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 词义的引申
- 格式:docx
- 大小:34.54 KB
- 文档页数:9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内容摘要】古代汉语辞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有着如何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借鉴其他学术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有关理解和熟悉,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及其规律。
【关键词】词义引申方式规律汉语的历史超级悠长,几千年来,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转变进程。
汉语的辞汇也是如此,多少年来,除一些个别的辞汇大体意义不变外,其他大多发生了转变。
常常所见的一个词有几个、乃至几十个意义。
这个词众多的含义之间并非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词义的引申表现了词义的发展转变,知道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区别,理解词义就会更深刻、更准确。
一、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转变的最多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大体形式。
词义从不同角度去看,引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从引申义的发展方向和引申范围看,又分为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①。
这里主要谈谈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的,可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引申义,从本义直接引申叫做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就叫做间接引申。
例:“月”的本义是“月亮”,由月亮的阴晴圆缺的特点引申为计时单位,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这是直接引申;由“计时单位”引申为“每一个月,月月”的意义,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对本义来讲,这就是间接引申。
有些直接引申义,不仔细考察就不容易发现,如“朝代”的“朝chao2”是“朝zhao1”引申来的,语音也变了,不容易发现。
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
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
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
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
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
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
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
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
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
例如:“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
”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
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
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
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汉字六体:指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的6个主要形体阶段,分别为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和楷书。
其中前4种被称为汉字发展的古汉字阶段,后2种被称为汉字发展的隶楷阶段。
汉字演变过程中,图画的特征越来越少,而符号的特征越来越多。
甲骨文:商代在占卜时刻写在龟甲、牛肩胛骨和少量其他兽骨上的文字,出土于商代后期都城殷墟遗址。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约有5千个单字,主要反映了商代利用占卜求得吉凶的迷信思想与社会面貌。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中一种不太正规的形体,而商代较正规的字体则是当时的金文。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叫“隶定”或“隶古定”。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它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汉字变成抽象的记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隶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文字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汉字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汉字构字方法,最早由汉代班固、许慎等人提出。
其中象形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制造汉字,指事是用一个象形字符和一个附加字符组成汉字,会意是用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成汉字,形声是用形旁和声旁合成汉字,假借是用借用已有的汉字记录某一读音和词义,转注是同一形旁、意涵的汉字相互成字。
象形字是中国文字构字的基础,形声字是中国文字中最多的一种。
四体二用:是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
“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二用”则指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古今字: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外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这个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队古今字。
古今字的概念最早由东汉经学家郑玄提出。
古今字可分为今字为古字的本义而造或借用、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或借用和今字为古字的假借义而造或借用三种关系类型。
异体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字,它们虽然写法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四、如何分析引申义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
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
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
我们研究词的本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
例如: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
《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
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
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
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
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
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
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
