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2020年最新)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2020年最新)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2020年最新)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2020年最新)

2019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第1课时我与社会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社会生活;初步感受社会生活变化发展与多彩;并能通过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

络图;学会给自己定位.

3.关注社会;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学会积极承担责任;培养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

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

【学习难点】

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明确自己身份.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极大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同学们;你了解我们的社会吗?你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体味生活的美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3.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4.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5.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一) 了解社会生活

情景一周六早上6点30分;李铭和爷爷到公园晨练.他们发现公园新增了些健身器材;健步道上也铺上了塑胶;跑步可舒服了.

情景二上午8点20分;李铭的妈妈到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他们发现蔬菜品种多了;蔬菜可新鲜了.

情景三下午3点15分;李铭和同学一起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教老人用手机上网.

情景四晚上7点10分;李铭和爸爸一起看有关《大国工匠》的新闻;交流关于新闻的看法.

(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做了哪些事情?

(2)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亲身实践;与人交流;借助媒体等各种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来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

活动(二) 感受社会生活

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

7月16日

我今天到科技馆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竭;却很有成就感!

7月25日

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到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8月3日

在报纸上看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纪实报道;我心潮澎湃;对航天人的精神感到由衷敬佩.

在你的印象中;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小结: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探究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活动(三)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我们是社区的居民;是商场的消费者;是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

(1)同一个人;为什么在不同的场合身份不同?

(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从未见过的长辈、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

小结: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交流展示提升能力

1.分组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并予以补充完善.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选优胜小组.

我与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感受社会生活;勇担责任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绘制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在社会中;我们会与很多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如父母、同学、老师;食堂的厨师、公交车司机、银行职员等;为了更好地定位自己;试着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教学目标】

1.认识到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知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2.感受亲近社会的重要意义;克服冷漠情绪和“看客”的心态.

3.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学习重点】

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学习难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我为文明城市添光彩”活动中;八年级李强同学就“城市牛皮癣”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他和几位小伙伴通过走访有关部门、实地勘察等方法进行研究后;写成调查研究报告;并由人大代表老张递交市人大.很多对策被有关部门采用;效果明显;为解决城市牛皮癣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学们;你是否有和李强同学类似的经历呢?参加类似实践活动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4.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5.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活动(一)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1)学生看教材P7图片;结合图片;说明学习用品、衣服或住房是怎样产生的.

(2)阅读教材P8相关链接“意大利洞穴专家的故事”;体味故事蕴含的道理.

小结: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

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探究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二) 关注社会;服务社会

徐本禹;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毅然推迟读研的时间;来到贫困山区支教.他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本不属

于他的责任.他的奉献与爱心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1)徐本禹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结合教材P8下面图片;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有什么意义.

小结: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交流展示提升能力

1.分组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并予以补充完善.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选优胜小组.

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成功人物的故事.以你感兴趣的一个人为例;参考下面的提示;探究其成长过程.

主人公对成长环境有怎样的认识和判断?

主人公是怎样确立自己人生志向的?

主人公是如何利用社会条件实现人生目标的?

主人公为社会作出了哪些贡献?

社会对主人公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1课时网络改变世界

【教学目标】

1.感受网络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认识到网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通过网络对我们日常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以及网络的负面作用;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树立合理利用网络的意识.

【学习重点】

网络对生活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学习难点】

体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生活中;你经常借助互联网做哪些事情?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回答.

师: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而且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加绚丽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网络改变世界》.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②网络打破了传统

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②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③网络为文化

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3.警惕网络中的陷阱: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网络时代;人人能够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活动(一) 网络改变生活

材料一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知识和信息主要通过书籍、胶片、磁带等介质存储.存在于不同介质上的知识和信息互不关联;很难流动、共享.互联网出现之后;知识和信息不再受介质的束缚;只要有人愿意将它们在互联网上共享;知识和信息就可以在网络中自由流通.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电脑存储的空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信息交流速度越来越快;从而实现了海量知识、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

材料二晚饭后;小明一家坐在一起谈论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小明爷爷说:“我们那个时代与人联系的

主要方式就是写信;有时一封信要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真急人呀!”爸爸说:“到我们这一代;写信变得越来越少;有事就打固定电话;很快但就是不方便.”小明接过话头说:“我们现在可方便了;QQ、微信、移动电话;真方便呀!”

