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一)

浅谈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一)

浅谈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一)
浅谈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一)

浅谈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一)

论文关健词:形象思维表象情感审美享受

论文摘要:形象思维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形式,集中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其本质是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本文通过对形象思维含义及其以表象作为思维运动的材料、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这两大特征的阐述,以深入了解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文学是通过艺术形象的方式掌握着客观世界,这就决定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也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过程,从思维形式上讲,主要是形象思维运作的过程。形象思维这个概念的提出,一般认为是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于1841年,在《艺术思想》这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别林斯基说:“艺术是对于真实的直接观照,或者是形象中的思维”。进而,随着对文学理论探究的深人,形象思维形成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形象思维是指一种以直观形象为思维载体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思维成果是具有认识意义的形象体系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狭义的形象思维则是指文艺创作中创作主体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亦即以表象作为思维运动的材料,以情感作为思维运动的驱动力,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形象体系的一种思维活动。它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能达到对于生活的真理性认识,它是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

从狭义的形象思维概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形象思维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形象思维的展开是以表象作为思维运动的材料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而形象思维则是以运用具有形象性和可塑造性的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表象在作家头脑中移动、组接、演变、成熟的过程,它始终不能脱离具体的表象。因此形象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表象运动—“神与物游”。“神与物游”是刘解在《神思篇》所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意思是说,当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的时候,代表作家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神”,在作家的内宇宙中开始了无法用距离来计算的运动。“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尽管创作主体的形体没有移动,但作家的内宇宙却开始了紧张而丰富的心理活动,正是“神”把作家带进了情境丰富的体验世界。这种不受限制,自由自在的“游”是对文学创作心理活动运行情形的描述。所谓“神与物游”,也即我们所说的形象思维。在刘舞看来,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的时候,会有大量的物象,即客观事物的表象活跃于作家的大脑之中,而能将自己的心理思维活动完全融人物象之中的,那才是“思维”最高妙的状态。

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创作主体已然积累了大量的表象材料,紧接着就要进行文学创造。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生活事实,而需要把积累的日常表象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为此,必须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从中突显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说,形象思维活动,是一种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的活动。这种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的心理过程,要求形象思维必须始终以具体的表象为依托,最终创造出个别同一般相统一、感性同理性相统一、现象同本质相统一、偶然同必然相统一的艺术形象—典型。如同杜勃罗留波夫所言:“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他虽然没有能够解释这种事实的理论思考能力;可是他却看见了,这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东西,他就热心而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事实,把它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开头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形象,加以孕育,后来就使它和其他同类的事实与现象结合起来,而最后,终于创造了典型。这个典型就表现着艺术家以前观察到的、关于这一类事物所有个别现象的一切根本特征。鲁迅也曾经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

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所写的必须是他受了感动而又认为有意义的审美对象,然后再酝酿主题,从中发掘出它深刻的含义,揭示出别人没有觉察出的事物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获得对生活独特的审美体验。由此作家才能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意象,最后化为崭新的艺术形象。首届茅盾奖获得者周克芹曾动情地谈过创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过程,他说,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赤着双脚、衣衫槛褛的母女在田间挖野菜。忽然,那位母亲看见山坡上有一丛鲜红的刺梨花,便摘下来插在小女孩的头上。她们那黑黝瘦削的脸上,绽出了欢悦的笑容。这一场面使他想到很多很多的事情,平时的感受、思考、悲欢,一一涌上心头。所以那一天,他记下了这件事,并写道:人民是不会绝望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可能遭遇到可怕的灾难、打击、艰难和不幸,而主要的是热爱生活,直面人生。(4)作者通过这个动人的场景,在澎湃情感的推动下,联想社会与人生,从母女困境中热爱生活的表现中想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因而创作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因此,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他在《艺术的观念》中又指出:“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所以说,形象思维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为自觉的表象运动,通过形象的联想、推测和组合,而构成新的艺术形象。它不仅是对生活的审美认识,而且是一种审美创造过程。

