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宗法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论宗法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论宗法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在当今社会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现今社会有人认为宗法制是糟粕应完全抛弃,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对于宗法制我们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当然宗法之中消极不好的方面我们应该抛弃。但宗法制也有积极可取的一面,对于这些我们则应该加以改造和利用,使宗法制可以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封建社会中宗法制与封建政权相结合成为统治者压迫和剥削人民的工具。而宋时更是产生了三纲五常等严重束缚人民思想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封建社会中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产生也与宗法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宗法统治下

所形成的迷信守旧、守族排外、敬神祭祖、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宗法观念等反映封建宗法的阶级性、奴役性、保守性和落后性的思想也有很多,对于这种思想我们应该加以揭露、批判和扬弃。但除此之外,由于宗法以宗族为基础,宗族又是由血缘关系连接起来的,而由血缘关系所形成的亲亲尊尊、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谦让、爱民、群体主义、人伦道德等思想也都与宗法文化密不可分。现今社会很多地方都在修宗谱、祠堂以延续自己宗法姓氏,这也是宗法制在现今社会一个非常明显的延续。那么宗法制对社会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呢?下面就具体的分析一下。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政治化。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周代确立,一直延续到清代,可以说中国历史就是家天下的历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以“嫡长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为维护家天下奠定坚实基础,是阶级统治在社会中的一种完善。

2.封国制度不断

宗法直接导致了分封制(或封建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究其原因,仍然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组织,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在封建社会,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族权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强大影响,是中国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主要标志。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对于一般家族成员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个人的权利,家长却对他们有绝对的支配权力。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它既与地方绅权结合,同时又与政权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成为与政权、神权、夫权比立而四的强劲的社会维系力量。历史上中国社会常常动荡不安,但以血缘关系纽带联系起来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家族却始终非常稳固,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在乱世,中国文化仍然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4.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宗法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有正面的一面,也有其负面的一面,正所谓有利亦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1.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

第一.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孝道伦理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中,"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孝是维护家庭和睦、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讲孝道,重权威",确立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封国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周朝分封制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其精华已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都有积极作用。汉初分封同姓王也对当时文化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分封制也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无疑有利于各地区的交流融合和文化的传播与

交融。

第三,家庭本位制发展为社会利益至上的伦理精神。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个体小农经济本身具有脆弱性,使农民必须以家庭或宗族为单位,协同劳动,抵御自然灾害的侵扰。以家族生活为本质的社区生活,使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同化力,增强了家族成员的认同心理从文化价值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系统,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是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重群体的价值观,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对于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第一,"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使得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使得个人自我意识的丧失,压抑和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意志,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顺从心理,以及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甚至于盲目的崇拜,造成"官本位"现象严重。

第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以及狭隘自私自利的小农意识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容易自我满足;重人伦、轻自然,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太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成为了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第三,宗法制度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故十分强调"尊祖敬宗",从而造成了中国人向后看的积习和守成的倾向。"言必称尧舜"、"言必称三代"是中国古人立论的

习惯。孔子就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近代康梁变法时,顽固派还大嚷"祖宗之法不可变",而维新派也不得不利用古代圣贤来为变法打掩护,如康有为就写了《孔子改制考》来迎合大众的守旧的心理。总之,在我看来,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有些观念仍然顽固地保留在我们的思想中。我们只有打破旧的思维体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弃其糟粕,辩证地将这些精华部分和现实情况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在其基础上加入符合我们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这样才能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构建和谐有活力的文化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