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

修史记蚜

——神鬼莫测的战神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2.思维:认识韩信的形象特点和悲剧人生。3.审美:赏析叙事艺术。

学法点拨

《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写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读者都为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课文截取了韩信一生中三个典型的片段:贫贱的早年、大显身手的青壮年、悲惨的人生结局。学习本文,最主要的是能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尤其是悲惨的人生结局中读出点什么、悟出点什么,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在叙事中细节很有表现力,且蕴含深沉、丰富的情感。读此文千万不可忽略这一表达特点。

诗美晨读

题韩信庙

[明]骆用卿

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①。

足当蹑后犹分土,心已猜时尚解衣②。

毕竟封侯符蒯彻,几曾握手到陈豨③?

英雄漫洒荒山泪,秋草长陵久落晖④!

[注] ①逐鹿:争夺政权。汉力微:汉王刘邦势力薄弱。频:屡次,连续多次。蹙(cù) :减缩。这两句说,韩信登坛拜将后,多次打败项羽,改变了楚强汉弱的局势。②足当蹑:足被踩。当:受。分土:分封土地。解衣: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楚汉相争时,项羽曾派人劝说韩信反汉助楚,韩信回答:“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我,我倍(背叛)之恐不祥,虽死不易。”这两句诗说,刘邦在不满韩信、猜疑韩信时,表面上还关心韩信、重用韩信,封韩信为王。沈德潜评这两句诗说:“极写汉高诡诈,而淮阴之冤自在言下遇之。”③这两句说,韩信没有听蒯彻的话,也未必与陈豨密谋反叛。骆用卿对《史记》的记载表示怀疑,所以诗中说“几曾”。④漫洒:别洒。长陵:刘邦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这两句是安慰韩信的英魂不必伤心,刘邦也不免一死,其陵墓一片凄凉。

[赏析] 明代李梦阳认为这首诗是“淮阴庙绝唱也”。诗首联概括韩信的作用,颔联说明韩信早已被刘邦猜忌,颈联为韩信造反辩护,尾联借景抒发了对韩信的安慰之情。

Ⅰ语言积累与梳理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1)乃晨炊蓐.

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出袴.下,蒲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

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间道萆.

山而望赵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右倍.

山陵,前左水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居常鞅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言公之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上怒曰:“亨.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褥”,床褥 (2)“袴”同“胯”,两腿间;“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3)“能”同“乃”,竟然;“罢”同“疲”,疲劳 (4)同“蔽”,隐蔽 (5)同“背”,背靠,背向 (6)同“怏怏”,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 (7)同“叛”,反叛 (8)同“烹”,古代的一种酷刑,把犯人放入大锅中煮死

2.一词多义

(1)绝???????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从间道绝.其辎重: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秦之纲绝.而维弛: 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佛印绝.类弥勒: 以为妙绝.:

(2)假?????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 乃悟前狼假.寐: 假.

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3)治????? 又不能治.生商贾: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故治.国无法则乱: 不效则治.臣之罪:

答案 (1)动词,断绝/动词,拦截/动词,断绝/形容词,败坏/动词,横渡/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副词,很/副词,达到极点 (2)动词,借/动词,代理/动词,借助/形容词,伪,与“真”相对,假装/连词,假如 (3)动词,维持/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动词,治理,管理/动词,处理,处治

3.虚词归纳

且?????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且.喜且.怜之: 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答案 副词,将要/连词,况且/连词,又/副词,将近/连词,尚且/连词,而且

4.古今异义词

(1)始为布衣..

时,贫无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君留意..