(完整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教案)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环境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与特点。(知识与能力)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类文本阅读,往往扣住小说主题,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设题。今天,我们就从小说最基本的要素——环境入手,共同探讨该如何解答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类试题。 (一)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的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方面 环境描写的作用 2.人物方面 3.情节方面 4.主题方面 二、学过的作品回顾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直接描写“风雪”之处有: 林冲取路投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间接描写之处很多: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回到草料场时,“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①学生朗读画线部分的风雪描写②看看这些风雪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这些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天气情景-----风大雪紧(交代自然环境);推动了情节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也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谦一伙才会到附近的山神庙暂避风雪,林冲才得以隔着门洞悉奸人的阴谋。(熊熊火焰吞噬了他的所有隐忍)风雪山神庙,手刃仇人,终于使林冲完成了由安分守己的良民向大泽龙蛇的转变。(推动情节发展) 2.《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93809

精品 羁旅诗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野菊、梅花……)形象?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人物形象)? 题型 手法 形象 情感 大方向 描写 手法 抒情 手法 小方向 1、这首诗(某句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简要赏析这首诗(某句诗) 1、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海棠、红梅、月色、雪景……)的?空间、时间、色彩、动静、虚实、对比、修辞等。 2、分析这首诗描写景物的特点? 3、同样写海棠,这两首诗在描写海棠上有何不同? 1、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这首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何特色? 3、同样是思乡怀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4、请从情和景的关系分析这首诗 点出手法+分析手法+手法效果+(诗人情感) 意象 物象 人象 1、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诗眼 概括画面内容+结合诗句分析 +概括意境特点+(诗人情感) 概括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 +诗人情感 语言 1、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2、一般认为顾炎武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炼字 炼句 风格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是哪个字(一句)?为什么 2、某字(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释义+翻译+点出手法+分析手法+手法效果 判断风格+结合诗句分析 找出诗眼(一般是形容词或动词)+炼字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 答题模 题材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咏物诗 边塞诗 田园诗 送别诗 怀古诗 闺怨诗 标志 梅、兰、竹、菊、莲、柳、松、柏、蝉、鹰、雁…… 情感 ①不愿媚俗、同流合污,坚守节操,保持清白 ②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③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愤金陵、台城、石头城、乌衣巷、赤壁、乌江、…… ①对朝代兴亡,物是人非的感慨 ②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荒淫无度、劳民伤财 ③追念古人,自伤身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愤慨 ①孤独、寂寞之情 ②思乡怀人 ③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愤慨 月、霜、驿站、江、船、孤雁、沙鸥、蟋蟀、飘蓬、节日 ①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②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③环境的恶劣,思家之情 金鼓、旌旗、 烽火、胡、羌、楼兰、大漠、烽烟、黄沙、孤城、雪山 ①依依不舍深情厚意 ②情真意切的劝勉、安慰 ③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金鼓、旌旗、烽火、胡、羌、楼兰、大漠、烽烟、黄沙 ①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②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③厌弃官场,不与时同流合污 斜阳、炊烟、 草屋、、 白云、绿树、 山川、松、竹 ①对远方恋人或丈夫的思念 镜、窗台、屏风、红豆、闺中物品、亭 意象 意境 1、描写那些景物;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2、分析某个意象的作用或内涵。 罗列意象(名词) 意象作用或内涵+诗人情感

第四章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第四章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学习要求] 学习本章,了解17世纪文学特点,重点掌握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历史概况 ?17世纪,欧洲进入近代史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明显; ?英、法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成为头等强国; 二、三种文学并置,古典主义文学主宰 ?清教徒文学生成: ?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联;代表作家弥尔顿; ?巴洛克文学出现; ?富丽繁复,精雕细刻,文辞绚烂 ?古典主义文学形成; ?主要体现在戏剧、散文上; (一)英国清教徒文学 一、时代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国会在选举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到1653年4月,长达13年,史称“长期国会”,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1640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 二、主要作家 1、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是英国小说家,青年时代正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参加过议会军队,接触了克伦威尔军队中左翼教派的宗教生活和清教徒生活,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因反对王政复辟,宣扬清教徒信仰,曾被囚禁12年,在狱中写作《天路历程》。 2、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 英国诗人,政论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40多岁双目失明,由他口述,女儿记录,写出了他一生的三部杰作:史诗《失乐园》、《复乐园》、悲剧《力士参孙》。 (二)巴洛克文学 一、“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Baroque)是16世纪中叶在欧洲一些国家(首先是意大利)盛行的一种艺术风格的总称。“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原义是指不规则的珍珠,最初是18世纪新古典主义艺术家用来讥讽17世纪意大利建筑、雕刻、绘画等作品奇形怪状的风格违背了古典艺术的规范,

