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01)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 路旁的橡树教案(4)

人教版(2001)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 路旁的橡树教案(4)

人教版(2001)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 路旁的橡树教案(4)
人教版(2001)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 路旁的橡树教案(4)

篇一:路旁的橡树教案

8.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能正确朗读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情感态度: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工人高尚的心。

3、德育: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表现出的高尚的心。

【教学准备】

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们在刚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那些乱砍滥伐的村民,最终被大自然惩罚的事,同学们还记得吗?可是在有的地方,人们却不是那样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个关于树木的故事—《路旁的橡树》(板书题目)。

2、揭示课题:以“路旁的橡树”为题,点明了课文的内容与“路”和“橡树”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认读下列词语。

橡树延伸挺拔楔子

沥青马蹄形高尚

3、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交流第一个问题:筑路工人为什么突然停下来?

⑵挺拔的橡树是什么样子的?(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⑴为什么工程师不说话,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⑵工程师最终想出解决方案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4、读第八、九自然段。

⑴“只在一个地方”指的是哪里?

⑵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⑶为什么人么赞叹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⑷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的橡树和这马蹄形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先让学生练说,再指名说。)

5、总结:

①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③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爱树护树,争当环保小卫士,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橡树延伸挺拔楔子沥青马蹄形高尚

五、板书设计

8、路旁的橡树

起因将修一条宽阔、平坦而笔直的公路发现橡树改变计划热爱自然高尚的心保护橡树结果一处弯曲却受到了人们的赞美

篇二:8、《路旁的橡树》教案

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集体备课教案

篇三:《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详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二单元第8课《路旁的橡树》

? 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为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从教材编排来看,本课课文都是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主题而展开的。旨在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本课讲述的是与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有关的故事。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却非常高尚,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本文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不寻常处理方式的描写,读者在读后内心受到震动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对于中段的小学生,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与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阅读能力,具有独立识字和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来理解上下文的能力。本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路旁的橡树》一文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行理解,但要让学生从这件寻常小事上抽象体会出环保意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具体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体会人们在保护橡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难点:体会工程师和工人们在处理橡树与路时的心情。

? 课时分配

本文为略读课文,安排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情境图等

? 教学方法及手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应通过默读、朗读、对话等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教法上,教师将采用“品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等方法并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启发学生参与思考,自读自悟。

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读、思、问、议、悟”等方法理解文本,感悟出爱护周围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语文课程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重视启发式教学。本课的设计旨在更多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主动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文中“修建公路”这件寻常小事中感受到人们高尚的心,更重要的是自然而然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相信上节课的学习一定让大家影响深刻,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

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今天这节课我们讲的也是人和树的故事。(出示书本上的图片:一条公路在经过一个大树时弯成了马蹄形,人们绕道而行,保护了大树。)

师: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条公路在经过一个大树时弯成了马蹄形,人们绕道而行,保护了大树。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联系新知,同时做对比,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使得教学内容顺利展开。

二、自主阅读

师: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就和这张图片有关,(板书课题)接下来,请同学自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开始。

预设:人们在修公路遇到了一棵大橡树,为了保护橡树,人们在橡树旁拐了马蹄形的弯儿。

师:人们遇到了一棵橡树,一棵怎样的橡树?

预设: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师:这里把橡树比作草原的哨兵,可以看出这棵橡树是高大的,就像是广阔草原上的哨兵一样,挺拔、坚毅、刚强。

师:工程师和筑路工人们在经过橡树的地方拐了个马蹄形的弯儿,对于他们的这一行为,文中是怎么评价的呢?

预设: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的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有自身的特点,这里不重点进行字词教学,让学生自读,感知文章大致内容。

三、讨论交流

师: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高尚指的就是道德品质高雅的人。那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高尚表现在哪里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这篇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面对这棵大橡树人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做的?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里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同时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提取信息和抓重点句子的能力。

句一: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师:工程师什么话都没说,如果你是工程师,看到这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你会怎么想?

预设:多么生机勃勃和富有美感的橡树啊!如果砍掉了该多可惜啊!可是筑路计划不能修改,该怎么办呢?

师:看得出工程师内心很矛盾,他也不忍心将这高大的橡树砍伐,工程师自己也不清楚该

怎么办。此时,工人们也沉默不语。为什么?如果你是工人们你会怎么想?

预设:这棵橡树高大、挺拔,坚决不能砍,可是这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怎么办?还是等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吧!

师:工人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工程师最后考虑的怎么样了?

