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词汇 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 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  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  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

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例如:

“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

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①语言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④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

⑤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⑥信使。杜甫《寄高适》:“书成无信将。”

⑦音讯。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⑧书信。白居易《谢寄新茶》:“红纸一封书后信。”

其中的关系如下:

①语言真实:[ 言语]+ [ 真实]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 对人的态度]+ [ 真实]

③相信:[ 确认] + [ 某种情况] + [ 真实]

④的确:[ 某种动作/状态] + [ 真实]

⑤凭证:[ 用以证明情况真实] + [ 物品]

⑥信使:[ 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 + [ 人]

⑦音讯:[ 信使传递的] + [ 消息]

⑧书信:[ 传递音讯的] + [ 文字材料]

其中①——⑤都包含“真实”这一义素。⑤——⑧,每个意义都是在前一个意义的义素上加上别的义素而形成(但有的意义一旦固定后,有些义素可能消失。如“信使”,后来不一定携带有符信)。

又如“问”,包含如下意义:

问:《说文》:“讯也。”

①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其关系如下: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这里每一意义和邻近的意义都有共同的义素,但隔得较远的意义就没有共同的义素了。

我们都知道引申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途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关于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一节采取的是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这是目前普遍的对词义变化的方式的区分。但是对于这三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并没有更多的阐释,只是对词义变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所以《汉语史稿》在随后对如何证明词义发展的具体程序和阶段的困难做了简单的说明“由于词的来源很古,到我们所能接触的史料的时代,引申义久已通行,因此,我们并不能常常按照史料的先后,来证明词义发展的程序和阶段。”这也说明了词义引申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上的困难性。

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学纲要》中认为词义变化的途径有引申、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对于传统的认为也是词义变化的途径的“假借”给予了否定的态度。认为那只是文字的问题,与词义无关。即字有“假借义”,词无“假借义”。

而对于引申的方式,传统训诂学家以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为自己的出发点,植根于丰富的古汉语书面材料中,结合预言世界反映了韩民族语言的特点,没有系统的阐述引申的规律。但从传统的训诂学材料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如传统训诂学认为引申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联系,从而产生引申;二是形似的引申,它反映事物之间玩不得、偶然的形似;三是礼俗的引申,是由于汉民族古代礼制和习俗上的原因,或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产生的特异的民族心理,使某些意义发生

了联系。陆宗达和王宁两位学者对这种分类方式持赞同意见。

蒋绍愚先生则认为引申的方式大概有两种类型,一是连锁式,即一环套一环的引申。如上面所举的“信”。一是辐射式,即从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几个引申义。如上文中的“问”。

连锁式引申派生的每一个引申义都与前一个意义有相同的义素,但离得较远的两个意义就不一定有相同的义素,且不是没一个意义都与词的本义有相同的义素。但辐射式的引申,每个引申义都是由词的本义从不同角度引申而来的,都和词的本义有相同的义素。但每个引申义之间未必有共同点。

这时就引申的方式而言。但实际上,一个词的引申往往是两种方式兼而有之。如:

信:《说文》:“诚也。”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舜其信仁乎?(《韩非子·难一》)

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史记·外戚世家》)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元稹《书乐天纸》)

“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

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

..;

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

..;

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

..;

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

..+物品;

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

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

⑧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诚信

①言语真实③相信

④的确⑤信物⑥信使⑦音信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引申使得词汇得到发展,而词义的发展通常还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这是就词义引申产生的结果而言的。即:一个义位引申出另一个义位,就这新旧义位比较而言,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对于这三种情况的理解,一直存在这模糊不清之处。一如“脸”由“面颊”义发展为“面孔”义,是不是扩大?“趾”由“脚掌”义发展为“脚趾”义,是不是缩小?“汤”由“热水”义发展为“菜汤”义,是扩大、缩小,还是转移?通常把“脸”作为词义扩大例,把“趾”作为词义缩小例,但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而“汤”究竟属于哪一种,似乎不大好回答。造成这种模糊不清的原因是“扩大”、“缩小”、“转移”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个人认为蒋绍愚主编的《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提到的“试图用义素分析法给它们建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是具有可行性的,值得学习。下面我就以《古汉语词汇纲要》中的观点为根基,具体展开谈谈词义引申产生的三种结果。