汇总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doc

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小说《祝福》,对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进行具体讲解。 一、细节描写可以塑造人物形象。 1、从语言的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当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四叔且走且高声地说“不早不迟……可见是一个谬种(坏东西)”。四叔对祥林嫂的死,不仅没有一丝同情,反而还狠狠地骂她。从这个语言的细节描写中,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体现出四叔性格中冷酷和麻木的一面。 2、从动作的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的悲惨命运。 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的时候,没想到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祥林嫂的反应竟是: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从“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中,可见祥林嫂受到的打击之重,祥林嫂本以为捐了门槛,赎了罪过,就可以坦然地活下去,就可以改变周围人对她的态度。可四婶的一句话彻底毁灭了祥林嫂的希望,宣告了祥林嫂的死刑:她仍然是罪孽深重的人!她的虔诚,她的心血,白费了,她的希望最终破灭。她的悲剧命运无法逆转。 3、从神态的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的精神状态。 《祝福》中写沦为乞丐而不忘魂灵有无的祥林嫂的神态细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全白”的头发写出未老先衰;“木刻”的神色写出她精神上的麻木;“间或一轮”写出她思绪的凝聚,凝聚在思索灵魂的有无上。十来个字的细节描写就把祥林嫂那种呆滞、麻木的“活死人”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的了。 二、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当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做女工时,柳妈诡秘地对她说:“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锯开,分给他们……”祥林嫂听到这未曾知道的事之后,内心非常的恐惧,以致第二天早上起来,两眼围着大黑圈。于是打算捐门槛,可捐完门槛之后,人们对她的态度没有任何的改变,活着遭人唾弃,死了还有分尸的恐惧,在这样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她的精神崩溃了。正是柳妈的那段话,推动着情节像高潮发展。 三、细节描写可以表现生活环境。 在《祝福》一文的前两段中,从“四叔大骂新党但骂的不是我”这一细节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鲁镇是一个很封闭,很落后的地方,因为辛亥革命都已结束,而四叔眼中的新党还是维新变法时的康有为。从“女人们准备福礼,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而祭祀的只限于男人”这一细节描写中,可以了解到这里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等级意识非常强。通过对文本中细节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了鲁镇的社会背景——这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封建的、等级意识很强的小镇。 总之,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希望我们能在学习时体会到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外国文学史——17世纪古典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1.古典主义产生背景:1、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官方文学,是法国宫廷扶持下的产物。2、从思想基础来说,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文学提供了哲学基础。3、从文学传统上说,文艺复兴已经开创了向古希腊罗马文学学习的风气,古典主义文学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2.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文学的关系:古曲主义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与人文主义文学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反拨和矫正。继承方面:①在思想上仍然具有肯定人性(肯定爱情自由)、反对教会的特质(人文主义思想)。②在创作方法上基本上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③在艺术形式上,戏剧一脉相承,依然以悲剧、喜剧分类。反拨与矫正方面:①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古典主义则宣扬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理性和君主专制。②人文主义作家们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古典主义要求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 3.古典主义文学:十七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它产生于法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的产物。它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因此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 4.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古典主义邀请作家为专制政体服务,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的神圣的天职。 (2)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克己复理”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创作规范。(主张“三一律”)创作题材:古典主义悲剧大都取材古希腊罗马题材,以古代文学为典范。文学体裁:古典主义理论家把戏剧体裁分为高雅的和卑俗的两种。悲剧是高雅艺术,语言高尚典雅,喜剧是卑俗艺术,语言俚俗。创作规则:强调服从古代的法则,戏剧必须遵从“三一律”。缺点:人物类型化。 5.古典主义的基本准则: 1、普遍性、典型性:摹仿自然,但不是摹仿个别的、特殊的自然,而是摹仿普遍的、永恒的自然,也就是摹仿普遍的、永恒的人性。 2、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古典主义虽然强调摹仿自然,但同时又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既然已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表现了普遍永恒的人性,因而也就为摹仿自然树立了榜样。因此,摹仿古人也就是摹仿自然,而且往往是摹仿自然的最好途径。 3、寓教于乐原则:贺拉斯曾经强调:“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 4、讲究创作规则:各种文学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保持体裁的纯净和体裁之间的等级。悲剧和喜剧不容互相混杂。戏剧尤其是悲剧要严格遵守“三一律”。 6.古典主义文学各国代表作家作品: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 【西】卡尔德隆《人生如梦》 【德】格里美尔斯豪森《痴儿西木传》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班扬:(王政复辟时期带有民主倾向的清教徒作家)《天路历程》 弥尔顿(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熙德》(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作品) 让〃拉辛:(悲剧家)代表作《安德洛玛克》(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布瓦洛(古典主义的理论家):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被认为是古典主义的美学经典。 拉封丹(以寓言诗著称):《寓言诗》 7.简述弥尔顿《失乐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小说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

