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作学重点内容

农作学重点内容

农作学重点内容
农作学重点内容

农作学复习资料

一、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撂荒制(shifting farming)

特点:1. 简陋的木石工具2. 原始而又单一的南、北作物种群3. 人类社会初始的畜牧业4. 原始撂荒农作制的发生与发展

“生荒制” (新石器时代的初中期)“熟荒制”(新石器时代晚期)

休闲制(fallow farming)

特点:1. 铁质农具及畜力耕作的始用2. 粪肥的始用与水利工程的初现 3. 作物种群数量的增加4. 多耕熟耰及畎畝耕作法[ 耨(nou 除草,耕作);耰(you 碎土覆土)] 5. 圈养与放牧结合的传统畜牧技术的萌芽6. 休闲制的形成与发展

轮种制(rotation farming)

特点:1. 牛耕的推广、铁质农具的改进2. 南北农田水利的全面兴起3. 精耕细作技术的充实与体系的形成4. 作物引种与种植业结构的变化5. 地力“常新壮论”的形成与发展

代田法(西汉):开沟作垄,播沟,苗长中耕除草,垄土平入沟内,以培壅苗根,翌年再以垄处作沟,沟处起垄,轮番,尽其力交替恢复

“区田法” :局部深耕,以聚肥水的

集约制(intensive farming)

特点:a.复种轮作b.间作套种 c.精耕细作 d.劳动密集性e.有机培肥

第二章农作制度理论

1、名词解释:

·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限制因素:

·作物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光合生产潜力:

·热量生产潜力:

·降水生产潜力: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三大车间”学说:

·可持续农业: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

·农业地域资源优势:

·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三章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的内涵与意义

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及占有比例等

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块上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的原则

1. 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2. 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满足

3. 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

4. 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

三、作物布局设计

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

要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价格、交通、加工、贮藏、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以及农村政策等方面内容。

2、查清环境条件

自然因素: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貌、土地条件、土壤条件、灾害、植被社会条件:肥料条件、能源条件、环境质量、机械、作物、现有种植制度、人口劳力畜牧业、产值收入、市场、价格、政策、科技、文化水平

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1)作物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的平行分析法;(2)地理播种法;(3)地区间产量与产量变异系数比较法;(4)产量、生长发育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法;(5)生产力分析法。

4. 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划与适生地的选择

(1)最适宜区。各种条件都很适宜,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投资省而经济效益高。

(2)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存在少量缺限,但人为采取措施容易弥补,作物生长较好,产量较高且变异系数小。投资有所增大,经济效益仍较好,但略低于最适宜区。

(3)次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有较大缺陷,产量不稳定,但通过人为措施可以弥补或者投资较大,产量较低,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

(4)不适宜区。自然条件中有很大缺陷,技术措施难于改造,投资消费巨大,技术复杂。勉强可种,得不偿失。

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选定了适宜区和适生地,再结合历史生产状况和远景生产任务,大体上可以选出某种作物的集中产地。进一步则在集中产地中选择商品生产基地。

6. 作物组成的确定

(1)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2)粮经饲的比例;(3)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4)主导作物和辅助作物的比例;(5)禾谷类与豆类的比例

7. 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在确定作物结构(同时考虑到复种、轮作和种植方式)后,进一步要把它配置到各种类型土地上去。

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尽可能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分在一个种植区,划出作物现状分布图与计划(或远景)分布图。

8. 可行性鉴定

(1)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3)经济收入是否合理;(4)肥料、土壤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5)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可行性;(6)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素质方面可行性;(7)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等。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温凉型(大豆、谷子)温暖型(水稻、玉米、棉花)耐热型

(高梁、花生、烟草)

作物对光的适应性长日照作物(冬小麦、大麦、蚕豆、豌豆、油菜)和短日照作物(棉花、甘蔗、红麻、黄麻、甘薯、晚稻、)中性作物(早稻、早大豆、早玉米)

作物对水的适应性

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土壤养分有耐瘠型喜肥型中间型。土壤质地分为适沙土型、适壤土型、适黏土型。

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地势和地形

·我国的作物布局特征:

粮食作物布局稻谷、小麦、玉米

经济作物布局油料、棉花、烟草

园艺作物布局果树、蔬菜

饲料绿肥作物布局豆科绿肥、禾本科饲草

·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养殖业结构、粮经饲作物结构

·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 related with animal husbandry)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一)我国农牧结合的意义

◆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

◆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

◆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

(二)我国农牧结合的特点

◆农区是我国畜牧业主体

◆杂食家畜是畜牧业结构的主体

◆农牧比重以农为主

◆饲料生产水平低

我国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粮饲复种饲料、作物间混套作

1、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

(2)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作物生态适应性: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4)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与关系。

(5)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的比重与关系。

(6)种植业结构 :种植业内部粮、经、饲、果、菜、药、糖等作物间的比重与关系。

(7) 农牧结合: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之间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

(8)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

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

第四章、种植模式

一、种植模式的类型与特点。

类型:单作一熟型 单作多熟型 多作一熟型 多作多熟型

1.单作一熟型 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只种收一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由单一作物种

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实行一年一熟制的种植模式。

2. 单作多熟型 指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但一年之内种收二次以上作物的

种植模式。

3. 多作一熟型 混作(×) eg.小麦×豌豆 间作(‖) eg.玉米‖大豆

4. 多作多熟型 套作(/)eg.小麦/棉花、小麦/玉米/甘薯

区别

混作 混合种植

间作 成行成条种植

套作 前后期种植

1. 复种与间套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如何?

