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摘要】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幼儿道德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只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国家未来人才。

【关键词】幼儿道德品质培养

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折品质,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明确幼儿园品德教育目标,以德育为主线,带动其它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幼儿时期正处于“模仿”发展的阶段,成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幼儿教师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且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时期,人们常说“一代更比一代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儿童时期就培养创造力是极为重要的,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儿童抓起。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设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和材料 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幼儿与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 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教师富有创造性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仍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探索创新 活动中,教师应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甚至应该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让幼儿感到教师只是一个对自己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提供有益建议的“大朋友”,即使自己做错了、活动失败了,也不会受到指责,没什么可担心的。这种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发孩子巨大的创新能量。 二、提供有兴趣、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为什么显得特别投入,主要原因是有可操作的材料,在提供材料时我做到以下几点:

1、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充足,有几个孩子参加活动就有几 份材料提供,甚至更多一点,材料的品种也应齐全一点,以便于幼儿选择和多样性探索。 2、提供的材料应富有科学因素。如在“易倒和不易倒” 活动中,提供的粗细不同的材料,高度应一样;轻重不同的一 对材料,外观应一样。又如活动“斜面上的发现”中,为了探索光滑和粗糙的坡面上,物体运动的不同状态,所提供的坡面光滑与粗糙应很明显。这样一来有利于幼儿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 三、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的探索与思考 1、多提问题,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 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多提问题,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幼儿关心着身边的一切,自然界千奇百怪的现象吸引着幼儿,一朵花、一滴水,都是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随机向幼儿提出问题,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如“这个半圆像什么”,“这条弯线像什么”“你想把这个圆变成什么样”等等。下雨时让幼儿在教室门口一边观察雨,一边回答问题,“雨像什么”“下过雨后地上会怎么样”,从而使幼儿对雨产生了兴趣,继续探索,“雨从哪里来”“为什么会下雨”“下雨前小动物们又在干什么”“下雨时小动物都到哪儿去”等等。幼儿在一定量的信息储存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多方面进行思维,经过多次练习,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都有很大提高。 又如在“软和硬”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我让幼儿从自身出发,去寻找自己身上软和硬的东西,幼儿发现自己身上头发、皮肤、舌头等都是软的,而骨头、牙齿、头是硬的。再引导幼

3-6岁幼儿品德习惯的培养

3-6岁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对照表 有幼教专家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制定了“3-6岁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对照表”,根据这个对照表可以考察分析自己孩子的具体行为活动是否具有良好品德行为特征,是否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特征,进而推测出孩子德商的优劣及其未来成才发展趋向。三至四岁 1、尊敬日常接近的成人。在成人的提醒下会问“早”,问“好”,学会说“再见”。 2、要别人帮助时,会说“请”;接受别人的帮助后,会说“谢谢”。 3、不怕生人,会在成人的提醒下热情而礼貌地欢迎客人。 4、逐步养成过集体生活的习惯,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5、遵守幼儿园的一些规则,如按时入园、离园、按时吃饭、下课、参加游戏等。 6、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在成人周围活动,不离开成人独自乱跑。 四至五岁 1、对长辈会称呼“您”。能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打岔,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2、个人活动不影响别人。当别人碰撞了自己时会说“没关系”、“不要紧”,当自己碰撞了别人时会说“对不起”等。 3、不说粗鲁话,不说谎话,做错了事能大胆承认,认真改正。 4、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较自觉地遵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在家的生活有规律。 5、在成人的提醒下,在公共场所知道遵守秩序,不乱跑、乱喊。过马路小心,听民警的话逐渐知道遵守交通规则。 五至六岁 1、能逐步较熟练地使用一般的文明礼貌用语,主动、热情、大方、自然地接待客人。别人讲话时不插嘴;和别人交往时态度和气,举止文雅。不喊成人的名字,不给别人取外号。不嘲笑别人的缺点和生理缺陷。 2、能自觉主动地遵守生活常规,遵守上课、游戏及其他活动的各项规则。知道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苛求别人。 3、成人委托的事情能认真做,不偷懒,不争论,听话,并能按顺序争取较好地完成任务。有集体荣誉感。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 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 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应当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具体有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鉴于幼儿身上发育的特点,从不剩饭,自己穿脱衣服,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等。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 一、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培养幼儿好习惯的故事