一)、扩大

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了限定性义素,这个义位由下义位变成了上义位,这就是扩大。例如:

江:原来只是长江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江水。

河:原来只是黄河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河流。

嘴:原来只指鸟嘴,后来泛指鸟、兽、人的嘴。

琴:原是我国一种古乐器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以弦为主的乐器以及弹奏、打击或吹奏乐器。

瓦:古代指一切用陶土烧成的东西,现在专指铺屋顶用的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建筑材料。

汤:古代泛指热水,这个意义保存在“赴汤蹈火”、“汤泉”“汤池”等词语中现在一般指煮食物后所得的汁水。

爱:古代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现在所说的“爱”,一个是“舍不得”。现在只用第一个意义。

问:古代有“询问”、“赠送”“音信”三个意义,现在只用第一个意义。

“结婚”,古代指“结亲、通婚”,并不仅仅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比如《汉书·张骞传》:“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现在只能指男女双方当事人本人的行为、关系。

“丈夫”,原来泛指“成年男子、大丈夫”,现在指女方的配偶。

这些义位的变化,都可以用义素的减少和在语义场中上下义位的变化来加以说明阐述,符合之前我在前文中提到的“扩大”的条件。只是要补充说明一点:“嘴”从“鸟的嘴”发展为“鸟、兽、人的嘴”,好像是限定性义素增加了。为什么是限定性义素增加了呢?这是因为,这里的表述,用的是定义式的,实际上并没有分解到义素。如果我们将“鸟”、“人”、“兽”分析义素,就会发现,定义式的“鸟、人、兽的嘴”,其义素不等于[鸟]+[人]+[兽]+[嘴],而是[动物]+[嘴],反而比“鸟的嘴”的义素[会飞]+[二足]+[有毛]+[动物]+[嘴]要少。所以,事实上还是符合上面所说的条件的。

而像“脸”由古代的“面颊”义变为现代的“面孔”义,“眼”由古代的“眼珠”义变为现代的“整个眼睛”义,“身”由古代的“肚子”义变为现代的“全身”义···是不是扩大呢?我个人认为,这些归结到词义扩大是不太合适的。以“身”为例,首先,很难想象“肚子”义是减少一个什么限定性义素而变为“全身”义。其次,“肚子”和“全身”既不是一个欲以长中的上下位关系,也不是逻辑上的属和种的关系,而死全体和部分的关系。它与前面提到的“嘴”、“河”、“江”等不同属于一个类型。那这些应属于哪一种呢?我认为,它们应是“转移”中的特殊一类,具体想在后文里展开说明。

二)、缩小

“缩小”与“扩大”相反,从义素看,是原来的义位增加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系看,是由上位义变为了下位义。从概念看,是属概念变成了种概念。例如:

1)虫:徐《说文解字注笺》云:“虫者动物之通名,故或行、或飞、或毛、或裸、或介(甲)、或鳞,皆经为虫。”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现代方言里还有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的;正是古义的保留。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

2)金:泛指金属。《说文》称金子为黄金,称银子为白金,称铜为亦金,或铁为黑金。现缩小为表示黄金。

3)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部》:“宫,室也。” 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

4)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这些都是词义缩小的典型例子。对于词义缩小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按传统的说法,这一类型的词义变化(缩小)是不被称为“引申”的。传统古汉语词汇学认为,“引申”只指词义的扩大和由旧义产生出另一个新义。但是王力《汉语史稿》中写道:“依照西洋的传统说法,词义的变迁,大约有三种情况:一)词义的扩大;二)词义的缩小;三)词义的转移。汉语词义的‘引申’情况大致也可以归入这三类。”则是把“缩小”看作是引申的一种。而在此文,我是以学习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所得,来思考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我赞同王力先生的这种说法,即将“缩小”看作是词义引申的一种。

三)、转移

转移是一个义位某一限定性义素保留,其他义素,特别是中心义素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这就使得这个义位由一个语义场转入了另一个语义场。如:

①羹:古义指带汁的肉。后来指汤类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羹”“汤”同义连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莲子羹等。

②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③兵:古代指兵器。“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现代指士

