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展开尺寸计算
- 格式:docx
- 大小:13.43 KB
- 文档页数:2
3种折弯展开的计算方法
90°折弯(一般折弯)
1 (如图二),由于我们常用的折弯上模的尖角通常小于0.5,所以折弯内圆弧R可以视为定值,因此折弯拉伸系数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折弯下模槽宽V和材料厚度t。
展开长度的计算公式为(1):L=L1 +L2- 2t +系数a (1)
2 折弯系数a的计算公式为(2):
a = -0.075V+ 0.72t -0.01 (2)
其中:V—下模槽宽;t—材料厚度
3 为方便计算将展开长度的计算公式简化为(3):
L=L1+L2-系数C (3)
注:简化系数C = (2t - 系数a)见表2。
4 多次折弯展开长度的计算公式为(4):
L=L1+L2+Ln-(n-1)C (4)
其中:n—折弯次数
表2 90度折弯系数C
反折压平(双折边)
1 如图三,双折边是两层钢板重叠在一起的折弯形状,通常用来起加强作用,因此2.0mm以上的板很少见压死边。
它需要用特殊折弯模具成形,而且要分为两道以上的工序才能成形。
2 双折边的展开长度计算公式为(5):
L=L1 +L2-系数C (5)
3 系数C的经验值见表3。
表3 系数C经验值(一)
钝角折弯
1 (如图四)我们常用的钝角折边通常为135度、150度,展开长度计算公式为(6):
L=L1 +L2-系数C (6)
2 系数C的经验值(二)见表4。
表4 系数C经验值(二)。
多道折弯展开尺寸计算公式在金属加工中,折弯是一种常见的加工工艺,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多道折弯,可以制作出各种形状复杂的零件。
在进行多道折弯时,需要准确计算展开尺寸,以确保加工出的零件尺寸准确。
本文将介绍多道折弯展开尺寸计算公式,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折弯加工工艺。
1. 单道折弯展开尺寸计算公式。
在进行单道折弯时,展开尺寸的计算公式为:L = π (R + K T / 2) + 2 K T + 2 L0。
其中,L为展开长度,R为内弯圆角半径,T为板材厚度,K为K值(K值是一个常数,与材料的弯曲性能有关),L0为弯曲线条长度。
2. 多道折弯展开尺寸计算公式。
在进行多道折弯时,展开尺寸的计算公式为:L = π (R1 + R2 + ... + Rn + K T / 2) + 2 (K1 + K2 + ... + Kn) T + 2 (L01 + L02+ ... + L0n)。
其中,R1、R2、...、Rn为各道折弯的内弯圆角半径,T为板材厚度,K1、K2、...、Kn为各道折弯的K值,L01、L02、...、L0n为各道折弯的弯曲线条长度。
3. 实例分析。
假设有一块板材,需要进行两道折弯,内弯圆角半径分别为R1=5mm和R2=8mm,板材厚度T=2mm,K值分别为K1=0.33和K2=0.35,弯曲线条长度分别为L01=20mm和L02=30mm。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展开尺寸为:L = π (5 + 8 + 0.33 2 / 2) + 2 (0.33 + 0.35) 2 + 2 (20 + 30) = 3.14 13.33 + 20.68 2 + 2 50 = 41.89 + 2.72 + 100 = 144.61mm。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多道折弯的展开尺寸计算公式相对复杂,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借助计算软件或者在线展开计算工具来快速准确地计算展开尺寸。
4. 注意事项。
折弯展开计算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一、钣金折弯基本理论:钣金在折弯成型,平面直线部分长度不变,折弯部分靠内壁材料受压缩,靠外壁材料受拉伸,中间存在一理想过渡面既不受压也不受拉,称为中性层,这位置特点是折弯前跟折弯后零件长度不变。
中性层是折弯计算的理论依据跟基准。
一般把中性层到折弯内壁的距离跟板厚的比值定义为K系数,方便各种板厚材料比较。
二、钣金折弯计算方法:以下是折弯计算的两种方法,方法很简单,认真看过基本理论都会懂。
