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总体目标的理解与认识

关于总体目标的理解与认识

关于总体目标的理解与认识
关于总体目标的理解与认识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

《数学课程标准》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对数学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了数学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段分为三个基本学段:第一学段指一至三年级;第二学段指四至六年级;第三学段指七至九年级,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标准”的突出特点。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在数学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如对于知识的了解,内容标准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地“了解”一词对有关知识内容进行描述,而是以“说出”、“识别”、“辨认”等操作性较强的动词来进一步刻画“了解”的具体含义。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各项建议力图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改善教学行为、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提供指导。

此外,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感受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其设计思想,为具体实施课程标准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从而尽可能关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二、初中数学课程的总的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

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上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实现的意义和价值

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目标的整体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当时学习数学课程的成长,还能够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是全面、持续的发展。因此,所说的四个方面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和谐融合的。

观点1 :教学活动要重视过程、整体把握、逐步实现

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整体把握,然后逐步实现,这是一个总体的方向。

( 1 )对重视过程、整体把握的理解

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是通过教学过程展开的。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视过程是指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过程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包含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过程,也包括学生在学习中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是整体性的,包括体验、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数学的表达和交流,积累经验,提升素养。

( 2 )对这一过程做到逐步实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首先,教师要明确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制定每个学期的目标、每个单元的目标,再具体到每一节课。

其次是把握每一节课。每一节课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节课的课程目标都是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一部分,都会为实现整体目标做出贡献。

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在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义务教育阶段常数课程的整体目标,有力的制约了“退位”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学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