兵。

④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

具体来讲,以“兵”为例。古代的“兵”和现代的“兵”有共同的义素(前者的义素全部包含在后者之中),但是它的中心义素和语义场都变了,所以就是词义的转移。

还有一种类型是隐形义素由于经常使用而形成独立的义位,也是词义转移。例如“本”,本义为“树根”或“树干”。它的隐含义素为“根本的”、“重要的”,由此而引申为“事物的根本”或引申为“农业”(古代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这也是转移。

词义扩大或缩小后,一般是新义代替了旧义,即随着新义的产生,旧义就消失了。转移则不同。转移有两种情况:一是新义产生后旧义消失,如上面的“兵”等;一是新义产生后旧义依然存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词义转移后,它的中心义素和语义场都不同了,在语言的运用中,必然会出现在不同的组合关系中,这种组合关系就可以确定其意义。

蒋绍愚先生认为除了王力先生认同的“扩大、缩小、转移”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引申导致词义的变化结果——易位。

“易位”指的是一个义位中心义素不变,但限定性义素发生变化,因此这个义位的变化没有改变语义场,而事实在同位义之间的变易。如:

涕:故事之“目液”,现代是“鼻液”。

走:古代的“快跑”,变为现代的“行走”。

这样在蒋绍愚先生看来,引申产生的结果有四类:扩大、缩小、转移、易位。

前文中我提到过,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明了引申这一研究课题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对于它到底具有哪些性质,该分为哪些类型,至今,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各家学者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正是各家学者的潜心研究,使得引申这一现象变得日益清晰明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吸收各家的观点和理论,之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学纲要》

王力《汉语史稿》

张欢《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相关概念浅析》陆宗达、王宁《古汉语词义研究》

王力《古汉语词典》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第五课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一、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个词古今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多义词的义项发生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古义消失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一)古代义项的消失 所谓义项的消失,是指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古代的一些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导致词的相关义项也随之消失了。如: 池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②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鼌错《论贵粟疏》) ③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例①例②中“池”的意思是“护城河”。例③中的“池”当“池塘”讲。现代汉语中,随着“护城河”这一事物的消失,“池”所具有的“护城河”这个义项也基本不用了。爱①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天下兼相爱》) ②货以藩身,子何爱焉?(《左传?昭公元年》) 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中,“爱”当“喜爱”讲,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这一义项。例②和例③中的“爱”当“吝惜”讲,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对感情认识的深入,“爱”的“吝惜”义项也逐渐消失了。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所谓“义项的微殊”,是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在文言文阅读中,这种情况尤其值得注意。这种义项微殊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xx宽窄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如: 子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仪礼?丧服》) 例①的“子”指“女儿”;例②的“子”指男孩;例③的“子”兼指男女,郑玄此处注释说: “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现代汉语中,“子”只指男孩。古代汉语中的表义范围宽,现代汉语表义范围窄。臭①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②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先秦“臭”在表示“气味”时,泛指一般气味,既包括好闻的香气,也包括难闻的秽气。 后来范围变窄,专指秽气。如: ③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曹植《与杨德祖书》)现代汉语中,“臭”在表示“气味”时,只表示“难闻的气味”,同先秦时期相比,表义范围变窄了。 亲戚 ①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 ②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史记?五帝本纪》)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实用翻译策略与常用技巧 第一讲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英语翻译中最基础的工作,准确把握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适度的引申,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各自都有丰富的词汇,各自的词义又极其繁复;另一方面,这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其词义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 因此,在翻译中绝不能拘泥于自己所记忆的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用固定的汉语词替换对应的英语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每一个单词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 “家” ’ . ’ . . ’ . . . . 的差异。如:这个单词,在作名词时,意思是“书,书籍”;用作动词却常表示“预订,预约”的意思。又如:作连词时,有“当...的时候,而,虽然”等意思;作名词时,却指“片刻,一会儿”;作动词,又有“消磨”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弄清楚词性,常常就会将词义搞错,进而影响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法关系来辨别关键词的词性,以便能准确的判断词义。如: : . . ?

