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肠内营养操作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46.00 KB
- 文档页数:19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一、总则1、肠外营养药物ICU临床应用较广。
为规范其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中华医学会编)》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2、临床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 NS)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支持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
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较全面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自的功能。
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3、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对临床营养支持按A、B、C、D四级进行推荐使用。
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附表一)。
二、确定毎天的营养素需要量,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
肠外营养因缺乏人体自身调节的过程,使用不当可造成营养素过量;但若补充过少,则又可能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故应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
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如下: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
(B)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
(D)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
(C)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
(A)5、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
(A)6、无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并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
肠内营养制剂配制操作规范(S.O.P.)一. 操作原则:注意器具灭菌,操作人员清洗双手,避免营养液污染,减少污染有关的并发症。
二. 器材:玻璃量筒、漏斗、搅棒器、剪刀、无菌纱布等。
器具应使用不锈钢的(如:容器、剪刀等)便于清洗和灭菌消毒,150oC左右干燥箱。
三. 配制肠内营养制剂操作步骤:(一)操作者先将配制肠内营养制剂的台面用清水擦洗一遍,再用酒精擦拭一遍,然后擦干。
(二)配制前操作者应用肥皂水清洗双手,用纱布擦干双手。
(三)用酒精擦拭营养制剂外包装,并检查药品出厂日期和有效日期。
(四)仔细核对营养制剂品名。
(五)用热水冲洗水龙头、器具和装营养剂的容器。
(六)配制时要带口罩和帽子。
(七)将一天所需要的营养剂量到入灭菌不锈钢容器内,先用量筒量300mL左右少许温开水(30-40C)将营养制剂搅拌成糊状,在用量筒量好加入所需要的水量,称重,精确到1g 。
将营养剂搅拌成混悬液,然后用一层纱布过滤均匀分装到容器内,并取10mL 留定氮标本。
(八)操作者将患者的姓名、床号、配制日期分别写在不粘胶标签上,贴在容器外面。
(九)将配配制的营养液存放入4oC冰箱内保存,限24小时内使用。
(十)配制完毕后,将配制台用温水清洗干净,仔细清洗器具,然后在烤箱内灭菌。
(十一)操作者将病人姓名、住院号登记在记录本上,每两周将所有物品进行细菌培养,并登记在记录本内。
参考文献:1. 佐川贤等。
在家的经肠营养剂的调制和指导。
JJPEN 17(6):1077,1986。
2. 佐川贤等。
关于最近的经肠营养剂的考察。
JJPEN 5(6):724,1983。
3. 佐川贤等。
经肠营养剂的调制后的管理。
JJPEN 6(6):1,1985。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肠外、肠内营养科。
肠外营养疗法规范全静脉营养也称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将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7大营养要素按比例混合在一个输液袋中,以外周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的方式直接输入机体的注射剂。
TPN的优点有:(1)减轻护理工作,简化操作。
(2)各种营养成分同时均匀输入, 有利于机体代谢、利用,避免过度营养。
节约营养液,减少了费用。
(3)一次性无菌条件下配制,减少营养液的污染机会。
无需空气进入袋中,可降低气栓发生。
(4)减少败血病、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适应证】全营养混合液(TPN)主要适用于: 1 胃肠道梗阻 2 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3 胰腺炎 4 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额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 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6 大手术、创伤的围术期7 肠外瘘8 炎性肠道疾病9 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10 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禁忌症】1、胃肠道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2、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3、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4、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并发症】1、高糖血症和低糖血症(1)高糖血症:肠外营养(PN)时易致高糖血症,而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激素治疗、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在接受肠外营养时,高糖血症的发生率更高。