小说中细节描写常见方法 一、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 、“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二、简笔勾勒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三、前呼后应 《百合花》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包扎所里,“ 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写,其效果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详略有致 细节,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生活的真实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时可以写得详细,有时可以写得简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偷听”的细节有两处:一为店小二妻子奉命在小酒店有心偷听,二为林冲在山神庙无意偷听,谈话者同是陆谦、富安、管营、差拨等人。但前者写得简略,惜墨如金;后者写得详细,泼墨如云。从“偷听”者角度讲,店小二妻虽在门外,但心里紧张,既要偷听,又要防止被人发现;而后者林冲,身在暗处,无须防备,尽管细听。从谈话者角度讲,前者心怀鬼胎,怕人听到,密谋声低;而后者自以为阴谋得逞,免不了得意忘形,毫无顾忌。因此,店小二妻子只能听得藏头落尾,

西方文学自测题库及参考答案--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西方文学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革命诗人是(B)。 A.屈莱顿 B.弥尔顿 C.班扬 D.本·琼生 2.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C)。 A.拉辛 B.莫里哀 C.高乃依 D.拉封丹 3.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是(B)。 A.《伪君子》 B.《熙德》 C.《费得尔》 D.《安德洛玛克》 4.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C)。 A.笛卡尔 B.伽桑迪 C.布瓦洛 D.黎塞留 5.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C)。 A.《拉封丹寓言》 B.《丹麦寓言》 C.《寓言诗》 D.《寓言故事》 6.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B)。A.《吝啬鬼》 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 D.《妇人学堂》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巴洛克文学 D.市民世俗文学 E.教会文学 2.17世纪欧洲文学产生的背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 C.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 D.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 E.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3.弥尔顿取材于《圣经》的几部杰作是(BCD)。 A.《伊甸园》 B.《失乐园》 C.《复乐园》 D.《力士参孙》 E.《天路历程》 4.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有(ABC)。 A.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B.思想上崇尚理性 C.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D.形式上采用民间文学风格 E.重视主观想象

