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科大课件-地震学原理及应用-Chapter4

中科大课件-地震学原理及应用-Chapter4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

第四章

地球内部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的研究

一、密度分布

1.原理

*“地球自由振荡”中已介绍过用“穷举法”研究地球的密度分布,解不唯一,且繁琐。

*地震体波速度也含有密度分布的信息。

如设完全弹性,则: 。,ρμβρ2μλα22

=+=a 和b 可实测,三个未知分布函数,只有两个方程,不能确定。 *从天文学及其它测量中可以得到:地球的总质量M 和转动惯量I 。它们都是r (r)的某种积分。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些实测值、实测的分布函数和有关物理定律求出r (r)。 约束条件

(1)地球介质为完全弹性介质 有: 2.简化假设

。,ρ

μβρ2μλα22=+=(2)地球具有球对称性 f = f (r),r (r)=r (r)。

(3)地球内部由于介质抗剪强度远小于自重引起的静压。而且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是个长期的状态,不是突然的加载。因此,可以视为处于流体静压状态:

2r 02

r dr ρr π4G ρg ρdr dp ;dr ρg dp ?-=-=-=(4)假定地球介质在化学成分上是分区均匀的(比例恒定的混合物) r =r (p, T, {n i }, {q i }), i=1, 2, ?, N

即,r 为压力、温度和标志化学组成的参数(n i :组成;q i :相态)的函数。

3.密度函数方程的导出

(1)已设化学均一,选用p, s 描述系统,则有: 方程和约束条件 ?????????? ????+???? ????=??? ????+???? ????=(b)

dr ds s T dr dp p T dr dT (a)dr ds s ρdr dp p ρdr d ρp s p s 全微分 0dr

dq q ρdr

dn n ρi i i i i i =??=??∑∑(2)地球中实际温度与绝热温度梯度是存在差别的。令:偏差

(c)

dr ds s T dz ds s T dz dp p T dz dT τp p s ??? ????-=??? ????=???? ????-=由(b): *由恒压下的热膨胀系数定义:

p p p p T s s ρρ1T ρρ1T Θα??? ??????? ????-=??? ????-=??? ????=p p s ρρα1s T ??? ????-=??? ????代入(c),得到: 由定义: V

V Δlim Θ0V →=质量元M :

'

ρ,V'ρV,?r V=r ’V’

同减 V r ’: r V -V r ’=-V Dr r ’V’-V r ’=r ’D V ρ

ρΔV V ΔΘ-≈≈

dr

ds s ρρα1τp ??? ????=αρτdr ds s ρp =??? ????代入(a)

(3)由不可压缩性的定义

体积模量 (d)

k ρp ρρp ρρΔρp Θp k s s s s V

V Δs s s =???? ???????? ????=???? ????? ????-≈??? ????-=而 )β(αρμλk 2

34232s -=+=令 2342βα-=φ,则 (e)

1ρρp ρs φ=φ=???? ????

(4) (e)代入(a),并考虑假设 g ρdr dp -=)δ(1g ρτραg ρdr d ρ-φ-=+φ-=,其中 g

ταδφ=* 忽略温度梯度偏差,t =0,则:

2(r)r

(r)ρGm(r)g ρdr d ρφ-=φ-=即:密度函方程(Williamson - Adams 方程),求积分

得r (r)方程

* 求导: (dm(r)=4p r 2r (r)dr )

0Q(r)ρdr d ρP(r)dr d ρρ1dr ρd 22

22=++??? ??-其中: 。φ

=φφ+=G π4Q(r),dr d 1r 2P(r)

4. Bullen 模型“A”的建

立 (1)约束条件:合理的密度分布必须满足:

R =6371km ,M =5,974×1027g ,I =8.025×1044g ?cm 2 解不唯一

*力学稳定性要求(特别是液核)深部的密度大。

均匀球的转动惯量系数 ,故应满足 。 0.3308MR I(R)Y(R)2==0.4Mr I(r)Y(r)2<=*由实测的φ(r)和W-A 方程约束分层的密度分布函数的形态。实测数据的约束如能满足,较为可信。 (W -A 方程可信吗?) *试算中得到的一些结果 (陨石的参数作参考): r 6371=r 0=r (G)6371 对密度分布的影响不大敏感。改变5g/cm 3才对地核和地幔分别影响0.04和0.03g/cm 3。

F 区和

G 区只占地球总体积的1%。 (从12.3?22.3g/cm 3)

选用r(A)=2.67g/cm3地表样品、陨石

=3.32g/cm3岩石物理实验

选用r(B)

33

<3.4g/cm3超基性硅酸盐纯橄榄岩 3.3g/cm3

辉岩 3.4g/cm3选用r(G)

=12.51g/cm3

6371

太高,违反Y(r)<0.4,若在C区选用W-A约束,则I

core

更高;又试增高

力学上不稳定;若加温度较正,则I

core

r(B)33>3.32g/cm3,则要求高达3.8g/cm3,不符合基岩随深度变化的实验结果,也与地震波变化的规律不一致。

最后,放弃C区用W-A方程约束r(r)变化曲线的形态。* Bullen Model -A反演步骤:

* Bullen(1967)进一步考虑了化学上的不均一性。用h来反映不均一性,h=1为化学上的均一状态。

等式右边的量可由测量值计算得出。

**除了著名的W-A方程,还有许多估计密度的方程,但均不及W-A方程更可信服。

Birch在实验中发现:

a=a’(m)+b’r m,样品平均原子量。

因此,有:r=a+b a

还有McQueen,Fritz和Marsh的工作,修正为:

=a'+b'r

Φ

Dziewonski et. al., 1981

Dziewonski et. al., 1981

中科大电磁学期末复习答案

期末复习 一、填空题 1.电荷q均匀分布在半径为r的圆环上,圆环绕圆环的旋转轴线以角速度ω转动,圆环磁矩 =ωqr2/2。轴线上一点A与圆心相距x,则A点磁场强度=ωqr2(r2+x2)?3/2/(4π)。 2.一电子在0.002T的磁场里沿螺旋线运动,半径为5.0mm,螺距20mm。则电子速度的大小 为2.08×106m/s,与磁场的夹角为arctan(π/2)或57.5°。 3.利用霍尔效应可判断半导体载流子的正负性。 4.空心螺绕环的自感为L0,加入铁芯后自感为L1,在铁芯上锯开一个断口后自感为L2,则 这三个自感的大小关系为L0

中国科技大学电磁学教案7

第二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
§2-1 物质的电性质
一、物质电性质分类
纳米变阻箱
1. 导体、绝缘体与半导体
各种物质电性质的不同,早在18世纪初就为人们所 各种物质电性质的不同,早在 世纪初就为人们所 注意了。 年 英国人格雷( ) 注意了。1729年,英国人格雷(Stephen Gray)就 发现金属和丝绸的电性质不同, 发现金属和丝绸的电性质不同,前者接触带电体时 能很快把电荷转移或传导到别的地方, 能很快把电荷转移或传导到别的地方,而后者却不 能。 由于不同原子内部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核内的情况各 不相同, 不相同,由不同原子聚集在一起构成的不同物质的 电性质也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差别很大。 电性质也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差别很大。即使是由 相同原子构成的物质,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 相同原子构成的物质,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如温 度、压强等)不同,电性质也有差异。 压强等)不同, 电性质也有差异。 电阻率(用符号ρ表示) 电阻率(用符号ρ表示)是可以定量反映物质传导 电荷能力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横截面、 电荷能力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横截面、单 位长度的物质电阻。物质的ρ越小, 位长度的物质电阻。物质的ρ越小,其传移和传导 电荷的能力越强。 电荷的能力越强。
(1)导 体
B.
J.Y
e
转移和传导电荷能力很强的物质, 转移和传导电荷能力很强的物质,或者 说电荷很容易在其中移动的物质; 说电荷很容易在其中移动的物质;导体 之间。 的电阻率约在 10-8 m~10-6 m之间。 ~ 之间 导体有固态物质,如金属、合金、石墨、 导体有固态物质,如金属、合金、石墨、 人体、地等;有液态物质,如电解液, 人体、地等;有液态物质,如电解液, 即酸、碱、盐的水溶液等;也有气体物 即酸、 盐的水溶液等; 如各种电离气体.此外, 质,如各种电离气体.此外,在导体中 还有等离子体和超导体。 还有等离子体和超导体。
(2)绝缘体
转移和传导电荷能力很差的物质, 转移和传导电荷能力很差的物质,即电 荷在其中很难移动的物质; 荷在其中很难移动的物质;绝缘体的电 阻率一般为10 阻率一般为 6 m~1018 m。 ~ 。 绝缘体同样有固态物质,如玻璃、橡胶、 绝缘体同样有固态物质,如玻璃、橡胶、 塑料、瓷器、云母、纸等。 塑料、瓷器、云母、纸等。 有液态物质,如各种油。 有液态物质,如各种油。 也有气态物质,如未电离的各种气体。 也有气态物质,如未电离的各种气体。

中科大电磁学期中考试

期中复习 一、填空 1.经典氢原子模型中,电子与质子相距0.529×10-10m,则电子与质子间的库仑力 =8.24×10-8N。 2.半径为a的薄圆板均匀带电,中心区域表面附近电场大小为E,则离平板中心 r (r>>a) 处的电场大小=a2E/(2r2)。 3.点电荷q位于边长为a的立方体中心,则q在立方体一个面上的电通量=q/(6ε0)。 4.一球壳由彼此绝缘的两个金属半球壳组成,一半接地,另一半电势为U,则球 心处的电势为U/2。 5.四个标称值均为20pF,10V的电容器,其中两个并联后再与另外两个串联,则 总电容=8pF,可以耐受的最高电压值=25V。 6.三个点电荷排列在x轴上,q1=q2=-q3,q1位于x=0,q2位于x=1,则当q3位于 、、时,该点电荷系的总相互作用能为零。 x=或 1/22/3(9(3 7.点电荷q与接地无穷大导体平板相距a,则q受力=q2/(16πε0a2),体系互能 =-q2/(16πε0a)。 8.四面体的全部棱边所构成的电路中,节点数=4,独立回路数=3。 9.一根长2m,横截面10cm2的铜棒,两端电压为50mV。已知铜的电导率是 5.8×107S/m,则铜棒电阻=3.45×10-5Ω,0.1秒内产生的焦耳热=7.25J。 10.如图所示,U ab=10V,则I=10/27A,R ab=108/55Ω。 二、判断 1.(×) 闭合曲面上各点电场均为零时,面内必没有宏观电 荷。 2.(×) 等势面间距大的地方电场线较密。 3.(×) 两导体均带正电,则二者不可能相互吸引。 4.(√) 铁电体中电位移与电场强度一般不成正比。 5.(√) 电源的路端电压可以大于其电动势。 6.(√) 如果点电荷之间的库仑力不与其距离平方成反比,则高斯定理不再成立。 7.(×) 一导体空腔中有一正点电荷,则该电荷越靠近内腔表面,导体的电势越高。 8.(√) 无限大金属平板外有一点电荷,则该体系电场分布与金属板是否接地无关。 9.(×) 由于像电荷与感应电荷产生完全等效的静电场,所以像电荷量等于总感应 电荷量。 10.(√) 导体通以稳恒电流,则宏观电荷只能分布于导体表面和不均匀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