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1)

名字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2.边际消费倾向MPC: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0

3.流动性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4.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降低的效果。

5.菲利普斯曲线: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简答

1.简述影响AS曲线斜率的因素。

答:总供给曲线AS指劳动市场均衡时(经济制度、资源数量和技术水平既定情况下),经济社会的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影响AS曲线斜率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进行调整所要求的时间的长短

按照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进行调整所要求的时间的长短,宏观经济学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即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

①古典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因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斜率无穷大。影响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的存量和技术变动。生产要素的存量增加、技术进步会导致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反之,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②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水平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定价格水平出发的直线,斜率为零。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③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价格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常规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的原因为:不完全预期、完全货币幻觉和货币工资刚性。

(2)人们对价格水平变动的预期

在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很稳定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会因为人们对价格水平变动的预期不同而不同。又由于人们对价格水平预期可能会因为调整时间的长短不同而不同,所以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会由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2.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

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3.说明宏观经济学的共识

(一)在长期中,一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决定了它的共谋繁荣生活水平。

(二)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三)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率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

4.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解答: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t=Atf(Lt,Kt)

式中,Yt、Lt和K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1,即

GY=GA+αGL+βGK

式中,GY为产出的增长率;G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L和G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5.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解答:宏观经济学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的说明,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如图17—2所示。

图17—2 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的说明

从图17—2可以看到,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第一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二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17—3表示。

在图17—3中,AD 是总需求曲线,ASS 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 。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 ′S ,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 ′,价格水平为P ′,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图17—3 滞胀状态的说明

6.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解答: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断运动形成的。

7. 试用IS -LM 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答:(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一般而言,考察一国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该国的国民收入。从IS -LM 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政府收支变动(包括变动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 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显然,从IS 和LM 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 曲线和LM 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2) 在LM 曲线不变时,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 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 曲线越平缓,则IS 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 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 斜率越大,即LM 曲线越陡,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 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下面用IS -LM 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①LM 曲线不变,IS 曲线变动。在图4—6(a)、(b)中,假定LM 曲线完全相同,并且起初的均衡收入0Y 和利率0r 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假定是增加一笔支

出ΔG ,则会使IS 曲线右移到

1I S ,右移的距离是2E E ,2E E 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2E E =G K ΔG 。在图形上就是指收入应从0Y 增加至3Y ,0Y 3Y =G K ΔG 。但

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3Y ,因为IS 曲线向右上移动时;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即LM 曲线不动)。因此,无论是图4—6(a)还是图4—6(b),均衡利率都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1E ,收入不可能从0Y 增加到3Y ,而只能分别增加到1Y 和2Y 。

从图4—6可见,01Y Y <02Y Y ,也就是图4—6(a)中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4—6(b),原因在于图4—6(a)中IS 曲线比较平缓,而图4—6(b)中IS 曲线较陡峭。IS 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敏感度所决定,IS 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 曲线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图4—6(a)中的13Y Y 即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01Y Y 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4—6(b)中IS 曲线较陡峭,说明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挤出效应较小,政策效果也较前者大。

②IS 曲线不变,LM 曲线变动。在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因LM 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 曲线斜率越大,即LM 曲线越陡,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 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4—7中所示。 图4—7中,假设IS 曲线斜率相同,但LM 曲线斜率不同,起初均衡收入0Y 和利率0r 都相

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增加支出ΔG ,则它使IS 右移到

1I S ,右移的距离12E E 即03Y Y ,03Y Y 是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但由于利率上升

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实际分别只增加01Y Y 和02Y Y 。

图4-6 财政政策效果因IS 曲线的斜率而异

图4-7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从图4—7可以看出,政府同样增加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时,引起国民收入变化较小,也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小;而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较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其原因是:当LM曲线斜率较大时,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大(从而LM 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8. 比较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一般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

答:通常三者的关系可以通过图6.13来表示:

图6.13几种供给出曲线

凯恩斯主义的AS曲线有时也被认为是极端情况下的短期AS曲线。

垂直的或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是在古典信条即“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至少在长期中是如此)”下推导出来的。但是现实中,价格(主要是工资,也包括物价水平)却是粘性的即非完全伸缩性的。

一般的AS或短期的AS曲线为什么会向上倾斜呢?参见图6.14。

图6.14短期供给出曲线向上倾斜原因

(1)新古典主义的错觉理论

假设物价总水平降到低于预期水平。物价水平降低引起对相对价格的错觉,而且这种错觉引起供给者对较低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2)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理论