5.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有(BC)。 A.莫里哀 B.高乃依 C.拉辛 D.拉封丹 E.布瓦洛 三、专用术语解释 1.古典主义 1.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法国古典主义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剧最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和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以及文艺理论家布拉洛和寓言诗人拉封丹等。 2.“三一律” 2.古典主义戏剧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加以规范化,形成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所谓“三一律”,是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四、理解简答题 1.17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 2.莫里哀的创作分期与创作特点。 五、综合论述题 1.答尔丢夫形象。 2.《伪君子》主题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C 5.C 6.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 4.ABC 5.BC 三、专用术语解释 四、理解简答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又称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此外,还有巴洛克文学、市民世俗文学。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典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的一种文学思潮,其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强调文艺规则,要求文学作品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要求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并把道德说教、劝善作为文学的任务,注重正常情理。17世纪古典主义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希腊神话 神话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于是古希腊人便借助想象来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一切,支配自然界。他们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个性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是“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是上古时代社会文化系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希腊神话谱系:希腊神话谱系有旧神谱和新神谱。赫西俄德是旧神谱,讲的是人类较早的一些神话故事。宙斯以后是新神谱 俄林波斯神谱:指希腊神话中居住在俄林波斯神山以宙斯为众神之主的神的大家族。宙斯是雷电之神,其兄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神后赫拉是婚姻生殖神,宙斯的子女阿波罗是日神,阿尔忒弥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阿佛洛狄忒是爱神。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反映父权制社会生活。 俄林波斯“神圣家族” 反映了希腊古典社会最典型、最正统的一面。宙斯象征着希腊民族的统一、公正和法律;赫拉象征着合法婚姻;雅典娜象征着智慧和城邦文明;阿波罗象征着光明和音乐;波赛冬象征着航海事业;赫耳墨斯象征着商业繁荣;赫淮斯托斯象征着手工工艺;德墨忒耳象征着丰裕;阿瑞斯象征着勇敢和战斗;阿佛洛狄忒象征着美丽;…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反映着希腊人的社会政治理想。 “金苹果” 的寓意“金苹果”在人们长时间的传说中取得了一个形而上的位置,成了一个象征物――象征着贵重的物质财富荣誉和人们对它的追求。 “潘多拉的盒子”的寓意世界充满了各种灾难,人们翘首以待那美好希望的到来。希望是诱人的,却又迟迟不来。 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命运是注定的,人是抗拒不了的。抗拒不了命运,但是这并不影响希腊人的生活态度,他们仍然积极明朗欢快的生活着。在命运面前,希腊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悲剧精神。 希腊神话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从神的形象看神人同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法国唯理主义的奠基人是()。 A.霍布斯B.伽桑迪 C.笛卡尔D.狄德罗 2.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人物是()。 A.马里诺B.贡哥拉 C.约翰·多恩D.格里美尔斯豪森 3.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革命诗人是()。 A.屈莱顿B.弥尔顿 C.班扬D.本·琼生 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 A.拉辛B.莫里哀 C.高乃依D.拉封丹 5.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是()。 A.《伪君子》B.《熙德》 C.《费得尔》D.《安德洛玛克》 6.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 A.笛卡尔B.伽桑迪 C.布瓦洛D.黎塞留 7.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 A.《拉封丹寓言》B.《丹麦寓言》 C.《寓言诗》D.《寓言故事》 8.1659年,莫里哀演出他到巴黎后的第一部作品是()。 A.《妇人学堂》B.《可笑的女才子》 C.《冒失鬼》D.《情敌》 9.莫里哀标志着古典主义喜剧形成,同时又开了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之先河的剧本是()。 A.《可笑的女才子》B.《妇人学堂》 C.《吝啬鬼》D.《恨世者》 10.莫里哀鞭挞贵族恶习败俗的作品是()。 A.《恨世者》B.《吝啬鬼》 C.《堂·璜》D.《乔治·唐丹》 11.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 A.《吝啬鬼》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D.《妇人学堂》 12.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所表现的是()。

A.青年人冲破金钱与宗教的阻力,追求爱情自由的胜利 B.贵族沙龙咬文嚼字、故作风雅的丑态 C.贵族勾心斗角,虚伪做作 D.没落阶级腐朽堕落和资产阶级的种种丑恶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巴洛克文学D.市民世俗文学E.教会文学 2.17世纪欧洲文学产生的背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 C.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D.对人文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反拨E.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3.弥尔顿取材于《圣经》的几部杰作是()。 A.《伊甸园》B.《失乐园》 C.《复乐园》D.《力士参孙》E.《天路历程》 4.古典主义的基本有()。 A.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B.思想上崇尚理性 C.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D.形式上采用民间文学风格E.重视主观想象5.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有()。 A.莫里哀B.高乃依 C.拉辛D.拉封丹E.布瓦洛 6.《熙德》中的主要人物有()。 A.高迈斯B.杰葛 C.罗狄克D.施曼娜E.阿巴贡 7.《安德洛玛克》的主要人物有()。 A.赫克托耳的寡妻B.皮洛斯 C.爱弥奥娜D.阿喀琉斯E.答尔丢夫 8.莫里哀与教会和封建势力斗争最激烈时期所写的一系列杰出的讽刺喜剧,主要有()。 A.《伪君子》B.《堂·璜》 C.《恨世者》D.《吝啬鬼》E.《情仇》 9.《吝啬鬼》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有()。 A.奥尔贡B.阿巴贡 C.答尔丢夫D.玛丽亚娜E.大密斯 10.莫里哀晚期作品主要有()。 A.《乔治·唐丹》B.《史嘉本的诡计》 C.《无病呻吟》D.《醉心贵族的小市民》E.《妇人学堂》 11.《伪君子》的主要人物有()。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砀山二中高三语文专项训练(二十六)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的“蓑笠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答: 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崇光:美艳的光彩。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步,受封郑国公。箨: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试分析本诗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诗人借竹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 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