(二)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除了根据词性来判断词义之外,词义选择一个更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文来判断词义了。因为很多英语单词即使弄清楚了词性,但仍须从几个或几十个义项中选定确切的词义。这就需要借助于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做出合理的分析、推理、判断。有时候,我们还可能会在考试中碰到生词。可是,我们绝对不会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出现这种情况:某一个单词不认识,而这个单词上下文中的所有单词都不认识。正因为上下文的存在,这也给我们考研翻译中解决生词提供了突破口。因此,在考研翻译中,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上下文,上下文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单词意义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准确性和译文是否通顺。 我们以动词为例,如果上下文不一样,的意思显然也是不一样,必须依据上下文才能 . . . . ' ' . . , . . . ’ . . .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天都有新的词汇产生。一些词在不同的领域中更是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是“服务员、侍者”的意思;在体育范畴内,该词指“发球员”;而在计算机领域中,它又是“服务器”的含义。另如,在一般语境下是“拖欠、未履行“的意思,如;在法律范畴下则指的是“被要求出庭时未到庭”,如;而计算机用语中的则常被翻译为“缺省”,指的是“由操作系统自动指定并持续有效的特定值”,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试译下句: . “’ .” , “ . . .” 二、词义的引申() 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

词义选择、引申与褒贬

2012商务英语1班 自主实践商务英语翻译竞赛——————词义选择、引申与褒贬 12010401003厉雪 12010401004付思宇

目录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1) 第二部分翻译技巧归纳及译例分析 (2) 一、词义的选择 (2) 二、词义的引申 (4) 三、词义的褒贬 (8) 第三部分小结 (10) 第四部分句子翻译 (11) 第五部分短篇翻译 (13) 一、原文及译文 (13) 二、解析 (14)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16)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词语是翻译活动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句子、段落还是语篇,都是由单词构成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运用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词义的技巧,以使所译语句自然流畅,符合译文习惯说法。翻译一定要把语言和环境、语言和表达、语言和情感结合起来,注意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这三方面的问题。 词义选择要求我们能够在繁多的词义中选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选择词义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词性确定词义2.根据场合与上下文确定词义 3.根据词的搭配关系确定词义。 词义引申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词义引申可以归为四大类:分别是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其中逻辑引申又可以分为具象化引申和抽象化引申。 英语中存在大量具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翻译时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做出相应的表达,这就是词的褒贬作用。.有些词本身就有明确的褒义或贬义,汉译时做相应的表达; 某些英语词语汇集褒义和贬义于一身,汉译时要根据原句的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这些词汇的褒贬意义;有些词义是中立的,本身不表示褒义或者贬义,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能有褒贬的意味. 下面我们将就每一项进行详尽的解释。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 、,《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 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 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堤(堤)也。” ①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⑥时穷节乃 见。(文天祥《正气歌》)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九 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常识内容精讲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试看以下例句: ①四鄙之萌人。——萌(氓)人:草野之民。“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词义引申对比英汉互译

从词义引申比较英汉互译 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各有其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为了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应该对在译语中所选择的词语进行仔细斟酌和揣摩。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点的修辞方法、搭配习惯和行文规范。所谓的引申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各自语言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 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文化的异同,我们可能有不同或相同的主观想象和理解。同望一轮明月,美国人想到的可能是“月亮钻石”,阿波罗登月,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阴晴圆缺、嫦娥奔月,或者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联想不同,生发的情感、思绪和文化想象也就不同,因此,对词语的引申义的理解就有差异。 汉译英时,我们习惯以汉语思维方式翻译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表达式,这样往往容易产生错误的翻译。对“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们最经常见到的翻译是“One’s heart is like a well in which seven buckets are drawn up and eight dropped down.”对于这个翻译,也许很多人觉得没有错,还自以为翻译得非常到位。但是,看一下两位完全不懂中文的美国人对这句英文的理解。1、“I think the well represents love and no matter how many buckets of love and caring are drawn out, there is always more.(我觉得这里把井深比做人心,水井代表爱。不管从中抽出了多少桶的爱和关怀,井里的爱和关怀照样充足。)”2、“It seems to me the idiom talks about giving and receiving.(我觉得这句谚语在谈给予和接受。)”这两个美国人的理解和汉语本意相差甚远。 同样的,英译汉时,如果按照表面的意思翻译,虽然翻译没有错,但是同样不能传达信息或者是正确的信息。1、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 and has killed more than Mars. 被巴克斯淹死的人比尼普顿要多;被巴克斯杀死的人比玛尔斯还多。相信很多人看完这句后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巴克斯、尼普顿和玛尔斯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啊?这种情况属于直译完大家不能理解。另外一种情况是直译不能表达了正确的意思,就像上面提到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翻译成英语一样。如community service, 按照词语表面意思可以翻译成“社区服务”,但是它的正确解释是:Community service is unpaid work that criminals sometimes do as a punishment instead of being sent to prison.( community service 指的是犯罪分子被罚从事无偿劳动以代替入狱服刑。) 把community service翻译成社区服务与英语原意差别很大,如果在前面加个修饰,翻译成“惩罚性社区服务”,会比较恰当。 词义引申现象在英汉中经常出现。英语中solomon(指代智慧),hercules(指代大力士),fire(指代热情、欲望),wolf(指代贪婪、残忍)等的引申义,早已成为西方人心中联想的固定意象。汉语中经常被引申词义的词汇或者说法如“铁公鸡”、“戴绿帽”、“周瑜打黄盖”等,也是如此。 含词义引申的句子之间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原义,或者取其引申义。直译原义有时候会出现上面所提到的错误的情形,但是有时候直译也能正确传达,甚至有时候还能起到不言自明的效果。如:1、Don’t try to play ostrich.(别耍鸵鸟花招。) 2、He has, by this very act, opened Pandora’s box.(他这种做法,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上面例子中的“鸵鸟花招”、“潘多拉的盒子”都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但是它们已经被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比较普遍的意象,因此也能像汉语“他是个啊Q”、“黄鼠狼给鸡拜年”中的“啊Q”、“黄鼠狼”一样,有了自己在汉语中约定俗成的意义,说话者无须解释,该引申义不言之明,听话者自然心领神会。“鸵鸟花招”、“潘多拉的盒子”等外国特定文化的意象之所以能通过直译为中国人所理解,主要在于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地引进和学习外国的文化,

