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考点知识清单

一、命题特点

《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考试大纲》明确划定了18个。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文以内。考查文言知识不能扩展到课文以外,否则几强人所难,测试效果也不好。”虚词虽然有18个,但高考的命题重点要集中在文言文课文中几个常见、常用的虚词上面。

考生不仅要懂得虚词的词典上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要具备具体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虚词命题在不增加题量和分值的前提下加大了知识考查的密度。

从题型来看,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也比较稳定,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每题用来做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出自高考文言材料,有4个例句出自中学课本。

二、方法点拨

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

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课本里面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方法

1.把握文言虚词的常用意义。

结合课文熟悉和记忆文言虚词常见义项。如“之”的常用意义是助词“的”、代词和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三种用法,“因”的常用意义是介词“凭借、依靠”、“趁机”和副词“于是”等。

2.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独特意义。

在中学课本里面的文言文中有不少文言虚词的意义十分特别,出现次数很少。可以简单地列表识记。如“其”作为代词在《游褒禅山记》中的“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尽夫游之乐也”一句,是指代“自己”这一特别用法;作为副词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是语气副词,相当于“还是”的意思,在《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是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的意思。

3.强化记忆部分文言虚词的重点考查义项。

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虚词的某一义项曾多次考查过。如“以”字作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这一义项多次考查到;“因”作为副词,表“于是,就”的义项也常常考查。通过诸如此类的分析,我们在备考中可以突出掌握重点虚词的重点义项,提高复习的效率。

三、知识清单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30个

1.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代词: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①范围副词——则、犹

②时间副词——既、已、且

③语气副词——其、何、遂

介词:于、以、为、因、乎

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2.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

(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二)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⑴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⑵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⑷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2.【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

辨人。(《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⑵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13.【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4.【于】(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五、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五、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考点是我们在复习文言文阅读时必须加以充分注意的环节。高考大纲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语来表述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这个表述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常见”,即一般只考在课本中碰到过、且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实词。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掌握好课文中出现过的文言实词,而且尤其注意那些与现在意义不同的文言实词。 复习文言实词,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义现象。除了一些基本词汇外,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义之外,还有不少引申义和比喻义。如《齐晋鞌之战》中“逢丑父为右”的“右”字,是由方位词“右边”引申出来的“车右”(即主帅车中保护主帅的警卫员)的意思;而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位居廉颇之右”则有“位尊”之意。《齐晋鞌之战》中“马逸不能止”中的“逸”是“失去控制、奔跑”的意思;而《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中的“逸”则是“舒适、安逸”之意。《晏子之晋》中“向者子乘”中的“向”是“过去、刚才、前不久”的意思,而成语“向隅而泣”中的“向”则是“朝着”之意。等等。为了掌握好一词多义,可采用“以句记义”的方法,即记住典型例句,以掌握同一实词在不同例句中的意义。比如一个“谢”字,在《孔雀东南飞》的“谢家来贵门”“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等句中就分别是“告别、离开”“谢绝”“告诫”等意思。记住了这些例句,“谢”字的词义就不难记住了。 (二)通假现象。“通假”是文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阅读一段文言,如果碰到按常义理解不通时,往往应想到是不是有通假字。寻找某字的通假字,一般可从同音字(或音近字)、形近字方面考虑。比如《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句中的“生”,就是“性”(本性)的通假字。再如《齐晋鞌之战》中“师陈于鞌”中的“陈”,就不能理解为姓陈的陈,而是与“阵”相通。等等。 (三)古今异义现象。语言的演变使文言实词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这就造成了古今异义的现象。比如“书”在古代是“信”的意思,《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的“行李”的意思是“出行的人(这里即‘行吏’)”。再如《齐晋鞌之战》中“吾子忍之”中的“吾子”不是“我的儿子”,而是第二人称尊称,与“您”意思相同;同样,《晏子之晋》中“向者子乘”的“子”也不是“儿子”的意思,而是“您”之意。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千万别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实词当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相如前进缶”一句中的“于是”