名义工资(因合同先定和劳工政策)调整缓慢或在短期中是粘性的。厂商根据预期物价水平事先同意支付某种名义工资。若物价水平下降低于预期而名义工资仍不变,则实际工资(W /P)上升到企业计划水平之上,企业实际成本增加,自然会减少劳动雇佣和物品及劳务的生产。

(3)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价格理论

相对于理性预期,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物价水平变动的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市场要求的水平,高于市场要求水平的价格压低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生产。另外,企业对小的物价变动不愿作价格调整是因为存在菜单成本。

9.IS-LM模型推导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并分析为什么是向右下方倾斜

论述

1.宏观财政政策的内容?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说明如何刺激总需求?

答:(1)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宏观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支出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务政策是有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②财政主体指的是政策指定者和执行者。政策主体的行为是否规范,对于政策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效应的大小都具有影响作用。

③宏观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首先,这个期望值,受政策作用的范围和作用强度的制约,超出政策功能所能起作用的范围取值是政策功能的强度所不能达

到的,目标也无法实现。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财政的基本特点,我国财政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价相对稳定。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收入的合理分配。“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抑制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悬殊太大,又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

第二,经济适度增长。适度的含义就是量力而行。

第三,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④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

税收是最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之一,广泛地影响到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稳定、收入公平分配和其他更为具体的财政政策目标。

预算作为一种控制财政收支及其差额的机制,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中居于核心地位,能协调地和明显地反映政府财政政策的意图和目标。

补贴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在现代各国的财政政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优点是灵活性和针对性,这是其他财政政策手段所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

⑤宏观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实施存在如何从政策工具变量到政策目标变量的转变过程,简单的说,财政政策传导机制就是财政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各政策工具通过某种媒介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财政政策工具变量经由某种媒介的传导转变为政策目标变量(期望值)的复杂过程。

(2)利用宏观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

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是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过剩的主要是“私人物品”。其成因主要是:消费品供求不对路;全社会有效需求总量减少;居民消费心理向未来倾斜;消费预期受买高不买低的影响;高层次消费品价格高;居民投资热情降低等等。我国自从1997年改革开放以来,所执行的财政政策都是“积极”的,都是“放水养鱼、放权让利、藏富于民”的“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财政从统收统支、全面统管,到收缩范围、实施“公共财政”都是旨在调动广大企业、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我国目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却不是完全从这个意义来讲的,它既不同于上述的放权让利的“积极”,又不同于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由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当前,我国利用宏观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应采取以下财政措施::

①扩大赤字,增支也增税

凯恩斯经济学中所说的积极扩展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以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的方法来扩大有效需求,解决就业问题。而我国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政府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支出以满足政府投向公共基础建设领域和启动内需的需要。然而,同时非但没有减少税收收入,而且税收还有了很大的超常提高,这是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特征。

②立足长远,调整结构,深化改革

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立足于经济的长远发展而采取的应变之策,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战略调整。这又与西方的一般扩展性财政政策不同。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基本结束了长期供给不足的“短缺”局面,由资源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这就意味着,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将面临内需乏力、需求疲软的状态,这就必然迫使我们要从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上实现“两个转变”,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出发调整经济结构。为此,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在增加税收、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另一方面则以国家宏观战略为依托,将增加支出的范围限制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和支持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发生。同时也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缓解社会

矛盾营造了缓冲的空间。如抽出大量财政资金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制、费税关系等领域的改革,缓解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以此从长远角度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深化改革。

③短期杠杆,化解风险

这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着眼于运用国家短期定向的资金投入来启动内需,带动民间投资的发展,以此发挥财政投融资的杠杆带动作用。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化解经济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比如2000年增发的特别国债就是用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而且在增发国债的过程中也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1999年又从财政资金中拿出数百亿元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以支持四大银行清理不良资产,改善大中型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不良债务,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2.近年来,我国失业率大增,大学生毕业失业率大增

a.失业类型

b.失业会造成经济、社会损失

c.政府如何解决失业问题?

3.

