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设计法规体系

园林设计法规体系

园林设计法规体系
园林设计法规体系

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制定完善的园林法律和法令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法制是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园林法规就是通过对园林行为的预测为行业发展清除障碍,同时通过执法保证园林建设的顺利实施。所以,客观地讲,园林法制为园林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园林设计法规体系”是指我国园林设计行业全部法规、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规范领域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园林设计法规体系是园林设计行业制度的核心,为园林设计行业执业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定程序。本文所言的法规包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制定的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单行条例,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

在城市建设系统中,《城市规划法》、《建筑法》分别规范着与园林设计相关的建设活动。城市建设系统外的园林设计法规相关法,有与城市物质环境的公共管理相关的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所依据的法律,如《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房地产管理法》、《知识产权法》等园林设计法规体系应保持与相关法的协调性,从而使园林绿化建设能够更为顺畅、高效的开展。园林设计涉及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法律上涉及各相关法律关系的制约和彼此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

我国园林法规发展概况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一1952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覆灭和社会主义新制度的诞生。从此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1951年发布了《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暂行办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一1957年)

1956年的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将城市绿化工作的重点放在普遍植树上:增加城市的绿色,逐渐改变城市的气候条件,重点进行街坊绿化。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一1965年)

1958年第一次全国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会上强调了“植树造林包干到户”,“城市绿化必须与生产相结合”;但同时绿化与建筑物、构筑物的协调问题,以及苗圃的苗木保障问题都很客观地显现出来。

1962年第一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财政部与建工部根据《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指出园林绿化设施:系指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苗圃,风景区绿地等设施。1963年《关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若干规定》,是建国后第一部对园林绿化事业进行总结和展望的法律文件。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一1976年)

国家主管城市建设的工作机构停止了工作,各城市也纷纷撤销城市建设管理机构,下放工作人员,城市建设的档案资料被大量销毁,使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形成了极为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乱拆乱建、乱挤乱占的情况随处可见。园林、文物遭到大规模破坏,私人住房被挤占,工厂进山、入洞,不建城市,给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改革初期(1977一1984年)

1978年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编制和修订城市的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和详细规划,以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979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1981年颁发了《关于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1982年,颁发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

1982年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城市园林苗圃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意见》,并形成了《关于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报告》。1984年发布了《全国城市草坪及地被植被工作座谈会纪要》,《城市建设技术政策》,后者提到“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建设城市公园,”涉及到园林绿化的功能、规划、建设、植物材料以及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总结了建国以来园林行业的各种经验,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技术政策。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发展阶段(1985一1991年)

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七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划法》。与《城市规划法》相对应,前后还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国家大法,

如《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房地产管理法》、《文物保护法》等,与《城市规

划法》一道,共同担负起规范城市土地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等各方面的责任,是与园林法规体系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其法律内容互为补充,

相互弥合,逐渐构成一个严密的法律网络。

《城市规划法》的诞生,反映出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己步入法制化轨道,

城市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影响度和重要性明显增强,城市规划工作已明显的成为政府职

能,且其重要地位开始为国家的立法机构所认识。

2.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1992一1997年)

除了行政立法外,建设部还加强了技术立法,1991年颁布了城市园林绿化标准

体系表,为此后园林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颁布提供了依据。

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国家环保局和建设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近一步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建设部于1992年5月27日发布了《城市绿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将园林行业通盘考虑,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引导,有利于扭转个别园林部门片面重视经济效益的状况,有利于全面发挥园林行业的综合效益。

国务院1992年颁布了《城市绿化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直接对城市绿化事业进行全面规定和管理的行政法规。根据《条例》的授权,为了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建设部于1992发出了《公园设计规范》,1993年颁布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4年,建设部发出了《关于检查城市绿化条例执行情况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绿地和绿化种植保护的规定》,1995年发出《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1997年发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条例》针对我国城市绿化管理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和成果,对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出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使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从而有利于依法加强城市绿化工作,促进全国绿化事业的发展。根据《条例》的授权,为了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建设部于1992发出了《公园设计规范》,1993年颁布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4年,建设部发出了《关于检查城市绿化条例执行情况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绿地和绿化种植保护的规定》,1995年发出《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1997年发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国家新一轮开发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全面铺开阶段(1998一2003年)

随着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园林法制建设进行了对以主干法

为核心的园林法规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都为绿化空间、

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支持,《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对绿化用地的规划编制、

实施管理给予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园林绿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尽快组织编制“生

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添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是植物)章节。

随着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标准的颁布,“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也相应

做出变化,标志着我国园林城市的评价标准正在朝着以绿化为主体、综合提高环境效益的方向迈进。

随着对园林绿化企业规范的标准出台,《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进一步

保证了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

此外,这一阶段的园林法制建设面临加入,与世界接轨的要求,进行了对

以往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综合整理,加快了立法进程,用以规范行业的活动;其中包括《游乐园管理规定》,《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我国现阶段对于园林相关法律法规

总结

根据法规和规章的制定机构分为三个层次: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 第九届人代会第 30 次会议通过《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城市绿化条例》1992/6/22 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18

《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2.行业规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2002 年240 号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试行))) 2004/6/7

《公园设计规范》

《城镇规划与园林绿化规范》2003 年修订

3.地方性法规、条例(以北京为例)

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是地方立

法机构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结合地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和深化;因而与中央法规对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存在领域和深度上的衔接,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或在某一领域内产生突破的可能性。北京市的园林法规建设在这方面作了较多的工作。

《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

《北京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比例实施办法》

《北京市绿化补偿费缴纳办法》

《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暂行办法》、《关于北京市城市绿地植物种植的若干意见》、《关于北京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比例实施办法的补充规定》、《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示范文本等。

分析与评价

1 立法热点与方向

根据表2所示,在法规数量上,城镇园林绿化、古树名木、公园名列前茅,次之是乡村绿化和特定公园绿地广场;在规章数量上,前3位是城镇园林绿化、古树名木、绿线,次之为特定公园绿地广场和公园。也就是说,城镇园林绿化、古树名木、公园、绿线、乡村绿化、特定公园绿地广场是我国当前各地园林绿化立法的热点。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绿地系统从建成区拓展至郊区乃至整个市域,个别城市的园林绿化有城乡统一立法的发展趋势。如2009年颁布的《北京市绿化条例》,则把原来的《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和《北京市郊区植树造林条例》整合在一起。

