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曦之的小故事

王曦之的小故事

王曦之的小故事

【篇一:王曦之的小故事】

据说有一次,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

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

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看到这情形,很

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

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

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

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

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

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

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

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

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

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

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

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

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

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

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 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

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

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道教情缘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

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

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

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

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

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

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

《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

之术。

【篇二:王曦之的小故事】

1 偶创飞白(东汉)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

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

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

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

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

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

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

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

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

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

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

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

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

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2 羲之换鹅(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

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

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

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

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

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

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3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

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

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

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

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

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

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

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

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

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

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

“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

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

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

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4 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

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

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

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

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

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

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

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

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5 夜贴对联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6 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

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

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

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

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

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7 笔冢(唐)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非常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8 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

9 欧阳通学书买父字(唐)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

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

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

10 乞米帖(唐)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

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

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

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11 柳公权发奋练字(唐)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

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zhou)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ta)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

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

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geng),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

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

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he)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

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

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pu)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yan)染涝(lao)池黑;博(bo)取百家长(chang),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jian)子,衣肘(zhou)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12 人品和书品(宋)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

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

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

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

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

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

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

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13 郑板桥学书法(清)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

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

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篇三:王曦之的小故事】

王羲之的励志故事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

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

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

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

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

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

,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的励志故事:王羲之吃墨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的励志故事:吃饺子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

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

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

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

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

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

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

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

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

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

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

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

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

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 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

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 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 老

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