严重时可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表现为头晕、嗜睡、烦躁及其他的神经症状,进一步表现为迟钝和昏迷。
高糖血症可致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
2 (2)低糖血症:持续应用营养支持时,病人血中胰岛素浓度较高,突然停用PN时易发生反跳性低糖血症,应在停用PN前4小时,将输入速度减少一半,并改用等渗糖溶液。
添加了胰岛素的病人更应如此。
2 高脂血症: TPN 引发高脂血症主要是由于给予的脂肪量超过机体清除脂质的能力所致,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
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操作规范1. 引言肠内营养护理是一种通过肠道给予患者所需营养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中。
为了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一份操作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2. 操作准备在进行肠内营养护理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营养需求和适应症,确保肠内营养护理适用于该患者。
- 医嘱确认:确认医生已经下达了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的医嘱,并明确所需营养成分和剂量。
- 设备准备:准备好所需的肠内营养管、营养液和输注泵等设备,并确保其清洁和完好无损。
3. 操作步骤3.1 插管操作1. 患者准备: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通常为半卧位或仰卧位。
2. 管道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如胃管或空肠管。
3. 滴管插入:采用无菌操作,将肠内营养管插入患者口腔,通过食管插入到胃或空肠。
确保插管过程中患者感到舒适,避免损伤黏膜。
4. 定位确认:通过X光或其他适当方法,确认肠内营养管的准确位置,避免误导管。
5. 固定固定:将肠内营养管固定在患者体表,确保管道稳固不易脱落。
3.2 营养液输注1. 营养液准备:按照医嘱要求,准备合适的肠内营养液,并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 输注装置选择:选择适当的输注泵或滴注装置,确保输注速度和压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 连接管路:将肠内营养管与输注装置连接,并确保连接处密封可靠,避免漏液或感染风险。
4. 输注监测:定期检查输注装置的运行情况,避免堵塞或漏液等问题。
同时监测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情况。
4. 操作注意事项为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风险。
- 定期检查肠内营养管的通畅性和位置,防止误导管或脱落。
- 注意患者的营养需求和适应症,及时调整营养液成分和剂量。
- 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相关指标,评估肠内营养护理的效果。
- 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腹胀等。
5. 总结肠内营养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护理工作,需要严格遵守最新的操作规范。
xxxxxxxxx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一、总则1、肠外营养药物使用科室较多、临床应用较广。
为规范其临床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中华医学会编)》及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2、临床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 NS)是指经口、肠道或肠外途径为患者提供较全面的营养素。
目前临床上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
肠内营养是指经消化道给以较全面的营养素;肠外营养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自的功能。
所有营养素完全经肠外获得的营养支持方式称为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3、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对临床营养支持按A、B、C、D四级进行推荐使用。
最高等级(A)的推荐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最低等级(D)的推荐以专家观点为基础,包括无研究证据的共识意见(附表一)。
二、确定毎天的营养素需要量,是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
肠外营养因缺乏人体自身调节的过程,使用不当可造成营养素过量;但若补充过少,则又可能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故应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