臣之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布衣服。

(2)古义:仔细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欲下.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足下深沟.高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我能将.几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欲东.下井陉击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英俊乌.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乃晨.炊蓐.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水上军开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羞.与绛、灌等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给饭吃(2)名词作动词,攻下(3)名词作动词,挖沟;筑墙(4)名词作动词,率领(5)名词作状语,向东(6)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7)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8)名词作状语,像乌鸦一样(9)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12)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冤哉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为二子所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信方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被动句(2)定语后置句(3)主谓倒装句(4)被动句(5)被动句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安君,儒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为为我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坚营勿与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知其不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成安君是一介儒生。

(3)如今又用张耳辅助,计划要夺取赵国。

(4)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5)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6)派去的人了解到广武君的计策没被采用。

二、名句默写

1.兵法不曰“____________,置之亡地而后存”?

答案陷之死地而后生

2.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答案臣多多而益善耳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三、常识识记

古代的“十二时”

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出一种特殊的纪时法——“十二时”,它把一昼夜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叫“时辰”。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它们正好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这样就形成了别称,如“夜半”又叫“子夜”。

古人习惯上每天吃两顿饭。其中,“食时”是古人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时到9时,早饭叫“餐”;“晡时”是第二顿饭之时,即每天的15时到17时,晚饭叫“飧”。

[说明:《淮阴侯列传》文白对译见附录]

Ⅱ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

1.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概括内容。

答案①胯下受辱②井陉之战③韩信被杀④问难蒯通

2.下面是韩信一生大事年表,请根据课文在空白处填出相应的概括内容。

人生阶段重大事件

贫贱

早年

怒绝亭长

胯下受辱

大显身手

的青壮年

悲惨结尾

暗通陈豨谋反

被斩长乐钟室

答案①漂母饭信②指挥井陉之战,以少胜多③君臣晤对,居功自傲

微任务活动一认识韩信形象特点与悲剧人生

1.本文1~3段主要介绍了哪三个故事?反映了韩信早年怎样的性格?司马迁从韩信的早年生活中挑选了这三个故事来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故事性格作者意图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①运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②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忍辱负重,开阔胸

襟,乐观自信正是他后来纵横天下,所向披

靡,立下盖世之功的前提;他的知恩图报也漂母饭信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

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2.

么手法?表现出韩信怎样的风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①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②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3)表现出韩信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据实灵活地运用兵法的雄才大略,知己知彼、高瞻远瞩的统帅风范。

3.第8段中“信出门,笑曰”“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分析两个“笑”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个“笑”体现了韩信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的个性。本来“汉王畏恶其能”,而韩信又“常称病不朝从”“羞与绛、灌等列”,又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第二个笑是刘邦的笑中反问,很有讨厌的色彩。好在韩信的一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做了点补救。这里的描写为下文韩信的被杀做了因果铺垫。

4.第10段中“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喜且怜”看似矛盾的一组词反映了刘邦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韩信个人能力突出,且对刘邦及朝廷有怨恨之意。吕后杀之解决了后患,刘邦因此高兴,说明本来就有的愿望。也表现出司马迁的大胆和对刘邦的揭露。

②毕竟韩信是打天下的有功之臣,且刘邦一向都很认可韩信的才能。听到韩信死了的消息,也难免会可怜他或者起了怜才之意。

5.韩信为什么会被害?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功高震主。②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③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④杀功臣在封建社会是普遍现象。

(2)司马迁借韩信这类“英雄悲剧”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更替之间,开国帝王与开国元勋始而相存,继而相戒,终于无情杀功臣,这是普遍规律。这是由那个社会君主专制、独裁决定的。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1)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包含了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作用:对韩信受戮一事发表自己的看法,隐含对韩信谋反一事的怀疑。

(2)“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般认为是反语,说韩信造反,他不至于愚蠢到这种地步,包含了对韩信冤案的辩解和同情。

助读材料名家评韩信

司马光评韩信: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资治通鉴》卷十二)

易中天评韩信: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的。但这些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魏明伦评韩信:

韩信是天才的军事家,但不是成熟的政治家,更不是伟人典范。韩信好名,近似杨秀清。未央宫诛韩信虽是冤案,但也不乏韩信自身的致命弱点。后人同情他,却不十分敬仰他,令人惋惜的是韩信的佼佼帅才和赫赫战功竟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微任务活动二赏析叙事艺术