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a) 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

b) 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

c) 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轮作倒茬,克服连作障

碍)

d) 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率的作用 (年内产量互补、多样化)

增产、增效作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稳产保收 ;优化农业结构 ;有利于培养

地力 ;吸纳剩余劳力

2. 复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复种的技术包括哪些?

·热量条件、水分条件 、地力条件、劳畜力与机械条件 、经济收益

·基本技术:a.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技术 b.田间布置和管理技术

间套作的技术要点包括哪些?在作物种类和品种选配中为何要坚持“大同小异”原则?

3. 我国间套作的主要类型与典型方式有哪些?

复种指数、熟制、土地当量比的计算方法。

种植指数(%)=%100?耕地面积

作物收获面积 熟制(%)=%100?耕地面积

播种面积 土地当量比(LER )=

∑=n

1i ii i y y 如下解释。

土地当量比:为获取与某种种植方式单位面积同等产量所需该种植方式中各作物单

作面积之和;也就是间混套作中各组分产量与对应单作产量之比的总和。

eg. 土地当量比= 单作大豆产量

间作大豆产量单作玉米产量套作小麦产量单作玉米产量套作玉米产量++

1. 复种的基本条件:热量、水分、地力、劳畜力与机械化条件、经济效益。

2. 发展复种的基本技术:作物组合和品种搭配、田间布局和管理技术。

3. 我国复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二年三熟、一年二熟(麦玉二熟、稻田二熟、麦/棉二

熟)、一年三熟(稻田三熟、旱地三熟)。

4. 间混套作的增产实质、增收效益原理(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正边

际效应、负边际效应、补偿效应、致害效应、化感作用)。

5. 间混套作的技术要点与主要类型与方式。

6. 间作类型:①粮粮间作:玉米与豆类间作、玉米与薯类间作、春小麦与玉米间作;

②粮经间作:棉田、蔗田间作;③粮肥间作;④多年生木本与一年生作物间作。

7. 套作类型:①麦田套作二熟:小麦/玉米(窄行晚套、宽行早套)、小麦/棉花、小

麦/花生;②麦田套作三熟;③其他作物套种。

8. 立体种养: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作物食用菌模式。

4. 名词解释:

·种植模式(Cropping patterns ):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

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

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

·单作: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只种收一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

单一群体结构实行一年一熟制的种植模式。

·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 :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茬种植

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

方式

·混作: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无规则地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

方式

·套作: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或预留的空带内播种或移栽后

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代表符号为“/”,如小麦/棉花、小麦/玉米/甘薯。

·休闲(Fallow ):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土地利用方式。

·撂荒: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耕,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

利用方式。 ·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

植方式。

·立体种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

间的种植方式。 ·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

物的种植方式。 ·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

植和养殖的结构。如玉米和蘑菇、水稻和鱼共同种养

·复种指数:在我国生产中,当种植指数大于100%时,常称作复种指数。如118% ·熟制: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指一年内种植作物的季数.比如一年三熟、一年二熟等。

·多熟制:对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即种植指数大于100%的熟制。

·休闲制:种植指数小于100%。

·生态位:又称生态龛、小生境,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密植效应

·补偿效应: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和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

·时间效应:

·边行效应: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产量效益

·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用

·叶日积:

第五章种植体制

·轮作与换茬的类型:换茬式轮作、定区式轮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

·轮作的作用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调养地力、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

·轮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撂荒轮作、休闲轮作、换茬轮作、草田轮作、绿肥轮作、离区轮作、禾豆轮作;大田轮作、饲料轮作、蔬菜轮作;旱地轮作、水旱轮作、水田轮作。·作物茬口特性及其应用:时间因素、生物因素、栽培因素;抗病与易感病类作物、富氮与富碳耗氮类作物、用地与半养地作物、密植作物与中耕作物、休闲。

·连作的概念及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忌连作作物, 茄科的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的西瓜、亚麻、甜菜等

不耐连作作物禾本科的陆稻,豆科的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的大麻、黄麻,

菊科的向日葵,茄科的辣椒

耐短期连作作物甘薯、紫云英、苕子等

耐连作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麦类及棉花等

a) 轮作方案的设计原则及轮作周期表。

名词解释:

·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际之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轮换使用不同种植模式。

·换茬:同一块田地上前茬作物收获后换种另一种作物→倒茬。

·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连续使用同一种种植模式的种植方式。

·复种轮作:

·复种连作:

·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连作是有害的,但连作又是普遍的,生产上如何合理应用连作?

