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慈善人物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慈善人物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慈善人物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慈善人物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慈善人物研究综述

摘要: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一大批的慈善家涌现,基于促进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近代的慈善家进行了研究。从20世纪90代开始已经有了一批文章和专著问世,从近代慈善家的慈善动因、活动内容、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慈善;人物;研究综述

我们每每谈到慈善,想起的都是西方发达的慈善事业。然而,慈善在我国古代已有之,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周礼·地方官》记载:“司救,......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1]可见我国早在西周的时期就设立了专门官职来施与惠政,救济受灾贫困的人民。在之后的历朝历代我国仍然延续着这一事业,特别是到中国近代,慈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慈善的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人物更是群起不跌。

中国近代慈善人物群起这一社会现象,必然有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在周秋光等的论著中都有提到,概括起来包括:近代中国灾荒频繁;惨烈的了连年兵祸;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近代中国政府腐败等原因。这些原因使得耕地、劳动力等减少、老弱贫病人员大量增加,社会经济凋蔽,这就为社会慈善家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一大批的慈善家涌现,他们都因为以上提到的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从事慈善事业,并将之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经元善、熊希龄、郑观应、盛宣怀、张謇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近代慈善人物研究已经有了一批文章和专注问世,这些论著主要集中于对清末民初的大慈善家郑观应、经元善、张謇、熊希龄等人的研究。

郑观应做为中国近代社会史上的重要人物,有很多人对其进行研究。但研究著述中多注重于其经济、外交、人才等思想的研究,而对其慈善思想的研究则较少关注。兰天祥和杜

国良在《郑观应慈善思想论述》中将郑观应的慈善思想总结为:善恶论,儒化论,务实论,社会论四个方面并对之进行了阐述。作者认为郑观应的慈善思想虽然还有着传统观念的一面,但其更多的是接受了近代思想变迁的一面,正是这一面对他的思想添彩不少,也正是这一面对传统开始有了冲击,对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了开创,对慈善事业在整个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2]陈国威也对郑观应的慈善观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在一些方面认同兰天祥和杜国良的观点,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如他认为郑观应虽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他任仍然推崇西方慈善事业, 希望以西方为鉴,其中郑观应慈善思想中关于女性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3]对近代女性地位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经元善和张謇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并且成就斐然,同时他们的慈善思想与活动在近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早对经元善的慈善思想与慈善活动进行研究的是虞和平,他在其论著中评析了经元善长期参与、主持晚清义赈以及创办上虞劝善看报会与经正女学等善举,并且称他为“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慈善家”。[4]近年来,这一问题又引起不少学人的关注。例如,朱英研究了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经元善的慈善公益活动,认为经元善的新慈善公益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救急不如救贫;2.善举之惠,应从一身及至一家,从一时及至永远。3.创立新的慈善活动内容,消除善堂等传统慈善机构的缺陷;4.从兴办义赈进而推展至兴办义学;5.日趋重视开风气、正人心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她认为经元善提倡改良善堂、兴办义学等新主张,并努力将之付诸实践,促进了晚清民间慈善活动向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公益事业的演变[5]。罗彩云、陈丽华则对经元善慈善思想的形成动因与发展阶段,以及慈善思想进行了探讨。其在文中表述到经元善慈善思想的形成的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的影响,二是社会现实的影响。[6]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慈善家群体普遍兴起的原因是大致相同的。此外,有一部分的学者对经元善义学中女学的开办,进行了论述。例如赵丽华的《经元善与中国女学堂的兴办》。

张謇也是当前近代慈善人物研究的一个热点。朱英考察了清末民初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与活动,认为张謇把创办图书馆、博物院、医院、公园等事业都纳入慈善公益事业中并将之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就使得近代中国慈善公益思想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实践层面产生的社会作用也更明显。[7]还有些文章对张謇的慈善思想以及他做慈善的动机等方面展开过研究,[8]例如,赵明远在《张謇和熊希龄的慈善思想》中,将张謇和熊希龄的慈善思想的异同及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因做了一个对比。同时还指出在张謇

的慈善思想非常重视宗教慈善教义的运用这一点,文章还提到张謇把慈善目标和社会理想相结合的思想,称其把慈善事业作为一个地方社会整体改良工程的重大项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示范慈善意义,在中国慈善史上独树一帜。这些也从不同的方面加深了我们对张謇的认识。

