都市现代农业为本底、推进三次产业互动、推进“四大功能区”(生态循环“有机”种养殖功能区、农产品加工聚集功能区、以“公馆门前的大田园”为理念的观光农业休闲渡假功能区、场镇商贸服务功能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在构建新型城乡聚居形态方面,一方面我们按照“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推进土地综合整理,新建一批;另一方面,我们立足安仁---桤泉丰厚的林盘文化资源着力实施林盘保护与改造,提升一批。余化龙门子林盘位于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11组,与大邑安仁刘氏庄园毗邻,地处桤木河畔,风景宜人,环境优美。现有住41户,人口130人。余花龙门子初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836年),先祖余腾海为清朝武举,系元世祖成吉思汗(铁木真)后裔,截止已在桤泉繁衍三十余代。 在依托新农村建设的条件下,我们立足三千产业、桤木河滨江河堤打造和农博康道建设,本着以余花龙门子西蜀林盘农耕文化传承与宏扬为核心、还原西蜀林盘原来的民居模样、还原西蜀林盘原来的生产方式、还原西蜀林盘原来的生活方式、还原西蜀林盘原来的民俗文化,坚持共建共享,尊重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之话语权的理念,以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打造旅游小村,实现文态、业态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打造公馆门前的“大田园”为目标,对余花龙门子进行了保护性改造。 在改造中,我们坚持“历史的是最珍贵的,最土的就是最洋的”、坚持“民俗本土化、取材本土化、依靠本地群众”、对余花龙门子内的民居风貌进行了修复、对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建设,对文化氛围进行了恢复。 通过保护性改造,现在余化龙门子改造工作完成后,余花龙门子青春焕发,林盘内阡陌纵横、炊烟袅袅、沟渠相连、雨污分流、曲径通幽,一个西蜀林盘文化典范展现在世人面前。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行径中的川西民居 以游记的形式讲述一路上各色民族民居建筑的风貌特征作用,特色,历史等 6.22--(成都民居形式及使用功能的五大类型,建筑特征及历史由来等) 6.23--(康巴藏族民居的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及历史渊源等) 6.26--(羌族民居的建筑形式,特点,材料,作用及历史等) 成都平原: 1.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在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有机结合。 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四川民居有明显的中轴线而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体现着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打破了那种对称谨严的格局。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2. 风格: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 四川早期民居的主要类型为干栏式建筑 单门独户四合院 3.精美雕刻添光彩: 传统的四川民居讲究用一些木雕、石雕和砖雕来装点房屋。比较常见的是在门窗格扇、挂落、牌坊、撑拱等部位施以木雕,可分为浮雕、镂空雕、立体圆雕和浅雕四种。另一种常见的雕刻是石雕,从各地的民居住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中都可以见到许多石材构件以及这些构件上精美的石雕 4.功能多样的城镇居民 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四川的城镇出现了功能多样的城镇民居。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作坊、茶馆、洒肆、客栈,外面镶嵌木质门板,开合方便自如。商住两用的房屋多为一楼一底两层,有的楼上作卧室,楼下作营业房,有的前面是门面,后面是居室和厨房。大一点的商住两用房中间用天井间隔,房间较多。 5. 传统民居的特征 1 是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 是结构和外形特征。它反映了地理条件·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 是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的表现。 6.气候与民居 成都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 夏季,成都平原处于一个封闭的地形中,风速较小,十分湿热,冬季,多雨,潮湿,日照少。因此,形成“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碳、冷摊瓦”等特点。 7.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 四川植被茂盛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木·竹·松等 民间艺术

川西民居的四大特点

【川西民居的四大特点】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1-8

第一章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D. 李希霍芬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A. 东洋航线 B. 西洋航线 C. 南洋航线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A. 贸易作用 B. 军事作用 C. 外交作用 D. 文化交流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A. 贞观十四年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C. 张骞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A. 不空 B. 鉴真 C. 法显 D. 真谛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著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B. 马可?波罗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策划书