句二: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师: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为什么工程师会叹气呢?

(生自由回答)

(小结):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说明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然后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说明工程师在心里已经认可了要保护这棵橡树,但筑路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师:那为什么工人们也沉重的叹着气?

(生自由回答)

(小结):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师:问题终究是要解决的!此时,工程师说了一句话:

预设: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师:是啊!造好一条公路并不简单,首先得经过勘测人员翻山越岭地查看地形地貌,接着技术人员按照勘测情况设计图纸,最后是工程师和工人们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但是工人们也说了:

预设:橡树也不可以砍。

师:正如同学们说得那样,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同时橡树也不可以砍,最后,工程师和工人们是怎么做的?

句三: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师:事情完满解决了吗?

预设:完满解决了。不仅橡树得到了保护,筑路计划也能顺利进行。

师:这下子,不仅橡树得到了保护,筑路计划也能顺利进行了。现在,让我们带着感情将课文中的第4、5、6、7自然段来读一遍,要读出工程师的无奈以及工人们的坚定。几年后,这天公路终于完工了,想知道完工后的公路是怎样的吗?句四:他笔直笔直的,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师:我们说,一条“宽阔、平坦、漂亮、笔直”的公路是最好不过了!一路直开,非常的快捷舒适!但这条公路是?

预设: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师:“只在一个地方”可以看出人们在设计这条公路上是?

预设:精心设计,用心良苦。

师:“只在一个地方”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个“弯曲”可以和前面的哪个词做对比?

预设:笔直。

师:这两个词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看到:这条路笔直笔直的,就像箭似的,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设置的。坐车经过的人都怎么说的?

预设: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的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称赞筑路的人们了吗?

(生自由回答)

篇四: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语言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4、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增强自觉保护生

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高尚的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内心,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都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橡树”和文中生词的含义。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赏图谈话:

师:孩子们,每天能看到你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是老师最幸福的事了。健康呢,离不开好的生活环境。(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赏心悦目的绿色图片吧。(生看图片,说感受)

是啊,“美好生活,源于绿色”,如何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谐相处,是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走进第八课——【出示:路旁的橡树】

2、你知道橡树吗?(生)

师:橡树是一种外形美、适应力强、用途多的树。在欧洲被称为“神

树”,有“森林之王”之称。(生齐读课题)

3、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学贵质疑”,围绕这棵路旁的橡树,你还有什么疑问?(生)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前的学习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抽生读)

师:有信心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同时解答刚才的疑问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请孩子们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词语】

考考你们,谁能和这些词语打个招呼,自信、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读,正音练习,齐读)

交流你们的学习收获,解疑。(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疑问呢?)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延伸:延长、伸展。

楔子:文中指可以打进地里的木片。

沥青:一种黑色成胶状的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用来铺路、做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

不约而同: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师引导)

课文写了筑路工人和工程师在修路时,为了保护一棵橡树,把一条原

本要修得笔直的路在橡树生长的地方弯成了马蹄形。

师小结概括故事的方法: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用关键的词连接起来即可。

三、从课题切入,了解路旁的橡树。

【展示橡树】师:看,这就是路旁的橡树。你觉得它怎么样?(生)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棵橡树的呢?用“——”把它画出来。(生反馈)

【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显然,这棵橡树的特点是——(生:)请说完整。(生:)

师:(说得很好。)这里把橡树比作了什么?

(引导理解“哨兵”:哨兵是干什么的呀?为谁站岗呢?哨兵也是战士,战士

要为我们做些什么?)

师:哨兵为大自然站岗,还保卫我们人类的家园。说得真好!

(男女生赛读,再齐读这句话)

过渡:这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不仅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家园,还默默地向路人述说着它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这段经历,就要从它旁边的这条路说起了。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质疑导读:人们原本打算要修一条怎样的路呢?

【出示图片】是呀,原计划这条路将是宽阔、平坦又漂亮的,可是,我们现在看到修成后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可是,我们现在看到是一条怎样的路?【图片】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句子。

【出示句子: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笔直笔直的,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是为什么?)】

(师引读)让我们去看看当时修路时的情境吧!(师读学习要求,引导自学)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4—7自然段,思考:

1、笔直的公路为何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工程师和工人表现出什么态度呢?请用“画出描写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

(生自主学习,师指导方法。)

2、小组内交流:

(提示方法:先说:我找到的词语或语句是——,从中我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读句子。) 3、引导交流:

“停下”一句:为什么停下?可能在想什么?