有关熊希龄的慈善研究起步较早,论著相对比较多,其中周秋光的《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是国内学界第一部慈善教育研究的专著,在书中他深入探究了香山慈幼院的创办和发展过程,考察了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并评析了他所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对近代慈善教育事业的影响。在周秋光的另一部著述《熊希龄传》中,也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熊希龄参加的各项慈善活动,如顺直救灾、创办慈幼院和组织世界红卍字会等。在其《近代中国慈善论稿》和《论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中,更是将熊希龄的社会慈善观、慈善教育思想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特别是在《论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中关于其创办香山慈幼院思想的先进性以及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表述和完善的总结。在文章中周秋光总结到,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常前卫的理念,即精神教育比物质保育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此他又提出了九点看法:其一,应当为儿童创造一个优美快乐的家庭环境;其二,家庭中应多给儿童精神上的慈爱和慰藉;其三,应当及早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根除恶习气;其四,应当加强对于儿童“自动”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其五,对于儿童应当一律平等看待,养成乐群之性,不能有所偏爱;其六,对于儿童的疾病应当积极防治;其七,对于儿童的家庭观念,也应当予以重视;其八,应当培养儿童从小树立“社会互助”和“图自立”的观念;其九,应当重视幼儿师资的培养和训练。熊希龄甚至将对儿童的教育提高到了卫国存种的高度加以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可见熊希龄思想的先进性。最后作者将他定位为“有志于造福人类的社会活动价家、慈善家和平民教育家”[9],这一评价我认为是非常到位的。熊希龄作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参与过很多近代史上重大的慈善活动,从前面周秋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对此,周秋光和其他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层面对熊希龄的慈善思想及事业进行了论述[10]。与此同时,也有学者采用将两位慈善人物进行对比的研究方式,[11]为我们从多角度了解熊希龄提供了途径。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拉开了序幕。其中西方的慈善思想在中国逐渐流传开来,中国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就是在西方在华的慈善思想以及慈善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西

方在华的慈善事业主要是有西方传教士来完成的,他们在中国开办西医院、育婴堂、赈济灾害等等。传教士对中国各地方的灾荒赈济是很积极的,如李提摩太提出对山西的赈济。[12]但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关于从事慈善活动的传教士个人或者群体的研究专著成果较少,大都包含在教会慈善事业之中。如周秋光的《中国慈善简史》,顾长声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中对教会的慈善事业都有研究。[13]

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来有许多学者尝试将近代慈善家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来研究,目前已经有一些成果问世。如廖良梅考察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慈善家群体,具体分析了慈善家群体对中国慈善事业走向近代化所产生的作用、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14]还有学者对晚清江南慈善家群体进行了研究,其中除了经元善以外,比较多的就是对余治的研究。余治,在学术界更多的是将他作为近代戏曲作家来研究,可是他还有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近代著名的慈善家。他是晚清江南慈善事业中关键人物之一,许多相关研究都不免提到他的善行,但专以余治作为研究对象的却不多,其中游子安、赖进兴的两篇专论对余治进行了论述。由于余治不仅仅自己做善事,同时也喜欢劝告别人做善事,其中之一的途径便是著善书。香港学者游子安由此概述了余治毕生致力于善书著述的善举,并解析、评述了他搜集古今善举章程而编写成的《得一录》,在文章中指出他修己劝人、广行施济及刊布善书,实际上秉承着江南地区一脉相承的劝善传统。[15]赖进兴的研究则更进一步,他从余治的行善理念及其实践过程着手,探讨了“善人”在整个慈善事业中所发挥的实际影响与作用,还剖析了余治的善书作品并将之与明清善人做一比较,认为余治并非完全延续明末以来的行善传统,而是提出应对新时代社会问题的新善举。[16]针对余治在新时代提出解决社会问题新善举这一问题,黄鸿山、王卫平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他们在论文中有提到江南慈善家在救济灾民的时候提出的新方法。在传统的救济方法上也无非是“分人以财”,但这种方法不仅救助的对象有限,而且耗资巨大,还容易养成救济对象的懒惰心理。但余治已意识到这种做法的不足,或劝善教化,或教其读书习艺,或教以生存技能,着眼于挖掘、培养救助对象的能力,促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困境。[17]此外,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慈善家群体的活动研究,还总结出晚清江南慈善家群体的其他活动特点,如活动范围广;事业规模大;社会动员能力强;以慈善事业作为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等等。同时,在文章中还提到,江南以余治为中心的慈善群体构成,主要通过朋友和师生关系构成;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对余治其人的评价的问题。王国庆在其《中国近代慈善家群体研究》中对近代一些著名慈善家群体兴起的原因、他们的慈善事业及特点、慈善思想以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做了全面的阐述。[18]