1、折弯补偿法LT = D1 + D2 + BA ———方程(1)LT、D1、D2、BA 如图1、2表示,结合中性层理解。
2、折弯扣除法LT = L1 + L2 – BD ———方程(2)LT、L1、L2如图1、2表示,BD指扣除值,也就是回退量。
3、折弯补偿BA与折弯扣除BD的关系TAN(A/2) = (L1-D1)/(R+T) ———方程(3)同理TAN(A/2) = (L2-D2)/(R+T) ———方程(4)由方程(1)到(4)得出补偿量BA与扣除量BD的关系为:BA = 2(R+T)TAN(A/2)-BD ———方程(5)假设90度折弯,BA = 2(R+T)-BD 即BA + BD= 2(R+T)三、K系数的引入:一般把中性层到折弯内壁的距离t跟板厚T的比值定义为K系数K= t / T结合图1 得出 BA = Pi(R+K*T)A/180获取K系数的来源有如钣金材料供应商,试验数据,经验和手册等,而影响K主要是材料(种类,厚度等)跟加工(折弯半径,下模槽宽,机床步进速度等)Inventor软件钣金展开规则包含“线性”,“折弯表”,“自定义表达式”,样式中的K系数值就是本文所指K系数。
四、总结折弯中性层理论和K系数的引入方便理解展开长度的计算,明白K 系数值的影响要素两种方法计算折弯展开公式如下折弯补偿法:LT = D1 + D2 + BA = D1 + D2 + Pi(R+K*T)A/180折弯扣除法:LT = L1 + L2 – BD = L1 + L2 –(2(R+T) – Pi(R+K*T)A/180)公司为方便快速计算转化,利用材料种类,板厚,折弯半径跟V型槽宽直接查询扣除值。
折弯展开计算公式
1.V型折弯计算公式:
V型折弯是最简单的一种折弯方式,常见于薄板的折弯加工。
展开长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展开长度=折弯线长度×π×弯曲角度/180
其中,折弯线长度指的是两个折弯边缘之间的直线距离,弯曲角度指的是两个折弯边之间的夹角,π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
2.U型折弯计算公式:
U型折弯是将平板折弯成U形的一种方式,常见于制作箱体或管道。
展开长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展开长度=π×R×弯曲角度/180+2×t×弯曲角度/180
其中,R是U型折弯的半径,t是平板的厚度。
3.槽型折弯计算公式:
槽型折弯是在平板上制作一条槽,将其折弯成一种特定形状的方式,常见于制作复杂曲线形状的零件。
展开长度的计算公式如下:展开长度=(2×L×e/h+π×R)×弯曲角度/180
其中,L是槽的长度,e是槽的宽度,h是平板的厚度,R是槽的曲率半径。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折弯展开计算公式只是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实际折弯过程中还会受到材料的弹性变形、弯曲工具的半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各种折弯特征展开系数工科在工程领域中,折弯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成形技术,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弯曲来实现设计要求的形状和功能。
折弯特征展开系数是指在折弯过程中,为了保持金属材料的弯曲形式不改变,需要在原材料的展开图样上进行所需的尺寸调整。
因此,折弯特征展开系数在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折弯特征展开系数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折弯形状和材料。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折弯特征展开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1.弯曲长度法弯曲长度法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折弯特征展开系数的方法,适用于细长的材料的折弯计算。