“沉默”一句:从沉默不语中我读出了工人们不想砍橡树,但筑路计划不能改,进退两难的内心感受。“什么也不说”可以体会到工程师心情很沉重,因为——

师:你能读出他们这种沉重的心情吗?(个别读,评价,理解“沉默不语”)

“叹气”一句:

如果你是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是在想什么?(那棵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砍掉实在可惜,该怎么办呢?我要改这个计划?)

是啊,修笔直的路,橡树就要(生)

不砍橡树,笔直的路就(生:)

该怎么解决路和树的矛盾呢?他的内心怎么样?(着急、无奈)所以才长久地——(看着—)

在工人们和工程师沉重的叹气声中,都包含了对橡树的什么情感?——(不舍、担心

是啊,橡树阻碍了修路的进程,但如果砍掉这么好的一棵橡树,又实在舍不得。担心、不舍,着急、无奈,你能读出他们的这种感受吗?(指导朗读:语速舒缓,语调略低沉。生读,挑战读,师带读。)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师:下面我当工程师,你们当工人,试着读一读。

(第一遍,第二遍加重)师:我强调的是——(生)你们强调的是——(生)师:我强调计划,是因为——(计划是大家共同制定的,不能随便说改就改。)(再读: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生:橡树也不可以砍。)

师:工人们的态度怎么样?(要坚定地保住橡树。)

师:工程师呢?(又想不改变计划,又想保住橡树,左右为难。)

(师轻读: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生:!)

师:坚定的你们让工程师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生:书上找)

找出表现工程师动作的词,体会他的变化。

师:(演示楔子打进地里)楔子打进地里,说明——(生:工程师已经想出了

办法,决定稍稍改动一下计划。

笔直的马路成了——(生)

师:就这样,【出示句子】几年过去了——(生读)

师:为了留住橡树,他们原计划要修得宽敞、平坦、漂亮的公路,它像箭一样笔直,但——(生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笔直的公路,为何在这儿弯成了一个马蹄形了呢?(生)“弯成马蹄形”的决定可以看出工程师和工人们的什么思想?(他们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4、过渡:马蹄形的路和笔直的路相比,好不好看?

可是来往过路的人却是这么说的。【课件出示句子】

从这句话中,你听出了人们对谁的赞美?

赞美他们对这棵橡树的——(保护),赞美他们对生命的——(珍爱)赞美他们的高尚品德——可贵的环保意识!

引读:于是,当过路的人欣赏着橡树的美,路过这条马蹄形的路时,不约而同地说:——(生读)

当橡树把它的一片苍翠、美丽的花朵和香甜的果实奉献出来时,过往的路人不约而同地说——(生读)

【板书:筑路的人高尚的心】

5、现在,假如你是小导游,带着游客来到这里,该怎么向游客介绍这棵橡树呢?

假如你是游客,你们对这件事又是怎么看?(假若你们经过那里,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引导,说写结合】

6、师小结:是啊,我们为路高兴,我们为树庆幸,我们更为筑路的人喝彩!路旁的橡树,是一棵外表——的树,也是一棵承载着人们的爱和希望的树!

《路旁的橡树》,用一个简单却令人深思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心,就是一颗——高尚的心!让我们再齐读课题(生齐读:路旁的橡树)

五、总结延伸:

1、然而请看看我们身边的环境:【课件展示】

看到这些令人痛心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课件引读:我们要呵护——绿色家园,担起——环境保护的重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课件】孩子们,让我们齐读诗歌:(全体起立,齐读)

师:让我们像筑路的人学习,为了美好的家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高尚的

篇五:路旁的橡树教案

《8*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单位:唐家庄第二小学年级:三年级学科:语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多种方式读、体会重点语句,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了解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棵高大的橡树)请同学们看着这棵橡树,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树——(高高的,粗壮的,结实的??)。

2、教师导入:这课橡树坐落在南北方两座大城市间,可是人们打算在此修建一条宽阔、平坦又漂亮的公路(课件出示:公路),这课橡树挡住了去路,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八课,去看看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

1、教师边板书“*”边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在本节中应该学会什么呢?请看略读提示,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略读提示)

2、出示学习目标:

①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我能从筑路工人的行为中受到一些启发。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探讨。

三、汇报交流,深入探讨

(一)图文结合了解橡树的特点,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1、(出示图片)课前我们对这棵橡树有了初步的认识,它高大、粗壮、结实??那么课文中又有哪些专门描写橡树的语句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橡树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⑴生自读文,完成任务。

⑵检查汇报,品悟重点语句

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语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①指名谈谈读后的感受。(教师随即板书)

②对比句子:出示“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③这里将橡树比作“哨兵”,能说明什么?(路旁的这棵橡树就像军人一样威武、挺拔,富有生命的活力!)小结:是啊,把橡树比作草原上的哨兵,告诉我们树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活生生的一个生命啊。

④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⑤仿写练习:我校校门口有一棵松柏,大家能仿照着作者描写橡树的方法来写写这课松柏吗?