●及时足量地施肥和灌溉措施,可以消除连作营养偏耗和水分不足。

●及时合理使用各种农药,可以缓解连作造成的病虫草害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带来

的障碍。

●有计划地进行品种更换,用抗病虫耐瘠薄高产品种代替感病虫品种,减轻连作的弊

端。

●采用适宜有效的土壤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

微生物活动状况,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简述轮作方式“小麦/玉米-水稻→小麦-水稻-水稻→油菜-水稻-水稻”所包含和代表的详细内容。

第六章养地制度

1、地力

(1)概念

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

地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地力通过作物生产来反映,同时受众多因素制约;

第二,地力是在人为控制和管理下实现的,是自然与人为干预综合作用的结果。

(2)类型:提高型、维持型、衰退型和枯竭型;

2、地力的变化动态(有机质、矿质养分);

3、农田培肥的主要途径(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

(1)生物途径--地力培肥的基本途径

主要措施:种植豆科作物;绿肥牧草;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菌肥;秸秆还田;造林种草

主要作用:①生物固氮;②增加有机质;③添加土壤营养物质;④固土保水;⑤改良土壤理化性状;⑥生物排水和消除盐碱等。

(2)化学途径

主要措施:化学肥料;土壤改良剂

主要作用:强化农田物质循环,增进地力

(3)物理途径

主要措施:土壤耕作;灌溉与排水;农田工程

主要作用:改善耕层构造,协调耕层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的矛盾,改善肥力条件,促进肥力因素有效化,控制地力非目标性消耗,从而为农田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

的土壤环境条件。

(4)防护途径

主要措施(综合农田防护体系): 基本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带、保护耕作、保护种

植、防治农田草害等

主要作用:控制因水蚀、风蚀和草害导致农田肥力因素的非目标性输出 改善农田

生态环境条件,维护农田地力不致损耗

4、农田施肥量的计算方法。

平衡法:肥料利用率

肥料养分含量土壤供肥量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施肥量*-= 用率

作物对该肥料的累加利肥料养分含量计划产量所需养分量施肥量*=

5、土壤耕作的任务、原则(看天、看地、看庄稼、看经济效益)。

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

方法。

任务: (1) 调整耕层三相比例,建立适宜的耕层构造

(2) 创造深厚的耕层,准备适宜的播床

(3)翻埋残茬和肥料,消灭杂草和病虫害

(4)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水土,熟化土壤

原则:(1)与气候条件相适应 。降水和蒸发、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 、水蚀和风蚀

(2)与土壤特性相适应--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土壤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

(3)与作物相适应 。根茎类作物需要较为松厚的耕层土壤 → 起垄培土,利

于块根、块茎的膨大;小粒种子作物(如油菜、芝麻、苜蓿等)对种床的平整、细碎要

求严格,必须精细整地;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花生、大豆等)则可稍粗糙点。大豆

的茬口特性相对较好,故称肥茬、软茬,播种后作时可不翻耕,而采用耙茬即可;高粱、

谷子使土壤板结和贫瘠,形成硬茬、瘦茬 → 其茬的土壤要进行翻耕疏松,熟化土壤。

(4)其他。施肥数量、时期和肥料种类不同,耕作方法和耕作深度应有所不同。

通常,施用有机粪肥要求翻耕,绿肥需要翻压,化肥施用量较少,可结合播种、中耕施

入。

6、土壤耕作措施:

(1)基本耕作措施:①翻耕 ②深松耕 ③旋耕

(2)表土耕作措施:①耙地、②耱地、③中耕、④镇压、⑤培土、⑥起垄、⑦开沟的

7、各种土壤耕作法(翻耕法、深松耕法、旋耕法、覆盖耕作法、少耕法、免耕法)的特点

与适用范围。

土壤耕作法: 单一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用有限,根据作物生产需要,通常将若干土壤耕作

措施相互配套有序的用于土壤,组成一种特定的土壤耕作类型,称为土壤耕作法。

(1)翻耕法 :①基本耕作措施――翻耕

②表土耕作措施――耙耱、镇压、起垄、开沟等

(2)深松耕法:深松耕法的耕作原则:分层深松,不乱土层;间隔深松,虚实并存;耕种结合,耕管结合

(3)旋耕法

(4)覆盖耕作法

(5)少免耕法

·免耕法(no tillage)是指作物播前不采用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少耕法(minimum tillage)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间隔耕种以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8、农田节水灌溉制度及其节水灌溉技术。

(1)·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相应的工程设施,在农田灌溉中,节约用水,合理用水,能以最少或较少的淡水量取得最多或较多的农产品,实现单位水的生产效率最高的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①改进畦灌②沟灌③渠道防渗技术④低压管道灌溉技术

⑤喷灌⑥滴灌⑦渗灌⑧农作措施

(2)·节水灌溉制度是指以节水灌溉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的一套田间灌水制度。

节水灌溉制度:①确定适宜的灌水定额和灌水时期②实行科学的计划用水

·名词解释:

1、养地制度:阐明如何培养地力,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培肥、土壤耕作、农田灌溉等。培养地力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地力:是在特定的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下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作物生长相适应而具有的生产能力,或称土地生产力。

3、生物养地:藉助于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生物固氮作用增加的氮素营养,连同家畜粪便含有的营养物质投入农田,能显著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等营养物质。

4、化学养地:

5、土壤耕作:泛指运用农具作用于土壤以调节土壤肥力条件与肥力因素存在状况的过程与方法。

6、耕层: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度约15~25cm。

7、耕层构造: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土壤总孔隙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它由各个层次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的三相比例所决定的,对调整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等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8、土壤耕作措施:以相应的农具对土壤起特定作用的单项耕作作业

9、基本耕作措施:

10、表土耕作措施:

11、土壤耕作法:单一的土壤耕作措施作用有限,根据作物生产需要,通常将若干土壤耕作措施相互配套有序的用于土壤,组成一种特定的土壤耕作类型,称为土壤耕作法。

12、翻耕法:是在翻耕的基本耕作措施基础上,辅以表土耕作措施整理土垡的一种耕作法。

13、深松耕法:以深松耕为基本耕作措施,并辅之以耙、耱、镇压、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

共同组成的一种耕作法。

14、旋耕法:利用旋耕机旋转的刀片切削土壤、疏松耕层、破碎土块的一种耕作方法。

15、 覆盖耕作法:

16、 少免耕法:

17、 土壤耕作制 :

18、 节水灌溉制度:指以节水灌溉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气候、土壤和农业技术条件下,为了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的一套田间灌水制度。

第七章 护地制度

1、水蚀的危害及影响水蚀的因素;

·水蚀(Water erosion )也称水土流失,指的是雨水或融雪乃至灌溉水流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与迁移。

·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危害:首先,跑水、跑土、跑肥;其二,农田受到破坏(切割、蚕食、淤积和埋压;第三,对水利设施也造成危害

·影响土壤水蚀因素:

(1)气候因素:① 降雨 ② 温度 ③ 风

(2)土壤因素:① 雨水入土速度的土壤特性

② 降雨或径流期间土壤抗分散、抗冲性的特性

(3)地形因素:① 一般地面坡度愈大,径流速度大,冲刷愈强

② 相同坡度下,坡面越长,径流速度越大,汇集的径流量愈大,侵

蚀力越强

(4)植被因素 :

(5)人为因素:①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森林和植被、陡坡开荒、过度的机械

化耕作、超载放牧等

②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开矿、修路、采石、建厂、建房等

2、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

A = R ·K ·LS ·C ·P

3、农田控制水蚀的基本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

(1) 工程措施 :改变坡地特性,从而使径流量和径流速度降低。 修筑梯田就是通过控制坡长、降低坡度,减缓田面径流的一项有效的防止水蚀的工程措施。 此外,利用工程措施修筑水窖、涝池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沟蚀,并集蓄水与雨水重复利用于一身。

(2)生物措施 :①种植上的整体布局 ②合理轮作 ③带状种植 ④多作种植

(3)耕作措施:①等高耕作法 ②沟垄耕作法 ③区田耕作法 ④残茬覆盖耕作法 ⑤少

耕与免耕

A 为单位面积年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年) R-降雨侵蚀因子 K-土壤可蚀性因子

LS-地形因素,即坡长与坡度影响的联合因

子 C-作物管理因子 P-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因子

4、风蚀的危害与影响风蚀的因素。

·风蚀(Wind erosion )是指土壤颗粒被风吹起、移动、降落,从而破坏土壤、危害

农业生产的过程。风蚀可分为悬移、推移、跃移等几种形式。

·风蚀的危害:

·影响风蚀的因素:

风蚀预测方程:E = f (I, K, C, L, V )

5、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作用与规划设计。

·农田防护林网:建立于农田四周对农田起保护作用的防护林称农田防护林带或农田林

网, 是防止风蚀的最有效措施。

(1)农田防护林的作用 :①防风作用、②防沙作用、③减轻水蚀及保水作用、④调温作用、⑤林带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作用、

(2)防护林带的规划设计:

①林带方向:林带方向是指林带配置的方向,它是以林带两端的指向,即林带方位角来表示的。 林带方向主要根据害风方向来决定。

②林带宽度:林带宽度可按林带两边行间的距离,两侧各加1.5~2.0m 来确定。根据各地经验,一般设计林带时,以4~12行,6~18m 宽为宜。

③林带结构:林带结构是林带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总称。具体来说,林带结构就是林带的林冠层次、树种组成和栽植密度总和。一般按照透光空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通常把林带结构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通风结构、疏透结构、紧密结构

④林带的树种选配:

6、农田杂草防除的措施

·农田杂草是指生长在农田中的一切非栽培植物。

·农业措施:

①清除感染源,防止杂草进入农田:建立健全杂草检疫制度;精选种子;腐熟粪肥;其

它:清除田边杂草、水中草籽,在杂草开花期前消除。

②合理安排种植制度:轮作,调整播期和收期,适度密植

③合理运用土壤耕作措施:早春整地,诱发杂草;播前封闭除草;作物出苗前耙地除草;

中耕除草;深耕除草

④合理运用农田排灌措施:

·化学措施:

·生物措施:①昆虫除草:生物除草方面最有成效的方法,满足绿色食品的需要

②微生物除草:真菌、病毒

③微生物代谢除草:抑制叶绿素的形成,抑制杂草的生理代谢

④动物除草:草食性鱼类,鹅,卷贝

⑤以草除草:生理或生态优势,植物分泌物

E-土壤年流失(t/hm2·a ) I-土壤侵蚀度因素 K-垄体粗糙度因素 C-气候因素

L-田块未保护宽度因素 V-植被覆盖因素

7、农田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

危害:①化肥对农田的影响②农药对农田的影响③固体废物对农田的影响

④不适当的污水灌溉使农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⑤酸雨的危害⑥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