宏观经济学(1) (1)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 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补充: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民收入NI 个人收入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第十三章 1.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凯恩斯定律: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使供需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3.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时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5.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6.政府转移支出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7.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补充:①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MPC=Δc/Δy ②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APC=dc/dy ③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MPS=Δs/Δy ④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APS=s/y 第十七章 1.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价格稳定是第二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

长是第三目标) 2.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3.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4.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5.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6.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7.政府购买: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8.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0.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1.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体制,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12.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或者说放款利率。 1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第十八章 1.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2.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3.经济增长:产量增加。 经济发展: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第十九章 稳态:包括资本存量和产出在内的有关内生变量将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一种状态。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开幕式主题发言 ——王志伟教授的发言 当前西方经济学界中出现的各派经济学家将微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甚至完全以微观分析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所引发了一些问题,引起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王志伟教授从对凯恩斯的批判——缺乏微观经济基础谈起,认为宏观经济学一定要有微观基础。 首先综述当前对此问题的三种观点:1将个体经济行为、群体经济行为和总体经济行为和结果看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微观个体经济行为并非完全不同,也并非完全一致,个体在不同总体中的行为也可能有一致性,总体和个体的性质有一致性,群体和个体利益的分配问题,与马克思与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相接近;2直接将个体经济行为代表或等同于总体经济行为。该观点可称为“个体经济行为—总体经济行为或结果”的模式。这是典型的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点,认为要先研究微观行为才对宏观进行分析。对微观个体经济行为的分析,就代替了对宏观总体经济的分析;3直接的“总体(总量)分析”。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宏观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之一。侧重宏观总量,但并不是完全脱离微观,从平均化和代表性角度进行分析,微观分析痕迹不明显。凯恩斯主义不能彻底解决微观问题。总体(总量)经济分析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它直接联系宏观经济状态,反映宏观经济问题的趋势和性质,由此引发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其次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至少要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经济情况要有基本的一致性;第二,微观经济行为要成为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第三,宏观经济总量要和微观经济变量具有某种合乎逻辑的数量联系。 同时对现有国外教科书中存在价值论的矛盾与倒退等问题提出看法,质疑主观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性,效用不可度量。现有文献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阐述如何与宏观经济问题相一致,应该怎样认识“经济人理性”和“理性预期”这类问题。王志伟教授认为理性人假设是重要的,需要关注理性程度问题,理性和知识,市场机制的关系,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及社会理性的关系。完全理性的假定并不符合实际,也不能由此证明基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性行为会自然导致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最好例证。如何将微观个量转换为宏观总量面临的问题:个量如何加总为总量,价格和经济结构在宏观分析中的重要性,微观与宏观的不一致如“储蓄的悖论” “减员增效的宏观悖论”等等。完全竞争的市场分析不可靠,建模和数量分析问题。引用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对学习经济学的人提出过非常精到的建议:要想学习和研究经济学必须要掌握理论、历史和统计这三样工具。如果将最后一项扩展为数学,也还有理论和历史是必须掌握的。只侧重数学显然是不够的。 总之,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新古典经济学所给出的微观基础,充其量只对说明最基本的经济原理具有有限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参考答案1-4章

第一章总产出 二、分析与思考 1,在总产值中包含着中间产品的价值,如果以各部门的产值总和来合算总产出,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2,因为这只是证券资产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或蒙受的损失与本期生产无关。3,可能会,因为销售的产品可能是上年生产的产品。GDP与GNP应该以后者,即本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为口径。因为它是用来衡量国家当年总产出水平的量的。 4,不是,因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NP或GDP中减去折旧、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障支付、个人所得税,再加上转移支付得到的。 5,购买住宅属于投资行为,因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购买或建造住宅一般都是使用银行贷款,而且住宅也像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是一次购买、长期使用、逐步消耗的。 6,一般中间产品在当期生产中全部被消耗掉,其价值完全包含在产品的销售价格中。而,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则是被逐步消耗的,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成本的仅仅是固定资产中部分被消耗掉的价值,即折旧。 7,不是。因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并不只是在消费最终产品上。8,不是。总产出包括的是净出口,对外贸易规模大,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总产出规模不会因对外贸易规模大而变大。 9,可以。因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是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平减指数可以衡量物价水平变化,所以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10,不一定。因为购买力平价在计算时有样本选择的典型性与权重确定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反映两国货币实际比率。 三、计算题 1,解:Y = C + I + G + NX GN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 NNP= GNP-折旧 NNP=16000-500=15500 NI= NNP-间接税 NI=15500-2000=13500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移支付 PI=13500+500=14000