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如下: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
(B)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
(D)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
(C)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
(A)5、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
买书肠外营养支持规范激素65页第二部分肠外营养支持规范一.适应证参见《指南适应证》相关部分。
二.禁忌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终末期肝肾功能衰竭。
●胃肠道功能正常且可接受足量的肠内营养者。
三.支持途径(一)周围静脉由四肢或头皮等浅表静脉输入的方法,适合短期(10~14天)应用。
优点: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轻;缺点: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输注,长期应用会引起静脉炎。
(二)中心静脉1.经周围静脉进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适合长期(>2周)应用。
优点:具有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的优点,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可输入高渗液体缺点:护理不当,可能引起导管阻塞、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注意:严格按规范护理(详见输注途径规范相关章节)2.锁骨下静脉置管优点:置管时间长,可输入高渗液体。
缺点:易引起导管有关的败血症、血管损伤、血栓等。
四.输注方式(一)多瓶输液氨基酸与葡萄糖电解质溶液混合后,以Y型管或三通管与脂肪乳剂体外连接后同时输注。
优点:适用于不具备无菌配制条件的单位。
缺点:工作量相对大,且不利于营养素充分利用。
注意:单瓶脂肪乳剂输注时间应>6hr。
(二)全合一(All-in-One)将所有肠外营养成分在无菌条件下混合在一个容器中进行输注。
优点:易管理,减少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各种营养素的利用,并节省费用。
缺点:混合后不能临时改变配方,无法调整电解质补充量。
(三)二合一(Two-in-One)附:全合一肠外营养液配置步骤、保存及注意事项:●配制:肠外营养支持所用营养液根据当日医嘱在层流室或配制室超净台内,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配制。
混合顺序:①电解质溶液(10%NaCl、10%KCl、钙制剂、磷制剂)、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先后加入葡萄糖溶液或/和氨基酸溶液;②将脂溶性维生素注入脂肪乳剂;③充分混合葡萄糖溶液与氨基酸溶液后,再与经步骤②配制的脂肪乳剂混合;④轻轻摇动混合物,排气后封闭备用。
肠外营养疗法规范全静脉营养也称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NP),是将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7大营养要素按比例混合在一个输液袋中,以外周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的方式直接输入机体的注射剂。
肠外营养疗法的优点有:(1)减轻护理工作,简化操作。
(2)各种营养成分同时均匀输入,有利于机体代谢、利用,避免过度营养。
节约营养液,减少了费用。
(3)一次性无菌条件下配制,减少营养液的污染机会。
无需空气进入袋中,可降低气栓发生。
(4)减少败血病、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适应证】全营养混合液主要适用于:1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3胰腺炎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额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6大手术、创伤的围术期7肠外瘘8炎性肠道疾病9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10重要器官功能不全1【禁忌症】1、2、3、4、胃肠道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并发症】1、高糖血症和低糖血症:(1)高糖血症:肠外营养时易致高糖血症,而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激素治疗、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在接受肠外营养时,高糖血症的发生率更高。
严重时可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表现为头晕、嗜睡、烦躁及其他的神经症状,进一步表现为迟钝和昏迷。
高糖血症可致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
(2)低糖血症:持续应用营养撑持时,病人血中胰岛素浓度较高,突然停用肠外营养时易产生反跳性低糖血症,应在停用肠外营养前4小时,将输入速度减少一半,并改用等渗糖溶液。
添加了胰岛素的病人更应如此。
2高脂血症:全肠外营养疗法引发高脂血症首要是由于赐与的脂肪量跨越机体清除脂质的能力所致,首要表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使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维持生长、发育。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