培养幼儿好习惯的故事 《鸡毛鸭》的故事 一只生来没毛的小赤脖鸭,把鸡毛掸上的鸡毛粘插到身上,从此成了鸡毛鸭。鸡毛鸭逛大街,走得热了,买一根棒冰。撕下棒冰纸,刚要找个垃圾箱丢走去,忽然刮来一阵风,把棒冰纸吹跑了。 鸡毛鸭跟着棒冰纸跑过三条马路。好容易棒冰纸落到地上,鸡毛鸭弯腰要去捡,只见棒冰纸被一只大脚踩住了。 "乱扔废纸是要罚钱的!"那人说。 鸡毛鸭急了:"我没乱扔,是风吹的。" "有谁证明" 真倒霉,没人证明,只好认罚:"我的钱买了棒冰了,我就把棒冰给你吧。" 可是大脚不要棒冰:"没钱,我就罚鸡毛吧!"他从鸡毛鸭身上拨下三根鸡毛,走掉了。 { 鸡毛鸭很想知道他的鸡毛被拿去做什么用,就悄悄地跟在那个大脚后面。 才走了十步,只听大脚咳嗽一声,射出一口痰。他立即被一个脑袋挺大的人揪住:"好!我总算等到一个随地吐痰的啦!罚钱吧!" 但大脚也拿不出钱来,他对大头说:"我只有准备给儿子做飞镖三根鸡毛,你拿去吧!" 三根鸡毛被大头插在帽子上。 大头走了。可是大脚悄悄跟在大头后面,就和鸡毛鸭悄悄跟在大脚后面一样。 又走了十几步,大头把手伸进口袋掏东西,他掏出了一个打火机主一柱香烟。 大头刚把香烟点着,吸了一口,大脚飞快地赶上去:"哈,这回你可被我抓到啦!吸烟会污染空气,也是受罚的。"说着大脚就把大头帽子上的三根鸡毛摘了下来。 这时,鸡毛鸭赶到了,他从大脚手上夺回鸡毛,说:"自己在干脏事,怎么还好罚别人 大脚和大头目瞪口呆地看着鸡毛鸭把这三根鸡毛插回屁股上,摇摇摆摆地走掉了。 } 故事目标: 注意公共卫生的环保意识。 幼儿讨论: 故事中有哪个不讲公共卫生,所以被罚了那么我们自己讲不讲卫生

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论文: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思维家庭环境 一、启发家长,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幼儿园一般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先要重视对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所要培养的一般智力因素,而对幼儿未来

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是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 三、利用游戏的实践功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如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摆弄玩具,使用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构造性活动。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而幼儿在构思和表演过程中必须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再创造,其结果不仅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等,都具有使幼儿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所以游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 四、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向教师发问,这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幼儿向教师提问,本身就是一次求知活动,在幼儿主动求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并给予耐心细致地回答。在幼儿向教师