2 中央立法

现国家建设部门在城镇园林绿化、古树名木、公园、绿线4个重要的园林绿化领域中,除了城镇园林已经由国务院颁布行政法规《城市绿化条例》之外,只颁布了绿线的部门规章和古树名木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在公园管理方面,没有综合管理性的部门规章,只有城市动物园和游乐园管理的部门规章,其他方面则以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发布,侧重于专项管理,如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重点公园等。

此外,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布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涉及《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城市绿地和绿化种植保护的规定》《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但是,除《城市

动物园管理规定》之外,国家建设部门并没有及时修订上述部门规章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

3 地方立法

从表2来看,省(自治区)无论是法规还是规章都比较少,这说明了城乡园林立法工作在省(自治区)中比较薄弱。

直辖市普遍重视法规的制定,除重庆市还没有出台古树名木条例之外,普遍制定了城镇园林(城乡绿化)、古树名木、公园条例。相对而言,政府规章颁布较少。较大的市制定园林法规和规章的热情较高,并且规章的数量要多于法规,也反映了城市政府行政管理的特点。城市(包括直辖市)是我国园林法规规章制定的主体,它们的数量约占全国具有法规规章制定权的地方各级政府数量的20%左右,但制定的法规规章数量占全国的80%以上。

地方立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即并非是简单依从国家计划的法律体系规划方案和逐年颁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充分反映了各地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法规体系的积极探索。

在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12月3日)之前,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类似的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前者如江苏省、北京市、成都市、武汉市,后者如天津市和南京市等。在城市绿线方面,在原建设部颁布《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9月13日)之前,《合肥市环城公园环境管理办法》(1987年)、《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2000年)等地方性法规以及《江西省城市绿线管理规定》(2001年)及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均提及了绿地控制管理的思想。

国外园林设计行业相关法规简介

许多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建立起一系列的园林专业法;国外把园林法令纳入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领域,促使园林法制得以健康的发展。

英国

一、英、美、日等国家园林立法的背景与法令沿革

1.1英国园林法规发展概况

英国人历来热爱自然,是一个重视文化娱乐和注意保护环境的习家。从历来所颁布有关园林的法律可大概对该国园林的法规有所了解。英国仅从1928年至1976年,就先后颁布了58项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有关的法令。法令周全、内容广泛而具体是世界上少有的。

十六世纪中期,英国面临木材与燃料的短缺,仍于1544年颁布禁止乱伐森林的命令,并定出12种标准的树木必须保存,不得任意砍伐。1657年伊丽沙自女王为了防止伦敦市的扩大,也为了防止疫病的传入,制定了法律规定在伦敦周围10哩以内,建筑物面积不许超过16180平方米。这是最初划定的伦敦市绿化地带。

1859年制定了《娱乐活动场法》,把密集住地附近的土地作为青壮年专用的娱乐活动地

以及儿童游戏场而作了规定。并就这个问题设立了全国运动场协会。1860年通过了《公共改良法》。法律中规定公共团体可收买、或接受捐赠用于散步,体操或游戏目的的土地,将土地的税收用来改造园路及步道、设置长椅或亭子等。1863年制定了《城市庭园保护法》,1872年制定了《公园管理法》,1875年制定的《公众保健法》,以后,城市规划进入了初级法制阶段。这在城市规划中也是重要的一页。其中把公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就是有力的证明。1877年制定了《绿地法》,1881年制定了《首都绿地法》。1890年制定了内容不一样的《绿地法》。

1906年综合上述各项法规统一制定了新的《绿地法》,1925年制定的《城乡规划法》、1936制定的《宅地法》、1937年新《体育及娱乐法》、1938年制定的《街道游戏场法》、1938年制定了《绿带法》、1947年所修订的《城乡规划法》、1948年在修改的《地方行政法》中,规定为了有目的地使用公园或游戏场中的财物,可以在用地面积的——成以内用作露天剧场,音乐堂等设施。1949年制定了《国家公园及乡村利用法》,1949年颁布《国家公园和可接近的乡村法》,1971年制定的《城乡规划法》中规定了“树木保护命令”。

1.2 美国园林法规发展概况

美国能较早地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是由于19世纪初期,美国西部和北部曾经有过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在很短时期内即受到惊人的破坏。例如当时曾有野牛上亿头,野鸽子数十亿只,上百万只野豹,但到了20世纪初期,高大而壮观的红杉和冷杉林遭到破坏,野牛、野鸽,野豹也濒临绝迹。国会感到这样下去前景令人担忧,于是鼓励发展保护自然资源的科学和教育。

美国的法律和行政机构特征之一是把联邦、州及县市(镇)三者分开。在19世纪,州一级有关公园的法规内容是极简单的。但到1866年新罕布什尔州,1802年马萨诸赛州,1889年密苏里州,1893年依利诺斯州都有了自己的法律。后来根据联邦法律,一般公园一经成立就要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组织拓公园委员局或委员会,这种形式直至今天仍保留着。州立公园设法定的行政机构出自1907年威士康辛州的法律,这项法律后来逐渐扩大到全国各州,包括从公园管理到公园建设的权限都由法律规定,同时该法规定有必要编制全州的公园规划,而规划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另外美国的国家公园在内务部的统一领导下,按保护对象和目的分别由国家公园局、野生动物局、土地管理局,林务局,室外娱乐局和国防部六个部门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都服从全面的统一规划,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国家自然风景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1864年,林肯总统签署法令,将约瑟米提峡谷和巨杉林划归加利福尼亚州,成为第一个州立公园。1894年,颁布《黄石国家公园保护法》1897年颁布《森林管理法》。1916年8月制定法律,在内务部设国家公园局。1924年设首都公园及规划委员会,负责首都华盛顿的公园系统规划工作。到1928年,全国有26个州都设置了州立公园。1936年国会承认了《公园,公园道路及娱乐地调查法》,从国家角度出发,各州协助对全国所有的公园、林荫道、娱乐场地的设置进行调查并作出公园规划,同时诞生了公园道路()。1963年颁布《室外娱乐法》,该法把分布于42个州的36 6个自然保护区分为六类:即高强度娱乐区(游人多,经营管理强度大的地区),一般室外娱乐区;自然环境区,特殊自然区,原始区(包括荒野区),历史和文化遗址区。