本文文学化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互见法”的运用:本文对刘邦、吕后等人的描写就是采用了“互见法”。

(2)充沛的感情抒发:文末“太史公曰”一段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太史公对韩信的无限惋惜和同情,对刘氏集团“兔死狗烹”的厚颜无耻的行为的讽刺和不满。

(3)精琢的细节描写:“胯下之辱”这一细节,不仅活画了屠中少年的无赖品行,而且借“孰

视”“蒲伏”两个动作很好地体现了韩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品质。

(4)精彩的场面描写:在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陈”,引诱赵军倾营而出,另遣伏兵夺取赵军营垒;“拔赵帜,立汉赤帜”的恢弘场面的描写,及对两军殊死搏斗的惊险场面的描写,增添了许多文学的因素,富有传记文学的特征。

(5)细致的心理描写:在刘邦与韩信关于“将兵”和“将将”一段对话中,司马迁用对话描写表现了刘邦君临天下、志得意满的骄矜心理和韩信感到命运弄人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作者注意从微观入手来描写人物,即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6)对比、烘托的手法:井陉一战中,成安君的庸俗愚蠢、诸将的平庸无奇,形象地烘托出韩信的运筹帷幄和用兵如神。

参照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韩信受“胯下之辱”的看法。

材料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性有所不能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材料二“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精神准则,一个忍耐的底线。生命固然是宝贵的,不过生命如果丧失了尊严,那么它便削弱了自己的价值。而韩信为了功利选择屈辱,其灵魂是可怕的。其中有一种流氓气息。朱鸿《胯下奇辱》观点综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两方观点可取其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点击素材

一饭千金——感恩情怀的魅力

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去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问题。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绵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勤劳能干,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运用示例古有韩信一饭千金,回报漂母的故事。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来

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韩信这一生

韩信年轻时在淮阴走来走去,人人都不待见,因为他又穷又骄傲。

按说骄傲是他自己的事,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你想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就意味着你看不起他们处于其中的“众”。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人畜无伤,买了茴香豆还会记得分给旁边的小朋友,并认真地想要告诉酒店里的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担心他当上掌柜不会记账。韩信的问题在于,他没有钱,却比孔乙己还会摆谱。

比如他母亲去世,家里穷得没钱安葬,他仍设法将母亲埋到一个又高又开阔的地方,认为这个坟墓周围将来必然会成为居住着万户人家的熙攘城镇。

大多数人随便讨厌一下也就算了,有一种地痞无赖,偏要不依不饶。有天韩信走在大街上,一个杀猪的少年拦住他,说:“你一个胆小鬼,还成天带着刀剑,有胆你就杀了我,没有胆子,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如若韩信能未卜先知地知道这一幕,怕是又要吐出那四个字:匹夫之勇。真正的勇者,不争一时一地之得失,无视无关别人的说长道短,韩信静静地看了那个少年一会儿,慢慢地,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满大街的人,都笑得很开心。

和这样一些人,能说什么呢,韩信的当务之急是出淮阴,到更大的天地里去。

正好项梁渡淮而来,韩信仗剑追随而去,在楚军中他没有得到重视,项梁和项羽,都无法将他从人群里识别出来。韩信也曾向项羽献计献策,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回应。

侃侃而谈的韩信,就像一个视力特别好的人,能从一团迷雾中,见常人之所未见。又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身处偏远心有不甘的刘邦的前程。

而韩信的过人之处,还不只是目光卓越,实战中,他亦料事如神,屡出奇兵。汉高祖二年,刘邦攻打项羽大败而归,与刚刚收合了一些人马的韩信会师于荥阳,在韩信的帮助下,打败了追击他的楚军,挽回了一些局面。

之后三年内,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向以报”,被蒯通称为“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这话不算太夸张,韩信也说过,刘邦带兵打仗的能耐一般。项羽当然很厉害,但是他基础好,起点高,感召力比韩信强,尚不能占足韩信上风,可见韩信的确不是凡人。