材料三网络购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上买东西.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近 4.67亿.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探究回答.

小结:网络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探究二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活动(二) 网络引领社会新变革

材料一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

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材料二自2014年3月起;中国政府网开设“我向总理说句话”常设板块;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直接送到总理的办公桌上.这让中国网民的电脑与总理的办公桌实现零距离接触.

2017年的前三周;“我向总理说句话”就收到海内外网民留言超过10万条.网民围绕“办事少跑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15类话题;对政府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留言经汇总整理后;报送国务院相关领导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

材料三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人类将进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所谓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智能交通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并报告公路、桥梁的“健康状况”;可以避免超载车辆经过桥梁;可以根据光线强度自动控制路灯开关;等等.在智能建筑方面;通过感应技术;建筑物内照明灯能自动调节光亮度;实现节能环保;建筑物的运作状况也能通过物联网及时发送

给管理者.食品安全控制方面;可以通过标签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

探究:以上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网络的哪些作用?

学生分组活动回答相关问题.

小结:网络推动社会进步.(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

探究三警惕网络中的陷阱

活动(三) 网络谣言防范

2011年以来;李某在网络上捏造事实;无端诽谤多人;情节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李某还在网络上

编造、散布对国家机关产生不良影响的虚假信息;严重扰乱公共秩序.李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经公开审理;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

探究:(1)网络谣言有什么危害?

(2)怎样防范网络谣言?

小结: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网络时代;人人能够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我们要学会分辨;学会“信息节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

活动(四)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范网络分割

今天;智能手机的照相功能日益强大;且便于携带;很多人习惯拿起手机就拍照;并传到网上共享.这在给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带来威胁.事实上;个人隐私“被共享”的情形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人刚买了房子;装修咨询电话就接连不断;有人刚买了车;推销保险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网民约占全国网民总数的32.9%.

探究:(1)你或家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的事情吗?

(2)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小结:在开放的网络世界里;信息泄密、手机窃听、窥密偷拍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让人防不胜防.各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我们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增强隐私意识;防范网络侵害.

交流展示提升能力

1.分组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并予以补充完善.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选优胜小组.

网络改变世界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警惕网络中的陷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

态和媒体形态;如博客、微博等.很多人喜欢通过新媒体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公共事务.一些受人关注的个人账号上的文章;动辄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点击率.

结合上述材料;分小组讨论: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课时合理利用网络

【教学目标】

1.认识网络的两面性;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2.学会“信息节食”、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3.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学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传播网络正能量.

【学习重点】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学习难点】

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关于青少年该不该上网存在下面观点:

奶奶:孩子们回家后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脑;网络彻底把孩子们从大人身边夺走了.

爸爸:有了网络;在公交车上也可以看新闻;发邮件;在线学习;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你如何看待奶奶和爸爸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网络呢?今天我们就这些话题展开学习——

合理利用网络.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理性参与网络生活:(1)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要学会“信息节食”;(2)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3)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2.传播网络正能量:(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活动(一) 学会“信息节食”;合理使用网络

材料一中学生小明经常听同学谈论网络世界很精彩;于是;他便跟着同学去了一次网吧.谁知这一去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一上起网来把什么都忘掉了.家长、老师多次教育他;他都不听;经常在网吧一泡就是一个晚上;后来竟发展到从家里偷钱到网吧上网.由于经常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视力也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染上了吸烟的坏习惯.

材料二据有关调查显示: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

恐吓、教唆、引诱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色情信息和暴力信息是青少年遭受网络伤害的两大因

素.14.49%的青少年因为相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损失或身心的伤害.

探究:(1)材料一给我们什么启示?

(2)你遇到过材料二中的情况吗?对于网络上冗杂的信息;我们又该如何呢?

小结:①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②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活动(二) 遵守网络基本准则

某中学的贴吧内;一个网名叫作“天龙”的学生;发布了大量小林同学的照片;其中有的照片含有明显丑化小林同学的意味.照片发布后;引发了一些嘲讽小林的跟帖.

(1)你怎样看待贴吧里的这种现象?

(2)如果你是小林同学;你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回答.

小结: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探究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活动(三) 网络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2016年9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平台和网络平台;我国在出台法律、修改法律;出台相关政策时;都会通过网络平台广征民意、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探究:(1)通过网络平台广征民意、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这体现了我国人民享有什么权利?