危害⑦地膜的危害

·防治:⑴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⑵提高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增施有机肥→改善微生物的土壤环境条件→

提高为生物活性→发挥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⑶采用人工防治土壤污染措施:

⑷不断调节农田的肥力:

⑸注意农田水分的调节:满足作物生理需水或抗旱保产、改善农田环境、以水控

肥、以水控温、促控作物生长、实现作物高产

第八章农作经营制度

1、农作经营制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农经营――按照预定的目的,实现人、财、物、信息等要素结合的动态活动。

·农作经营――农业领域以土地利用为中心的经营活动。

·农作经营制度(System of farm management)――农户(农场主)在顺应自然环境、生物规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技术专长与资源状况,对家庭(农场)各种生产活动(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合理的和相对稳定的安排,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规模和组织管理体系的总称。

农作经营制度的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经济因素③农业政策④农业科技与技术专长⑤交通运输

2、我国农作经营制度的历史演变、方式与类型选择。

(1)我国农作经营制度的历史沿革:①小农经济②地主经济③商品经济④集体经济

(2)我国农作经营方式的选择:①承包制家庭经营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我国农作经营类型的选择:①“小而全”经营②兼业经营③专业经营

④综合经营(水平综合经营、垂直综合经营、网状综合经营)

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含义、意义和指标。

·农业规模经营是指采取适合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模结构,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

素进行生产经营,获得最佳规模效益。

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内涵和主要模式。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①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接轨;②加快农业向社会化大生产轨道的迈进;③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④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⑤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

的转变;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2)内涵: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化的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供、销三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3)主要模式:①主导产业带动型;②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型;③营销企业带动型;④中

介服务组织带动型;⑤市场带动型⑥科技带动型

第九章农作制度演进与分区

1、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历史阶段:撂荒制、休闲制、轮种制、集约制。

2、农作制度演进的主要规律:发展动力、主要标志、基础内容、外在保证、重要特征、基本原则。

3、我国不同类型农区农作制度的基本特征概况。

⑴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⑵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凉温作物一熟区

⑶北部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

⑷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

⑸西北干旱灌溉一熟兼二熟区

⑹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

⑺西南高原山地水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

⑻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二熟兼早三熟区

⑼四川盆地水旱二熟三熟区

⑽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

⑾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

⑿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 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 答:1、单纯扩散,如O2、CO2、N2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K+、Na+、Ca+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K+、Na+、Ca+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4.出胞(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入胞9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 4.血小板有哪些功能。 (1)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支持功能(2)生理止血功能(3)凝血功能(4)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5.血型鉴定? 答: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类型。ABO血型鉴定,即指ABH血型抗原的检测。红细胞含A抗原的叫A型,含B抗原的叫B型,含A和B抗原的叫AB型;不含A、B抗原,而含H抗原的称O型。常规的方法有:①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②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 6.简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射血过程。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分为收缩期和扩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如正常成年人的心率为75次/分时,则一个心动周期为0.8秒,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 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计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 7.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8.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及其原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量(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 9.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 10.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①前负荷②心肌收缩能力③后负荷④心率 11.心肌兴奋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答: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会发生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其过程及意义为:①有效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 12.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答: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呼吸面积成正比,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 2.气体分压值、扩散系数、、温度各因素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 3.通气/血流比值。比例适宜通气/血流比值才能实现适宜的肺换气,无论该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妨碍有效气体的交换。 13.简述胃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药剂学重点掌握内容

药剂学重点掌握内容(2学时) 2011-6-14 1.工业药剂学(工业生产),物理药剂学(理论),生物药剂学(安全性、有效性)药物动力学(体内过程量化),临床药剂学(医院患者合理用药)4-5页 工业药剂学(indastrial pharmacy) 是利用溶液的形成理论、粉体学、流变学、界面化学等的研究手段研究剂型及制剂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一门学科。 物理药剂学(physical pharmacy) 是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方法、手段,研究药剂学中有关剂型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内容的边缘学科。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 是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阐明药物、剂型、生理等因素与药效间关系的学科。着重于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等的定性研究。 药物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存在位置、数量、时间与药效关系的学科,它对指导制剂和用药提供量化指标。 临床药剂学(clinical pharmaceutics) 是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安全用药等,与临床治疗学紧密联系的新学科,也称调剂学或临床药学。 2.药物剂型按分散系统分类 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7页 溶液型: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也称低分子溶液。 胶体溶液型:主要以高分子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也称高分子溶液。 乳剂型:油类药物或药物油溶液以液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