古汉语常见实词词义讲解

一、重点实词 【道:1.道路:任重道远2.方法、途径:策之不以其道 3.说、讲述、告诉:微不足道、说长道短】【恶:1.罪恶、坏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恶贯满盈 2.厌恶、憎恨、嫉妒:死亦我所恶】【非:1.违背:非礼勿视2.错误、不合理:为非作歹、文过饰非 3.不、不是:非同小可、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 【负:1.倚仗、凭借:负

势竞上;2.背、负载:负荆请罪 3.违背、背弃:忘恩负义;4.辜负:不负众望 5.失败,与胜相对: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6.亏欠:负债累累} 【复:1.返回:至今九年不复 2.恢复:万劫不复 3.回答、答复:不敢出一言以复 4.报复:复仇 5.重复:山重水复 6.再、又:无

以复加】 【固:1.坚固:固若金汤 2.本来、原来:人固有一死 3.顽固、固执: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故:1.原因、缘故:2.旧、原来:温故知新、吐故纳新 3.老朋友、故交:一见如故 4.故意、特意:明知故犯】

【顾:1.回头看:入门不顾;2.看:顾名思义、顾影自怜;3.照顾、顾息:念父母、顾妻子; 4.顾虑: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5.探望、拜访:三顾茅庐】 【过:1.经过、走过:三过家门而不入;2.超过、胜过:胆略过人; 3.过失、过错:过而能

改、善莫大焉】 【患:1.担心、忧虑:患得患失;2.祸患、忧患:防患于未然;3.害病:病患、患者】【或:1.有的,有的人:或凭或立;2.有时、偶或: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3.或许、也许:】 【及:1.追上、赶上;

2.至、到:推己及人; 3.比得上:小知不及大知 4.和、与、同】【即:1.就、便、立即2.就是 3.即使】【疾:1.疾病:积劳成疾、讳疾忌医 2.疾苦、苦痛:百姓疾苦 3.痛心、痛恨:疾恶如仇 4.快速、强烈:疾风知劲草】

古代汉语练习4-词义引申(2)