1964年国会通过了有关自然保护的《荒野地法》,在关于公园方面是划时代的一年,根

据该法,指定了国家公园及国有林内的原始地域54个。1964年制定了《公共用地多目的利用法》,规定把土地管理局所管辖的数百万英亩土地归公共使用,用来作公园。娱乐场地等。1966年通过了《联邦补助道路法》,道路使用公园或古迹时,要提供适当的代替土地给公园使用。作为防止道路侵犯公园和娱乐用地的新国策是值得注意的。1969年修订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目的是为了使人口和资源达到平衡,便于人们享受高水平的舒适的生活,规定设立总统下属机构环境质量委员会,负责对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分析,并对联邦政府的计划进行评价,在促进环境质量基础上提出各有关政策。

例:

美国1970年通过的《国家公园事业许可经营租约决议法案》:“国家公园是不管现在还是未来,由内政部长通过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已建设公园、文物古迹、历史地、观光大道、游憩区等为目的的所有陆地和水域”。

美国关于园林设计行业的法律规范比较完善,在很小的细节,比如《多种利用水续收获法》对开发建设用地上的雨水,就做了明文规定:在一定的场地内,由于可渗透地面的减少,就得修建蓄水池,同时,雨水只能流到自己的范围内,不能流到别人的场地里去,否则就违法。

1·3 日本园林立法简介

日本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具备良好的生长条件,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的68%,但易遭受台风暴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而且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猛增,建筑密集,交通拥挤,公害严重,致使环境日趋恶化。为了限制城市无秩序的发展,保证市区附近有一定的公园绿地,以达到保护环境,提供居民休息和避难等场所。自1956午以来,多次颁布有关法令,制定计划,推动城市绿化工作。

日本的法律主要分三级,一是法律,经国家立法程序制定后颁布(由国会通过),有统一编号,例如:城市公园法二是“政令”,由内阁会议制定(相当我国的国务院)例如;城市公园法施行令三是省令,由建设省制定颁发,(相当于我国部级颁发的条例)例如:城市公园法实施规则。日本对城市建设、绿地保护、风景区建设、生产绿地的保护、古都风貌保护等方面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令,确保有一定的绿地面积。

1920年制定了《城市规划法》,1923年发生关东大地震,从恢复震灾出发开展了公园绿地的建设,1933年制定了公园规划标准,1956年制定了《城市公园法》,1969年通过了建设城市公园等绿地的五年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公园绿地的行政管理机构。1976、1981年又第二、第三次制定了公园绿地建设的五年计划。

日本的国立公园法制定于1931年,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这中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立公园萌芽阶段,从1937年~1945年,正式颁布国立公园法,公园的行政机构也刚开始建立。当时国立公园的任务是保护好国家有代表性的自然风景,供国民作游憩场所使用,第二阶段是从1946~1961年,这时处于战败后,对景观价值要求不很高。还由于许多公园的土地不是国有,而是按规划在“国立公园”的名义下保护和利用私有林木土地,公园的管理很不健全,景观质量也较差。第三阶段是1962年以后,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在群众要求治理公害保护生态环境呼声高涨的形势下,国家设立了环境厅以解决公害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而国立公园行政管理机构是作为自然保护行政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的,因此,自然风景的保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上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法律、法令,所以干扰少,效果显著。

例:《城市规划法实施细则》规定了设置公园的标准:开发在5公顷以上,以保证利用者能有效使用适当的位置设置公园:(1)每个公园应超过300平方米,所有公园的总面积,

应超过开发区域总面积的3%。(2)如开发行为所涉及的开发区域的面积不超过20公顷,则至少要修建1000平方米的公园。《城市公园新建改建紧急措施法》规定:为保证城市健全的发展,增强居民的身心健康,要迅速而有计划的新建改建公园,改善城市人民的生活环境。《城市公园法》对城市公园设施,包括体育设施、小卖部等进行限制,规定此类建筑的占地不得超过公园总面积的2%。

《景观法》将景观设计体系分为景观规划( )和区域设计( )两个部分,“景观规划区”是区别于城市规划区的单独指定的,由比城市规划区更广的范围,包含有自然公园、准景观地区、景观地区、景观农业促进区、景观重要建构筑物、景观重要树木、景观重要公共设施各部分。在各个分区范围内,景观规划注重控制性法规、条例和居民协议的建立和与相关法之间的协调(如城市公园法、城市规划法、道路法、广告法等),通过市民的协作和控制规范共同作用,使区内景观的得以协调发展。

国内外对比分析得出我国法律法规目前存在的问题: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有待加强:由于城市园林立法工作在省级层面比较薄弱,在655个城市中(含直辖市,至2008年年底),又只有53个具有立法权。也就是说,除了这53个城市之外,其他城市不具备制定法规和规章的权利,只能颁布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而这些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方面是没有任何设定权力的。因此,相对完整的国家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及国务院部门规章体系对于指导各地城市的园林规划和建设尤为重要。

法律法规的全面性系统性有待提高: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自治州)和自治县(旗)4级人大及人民政府在园林绿化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全面和系统化,地区之间立法差别较大,法规条文深度不一,与园林绿化目前的大发展趋势有较大差距。

法律法规严谨程度有待提高:如《城市绿化条例》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已经与城乡园林绿化的发展差距较大,相当多表达已经属于不严谨甚至不正确。相关的“城市绿化规划”“城市绿化工程”等术语与当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绿化工程”等专业术语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引申出对当前“绿线”概念的解释,以及反映出城市园林立法由对种植树木花草的管理向用地管理和建设综合的城市基础设施转变的发展趋势。

法律法规深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国关于园林设计类法律法规应向其他国家学习,进一步深化,如美国关于园林设计行业的法律规范比较详细,在很小的细节,比如《多种利用水续收获法》对开发建设用地上的雨水,就做了明文规定:在一定的场地内,由于可渗透地面的减少,就得修建蓄水池,同时,雨水只能流到自己的范围内,不能流到别人的场地里去,否则就违法。

美国风景园林师在职业准入和教育培训方面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

一方面保证了现有从业者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行业发展的秩序与职业声誉,同时对促进从业者服务水平与工作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风景园林师的准入条件

美国风景园林师的职业准入条件是必须完成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专业教育。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取得风景园林师的执业许可。

目前,在50个州全部要求风景园林从业者必须具有执业许可,未获得许可者不能使用“风景园林师”这一称谓,也不能独立承担任何规划和设计项目。美国执业制度申请艰难,以佛蒙