所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 混悬型: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 气体分散型:液体或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微粒分散型:药物以不同大小微粒呈液体或固体状态分散 固体分散型:固体药物以聚集状态存在的分散体系 3.《中国药典》是我国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篡、出版,并且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10页 4.何谓液体制剂的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常用防腐剂如尼泊金类、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其盐、苯扎溴铵的最适pH值和作用特点。21页 增溶剂:是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助溶剂: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分子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其在溶剂(主要是水)中溶解度。潜溶剂是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混合溶剂 常用防腐剂 1)尼泊金类:混合使用有协同作用在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2)苯甲酸及其盐:苯甲酸未解离的分子抑菌作用强,所以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好,最适pH是4 3)山梨酸及其盐:本品起防腐作用的是未解离的分子,在pH4水溶液中效果较好 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本品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稳定,耐热压,外用消毒。 在制备溶液型制剂时解决难溶性药物溶解度问题的三种有效的方法? 在制备的溶液中加入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 5.液体制剂中低分子溶液剂、胶浆剂(高分子溶液的性质)、糖浆剂(单糖浆85%,g/ml)、酊剂、混悬剂、乳剂的定义(概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大纲编号:070923202 《经济学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系别:信息经济与管理系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职业标准:初级经济师 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4 执笔人:唐雪莲 审订人:王瑞 修订日期:2007年1月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阐述基本微观经济学 原理、基本宏观经济总量两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需求与供给、效用、价格弹性、 国内生产总值、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目标、任务: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5、着重提高学生的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总学时34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每周2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建议:提供最新的经济学有关案例和新闻,供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 六、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预备课程:政治经济学、一元微积分。 后续课程: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物流货代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30%)=作业(15%)+课堂表现(15%) 期末成绩(40%)=笔试(单选、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综合)开卷考试题型配分: 单项选择题(25题,1分/题);名次解释题(7选5题,2分/题);计算题(4题选3题,10分/题);简答题(6选5题,5分/题);综合题(1 题,10分/题) 八、建议教材 《西方经济学基础》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萨缪尔森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西方经济学概论》王花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经济学概论》陶铁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7、《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医学生理学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1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成为射血分数。 4应激反应:机体遇到缺氧、创伤、手术等有害刺激时,可引起腺垂体促肾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并产生一系列代谢改变和其他全身反应。 5 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使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明显增多,以适应在应急情况下机体对能量的需要。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适应性反应。 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年人平均值125mL|min。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基本指标。 7牵扯性痛:由于内脏疾病而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8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时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是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的现象。 9阙值:能引发动作点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阙值。 10肝肠循环:胆盐从肠到肝,再从肝回到肠的循环过程。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胆盐约有95%左右在回肠被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被肝细胞重新分泌出来。胆盐的肝肠循环具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11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用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3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分子层的形式覆盖于肺泡液体表面的一种脂蛋白 14内环境: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不与外环境直接接触,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就是肌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播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6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如果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大,就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吸收,使尿量增多。临床上以使用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药物以增加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和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从而达到利尿的目的,这种方式成为渗透性利尿。 17耳蜗微音器点位: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局部的电位波动,此电位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波型和频率相一致。 18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意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19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20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2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分子结构的假说,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2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23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24分节运动:小肠的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25球-管平衡:肾近端小管重吸收率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动而发生定比例变化的现象。 26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管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27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浆中去的过程。 28内分泌: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从而调节他们的功能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导管排除腺体分泌物的现象成为内分泌。 简答题 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横管膜传播,同时激活膜上的L型钙通道 2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激活连接肌质网膜上的钙释放通道,使连接肌质网内的Ca2+释放入胞质 3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使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而引发肌肉收缩 4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纵行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将胞质的钙离子回收入肌质网,胞质内的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2、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1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 2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 3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及各期离子机制: 1特征: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升支和降支明显不对称,分为0、1、2、3、4期5个时相 2离子机制:0期去极化是快Na通道开放形成,Na+大量内流;1期K+外流;2期平台期为Ca+持久缓慢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使复极缓慢形成平台;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Na+—K+泵启动及Ca2+--Na+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前负荷即心肌初长度,为异长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从而对心搏出量进行调节。心肌初长度改变取决于静脉回心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博输出量增加,反之减少 2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后负荷加大时,心肌射血阻力增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相应缩短,射血速度相应减慢,搏出量减少。进而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度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引起收缩力增强 3心肌收缩力:为等长调节,通过心肌收缩力的改变,影响心肌细胞力学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发生改变 4心率:以40次/分和180次/分为分界点,通过处在不同阶段的心率调节心输出量 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液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增加,使收缩压升高,从而使血流速度加快,,如果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则大动脉中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输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留存血量和搏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使舒张压增高不多,因此搏出量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在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在此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但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故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

第十一章内分泌 【目的】掌握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关系。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熟悉信号转导机制及其新进展,了解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有关进展。 【重点】 1.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 2.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 3.甲状腺的功能、作用机理及调节。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调节。 第一节概述 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两个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一、激素的概念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它不经导管直接释放入内环境,因此称为内分泌。

二、激素的作用方式 1.远距分泌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称为远距分泌(telecrine)。 2.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paracrine)。 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所连接的组织或经垂体门脉流向腺垂体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 4.自分泌由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autocrine)。 三、激素的分类 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胰岛素等;(2)肽类激素,如下丘脑调节肽等;(3)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2.类固醇激素:(1)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等;(2)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