看韩信的一场场胜利,会发现,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深谙人性,项羽善于激发士兵的勇猛,韩信更懂得利用人的恐惧和不安。

韩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懂得弱小者的心理,这与他出道之前的寒微生涯有关。他知道不太给人面子但更尊重他人利益的刘邦,一定能够赢了对眼前人客气、却舍不得给人封赏的项羽。在韩信的孤独岁月里,他可能将人的九曲回肠各种脑回路都琢磨得一清二楚了。

刘邦对韩信始终留着一手,韩信对刘邦,也没有那么赤胆忠心。打下齐国之后,他提出要刘邦封自己做“假齐王”,刘邦正被项羽打得晕头转向,这简直是要挟,但这要挟起了作用,识时务的刘邦,干脆封韩信做了真齐王。

理性、机智如韩信,怎么画风陡变?忘记了自己和刘邦的真实关系?

我觉得韩信不会忘,他是一个记忆力特别好、心里有杆秤的人。

项羽自刎乌江之后,刘邦江山已定,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将他改封为楚王。这连杯酒释兵权都不算。但韩信也没有太计较,因他是楚人,也算衣锦还乡,他找来几个在他未发达时曾与他有交集的人,将恩怨一一结清。

首先是一位曾经分饭给他吃的洗衣老妇,赐千金。

其次是当年有位亭长,曾容留他在家里吃饭,亭长的老婆不乐意了,每天早早做好饭让家人吃完,等韩信起床,就啥也不剩了。韩信给了这位亭长一百钱,说,您是个小人,做好事不彻底。

最后,他找到当年羞辱他的无赖,出人意料地,封了这无赖一个中尉的官职,他对各位将相说,当年他羞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刘邦也封赏过曾看不起自己的雍齿,但那是为稳定大局。韩信封赏这无赖,更多的是为了雪耻。这个方式挺巧妙,可也说明,当年的他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情绪稳定,即使他如此成功,也没能将旧日放下。

至于亭长,人家是你什么人啊,让你蹭饭是人情,不让你蹭饭是本分,何至于怨念如此之深?

他和漂母的关系,则更值得玩味。当年他在城外钓鱼,遇到洗衣的老妇人,老妇人见他饿得慌,就把饭食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韩信信誓旦旦,说他将来一定要报答这个老妇人,老妇人烦了,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岂会指望你报答?

这番对话可以看出,韩信对于老妇人有感念之情,他想建立一种绵长的报恩关系,老妇人的两句话,截断了他的畅想,她没有他那么感性。

韩信的不幸,或许就在于,他的理性与感性都太发达,他能将天下大势说得头头是道,却无法走出内心的城池,即便功成名就,他仍然记得少年时曾经历过的辛酸,予温情以报答,予无情以报复,至于那无赖,与感情无关,他也要想方设法地予以清账。

他一生都是一个孤儿,对这世间,他有警惕,能洞察,善投机,但对于温情又没有抵抗力。一方面,懂得怎样跟刘邦斗智斗勇;另一方面,又念念于刘邦曾经给他的温暖,自己给自己制造幻象。

他是如此矛盾的一个人,这注定了他的纠结、不彻底、当断不断,也注定了他干不过刘

邦,并最终死于吕后之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句名言流行于一时:“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韩信的一生,都在这么做,在许多个关口,他凭着智慧胜出,然而,有谁能够真正走出自己的命运?绕了一大圈,韩信依旧在用当年那个寒微少年的头脑,处理至关重要的事件,他是这样,今日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微感悟: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

辱之 众:当众 B.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盼望 C.有能生得者购.

千金 购:悬赏 D.不伐己功,不矜.

其能 矜:夸耀 答案 B

解析 望:怨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B.?????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C.????? 羞与绛、灌等.列等.