特州为例,其3次申请都以“无法规之需”被驳回,全美职业团体的增长和影响力最终使决策者相信无执照的潜在危害性。

由美国劳工部的劳工统计局组织编撰的《职业展望手册》,经过不断完善,已经成为美国权威性的职业指导工具。《职业展望手册》中风景园林师取得执业许可的要求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必须具有获得专业教育资质认证学校的学历;二是必须通过风景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考试;三是必须拥有在具备执业许可风景园林师指导下从事1~4年工作的经历。

获得认证的学校,一般是指开展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并得到了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风景园林教育资质认证董事会认可的学校,它意味着学校的办学条件符合行业要求。对于在非认可学校获得学历的执业许可申请者而言,一些州则要求他们具有更长的工作经历。

注册考试则是由风景园林职业注册董事会的理事会协助进行的,考试分为绘图艺术和多项选择2部分。各州考试要求的标准和难易程度各不相同,通常都会偏重于本州自己的法律法规、植被情况、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等方面。

(2)风景园林师入职后的管理

针对风景园林师的工作性质,一些州要求持有执业许可的风景园林师必须通过参加行业研讨会、讲座、去高校进修和自学等方式,来更新知识,以保持其许可的有效性。

(3)风景园林行业法律规范

由于涉及法律法规内容广泛,且关于技术和管理的相关内容前面已有较多阐述,在此以详细说明园林设计涉及到《知识产权法》执业规范。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和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专利权和技术合同正逐渐渗透到园林规划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各个方面,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日趋凸现。

知识产权又称为智慧财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享有的民事权利"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力。由此可以判断,园林设计中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案,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的学术论文和专业著作,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教师授课的口述内容及其课件,园林设计中运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3、、,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艺术作品及美术作品等都可能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它们都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违反了《专利法》、《著作权法》和《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园林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设计作品,设计软件和学术著作三类。

园林设计作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属于建筑作品。因此,园林设计中具有审美意义的建筑作品或者构筑物,不仅应该受到工业产权的保护,还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园林设计作品强调独创性,但并不排斥作品的相似性,因为任何作品的创作,往往都是在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人的启发、影响而进行的。然而针对一些园林规划设计采取不法的手段,不适当地引用国内同行甚至外国作品,改头换面进行抄袭或照

抄照搬,违反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我国《著作权法》将工程设计图纳入著作权的客体加以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包括工程设计图在内的图形作品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说明。作者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同时通过工程设计图纸保护标记的制作,保护工程图纸。工程设计图纸及其说明,按一定程序归档保存后,即成为工程设计档案。工程设计档案著作权常见的侵权行为有:副窃、抄袭他人的作品;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

园林专业著作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学艺术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1999年1月15日关于如何认定抄袭行为的答复是(权司[1999]第6号):著作权法所称抄袭、剽窃,是同一概念,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发表。在园林设计行业,学术作品的作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维护专业著作的知识产权。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

园林设计软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在内的各个领域,计算机软件作为设计的辅助工具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其中常用软件包括3、、。因此,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保护已不容忽视。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以计算机普及应用为标志的新兴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计算机软件侵权纠纷现象日益严重洲,设计软件也是如此。

通常计算机软件的侵权主要有以下十种情况:原样复制、发行;集锦盘的复制、发行;硬件预装;拷贝和刻录软件的复制品;违反许可协议,扩大安装范围;服务器上安装非法软件;网络传播;网上下载软件并复制和销售;故意避开技术措施;删除或者改变软件权利管理电子信息。对以上构成对软件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侵犯,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与创新