初中字音字形知识点

初中字音字形知识点:语音和汉字【考查要点】 语音、文字、书写都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课标在“识字与写字”中指出:①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识常用汉字35 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②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③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知识疏理】 本部分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①给汉字注音;②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③多音字辨认;④汉字的音、形、义;⑤给古汉字(文言句子中指定的字)注音;⑥改正错别字; ⑦书写等。 【试题特点】 语音和汉字题主要着眼于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其题型多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此外,还有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汉字题还有改正词语或句子中写错的字。也有少数将音、形、义综合在一起设题的。 【解题导引】 例1.(2004·重庆北培实验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住宿(xiǔ)衬托(chèn)天伦之乐(lén)

B.探究(tān)馈赠(kuì)生机盎然(àng) C.祈祷(dǎo)携带(xié)肃然起敬(sù) D.哺育(pǔ)绽放(zhàn)怡然自得(yí) 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可用两种简便方法:排除法和直接筛选法。就此而言,排除法就是发现某一项加点字注音不正确就迅速排除该项,再继续查找,留下的项就是答案。直接筛选法就是倘若能够一眼看出某项中的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那么答案即可确定。其他各项可不加过问。此题可用排除法。A项有两处错误,“住宿”中的“宿”应读“sù”,“天伦之乐”中的“伦”应读“lún”,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B项中的“探”应读“tàn”;C项没有错误,为本题的正确答案。D项中的“哺”应读“bǔ”。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选“有误”的,或者是选出“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或者是“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2.(2004·黄冈)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填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niān()轻怕重。 ②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dǐ()。 ③吏二缚一人诣()王。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这是一道主观题,也是一道综合考查题,要求考生正确区分并使用同音字、形似字正

2021届高考语文语言基础知识高频考点1字音练习卷(答案详解)

【最新】高考语文语言基础知识高频考点1字音练习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星宿/乳臭搭讪/赡养费粗犷/旷日持久 B.着实/酌量砾石/沥青路鞭挞/纷至沓来 C.呜咽/奖掖瞋目/撑门面诘难/殚精竭虑 D.畜养/体恤锁钥/管弦乐迸发/屏气凝神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磅.秤/磅.礴仿佛./佛.手瓜刨.除/刨.根问底 B.钥匙./汤匙.漩涡./涡.轮机调.节/调.虎离山 C.驻扎./扎.实亲.事/亲.家母伎俩./仨瓜俩.枣 D.果脯./胸脯.胳臂./长臂.猿倔强./强.颜欢笑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饯.别(jiàn)晦.涩(huì)铁栅.栏(zhà)浑身解.数(xiè) B.扒.手(pá)吱.声(zī)和.稀泥(hé)步履蹒.跚(pán) C.畜.养(xù)寒噤.(jìn)露.马脚(lòu)扪.心自问(mèn) D.顺遂.(suí)什.锦(shí)蒸馏.水(liú)兵不血.刃(xuè) 4.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眷顾伺候(cì)怯生生(què)不揣冒昧(chuǎi) B.糅合愠色(yùn)闹别扭(biè)闭目塞听(sè) C.遴选舛误(chuān)煞风景(shā)飞扬跋扈(hù) D.做梗咋舌(zé)处方药(chǔ)唧唧喳喳(chā)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仲裁(zhònɡ) 阿谀(ē)入场券(quàn)捕风捉影(pǔ) B.袅娜(nuó)勒紧(lēi)嚼舌头(jué)百孔千疮(chuānɡ) C.精辟(pì) 躯壳(qiào)横剖面(pōu) 一语中的(dì) D.柏树(bǎi) 模具(mó)配给制(jǐ) 否极泰来(pǐ)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尺牍穷兵黩武渎职买椟还珠 B.炫耀改弦更张舷梯头晕目眩

压缩语段(新题型)