一、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肠外营养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需要营养治疗,但又不能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均为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一)基本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1.肠功能衰竭: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胃肠道吸收面积不足(短肠综合征、肠瘘等)、小肠疾病(Crohn’s病、肠结核、小肠缺血性病变等)、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或创伤者5.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7.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50%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8.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不足50%者应给予完全或部分肠外营养。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不足时需行肠外营养。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一、前言营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合理的营养摄入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肠内肠外营养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主要手段,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规范。
二、肠内肠外营养适应症与禁忌症1.肠内营养适应症:(1)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如口腔、咽喉部疾病、食管癌等。
(2)胃肠道功能不全或部分丧失的患者,如重症胰腺炎、胃肠道手术后等。
(3)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患者。
(4)需要增加营养摄入的患者,如烧伤、创伤、感染等。
2.肠外营养适应症:(1)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患者。
(2)胃肠道功能障碍、胃肠道手术后等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
(3)重症胰腺炎、重症感染等严重疾病患者。
(4)新生儿、早产儿等特殊情况。
3.禁忌症:(1)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2)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者。
(3)急性胃肠道穿孔、梗阻等。
三、肠内肠外营养管理流程1.营养评估:(1)对新入院患者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质指数、营养状况、疾病情况等。
(2)定期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了解营养状况变化。
2.营养治疗计划:(1)根据患者病情、营养状况、胃肠道功能等制定个性化营养治疗计划。
(2)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如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
3.营养制剂选择:(1)根据患者病情、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
(2)肠内营养制剂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应根据患者需求调整配方。
(3)肠外营养制剂包括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应根据患者需求调整配方。
4.营养支持实施:(1)肠内营养:通过鼻胃管、胃造瘘、空肠造瘘等途径给予营养支持。
(2)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给予营养支持。
5.并发症预防与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为规范我院肠道内外营养治疗,更好的促进患者疾病康复,依据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制定的《肠内肠外营养临床指南》,制定本规定。
一、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指南--推荐意见1.NRS 2002采用评分的方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医患有沟通,有临床RCT的支持。
(A)2.在临床上,医生/营养师/护士都可以进行操作,目前是有关肠外肠内营养支持适应证的有用工具。
(A)二、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1.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应当根据疾病状况、体重与体成份组成、生理功能变化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制定合理化配方。
(B)2.大部分住院病人实际能量消耗通常低于经典的方程式或教科书上的公式推算出来的值。
(D)3.在败血症或创伤的急性代谢期,不主张采用高热卡营养支持获得正氮平衡或氮平衡。
(C)4.允许性低摄入有益于围手术期患者临床结局。
(A)三、成人营养素需要量--推荐意见1.水、电解质生理需要量是维持生命所必需。
(A)2.无论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患者,都需要监测出入液量、水肿或脱水症状体征、血电解质水平等,并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根据病情,选择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