(2)积极行使这一权利有何意义?

小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

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

活动(四) 网络传播正能量

某单位职工因患病走失;该单位官方微博发布寻找该职工的信息.信息发布后很快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

被大量转发;许多官方微博加入关注的行列;一场寻找该职工的爱心接力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两万多份寻人启事、千余人次搜寻;无数充满爱心的网友参与寻人活动.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走失的职工终于被找到.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网络公益活动?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交流展示提升能力

1.分组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并予以补充完善.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选优胜小组.

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学会“信息节食”

遵守道德和法律

传播网络正能量利用网络平台建言献策

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到53.2%.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是不合理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

就网龄、使用网络的目的和内容、每周使用网络时长、违反网络规则等内容;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开展调查;了解班级同学使用网络的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1课时维护秩序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2.能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到维护秩序靠规则.

3.通过认识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树立以遵守规则为荣;以违反规则为耻的意识;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生活需要秩序.

【学习难点】

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课;在售票厅;人们自觉排队购票;在阅览室;大家安静地看书;在马路上;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在工厂车间;工人们有序地操作……

(1)以上不同情景分别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2)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

是呀;我们都希望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而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社会生活有秩序》.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

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3.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4.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纪律、道德、法律等.

5.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

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活动(一)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开着私家车、骑着电动车和步行前来接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背着书包的孩子能迅速找到自己.但拥挤的车辆、人群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下雨时情况更加糟糕.

(1)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2)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小结: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探究二维护秩序靠规则

活动(二) 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1)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规则?

(2)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①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

②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纪律、道德、法律等.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

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活动(三)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

(1)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表现的体现.“一米线”规则要充分发挥作用主要靠什么?

(2)上述事例说明了什么?

小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交流展示提升能力

1.分组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并予以补充完善.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选优胜小组.

维护秩序社会生活有秩序社会秩序的种类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维护秩序靠规则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社会规则需要人们自觉遵守

暑假快到了;班上有很多同学想出去旅游;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同学想去四川熊猫基地看可爱的“国宝”;有的想去陕西黄帝陵祭奠“人文初祖”;有的想去甘肃莫高窟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有的想去安徽黄山感受自然风光……出发前;老师要求大家搜集相关旅游地点的资料;尤其是要了解不同旅游景点

应该遵守的规则.

请选择一个你想去的旅游景点;查阅资料;了解在该景点旅游要遵守哪些规则;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课时遵守规则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知道社会规则既约束自由;又保障自由.

2.结合具体事例说明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更要自律;我们要树立规则意识;严于律己;敬畏规则;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为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建言献策.

【学习重点】

自觉遵守规则.

【学习难点】

认识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我的爸爸在工厂上班;他总是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按岗位要求完成任务.

今年;我们小区召开了业主大会;商讨并制定了《文明停车公约》;所有业主都很自觉地遵守.

今天看演出的氛围很好;演出时大家都很安静;演出结束后我们都向表演者鼓掌致意;退场时也很有秩序.

你怎么看待上述现象?

说一说你生活中见过的大家遵守规则的例子;分享你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学生回答.

师:遵守规则;人人受益;破坏规则;害人害己.我们要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4.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5.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活动(一) 自由受社会规则约束

材料一马女士抱着熟睡的孩子在候车室候车.邻座的一位男士不停地大声打电话;旁若无人;引得乘客们不断侧目相望.

马女士原以为这位男士很快就会结束通话;没想到他一直在“高谈阔论”;最终把孩子惊醒了;哇哇直哭……

材料二列车即将发车;一扇车门却被两位乘客堵住;不让列车启动.原来;他们的同伴还未赶到.面对乘务人员的劝阻和乘客的谴责;两人不以为然、态度蛮横.整个过程持续约五分钟;导致列车晚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对两人予以行政拘留十天的处罚.

阅读上述两则材料;探究:

(1)材料一中;当男士打电话的“自由”与孩子睡觉的自由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

(2)材料二中;两位乘客是行使自由和权利吗?请说明理由.

小结:①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③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探究二自觉遵守规则

活动(二) 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学生阅读教材P28探究与分享;探讨:

(1)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

(2)你认为该如何做到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

小结: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又需要自我约束.