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展开长度=弯曲长度×弧度展开长度指的是金属材料在折弯前的展开长度,弯曲长度指的是金属材料在折弯后的弯曲段的长度,弧度指的是折弯角度的弧度值。
通过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折弯特征展开系数,可以用于预测折弯后金属材料的展开图样。
2.K-因子法K-因子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折弯特征展开系数的方法,适用于较粗厚的材料的折弯计算。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折弯前和折弯后的长度差异,来计算折弯特征展开系数。
K-因子是一个与材料的物理性质和金属折弯工艺有关的系数,不同的材料和工艺会有不同的K-因子。
3.CAD软件模拟法现代工程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使用CAD软件中的模拟功能,可以模拟金属材料的弯曲过程,并根据所需的形状和尺寸来计算折弯特征展开系数。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准确地预测折弯后的尺寸和形状,并进行精确的设计。
工程领域中的不同折弯特征展开系数计算方法和应用有助于实现精确的设计和制造。
对于不同的折弯需求和材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实验和模拟结果来确定最终的设计参数。
折弯展开系数表折弯展开系数表是在机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工程师计算金属薄板在折弯过程中的变形量和展开长度,从而确保制造出的零部件符合设计要求和精度要求。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逐步介绍折弯展开系数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折弯展开系数的计算方法折弯展开系数是指在将金属薄板沿着折弯线轴线旋转一定角度后,其展开长度与原始长度的比值。
通俗地讲,它是一种与材料性质、板厚、折弯角度和半径等相关的系数。
计算方法如下:展开长度Lo = 折弯角度/π × 板厚× (2R + k × T)系数k的取值根据折弯角度和板材的弹性模量而定,通常在金属薄板折弯过程中取值为0.33。
R为凸模半径,T为金属板材厚度。
二、使用折弯展开系数表的步骤1、根据需要制作的零部件,确定所用的金属材料,板厚和折弯角度等参数。
2、准备一份折弯展开系数表,根据所用的金属材料和板厚,查找对应的折弯展开系数。
3、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出折弯线轴线旋转后的展开长度。
4、制作出相应的展开图并标注尺寸,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和精度要求。
5、将薄板沿着折弯线加工成所需的零部件形状。
三、折弯展开系数表的注意事项1、不同金属材料和板厚的折弯展开系数不同,需按照实际情况查询和取用。
2、在进行折弯展开系数计算时,应准确测量金属板材厚度和凸模半径等参数。
3、在制作展开图和加工薄板时,应尽可能地减小误差,避免出现板材变形或尺寸偏差等问题。
4、在使用折弯展开系数表时,应注意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和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总之,折弯展开系数表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机械设计师和制造工程师更好地控制金属薄板在折弯过程中的变形和尺寸精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各种参数的准确度和使用规范,确保制造出的零部件符合设计要求和实际应用要求。