(A)3.重症疾病状态下是否需要增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供给量,目前无确定性结论。
在合理用药的前提下,可依据FDA推荐剂量,根据医生的判断,结合患者需求,调整部分维生素的应用剂量。
(D)四、肠外营养素肠外营养的配制必需在洁净区内进行,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操作。
(一)、氨基酸-推荐意见1.对于有重度营养风险,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如果没有特殊代谢限制的话,推荐选用所含氨基酸种类完整的平衡氨基酸溶液(C)。
2.对于需要PN支持的外科术后患者,推荐在PN配方中添加谷氨酰胺双肽(A)。
接受PN支持的重症患者,PN配方中也应包括谷氨酰胺双肽(A)。
(二)、脂肪乳-推荐意见1.应用肠外营养的成人患者其肠外营养配方中常规推荐使用脂肪乳。
(A)。
但对于有严重高脂血症或脂代谢障碍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代谢状况决定是否应用脂肪乳,使用时应充分权衡其可能的风险与获益(D)2.脂肪乳在肠外营养中的供能比例应根据患者的脂代谢情况决定,一般为20%-50%。
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操作规范1. 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肠内营养护理的最新操作规范,以确保护理人员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肠内营养护理。
以下是一些简单策略和操作指南,以帮助护理人员在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情况下做出独立决策。
2. 肠内营养护理操作指南下面是一些肠内营养护理的最新操作规范,护理人员应当遵循:2.1 检查患者适应症在开始肠内营养护理之前,护理人员应仔细检查患者的适应症。
只有在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胃肠功能无法恢复或存在严重吸收不良情况下,才应考虑肠内营养护理。
2.2 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护理人员应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方法。
常见的肠内营养方法包括胃肠减压、肠道喂养和肠内营养管置入等。
选择方法时应考虑患者的胃肠功能、预期疗程和治疗目标等因素。
2.3 肠内营养管置入操作在进行肠内营养管置入操作时,护理人员应遵循以下操作规范:- 在操作前,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肠内营养管置入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确保自己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持操作环境清洁,使用无菌操作器械,并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
- 在选择肠内营养管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管径和长度,并确保管道的质量和安全性。
- 在置入肠内营养管时,应遵循正确的置管技术,确保管道正确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并通过适当的检查方法确认其位置和功能。
2.4 肠内营养护理管理在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管理时,护理人员应遵循以下操作规范:- 定期检查肠内营养管的位置和功能,确保其正常工作。
- 定期更换肠内营养管,避免管道堵塞和感染的风险。
- 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和体重变化,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 定期评估患者的胃肠功能和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护理方案。
3.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肠内营养护理的最新操作规范,帮助护理人员在独立决策的基础上进行肠内营养护理。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这些操作指南,以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安全和有效性。
最新更新的肠内营养护理规定一、总则1. 为规范肠内营养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肠内营养的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2.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肠内营养护理工作。
二、肠内营养护理组织与管理1. 医疗机构应成立肠内营养护理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本机构的肠内营养护理工作。
2. 肠内营养护理小组成员应具备一定的营养学、护理学及相关专业知识,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
3.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肠内营养护理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等。
三、肠内营养评估与监测1. 肠内营养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营养状况、胃肠道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等。