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变述。 答: 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诗的诗眼,试作赏析。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行·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答中:

例谈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例谈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使用得很多,其作用也很明显,能突出表现环境的作用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的发展与显示其曲折生动,扣人心弦。 下面,来具体谈谈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细节描写运用于小说的环境描写之中,能突出自然环境特征、点明社会环境。 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作者写华老栓到刑场买人血馒头“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 在这段细节描写中,“衣服上前后一个大白圆圈”,是清代士兵服装的特征,读者由此可知小说写的是写清代年间的事情,再结合后文地环境描写,就可知道具体年代是晚清朝末年。 在《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中,写林黛玉拜见贾政,见到贾政的居室布置。文中写其布置时,都用到“半旧”一词,“……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半旧”的细节点明贾府外表光鲜而内里已经败落的现实。所以后文写贾府大厦倾也就不足为奇。 二、细节描写运用于小说的情节之中,可设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使情节更真实细腻。 如,在莫泊桑的《项链》中,作者是这样写玛蒂尔德丢项链后的情形:“第二天,他们拿了盛那件宝贝的盒子,照着盒子里面的招牌到了珠宝店里,店里的老板查过了许多账簿。‘从前,太太,这串项链不是我店里卖出去的,我只卖了这个盒子。’” 选段中,老板的话说明项链和考究的盒子不是一个整体。还有一处是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她的朋友“用一种不高兴的神情向她说:‘你应当早点儿还给我,因为我也许要用它。’她当时并没有打开那只盒子。”这一处细节描写中,没有当时打开盒子,说明主人并不在意。因为一件贵重的的东西被人借出还回的时候,人们一般是会检查一番的。由此可见,这两处细节描写,为后文项链是假的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细节描写可以突显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如,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作者写范进清醒后回家,胡屠夫一路低头替范进把滚皱了的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扯了几十回”,这在范进中举前是不可能出现的,范进中举后,情形却如此,可见胡屠夫是一个非常势利的人。 在这段情节中还有一个细节。胡屠户见范进把银子递过来,“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当范进推辞时“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攥得紧紧的拳头舒过来,显示了胡屠户对钱财的不舍,再加上后面的连忙“缩”,可见胡屠户是一个贪财之人。 又如,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写孔乙己先是“排”出九文大钱,以显示自己不屑与短衣帮为伍的炫耀与自豪。最后一次买酒则是“摸”出四文钱,表明孔乙己已到穷途末路了。 总之,恰当的运用细节描写,可使文章增加感染力,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并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羁旅诗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野菊、梅花……)形象?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人物形象)? 手法 形象 情感 大方向 描写 手法 抒情 手法 小方向 1、这首诗(某句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简要赏析这首诗(某句诗) 1、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海棠、红梅、月色、雪景……)的?空间、时间、色彩、动静、虚实、对比、修辞等。 2、分析这首诗描写景物的特点? 3、同样写海棠,这两首诗在描写海棠上有何不同? 1、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这首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何特色? 3、同样是思乡怀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4、请从情和景的关系分析这首诗 点出手法+分析手法+手法效果+(诗人情感) 意象 物象 人象 1、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诗眼 概括画面内容+结合诗句分析 +概括意境特点+(诗人情感) 概括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 +诗人情感 语言 1、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2、一般认为顾炎武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 炼字 炼句 风格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是哪个字(一句)?为什么 2、某字(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释义+翻译+点出手法+分析手法+手法效果 判断风格+结合诗句分析 找出诗眼(一般是形容词或动词)+炼字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 答题模 题材 诗歌鉴赏思维导图 咏物诗 边塞诗 田园诗 送别诗 怀古诗 闺怨诗 标志 梅、兰、竹、 菊、莲、柳、松、柏、蝉、鹰、雁…… 情感 ①不愿媚俗、同流合污,坚守节操,保持清白 ②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③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愤金陵、台城、石头城、乌衣巷、赤壁、乌江、…… ①对朝代兴亡,物是人非的感慨 ②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荒淫无度、劳民伤财 ③追念古人,自伤身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愤慨 ①孤独、寂寞之情 ②思乡怀人 ③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愤慨 月、霜、驿站、江、船、孤雁、沙鸥、蟋蟀、飘蓬、节日 ①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②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③环境的恶劣,思家之情 金鼓、旌旗、 烽火、胡、羌、楼兰、大漠、烽烟、黄沙、孤城、雪山 ①依依不舍深情厚意 ②情真意切的劝勉、安慰 ③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金鼓、旌旗、烽火、胡、羌、楼兰、大漠、烽烟、黄沙 ①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②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③厌弃官场,不与时同流合污 斜阳、炊烟、 草屋、、 白云、绿树、 山川、松、竹 ①对远方恋人或丈夫的思念 镜、窗台、屏风、红豆、闺中物品、亭 意象 意境 1、描写那些景物;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2、分析某个意象的作用或内涵。 罗列意象(名词) 意象作用或内涵+诗人情感