1 目的统一展开计算方法,做到展开的快速准确.2 展开计算原理板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到拉应力,内层受到压应力,从拉到压之间有一既不受拉力又不受压力的过渡层--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所以中性层是计算弯曲件展开长度的基准.中性层位置与变形程度有关,当弯曲半径较大,折弯角度较小时,变形程度较小,中性层位置靠近板料厚度的中心处,当弯曲半径变小,折弯角度增大时,变形程度随之增大,中性层位置逐渐向弯曲中心的内侧移动.中性层到板料内侧的距离用λ表示.3计算方法展开的基本公式:展开长度=料内+料内+补偿量3.1 R=0,折弯角θ=90°(T<1.2,不含1.2mm)L=(A-T)+(B-T)+K=A+B-2T+0.4T上式中取:λ=T/4K=λ*π/2=T/4*π/2=0.4T3.2 R=0, θ=90° (T≧1.2,含1.2mm)L=(A-T)+(B-T)+K=A+B-2T+0.5T上式中取:λ=T/3K=λ*π/2=T/3*π/2=0.5T3.3 R≠0 θ=90°L=(A-T-R)+(B-T-R)+(R+λ)*π/2当R ≧5T时λ=T/21T≦ R <5T λ=T/30 < R <T λ=T/4(实际展开时除使用尺寸计算方法外,也可在确定中性层位置后,通过偏移再实际测量长度的方法.以下相同)3.4 R=0 θ≠90°λ=T/3L=[A-T*tan(a/2)]+[B-T*tan(a/2)]+T/3*a(a单位为rad,以下相同)3.5 R≠0 θ≠90°L=[A-(T+R)* tan(a/2)]+[B-(T+R)*tan(a/2)]+(R+λ)*a当R ≧5T时λ=T/21T≦ R <5T λ=T/30 < R <T λ=T/43.6 Z折1.计算方法请示上级,以下几点原则仅供参考:(1)当C≧5时,一般分两次成型,按两个90°折弯计算.(要考虑到折弯冲子的强度)L=A-T+C+B+2K(2)当3T<C<5时<一次成型>:L=A-T+C+B+K(3)当C≦3T时<一次成型>:L=A-T+C+B+K/23.7 Z折2.C≦3T时<一次成型>:L=A-T+C+B+D+K3.8 抽芽抽芽孔尺寸计算原理为体积不变原理,即抽孔前后材料体积不变;ABCD四边形面积=GFEA所围成的面积.一般抽孔高度不深取H=3P(P为螺纹距离),R=EF见图∵ T*AB=(H -EF)*EF+π*(EF)2/4∴ AB={H*EF+(π/4-1)*EF2}/T∴预冲孔孔径=D – 2ABT≧0.8时,取EF=60%T.在料厚T<0.8时,EF的取值请示上级.3.9 方形抽孔方形抽孔,当抽孔高度较高时(H>Hmax),直边部展开与弯曲一致, 圆角处展开按保留抽高为H=Hmax的大小套弯曲公式展开,连接处用45度线及圆角均匀过渡, 当抽孔高度不高时(H≦Hmax)直边部展开与弯曲一致,圆角处展开保留与直边一样的偏移值.以下Hmax取值原则供参考. 当R≧4MM时:材料厚度T=1.2~1.4取Hmax =4T材料厚度T=0.8~1.0取Hmax =5T材料厚度T=0.7~0.8取Hmax =6T材料厚度T≦0.6取Hmax =8T 当R<4MM时,请示上级.4.10压缩抽形1 (Rd≦1.5T)原则:直边部分按弯曲展开,圆角部分按拉伸展开,然后用三点切圆(PA-P-PB)的方式作一段与两直边和直径为D的圆相切的圆弧.当Rd≦1.5T时,求D值计算公式如下:D/2=[(r+T/3)2+2(r+T/3)*(h +T/3)]1/24.11压缩抽形2 (Rd>1.5T) 原则:直边部分按弯曲展开,圆角部分按拉伸展开,然后用三点切圆(PA-P-PB)的方式作一段与两直边和直径为D的圆相切的圆弧.当Rd>1.5T时:l按相应折弯公式计算.D/2={(r+T/3)2+2(r+T/3)*(h+T/3)-0.86*(Rd-2T/3)*[(r+T/3) +0.16*(Rd-2T/3)]}1/24.12卷圆压平图(a): 展开长度L=A+B-0.4T图(b): 压线位置尺寸 A-0.2T 图(c): 90°折弯处尺寸为A+0.2T图(d): 卷圆压平后的产品形状4.13侧冲压平图(a): 展开长度L=A+B-0.4T图(b): 压线位置尺寸 A-0.2T 图(c): 90°折弯处尺寸为A+1.0T图(d): 侧冲压平后的产品形状4.14 综合计算如图:L=料内+料内+补偿量=A+B+C+D+中性层弧长(AA+BB+CC)(中性层弧长均按“中性层到板料内侧距离λ=T/3”来计算)备注:a标注公差的尺寸设计值:取上下极限尺寸的中间值作为设计标准值.b孔径设计值:一般圆孔直径小数点取一位(以配合冲头加工方便性),例:3.81取3.9.有特殊公差时除外,例:Φ3.80+0.050取Φ3.84.c 产品图中未作特别标注的圆角,一般按R=0展开.附件一:常见抽牙孔孔径一览表料厚0.6 0.8 1.0 1.2类型M3 3.5 3.7 4.0 4.2M3.5 3.9 4.2 4.4 4.7M4 4.4 4.6 4.9 5.1#6-32 3.8 4.1 4.3 4.6附件二:常见预冲孔孔径一览表料厚0.6 0.8 1.0 1.2类型说明:1以上攻牙形式均为无屑式.2抽牙高度:一般均取H=3P,P为螺纹距离(牙距).3.内径:M3 Φ2.75 M3.50 Φ3.20M 4 Φ3.65# 6-32 Φ3.10。