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与创新 发表时间:2018-05-21T11:00:20.4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作者:胡广寒 [导读] 摘要: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不仅对城市的建筑质量,同时对城市的景观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人类在满足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为此城市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出造型各异的园林景观,这些景观集合了居民的需求也呈现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中式园林景观在经历了传承和创新后再次成为了主流的设计方案。 杭州峰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市 311300 摘要: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不仅对城市的建筑质量,同时对城市的景观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人类在满足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后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为此城市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出造型各异的园林景观,这些景观集合了居民的需求也呈现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中式园林景观在经历了传承和创新后再次成为了主流的设计方案。鉴于此,本文是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与创新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实施策略 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居民的住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具有整体规模的居住区将逐渐取代原有的无序居住格局,并将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居住区的建设项目过程中,环境景观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衡量小区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建设园林化住宅小区,必须突出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其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关于新中式园林景观的概述 现阶段是传统中式园林景观与创新的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初级阶段,随处可见的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包含了很多现代化的时尚内容,更有些大胆的创意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特色元素融入到了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呈现出更加特别的韵味。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中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主旋律中体现了儒雅大方、细致内敛、别具匠心的特点,而现代化的时尚元素中,则充满奔放热烈抽象的内容,可以说与传统的中式园林景观元素相互冲突,但是当2种冲突的元素被设计师充分利用后,呈现出了更加鲜明而独具特色的效果,这就是新中式园林景观所展现的魅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因地制宜,保持原来地形地貌 园林属于人造自然景观,所以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出符合小区环境的园林景观。因地制宜主要是指:一是园林设计要符合小区基本条件,做到充分合理利用空间。如果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做到合理利用空间,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尽量做到少动土方,这样就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全部是利用原貌,这样就显得更加朴实无华,符合小区居住环境,真切自然;二是要根据小区的气候、空间等合理选择园林的植物。住宅区的植物景观,除了能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创造适合业主生活所要求的生态环境。对于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因此,可以根据小区的气候条件、空间等合理选择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并且,如果根据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布置景观的话,这样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更加有动感、赏心悦目,更富有诗情画意。并且,在设计中我们还要注意到小区气候的变化,根据一年四季气温的变化,注意植物的合理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此外,我们在园林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征求住户的意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将人们的生活习惯充分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 三、应用于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实施策略 1、花木配置实施策略 绿植作为新中式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自然成为了设计中的重头戏,通过绿植的巧妙使用可以达到整体效果的简洁明朗,又能够完整体现出中国元素的特色。在层次上追求简洁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特色,因此为了能够与建筑结构相匹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于绿植的设计也将作为总体设计的一部分。在进行绿植设计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景观特点,尤其是与流水、假山等的相互呼应。 2、空间布局的实施策略 在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优秀的就是呈现在眼前的园林景观像一幅画,人融入画中不突兀,园林景观就像是立体的画卷充满美感和艺术感。因此在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十分重要,就像是画画之前需要整体把握画面,这个布局将决定下一步的细节设计。一般是根据园林的游览顺序进行空间设计,就像是一个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浏览的过程就将整个故事读完,让人在游园的过程中还体验了心灵的愉悦。另外园林景观的空间变换过程应该是十分隐蔽的过渡,不能十分生硬地进行风格的转变。 3、景观层叠实施策略 园林中景观多种多样,但是统一在一起又体现着同一个主旨,如何合理布局这些景观的彼此位置十分重要,景观的合理布局可以达到彼此呼应衬托的效果,并且还能够充分吸引游览者的目光,能够不断被展现的景观所吸引,不会因为看到前几个景观就失去了游览的兴趣。可以通过漏景和框景来吸引游客的注意,激发游客的好奇心理。 四、园林绿化设计的不断创新 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必须不断创新。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虽然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但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这就要求园林设计者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头脑灵活,能不断将时代气息和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奉献给社会和人类。 另外,住宅小区园林绿化不是一个独立体,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好坏,根本制约了住宅小区园林绿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居住区环境设计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前提,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是环境设计的深加工,是锦上添花。所以居住枢环境设计,也必须坚持社会化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 小区景观还要从整体的大环境出发展,使其与城市空间、地域环境良好协调,造就阳光普照、绿意昂然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为居民创造一个自然、亲和的居住空间,使居住环境充满“家”的气息。 五、设计工作特别强调人性化 1、设计原则:在景观风貌上形成自己的主体特征,保持自然和生态的完整与统一。在此基础上把互为联系、紧密衬托的辅助资源或环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造景手法艺术设计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古色古香,其优美的景色和高超的造园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造园者通过各种不同的造景艺术手法使园林具有了不一样的风景,使游览者在游园时享受到了美景与身心的愉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建筑方面的宝贵遗产与旅游资源,也为后人建造园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入手,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尤其是在苏州一带,更是有众多的私家园林留存至今。从时间来看,古典园林在明清时期较为繁盛,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尤其是皇家园林,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而苏州园林作为古典园林集大成者,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与代表。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具有了无限的风景,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为我们后世建造园林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与设计方面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一切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天人合一,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哲学观。因此,古典园林在建造时,并没有急功近利,与自然抗衡,而是遵照自然法则,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之以人工的亭台楼榭,并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丰富了园林内部景观,透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思想与人文思想,营造了良好的意境。由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些艺术特色,虽已历经几百、上千年的风雨,古典园林依然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纵观整个古典园林的构造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造园者通常会采用固定的几种造景方式来对古典园林的景色进行深化。常见的几种造景手法包括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 (一借景 古典园林的空间一般都是比较狭小的,有时候设计太多的风景反而会使空间更为狭小,令人压抑,而借景则可以巧妙地避免这一缺陷,并使风景层次更为丰富。所谓借景,就是将本来不属于园内的风景通过一定的叠合、引入等方式来组合到园内,从而弥补古典园林空间小的不足之处,使园林通过引入其他风景而更为丰富,更富魅力。如颐和园内的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等。 1.借景的方法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借景手法通常会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 (1开辟赏景透视线 在景物观赏过程中,会有一些障碍物阻挡人们赏景的视线,如树木的枝叶,因此,在借景方法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赏景的阻碍物,修剪树木枝叶,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使人能够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人们观赏园林时会受到园林界限的限制,所以看到的仅仅是园内的一些景物,而提升视景点的高度,则可以使人们观赏到俯视或者平视远景的效果。如此一来,观赏者便可以观赏到更多的风景,使园林内的假山、池筑、亭台楼榭一览入目,达到良好的借景效果。 (3借虚景

《园林设计初步》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园林设计初步》 英文名称: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学时:72 学分:4 适用对象:园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园林设计初步》是对园林设计基本技能与表现技法进行初级训练的基础性学科,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设计初步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教学任务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园林制图基本知识、园林素材表现、园林综合图表现,在此基础上能简单地进行园林初步设计。 二、课程的重难点 园林制图基本知识,园林组成要素的表现、效果图。 三、学时分配 理论教学48个学时,实践教学20个学时,机动课4个学时。 四、考试和考查 考试采用闭卷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主教材:赵建民主编《园林设计初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书: 1、石宏义主编《园林设计初步》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版 2、董晓华主编《园林规划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六、说明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将以室内作图及园林实地考察为主,来完成教学任务。 七、课程具体讲授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要求掌握园林设计的涵义以及园林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2.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园林设计的涵义 2.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 思考题:试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几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园林规划设计

第二节园林与绿地 第三节中外园林发展概况 第四节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 第二章园林制图基本知识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常用制图工具,并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 2.了解制图常规知识,并掌握绘图步骤与方法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绘图工具及其使用 2.基本制图常规 思考题:1.设计制图常用的工具有哪些? 2.正确绘制园林绿地设计图纸,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 3.绘制园林设计图纸的步骤有哪些? 第一节绘图工具及其使用 第二节基本制图常规 第三节绘图步骤与方法 第三章立体构成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投影的基本知识 2.了解立体构成的组成要素,及在园林中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投影的基本知识 思考题:1.投影有哪些类型? 2.三面投影有哪些基本特征? 3.什么是点、线、面和空间?在园林中,常见的点、线、面有哪些?第一节投影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点与线 第三节面与体 第四节空间 第四章园林组成要素的表现 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园林组成要素的表现手法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 乔丹 学 号 201420521212 系 别 园林学院 专 业 风景园林 成绩: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

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

中西景观设计手法比较

中西景观设计手法比较 摘要: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而景观设计是建立在以园林学为基础的环境系统之上的。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景观设计手法的比较,从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对比、自然营造手法和生态设计手法中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中方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天人合一”,而西方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模仿、征服,注重形式上的变化。 关键词:景观设计设计手法构景手法 一、引言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设计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的过程。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景观是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的反映,也是人类的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便是人类对于欲望与梦想的阐述途径。但是,人类文明因为其独特的地域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类的自然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使得东西方对于景观设计手法存在不同的形式。 中国,由于其特殊的黄河自古以来便有着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 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 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 它不仅要考虑园林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突破园林空间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 如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 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的第一空间,就是 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 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 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 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中国园林的欲扬先抑手法) 1.2 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在江南园林 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 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空间 围,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 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近大远 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 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写意处理与视觉错差) 1.3

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

题目: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 班级:环艺134 姓名:李小南 学号: 1342825 指导老师:袁莎莎