2. 肠内营养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营养状况、胃肠道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方案。
3. 发现患者出现肠内营养并发症时,应立即停止肠内营养,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四、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与使用1. 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病情、营养需求、胃肠道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应优先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具有良好安全性和营养价值的肠内营养制剂。
3. 使用肠内营养制剂时,应严格遵守说明书,注意温度、浓度、速度等。
五、肠内营养护理操作规范1. 肠内营养护理操作前,应认真洗手,戴好口罩、帽子,准备必要的器材和药品。
2.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
3. 输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输注,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4. 输注结束后,应清洁管道,避免堵塞。
六、培训与教育1.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肠内营养护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水平。
2. 护理人员应掌握肠内营养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相关法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3. 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肠内营养护理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识和配合度。
七、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控。
肠内营养液滴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肠内营养液滴注操作流程准备护士:着装规范、洗手、戴口罩查对:医嘱、患者、腕带用物:营养液(38~40℃)、输液器、注射器、温开水、吊篮、治疗盘、碘伏、棉签、启瓶器、橡皮盖、手消毒凝胶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有无禁忌症(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腹泻)告知告知患者/家属滴注肠内营养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操作抬高床头30~40°,防止反流(颈椎、胸椎、腰椎损伤患者不宜抬高床头),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查看体外鼻饲管刻度,从胃管内抽取胃液,确认鼻饲管在胃内滴入前用温开水20ml冲洗管道将配制好38~40°左右的营养液连接输液管并排气,输液管与胃管连接调节滴速:前15分钟要求速度缓慢(15滴/min),无不适后可适当调节速度一般根据患者血糖值,营养液的性质,对营养液的耐受情况等来确定输入速度连续滴注:在12~24小时内持续滴入,速度由30~60ml/h(7~15滴/min)开始逐渐递增至120ml/h(30滴/min),最高可达160ml/h(40滴/min)间歇滴注:每日3~4次,每次200~400ml,每次输液持续1小时左右挂上肠内营养液的标识滴注完毕后。
用你20~50ml温开水洗管道,整理床单整理:患者体位舒适,用物分类放置洗手观察滴入肠内营养液过程中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情况,如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止滴注,并立即吸出口鼻腔及呼吸道的误吸物每3小时回抽胃液一次,如胃内残夜量过多,应减慢滴入的速度或停止滴入滴入肠内营养液后观察大便性质,肠鸣音,有无腹胀等情况定时监测血糖、电解质的情况,观察意识变化,有无出汗,心悸等情况如果发现患者的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治疗护理方案记录患者的滴注量、出入量;每周称体重一次肠内营养液滴注评分标准。
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第一章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中国成人患者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指南的背景、目的和使用范围。
第二章肠内营养2.1 营养评估成人患者肠内营养应用前,需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营养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营养状态、疾病类型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2.2 肠内营养适应症只有符合特定适应症的患者才可以接受肠内营养,如胃肠道功能减退、食管癌术后患者等。
需严格按照适应症范围进行肠内营养的应用。
2.3 营养支持原则在肠内营养应用中,应遵循个体化、综合营养支持原则。
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方面的补充。
第三章肠外营养3.1 营养评估肠外营养的应用同样需要进行全面准确的营养评估,以确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身体状况、营养状态、疾病类型等因素。
3.2 肠外营养适应症只有符合特定适应症的患者才可以接受肠外营养,如具有胃肠道功能衰竭、慢性肠梗阻等情况。
在确定适应症范围内,才能进行肠外营养的应用。
3.3 营养支持原则肠外营养应用中,同样需要遵循个体化、综合营养支持原则。