2018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标关系

2018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 标关系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会增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要实现物价稳定,就必须运用紧缩性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从而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在价格和工资由自由市场决定的经济社会中,减少通货膨胀的政策必然要在高失业和大的GNP缺口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的一面。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提高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需要向知识和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会导致资本特别是机器对劳动的替代,从而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的实现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往往需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也会妨碍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国外质优价廉商品的进口,降低本国居民的效用水平。为了享受国外的低价商品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增加进口,往往引起相关行业的工人失业。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一个国家要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需要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必要时,还要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这势必会恶化投资环境,造成价格扭曲,滞缓经济增长,降低经济效率。反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这样,出现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 以上四大目标的关系如表16.1所示。 表4-1 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0 - * + 充分就业- 0 + - 经济增长* + 0 - 国际收支平衡+ - - 0 注:表中“+”表示目标关系一致;“-”表示目标

中级宏观经济学1(1)

第一章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几个重要总量指标(总产出、总就业和物价水平等)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 本章阐述宏观经济的问题、度量、分析方法。第一节介绍几个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几个关键的宏观经济指标及其度量,以及全书所采纳的分析方法。第二节首先把所有的交易对象综合为几个复合商品,并把所有经济主体划分为代表性的家庭、厂商和政府;然后对这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关系进行假设,并在假设的前提下分析他们在商品、劳动、生息资本和货币市场中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和定义 一,宏观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的首要问题是商品和劳务产出的总水平。核算产出总量最常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与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和资本)投入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工人的就业和失业水平、劳动力分配、资本的形成和利用,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总量的变化情况,也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综合物价指数,如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都是衡量国民生产总值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价格的。宏观经济学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解释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率。 有关金融市场的分析集中在该市场上的交易量是如何与经济领域内其他方面的活动水平相互作用的。其研究的重心放在利息率和生息资产(股票、债券)价格的决定理论上。 国际收支往来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水平、收支水平,以及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 政府应如何采取行动,尤其是如何利用政府支出、税收,以及货币和债券的发行来影响经济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关经济周期的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分析表明时间序列中一系列相关的经济变量是密切联系的,尤其是产出、就业、消费、投资、价格、实际工资和货币供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给经济周期现象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和逻辑上一致的解释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宏观经济学还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研究阻碍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的整体市场失灵的潜在根源。市场失灵的潜在根源可能在于价格体系无法包含所有互利的交换行为和各个经济主体缺乏能使交易优化的完备信息。由于货币作为流通中介是典型的政府负债,所以也应考虑政府负债的管理、政府含息债券的发行和政府负债结构是否影响资源配置。二是资源最优跨时配置问题。 最后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执行问题:假如认为宏观经济状况不很理想,这是否意味着政府行为能从某种程度上改善这一经济状况呢?如果政府的政策是有益的,那么什么样的政策又是最优的呢?有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可能是完全无效率甚至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呢? 二,宏观经济的度量:收入和产出账户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种复合商品的生产水平进行分析,而这一复合商品在向家庭提供效用的同时也可能被用作未来生产的一种投入。国民生产总值(GNP)表示每单位时间这一复合商品生产的名义价值或货币价值。国民收入账户的研究就是要对生产复合商品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有价值的分类。 产出账户通过度量不同最终购买者所购买的产出数量来划分产出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一

第20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doc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消费、投资、货币需求) 一. 名词解释 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了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实际利率、折旧率,以及资本的相对价格决定了资本的成本。根据新古典模型,如果租赁价格高于资本的成本,企业就投资;如果租赁价格低于资本的成本,企业就负投资。 企业出于各种动机持有产品的存货:平稳生产、避免脱销、提高经营效率以及工作过程中的产品储备。 存货的加速模型假设,企业持有的存货量与企业的产出水平是成正比的,存货投资的数量取决于产出增长的快慢,存货投资与产出的变动称正比 aY N = N 为存货量,Y 为产量,a 存货占产量的比例 Y a N I ?=?= 存货投资是存货的变动量 二.公式 1.跨期消费 r y y r c c y c y r c y s r c c y s ++=++ ?+-+=????++=-=11))(1()1(21212112221 1 1c 第一期消费 1y 第一期收入 s 储蓄 2c 第二期消费 2y 第二期收入 r 利率 2.消费者跨期消费最优决策条件 边际替代率)1(r MRS +-= 3.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cYL aWR C += WR 实际财富,a 财富的消费倾向,YL 工作收入;c 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4.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1)1(—Y Y Y P θθ-+= P Y 永久收入;θ权数;1—、Y Y 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