外国文学 十七世纪文学概述

十七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理性至上 ?巴罗克文学:与感觉论思潮相通 ?清教徒文学:革命的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名称由来 ?产生背景 ?哲学基础:唯理主义 ?思想特征:①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②宣扬理性③批判上层,揭露弊端④继承古希 腊的悲剧传统 ?艺术特征:①从古代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②严格的规范:“三一律”③主张语 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④人物塑造类型化 ?代表作家 古典主义文学 ?之所以称古典主义,是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自文艺复兴后,欧洲思潮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向往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这种热情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对17世纪的学者来说,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那种对形式和理性的强调,代表着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换言之,在当时那个分崩离析的世界,他们感兴趣的是古典文化井井有条的理性。 ?如果说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文学侧重于古希腊,那么古典主义则侧重于古罗马。 产生背景 ?文艺复兴的科学研究精神创造了一大批知识巨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笛卡尔、帕斯卡等等,他们所发现的“定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同时,他们也影响了17世纪的时代精神,即:将宇宙视为一个组织完好的理性世界的精神。对物质世界规律的探求,逐步转向对人类社会普遍原则的探求,“情感”让位给“理性”,这也客观影响了一代文风。

唯理主义 ?勒内·笛卡尔: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 ?《方法论》4条规则:除了清楚明白的观念外,绝不接受其他任何东西;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思想必须从简单到复杂;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心灵情感论》主张意志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情感. 我思故我在 ?感觉是不可靠的,理性是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即良知,它先于感性而存在,是一切认识的根源,人凭理性认识万物的真伪,明辨是非。 代表作家 ?皮埃尔?高乃依:庄严崇高 ?让?拉辛 ?让?德?拉封丹:《寓言诗》:动物教化人 ?尼古拉?布瓦洛 《熙德》:理智战胜情感 ?堂?罗德可克—熙德(将军,首领) ?堂?狄哀格(罗德可克之父) ?堂?高迈斯(施曼娜之父) ?施曼娜:心灵彷徨得到了细致的呈现 《安德洛玛刻》 ?安德洛玛刻:临危镇定,理智清醒,成为城邦统治者。 ?国王庇吕斯(被杀) ?特使奥莱斯特(疯狂) ?斯巴达公主爱尔米奥娜(自杀)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法国唯理主义的奠基人是(C)。 A.霍布斯B.伽桑迪 C.笛卡尔D.狄德罗 2.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学代表人物是(A )。 A.马里诺B.贡哥拉 C.约翰?多恩D.格里美尔斯豪森 3.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革命诗人是(B )。 A.屈莱顿B.弥尔顿 C.班扬D.本?琼生 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C )。 A.拉辛B.莫里哀 C.高乃依D.拉封丹 5.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的作品是(B )。 A.《伪君子》B.《熙德》 C.《费得尔》D.《安德洛玛克》 6.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C)。 A.笛卡尔B.伽桑迪 C.布瓦洛D.黎塞留 7.拉封丹是一位以写寓言诗著称的诗人,其代表作是(C )。 A.《拉封丹寓言》B.《丹麦寓言》 C.《寓言诗》D.《寓言故事》 8.1659年,莫里哀演出他到巴黎后的第一部作品是(B )。 A.《妇人学堂》B.《可笑的女才子》 C.《冒失鬼》D.《情敌》 9.莫里哀标志着古典主义喜剧形成,同时又开了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之先河的剧本是(B C.《吝啬鬼》D.《恨世者》 10.莫里哀鞭挞贵族恶习败俗的作品是(C)。 A.《恨世者》B.《吝啬鬼》 C.《堂?璜》D.《乔治?唐丹》 11.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B )。 A.《吝啬鬼》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D.《妇人学堂》 12.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所表现的是(B )。 A.青年人冲破金钱与宗教的阻力,追求爱情自由的胜利 B.贵族沙龙咬文嚼字、故作风雅的丑态 C.贵族勾心斗角,虚伪做作 D.没落阶级腐朽堕落和资产阶级的种种丑恶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ABCD)。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B.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C.巴洛克文学D.市民世俗文学E.教会文学 2.17世纪欧洲文学产生的背景(ABCD )。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一)、概念以及作用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要为表现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直接间接揭示作品意义或主题思想服务。细节要尽量典型,富有表现力,能起到以一孕万、即小见大的作用。细节要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细节的真实,是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的前提条件。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必须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真实的细节描写,就会失去感人的艺术力量。细节还要新颖独特、有生命力。 (二)、总结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 1、肖像细节描写 一个细节。正是这个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语言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比如, 镇关西之后他诈死,就是一个语言的细节,说明鲁达粗中有细,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3、行动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比如,还是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关于鲁达借银两帮助金老父女这个段落中,在使用的动词上就生动的表现出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4、心理活动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比如,在《爸爸的看护者》一文中,对少年西西洛在看到“爸爸”生病很严重之后的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就非常能够表现这个少年体贴关心父母的优秀品质。 5、表情变化细节描写