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策划书峨眉山-峨眉河-乐山项目—红色动漫产业基地 - 项目策划书 - 日期:2011年9月 1 前言 在当前经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大环境之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丰富,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文件,号召各地政府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持续广泛的提升文化产业在各地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虽有所发展,但其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潜在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整体实力偏弱,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亦处于劣势,文化贸易逆差严重。这与我国目前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国际地位是非常不相符。 2009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振兴更是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各地文化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对文化产业的振兴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为促进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和消费,以大项目带动地区经济,提升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振兴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优化西部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我们有针对性的策划了《川西林盘国际艺术文化聚落》项目,其核心宗旨是以“中国农耕习俗文化保护与国际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结合为核心,以此项目为载体,发展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 建设此项目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国农业民俗文化与区域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交流窗口 川西林盘国际艺术文化聚落致力于保护中国农业民俗文化和推广民俗区域文化,向世界展示民俗区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推动中国当代民俗文化艺术品的商业交流,促进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产品国内外推广,引进国际国内有生命力的各种文化艺术,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促进人类民俗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其成为代表整个地区的形象,与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 2、艺术文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商业化交易平台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化平台 川西林盘国际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由既深谙艺术又精通商业的专业机构和人士进行运作管理,着力于创建和完善成熟的文化产业链,并打造艺术工作者的创业乐园,一方面开发创业项目,拓展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实现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丰富和充实文化艺术品市场,实 I 现文化与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该项目以艺术文化创作为主,形成复合型的关联业态,互相拉动,催生产业的聚集效应,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宽窄巷子建筑特点

宽巷子20号——民初建筑,其梁拖上有栩栩如生木雕狮子,门簪雕花,门头左右斜撑处是两幅各不相同的精美木雕画面,两幅木雕构件可清晰看见佛手、宝瓶、宝剑、如意,灵芝,寿桃等吉祥饰物雕刻其上。 宽巷子19号——其门头方正气派,民国年间修建并保留至今。此院为两进院落。前檐廊砖柱,两圆四方,富于变化,其中两廊柱为旧物,修复时用钢条包裹使其坚固。 宽巷子25号——门头为传统黑色木板门,门前两侧有八字影壁,尽显大宅风范。旧门头下的红砂上马石静静的矗立在此,向人们展现着旗人的生活,岁月的沧桑。院内的前檐和正房建筑均有精美的木雕装饰,东侧院中有两层建筑称之为小姐楼,据说是始建此院时,主人为未出嫁的女儿所修闺阁。 宽巷子33号——简洁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门,没有繁缛复杂的装饰,保留完好的二进院落格局。当时的居民曾栽种着玉兰、丁香、栀子花,至今仿佛还能嗅到满园的清香。在民国的时候,宽巷子33号庭院是济世救民的中医名师周济民的家,他的医术在少城中远近闻名。 宽巷子37号——典型的老川西民居风格。建筑保留了以前的老门头,它的色彩十分朴素,以冷色调为主,“雕而不画”。青瓦、粉墙、茶褐色梁柱、棕色门窗、小门楼。 窄巷子2号:门头是西洋四柱三山式,门洞顶处以卷草纹线条处理,建筑优美。进入院内的门厅有传统的四扇六抹格扇,隔扇上部镶嵌冰裂纹门楣。 窄巷子14号——四柱三山的西洋风格大门中间山墙开方形门洞,门洞上方留悬挂石匾位置,还让人隐隐感到当时主人的显赫地位。门洞两侧有青砖柱,柱顶四角飞檐攒尖带宝瓶顶装饰柱头,做工精细考究,富于变化,宝瓶有保佑平安之意。 窄巷子27号小洋楼——罗马圆柱,西式拱形门窗,窗棂上的大五星装饰为西洋符号,而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成就了小洋楼。相传这里曾经住过法国的一个医疗机构,因此有了这般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相传上个世纪的30年代,一位国民党的王姓军人买下这个带有洋楼的院落。抗战,军人召唤至前线,再也没有归来。就在这个小洋楼里,妻子却一直等待丈夫归来。

川西民居的特点

川西民居的特点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 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 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 也因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