5.资本实际租赁价格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 a a L AK Q -=1 Q 产量;A 衡量级数水平的参数;a 衡量资本在产出中所占份额的参数;K 资本;L 劳动投入量 () a K K L aA MP -=1/ () a K L aA P R -=1// 6.租赁企业单位资本的成本=) (δπ+-e K i P K P 单位资本价格 i 名义利率 e π预期通货膨胀率 δ折旧率 i -e π=r 单位资本的成本=)(δ+r P K 利息成本;价格波动成本;资本折旧成本 7.货币需求函数 ),(r Y PL M d = d M 货币需求 P 价格水平 Y 实际收入 r 利率 ),,(/W r r L P M e b s d π,= s r 预期股票收益 b r 预期债券收益 e π预期通货膨胀率 W 实际财富 8.消费者持有货币量 2/1)2/()2/(r YF N Y ==平均货币持有量 F ;每次去银行的成本 三.经济模型 1.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 ?+-+=?? ?? ++=-=2112221 1))(1()1(y c y r c y s r c c y s r y y r c c ++=++ 112121 A 点消费者每期消费正好等于每期收入 B 点消费者第一期不消费,储蓄,第二期消费 C 点消费者计划第二期不消费,第二期的收入贷到第一期 预算线斜率为r +11 _ AB 段储蓄;AC 段消费 2.跨期消费的无差异曲线 ①无差异曲线表示使消费者获得同样满足的第一期与第二期消费的组合 ②偏好的非饱和性;离远点越远,代表更好的效用水平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1.下列哪一项记入GDP ( B )。 A.购买普通股票B.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利息 C.纺纱厂买进100吨棉花D.购买一辆用过的保时捷911跑车 2.公务员的工资属于( C ) A.消费B.投资 C.政府购买D.转移支付 3.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是( B )。 A.I+G+X=S+T+M B.I+G=S+T C.I=S D.Y=G+T 4.实际GDP等于(B) A.GDP折算指数除以名义GDPB.名义GDP除以GDP折算指数 C.名义GDP乘以GDP折算指数D.名义GDP减去GDP折算指数 5.在计算GDP的政府支出部分的规模时,正确的选项为( A ) A.计入政府用于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B.计入政府用于商品的支出,不计入用于劳务的支出 C.计入政府用于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政府的全部转移支付 D.计入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用于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6.以下四种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C )。 A.边际消费倾向为0.2 B.边际消费倾向为0.8 C.边际储蓄倾向为0.1 D.边际储蓄倾向为0.9 7.最大和最小的乘数值为( C ) A.+∞和-∞B.+∞和0 C.+∞和1 D.100和0 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9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水平GDP增加( D )。A.30亿元B.60亿元C.270亿元D.300亿元 9.在一个由家庭、企业、政府、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 C )的总和。A.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B.工资、地租、利息、利润、折旧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D.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总出口 10.线性消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A )。 A.储蓄B.收入C.自发性消费D.总消费 11.一国的GNP大于GDP,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收入( C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收入。A.等于B.小于C.大于D.以上都有可能 12.在自发消费为正数的线形消费函数中,平均消费倾向( A )。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以上都有可能 13.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B )。 A.个人收入B.个人可支配收入C.国民生产净值D.国民收入 14.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B )

宏观经济学试题一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30题。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每题1分,共30分) 当年的GDP?() 1.下列哪一项将不计入 ... A.当年整修过的古董汽车所增加的价值 B.一辆新汽车的价值 C.一辆二手汽车按其销售价格计算的价值 D.一台磨损的高尔夫球清洁机器的替换品 投资的是()。 2.在以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 ... A.某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某企业建造一座厂房 C.某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某企业购买政府债券 3.用收入法计算GDP时,不能计入GDP的是() A.政府给公务员支付的工资B.居民购买自行车的支出 C.农民卖粮的收入D.自有住房的租金 4.当实际GDP为1500亿美元,GDP缩减指数为120时,名义国民收入为:()A.1100亿美元B.1500亿美元C.1700亿美元D.1800亿美元5.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元时,其消费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 B.3/4 C.4/5 D.1 6.认为消费者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可预期长期收入作为消费决