(完整版)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17世纪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1.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古典主义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这一点似乎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但实际上却存在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1)古典主义只是单纯地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技巧 古典主义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吸取艺术形式和创作题材,但它只是单纯地学习其内容与形式技巧,将其典雅和崇高的美视为典范,而相对忽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思想精髓。古典主义者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提炼出来的模式和法则具有浓厚的保守思想和封建色彩。 (2)文艺复兴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得到启发,具有反封建色彩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回到希腊罗马去”的旗号,把久已湮没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的文艺思潮。事实上,文艺复兴并不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单纯复兴,而是人们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得到启发,重新发现人的崇高价值,高扬人的无限潜力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它包含了萌芽中的资产阶级文化因素,具有反封建色彩。 同时,就法国而言,人文主义者所作的工作是将一千多年的古籍发掘出来,人文主义作家仅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从古代作家那里学到知识,至于戏剧形式则可以说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寓言就更不用说了。相反,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以古希腊悲剧为楷模,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追求崇高、严肃的风格。但与古希腊悲剧相比,古典主义悲剧的情节更加复杂曲折。 2.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古典主义是17世纪兴起于法国,后流传到欧洲其他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文学思潮,是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是其创作的目的。古典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政治倾向性 古典主义文学拥护中央集权,歌颂贤明君主,强调国家利益的至高地位,要求文学为王权服务。高乃依的《熙徳》将国王塑造成明辨是非的君主,最终靠他的力量结束了矛盾冲突。作者塑造了一个睿智英明的国王,在此赞美了王权,表露出自己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的主张。 (2)注重理性 古典主义将理性看作时代精神的核心,强调个体对王权的服从,对义务的践行,主张克制情欲。古典主义作家往往强调人们的行为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谴责非理性行为,表现荣誉、责任、义务等理性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熙徳》描写男女主人公在荣誉、义务和爱情的冲突中,在理智指引下选择忠于义务而放弃个人感情,从而获得圆满结局。 (3)模仿古代,遵循规则 古典主义将古希腊罗马文学视为楷模,重视艺术规范,尤其遵守三一律,推崇悲剧,主张运用严格的艺术规范,包括华丽、典雅的语言,处理旧有的题材,反映王公贵族的生活,形成了一整套必须严格遵循的规则。《熙徳》取材于西班牙传说,遵循悲剧原则,风格庄严崇高。 (4)推崇华丽、典雅的文风,人物塑造类型化突出 古典主义诗剧往往是完美的艺术品,高乃依的语言具有雄辩遒劲的阳刚之美,代表了古典主义的崇高风格。同时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作是每个人人生来就有的抽象的属性,而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往往将人物的性格塑造成凝固不变的嗜癖,忽略环境对人物产生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