活动(三) 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敬畏规则

你是如何看待下列观点的?

(1)闯红灯不对;但大家都在闯;我也就跟着走.

(2)只要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管;就可以闯红灯.

(3)我觉得车辆多的时候不能闯红灯;车辆少或者没有车的时候可以闯红灯.

小结: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探究三维护与改进规则

活动(四) 坚定维护规则

学生看教材P29下面的图片;探讨下列问题:

(1)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行为?

(2)面对这些行为;作为旁观者;你会怎么做?

小结: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活动(五) 积极改进规则

学生阅读教材P31拓展空间;探讨下列问题:

(1)明确网购“后悔权”;有什么积极意义?

(2)这一规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给你怎样的启发?

小结: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交流展示提升能力

1.分组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并予以补充完善.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选优胜小组.

遵守规则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自觉遵守规则

维护与改进规则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1课时尊重他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学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尊重他人;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学会尊重他人.

【学习难点】

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彼此尊重;生活才能快乐;社会才会和谐.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尊重他人》.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3.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4.尊重他人要求我们做到: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②平等对待他人;③学会换位思考;④学会欣赏他人.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活动(一)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

学生阅读教材P33四位学生的观点;探究下列问题:

(1)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的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

活动(二) 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某市图书馆允许行乞者进馆读书.对此;人们有不同看法.

读者甲:如果所有图书馆都这么做;图书馆的秩序就会无法保障.

读者乙: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公民读书的权利;行乞者有权享受图书馆的资源.

馆长: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

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小结:(1)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探究二尊重从我做起

活动(三) 学会尊重他人

材料一小明的舅舅兴致盎然地谈昨晚看过的电影;小明却并不感兴趣.

材料二放学路上;有同学问:“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有人说:“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值得我

尊重.”有人说:“无论陌生的人;还是熟悉的人;我都会尊重他.”

材料三一个盲人走夜路;手里总是提着一盏照明的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是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材料四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宋·王安石

探究:(1)如果遇到材料一类似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2)对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

(3)材料三中盲人提灯笼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材料四中的两句格言对你有什么启示?

小结:尊重他人要求我们:

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②平等对待他人.③学会换位思考.④学会欣赏他人.

交流展示提升能力

1.分组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并予以补充完善.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选优胜小组.

尊重他人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尊重从我做起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平等对待他人

学会换位思考

学会欣赏他人

八年级(1)班的几个同学就尊重的话题进行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爱护动物也是尊重生命的表现.”

“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

“我们应该尊重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课时以礼待人

【学习目标】

1.知道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表现;认识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2.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在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逐步学会以礼待人. 3.体验文明有礼带给自己的乐趣;树立不讲礼为耻;有礼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学习重点】

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学习做文明有礼的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小岩一家约了朋友一起吃晚餐.小岩一家先到了就餐地点;找到了房间.进屋后;小岩抢先坐在沙发上;把脚放在茶几上;自顾自玩手机.一会儿;几位朋友来了;他们主动与小岩打招呼;小岩只是答应了一句;眼睛没有离开他的手机.因为等的时间比较久;小岩有些饿了;菜刚上齐;他就拿起筷子夹菜吃;妈妈提醒他别着急;大人还没有开始呢.小岩鼓着嘴;很生气……

(1)你认为小岩哪些方面做得不合适?应该如何改进?

(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

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讲礼貌;有礼仪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身良好文明素养的体现.今天我们学习——《以礼待人》.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

在表现.

3.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4.做文明有礼的人;①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②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③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待人礼为先

活动(一) 文明有礼的作用

材料一名人名言展示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

材料二几个同学一起讨论对文明小区的期望.

甲:我希望大家能够做到把垃圾分类后放入垃圾桶.

乙:小区内;机动车要低速行驶;不鸣笛.

丙:邻里之间应该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

材料三2015年8月28日;在北京田径世锦赛女子20千米竞走比赛中;中国选手获得冠军.颁奖仪式上;当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全场观众起立;目视国旗;高唱国歌;国歌声响彻国家体育场.

探究:

(1)材料一的名人名言说明了什么?