摘要: 中国号称世界园林之母,因为中国在经历了各个时代的洗礼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园林逐渐发展成熟。中国传统园林集色、香、韵于一身,自古以来便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对中国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园林就在在延续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下面我的论文里所阐述的就是中国现代园林中所引用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表现手法,我国的古典园林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已有造园活动。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造园艺术到宋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清代中叶以后,更是中国园林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现存的古典园林基本上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纵观园林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园林,其目的都是为人服务的,而其形式与风格正是取决于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取向及经济技术水平。 所以,我具体从传统园林的构景手法在现代园林的应用中进行分析。具体有七大手法,分别是:一、借景;二、对景;三、框景;四、漏景;五、夹景;六、添景;七、抑景。

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借景 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如图:北京颐和园,如北京颐和园, 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湖水,在夕阳西 下、落霞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颐和 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 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图为陶然亭冬景,借雪景,是清代名亭,现为中 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陶然亭公园以及陶然亭地 区名称就是以此亭而得名的。陶然亭公园是建国 后,北京市政府最早兴建的一座现代园林,名闻遐迩的陶然亭、慈悲庵等建筑就坐落在这里。

(完整版)园林景观设计教案.docx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案首页 教师姓名授课对象主题或任务学习理念 职称 课程 园林景观设计总学时72 讲师 名称 授课 ●教室○实训室○企业 地点 第一章绪论 让学生初步了解园林景观设计,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1. 了解有关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 4.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方法 学习程序2.对建筑园林景观设计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3.使学生建立学好新课程的信心 ○1. 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2. 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功能 ○3. 了解景观设计与园林设计的区别 ○4. 掌握景观设计的分类与特征 ○5. ○6. ● 个案研究●小组讨论● 练习训练○ 演示模拟 ○ 项目导向○角色扮演○ 实验实训○ 任务驱动 1.准备阶段(导入、评价) 1.1 什么是景观 1.2 什么是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 1.3 1.4 1.5 2.陈述阶段(主体、评价) 2.1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概念 2.2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3景观设计的目的 2.4景观设计的分类及其特征 2.5 学习 活动 技术 手段 5. 6. ○1. 讲述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2. 讲述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3.. 讲述园林景观设计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4. ○5. ○6 ●文本素材●图形 /图像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 ○动画素材○ PPT● 实物展示○ 网络连接 3.训练阶段(主体、评价) 3.1 学生讨论园林与景观的区别 3.2学生讨论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3.3 3.4 3.5 4.成就阶段(结束、评价) 4.1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4.2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方法 学习 ●课堂作业○学习活动○短文写作○行为表现●学习成果 ○测验测试 评价 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从古典园林谈空间设计手法

从古典园林谈空间设计手法 若从东西方建筑美学差异谈起,会发现西方的空间美学是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其空间的特性是外向的;而东方的空间配置传统则常以庭园为中心,用建筑包围庭园,空间的特性是内向的。若从平面配置上来看东西方的差异,则可发现西方建筑是以神为中心,是垂直高耸发展且追求大量体、大空间的建筑形式为主,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歌德式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人的活勤需求为中心,创造人居环境,建筑有适度之量体和适度的空间,强调平面空间的设计安排,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空间之变化,通过共享空间(如庭院)与过渡空间(如廊道)的设计手法,巧妙的将建筑各个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结成一个整体空间。 中国传统园林是一种灵活多变、因势而定的非对称性布局设计,以北方北京的皇家苑囿园林及南方苏州的私家园林为代表。北京皇家园林的特点是敦实、厚重与封闭,布局较严谨,建筑多且富丽堂皇,而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是轻巧、通透与开敞,布局则较自由活泼,建筑也较为玲珑轻巧。中国园林设计中借景、对景及框景的手法都是把彼处的景物引入此处,因而都具有空间渗透的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空间的层次感,正如《园冶》中所说的“巧于因借”,园林的妙处不仅在于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空间的变化是相当丰富的。若以空间设计元素的点线面角度,分析中国园林的设计手法会发现,动点的设计对园林来说就是园林的道路,如:园路、廊道、游廊、爬山廊等是游览路线设计的根本,而面的组织是决定园林空间的组织,空间分隔体也可以构成多维度的空间组合。这种空间设计的手法也常被空间设计师引用到现代的空间设计中,例如:设计师黄永洪就常用园林的手法设计现代的住宅空间,将传统现代化融入现代生活中,因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风格。 在空间设计的领域中,常引用之中国园林设计手法可归纳为实与虚、高低错落、看与被看、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蜿蜒曲折与空间的对比等八种重要的表现主题,其中「实与虚」在建筑中来说,粉墙为实,廊及门窗等孔洞为虚,虚与实既互相对立又相辅相成,例如:江南园林中留园中部景区的南向立面。「高低错落」主要是从空间垂直的角度来看设计,《园冶》相地篇中认为,“园地唯山林中最胜”,许多园林依靠地形的变化来增加自然情趣,例如:爬山廊。「看与被看」指的是某个建筑物或景与周围其他景物的关系,从视觉上而言,就