折弯展开尺寸 (2009/12/09 23:32)板料折弯机计算方式: P=650S 2L /V 抗拉强度σ b :45kN/mm 2(Mp a )P:折弯机压力 (KN) L:板宽(m)S:板(料)厚(度)(mm) V: 下模开口 (mm)展开尺寸=直线尺寸+圆周率*中线半径*夹角/180*折弯系数折弯系数根据材料的软硬来决定,不锈钢为0.92,Q235为0.84,锰钢为0.96,材料越硬系数越大,但不超过1. 与板厚普通热轧板延伸量约0.6倍板厚,冷轧板延伸量约1.3倍板厚。
钢铁的密度是7.8g/立方厘米,你用上面的数值算出体积,再乘上密度就是重量。
V=600厘米*150厘米*0.6厘米=54000立方厘米钢板质量是:m=54000立方厘米*7.8克/立方厘米=421200克=421.2公斤2展开料的理论计算钣金折弯加工时, 其内侧产生压缩, 外侧产生拉伸, 内侧的压缩由内往外逐渐缩小, 外侧的拉伸也由外往里逐渐缩小, 在接近板厚的中心处, 压缩与拉伸接近于零, 板厚中间的这个面叫中性层。
下面以中性层为基准对展开料进行理论计算。
2. 1折弯内圆弧半径R ≥5t ( t 为材料厚度)当折弯内圆弧半径大于或等于材料厚度尺寸的5 倍时, 材料折弯处无厚度变化, 即折弯后中性层在材料厚度的中心线上, 如图1- a。
b为中性层到板材内壁的距离,a为折弯角度T为板厚,K为一个折弯因子。
K=b/T,K就是中性层折弯系数。
材料在折弯时,产生变形,外层的材料拉伸,内层材料压缩,中性层长度不变。
硬度大的材料拉伸变形小,中性层就靠外,硬度小的材料拉伸变形大,中性层就靠内。
普通材料中性层就趋中。
图中,左边的为铜材和软钢,中间的是普通钢板,右边的是硬钢和不锈钢。
材料的展开长度就是中性层的弧长。
它和几个参数有关,折弯半径,折弯角度,板厚及中性层系数。
如图,展开长度为: DL=Pi*(R+K*T)*a/180 PROE还用Y因子来计算展开长度,Y=Pi/2*K公式变为: DL=(Pi/2*R+Y*T)*a/90如果没有专门的折弯表,PROE就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展开长度。
折弯展开尺寸计算
K因子是指钣金内侧边到中性层距离和钣金厚度的比值,通常板料在弯曲过程中通常外层会受到拉应力而伸长,内层则受到压应力而缩短,在内层和外层之间有一长度保持不变的纤维层,称为中性层。
根据中性层的定义,弯曲件的坯料长度应等于中性层的展开长度,由于弯曲时坯料的体积保持不变,所以在变形较大时,中性层会发生内移,这也就是不能仅仅用截面中性层计算展开长度的原因。
假如中性层位置以p表示(见图1),则可以表示为
式中,r为零件的内弯曲半径/mm;t为材料厚度/mm;K 为中性层位移系数。
钣金弯曲示意图如图2所示。
按中性层展开的原理,坯料总长度应等于弯曲件中性层直线部分和圆弧部分长度之和,即
式中,L为零件展开总长度/mm;α为弯曲中心角/(°);L1和L2分别为零件弯曲部分起点和终点以外的直端长度/mm。
按照上面的公式,就能算出精确的折弯展开长度尺寸,可以看出,只要确定了参数K,即可计算出L,参数K则取决于钣金厚度t和内弯曲角r的大小。
它们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一般r/t分别为0.1,0.25,0.5,1,2,3,4,5,≥6时,K因子对应为0.23,0.31,0.37,0.41,0.45,0.46,0.47,0.48,0.5,-般零件的加工,r/t数值都在1附近,根据上述对应关系中K因子计算的钣金折弯展开长度还是很准确的。
对于r/t≥6的情况,钣金折弯时板料基本不会再发生变形,那么中性层也就等于中心层了,K因子也相应地变成了0.5,计算也相
对容易很多,唯一影响的就是折弯过程中的回弹问题,这种繁琐的计算最适合计算机来完成,随后出现的各种三维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NX,Pro/E,Catia等也引入了钣金模块,而K因子就成为了这些软件的首选参数,合理选择K因子大大降低了工艺设计过程中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