2020年最新部编本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活动题答案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知识点一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教材第3页对小眉的这三个间题,你怎么回答? 提示(1)①悬挂国徽的国家机关有中央军事委员会,人民检察院,国家驻外使馆、领馆等。 ②悬挂国徽的场所有人民大会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厅、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庭、出入境口岸的适当场所等。 (2)国徽代表着国家,国家机关和场所悬挂国徽更能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与庄严,体现国家的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为人民谋利益。 (3)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些国家机关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有“人民”二字。 教材第4页上图中,公民通过哪些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提示上图中,公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村务公开会、行使选举权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教材第5页中学生通过撰写提案参与国家事务,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中学生作为国家的主人,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教材第6页(1)以上四幅图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 (2)请列举自己感受到的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实例 提示(1)第一幅图说明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第二幅图说明公民享有人身权利,第三幅图说明公民享有发展权,第四幅图说明公民享有劳动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这些权利的实现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2)结合实际情况回答即可,比如对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等 教材第8页1.对于这一举措,有人认为它能够让政府服务更便捷。你怎么看? 提示“互联网十政务服务”可以实现各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让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尤其是通过政府的大数据互通共享,居民和企业可以清楚了解政府办事的程序,大大减少居民和企业在这方面的办事成本。 2人民法院的做法对于保障柯先生的合法权益有何积极作用? 提示人民法院的做法解决了柯先生及其家属不能到庭的困难,促成双方当事人和解,被告当庭支付给柯先生28万元赔偿款,保障了他的合法权益。 教材第10页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你希望国家如何帮助贫困人群? 提示①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②我希望国家帮助贫困人群应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如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强调扶贫到村到户,小额信贷是扶贫到户的关键措施之一;重视科技教育扶贫等,重点投向国定贫困县、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计划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计划 平定四中赵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积极推行学校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强组内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时代命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具体工作和措施: 1、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深入学习、仔细研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把握好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2)做好教情学情的调查,及时调整教与学。把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作为本组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习能力与方法,对知识的掌握与实践。 (3)认真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教学中多使用一体机多媒体教学。 2、落实教学常规,发挥集体智慧 (1)贯彻落实初中部教研工作计划,切实将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研讨、学习方法指导作为备课组活动的核心内容。 (2)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发扬团队精神,发挥各自的优势。

(3)做好教学反思和教学后记,不断丰富和完善本组教案,改进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组内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精心选题,精讲精练,尽量把作业在课内完成好。考前统一复习资料,考后做好分析讲评。 3、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1)抓好政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牢固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要重视和实现师生互动,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倡导主动学习,营造自主探索和应用,使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中注重渗透国情和时事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初中思想品德的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加强课内外辅导,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高整体学业水平。 三、具体安排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公民权利保障书 P2 1.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P3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确定国家性质: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P6 4.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P6 5.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P6 6.在我国,人权主体很广泛: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7.我国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包括平等权、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P7 8.现代法治国家立法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P7-8 10.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第二课维护宪法权威治国安邦总章程 1.我国的权利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P12 4.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实现的)(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P13. 5.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又是如何贯彻执行的?(1)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

(完整)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兰州新区第一初级中学 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 教学计划 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承担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为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如下: 一、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的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的分类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不是彼此独立的三大块,也不是分别完成的三个环节,而是一个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三维目标,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的教育教学宗旨。 “知识”是道德与法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基本条件,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能力”是链接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目

标的桥梁,是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形成正确态度与价值观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学生实践自己道德认识的能力是道德知识和提高道德水平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这次课程改革,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这里需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来实现,它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学生有了体验后,自然就会在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不会再轻视他人,而是从内心里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来实现。 二、教材分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在初中阶段,宪法教育的重点是: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根据上述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法治教育专册的编写建议,本册教材编写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对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探究,将这些知识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宪法精神主要表现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串联全书,既遵循了宪法的内在逻辑,又观照了学生的生活需要,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法治教育的核心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我们的情感世界