谈谈幼儿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孩子难,教育幼儿更难!”每个幼儿教师深有这样的感觉和体会,尤其面对大都是身处经济、环境条件非常优越的独生子女,稍不注意,就会伤害。我们如何根据时代需求,幼儿发展的需求,结合《纲要》精神,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心血与汗水交融的思想品德耕耘获得金色的收成,培养成为诚实、正直的好孩子,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以早教入手,培养健全的人格品德。 二、以德育入手,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好品质让人终身受益。品德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且是一切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幼儿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抓好幼儿期品德教育,能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影响,人们对人才内涵的理解过于片面,现在有不少幼儿园“重智轻德”的倾向,对智力教育精益求精,常以幼儿能识多少数字,背多少首诗词而炫耀或者骄傲,对于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却不够重视或很不到位,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不需要急着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行为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一旦有了不良品德,往往会影响终身。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从小开始,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抓紧教育,决不能姑息迁就。 德育要从小抓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品德教育中给以提示、引导、巩固、强化他们的正确想法,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让幼儿明白自己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利用讨论、评价的方法,强化幼儿正确的道德认识、常规教育。比如有些幼儿在玩玩具时总是乱扔、乱敲打玩具、独霸玩具,在集体活动中不认真听讲,时常和小朋友玩不在一起,甚至打架抓破人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幼儿品德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抓住孩子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品德教育的任务。 三、以情感入手,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德高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道德情感与幼儿的道德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幼儿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特点,在家里,父母是他们主要的模仿对象;在幼儿园里,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甚至是偶像。每个班级的风气可以说是由教师自己的道德情感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作用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最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无用的。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在孩子面前要有健康的道德情感,为孩子提供学习、纪律、休息、游戏和威权的正确方式都将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像母亲那样关心和爱护幼儿,处处为人师表,以深厚的感情、进步的思想和文明行为感染幼儿,教育幼儿,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以感化入手,提高师爱的教育作用。 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体、智、德、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是现代教师奉行为始终不渝的教育理念,更是现代教师的座右铭。教师职业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这样讲,这句话真正将教师神圣职业的内涵具体化了。疼爱自己的孩子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动物本能,而对幼儿之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是一种无私地奉献,这种爱才是神圣的、才是师魂。 思想品德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火花最微妙的撞击,是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巧妙结合。孩子无时无刻都需要父母爱、教师的爱。幼儿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教师对幼儿要充满爱心、尊重、信任和理解他们,为他们在幼儿园创设一个温馨的家,用爱主动亲近、关心、照顾他们,有了和睦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幼儿才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愿意听老师的话,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把老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小秘密,甚至看见老师比妈妈都亲,这种爱的双向交流,会产生良好的动情效应,我们当老师的都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如果遇到不开心事,受了委屈,紧紧的抱抱搂搂幼儿,给予安慰,并轻声说:“老师做你的妈妈好吗?放心老师会保护你的”。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是情感的满足。在幼儿园给孩子过生日,节假日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共同祝贺,

浅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浅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摘要】主要讲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从培养孩子的品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自信心等方面讲述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并深刻地体会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培养良好品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家庭教育同样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记得有人说过:有了良好的习惯就有好的命运。我也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我在教育我的孩子时也时刻注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习惯。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从细处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和教育好孩子。教育孩子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要用正确的人生观念启迪他们,使他们身心健康能茁壮成长。所以,在人生开始的时候,应该让他们接受高尚的思想,修炼优良的操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习惯。孩子是家长的“克隆品”,所以我常常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他,这样不仅对孩子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使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和引导。例如:我的儿子在讲卫生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因为从小他就知道我最不喜欢看到地面上有垃圾的,所有他在家里从来不会乱扔垃圾,见到有垃圾也会捡起来放在垃圾桶里,如果在街上吃完东西,他也会自觉地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这一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家庭教育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还有就是在诚信方面,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我会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让他明白每个人有时会犯错,但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如果不把自己的错误讲出来,永远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长期憋在心里,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我经常鼓励孩子要做个诚实的人,并告诉他:诚实的人会一生好运。 二、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声,也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有多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习惯日常活动正面影响家园合作

目录 一、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二、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幼儿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四、在日常活动中反复练习,形成习惯 五、家园配合,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我们经常在和家长的沟通中说宝贝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不遵守规则,习惯不好等等问题。细想下来,我们的活动规则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告诉幼儿他们应该怎样去参与?哪些行为才是正确的。我班幼儿是8月刚入园的宝贝,来到幼儿园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对幼儿园的生活也基本适应。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不能按照