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审定稿 《园林设计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园林专业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短期培训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园林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美术基础、园林制图和设计基础三部分组成。园林美术部分主要介绍美术作品鉴赏、素描、色彩,考虑到本层次学生美术基础的状况和后续专业课的需要,本部分从美术作品鉴赏入手,循序渐进地介绍素描、色彩,使学生对园林美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园林美术的表现技法得到基本的训练。园林制图部分是从园林制图的基础知识讲起,分别介绍造园要素的表现手法、园林设计图和计算机辅助园林制图,使学生了解了园林制图的相关知识,掌握园林制图基本技能。设计基础这一部分主要讲述设计的理论和构成相关知识,为学生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做铺垫。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学习《园林设计基础》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审美意识和造型能力、制图和识图能力,还为学习者以后进一步学习《园林设计》、《绿地规划》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习者重点掌握园林美术、制图和设计基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体要求是:重点掌握素描、色彩的表现方法、园林设计图的制图方法和平面、立体、空间的构成方法;一般掌握造园要素的表现手法和设计的理论基础。对美术作品鉴赏和计算机辅助园林制图也应了解。 具体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重点掌握、一般掌握和基本了解,重点掌握内容是各章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内容,一般掌握内容在此基础上扩大一些。了解的内容是为了扩大学员的知识面而设置。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课内学时90,学分5。文字教材30万字。电视学时为14学时。学时分配见下表:章内容课内学时各章字数(万) 第一部分园林美术基础知识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手法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以总体规划为依据 各细部景点的设计都要服从总体规划。植物景观的营建也要服从某种立意或体现某种功能 二、以植物造景为主 植物材料既具有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各种景观艺术特性,因此植物造景应是园林景观营造的重点。 三、经济、美观、适用 1)适地适地、因地制宜、因材制宜 不同的环境条件需要选择不同植物种类,使用不同的造景方法。 (2)以乡土植物为主,成熟的异地植物为辅 植物景观的稳定性、经济性、具有地方特色 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与生物入侵 (3)以人为本:任何景观都是为人设计的,植物造景首先要满足使用者最根本的需要(人的审美心理、行为习惯等)。 四、表现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1)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但正是 现代园林所缺少的。 (2)利用植物创造意境美是对优秀文化的继承, 是现代园林应提倡的,但并不是鼓励建造古 典园林。现代园林中植物意境美的创造应赋 予时代新意。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手法 一、顺应地势,划分空间 1、空间是由地平面、垂直面、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的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植物可在地平面、垂直面、顶平面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人的空间感。 2、植物空间划分应注意: (1)植物空间划分应顺应地形起伏、水面的曲直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各种立地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 (2)对原地形的处理,不可一律保留,也不可过分雕琢,既要做到匠心独具,又要不留斧凿痕迹。 (3)植物造景要有一定的景深感。空间应大小相济,似分似连,变化多样,有封闭,有开朗,不能一览无余。 (4)植物种类应多而不乱。同一空间骨干树种要单一或相似,不同空间要有差别,多种植物混栽切不可乱,要根据自然群落关系进行合理搭配。

园林景观设计教案培训资料

园林景观设计教案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 教案首页 系(部)名称:教研室名称: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授课内容 学习程序 1、准备阶段(课程导入) (1)新的学期,新开始(自我介绍一下,清点人数,稳定情绪。) (2) 介绍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 调查: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绿色建筑、屋顶绿化、景观建筑等一系列与建筑学紧密相连的景观设计地位突出。为保障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前我国的相关法规要求配套建筑设计的景观设计必须完善,否则项目不予通过。因此,建筑学专业学习景观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2、陈述阶段(教师主体、评价) 2.1 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提出问题:那么,什么是景观呢?(列举实例)提出问题: 大家看下这幅图,结合之前的知识,说说里面有哪些内容? (三五个学生) 好,大家说的都很好!这幅图是古街巷,有小河,小桥,建筑,植物等元素。 可见景观与建筑密不可分。

●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是不是有些了解景观并 且清楚景观的重要性了? 1、景观(Landscape): 关于“景”、“观”两字,我国古代许慎(东汉)在《说文解字》中 解释:景“光也”,指日光,亮;观“谛视也”,意为仔细看。“景”是现实 中存在的客观事物,而“观”是人对“景”的各种感受与理解,“景”与“观” 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 ): 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 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和空间,从而为人创造安 全、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应词有“造园”、“园林设计”、“风景园林”、“景观建筑”等。 3、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关系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综合性的科学,主要内容是空间设计和管 理,对象是城市空间形态,侧重于对空间领域的开发和整治,即土地、 水、大气、动植物等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再创造。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具体战略部署,既包括空间发展规划,又 提出问题: 大家看下这两幅 图,大家说一说图 中看到了什么,这 两幅图有什么直观 区别? (三五个学生) 景观设计是一个 与建筑设计息息相 关的课程。而园林 景观手绘是风景园 林景观设计的基本 语言。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提要:公共建筑空间的园林化,是使中国古典园林走进现代建筑空间的有效途径,不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对现代建筑的民族化也有指导意 义。 关键词:公建空间园林化现代建筑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山水景色的意趣,园景构图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因此在选址上总把自然的山、水、古树以及周围环境上的成景、借景条件作为首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整理,结合建筑、叠石、花木构成园景。但多数私家园林,由于作为园主的官僚世大夫们既贪图城市内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又要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园址绝大多数都在城内,与住宅紧挨在一起。在这种非常有限、四周一般都有高墙的相当封闭的空间范围内,古代匠师们运用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高超造园技艺和创造手法,在“咫尺山林”内再现了大自然的美景,达到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闹中取静”的令人陶醉的效果。这一点可供身处现代都市内的公共建筑借鉴。 位于现代都市内的公共建筑——例如酒店宾馆、办公、科教文卫等建筑类型——由于其投资的充足性、对设计施工要求的精细性,更由于高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对清静自然的渴望,这些场合的园林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密集的建筑群和周围城市环境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室内与室外之间也需要通过景观设计实现和谐统一。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深深浸透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不谋而合。公共建筑所拥有的中庭、庭院、屋顶花园等空间开始走向园林化。这些空间不同于群众性的公园、游乐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尤其私家园林对外封闭、对内流通的

领域特征,因此在理论上能够对中国古典园林从空间构成上以及设计手法上进行有效的继承与发展。这些与现代城市环境协调的现代园林,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园林中“叠石理水,筑亭架桥,种梅植荷”所创造的意境外,还加入了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念的新思想以及国外园林的新观点。 按照园林空间与公共建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其为毗邻型、组合型、中庭型。其中,根据庭园与主体建筑的相对位置关系,毗邻型又可细分成前庭型、后庭型、侧庭型等。 前庭型园林——庭园位于主体建筑前面,面临道路形成建筑物与道路之间的缓冲带,布置自如、灵活,可结合水池,利用绿化屏蔽城市噪音,为人们提供休憩场所,为主体建筑提供丰富的前景。 后庭型园林——庭园在主体建筑后面,相当于中国传统住宅中的后花园,安静、幽雅,多结合水池、山石亭榭等小品,加上浓郁的植物,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在视觉上形成主体建筑的背景。 侧庭型园林——庭园位于主体建筑侧面,多结合餐厅酒吧及休息交往等空间设置,由于远离主要人流,相对安静、清雅,精心构筑后,形成主体建筑的衬景。 组合型园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庭园组合而成,即院落式。这种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颇为相似,讲究景区的划分和景观的组织,空间的开合渗透,景象的变换因借。中国古典园林的许多设计手法可直接借用。 中庭式园林是古老而又新兴的园林形式,即有采光天棚的内部花园。它使建筑室内外融为一体,构成新的建筑空间场所,给人带来阳光明媚、安静、愉悦、适合于社会交往的环境。是城市空间内化的产物。中庭调动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各种构景要素,并吸收了现代科技成果,创造出崭新的景观。广州白天鹅饭店的中庭是国内出现较早的中庭。饭店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标准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主要介绍园林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与原理。针对不同类型地形的性质与特点,从生态学原理与审美学原理出发,提出园林景观的营造方法。从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与学生的顶岗实习作前期准备。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园林景观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学生的主要课程,是开启他们进入园林景观设计殿堂的关键。考虑到高职学生以技能为主,因此在尽量减少纯粹的理论知识讲授,而是以主要介绍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与原理关键知识点为基础,针对不同类型园林的性质与特点,从生态学原理与审美学原理出发,提出园林景观设计的营造方法。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由教师布置题目,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并与大家分享,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植物景观配置的专业性质与专业要求的认识,为后 续的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四)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以知识适度够用为原则,选取关键知识点,以达到让学生知道园林景观设计