2、这么美的橡树,你喜欢吗?那么文中写道人和这棵橡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他们也喜欢这棵树吗?(指名说)

(二)集体讨论句子,感悟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

师:橡树被保护下来了,他很感动,他想感谢保护他的人,那么他应该感谢谁呢?他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1、指名回答(工程师工人)。

2、看来大家的回答并不统一,那么我们分别来在文中找找工人和工程师发现橡树后都有什么表现的句子,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和小村庄的人们一样吗?

1)找学生汇报文中对工人做法的描写(课件出示:“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

在地上”。“工人们也沉默无语。”、“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2)找一生汇报文中对工程师做法的描写(课件相机出示:“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

过渡:你们找得可真准啊!我们发现这里的人们对待橡树确实和小村庄的人们不同。那么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①学生自由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的发现和体会。

②汇报:学生叙说理由

③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汇报,让我们体会到了筑路工人们都有一种自觉的保护树木的意识,他们的这种做法也是一种保护环境的行为。如果你也在现场也会这样做吗?这样想吗?那么请你们带着和他们同样的感受再次读读课文第2——7自然段。

3、面对这样一群筑路工人你想说些什么?

4、思考:

1)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童话”为主题,共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一篇略读课文《海的女儿》。一次习作“故事新编”,一个“语文园地”。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讲了一个叫王葆的小男孩经常在听奶奶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后,自己非常想拥有一只宝葫芦。《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将他们拒之门外,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与孩子们共享花园。《海的女儿》讲述的是一个人鱼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学生能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读故事后的感受。 二、单元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3.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读故事后的感受。 三、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难点 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四、课时安排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2课时 《巨人的花园》2课时 《海的女儿》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25 宝葫芦的秘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节选的部分选自张天翼的代表作《宝葫芦的秘密》,是这部小说的第一章。作为整篇小说的开端,介绍了王葆在听了奶奶讲的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后,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个宝葫芦的故事。故事奇妙,语言通俗易懂,易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感受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童话以奇妙的想象征服了每一个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不仅喜爱,而且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体会童话中人物的形象。这篇课文中的王葆的年龄与四年级学生年龄相仿,语言也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有兴趣。 三、教学建议 以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自我体验为基本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感悟童话的内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的原因。 3.从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中任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故事的改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话的奇妙。 五、重点难点 从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中任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六、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观看《宝葫芦的秘密》这部电影。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麻雀》(最新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麻雀》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作者赞美的“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的思想感情,激发在困难和险阻面前奋不顾身的无畏精神。 2.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搏斗”、“无可奈何”等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着重理解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理解、深入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方法及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感情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什么力量最伟大?(注意:我问的是“伟大”而不是“最大”。) (学生可以有多种答案。)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读懂课文,理清层次 (一)读预习,想想预习告诉了我们什么? (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后面几句提示: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二)按提示给课文分段 1.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事情发生?哪几个自然段写事情发展?最后哪几个自然段写结果?(第一段:1~3自然段。第二段:4~5自然段。第三段6~7自然段。) (三)指导运用方法概括段意。 1.说说上课书学过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2.学习新的方法。 ①读第一段。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段意:猎狗随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看到从巢中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②读第二段。思考:写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或怎么样)?(段意:写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了小麻雀。) ③读第三段。思考:事情结果怎样?(用谁或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回答。)(段意:写小麻雀得救了,猎狗被带走了。)