死,死国可乎 D.????? 吾如.淮阴沛公起如.厕

答案 B

解析 B 项宿营/行军三十里为一舍。A 项夸耀。C 项同等。D 项到,往。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 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B.?

???? 又可尽亨之邪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C.????? 于是信孰视之相国绐信曰

D.????? 俯出袴下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答案 C

解析 “相国绐信曰”中无通假字,“孰”同“熟”。A 项“禽”同“擒”,“能”同“乃”,“罢”同“疲”。B 项“亨”同“烹”,“倍”同“背”。D 项“袴”同“胯”,畔同“叛”。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愿君留意..

臣之计 B.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C.乃为儿女子..

所诈 D.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

乌集 答案 B

解析 B 项古今义都为“谦虚地不肯担任,不肯接受或不肯占先”。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A.欲东.

下井陉击赵 B.羞.

与绛、灌等列 C.水上军开入.

之 D.有一母见信饥,饭.

信 答案 C

解析 C 项和例句均为使动用法。A 项名词作状语。B 项为意动用法。D 项为名词作动词。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

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

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

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

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

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

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

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去国远斗:离国远征

B.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不得方轨:不能并列前行

C.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走水上军:让水军逃跑

D.赵见我走,必空壁..

逐我 空壁:全军离营

答案 C

解析 走水上军:逃回河边的阵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B.?????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若.教淮阴侯反乎

C.????? 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D.?????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代词,你。A 项断绝/渡过。C 项才/于是,就。D 项将要/况且。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

B.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趁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

C.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两千轻骑兵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D.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和赵王歇。

答案 D

解析 生擒了赵王歇。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希望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抄小路拦截他们的军用物资;您就深挖战壕,加高营垒,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2)韩信下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

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

,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史记·淮阴侯列传》)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顾:看

B.与老人期.期:约定时间

C.食时信往,不为具.食具:准备

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若:假若

答案 D

解析若:你。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的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D.韩信受胯下之辱,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答案 C

解析C项原文为“母怒曰:‘吾哀王孙而进食。’”漂母只是可怜他而已。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人用脚接受(他穿鞋),笑着离开了。张良非常吃惊,眼看着老人离去。

(2)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13.“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可以作为这句话的注解,请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张良忍怒为老人取鞋子。

②张良忍受老人的刁难,良夜未半即往。

③韩信忍受胯下之耻。

参考译文

(甲文)张良曾经很悠闲地信步闲逛到下邳的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褐色的衣服,到了张良站的地方,径自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帮我取鞋子。”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年纪大,强忍着,下去取了鞋子。老人说:“为我穿上鞋。”张良已经为他取了鞋子,于是直着身子跪下为他穿上。老人用脚接受(他穿鞋),笑着离开了。张良非常吃惊,眼看着老人离去。老人离去一里左右,又返回来,说:“你小子值得教育啊。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认为这很奇怪,跪下说:“好的。”五日后天亮时,张良前往。老人已经先到了,发怒地说:“和老年人约定了时间,还后到,为什么?”(转身就)走,(边走边)说:“五天后早点来会面。”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去(赴约)。老人又先到了,又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还是)后到,什么道理?”(转身就)走,(边走边)说:“五天后再早来!”五天后,张良在夜还未过半就去了,有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老人)拿出一本编的书,说:“读了这个就可以做皇上的老师了!十年后,就能兴盛。十三年后,你来见我,济北榖城山下黄石就是我。”于是就离开了,没有其他的话,不再见到。第二天,看他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于是认为这事很奇怪,经常反复诵读它。

(乙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县人。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善行可以推荐做官,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别人都很厌恶他。曾经在下乡县南昌亭长家混了几个月,亭长的老婆没办法,就一大早做饭躲在被子里吃。韩信到了吃饭的时候去了,(亭长的老婆)却没有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知道原因之后,大怒,再也不去了。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在漂洗丝绵,其中一位老大娘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直到几十天后漂洗完毕才罢。韩信很高兴,对那位老大娘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大娘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羞辱韩信的年轻人,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壮实,还喜欢带着刀剑,实际上是个胆小鬼。”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整个集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子真的很小。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