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在众多慈善家的努力下逐渐向近代化方向发展,对灾民的赈济同时在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维持了社会的相对安定。尤其是熊希龄等的慈善思想的形成集慈善教育的兴办,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学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对促进和改善现代中国的慈善事业等有着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礼·地方官》

[2] 兰天祥、杜国良:《郑观应慈善思想论述》,《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28卷第1期

[3] 陈国威:《试论郑观应的慈善观》,《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4] 虞和平:《简论经元善》,《浙江学刊》1988年第2期

[5] 朱英:《戊戌时期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江汉论坛》1999年第11期;《经元善与晚清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 罗彩云、陈丽华:《论经元善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株洲师专学报》2002年第三期

[7] 朱英:《论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与活动》,《江汉论坛》2000年第11期

[8] 高鹏程、李震:《张謇与清末民初南通的慈善事业》,《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菜娟:《慈善公益事业与张謇的人生境界》,《理论探索》2006年第1期;柏骏:《试论张謇的慈善思想和实践》,《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高鹏程、张健:《论张謇的南通慈善事业》,《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赵有梅:《张謇慈善思想探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高鹏程、蒋国宏:《浅析张謇兴办南通慈善事业的动因》,《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蒋国宏:《张謇慈善思想探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等

[9] 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熊希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近代中国慈善论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论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7月第4期

[10] 周秋光主编:《熊希龄: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岳麓书社1996年版;陈礼茂、马军:《妥协与抗争:熊希龄与善后大借款》,《史林》2003年第4期;李祥风:《回忆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文史精华》1999年第10期;马起华主编:《两岸文化交流》,台湾中华会1995年版

[11]赵明远:《张謇和熊希龄的慈善思想》,《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2]黄波:《英国慈善家曾赈灾山西》,《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中旬》2011年第11期

[13]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廖良梅:《社会慈善家群体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述论》,《求索》2004年第12期

[15]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9—110页

[16]赖进兴:《晚清江南士绅的慈善事业及其教化理念———以余治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台南,成功大学历史学系,2004年

[17]黄鸿山,王卫平:《晚清江南慈善家群体研究———以余治为中心》,《学习与探索》2011 年第6期

[18]王国庆:《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论文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近代史,耻辱,爱国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

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尔雅答案

1 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分别是由()和()领导的。 A、孙中山、张勋 B、袁世凯、张勋 C、袁世凯、黎元洪 D、孙中心、袁世凯 我的答案:B 2 袁世凯统治时期,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 A、独裁 B、民主 C、共和 D、君主立宪制 我的答案:A 3 君主制结束后,第一个基本上统治了全国的国家领导人是()。 A、袁世凯 B、孙中山 C、黎元洪 D、冯国璋 我的答案:A 4 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A、1895.0 B、1893.0 C、1894.0 D、1892.0 我的答案:C 5 甲午战争失败后,袁世凯上书李鸿藻,认为战败的原因之一是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 我的答案:√ 1 1902年,袁世凯在推行军队改革中,制订了()。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 D、《募练新军章程》 我的答案:D 2 段祺瑞曾任直隶军政司()总办。 A、督办处 B、兵备处 C、参谋处