人教版高中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语言点教案设计 无答案

B3U2 Language Points 【学习目标】 1.Master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ustrated, be amazed at, get away with…. 2. Master sentence pattern: Nothing could be better 【学一学】 I.课文回顾(请依据课文填空): 1. Wang Peng sat in his empty restaurant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感到很沮丧) 2. “_________ could be _________ .” he thought. (没有什么比这更好了) 3. Something terrible must have happened if Li Chang was not coming to eat in his restaurant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像往常做的一样) 4. Wang Peng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因..而感到吃惊)this and especially at the prices. 5. He couldn’t have Yong Hu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允许某人做某事) telling people lies! 6.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restaurants was _________!(开始了) 7. She didn’t look happy but_________ _________ (怒目而视)him. . 8. Wang Pengwei was just enjoyi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又一盘)of dumplings. 【讲一讲】 II. 精讲释义: 1. (P10) Wang Peng sat in his empty restaurant feeling very frustrated. 【寓词于境】 (1)“We can’t go out in this weather,” said Bob,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含义_________________ (2) They stood there for half an hour watching the stars in the sky. 含义_________________ (3) The teacher stood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teaching us English. 含义_________________ 【用法归纳】 (1) -ing 形式短语做_________状语。 (2) frustrated adj. 挫败的,失意的be frustrated with 对...感到沮丧 frustrating adj. 令人沮丧的 【完成句子】 (1) She buried her head under the pillow, ____________. (cry) (2) He came into the house____________(carry) a bundle of clothes. 【翻译句子】他站在公交车站读报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P10) Nothing could be better.” he thought. 【寓词于境】 (1)— I have never seen a better film. —I can’t agree more.含义

三年级上册备课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意识。 2、培养学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 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 验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计算 课时安排: 1、万以内的加法......................................3课时 2、万以内的减法......................................3课时 3、加法和减法的验算..................................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5、机动..............................................2课时

五、作业设计: 1、我会填 百十个 7 8 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位进1。 + 3 7 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位进1。 □□□ 2、数学医院。 3 6 6 8 9 5 + 7 9 + 7 5 + 4 7 1 0 5 8 1 8 1 3 2 3、巧填数 8 ◎ 5 7 + □ 7 + ○○ 1 0 4 1 3 0 七:教学反思:

2020年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3个字,会写“介绍、声明”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王葆的形象。 3.从奶奶讲的故事中选一个,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王葆的形象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离不开奇妙童话的陪伴,请大家谈一谈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童话人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美人鱼、白雪公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是——宝葫芦的秘密。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看过动画片、看过书。)主人公是谁呢?(王葆)是的,这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写的童话故事,2007年被拍成彩色动画电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接触这个王葆,看看宝葫芦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识记生字词,互相指读,提醒同学注意哪个生字。 说说自己预习中的疑惑,组内初步解惑,解答不出的标注问号,留作集体交流探讨。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生字词识记;课文朗读;解疑释难,提出未解答的问题。 3.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规矩(jǔ)撵(niǎn)拽(zhuài)舔(tiǎn)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乖、溜、葵、瘦”,并且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乖”注意和“乘”区分,第三笔是悬针竖。“溜”是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留”的“丶”不要漏写。“葵”是上下结构,下面“癸”注意最后一笔是“丶”。“瘦”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叟”注意笔顺,“丨”要出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不费事、不操心地获得一切。) 2.通读课文,说说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 3.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王葆,并且了解了他和宝葫芦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王葆和宝葫芦结下“情缘”。 1.读课文,想一想,王葆是怎样知道了关于宝葫芦的故事的?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说一说。 王葆与奶奶的规矩:每逢奶奶要求王葆干什么,都得给他讲一个故事。就这样,王葆听到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2.理解“规矩”:这里的“规矩”是什么意思?(约定、承诺……)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规矩吗? 3.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我和奶奶守住了彼此的“规矩”,我才听到了那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我们也要做守规矩的人。 4.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奶奶和王葆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

1.把自己读过的一本童话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童话书。 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体会中华语言文字的奇妙,学会辨析近义词,掌握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 3.积累与勉励勤奋读书相关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童话故事,说一说故事中有哪些奇妙的想象。 (1)《宝葫芦的秘密》:有了宝葫芦,人们要什么就有什么。 (2)《巨人的花园》:巨人把孩子们赶走后,花园里一派冬天的景象,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3)《海的女儿》:小人鱼为了保护心爱的王子,自己的身体竟然化作了泡沫。 2.童话里的想象真是奇妙,读童话不但有趣,还能激发幻想。你还读过哪些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呢? 小组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推荐给大家。 3.总结:书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课下同学们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表达了什么或者体现了什么。 ◇他抬头.. 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 ◇鹅便昂首.. 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这个字怎么写?我忘记.. 了。 ◇任岁月潺潺流淌,不能忘怀..的,始终是老师深情的目光。 2.做类似联系,说说加点词语有什么不同。 3.总结辨析动作词语不同的方法。 (二)第二题。 1.想想下面的句子是怎样描写冬天的。 ◇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 ◇冬天,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那些红色的、黄色的叶子,都冻在玻璃里了。 2.照样子写一写其他季节。 四、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几个有趣的书签,观察其特点。 2.总结书签上字的特点,总结做书签的注意事项。 要求: (1)竖写时,要自右向左书写。 (2)字距要均匀。 (3)上下字要对齐。 (4)注意作者名字的位置,使格式更美观。