古代汉语练习(四)——词义引申 一、根据下列各句分析“亡”的本义、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卷六五) 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二、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指出其为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顾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庄子·养生主》)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2.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荀子·天论》)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饑矣。(《孟子·梁惠王上》) 3.息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韩非子·五蠹》)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楚辞·哀郢》) 4.相 相鼠有皮。(《诗·鄘风·相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 附:同义词辨析举例 1、宫、室:都可以用来指“房屋、住宅”。但是,“宫”后来专指宫殿,“室”则指内室。两者范围广狭、侧重的方面不同。 2、婦、女:“婦”指已婚女子,引申为媳妇;泛指女性。“女”,妇女,引申为未婚女子、女儿。 3、貧、窮:“貧”,没有钱财,与“富”相对;“窮”,阻塞不通,与“通”或“达”相对,引申为走投无路、不得志、生活窘迫。两者侧重的方面不同。 4、賊、寇、盗、偷:“賊”本义是害人,引申为杀害,敌人的蔑称。“寇”指盗匪,引申为入侵者,侵犯,骚扰。“盗”指盗窃,引申为偷东西的人,强盗。“偷”本义指“苟且”,引申为刻薄,偷窃。四者本义不同,引申义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5、襲,无钟无鼓为襲;伐,有钟有鼓为伐;侵,不合理的进入。 6、去,离开。適,前往;前去。往,走;到。 7、飢,肚子饿。饑,年成不好,饥荒。餓,严重的饥饿。 参考答案: 一、例句2用的是“亡”的本义,指“逃亡”。例句4用的是直接引申义,指“失去”。例句 1、3用的是间接引申义,指“消亡;灭亡”。 二、1、例句①用的是本义,意思是“(回头)看”。例句②用的是引申义,意思是“顾念;顾惜”。2、例句①用的是引申义,指“天时”。例句②用的是本义,指“季节;时节”。3、例句①用的是假借义,指“停息”,这个意义后来写成“熄”。例句②用的是本义,指“叹息”。 4、例句①用的是本义,意思是“看”。例句②用的是引申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例如: 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经》) ②水暴益。(《吕氏春秋》) 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 引伸为休息、止息: 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又引伸为灭: 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 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又叫链条式引伸。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古代汉语 部分作业题答案

1. 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2)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3)培养教中学问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2. “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3. 为什么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王力《古代汉语·绪论》中说“ 学习古代汉语, 重点必须放在词汇上。至于词汇, 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掌握常用词我们认为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为什么呢了这是因为常用词掌握少了, 帮助不会大要有帮助, 必须掌握一定数量1000个左右的常用词。应该知道, 常用词如一盘散砂一般,没有规律来帮助掌握。我们只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词源》等工具书的帮助下, 多多阅读古代的散文和韵文, 经常接触众多的常用词, 久而久之,才能克服困难, 很多常用词才会不知不觉为我们所熟悉或掌握。 4. 古今汉语词汇在构成上有什么不同特点?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占多数,复音词比较少,无论是秦汉时代的作品,还是后代仿古的文言作品,都体现出这个特点;而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为主体。 古汉语词汇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二是各个多义词包含的义项也都比较多;现代汉语复音词虽然也有多义的,但这样的复音词不多,而且这类复音词所包含的义项也比古汉语多义词所包含的义项少得多。 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及词义引申有几种方式: (1)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古汉语字典常考字词释义

锁定高考2010系统复习3: 古汉语字典常考字词 释义 阿:偏袒艾:停止、完结(方兴未艾)爱:怜惜;吝惜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谙:熟悉按:巡视;考察 B 败:败北,失败拜:授给官职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报:断狱,给……回信、答复北:打了败仗往回跑悖:违背被:施及;通“披”备:完备本:根源 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俾:使比:并列,接连地,勾结,比较,等到 必:一定、必然,倘若、假如弼:辅佐毕:全、都嬖:宠爱庇:遮蔽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薄:靠近伯:排行第一,爵位,称霸擘:大拇指逋:逃亡 C 采:文章的辞藻骖:三匹马拉的车苍:灰白色操:操守曹:辈(类、属、侪、徒、等)曾……不:连……都差:稍微的(差强人意)觇:偷看婵娟:美好的样子超:超过、胜过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朝:一日、朝见车:牙床(辅车相依)彻:通达、贯通掣:牵引,拉(掣肘)沉:古代常写做“沈”陈:陈列,通“阵”诚:假设,果真,的确乘:古代一车四马丞:辅助逞:炫耀,显示媸:丑弛:放松驰:疾行褫:夺啻:仅仅,只有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饬:整顿、整治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稠:多而密初:才、刚刚除:台阶,任命刍:割草,牲口吃的草楚:痛苦(楚楚:茂盛,鲜明) 触目惊心怵目惊心(区别)黜:废黜绌:不足(相形见绌)舛:违背,错乱垂:临近、靠近,(敬辞)表对方高于自己次:临时驻扎,按顺序刺:名片聪:听力好从:使……跟从,通“纵”殂:死亡徂:往蹴:踩猝:突然蹙:紧迫,窘迫爨:烧火做饭忖:思量,揣度措:放置厝:放置错:镶嵌 D 达:得志怛:痛苦、忧伤黛:青黑色贷:借出,宽恕逮:达到迨:等到殚:竭尽耽:沉溺但:只、仅仅,徒然惮:畏惧当:面对,判罪,应当党:一种组织,袒护、偏袒刀笔:管刀笔的小官祷:祈祷道:规律得:能够镝:箭头弟:

古汉语中表示走路的词语

行:行走;在堂上小步走。唐韩愈《师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步:在堂下举足慢慢走;徒步,行走。《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垓下之围) 趋:跑,快走。明方苞《左忠毅公轶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奔向,趋向。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在门外快步走。(《尔雅释宫》) 走:跑,逃跑。唐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奔向,趋向。唐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在中厅疾行。(《尔雅释宫》) 踱:漫步行走。《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奔:急走,跑。《聊斋志异狼三则》:“屠乃奔倚其下。” 在大路上疾行。(《尔雅释宫》) 跋:翻山越岭,在草丛山林中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涉:徒步渡水,在水中走。《吕氏春秋察今》:“循表而夜涉。”;渡深过膝的水。(《尔雅释水》) 厉:渡深过腰的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揭:提起衣服渡过潜水(不脱衣服涉水)。《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跄:有节奏的走动。《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 跕:托着鞋走路。《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履游媚富贵。” 跑:急走,奔逃。唐马戴《边将》:“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 蹽(liao):迅速地走;偷偷地走开。 过:走过,经过。《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齐桓晋文之事》)迈:行,前进。《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后引申为跨步或大踏步走。) 徙:步行。《易经贲》:“舍车而徙。”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晃的样子。唐皮日休《上贞观》:“天禄(兽名)行蹒跚。” 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汉书外戚传》:“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徙涉:光着脚涉水过河。唐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大军徙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邋遢:行走的样子。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一折:“眼见得路迢迢,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 徜徉:自由自在来回行走。宋曾巩《墨池记》:“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乎此邪?”;宋苏轼《武昌九曲亭记》:“相携徜徉而上。”