是做什么的、该怎么做和以后会怎么做即可。更多的知识点将依靠后续的课程设置来逐渐讲授。本课程内容的分为两个模块,一个是园林景观设计设计原理,一个是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在园林景观设计概论模块,将选择园林景观设计的性质、后续发展方向以及园林景观设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来讲授。而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模块则选择几个关键的案例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来讲授。 1. 学习情境中的知识点与现实密切相关学习情境中的知识点必须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基于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 学习型的知识点,基于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学习任务在包含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点,难度层层推进,有序实现教学目标。 3.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课程结构是静态的,教学载体是动态的、开放的 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各个载体包含的知识点是静态的,老师或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载体。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型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掌握植物景观配置基础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负责、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及其重质量、守规范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通过理论、实训、实习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设计能力与创新设计知识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分目标 1. 知识目标 (1)知道园林景观设计的营造方法;

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的手法

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的手法 1 空间布局 新中式园林中的空间布局通过景观之间各个元素的重组和搭配,通过对全景的想象,利用连续的空间序列和巧妙的空间变换,使园林整体相互辉映,有极好的观赏效果。现阶段的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建筑,都带有一些复古的色彩,规模基本都是大庭院的设计,整体的建筑都带着浓重的中式韵味。人们在看到建筑的同时,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文化带来的感受。建筑古朴,大型的建筑中带有长廊、山墙,建筑构造基本分为几个院子,打造出一个充满现代感的空间。 2 构景手法 2.1 借景 在造园的过程中,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周围景观的构成进行借景,通过微妙的搭配体现美学的效果。比如:远处的高山,近处的流水,通过周围的景物将园林打造成一个更加自然,更加有境界的空间,使园林的整体带着无限的意境。 2.2 隔景、障景 隔景与障景手法相类似,就是通过一些细小的建筑或者屏障将整体的景物做部分的分割,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隔景与障景的手法使很多景物不被直接地发现,为园林整体增添了神秘感。 2.3 漏景、框景 漏景和框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窗子,在墙壁上透出墙另一面的

景观,通过位置的安排使景观选择性地纳入画面。 3 叠石理水 山与水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要素,整体的设计一般是简洁的,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园林通过山水自然之间的关系来构成整体。在大型的园林中,我们很可能见到真山真水,山水相依,会见识到叠石之景。山的形状不规律,山石结合,石头和山形成了抽象的景观。水也在园林中体现着生生不息的状态,动与静的结合,使园林景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优美的景象。整个园林景观的所有元素形成了一幅别致抽象的山水画,增加了艺术的特色和游园的情趣。 4花木配置 新中式园林中的景观通常比较简洁,以植物自然的状态作为点缀,根据植物色彩的搭配使整个园林建筑更加的富有活力。新中式园林使用的植物景观,主要采用的是富有寓意的植物种类,这类植物也经常出现在传统的园林之中,比如:"四君子"梅兰竹菊,还有松柏、桂花、牡丹等,这一类带着独特韵味的中国式的花草树木对新中式园林的文化起到了烘托的效果。尊重植物原有的形态,稍微修剪,不破坏自然的美丽,建筑、山水、植物融为一体,一幅优美的画卷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5颜色搭配 在新中式园林的颜色搭配上,借鉴了传统园林的颜色搭配,比如:金色与红色搭配,形成雍容华贵的景象。但是,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灰色、白色、原木色、墨色等,这些颜色更能够体现出新中式园林的特

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 微软中国1] 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20 年代和30 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 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

习。二、整体把握 1、解决生僻字词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 微软中国2] ,如 轩(xu a n)榭(xie )丘壑(he)嶙峋(lin xun)镂空(lou ) 蔷薇 ( qiang wei ) 2、解决难理解字词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 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 微软中国3] 3、听录音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 4 让学生通读课文 5、讨论和提问学生[ 微软中国4] 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 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 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

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授课教案

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授课教案

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授课教案 了解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分类及用途 掌握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设计方法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分类及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及手段: 结合实操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设计》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在城市广场中设计建筑物和构筑物。 教学步骤设计 主要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建筑物与环境 关系讲授听讲 了解建筑物与 周边环境的关 案例欣赏 启发分析 学习、解析作 草图构思 启发构思 设计作品的能

)道路的首要功能是交通功能。道路在城市中承担交通运输和疏导功能,是城市肌体的“骨架”、“血管”和“脉络”。 )从城市结构看,道路空间是城市外部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结构“骨架”对城市布局形态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的功能区域往往通过道路来划分,沿街建筑一般也围绕道路来组织。在中国最早的城市建设文献《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由此可见道路不仅是控制城市结构的要素,还是规范城市等级的控制性指标。 )从生态环境看,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绿量的增加与生态环境的贡献十分突出,道路两侧的绿地还可以形成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廊道。另外,道路通过引入阳光、植物、土壤、风等自然元素影响城市的物理环境,街道即是建筑采光通风的通道,“巷道风”的良好组织可以明显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从景观设计看,道路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城市景观沿道路线性展开构成城市意象;在公园、风景旅游区中,道路是串联景点的主线,主要景点由道路组织并沿路展开;而街头广场绿地则是景观系统的节点和控制点,是景观发展的高潮。 道路的交通功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路的类型和景观处理手段的选择,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城市千道、居住区街道、园林大道、滨河路、园路、商业步行街等多种类型。不同的道路类型有不同的线形、路面结构、道路铺装、绿化和设施要求,在景观设计时都要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的运动特征和欣赏方式,植物配置、设施安排及小品设计等应采取不同的组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