老师预想的去参与,不能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在一次和阳阳的谈话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否有给到幼儿明确具体的规则,他们是否清楚了他们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们那些表现才是老师眼中好的行为习惯。在玩儿积木的时候阳阳把堆好的积木种种的推到在地板上,所有幼儿、老师都吓了一大跳。在活动结束后,我准备和阳阳有一次深入的谈话,可是在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去反思我活动的安排设计。我问阳阳为什么要那么大声的把积木宝宝摔在地上?阳阳说:“我想重新做一个房子”,原来在阳阳的意识里想要重新做一个房子,先得把做好房子用推的方式把积木推到在地上的拆开。阳阳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他犯错的背后是我在玩积木之间并没有告诉他要轻轻的取拿积木,不能影响到其他朋友。3-6岁的幼儿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能力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伤害到自己。所以在每一个活动之前需要老师明确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知道自己的那些行为是老师和其他朋友喜欢的,那些行为是会影响到别人,那些行为是会伤害到自己的。 二、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幼儿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的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别做,一

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左苏好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学习习惯。良好品德习惯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友爱同伴、爱集体守纪律、爱劳动、诚实勇敢。文明礼貌具体是爱长辈、老师,听他们的话;见人有礼貌地称呼,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不打扰成人谈话,不随便要与翻弄别人的东西,经同意才可接受他人的物品,并致谢。友爱同伴具体是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关心他人、谦让他人,会合作,乐意分享与帮助别人。爱集体主要表现在遵守集体规则。爱劳动具体是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地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这些用品。对于这些内容和要求,家长应该熟悉与了解,以便于在家庭中教育培养。 幼儿的可塑性很好,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只要合理地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及老师应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是有益无害的,生活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良好;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成绩,教育是习惯的培养,如果我们教育的后果只是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首先,我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共同性原则 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共同一致,教师之间要求要共同一致,家庭与班级教师要求也应共同一致,各方密切配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形成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有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爷爷奶奶则放纵,好习惯难以养成。许多家长反映,幼儿最听老师的话,老师怎么说幼儿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长碰到什么问题是否及时反映给老师,配合老师

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暑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对家庭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开发途径;培养方法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对每个家庭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家庭教育策略,使自己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儿童创造力亦复如此,也能构建出新颖、独特的新事物。只是,他们的创造与成人不同:他们创造的新产品是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而言的。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儿童可以把积木搭成小猫的房子,可以画出在月亮上荡秋千的图画,这些对成人或许不是新鲜事物,甚至于被认为纯属胡思乱想,但对儿童而言却是全新的。这些完全可以视为儿童创造力的表现,视为真正创造力的雏形。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创造力是否能得到发现和发展,一个决定性的前提就是,家长自身的观念和素质。 一、正确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1、儿童的创造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成人的创造力已经基本定型,即使有变化也不大,而儿童的情况则大不相同。随

浅谈幼儿品德的培养

浅谈幼儿品德的培养 合浦县公馆镇幼儿园潘素萍 幼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期,当今社会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娇惯、纵容,成了家庭的小皇帝,骄横跋扈,面对这种现象,幼儿园的品德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性。幼儿园在促进幼儿五大领域全面发展过程中,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道德品格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又时刻受到社会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而3-6岁是幼儿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些更是说明了幼儿园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以下是本人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几点实践与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要熟悉理解幼儿德育的精神实质,及幼儿德育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不仅如此,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一、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1、环境对幼儿的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性是很强的,因此,我们教师