第1课时我们的情感世界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情绪的关系;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和各种活动创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倡导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认识我们的情感世界。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保持健康、积极、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感与情绪的关系;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 升国旗仪式 想一想: 面对国旗、听着国歌你会有什么想法或什么感受? 提示:自豪、激动…… 教师讲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每个人的内 心都有一个情感世界。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不断 创造、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向他人传递情感正能 量,会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这一节课就让我们 共同品味我们的情感世界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丰富的情感 (多媒体显示) 提示: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在书上,与同学分 享。 活动一: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活动内容) 问题:(1)你有过以下情感体验吗?在生活中还有 那些情感体验? 教师强调:生活中我们因为不同的情境会有着不同 的情绪表现。同时作为社会的人,我们需要与他人 交往,渴望得到真挚的友谊。我们通过情感来体验 生命、体验生活;同时,情感让我们的内心世界更 加丰富。 分组讨论: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①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我们对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就可能产生某种情感。 ②情感与情绪也有区别。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情感则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3)阅读教材,归纳情感分类 提示:根据不同层面情感要求分类 教师总结:情感的分类 基础性情感:安全感;高级情感:道德感;正面的体验:爱的情感;负面情感:恐惧感;还有两方面混杂的体验:敬畏感。 目标导学二:情感作用 活动二忆一忆 (1)回顾你的成长经历,让你体验深刻的情感有哪些? (2)你现在最希望获得哪些情感?你会怎样的方式表达你的情感需要? 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中,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例如:我们需要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我们都渴望得到爱与关怀;我们参与社会事务离不开责任感、胜任感。 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活动三:情景分析 (多媒体显示情景) 情景一 教数学的张老师很严肃,一开始我和一些同学都怕他,可现在我觉得他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前一段时间我生病在家,张老师来看我,给我补课,还给我带来他亲手包的鸡汤,虽然我不喜欢鸡汤,但因为是张老师为我做的,我还是很开心的喝了。现在,数学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每天放学一定先做数学作业,虽然有的题比较难,可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不懂就去问张老师。 (1)”我“对张老师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学数学有什么影响? 提示:态度转变、对老师的情绪变化 教师总结:我对张老师有害怕到喜欢,我感觉到安全感和信任感等,从而影响我喜欢学习数学。 也就说,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情境二 (1)为什么钱学森要感谢他的爱人?这种情感对他有什么影响? 提示:音乐给钱教授帮助,让他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 教师总结:情感在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它也与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相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情境三 在不同时期我对妈妈的需求 (1)在上面的情境中,“我”对妈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提示:注意不同时期,我们对妈妈的需要不一样,从而产生不同情感。 教师总结:从小时候对妈妈要求到后来关心妈妈。从需要妈妈的爱,到我们爱妈妈,关心妈妈。 让我们知道,情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在生活经验的不断扩展中,我们的情感才可能更加丰富、深刻、我们的情怀才可能更加宽广、博大。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让我们学习到情感与情绪不是一样的,它们二者是有联系和区别的。在生活、学习中,我们要利用好情感对我们的作用,培养正面的情感体验,克服负面影响。让丰富的情感世界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美好。

【新整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1.1.1 我与社会 ①感受社会生活——1.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 2.随着身体、智力、能力对社会生活感受丰富,认识深刻,关注社区治理,关心国家发展 ②为什么说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1.个人是社会有机部分组成;2.人们在社会交往形成社会关系; 3.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4.不同的社会管子有着不同的身份 ③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1.1.2在社会中成长 ①成长的表现——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成长 ②如何成长——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 ③如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 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④在社会中成长的原因和意义——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⑤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的行为——1.青少年初五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2.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⑥亲社会行为表现——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⑦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通过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⑧参与社会活动的意义——既时体验社会生活的活成,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主动关心社会, 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1.2.1 网络改变世界 网络利与弊 ①利 1.丰富日常生活——1.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不仅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且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渠道) 2.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推动社会进步——经济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政治上: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文化上: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2019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2019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第1课时我与社会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社会生活;初步感受社会生活变化发展与多彩;并能通过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学会给自己定位. 3.关注社会;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学会积极承担责任;培养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 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 【学习难点】 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明确自己身份.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极大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同学们;你了解我们的社会吗?你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体味生活的美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 1.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3.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4.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5.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一) 了解社会生活 情景一周六早上6点30分;李铭和爷爷到公园晨练.他们发现公园新增了些健身器材;健步道上也铺上了塑胶;跑步可舒服了. 情景二上午8点20分;李铭的妈妈到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他们发现蔬菜品种多了;蔬菜可新鲜了. 情景三下午3点15分;李铭和同学一起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教老人用手机上网. 情景四晚上7点10分;李铭和爸爸一起看有关《大国工匠》的新闻;交流关于新闻的看法. (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做了哪些事情? (2)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全册) 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 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对待文化差异存在的不同态度、什么是正确的态度;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理解世界文化多元的情况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对文化不同会导致行为方式差异的理解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批判、鉴赏及学习其他文化优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克服面对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安和焦虑;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产生更强烈的自豪感,立志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促进派。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难点在于帮助学生面对不同文 化应树立平等、尊重、接纳的态度。 导入:播放《欢欢喜喜中国年》,让学生沉浸在喜庆的过年氛围中回忆我国一系列传统节日。活动一:让学生展示收集的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各种传统节日。 简明扼要地填写课本之如下表格,中国的传统节日: 外国传统节日采风活动,展示多彩文化:

即展示和交流学生在课前收集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文化,即使有些看似名称相同的节日,不同的国家又具有本民族的节日特色。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 从各国传统节日这一文化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 活动二:设计了评选文化代表人物的活动。( P57 ) 通过系列的探讨、评选活动,明确不同文化的民族背景,引导学生去发现以下结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形形色色的文化,将我们的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展示了世界文化“丰富性”。 学生朗读( P58 )“汉译英”故事。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古诗翻译上的困难说明了什么? (文化存在差异、差别,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2、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例子吗? 学生上讲台书写:[我们的现代用语中,也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如“酷”、“巧克力”、sofa(沙发),pudding(布丁),caffee(咖啡),curry(咖喱)、冰激凌、色拉油(Sola)、英特网、坦克等] 结论:文化没有优劣之别;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绪变化与情感触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国家情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调控水平,协助和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结合自己多年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在此课程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真挚拙见,希望能够对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共鸣。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新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教学方向以及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必须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渗透情感教育。 2.渗透情感教育,能够有效疏缓现阶段学生心理自私以及毅力薄弱的现状,引导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3.教师恰当使用情感教育,协助学生更好地领悟道德与法治的精神实质,全面激发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与热情,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二、情感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都是将教学内容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情感素养的培养,以教为主,先教后学。教师以讲解方式实行知识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不感兴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是传授知识认知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情感升华的过程。 三、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创设

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以感观的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再现生活现实情景,教师对社会的变化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和时事实行讲解,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拓宽学习的知识面,这不但能够为政治课堂增添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时,我们教师能够结合当下学生喜欢的电影《战狼2》,韩剧,好莱坞大片中的人物、情境、以及剧中所反映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情感体验,更好的完成情感教学目标。 2.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现代教育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遭到淘汰,所以,教师们必须要适合形式发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追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大胆地使用丰富且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要想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就必须要集中精力来创设良好的行为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自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建议广大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行着手: 首先,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积极展开各种丰富且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其中,在集体活动中来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相互影响,这是形成情感共鸣的最佳方式之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 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可以通过走进农村,来到工厂,步入商场,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了解生活。 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②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有不同的身份。 3 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①我们会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4 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5 社会关系主要有哪几种?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同乡、邻居)、业缘关系(同学、同事、师生) 6 为什么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7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意义)★ ①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②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 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8 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 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 急。 ③要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9 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一章遵循学习之道 学习应有好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好品质的相关含义; 2、了解如何培养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如何培养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给我们的启发 二、学习有目标 成功属于有目标的人 想一想:小林的假期生活颇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议一议:如果你是小丽,今后的暑假生活你将怎样度过? 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谈一谈:对上面三位同学制订的学习目标,你有什么看法? 想一想:制订恰当的学习目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现学习目标需奋斗 想一想:如果你是岚岚,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你会怎么做? 三、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 想一想:为什么科学家会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是幼儿园老师培养的良好习惯”呢? 好习惯共谈共养 情景一朱熹的事迹 谈一谈:你对《偶成》这首诗有什么感悟? 想一想:“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阶段,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珍惜时间? 情景二菲菲与芮芮的故事 想一想:假如你是菲菲,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芮芮学会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情景三班会课上发生的事 比一比:上述好习惯你都有吗?你还能列举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贵在坚持 想一想:小胡同学学习英语的秘诀是什么?