药理学重点整理

药理学 一、名解 1、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体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和排泄。 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4、效能(效应力、最大效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5、效价:达到一定效应所需药物剂量的大小,所需剂量越小,强度越高。 6、治疗指数(TI ):半数中毒剂量(TD 50)/半数有效剂量(ED 50)的比值。越大越安全。 7、耐受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8、耐药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9、受体: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合物并与其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传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或药理效应。 10、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相比较,亲和力越大药物作用的强度高。 11、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效应,又称为效能的决定因素,在活性越高,其药物的效能越高。 12、拮抗剂:对受体亲和力高,无在活性(α=0)的药物。 13、部分激动剂:对受体亲和力高,在活性弱(α=0-1)的药物。 14、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 15、变态反应: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6、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损害性反应。 17、极量:治疗量的极限,一般比常用量大,比中毒量小。 18、两重性:药物既能产生对机体有利的治疗作用又能产生对机体不利的不良反应。 19、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药物转运的最主要方式。脂溶性药物分子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其转运速度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越高越容易通过细胞膜。 20、主动转运:药物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的转运。 21、被动转运: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的转运。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知识分享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 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医学生理学问答题及答案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有时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控制,故可称之为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自身调节是生理功能调节的最基本调控方式,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下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控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1.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其的形成原理主要是:(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胞内为高K+,胞外为高Na+、Cl-。(2)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形成K+电-化学平衡,静息电位接近K+平衡电位。(3)Na+的扩散:由于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存在K+- Na+渗漏通道。(4)Na+- K+泵的活动也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原因之一。

药剂学考试重点

填空: 1.溶出度或释放度:普通片剂,规定在45min内溶出标示量的70%以上;缓控释制剂,规定至少取三个时间点,即在0.5~2h内累计释放约30%(考察突释),释放50%的时间点(考察释药特性),最后取样点的累计释放率为标示量的75%以上(考察释放是否完全)。 2.中国药典规定的片剂崩解时限:普通片15min,薄膜衣30min,肠溶衣、糖衣1h 重量差异:糖衣片包衣前检查,薄膜衣包衣后。 3.制备高分子溶液要经过的两个过程有限溶胀和无限溶胀。 4.制剂技术、药用辅料、制剂设备是制备优良制剂不可缺少的三大支柱。 5.物料混合时,若各组分比例相差较大,宜采用等量递增法进行混合。 6.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有溶出、扩散、溶蚀、渗透压和离子交换。 7.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考察可以分为加速试验和长期实验。 8.脂质体的组成成分是卵磷脂和胆固醇。 9.活性炭在酸性溶液中吸附作用强,使用之前应活化。 10.含有毒剧药品的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10g,其他酊剂,每100g相当于原药物20g。 11.胃肠道吸收快慢顺序:溶液剂>乳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 12. 控制药物释放的机制:溶出、扩散、溶蚀、渗透压、离子交换。 13.滴丸常用基质,水溶性基质有聚乙二醇PEG,非水溶性基质如硬脂酸,很少用;滴丸的冷凝液,水性有水和不同浓度乙醇,油性有液状石蜡。影响滴丸的因素:处方、药液温度、滴嘴的内外径、冷凝液温度和黏度、滴距、滴速。 14.正吸附: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 15. Krafft点:随温度升高,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会增大,当升高至一定温度是,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相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知识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3)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具有理论性强、实用性强、学术观点多、内容变动快等特点。 四、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 第五章 呼吸笔记全

呼吸第五章 肺通气第一节一、肺通气原理:肺通气动力克服其阻力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肺通气动力:呼吸运动一﹡( 1. 呼吸运动…吸气(主动)(1)吸气运动…呼气(被动)(2)呼气运动)(3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呼气被动平静呼吸:吸气主动, 都是主动用力呼吸: 、肺内压:2)-1~-2mmHg吸气时:肺容积↑→肺内压↓<大气压()+1~+2mmHg呼气时:肺容积↓→肺内压↑>大气压(。,是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呼吸运动造成、胸膜腔内压3 :由胸膜壁层与脏层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1)胸膜腔(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不易分开润滑作用b.结构特点:①密闭②内有少量浆液: a. )胸膜腔内压:负压(2-10mmHg ~平静吸气末:-5-5mmHg ~呼气末:-3) (负压=大气压-肺弹性回缩力=-肺弹性回缩力胸膜腔内 :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②促进胸腔内的静脉和淋巴回流▲意义(二)肺通气阻力70% 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30%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具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位的力。·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 不易扩张→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V容积变化(?1??c L/cmH2O P压力变化(?R)V肺容积变化(??)(CLcmH20 C)顺应性() ①肺顺应性∕=0.2 L)?跨肺压变化(P(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肺弹性阻力的来源: 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1/3 肺泡内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2/3 ﹡肺泡表面张力与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张力:肺泡内液-气界面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 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ipalmitoyl phosphatidyl choline DPPC ) 1 ) a.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b.防止肺毛细胞血管中液体渗入肺泡引起肺水肿 c.降低吸气阻力,减小吸气做功。 (2)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②胸廓的顺应性 胸腔容积变化(?V)?)= 0.2 L/cm H2O 胸廓的顺应性(Cchw跨壁压变化(?P)(胸内压与大气压之差)2.非弹性阻力: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溶剂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 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4.温度的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混合溶剂的影响 7.填加物的影响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 增溶,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西方经济学考研重点整理(微观部分为主)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材料 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第一章 导 言 重点掌握内容: 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绝对性: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的同时,又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因此产生了经济学。 生产可能线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结合形成的线。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 为什么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资源稀缺 ? 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组合?------资源配置 ? 有时生产的大炮与黄油只能在G 点上?---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既稀缺又浪费 ? 如何使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达到H 点上?---经济制度(市场和计划)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 其中资源配置又称为选择。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具体地说,选择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样三个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 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③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基本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都是实证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的判断。 两者区别: 1.是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前者不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而后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 2.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规范经济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两者联系: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 大炮 黄油