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第四章营养相关并发症管理4.1 营养不良在肠内肠外营养应用过程中,营养不良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应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适当调整营养方案、增加能量摄入等。
4.2 电解质紊乱肠内肠外营养应用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如钾、钙、磷等的异常。
应通过监测并及时调整,保持电解质平衡。
4.3 感染肠内肠外营养应用过程中,感染是患者面临的常见风险之一。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监测并及时处理感染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
第五章营养监测与评估如何科学地监测和评估患者在肠内肠外营养应用后的效果,是这一应用指南关注的重点。
通过临床检测、影像学评估、营养评估等手段,及时掌握患者的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操作规范(2006 版)第一部分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方法第二部分肠外营养支持规范第三部分肠外营养液输注途径操作规范第四部分肠内营养输注泵操作规范Ⅲ.肠外肠内营养操作”规范”(2006 版)第一部分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方法一、营养风险筛查概念:由医务人员实施的快速、简便方法,决定是否需要制订营养计划。
营养风险筛查需要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1990年以来中国13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中国人BMI正常值(18.5 ≤ BMI <24)。
用于筛查的4个问题是:(1)原发疾病对营养状态影响的严重程度。
(2)近期内3-1个月体重的变化。
(3)近一周饮食摄入量的变化。
(4)体质指数(身高、体重)。
通过床旁问诊和简便人体测量即可评定。
同时将年龄做为营养风险因素之一,70岁以上判定营养风险程度为1分。
二.营养风险筛查方法第一步:首次营养筛查是:如果以上任一问题回答“是”,则直接进入第二步营养监测。
否:如果所有的问题回答“否”,应每周重复调查1次。
比如患者计划接受腹部大手术治疗,可以进行预防性的营养支持计划,能够减少发生营养风险。
第二步:第二次营养筛查(执笔:蒋朱明,陈伟,江华,陶晔璇)第二部分肠外营养支持规范一.适应证参见《指南适应证》相关部分。
二.禁忌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终末期肝肾功能衰竭。
●胃肠道功能正常且可接受足量的肠内营养者。
三.支持途径(一)周围静脉由四肢或头皮等浅表静脉输入的方法,适合短期(10~14天)应用。
优点: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轻;缺点: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输注,长期应用会引起静脉炎。
(二)中心静脉1.经周围静脉进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适合长期(>2周)应用。
优点:具有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的优点,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可输入高渗液体缺点:护理不当,可能引起导管阻塞、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注意:严格按规范护理(详见输注途径规范相关章节)2.锁骨下静脉置管优点:置管时间长,可输入高渗液体。
缺点:易引起导管有关的败血症、血管损伤、血栓等。
四.输注方式(一)多瓶输液氨基酸与葡萄糖电解质溶液混合后,以Y型管或三通管与脂肪乳剂体外连接后同时输注。
优点:适用于不具备无菌配制条件的单位。
缺点:工作量相对大,且不利于营养素充分利用。
注意:单瓶脂肪乳剂输注时间应>6hr。
(二)全合一(All-in-One)将所有肠外营养成分在无菌条件下混合在一个容器中进行输注。
优点:易管理,减少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各种营养素的利用,并节省费用。
缺点:混合后不能临时改变配方,无法调整电解质补充量。
(三)二合一(Two-in-One)附:全合一肠外营养液配置步骤、保存及注意事项:●配制:肠外营养支持所用营养液根据当日医嘱在层流室或配制室超净台内,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配制。
混合顺序:①电解质溶液(10%NaCl、10%KCl、钙制剂、磷制剂)、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先后加入葡萄糖溶液或/和氨基酸溶液;②将脂溶性维生素注入脂肪乳剂;③充分混合葡萄糖溶液与氨基酸溶液后,再与经步骤②配制的脂肪乳剂混合;④轻轻摇动混合物,排气后封闭备用。
(图1)●保存:避光、4℃保存,无脂肪乳剂的混合营养液尤应注意避光。
建议现配现用。
国产聚氯乙烯袋建议24小时内输完。
乙烯乙酸乙酰酯袋可保存1周。
●注意事项:①All-in-One 溶液配制完毕后,应常规留样,保存至患者输注该混合液完毕后24小时;②电解质不宜直接加入脂肪乳剂液中注意:All-in-One 溶液中一价阳离子电解质浓度不高于150mmol/L,二价阳离子电解质浓度不高于5mmol/L。
③避免在肠外营养液中加入其他药物,除非已经过配伍验证。
五.(一)15~20kcal/kg.d)有利于减少感染并发症与(二)●●肠外营养液中,氨基酸的供给量应为0.8~1.2g/kg.d,在疾病及恢复阶段,应每天摄入蛋白质1~2g/kg。
●肠外营养液中,非蛋白热卡: 氨基酸氮应达到150~200:1;高应激状况/高蛋白质需要时(肝肾功能正常),非蛋白热卡: 氨基酸氮应达到100:1。
●应尽可能选用所含氨基酸种类完整的平衡氨基酸溶液。
(三)脂肪乳剂●根据每个病人对糖类和脂肪的耐受性,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可占非蛋白热卡的30%~50%,某些情况下可达到60%以上。
成人常用剂量为1.2~1.5g/(kg.day)。