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书写标题。这篇课文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前两首的标题,点评。 2、和老师一起书写标题,注意写法。 3、指名说,你了解敬亭山、洞庭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读注释对我们学习诗歌很有帮助。 4、这两首诗一首写山,一首写水,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指名读。 2、了解作者。 指名说,你们了解李白吗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

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如《静夜思》等) 3、练读,注意把每个字读准,了解诗的意思。 4、齐读。 5、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6、同学交流 A、指名说,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前两句: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云彩也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 后二句: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质疑:后两句,是敬亭山看着我还是我看着敬亭山呢敬亭山不是人,为什么可以看呢(可以让学生质疑) B、要深入理解这首诗,还需要联系整首诗,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谁再来说一说。 指名说。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想象到—— C、同学们,请你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些诗句或词语体会到的 指名说。 作者的心情很孤独、很寂寞;“只有”说明当时的作者十分孤独、寂寞;他又觉得敬亭山是他的知心朋友,没有离开他,作者十分感激他,也十分喜欢他;敬亭山也像人一样,天天看着他,有了感情。 7、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情感。 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此刻,当他独自面对敬亭山,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 8、反复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指名读,点评。 9、齐读。 10、试背,体会情感表演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指名说。 师小结:读好题目了解作者;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可用更简练的词语概括步骤,以便学生记忆与运用) 五、作业: 1、依据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诗。

第三册第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设计者:陈静爱 第一课时(第二周)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二年级上册P8-10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经历在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 得学数学、用数学乐趣。(2)具有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小棒、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今天实验学校要组织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我们来看学校先安排了哪几个 班去参观?(出示第8页的主题图)(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学去参观) 2、问: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 以合乘一辆车?(想好后小组交流再汇报)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1: 1、在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 式 36+30 2、怎样算36+30呢?(各种算法让学生自由回答) 3、师:大家真能干,这道题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 (出示小棒图)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4、学生独立尝试(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5、指名汇报(出示演算过程) 6、小组讨论:①师: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列竖式计算时,你有 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说。②学生思考、讨论:③汇报: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7、提出要求:独立完成课本第9页“做一做”(学生反馈时,教师对书写格式进行讲解)(二)学习例2: 1、师:我们来看二(3)和二(4)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35+34)

最新三年级第二单元教案单元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成长”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老师领进门》、《和时间赛跑》、《发愤立志》,古诗诵读《江畔独步寻花》以及一个语文乐园。 《老师领进门》:本课作者用朴实,通俗,亲切的语言描绘了旧时教师的教学情景表达作者对老师的尊敬、热爱、感激之情。教学时从整篇课文入手,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弄清田老师的课与春雨润物的内在联系,体会到田老师教学有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最后再回归整体,落脚到课文最后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生难忘!”这句话的理解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之上进行,让学生明白培养人才比培养树木更困难,需要地时间更长。作者之所以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的悉心教育,所以“插柳之恩,终生难忘!”课后的第二题,要在学文中,逐步引导学生由点(田老师讲一首小诗,编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使我听得入迷)到面(每讲一课,都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点点春雨,滋润着我)等具体内容来体会田老师就这样将“我”领进“门”的。 《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所举事例都浅显易懂,文章的结构也非常清楚。1-6自然希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珍惜时间,7——9自然段围绕着怎样珍惜时间和作者的感受写。但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年龄比较小,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比较困难,所以应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发愤立志》: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以两副对联的前后变化为主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述了苏东坡从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到发愤立志,虚心好学的转变。教学时以对联的不同之外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课后第二题“苏东坡为什么要重新写那副对联?”作为主线,抓住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深入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明理。课文层次清晰,语言精练,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 语文乐园通过“我来试试”引导学生查字典,自主掌握多音字的读音,并适当拓展;让学生看图读词,认识我国的五岳名山并初步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积累词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背诵并书写珍惜时间的警句格言,培养学生惜时奋进的精神,教学时注意写句子要做到整洁美观;阅读短文一定要在读顺,了解了短文大意的情况下让学生思维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信、