专题七压缩语段(新题型) 【考点介绍】 压缩语段是通过对一个句群或几个自然段的信息作筛选、提炼、整合,以达到概括信息目的的一种题型。2018年广东新考纲试题示例中出现了给语段中的概念下定义、拟写新闻标题并简述理由、一句话概括语段内容并作对联宣传三种考查形式。 【方法点拨】 (一)下定义 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形式上要注意: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 答题格式为:……是……。 可以套用如下公式来回答:被定义的概念(种概念)= 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种差)+ 大概念(属概念) 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小概念、大概念。 第二步:筛选本质特征,删除无用信息。 第三步:按照格式,将重要信息连词成句,调整字数。 (二)拟写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一般来说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有人物和事件两个必备要素,句中通常不停顿,文末不用标点。 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标题要素 一般此类题目的新闻材料,往往由导语和正文构成。你从导语中可找到主体和主要新闻事件。如果主要新闻事件无法确定,就看正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因为正文是对主要事件的具体叙述),从而确定主要事件。 第二步:明确表述形式 新闻标题 = 主体 + 主要事件 (三)概括语段及组合对联 这一类题目的语言材料往往只有一段。最佳的方法是先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最后连贯各层次的内容,建议用复句来表述。 组合对联则首先要根据对联常识保证上下联字数相同、相同位置词性相同,末字仄起平收;其次要结合语段内容确定字词搭配。 【题型练习】 1.根据下面材料,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个定义。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实词释义: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 3、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4、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5、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 7、田父绐曰:欺骗 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10、此天之亡我:使动,使,, 亡 11、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1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 13、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 14、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15、汉军皆披靡:溃散 16、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17、亡其两骑耳:失去 18、骑皆伏曰:通“服”,心服 19、乌江亭长檥(打不出来,原字请看课文)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20、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1、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 2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23、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24、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25、所当无敌:遇到 26、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2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 28、若非吾故人乎:你 29、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二、重点虚词: ①乃: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汉军乃觉之:才 ②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③以故汉追及之:因此 无以渡:没有 ,, 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⑤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⑥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2020中考语文易错字音字形知识点

2020中考语文易错字音字形知识点1 错别字 大厦浚(竣)工;慢(漫)不经心; 改斜(邪)归正;涣(焕)然一新; 南辕北撤(辙);声名狼籍(藉); 通霄(宵)达旦;直接(截)了当; 依山旁(傍)水;含辛如(茹)苦; 专心至(致)志;星罗其(棋)布; 雷历(厉)风行;真相必(毕)露; 并行不背(悖);震(振)聋发聩; 燥(躁)动不安;弄巧成绌(拙); 熬(煞)有介事;相形见拙(绌); 千军(钧)一发;穿(川)流不息; 声色具(俱)厉;前扑(仆)后继; 掩(偃)旗息鼓;题(提)纲挈领; 大事(肆)渲染;原形必(毕)露. 2 同音字与多音字 ①同音字 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按照形声字的构造方法,用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而不同声旁的字同一个读音的情形也很多。对于同音字,必须辨明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字形有何区别,特别要注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该如何正确使用。

②多音多义字 一个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同一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意义,根据具体的语境,准确判断汉字的读音,表达什么意思,是语文基本能力的表现,也是考试的重要考点 3 辨析字音字形 以音辨形 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气慨"、"扑溯迷离",根据形近字与其读音的差别,只要一读,就会发现:慨读kǎi,概读gài,此处应为"概";溯读sù,朔读shuò,此处应为"朔"。 以形辨形 对于因不辨形声字形旁而产生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断。如"有志者事竞成"、"拌脚石"等词语,逐一锁定偏旁进行分析:"竞"应为"竟","终于"的意思;"拌"从"手",是"搅和、争吵"的意思,而"绊"从"纟",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故应为"绊"。 以义辨形 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逐一释义的方式来锁定。如"穿流不息"中的错别字,用逐一释义的方式看:成语"川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样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车、船来往不断";"穿"不合词义,应为"川"(河流)。 结构推形 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结构对称,词义也相对应,如果书写错误,就可通过对相应字形字义的辨析推断出来。如"兴高彩烈"、"察颜观色"等词语,结构上都是并列关系,利用对应位置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关,词性相同的特点,就可以出:"彩"与"兴"对应,当用表"神色"的"采";"颜"与"色"不相对,"色"是脸色,而不是颜色,因此"颜"应为"言",即语言。 来源推形 对于不了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如"世外桃园"这个错例,"世外桃源"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因此"源"不能误作"园"。 4 语音和汉字