我的答案:C 3 1904-1905年发生的日俄战争是为了争夺()权益而发生的战争。 A、朝鲜 B、中国东北 C、日本和俄国 D、朝鲜和中国东北 我的答案:D 4 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是朝鲜。() 我的答案:× 5 1905年,北洋练成六镇新军,并由袁世凯的亲信担任统治职务。() 我的答案:√ 1 ()认为湘军是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 A、罗尔纲 B、茅海建 C、陈旭麓 D、冯天瑜 我的答案:A 2 清末新政的模范省包括()。 A、湖北省、湖南省 B、直隶省、湖北省 C、湖北省、山东省 D、山东省、直隶省 我的答案:B 3 袁世凯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军阀的鼻祖。() 我的答案:√ 4 教育司下设三处:专门教育处、普通教育处、编译处。() 我的答案:√ 1 按清政府学部的统计,1907年()拥有学堂及教育处所的数量居全国首位。 A、山东 B、直隶 C、北洋 D、四川 我的答案:B 2 在振兴实业的过程中,()被委派为工艺局总办,成为袁世凯的得力帮手。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报告 题目: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掠夺 学院旅游与烹饪学院 班级食品1704 姓名朱江涵 学号172403426 实践时间.5.23-5.25

一.帝国主义对全中国的经济侵略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的方式 2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3中国人民对经济侵略的反击 结果 参考文献

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 1.强迫贷款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入侵后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贫弱,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下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中大多都有强迫清政府赔偿“战争损失”的条款,而晚清政府国家腐败,国库空虚,由地主阶级所领导的洋务运动又在北洋战争后彻底失败,那么向帝国主义借贷就成了清政府必然的选择,而这些贷款往往又都有极高的利率。 以辛丑条约为例,清政府理应赔偿白银4.5亿两,但经过39年的借贷,本息共计为 9.8亿两,实赔了6.5亿两。 2.修建铁路,开办工厂 修建铁路也是必须要提的一条,帝国主义在华投资建造了几十条铁路例如滇越铁路、胶济铁路、安奉铁路、南满铁路、京汉铁路、正太铁路、京奉铁路、沪宁铁路、粤汉铁路、津浦铁路、广九铁路、道清铁路,可以说近代中国的主要铁路系统都是由帝国主义国家出资修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开办各种工厂,直接将从中国掠夺的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倾销到中国 3.建立矿场,掠夺资源 以918事变后的东北为例,日本在东北修建大量矿场,肆无忌惮的掠夺铁矿石等资源,日本在侵华期间大概累计掠夺煤炭约10亿吨,铁矿约1.8亿吨,铜矿约150万吨,铝约10万吨,镁约5万吨。 4.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中国近代史人物点评

中国近代史人物点评——李汉俊 李汉俊(1890~1927),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原名书诗,又名人杰,号汉俊、湖北潜江人。早年曾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主要从事著述和翻译工作,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与陈独秀、李达等共同发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2月即代理上海党支书记,并主编《新青年》。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因与陈独秀、张国焘意见不一,回武汉从事革命工作,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1923年参与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领导工作,是中共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后脱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先后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湖北党部青年部长。1926年春赴上海任教。1927年底被军阀胡宗铎逮捕,同年12月17日在汉口遇害,年仅37岁。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少年时期李汉俊1890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县沱埠垸袁桥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李汉俊聪慧过人,勤于学习,并萌生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他6岁进私塾念书,有过目成诵的聪慧。小小年纪,就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娴于辞令辩才。李汉俊年幼时曾听

他父亲给他讲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次农民起义的故事,他从中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历史知识。20世纪之初,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四方列强大肆侵略,华夏大地已是“瓜剖豆分,千村寥落”。李汉俊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了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萌生了拯救国家民族的念头。他说:“我们求学是要成为有用之才,以便有朝一日为国家民族扬眉吐气而出力。”倡导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汉俊是中共创立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1904年,年仅14岁的李汉俊东渡日本求学,留日期间受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影响,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李汉俊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十分勤奋地学习马克思原著,并用以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说:李汉俊是中共中“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1918年回国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翻译和撰写工作,创办《劳动界》,他参加编辑的《新青年》、上海《星期评论》、《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最重要刊物,影响了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在内的整整一代革命青年。在上海参与发起建党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建立。早在1919年9月,李汉俊就萌发了在中国建党的思想。1920年初,他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着手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同年5月,他和陈独秀等组织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他和陈独秀等又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