高中语文 古诗词大全 1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 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2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象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3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 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语文教学反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综合测评3

综合测评(三)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复约要父子耕畜 B.女焉能行之 C.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D.毛遂奉铜盆而跪进之楚王 【解析】A项,“要”通“邀”,意思是“约定”。B项,“女”通“汝”,意思是“你”。D项,“奉”通“捧”,意思是“捧着”。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 B.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赞:称赞 C.先生能饮几何 ..而醉 几何:数学学科 D.不过 ..庄生而私留 不过:表轻微转折 【解析】B项,“赞”是“推荐”“举荐”;C项,“几何”相当于“多少”;D项,“不过”应解为“不去探望”。 【答案】 A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君侯何不快之甚也②何遽叱乎 两个“何”用法相同,都是疑问代词,解释为“为什么”。 B.①乃装其轻宝珠玉②乃以朱公子故也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于是”,后一个表判

断,可译为“是”。 C.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②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两个“与”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介词,可译为“和”;后一个是语气词,相当于“欤”。 D.①顾有所不能忍者也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两个“顾”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前一个译为“只是”,后一个译成“考虑”。 【解析】两个“顾”都是“只是”“不过”的意思。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未必能生.中子也 B.武安君南.挫强楚 C.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D.请归.燕太子 【解析】“南”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活”“使……称臣”“使……归”。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淳于髡说之以隐 A.汝何为者也 B.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C.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D.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被动句,D项是省略句。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40分)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一) 最近一段时刻,我发觉体育委员李圆上语文课时总是趴在课桌上,显得很懒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却别是特别明显,但他也别是班上的学困生。留心观看之后我发觉:还有好多的学生听说时的状态也别是很好,回答咨询题很被动。审阅学生的周记,我读到如此一段文字:"老师,您别要生气,我总觉得进入高二以来,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别觉得那些课文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别如把时刻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情况上,希翼老师思考。"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想到浮现的这些事情。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考虑:我们的语文课是别是远离了学生的日子?学生的制造性思维得到进展了没有?什么原因有些学生,读书时刻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而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但是,这些咨询题却往往被我们故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在说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对于"赋""比""兴"的定义尽管准确简洁,但老师假如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么样才干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说"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说"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算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小姐叫小芳,长得漂亮又善良,一双漂亮的大双眼,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办法实际上算是古代所说的"赋"。说"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别刮风天别下雨天上有太阳,妹别开口妹别说话妹心如何想",说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办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同意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那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辟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日子,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别如好之者;好之者,别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日子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特别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日子体验。教学实践中,尽管我别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如此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确实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惟独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子场景与日子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发出一片新乾坤。 并且,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制造性的活动。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固然可不能很理想。作为教师别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爱护他们的智慧火花。如此更有利于开辟学生的制造性潜能。仔细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慧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质。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假如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便地敞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别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来考虑的咨询题,兴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咨询题会迎刃而解。别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咨询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惟独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干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咨询题。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2020年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我觉得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

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查漏补缺,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目录(1-16)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目录(1-16)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4.《中国民俗文化》 5、《影视名作欣赏》 6、《新闻阅读与实践》 7、《先秦诸子选读》 8、演讲与辩论 9、中国小说欣赏 10、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11、《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12、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13、语言文字应用 14、外国小说欣赏 15、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16. 文章写作与修改 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蜀相/杜甫 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 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臵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游夜书怀/杜甫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 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 李凭箜篌引/李贺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 燕歌行/高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赏析指导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 项羽之死/司马迁 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篇 2017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64篇 (可能有微调,请以当年高考大纲为准!!) 1.《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朱政 一学期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七、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题解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学定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 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 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Ⅰ.文言文部分 《兰亭集序》王羲之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2.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 《赤壁赋》苏轼 1.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5.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6.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2.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1.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鸿门宴》司马迁 1.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狗彘食(sì四声)人食(shí)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劝学》(《荀子》)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要求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要求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一):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这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就应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必须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资料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务必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贴合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样才能让