2020中考倒计时60天|中考语文易错字音字形知识点

2020中考倒计时60天|中考语文易错字音字形知识点 1 错别字 大厦浚(竣)工;慢(漫)不经心; 改斜(邪)归正;涣(焕)然一新; 南辕北撤(辙);声名狼籍(藉); 通霄(宵)达旦;直接(截)了当; 依山旁(傍)水;含辛如(茹)苦; 专心至(致)志;星罗其(棋)布; 雷历(厉)风行;真相必(毕)露; 并行不背(悖);震(振)聋发聩; 燥(躁)动不安;弄巧成绌(拙); 熬(煞)有介事;相形见拙(绌); 千军(钧)一发;穿(川)流不息; 声色具(俱)厉;前扑(仆)后继; 掩(偃)旗息鼓;题(提)纲挈领; 大事(肆)渲染;原形必(毕)露. 2 同音字与多音字 ①同音字 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按照形声字的构造方法,用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而不同声旁的字同一个读音

的情形也很多。对于同音字,必须辨明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字形有何区别,特别要注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该如何正确使用。 ②多音多义字 一个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同一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意义,根据具体的语境,准确判断汉字的读音,表达什么意思,是语文基本能力的表现,也是考试的重要考点 3 辨析字音字形 以音辨形 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气慨、扑溯迷离,根据形近字与其读音的差别,只要一读,就会发现:慨读kǎi,概读gi,此处应为概;溯读s,朔读shu,此处应为朔。 以形辨形 对于因不辨形声字形旁而产生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断。如有志者事竞成、拌脚石等词语,逐一锁定偏旁进行分析:竞应为竟,终于的意思;拌从手,是搅和、争吵的意思,而绊从纟,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故应为绊。 以义辨形 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逐一释义的方式来锁定。如穿流不息中的错别字,用逐一释义的方式看:

压缩语段专题复习教案

压缩语段专题复习教案 压缩语段自2000年《高考考纲》中首次列为考点后,立刻成了语文学科的一个考查热点。预计最近几年仍将是考查的热点。它的题型设置常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拟写新闻、广播稿的标题或一句话新闻,补写消息导语;②概括内容要点或作者的观点,补写结论句、总起句等;③根据材料对某一概念下定义。 分析历年高考考生的答题情况,可发现解答压缩语段题时常会出现以下的失误: 1.不能准确捕捉文段的主要信息,误把冗余信息、次要信息当作主要信息,从而导致压缩后要点概括不全面。 2.语言组织不合理,导致压缩后的文字不能准确表达语意。 语段压缩解题步骤有二,一是准确地筛选出符合文题要求的重要信息,二是按要求组合信息。其中关键的是筛选信息,因为它是准确地组合信息的前提。要走好关键的第一步——准确地筛选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看表达,二重特殊(即关注有规可循或出现频率高的题型),三辨结构。 角度一:看表达 一、记叙性语段 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可用如下公式表示:主体(谁、什么)+怎样(人或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里的“主体”就是语段的陈述对象,即具体的“人”、“事”或“物”。“怎样”即记叙的六要素。因为记叙性语段总是陈述某人、某事,于何时何地缘何故发生何情况,结果又怎样。所以记叙性语段如果关注了这些记叙的要素,也就抓住了其主要的信息分布点。 例①:(2002年北京市高考试题) 下面是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60字) 5月27日至28日,“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世界五大洲和近30个国家及联合国有关方面的160多名代表将出席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 据了解,会议以“新世纪的志愿服务:认知、支持、发展”为主题,旨在借助国际志愿者年形成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识,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进一步认可志愿者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积极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全球志愿服务事业的向前发展。 【解析】:根据记叙性语段主要信息分布点集中在记叙的要素上的规律,细读上述语段,可筛选出如下信息:语段陈述主体为“团中央和联合国”;“时间”是“5月27日至28日”;地点在“北京”;“事件”是“主办‘志愿者服务会议’,会议的主题为‘认知、支持、发展’”。至于第二段“旨在”之后的内容尽管篇幅较长,其实是对主题“目的”、“意义”的阐释性说明,属次要信息,可删。组合这些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该题的参考答案即为:5月27日至28日,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认知、支持、发展”。 二、说明性语段 说明是对事物特征、性质、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说明性语段的主要信息集中在“说明对象的特征”上。不同类别的说明对象,具有不同的信息特征。如说明对象是“人”,则其主要信息该为“外形+性格”;如说明对象是具某功能的物体,则主要信息为“属性、特点、功用”等;如是“景物、建筑物”,其主要信息则是“方位、大小、结构、成因”等;如是抽象事物,其主要信息即是它的“内涵”、“外延”、“属性”……说明性语段,如果抓住了说明对象的这些“本质特征”,也就把握住了其“主要信息”。 例②:(2004年天津高考试题)