自身首先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文明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做到外表端庄大方、朴素整洁、语言文雅、和气规范,在带班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教态,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 2、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品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大人来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如孩子在抢夺玩具中,互不相让、引起争夺时,我们解决的方法是,对一方讲:你是好哥哥,你是好孩子,你看他比你小,是你的小妹妹,小妹妹玩完了你在玩,这才是好孩子,一会老师要在全班表扬你互相谦让,并给你带上一朵小红花好吗?.....孩子听了,会高高兴兴把玩具让给小妹妹。应为孩子都喜欢听别人说他是好孩子并且小红花的作用更大,孩子们都想得的红花最多,这样孩子从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就会很愿意把玩具让出来。再如,当许多许多孩子围住某一个玩具时,不能按数计算的排成队,按次序进行,如滑滑梯、荡秋千,幼儿相互数数,玩的次数够了按顺序换人,这样场面又热闹,又井然有序,孩子们兴致更高,集体观念、纪律观念在欢快的玩中形成。 二、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良好的个性品德培养是通过幼儿园的全部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

关于对孩子品行培养心得

关于对孩子品行培养心得 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对一生有重大的影响。现在不少家长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注重智力开发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品德教育。“等孩子长大懂事了,再教育也不晚。"这是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品德教育也要从幼小时抓起,才能有好的效果。 孩子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都会影响他的人格发展,而他的生活环境又是以家庭环境为主,与家庭的关系最密切。因而父母之间是否能和谐相处,维持美满的婚姻关系,父母的管教态度是否正确一致,父母本身的行为表现,都是环境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做为家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孩子的品行: 1.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如果孩子的智力、能力强,或有特殊才能,不要过度夸奖他,更不要以他向别人夸耀,而是要引导他作多方面的发展,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过分注重孩子的外形和仪表,而要帮助他找出其它优点和能力,鼓励他向其它方面发展。对体弱、能力差的孩子不要给予过度的保护,使他产生依赖性。最重要的还要能接受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同差异事实,从实际的需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或辅导。 2.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表现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力,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父母如果没有良好的示范,将造成非常不良的后果。现在的小孩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像小皇帝一样对待,养成了独我为尊、自私的习惯,一定要教育孩子有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更要让孩子学会容忍他人的过错,学会谦让他人。 3.鼓励孩子参加活动,增加生活经验,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让孩子到集体中去发展能力。要注意严格要求孩子,发挥优点改正缺点。 4.多关心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他对父母有温暖、亲切和信任感。父母本身的情绪要保持平衡成熟的状态,不要忽冷忽热,过份愤怒或过度忧虑,让他有安全感。与孩子做知心朋友,让他愿意与你分享他的快乐与悲伤,只有他把你当朋友时,他才愿意跟你说出他的心里话,你才能更好的去了解他的内心想法,更利于你跟据他心里所想的来与他沟通,特别是在孩子青春期时,跟孩子做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5.接受孩子的情绪反应,不要一味以“不准哭”、“不准发脾气”来阻挡他的情绪发泄,要允许他哭,等他哭过后,再心平气和地去了解他为什么难过,为什么要发脾气,与他讨论,分析事由。或引导他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愤怒,不要乱发脾气。要利用机会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容忍力,如何学会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 6.多与孩子作讨论,就事论事,正反两面作分析,给他思考和推理的机会,培养他辨别是非,自己作选择,自己承担后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让孩子自小就养成守信用、爱整洁、负责任和勤勉等良好习惯,让他从自己收拾玩具、整理衣物、打扫房间做起。 8. 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就可适当增加一些道理上的讲解,使他们逐步养成尊敬父母和师长、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忠诚老实、正直善良、勤劳俭朴、热爱祖国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安塞县招安中心小学柴虹 内容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学生只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关键词: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老师、家长社会要齐心协力,相信我们谁都不怨自己的孩子成为希特勒式的人物。“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会成为一个德智体美的好孩子的。 参考文献:康得英《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学前教育》杂志2005年出版 一、抓好开端,严格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新生学前儿童就抓好习惯的养成。