生理学重点内容

生理学重点 1.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Ⅰ. 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感受)神经→反射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特点——精确、迅速、短暂 Ⅱ. 体液调节——激素 特点——广泛、缓慢、持久 Ⅲ. 细胞、组织、器官的调节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不耗能,顺浓度差)单纯扩散 小分子、离子易化扩散通道——离子 载体 主动转运(耗能,逆浓度差)——离子泵:Na+ K+泵(Na+ K+依赖式ATP酶——保持胞内高K+和胞外 高Na+的离子分布,K+∶Na+=2∶3) 大分子、物质团块胞吐(出胞) 胞纳(入胞) 3.反应与反射的不同在于反应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 4.兴奋性静止→活动,弱→强 抑制:相反 5.跨膜电位=膜电位静息电位(RP)——对K+有通透性,即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AP)——Na+的平衡电位 6.上升支去极化(Na+内流) 锋电位反极化 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K+内流) 后电位 极化——膜电位内负外正 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 去极化——负值↓ 超射——去极化电位由负→正 动作电位特点全或无定律 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去极相和复极化 7.一定的刺激强度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一定的持续刺激时间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8.阈值>阈下刺激 9.动作电位与局部反应的比较:

10.绝对不应期 兴奋的周期性变化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11.骨骼肌收缩暗带长度不变 明带及暗带的H带变短 1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连与终末池的Ca2+有关 肌浆中[Ca2+]↑——肌丝滑动 肌浆中[Ca2+]↓——肌肉舒张 13.不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形式的不同,如表: 14.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15.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男子——4.5×1012—5.5×1012/L 平均——5.0×1012/L 女子——4.0×1012—5.0×1012/L 平均——4.5×1012/L 新生儿——6.0×1012/L 16.血红蛋白(Hb)的含量 正常成年男子——120—160g/L 正常成年女子——110—150g/L 17.红细胞的生理功能运输O2和CO2 对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18.红细胞生理特性 Ⅰ.可塑变形性 Ⅱ.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这一特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的范围——59.5—76.5mmol/L NaCl溶液 红细胞在<59.5mmol/L破裂,渗透脆性小 红细胞在>76.5mmol/L破裂,渗透脆性大 Ⅲ.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悬浮稳定性=膜表面积/容积 19.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4.0×109—10.0×109/L 平均——7.0×109/L 白细胞减少<4.0×109/L 增多>10.0×109/L 20.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功能对机体实现防御、保护作用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单核细胞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

药剂学重点

药剂学重点 1.剂型的概念:剂型是指根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求将药物制成的不同“形态”,即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如片剂、注射剂、溶液剂等。 2.DDS(药物传递系统):把药物在必要的的时间、以必要的量、输送到必要的部位,以达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小的毒副作用。有3种基本技能:a.时间的控制,即控制药物释放速度;b.量的控制,即改善药物的吸收量;c.空间的控制,即靶向给药技术。 3.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程序。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是为研究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到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管理而制定的法规性文件。 GC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指任何在人体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用药品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4.表面活性剂 a.概念: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b.分类:①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活性表面剂—高级脂肪酸盐、硫酸化物、磺酸化物阳离子活性表面剂—度米芬、苯扎氯铵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②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甘油酯多元醇型—蔗糖脂肪酸酯、聚山梨酯聚氧乙烯型—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③其他新型表面活性剂:碳氟表面活性剂 5.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6.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分子中亲水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HLB值越大,亲水性越强。 HLB=(HLBa ·Wa + HLBb ·Wb)/ (Wa + Wb) {计算题} 7.液体制剂:a.概念: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b.液体制剂的特点:①.优点:分散度大,吸收快。给药途径多,可以内服,外用。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某些固体药物口服制成液体制剂提高生物利用度。②.问题:化学稳定性差。以水为溶剂者易发生水解或霉败,而非水溶剂则存在生理活性、成本等问题。还有携带、运输、贮存不便等缺点。{问答题} 8最常用的溶剂:水 9.均相液体制剂亦称:真溶液。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澄明溶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10.增溶剂:常用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助溶剂: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与难溶性药物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碘—碘化钾咖啡因—苯甲酸钠。潜溶剂:指能形成氢键的混合溶剂。能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酯。 11.复方碘溶液(碘处方):碘50g 碘化钾100g 纯化水加至1000ml 12.糖浆剂浓度:85%(g/ml)或64.7%(g/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