知识清单苏教版教材中易错文言实词

功败垂成。 垂:将要,接近 知识清单 苏教版必修教材易错文言实词汇编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爱: 吝惜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 查究 拜为上卿。 拜: 授官 忠义暴于朝廷。 暴: 显露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暴: 突然 被发行吟泽畔。 被: 披 轲被八创。 被: 遭受 蜀之鄙有二僧。 鄙: 边境 不以臣之卑鄙.。 鄙:地位低下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比得软脚病。 比:近来 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朋比为奸。 比:勾结 鳞次栉比。 比:排列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必:假如 群响毕绝。 毕:全 卒廷见相如,毕 礼而归之。 毕:结束 留军壁邺。 壁:驻扎 厚币委质事楚。 币:礼物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 矣。 病:困苦不堪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 人之不己知也。病:担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察:了解得清楚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君子博学日 参.省乎己。 曾不若孀妻弱子。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I 察:考察后举荐 参:检查 曾:竟然 乘:一个接一个出现 乘:登上 > 诚:如果 诚:确实 舛:不顺 除:授予官职

名垂千古。垂:流传 近者奉辞伐罪。辞:命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托词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驻扎 鳞次栉比。次:排列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从: 通“纵”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使……跟从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 被授官 赵王扫除自迎……引公子就西阶。除:台阶 其存君兴国'篇之中二致志焉。存:思念 而公子亲数存之。存:慰问,拜访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专家,内行人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殆:失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 北邀当国者相见。当:主持 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判决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改变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赈济 有贤十大大发五十金, 买五人之头。发:拿出 此五霸之伐也。伐:功业 平伐其功。伐:夸耀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 请奉盆缶秦王。奉:进献 奉厚而无劳。奉:通“俸”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圭寸:把... 作为边境;边境得以加其土封。封:坟墓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劝说 莫辞更坐弹一曲。更:再 少不更事。更: 经历 苟富贵,无相忘。苟:如果 穷饿无聊,追购又 购:重金收买 急。 委身为贾人妇。贾:商人 直言贾祸。贾:招致 余勇可贾。贾:卖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女子出嫁

汉语拼音知识点

汉语拼音知识点 一、复习要点 1、正确认读声母、韵母,记住16个整体认读音节。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记住26个大、小写字母的写法。 3、熟练、准确地拼读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4、掌握汉语拼音拼写规则。 5、读准声调,按汉语拼写规则给音节标声调。 二、知识平台 1、掌握汉语拼音的23个声母、24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 (1)声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韵母:?①单韵母(6个):a o e i u ? ②复韵母(9个):ai ei ui ao ou iu ie ?e er(特殊韵母) ③鼻韵母(9个):an en in un ?n ang eng ing ong (3)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2、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并按顺序背诵和默写26个大小写字母。(1)大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2)小写: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3、掌握拼读方法,能够熟练、准确地拼读音节,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和学习普通话。 (1)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g?u zào láng bai qū gǎn hèng q? 构造狼狈驱赶红旗 (2)三拼法:声轻介快韵母亮,三音连读很便当。 Piào liang qiǎo miào xiǎo jiàng biün jiüng 漂亮巧妙小将边疆 4、读准声调。 字音的高、低、升、降变化叫声调,它是音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很重要,有区别字义的作用。相同音节标上不同的声调就会产生不同的读音,也同时表示不同的意思。如: büo(包) báo(雹) bǎo(饱) bà o(抱)。普通话只有四种声调,分为阴平(-),阳平( ),上声( ),下声( ),它们的读法是: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5、读记标调口诀。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可记口诀:看见a母不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i上标调不写点,遇上轻声不标调。如:休会(xiū hu?)。 6、认识隔音符号的作用和用法。 在以“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其它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容易发生混淆,就要用隔音符号(’)隔开。隔音符号(’)写在前后两个音节中间的左上方。如:piǎo(漂) p?’ǎo(皮袄)。 7、注意?上的两点要省写规则。 拼读音节时,以?开头的韵母与声母j、q、x相拼时,?上的两点要省去,如:巨人(jù r?n),以?开头的韵母与声母n、l相拼时,?的两点不能省写,因为声母n、l还能与韵母u相拼。如陆地(lù d?)、绿地(lǜ d?)。 8、注意儿化音变。 “er(n)”作为词尾带在别的字后面,它不能单独构成一个音节,而是和前面一个音节连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尾音,这叫儿化韵。拼写儿化韵时,只要在儿化音节的韵母之后加上一个“r”即可。如红花儿(hèng huür)。 9、区别平舌音与翘舌音。z、c、s与zh 、ch、sh是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翘起顶住上腭(e)前,因而叫翘舌音。