开学伊始,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行为习惯教育。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其次,按时到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按时上学和认真做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安安静静坐坐好,等着老师把课上。”“做早操快静齐。吃饭时静悄悄。”再次,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阶段,班主任每天每节课上都要在上课前检查一下,同学之间比比谁的准备工作做得好。 二、顺应心情,日常导行 教师应以心理学为依据,把儿童的性情详细研究一番,指导他们也走上正当的轨道。只有善教善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好习惯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常常逾越常规,就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顺着他们欲望的倾向,以此作为教育的突破口,使他们如愿以偿,是教育者的艺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学生特点出发,为学生着想,能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抓住典型,锲而不舍

幼儿园怎么培养幼儿创造力

幼儿园怎么培养幼儿创造力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幼儿教育中的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幼儿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主题,应从课堂内容、主题活动、游戏等方方面面着手去发现、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园怎么培养幼儿创造力 一、幼儿创造力的特点 幼儿的创造力不同于成人,它更异想天开、更别出心裁,也许并不与现实相符,但这便是幼儿创造力的独特之处。 1.模仿性 创造与模仿本就是一对双生姐妹,相伴而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幼儿的大脑世界最初是一张白纸,他没有很多经验可以参考,所以更多的是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模仿,在模仿中却能加进自己独特的点子。 2.自发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是一种随意行为,是幼儿自发地、自主地发生,没有什么既定的计划与目标。 3.灵活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不会照葫芦画瓢,他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意识,探索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同于他人。 4.差异性 幼儿的创造力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有的幼儿创造性强,有的幼儿创造性弱;有的幼儿在某一方面的创造力弱,而在另

一个方面的创造性却很强;有的幼儿的创造性发展的比较早, 而有些幼儿的创造性能力发展的较迟。 5.低价值性 幼儿的创造活动是幼儿自发的、随意的一种行为,由于其年龄特点,经验有限、认知有限,其创造性的活动并不能直接变成有利于社会的发明创造,并不能给世界、社会带来可观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始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家长对小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的送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去留洋。在国外学习过程中,虽然大部分中国孩子的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基础知识较扎实、学习认真刻苦,常常为外国师生所赞服。但当他们走进实验室、设计方案、参加讨论课时,往往让老师们感到很困惑,甚至失望的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之低下、创造能力之缺乏。这不能不让我们重新思索: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不是落伍了,教育理念是不是已经阻碍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呢? 虽然在教育领界不少的专家、学者早已发现这些问题,甚至家长也若有洞察到,关于教育方式、方针的改革呼声也不断高涨,但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因此,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在督促孩子学好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着重大力的培养孩子的自主创造能力。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当前最主要的是要从幼儿阶段开始,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三、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1.从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其认知、经验都还很不成熟,语言的发展有限。因此,幼儿更多的是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对