四下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29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正确读写“纪昌学射、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我爱三峡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

峡的小导游吧,向游客们去介绍三峡中最为有名的三个峡,尽情去展示它们的风光,好 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峡介绍,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和浏览网页中的相关图片) (3)指名上台做“小导游”,边演示边介绍;(学生做游客) (4)师生评价。 二、拓展延伸,合作学习 1、师导:恩,听了三位导游的介绍,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那神秘的三峡,再次去感受了三峡的雄伟壮观、幽深秀丽和急流险滩。三峡又何止这些令我们魂牵梦绕呢?我们对三峡的了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呢?下面就再请我们的小导游们做好准备了,除了三峡风光,你们还想向游客们介绍三峡的什么呢?让我们到网上去浏览一下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三峡相关信息,小组交流; 3、指名上台当“小导游”继续介绍三峡,师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知识竞赛 1、师导:观光了一天,导游们很辛苦,我们的小游客们也很辛苦,不过相信大家收获一定不小,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评选

“最佳游客”,看看哪位游客今天的收获最大。 2、屏幕出示竞赛题,学生回答,[标签:内容] 我爱上了看课外书_小学生作文 我以前一向是一个贪玩的孩子,而且又不太爱学习。我不喜欢书,更不喜欢读书、作文。直到今年表哥来到我家之后,他的一番话改变了我的喜好。使我爱上了看课外书。??? 去年暑假,我的表哥来到我家,知道了我的学习情况后,跟我讲了许多道理,讲了学习的用处,他对我说:“沈程啊,现在这个社会,不用心读书可不行啊!你现在虚度光阴,倒蛮舒服的,将来呢?你想过吗?你能干什么呢……”听着听着,我觉得是啊,表哥的话真的好有道理好有道理。我心里想,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干什么呢?于是我捧起了我以前一向不喜欢的课外书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不由觉得看课外书倒也挺有味道的,渐渐地渐渐地,我就被书里那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了,渐渐地渐渐地也就开始喜欢上了看课外书。? ??暑假里,我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自清散文精选》等5本课外书。它既充实了我的课外生活,又让我学到了一些课外知识。觉得收获还真不小。于是我又从渐渐地喜欢课外书变成了爱上了课外书。现在,只要我一有空,我就会看课外书,同时,我也尝到了看课外书的甜头。??

数学教案小数数学第三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

数学教案-小数数学第三册教案第二单 元教案 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 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 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子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想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 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材采用出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 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 1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3,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 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 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

时教师可以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 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 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 刻度到红色 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 : “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 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话故事”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2.本单元重点: (1)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经典童话故事,充满奇思妙想,非常有趣。展示了人物的美好形象。《<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介绍了宝葫芦的故事,非常有趣、想象奇特。《巨人的花园》介绍了巨人和孩子的故事,说明了只有学会分享,才能得到快乐、幸福的道理。《海的女儿》描写了小人鱼为了自己心爱的王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了小人鱼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2)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课后题有“根据已有内容创编宝葫芦的故事。”习作《故事新编》重新编一个故事,可以是《龟兔赛跑》的故事,

