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望洞庭

小学语文说课稿望洞庭

小学语文说课稿望洞庭
小学语文说课稿望洞庭

小学语文说课稿《望洞庭》【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用概括激励的语言小结与综合评价。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

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学期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

二、精读会意

环节4拓展延伸(写话训练、说话训练、搜集资料、做小调查等等)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环节3 研读赏析(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自学法、演示法等)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

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 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

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

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下面是小学的英语说课稿《My home PartA》,欢迎借鉴!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说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年轻人对老人的感激敬佩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实现生本对话。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古诗词三首》包括《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忆江南》。《独坐敬亭山》诗人李白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 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 写照。 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忆江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 《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写出了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 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 和工具书,古诗的意思基本能理解。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以读 促悟,对话入情,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达到明意、入境,培养想象 能力和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 智慧。” 在本学段有关古诗文的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 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根据《2011年版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古诗文阅读要求,结合古诗文 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

小学四年级语文《望洞庭》分析

《望洞庭》分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font size="6">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 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

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 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 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说来也巧,____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

《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 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出示PPT

小学语文《望洞庭》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望洞庭》说课稿范文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读文三部曲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和延伸……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 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

望洞庭 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知识点汇总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知识点汇总 原文: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练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dònɡ tínɡ shuǐ tán tán miàn qīnɡ luó ()()() () 2、“庭”字的读音是________,“庭”字的笔画共________画,我可以用“庭”字组三个不同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重点) 2.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说学法】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清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 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诵读悟情,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望 洞 庭

望洞庭 (唐)刘禹(yǔ)锡(xī)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走近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课文助读 【注词释义】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5)山水翠:湖光山色。 (6)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7)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没有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的颜色,恰似白银色的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

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望洞庭 说课稿 包含详细的授课过程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某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寺两首中的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大脑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地理位置,然后出示秋月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3、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将标题补充完整。“望洞庭” 【二】自读理解,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 2、再读思考初步感受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小学语文《望洞庭》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 师:今天,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望洞庭”,刘禹锡是怎样望洞庭的?在望的过程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这首诗,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标记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注意朗读的节奏。 师:好,老师开始了。 师:望洞庭刘禹锡 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好,老师读完了,现在,我们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多媒体上的生字词。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师:大家说,她读得怎么样? 师:声音洪亮,非常的有气势。 师:现在,我们将大家分为两组,女生为一组,男生为一组。我们比赛读一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更好。 师:好,女生先来,嗯,声音柔美,老师仿佛都感受到洞庭湖的美景了。 师:男生再来,哦,丝毫都不逊色,特别的有气势。 师:那解决了朗读的问题,现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刘禹锡呢。 师: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嗯,你说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看来你的课前预习做的很充分,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 师:哦,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兰玲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编排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组第1课《古诗词三首》中,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指点。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四、说过程 【教学过程预设】 (一)整体读,感知美。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 说课稿

作品编号:8712358496587631697458912354698 学校:朱于南市格龟起镇安绸小学* 教师:绩安又* 班级:可汗自壹班* 望洞庭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4.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望洞庭湖(说课稿)(3)

《望洞庭》说课稿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 1《忆江南》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

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 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 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 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 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 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 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

望洞庭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交流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可以自言自语的说一说;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4.齐读古诗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部编版初中语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说课稿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推荐篇目中的一首,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景的描写,含蓄表达希望得到张九龄丞相的赏识和推荐,从而能一展抱负的思想感情。全诗写景由静及动,动静结合,写洞庭湖气势之磅礴,大开大合;望丞相提携之情思,委婉恳切。 根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涵”、“蒸”、“撼”等关键字、词,体会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感受作者的雄心壮志; 2、通过品读“无”、“耻”、“端居”、“坐观”、“徒”等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失落、希望得到帮助跻身士林的心情; 3、通过对比朗读,入情入境地读出诗歌的味道,体味诗人内心的起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品读“涵”、“蒸”、“撼”等关键字、词,体会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感受诗人的雄心壮志。 2、通过品读“无”、“耻”、“端居”、“坐观”、“徒”等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失落、希望得到帮助跻身士林的心情。

难点:通过对比朗读,入情入境地读出诗歌的味道,体味诗人内心的起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们 准备采用的教法是美读感知法,评析欣赏法、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学法上,我们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入情入境地读出诗歌的味道,体味诗人内心的起伏。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平实导入,直切主题 引导学生直面诗歌的朗读要点,不作过多渲染和铺垫,并引用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话切入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简单有效不花哨,即能帮助学生快速回忆起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感受月色、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难点: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品味名句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优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洞庭湖”,没错,在古代有一位诗人刘禹锡,他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望洞庭》,来看一看,欣赏一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老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听的过程中处理不认识的生字词。 2.自己大声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美丽景色。 (正音:潭tán、洞庭dòng tíng) 3.浏览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明确:描写了洞庭秋色和洞庭山水。 (三)深入研读 1.想象一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一会儿找同学分享。 明确:①在洞庭的秋天,月光如水,水映着月光,水和月光交相辉映,好像融合在了一起,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风刮过,显得朦朦胧胧的,好像一面未被磨过的铜镜。②把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2.配乐读诗,欣赏其中的美景。 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的意思以及它所描写的画面。 明确:①遥望是远望的意思。②从远处望着洞庭的山山水水,看着君山和洞庭湖,感觉到君山就像是洞庭湖中的一颗青螺一样。③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望洞庭 说课稿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2、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b.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c.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d,教学重、难点 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5、课时安排:1课时 先让学生们熟知生字词;再朗读古诗,整体感知;最后逐句理解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意境美。 6、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望洞庭》。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他们的想法独特,对生活开始有所体验与感悟。目前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字迹不工整、规范,在阅读理解能力、朗读、概括等方面能力不强。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序善诱,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去哪里旅游过呢?都是什么样的景象?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引出题目——《望洞庭》并对洞庭湖做一下简介。出示PPT (二)初读感知,熟悉生字。出示PPT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初读感知环节。让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古诗,准确掌握字音。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意境。多媒体出示古诗朗读,教师范读。 (三)再读古诗,提出质疑。 让学生自己默读并画出难以理解的古诗字词。 (四)整体回顾,理解诗意 1、通过读古诗,学生们对古诗大概的了解是什么?是如何理解诗人写这首古诗的意境? 在这里做的预设是:望的意思是:遥望。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对古诗逐句理解。 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在对古诗做全面分析了解的情况下,我做了如下预设:出示PP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