中国近代史论文

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探索国家出路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一条线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生都献身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多层次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改革派等不同阶级在经济、制度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做出了探索,本文将对不同阶层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分析,探寻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制度探索;思想探索;经济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方面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尽管绝大多 数探索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探索精神及历史意义,经验教训,确实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究,发掘其背后的价值。这些经济、制度及思想上的探索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度上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是遭受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这里我们就要首先探讨制度的问题。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开辟新路。 而对于制度的改革,不同的阶级做出了不同的努力,这其中有非武力的即对政策的改良改变,也有武力的即通过革命斗争更换政权。 (1)资产阶级非武力——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但结果以失败告终。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但是由于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2)资产阶级武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终于取得了 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报告 ——刘志丹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1928年,由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继清涧起义后规模最大的军队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武装起义,是我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华起义的深远意义在于它用热血和生命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刘志丹同志正是吸取了渭华起义的经验教训,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创建了西北工农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

二、提出三色论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刘志丹认为,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率部同吴岱峰阎红彦等部会师,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该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随后,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以合法身份发展革命武装,多次被捕和关押。经党组织和南汉宸、杜斌丞等著名人士的营救而获释。刘志丹为了创建革命武装,以非凡胆略,一次次打入军阀部队,出生入死,毫不退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 所谓“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他认为,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其中不少人出身贫苦,侠肝义胆,由于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被“逼上梁山”。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复杂。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改造,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三、创造三窟论 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四、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 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完整版)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篇综述第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关于综述部分,可以用15分钟的时间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宏观上的简要概括,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书上具体内容安排给学生课后看。 这个时期与前八十年相比,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然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需要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不同的是,这段时期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中国人救国理念和道路选择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中国自身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也孕育了新的革命因素。 在内外已经变化的条件和因素影响下,我们的救亡图存有了新的理念选择和路径取向,并最终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争取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谋求自身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政治前提。 这30年是翻天覆地的30年,跌宕起伏的30年,辉煌壮丽的30年!这30年同学们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 1、这30年间,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的社会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斗争的主力;由于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除农民外,中国的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营垒,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2、这30年是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论文 -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专业论文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学生姓名:张剑201010213115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441 专业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赵荣霞 2015 年12 月12 日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摘要: 中日之间战争渊源很长,从唐代开始,中国强,日本来学习仰慕,中国弱,日本来侵略蚕食。日本这个国家表面是很善于学习其他先进文明的思想,骨子里,还是很野蛮也原始的。可以说是一个披着资本主义外衣,有唐代文化特色的奴隶制军国主义国家。日本侵华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不断的试探和评估,国家力量的综合力量的起伏。二次大战虽然结束,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得到充分惩罚,由于美国为了自己在远东势力的私利。中国政府虽然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占领日本,而且日本完全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做出充分的战争反思。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是中国历史不可磨灭的痛。 关键词:中日侵略原因

正文: 一、 日本历次侵略中国的深层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既不是偶然举动或心血来潮,也非如其所言是某些激进分子或少壮派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犯上作乱”、“自作主张”,更不是所谓的由于中国的“刺激”和“引诱”,而是有着深刻的民族心理背景的[4]。通过军阀、党阀、财阀、学阀等主流社会势力表现出来并轻华侵华的意念,是一次次侵华举动的心理基础和源动力。 中(清)日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综合国力得到空前的加强,而中国满清政府则面临各国列强的欺辱瓜分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内忧外患之中,日趋衰微。固有的“中华朝贡体系”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瓦解。经过四百年来日本思想家处心积虑的宣扬,“大日本帝国”的观念已经深入日本各界。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当时日本政界流传已久的基本论调是:“腐败堕落的清朝,是东亚之大敌,亚洲之叛徒。与清朝提携保卫东亚和平,纯属痴人说梦”。充分暴漏了明代以来对中国的敌视和蔑视,这种心理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持续发酵,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日本帝国”趋于成熟,“大东亚共荣思想”开始萌生。 二、 日本方面[3] 日本国内矛盾重重,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

中国近代史论文

革命遗址的开发与保护 ----以福建省长汀革命旧址为例 摘要:革命遗址是革命斗争的产物,凝聚着深刻的内涵,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长汀县具有丰富多样、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长汀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从转变思想认识、加强整理研究、促进区域合作、整合有效资源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长汀 一、长汀县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长汀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红色资源比较丰富,具有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密集的特点。目前,长汀县拥有多处革命遗址,共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省级革命建筑物、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个省定的革命基点村。自2009年以来,长汀县党史研究室、老区扶贫办、老区建设促进会对这34个革命基点村史进行了编修,经过研究确定了东埔村等72个具有明显革命斗争史实的县级革命基点村。同时,长汀县邀请了部分专家和教授协同编制了《长汀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和《长汀县红色旅游景点项目建设》。近年来,随着长汀县红色资源的开发,长汀县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元投入,对革命遗址群进行了开发、修缮和复原,不断加大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并且学校通过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和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访问革命烈属,查阅史料,邀请老红军和有关人员做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报告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们在长汀进行英勇革命斗争的事迹。这些红色资源大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质载体, 也是长汀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基础。 二、长汀县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长汀县在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 但客观上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的认识还相对比较狭隘。一些部门认为,文化资源是软性的,与中心工作联系不大。对长汀县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过于突出红色资源的旅游经