策的消费理论是()。 A.相对收入理论B.绝对收入理论 C.凯恩斯消费理论D.永久收入理论 7.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及其他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导致人们消费水平减少,这种效应被称为()。 A.利率效应B.实际余额效应C.进出口效应D.挤出效应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时,将导致均衡GDP增加()。 A.20亿元B.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 9.在下列情况下,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MPC=0.9 B.MPC=0.8 C.MPC=0.75 D.MPC=0.7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变得很小B.变得很大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D.不发生变化 11.对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货币的交易需求B.货币的谨慎需求 C.货币的投机需求D.三种需求相同 1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1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当收入增加时()。 A.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

一、 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某一国家在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所有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注意:①指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②是指当年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价值,不包括已有价值的转让。③是指通过市场在市场上交换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不包括非市场交易的价值。④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⑤流量,是时期指标⑥不仅包括产品而且包括劳务的价值。> C.f. GNP 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GDP 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1)支出法:GNP=C+I+G+(X-M )(2)收入法:GNP=雇员收入+业主收入+个人租赁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企业间接税+折旧+净要素支付(3)生产法 二、五个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 ①GNP=C+I+G+(X-M) ②NNP (国民生产净值: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C+nI (净投资)+G+(X-M) ③NI (国民收入: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总和)=GNP-折旧-间接税+净要素支付 ④PI (个人收入: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收入的总和)=NI-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交纳-社会所得税+转移支付+利润调整+红利 ⑤PDI (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 c.f.名义GNP 与实际GNP :实际 价格指数与GDP 平减指数( 可变权数价格指数是GDP 平减指数= 固定(不变)权数价格指数= 三、国民收入指标的缺陷与弥补 1.GNP 统计的产出是以市场价格为准的,许多非市场的经济活动无法统计。2.是统计的当年生产出来的产品子劳务的价值,不能反映人类从生产增中所获得的福利变化。3.不能反映产品质量的改进。4.不能反映一个人收入分配状况。5 .不能反映一国自然资源的拥有情况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6.国际统计口径差异 四、①古典宏观模型(1)商品市场的均衡由价格机制进行调节.(2)总供给是生产要素投入量函数(3)劳动市场的均衡由工资机制实现.(4)资本市场均衡由利率实现.(5)货币只起交换媒介作用MV=PY .(萨伊法则:供给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无危机论)) ②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1)工资不一定调节就业.(2)均衡不一定充分就业的均衡.(3)货币在经济运行中起积极作用.(4)投资和储蓄动机不同,利率机制不一定使资本市场达到均衡. 五、①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相应依存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储蓄函数表示储蓄和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②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消费倾向分为边际 平均消费倾向(APC :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和消费倾向(MPC : 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量),APC=C/Y )(y f C =) (y f S =

宏观经济学(1)

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NDP(国内生产净值)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NI(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潜在GDP: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产生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产品: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或者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或消费的产品。 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流量: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折旧不近包括生产中资本产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 存货投资:它不代表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支出,而是企业持有存货数量的变化,即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的存货积累。 工资: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其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利息:给企业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利息。 租金: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专利,版权等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和未分配利润。 企业间接税: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 企业转移支出:对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 间接税: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各种税收。 名义GDP:指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不变价格的)基年价格计算的该年GDP。 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总和。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工债利息等。 转移支付:只是简单的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物品和劳务的发生。 PI(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税收后的个人收入。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1宏观经济学_公式总结