指导朗读第二部分:带着幸福、快乐的语气读出宝葫芦的神奇。 (2)奶奶给我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有很多,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一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分组讲故事,选代表上台讲给全班同学听。 注意:可以补充课文中没有的空白,发挥想象,大胆编创。 预设: 有一天,赵六到地里翻地,因为他是个勤奋的农夫。掘着掘着,忽然感觉锄头底下硬邦邦的。他想:难道底下有宝贝吗?于是,他就小心翼翼地把“宝贝”从土里掘出来,一看,是一只金灿灿的,长得非常饱满的葫芦。赵六看到了,不禁有些失望。赵六想:“如果挖上来的是一个大元宝,该多好呀!”奇迹出现了,立刻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元宝就出现在他的手心上!3.王葆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为什么?(因为听了这么多宝葫芦的故事,每个得到宝葫芦的人都“幸福极了”“过上了好日子”“要什么有什么”) (板书:宝葫芦使人们幸福极了过上了好日子要什么有什么) 4.【课件出示15】“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 是啊,王葆,要宝葫芦最想做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部分: 读读课文20-21自然段,圈画出王葆要宝葫芦的目的是做哪些事?【出示课件16、17】 (1)帮助王葆列式子,学数学:“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样列式子,就由‘8’ 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王葆: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2)帮助向日葵长高:“那,我得要一棵最好最好的向日葵,长得不能再棒的向日葵。” 从这儿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板书: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 指导朗读:读读第三部分,读出王葆对宝葫芦的渴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19、棉花姑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13个二会字。 2.认识“病、奇、医”等七个生字。 3.能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指导“病、奇、医”三个字。 2、认识课文的二会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做好铺垫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她是谁呀?(出示图片)你们瞧,棉花姑娘长得多漂亮啊!谁来夸一夸她?是呀,棉花姑娘长得白白嫩嫩的,穿着绿裙子,多么美丽呀!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一叫她的名字吧!(板书题目:棉花姑娘) 2.识记“棉”和“娘”,你们在哪儿见过这两个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激趣学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说说棉花姑娘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出示棉花姑娘伤心的图片和开心的图片。) 2.是呀,第一幅图棉花姑娘愁眉苦脸的,很伤心。第二幅图棉花姑娘开心地笑了。棉花姑娘从伤心到开心,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找找答案吧。 3.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随机出示词卡:治病、燕子、别人、树干、忽然、惊奇、七颗、瓢虫、碧绿、吐出、笑啦。 (1)学生认读。 (2)同桌你指我读合作学习生字“治、燕、别、干、然、奇、颗、瓢、碧、吐、啦”,自主发现最合适的识字方法。 4.自由读课文。 三、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不认识的字要请教他人,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不添字不落字,注意停顿……) 2.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 (1)第1自然段:本段有几句话?大家能读好吗? 第二句:认读词语“治病”,识记“治”。 齐读第1自然段。 (2)还有难读的句子吗? “我们身上有七个斑点,就像七颗星星,大家都叫我们七星瓢虫。”(指名读,齐读) 3.课文中还有许多重点的句子,你们会读吗? 出示句子:(1)“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2)“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指名读) 4.你们真了不起,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重点的句子也会读了,把课文连起来读有问题吗?现在就读一读吧,老师相信这一次你们会读得更好! 5.指名按照自然段读课文。 四、多种方法,巩固生字 1.识记“燕”和“瓢”。 (1)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生字中有两个字特别难,(燕、瓢)谁有好办法帮帮大家,说说怎样记住它们? (2)学生小组内分析。

新蕾版快乐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Unit Two shapes 课时安排Lesson 1--1 教学目标To learn and master the words about shapes: shape, a square a triangle a rectangle a heart a diamond Look at the shape can say with the drill: It's a ... 通过学习能够听懂并简单回答相关形状的名称、数量和颜色问题 教学重点Master the words of the shapes 教学难点Answer the question with the sentence 训练点What shape? It's a square. 教学方法Direct method 教具Cards shape record 教学内容及环节:素质培养Step one :review 1.review the words have learnt in unit one a toy truck a toy jeep a toy a digger building blocks a robot 2.At last put the picture "robot"on the blackboard 3.T: This is a robot. I can make a robot. Do you believe it ? Please look here. (show them a robot made of shapes ) Step two: presentation 1.it's a robot. It a nice robot. Point to his head: T: It's his ...(children) head T: head. (take it away.) What shape ? T: it's a square. (if someone knows it ,let him/her tell us) 2.please find other square,please. When they fine one they can get a sticker(a shape) 3.let's see how many squares ? Let's count 1 2 3.. T: How many? Children:( say the number) 4. The same way to learn the others Eye--waht shape ---circle Ear--what shape ---triangle 通过前一单元的单词的复习,展示教师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分解机器人的构成来了解各个部位的图形名称,既直观又好玩。 在图中寻找学过的这个图型,有乐趣也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

2018部编本三年级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 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教案

29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会认6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4.学会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理解寓言故事特点。 2.明白寓言指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寓言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包含着小道理的故事)

3.学习第一个寓言故事——纪昌学射。 注意“昌”字,的写法。 4.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学生自学思考。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故事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三、精读课文,品析感悟 1.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纪昌是怎样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找到相关语句画下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自学交流。 3.全班交流: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①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②引发想象:同学们,你们知道织布机是什么样的吗?想象一下,纪昌就在这样的织布机下,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这一注视就是两年啊!谁愿意为大家读读这段话?通过朗读让咱们大家都能感受到纪昌的恒心和毅力。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 1 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引导建构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 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 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 人,二班34 人,用加 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 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 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 可以看成30+4,先算 35+30=65,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 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