近代史人物评价

李鸿章评论 张煊赫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1898,李鸿章赴欧洲。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李鸿章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11月去世。 评论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让人感到可惜,中国就是在他那个年代才开始衰败的,所以他也是有责任的.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李鸿章生逢

中国近代史纲要综述上编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库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多少年:( B ) A.、1000多年B、2000多年C、3000多年D、4000多年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五四运动 3、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D )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 4、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根据是:(B) A、中国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5、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C) A、封建社会 B、前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具有两重性,其根源在于(C)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资金少、规模小、力量弱 B.受到官府的控制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成长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 D.民族资产阶级大多数来自过去的地主、商人和官僚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以后的中国,未能赶上世界的先进潮流,越来越落后于西欧。主要的原因是下列的哪些因素在清代中叶以后已经成为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桎梏:( ABCD ) A.、传统的封建生产方式 B.、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C.、以家族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D.、以封建经学为统治思想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 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的条约有:(ABDE)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E、黄埔条约 3、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中国产生的新的社会阶级是:(BD) A、地主阶级 B、无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资产阶级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特征是:(ABD)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B、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C、军事上的软弱性; D、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5、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BD)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AC)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一次中国历史的转机点 摘要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件。 关键字:指导思想、转折点、启蒙运动 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发生了许多的事件,基本上,这些事件都表现出,中国近代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在这众多的历史事件中,“五四运动”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五四运动”带给近代中国的,是一个全新的转机。 从1840年后西方列强凭借着火枪洋炮,撕开了曾经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更随着外国资本注意不断入侵,使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权利不断扩大,使得当时广大人民生活在一边水生火热当中。在饱受列强的欺凌下,国人逐渐明白落后就要爱打的道理,于是不断有新的思想出现,有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出现,代表就是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也进行过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同时还有浩大的辛亥革命,不过最终这些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除了当时政府的软弱和退让以外,还在于当时的统治者没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这就导致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①”,直到后来的二次革命,而“五四运动”恰恰是将一种新的思想浪潮引进中国。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过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过载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过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息消息传到中国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孙中山 人物简介: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主要成就: 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历史评价: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和将士作战。因此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袁世凯与清末新军 1 袁氏家族的()曾带兵在安徽北部一带与太平天国以及捻军作战,与曾国藩、李鸿章关系很好。 C ?A、袁克定 ?B、袁世凯 ?C、袁甲三 ?D、袁崇焕 2 关于“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出自《沙家浜》中的人物胡传魁 ?B、说明乱世中如果有枪这个兵器就立于不败之地 ?C、说明乱世称王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D、说明英雄必须要有武器才能称王 3 关于袁世凯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BCD ?A、与日本关系非常好 ?B、自幼不喜欢八股文和科举 ?C、曾经做到了相当于今天政府驻朝鲜外交官的职位 ?D、甲午战争之后建议大力改革军事 4 袁世凯在甲午战争之后对军事方面的主张有()。ABCD ?A、大力裁汰旧军 ?B、要改变军事制度、思想 ?C、完全按照西法训练军队 ?D、从学堂精选士兵 5

孙中山是第一个临时大总统,是君主制结束以后第一个基本上统治了全国的国家领导人。 错误 6 袁世凯认为德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的,他的新建陆军基本按照德国模式来操办。正确建立北洋六镇军队系统 1 下列规定中,不属于袁世凯《募练新军章程》规定的是()。B ?A、年龄限二十岁至二十五岁 ?B、限家三代有九品以上官职者 ?C、报明三代家口、住址、箕斗数目 ?D、身高限四尺八寸以上 2 1902年,袁世凯正式创立直隶军政司,下设三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三个处的是()。A ?A、武器处 ?B、兵备处 ?C、参谋处 ?D、教练处 3 清政府设立了练兵处负责新军编练,总机大臣是()。B ?A、奕劻 ?B、袁世凯 ?C、铁良 ?D、徐世昌 4 下列选项中,练兵处机构官职与官员对应正确的是()。C ?A、军令司副使段祺瑞 ?B、军令司副使王世珍 ?C、练兵处提调徐世昌 ?D、军令司正使冯国璋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总学时:32 学分:2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教学时数分配