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

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其本身也是英语翻译中最基础的工作,准确把握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适度的引申,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各自都有丰富的词汇,各自的词义又极其繁复;另一方面,这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其词义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 如run堪称为典型的多义词。在较大规模的词典里,其释义可达上百个之多。譬如,《英汉大词典》在run条下一共提供了117个义项,包括不及物动词性34个,及物动词性40个,名词性38个,形容词性5个。显然,其中许多义项,即使是那些属于动词性的,都不能用汉语的“跑”来对译。例如: (1)London Transport run extra trains during the rush-hour. 伦敦运输公司在交通高峰时间增开加班列车。(2)Election campaigns in Britain run for three weeks. 英国选举活动持续三周。 (3)The lease on my house has only a year to run. 我那房子的租期只有一年了。 (4)“Eight shot dead by gunmen”ran the newspaper headline.报纸标题为“枪手枪杀八人”。 (5)He has no idea of how to run a successful business. 他不知道把企业办好的方法。 (6)The dyes in this fabric are guaranteed not to run in washing. 这种织物所用染料保证不会在洗涤时渗化。(7)The foreword of the book runs for six pages. 这本书的前言长达6页。 (8)Urban unemployment is running at 15 percent. 目前,城市失业率保持在15%。 (9)The party is running two candidates in the next election. 该党将在下届选举中提出两名候选人。 (10)Check everything and run the whole test again. 把一切检查一遍,然后再把试验重做一遍。 以上十个例句中都包含run一词,尽管均用作动词,其词义都不尽相同。毋庸言,如果将其作名词和形容词时的义项考虑在内,run的词义会更加纷繁多样。 诚然,在英语词汇占绝大多数的多义词并不个个都像run那样释义如此繁多,但判定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并将之恰如其分地译成汉语往往同样需要花费相应的气力。往往一词之发疏,全篇不顺。对初学翻译的人来说,遇到英语多义词时必须结合上下反复推敲,切忌望词生义,不求甚解。尤其是遇到用多义词时,绝不有想当然地把自己印象中的词义放到译文中去,翻译实践告诉我们:似懂非懂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出错。 如:.Dr. Cooper has called for a smoke-free America by the year2000. [误]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建立一个自由吸烟的美国。 [误]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建立一个免费吸烟的美国。 [正]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使美国成为一个无人吸烟的国家。 所有的例子都说明了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在考研翻译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翻译中绝不能拘泥于自己所记忆的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用固定的汉语词替换对应的英语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每一个单词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这个单词所处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判定其确切含义;同时,还需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汉语的搭配方式,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这一意义。 一、词义的选择 英语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所谓一词多义,即是指同一个词在同一种词类中,具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语与汉语中,很难找到一词一义的对应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理解英语原文中单词的意思,然后努力地寻找在汉语中与这个英语单词具有相同意义的常用表达方法。就home这个词而言,大多数人都知道有“家”的意思。但是,上下文不一样,home的翻译就完全不一样,如: I’ll see her home tonight 今晚我送她回家。 India is the home of elephants. 印度是大象的生长地。 He’s at home with the classics. 他精通古典文学 New homes are for sale. 新房出售。 She’s at home where she is. 她在哪儿都自由自在。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据传为春秋 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比较系统的详细的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用简括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事物(特别善于写战争),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同时,《左传》也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自东汉以来,现在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找的字词。但是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很难查到。(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不存在拼音排序的问题,但是会遇上有的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的问题。 (3)按编码排列。有的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不常用、容易忘记等问题。《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十三人奉敕编纂的,书成于康熙55年(公 元1716)。他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用两个字给合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道光七年(1827),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纠正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五千九百多条。 《中华字典》是由陆费(bi)逵、欧阳溥存主编的,195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它是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大型字典,用部首排列,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参与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 等50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用部首排列法,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的体例格局。1958年开始修订后,《辞源》不再作为语词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代汉语词汇。修订后的《辞源》是目前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辞书。 《辞海》最著名的就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释义更具概括性,行文 更加通俗。在条目的收列方面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一些《辞源》收录的较为生僻的古代词语。1958年修订时,修订工作由舒新城、陈望道主持,成为一部综合性辞书。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是20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 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汉语大词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

词义选择引申褒贬

第四章第一节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一、教学目的:要求准确理解句子中词的意义,从而在翻译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过程: 一、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类就是指一个词往往属于几个词类,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一词多义就是说同一个词在同一个词类中,又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我们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的词义。选择和确定词义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选择某个词的词义,首先要判明这个词在原句中应属哪一种词类,然后再进一步确定其词义。 例如,在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 一句中,like用作形容词,它的汉语对应意义是“相同的”,因此全句可以译为:“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但在下面例句中,like又分属其他几个不同词类: 1) He likes mathematics more than physics.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学。(动词) 2) In the sun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 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象金子一般在闪闪发光。(前置词) 3) 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名词) 2. 根据上下文联系以及词在句子中的搭配关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场合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根据上下文的联系以及词的搭配关系或句型来判断和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下所应具有的词义。例如“Last”这一形容词: 1)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 2) 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 他绝对不会干那件事。 3)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4) He should be the last(man)to blame. 怎么也不该怪他。 5)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 6)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个地方见到你。再如“take off)这一动词: 1) To take off her boots or to put them on was an agony to her,but it had been an agony for years. 脱鞋或穿鞋对她是一种痛苦,但这已经是多年以来的痛苦了。 2) An area the size of the Hornet’s flight deck was marked off on an airstrip and the y practiced taking off time after time from this restricted space. 在机场上标出了与大黄蜂号甲板一样大小的一块地方,他们(机组人员)一次又一次地联系从这样一块有限的面积上起飞。 3) He always sits on the very edge of his chair when he is working, as though about to take off. 他工作的时候,总是坐在椅子边上,好像随时都会跳起身来的样子。 4) Their first major design was a pleated denim jean with external pockets dubbed “baggies” that took off in high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soon was imitated by other apparel manufacturers. 他们的头一项重要设计是一种打褶的、缝上明袋的兰色斜纹粗布裤,这种裤子人们称为“袋子”,在中学和大学中首先流行,接着别的服装商店也都很快仿制起来。 二、词义的引伸 英译汉时,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英语词典上找不到适当的词义,如任意硬套或逐词死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