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 2、字形、字音(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让背篇目)(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 4、实词翻译(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 一、《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御:驾。献:山峰。良:实在、真。 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绝:消失。 清荣峻茂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献:极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考点4 压缩语段 专项练

2010~2014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压缩语段 1. (2014·山东,4分)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5字。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写下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间里,33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内涵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9 000万次。这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压缩语段题。这段话一共三个句子,第一句交代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一项活动及其要求,第二句是介绍活动开展的情况,第三句是总结这次活动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团中央发起了网络活动;广大青年积极响应;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除此之外,本题还需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示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 2. (2014·辽宁, 5分)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含标点符号)。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8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所给的材料是一则新闻,对新闻内容的压缩,可以先找出其叙述的主要对象,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然后分析新闻材料,筛选出关于这一对象的主要事件及其发展情况,即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答案: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发射任务,它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3. (2014·重庆4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雾是由贴近地面空气层中大量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出现雾时,空气中相对湿度大于95%,含水量一般为0.1~1克/立方米,形成人们的视觉障碍,一般情况下,水平能见距离低于1千米,而轻雾能见距离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给人朦胧飘渺的感觉。 霾由空气中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烟、尘等颗粒组成,它们形成悬浮体弥漫于空中。出现霾时,虽然没有沙尘暴、扬沙等恶劣天气现象,但大气混浊,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水平能见距离明显缩短,一般在10千米以下,给人不甚透明的感觉。 (1)概括雾和霾的不同点,要求:16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雾和霾的相同点,要求:16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一、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组词的方法有两种: a.辐射式引申节约节节省 b.链条式引申 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