注:下编各专题内容纳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系统学习(基于课时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原因考虑)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单元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专题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了解1840年至1919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了解近代中国人民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 4、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 5、理解和掌握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6、能够独立分析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正确分析当今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近代的通商口岸、外债与今天的口岸开放、引进外资的区别等。 教学内容: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变化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任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切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 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专题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什么主张和方案;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图文版)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 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 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 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 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 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 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 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 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奏稿》 (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藏陕西西安碑林) (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P15 1.力主收复新疆。 2.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爱国民族英雄。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 最后壮烈牺牲。 (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 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鸿章:清朝官员。(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 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年4月,与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全权 议和大臣。(2)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1865年,与曾国藩 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 业。在上海民用工业创办轮船招商局。(3)甲午战败后,李鸿 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 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曾国藩: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1861年创办了军事工 业安庆军械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张之洞: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创办民用工业汉阳铁 厂和湖北织布局。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促使清政 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 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复出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 科举制度。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感想 思政122 何谓能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这门课是这个学期甚至大学一来上的比较特殊的一门课,课程的开展也对于我的发展帮助很大。 首先一点,这门课程老师上课时并没有字很多的PPT,也没有很枯燥乏味的教案,完全是讲到哪里上到哪里。老师教学认真,课堂效率高,授课内容详细,我们学生大部分都能跟着老师思路学习,气氛活跃,整节课学下来有收获、欣喜,使人对此门课程兴趣浓厚。这种百家讲坛式的讲课方式,能够很大一部分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这对于我以后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借鉴。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感触:小学课堂最具活力,中学课堂次之,大学课堂则索然无味。这是因为中小学课堂里有生动的故事,好玩的游戏,学生喜欢,大学课堂则反之。也曾有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课堂上可以给我们多讲几个故事,或者多搞一些小活动吗?这样我们会学得更开心的。”可见,青少年学生爱在玩中学,爱在乐中思考。灌输式的教育是平淡的,而故事是生动地讲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招引下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更加积极地思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这个课程,它可以讲的很学术,也可以讲的很具有故事性,如何将一个历史人物饱满的塑造起来,就不能仅仅只讲他的光荣事迹,那些人尽皆知的故事。阳光会造就阴影,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一个人。会使他更形象,认识的人也会觉得更深刻。之所以说故事教学超越了教材,这是因为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是依据教材设置的,但素材的选择已经超越了教材。超越教材不能让学生甩开教材,而是让学生从教材出发,超越教材的局限,最后再回归教材,感悟与反思所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不能把学生惯出竖着两只耳朵学习的坏习惯。恐怕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这种习惯,老师和学生手上都拿着一本同样的教材,我们都看过了,新鲜感早过去了,课堂上我们再照葫芦画瓢式的讲一遍,用两个字说“没劲”,数一数低下了几个脑袋就知道了。而故事是依据教材而编,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故事当中,将教学重难点演变成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真正实现“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归教材”。

中国近现代十大人物

毛泽东 (1893年 12月26日- 1976年9月9 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湖 南湘潭人。中 国革命家、战 略家、理论家 和诗人,中国 共产党、中国 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

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早年投身革命,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孙中山 在中国近代 史上,孙中山领导 了两场革命,一场 是辛亥革命,革命 的对象是满清王 朝。另一场是国民 大革命,是一场反 帝反封建的伟大 革命。 推翻满清王 朝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孙中山是这场革命的领导者。若论先行者,青洪帮一类的许多帮会组织,都是推翻满清王朝的先行者,孙中山是继承了他们的遗志。辛亥革命早期打出的,也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虽然,北伐战争最后由蒋介石领导的,但是,也不能说孙中山是国民大革命的先行者。因为,国民大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孙中

中国近代史论文1-鸦片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联合战线。1857年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