谈谈幼儿思想品德教育

谈谈幼儿思想品德教育 成长幼儿园唐林 “教育孩子难,教育幼儿更难!”每个幼儿教师深有这样的感觉和体会,尤其面对大都是身处经济、环境条件非常优越的独生子女,稍不注意,就会伤害。我们如何根据时代需求,幼儿发展的需求,结合《纲要》精神,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心血与汗水交融的思想品德耕耘获得金色的收成,培养成为诚实、正直的好孩子,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以早教入手,培养健全的人格品德。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立。我们幼教工作者至关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把幼稚无知的孩子培养成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就要“从小教起”“从小教好”,幼儿良好性格及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幼儿教师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长期地转化为幼儿,进行早期品德教育,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提出教育要求和内容,选择正确的教育手段和生动灵活的教育方法,认真、切实地把教育幼儿工作做好。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娃娃抓起”。这种早期教育一旦奏效,便比较巩固和持久。营造和谐的道德现象、温馨的道德气氛,使幼儿感受到蓬勃向上的道德心理弦乐。 二、以德育入手,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好品质让人终身受益。品德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且是一切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幼儿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抓好幼儿期品德教育,能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影响,人们对人才内涵的理解过于片面,现在有不少幼儿园“重智轻德”的倾向,对智力教育精益求精,常以幼儿能识多少数字,背多少首诗词而炫耀或者骄傲,对于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却不够重视或很不到位,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不需要急着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行为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一旦有了不良品德,往往会影响终身。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从小开始,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抓紧教育,决不能姑息迁就。 德育要从小抓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需要教师在日常品德教育中给以提示、引导、巩固、强化他们的正确想法,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让幼儿明白自己怎样做是对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品德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品德 【摘要】由于幼儿自身的特殊性,幼儿德育只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注重教育实效性,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才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情感的教育法是激发幼儿情感,形成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康个性的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一种德育方法。 【关键词】幼儿;品德;情感教育法 Development how kid good moral qualities Sun-Bo 【Abstract】Because of the special of kid’s oneself,the kid be virtuous to teach to only follow a kid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regul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pay attention to education real results,choice in keeping with kid of education method,then can for kid of health growth dozen descend good foundation.But the education method of emotion stir up kid’s emotion,formation kid good moral qualities,behavior habit and health character of practical can line,effect obvious of a kind of virtuous teach a method. 【Key words】kid;Moral qualities;Emotion education method 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幼教工作者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幼儿自身的特殊性,幼儿德育只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注重教育实效性,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才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情感的教育法是激发幼儿情感,形成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健康个性的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一种德育方法。 1.什么是情感教育法 情感教育法是通过自然的,特别是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品德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不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而是寓教育于情境之中,通过按教育要求预先设置的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受教育者。它既没有强制性措施,也难有立竿见影的功能,然而,能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2.情感教育法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我国古代教育很重视用陶冶的方法。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了陶冶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性情“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乱之所生,故不齐也”。这就是说,人的不同性情是由不同的环境陶冶而成的。南北朝颜之推进一步明确指出了陶冶教育对年轻一代成长的作用。现在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都很重视陶冶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为幼儿更早的一些走向独立。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婴幼儿时期最应该培养的,这是根的教育要把孩子的习惯培养好。现在看起来很费劲,其实还是省力的,将来养成习惯了,确实难改,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子。所以抓得越早越好。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学会的基础内容。这四个学会就是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即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个学会,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即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第四个学会就是学会生存,这是我们教育的四大支柱。 我们想,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你没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乘虚而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大脑发育来讲也从学龄前开始,越小越好,甚至从一出生。这绝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因为我们在搞教育的时候,常常有家长说,我提倡我们的孩子自由发展,社会都开放了,干吗捆着孩子啊?我们绝不是捆着孩子,是让孩子成为主宰自己的强者。只有在有序的情况下生活,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安全感。 就睡眠习惯来说,罗云宏、陆淇云、纪艾可佳的家长向我们诉说,他的孩子睡眠不好,这种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是不良的睡眠习惯。 我们知道一切胜利,一切进步都要靠人的内心力量,换句话说,要想成功,首先要征服自己。比如说周围有任何干扰的话,做任何事情,不可能周围没有干扰,你要成功,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排除这些干扰最重要的是要征服自己。所以,我想,在我们培养孩子来讲,要从小培养,另外,培养这个习惯是内在的。需要把我们外界的要求通过他的内化,变成内在的需要,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早晚刷牙,或者有天天洗澡的习惯。如果有偶然一天不洗澡,或者偶然一天不刷牙,你会感觉到别扭,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已经成为内化的东西。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内化特别容易。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孩子,就等于给他们第二条生命。在这一点上讲,越小越好抓,越大越难抓。为什么这么说,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行为习惯,既是一种高层次的自觉行为,又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行为。行为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动力定型的习惯。这种行为习惯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层次。通常人们把道德行为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人家得教育,得督促。第二个层次,就是自觉行为。他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这是最佳的教育效果。 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获得实质性的自由。就从中午的一个觉,就看出了孩子的安全感,相当踏实。当然我们绝对不是为了大人和老师省事。孩子们睡得很安详,很踏实,身体上获得很好的休息,睡醒以后,就有一种精神充沛的力量投入学习和各种活动,就使得他整个的身体是健康的,有节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