做一做:完成课本九页的行动宣言。 三、考试讲诚信 诚信在心间 议一议:你认为小东会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我为考试诚信代言 辩一辩:你赞成上述哪种观点?你的理由是什么? 作业: 1、收集有关学习好品质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体会学习品质的重要性。 2、“我为XX点个赞”:夸夸本班同学身上优秀的学习品质。 3、制订自己的《学习品质培养计划》 课后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精选道德与法治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承担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 工作,为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的 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如下: 一、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的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 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 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 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的分类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知识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不是彼此独立的三大块, 也不是分别完成的三个环节,而是一个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 握这三维目标,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的教育教 学宗旨。 “知识”是道德与法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提高道 德认知能力的基本条件,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能力”是链接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桥梁,是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形成正确态度与价值观所不可缺 少的要素,而学生实践自己道德认识的能力是道德知识和提高 道德水平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这次课程改革,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这里需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来实现,它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学生有了体验后,自然就会在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不会再轻视他人,而是从内心里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来实现。 二、教材分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在初中阶段,宪法教育的重点是: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根据上述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法治教育专册的编写建议,本册教材编写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对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探究,将这些知识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宪法精神主要表现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串联全书,既遵循了宪法的内在逻辑,又观照了学生的生活需要,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法治教育的核心目标。随着学生生活领域扩展和行为能力增强,他们必将深入参与社会与国家生活,并作为公民面对和处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这一生活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全面介绍宪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我与社会 ①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②置身社会之中,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③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 ④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方式了解社会生活: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上网查询;等等。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①感受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②感受到国家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③感受到自己能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④感受到自己需要提高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等。 4、社会生活的分类:广义、狭义 广义指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 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因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有着不同的身份。 6、社会关系的含义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7、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8、全面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首先,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其次,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 社会对个体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②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创造着社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1、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什么是社会化?包括哪些途径? (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社会化包括两个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入手分析社会化; 个体内化则是从个体能动性着眼探讨社会化。 2、我们的成长与社会有什么联系?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如何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1)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3)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1课时网络改变世界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最新最全版)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1.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国宪法是如何确认“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基本原则的? (1)宪法确认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3)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5)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实质)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4.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11.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又是如何贯彻执行的? (1)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则主要体现为:(1)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2);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3)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12.我国宪法是如何规范权力运行的? (1)宪法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任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2)国家权力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 (3)人民通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4)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5)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13.为什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 ▲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 14..我国宪法的组成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 (1)组成:我国现行宪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基本内容:宪法规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15.为什么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1)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2)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3)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16.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如何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的? (1)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2)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3)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本着充分体现课程性质,能用知识解答学习上的课论问题,又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工作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要充分体现课程性质,能用知识解答学习上的课论问题,又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课程分为四个单元,共八课。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分为两课维护宪法权威和保障宪法实施本单元为后三个单元起到铺垫的作用,所以在整册教材中举足轻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宪法,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真坚持实施宪法。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分为二课公民权利公民义务是对上一单元内容的承接,也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重点之一。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分为两课我国基本制度我国国家机构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国家的国家机构。本单元为下一单元的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共分为二课尊重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本单元是整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对自由的追求,对公平的维护。 三、学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本期所任教的几个八年级班中,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习缺少主动性和探究性。有些学生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少年当自强

第2课时少年当自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少年的责任。 教学难点:青少年的情怀与抱负。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比亚撤侨是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这也是一场集中了海陆空和军队四大力量的大营救,这更是一次影响巨大的海外中国公民救援行动。中国政府共动用91架次中国民航包机,35架次外航包机,12架次军机,租用外国轮船11艘,中远、中海货轮5艘,军舰1艘……历时12天,成功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35860人。中国效率和中国信誉,再次使世界瞩目。 想一想:成功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给你什么启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个人和国家关系密切,祖国的强大是人民安全的保障。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方面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少年强中国强 (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1.阅读教材第61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3.归纳总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二)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 1.阅读教材第61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2.问题思考:(1)查阅相关资料,说明他们的人生道路有哪些不同,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2)青少年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理想? 3.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4.归纳总结: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责任。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三)要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 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几位女科学家的寄语对走向世界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2.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3.教师总结: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目标导学二:青少年的情怀与抱负 (一)青少年的品格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 1.材料展示:少年强则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2018年7月,WLF武林风青少年搏击国际夏令营在中国“搏击之都”郑州开营,这是一个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成长服务、培养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的优秀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