●为了保证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长期完全禁食患者的脂肪乳剂最低用量应当不低于0.2g/kg.d。
如果是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的话,总量需加倍。
●含脂肪乳剂输注液的输注时间应在16小时以上,最好能够24小时均匀输注。
●第1天应用脂肪乳剂时,特别是应激期患者,输注速度应尽可能慢,如输注只含LCT的脂肪乳剂时应低于0.1g/(kg.h) ,而输注含MCT/LCT的脂肪乳剂时应低于0.15g / (kg.h)。
●危重症患者可选用中长链脂肪乳以改善氮平衡。
(四)葡萄糖●成人葡萄糖的最大输注剂量推荐为5mg/(kg.min)●根据肠外营养输注途径,决定“全和一”营养液中的输注浓度。
经周围静脉输注,葡萄糖浓度不超过10%。
(五)液体量因个体而异,需根据不同临床条件调整。
包括生理需要量、累积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三部分。
成人生理需要量2000~2500ml/天。
(六)电解质应每天供给,推荐需要量见表1。
表1.人体正常需要量、不同维持补液电解质含量及简便方案液量(ml)Na+(mmol/L)K+(mmol/L)60kg成人生理需要量2100-2400 80-120 40复方糖电解质输液2000 100 405%G NS 2000 308 -10%G 2000 - -表2. 几种补充输液的电解质含量及简便方案Na+(mmol/L)K+(mmol/L)Cl-(mmol/L )Ca++ (mmol/L)HCO3-(mmol/L)血浆142 4 103 2.25 27 乳酸林格液130 4 109 1.5 28 林格液147 4 155 2.25 -- 复方电解质输液60 25 49 --- 25(七)维生素肠外营养时需补充13种维生素,包括4种脂溶性维生素和9种水溶性维生素。
需要量见表3。
表3 每日维生素推荐摄入量RNI/AI AIA(视黄醇)ugRE 800,700 3000D(维生素D3)ug 5 20E(α-生育酚)mg 14* 800(美国标准)K1mg 0.12B1(硫胺素)mg 1.4, 1.3 50B2(核黄素)mg 1.4, 1.2B6(吡哆醇)mg 1.2* 100尼克酸mg 14,13 35B12ug 2.4*叶酸ug 400 1000生物素ug 30*C mg 100 1000泛酸mg 5.0** 为AI值∆前后数值分别为男性、女性的需要量1ugRE=3.33IU维生素A=6ug beta-胡萝卜素;1ug=40IU VitD;(八)微量元素推荐量见表4,临床上一般应用微量元素混合制剂。
表4 每日微量元素推荐摄入量RNI/AI UL锌mg (umol) 15.5,11.5 45,37铜mg (umol) 2.0* 8.0铁mg (umol) 15, 20* 50,50锰mg(umol) 3.5*(美国AI2.0~5.0)硒ug(umol) 50 400铬ug(umol) 50* 500钼ug(umol) 60* 350碘ug(umol) 150 1000氟mg(umol) 1.5* 3.0* 为AI值∆前后数值分别为男性、女性的需要量六.肠外营养的药物配伍(配制时与输注时)胰岛素●通过添加胰岛素,能够有效控制大多TPN治疗患者的血糖水平。
●胰岛素加入输注袋内,因被输注袋吸附而丢失约30%。
因此,胰岛素应在营养液输注前加入,以避免丧失活性。
肝素●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减少静脉输注管道堵管发生率;并有促进肝脏蛋白酯酶活性的作用,具有减少TPN相关胆淤的发生率的潜在作用。
●但是,药物配伍研究证实,在含钙的“全和一”肠外营养液中添加肝素,可导致脂肪乳剂颗粒破坏,因此不建议在“全和一”营养液中常规添加肝素。
●若通过“Y”型管同时输注“全和一”营养液和肝素,肝素浓度在0.5~1u/ml,可最大化减少两者的接触时间,保护营养液的稳定性。
七.肠外营养支持的监测方法与指标(表5)表5 肠外营养监测表项目第一周稳定后摄入量能量(kcal/(kg.d))qd qd 蛋白质(g/(kg.d))qd qd体液平衡体重qd~qod biw~tiw 水肿、脱水表现qd qd出入量(胃肠减压、引流、尿量等)qd qd其他临床体征体温其他生命体征皮肤黄疸、淤点淤斑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必要时必要时血常规biw~tiw qw~biw血Na,K,Cl biw(或调整用电解质用量后第1天)qw(或调整电解质用量后第1天) 血Ca biw qw血P,Mg qw prn凝血功能肝功能qw qw~q2w肾功能qw qw~q2w血浆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 qw prn血糖参见“高血糖”同左尿糖(无法监测血糖时)同上同上*血脂测定标本采集前6小时内,应暂停输注含脂肪乳剂营养液。
八.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机械性并发症:详见静脉输注路径章。
感染性并发症●导管性败血症:详见静脉输注路径章。
●内源性败血症:危重病人长期PN支持,因肠粘膜萎缩,肠功能减退,肠菌移位,致使败血症发生率增加。
防治方法包括早期肠内喂养、非营养性肠内喂养、益生元等。
代谢性并发症●血糖监测: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的开始阶段,应每1h~2h测定血糖浓度一次,血糖稳定后可每4h测定血糖浓度一次。
●通过调节胰岛素用法与用量,纠正高血糖。
●对于使用肠外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若有血糖异常应该使用静脉泵入胰岛素控制血糖。
●用法:50IU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用0.9%生理盐水配成50ml溶液。
用静脉泵经中心静脉泵入。
●强化胰岛素治疗目标:4.4-6.1mmol/L。
方法:1.当血糖浓度超过6.1mmol/L时,以2 IU/h开始(若首次血糖值超过12.2mmol/L,应以4 IU/h开始)。
2.开始胰岛素治疗后的下一次血糖测定,若水平仍大于7.8mmol/L时,以每小时1~2 IU的速度递增胰岛素。
3.若血糖水平在6.7~7.8mmol/L之间,胰岛素用量按照每小时0.5-1 IU递增。
若血糖水平波动于6.1~6.7mmol/L之间,可谨慎的以0.1-0.5mmol/h的速度增加胰岛素剂量,直到血糖达到4.4 ~ 6.1mmol/L的目标水平。
胰岛素用量调节:1.当血糖水平下降幅度>50%时,胰岛素用量可减少50%,一小时后再次测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