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务必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务必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潜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资料,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务必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理解,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务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用心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诗文默写训练

《人教课标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文默写专项训练 1、(),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 2、上穷碧落下黄泉,()。 3、(),梨花一枝春带雨。 4、(),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以上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5、帝子降兮北渚,()。(),洞庭波兮木叶下。 6、时不可兮骤得,()。(以上出自屈原《湘夫人》) 7、人生亦有命,()。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8、(),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9、(),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 10、(),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11、( )?(),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12、春江潮水连海平,()。 13、()?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以上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4、千岩万转路不定,()。云青青兮欲雨,()。 15、(),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须行即骑访名山。(),使我不得开心颜?(以上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6、黄尘清水三山下,()。遥望齐州九点烟,()。(李贺《梦天》) 17、(),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18、(),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19、日出江花红胜火,()。 20、山寺月中寻桂子,()。(以上出自白居易《忆江南》) 21、(),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2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23、(),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 24、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25、风一更,雪一更,(),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2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7、(),千金散尽还复来。(以上出自李白《将进酒》) 28、(),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29、昆山玉碎凤凰叫,()。 30、女娲炼石补天处,()。(以上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 31、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112句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112句 一思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二情趣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4.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三读书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四奉献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我已经顺利的完成了本月的教学工作。回顾这一个月,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学期来,我先后学习了:《一个语文老师的心里路程》和《教育,就是诗意的栖居》两本教育专著,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年,我努力将我在山东经受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立足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语文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班级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语文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另外,授课后根据得失,及时写教后感、教学反思,从短短几句到长长一篇不等,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和其它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

学法。对于我负责的语文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辅导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三、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和优势,博采众长,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为保证课改教研的质量和水平,本人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工作中。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予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验证”的研究,对“评价”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勤写教学反思,注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教学改革”真正成为自己的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生活感悟、教案设计……通过与其他老师及网友们的教学交流,特别是在专家在线指导下,质疑解惑,迅速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促进、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化素质。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工作总结和反思,它将指引我今后的工作,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将自己锻造的更好。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篇目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高考大纲要求必背古诗文篇目 高中14篇: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粤教版)、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初中50篇: 《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无题》、李煜《相见欢》、范仲淹《渔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水调歌头》、陆游《游山西村》、辛弃疾《破阵子》、文天祥《过零丁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 (一)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荀子·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语文教学反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史记与文学

《史记》与文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先秦历史散文和《史记》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 《史记》的文风,历代学者多有精辟之论,他们任自己的学识、人生经验,对《史记》进行探究,自成一统,各成一家。归结起来,不管论家们的观点如何缤繁多彩,也不管他们的语言表达如何不同,却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看法,即《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先看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中所辑录的几家评论: 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黄履翁说:司马迁之文“如天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少就于笼络。” 凌约言说:“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

茅坤说:“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所谓“疏荡,颇有奇气”;“天马骏足步骤不凡”;“豪如老将,用兵纵骋不可羁”等等,虽然词目各异,却都是说司马迁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惊心动魄,从美学角度看,是崇高美的典型表现。 鲁迅说:“《史记》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白寿彝说:“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李长之说:“象他的精神是在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一样,他的风格也是的,这可以说是他的风格之本质特征。” 《离骚》被司马迁称为是“舒愤懑”文学的典型,鲁迅把《史记》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同样也认为它是“舒愤懑”文学的杰作,是韩愈所说的“不得其平则鸣”的产物,“郁于中而泄于外”的结果。李长之的“有所冲决,有所追求,有所驰骋”,同样认为《史记》的文章风格是属于崇高美的。 司马迁文章风格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运用上。 先看叙述语言,最典型的是描写巨鹿之战那一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