《宏观经济学》公式总结 1 P21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在一年内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 即:GNP=GDP+NFP 2 P22 国内生产净值NNP 。 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之后的产值。公式为 NNP=GNP-D 3 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 4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 5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各种所得税 6 p23 价格指数=某一年度的名义变量值/实际变量值 7 p25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A 支出法 GDP=C+I+G+NX (其中NX表示净出口) B p26 收入法 GDP=要素收入+间接税=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间接税 C 增值法 GDP=各部门的增加值的和 8 p29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经济恒等式1)简单的两部门(只包括生产和消费)经济恒等式:C+S=Y=C+I 或S=I 2)三部门的经济恒等式:政府的 作用I+G=S+T 即I=S+T-G。其中 T-G是政府的储蓄。T>G时,差额为预 算盈余,T1)APC=C/Y 边际消费倾向MPC=ΔC/ΔYd 14平均储蓄倾向APS=S/Yd 边际储蓄倾向 MPS=ΔS/ΔYd =1-b 储蓄函数:S=Yd-C=-a+(1-b) Yd 15 p42 APC+ APS=S/Yd +C/Yd=1 MPS+MPC=ΔC/ΔYd+ΔS/ΔYd=1 16 p47使用消费函数Y=a+I/1-b 17储蓄函数Y=1/S(I-So)=(1/1-b)/(a+I) 18 p30投资乘数K=ΔY/ΔI=1/1-b 19 p31 Yd=Y-T+Tr 其中T表示税收,Tr转移支付 20 p52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 A定量税收:T=To B.比例税T=To+tY 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的购买支出G和 转移支付T. 21 p52(1三部门的国民收入均衡收 入:Y=C+I+G I+G=S+T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第一章2016-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总结 第一节2010-2015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概况2010-2015期间,世界经济整体处于疲软态势之中,各国在复苏之路上走走停停。主要国家相继实施深度的政策调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10-2015的五年期间,中国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十分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对我国有利。 一、2010-2015全球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08年,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重创。此后,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但由于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化。2009年全球经济回升,但从2010年开始,增速明显降低。2011年至2014年,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到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形势基本得以巩固,但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 从世界经济具体表现来说,本研究分别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贸易、社会问题这五个方面着手,对2011年-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展望。 (一)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回暖 表1.2009-2015年(预测)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10月。 如表1所示,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严重衰退,于2010年反弹至高速增长状态。2011年,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速,以及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均比2010年各自增速降低1.3个百分点,说明2011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产出与发达经济体经济产出基本持平。 2012年-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分别低于上年,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是由于自身总需求不足、市场信心匮乏;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受到自身控制通胀政策的影响以及发达经济体拖累。 2014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弱于预期,但增速相比2013年仍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家庭债务调整、缩小财政赤字工作取得进展,增长动力部分恢复;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则比2013年放缓0.3个百分点。 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表现将略好于2014年,IMF预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为3.8%。 (二)全球就业情况略有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失业率大幅下降。2011年-2014年世界平均就业水平有所好转,但各主要经济体就业状况差异较大。此外,以欧元区为典型的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还将长期制约劳动生产率提高。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两大类:中间生产要素(或者称之为中间产品)和原始的生产要素。 原始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是消费者,消费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经济学中,原始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劳动: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付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的因素,劳动者是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基本所有者 2)资本: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中的经济货物,包括机器、厂房、工具等生产要素。 从企业的角度看,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商标、信誉和专利权等。 通常货币资产并不计入生产要素中 3)土地:包括土地、河流、森林、矿藏、野生生物等一切自然资源,他们来源于大自然的恩赐,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 4)企业家才能:综合运用其他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冒险的精神 中间生产要素是指厂商生产出来又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的产品,这类要素的所有者是厂商,厂商提供中间生产要素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某一产品对某一企业来说是中间产品,对另一企业来说可能就是产品。比如钢铁对于汽车厂来说是中间产品,但它对钢铁厂来说就是产品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它既可以用于描述某一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特征,也可以作为总生产函数应用于整个经济。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分析中,通常把企业

视为投入组合转化为产出的“黑匣子”,生产函数就是对企业的这种功能的描述。 生产函数所标明的是一种技术关系。在任何技术条件下,都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生产函数。为研究方便,通常假设生产函数满足以下的假定: 1)单值连续函数,具有连续的一阶和二阶偏导数 2)严格凹函数或严格拟凹函数 3)递增的函数 在经济分析中,一般把生产函数视为劳动(L)和资本(K)的函数,因此简单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Q=f(K,L) 最常用的生产函数是C-D生产函数,其公式为,其中A是参数,L和K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和的取值均大于0小于1,Q表示产量。生产函数通常可以分为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对于短期生产函数来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的,产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与可变要素的投入水平(短期内通常视资本为固定的生产要素,劳动为可变的生产要素);对于长期的生产函数来说,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即扩大投入某一倍数,产出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对于生产函数Y=F(K,L)而言,若zY=F(Zk,zL)成立,则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其中z为大于1的常数。 要素价格:要素价格是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支付给资本所有者的租金。要素价格是由要素供求所决定的。假定经济中的生产要素是固定的,所以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供给和需求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要素价格,如下图所示: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