【精选】字音考点知识清单

字音考点知识清单 一、命题特点 1.考查常见常用字音,多考查易读错的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考查呈现多元化,有时是形似音异,有时是注音考查,有时是同音异形,有时是形似音异的考查。如 A.形声字的错读,主要是因受声旁影响错读。如畸(jī)形,读成qí,旖(yǐ)旎(n ǐ)读成qí,戏谑(xuè)读成nuè B.形近字误,主要是与其形近字错读。如诌(zhōu)、谄(chǎn)、馅(xiàn)、陷(xi àn),又如掣(chè)与擎(qíng) C.多义多音字误,一些字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但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如耙bà,是个弄碎土地的农具,合用这种农具碎平土地叫"耙地",如读成pá,就是另一种农具,有钉耙子。又如松柏、柏树的柏读bǎi,柏林bó。D.书面语和口语错读要根据《审音表》的正音读标准音,如崖yá读,不能读yái,瑰读guī,不读guì 2.大多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国家语委、广电部颁布)为命题依据。重在对多音多义字等常见汉字读音的考查。即使考查难度较大的字音,也以正确的读音为主。 3.源自课本注解和课本后的附录,据统计每年均有4或多或5个出自此表。考查点一是在常见常用的词语上,二是以考查声母韵母为主,一般不考声调,降低了难度。 二、方法点拨: (一)分类点拨: 1.形声字错读 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摒弃形声字读半边的观念。稍有疑惑,就应查字典明确,加强记忆。 如:舐,可以根据声旁表音的功能帮助记忆;而“刹”“饬”“伤”“怙恶不悛”就必须加强记忆了。2.形近字错读(因形定音): “谄”与“陷”“馅”形近,故错读“谄chǎn”为“xiàn” “掣”与“擎”形近,故错读“掣chè”为“qíng” “挈”与“契”形近,故错读“挈qiè”为“qì”。 ①赡(shàn)②澹(dàn)③瞻(zhān)④檐(yán)⑤蟾(chán) ⑥嬴(yíng)⑦赢(yíng)⑧羸(léi)⑨蠃(luǒ)⑩臝luǒ(裸) 3.多音多义字的错读(音形义结合记忆多音字--据义定音) 有的字,字义不同,字音也不同,而人们读成一个音: 耙:pa 竹耙子---ba 耙地 卡:ka音译语素,卡车,卡宾枪、卡路里 qia不通畅,阻塞:发卡,关卡,卡亮 薄:bao ,扁平物上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意思 bo :稀,淡,少 bo :薄荷 方兴未艾:艾——ài,停止。成语意为:事物并未停止,正在蓬勃向前发展。自怨自艾:艾——yì,怨恨。成语意为:自己怨恨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4.同义多音字的错误: (1)单用和不单用时的不同: 剥bao 削xiao 剥削bo xue 削(xiāo)苹果——口语,单音节词 剥削(xué)阶级——书面语,双音节词 露(lòu)出来——口语,单音节词 披露(lù)——书面语,双音节词 血(xuexie)薄(bo bao)嚼,塞 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因语体定音;注意单用和词用的区别。 (2)个别词语或专用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词语中的不同: 悄(qiao)然巷(hang)道叶(xie)韵女红(gong) 殷(yan)红柏(bo)林秘(bi)鲁埋(man)怨 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区别。 5.因词性定音 处理处分处置——chǔ动词

中考字音字形知识点中考语文易错字音字形

中考字音字形知识点中考语文易错字音字形 【考点提示】 1、知识导航:拼音、汉字的考查是语文试题考查中“积累与运用”板块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拼音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汉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2、考点指向:考题形式一般为填空和选择题型。常见的考查类型主要有以下 几种:①给汉字注音;②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③多音字辨认;④汉字的音、形、义;⑤给古汉字(文言句 子中指定的字)注音;⑥改正错别字;⑦书写等。 【创新题例】 例1、例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 出汉字。 漫步钱江源头,你会感受到山川之灵秀,民风之淳 pǔ______ ;步入南孔圣地,你会领lüè_______到文风之昌盛,儒风之浩荡;翻阅古城历史,你会看到江山代有才人出,赵、毛滂著作丰——人与自然和xié_______相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名城衢州,正散发着她独特的mèi

力! 答案:朴 略谐魅 透视:这是一道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的试题。试题材料为反映当地人文历史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根据四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懂这段文字,体会文段中流露出的对家乡自豪的情感,然后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 例2、例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阴霾( ) 粗糙( ) 提防( ) 隽永( ) 答案:mái cāo dī juàn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难易适中。答案分别为:阴霾(mái),粗糙(cāo),提(dī)防,隽(juàn)永。本题所给的四个读音中,虽无生僻字,但如果不细心分辨,也容易失分。这四个加点字中,“霾”和“隽”较为难认,容易读错;“提”是多音字,理解词义才能准确标注;而“糙”与其声旁“造”读音不同,可能因此读错。这都需要考生平时多加积累。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伫立旷野,苍qióng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枕石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听雨危楼,深巷漂散着淡淡的花香。繁星满天,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压缩语段

专题11:压缩语段 【2019年高考】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5分)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答案】关键信息:中英联合考古研究;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廷伸至西欧。 【解析】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 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城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级通水。 【答案】关键信息: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3月13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答案】2019年4月21-28日;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要注意字数限制)的格式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