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
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
例如:“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
”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
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
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
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①语言真实。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相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④的确,确实。
《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⑤凭证。
《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⑥信使。
杜甫《寄高适》:“书成无信将。
”⑦音讯。
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⑧书信。
白居易《谢寄新茶》:“红纸一封书后信。
”其中的关系如下:①语言真实:[ 言语]+ [ 真实]②对人真诚,有信用:[ 对人的态度]+ [ 真实]③相信:[ 确认] + [ 某种情况] + [ 真实]④的确:[ 某种动作/状态] + [ 真实]⑤凭证:[ 用以证明情况真实] + [ 物品]⑥信使:[ 携带凭证传递消息或命令] + [ 人]⑦音讯:[ 信使传递的] + [ 消息]⑧书信:[ 传递音讯的] + [ 文字材料]其中①——⑤都包含“真实”这一义素。
⑤——⑧,每个意义都是在前一个意义的义素上加上别的义素而形成(但有的意义一旦固定后,有些义素可能消失。
如“信使”,后来不一定携带有符信)。
又如“问”,包含如下意义:问:《说文》:“讯也。
”①克,公问其故。
(左传·庄公十年)②伯牛有疾,子问之。
(论语·庸也)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战国策·燕策)③淑问如皋陶。
(《诗经·鲁颂·泮水》)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
(晋书·陆机传)⑥恣所为不问。
(柳宗元《童区寄传》)其关系如下: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②问候、慰问③审问①询问④责问、追究⑤音讯⑥过问、干预这里每一意义和邻近的意义都有共同的义素,但隔得较远的意义就没有共同的义素了。
我们都知道引申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途径,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关于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一节采取的是扩大、缩小、转移的说法,这是目前普遍的对词义变化的方式的区分。
但是对于这三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并没有更多的阐释,只是对词义变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所以《汉语史稿》在随后对如何证明词义发展的具体程序和阶段的困难做了简单的说明“由于词的来源很古,到我们所能接触的史料的时代,引申义久已通行,因此,我们并不能常常按照史料的先后,来证明词义发展的程序和阶段。
”这也说明了词义引申问题的复杂性和研究上的困难性。
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学纲要》中认为词义变化的途径有引申、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
对于传统的认为也是词义变化的途径的“假借”给予了否定的态度。
认为那只是文字的问题,与词义无关。
即字有“假借义”,词无“假借义”。
而对于引申的方式,传统训诂学家以解释古代文献语言为自己的出发点,植根于丰富的古汉语书面材料中,结合预言世界反映了韩民族语言的特点,没有系统的阐述引申的规律。
但从传统的训诂学材料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知识。
如传统训诂学认为引申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联系,从而产生引申;二是形似的引申,它反映事物之间玩不得、偶然的形似;三是礼俗的引申,是由于汉民族古代礼制和习俗上的原因,或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产生的特异的民族心理,使某些意义发生了联系。
陆宗达和王宁两位学者对这种分类方式持赞同意见。
蒋绍愚先生则认为引申的方式大概有两种类型,一是连锁式,即一环套一环的引申。
如上面所举的“信”。
一是辐射式,即从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向引申出几个引申义。
如上文中的“问”。
连锁式引申派生的每一个引申义都与前一个意义有相同的义素,但离得较远的两个意义就不一定有相同的义素,且不是没一个意义都与词的本义有相同的义素。
但辐射式的引申,每个引申义都是由词的本义从不同角度引申而来的,都和词的本义有相同的义素。
但每个引申义之间未必有共同点。
这时就引申的方式而言。
但实际上,一个词的引申往往是两种方式兼而有之。
如:信:《说文》:“诚也。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④舜其信仁乎?(《韩非子·难一》)⑤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史记·外戚世家》)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
(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⑦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⑧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
(元稹《书乐天纸》)“信”的义项可以分析如下: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⑤信物:用来证明情况真实..+物品;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⑧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②诚信①言语真实③相信④的确⑤信物⑥信使⑦音信⑧书信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
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引申使得词汇得到发展,而词义的发展通常还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这是就词义引申产生的结果而言的。
即:一个义位引申出另一个义位,就这新旧义位比较而言,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对于这三种情况的理解,一直存在这模糊不清之处。
一如“脸”由“面颊”义发展为“面孔”义,是不是扩大?“趾”由“脚掌”义发展为“脚趾”义,是不是缩小?“汤”由“热水”义发展为“菜汤”义,是扩大、缩小,还是转移?通常把“脸”作为词义扩大例,把“趾”作为词义缩小例,但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而“汤”究竟属于哪一种,似乎不大好回答。
造成这种模糊不清的原因是“扩大”、“缩小”、“转移”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我个人认为蒋绍愚主编的《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提到的“试图用义素分析法给它们建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是具有可行性的,值得学习。
下面我就以《古汉语词汇纲要》中的观点为根基,具体展开谈谈词义引申产生的三种结果。
一)、扩大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减少了限定性义素,这个义位由下义位变成了上义位,这就是扩大。
例如:江:原来只是长江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江水。
河:原来只是黄河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河流。
嘴:原来只指鸟嘴,后来泛指鸟、兽、人的嘴。
琴:原是我国一种古乐器的名称,后来泛指一切以弦为主的乐器以及弹奏、打击或吹奏乐器。
瓦:古代指一切用陶土烧成的东西,现在专指铺屋顶用的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建筑材料。
汤:古代泛指热水,这个意义保存在“赴汤蹈火”、“汤泉”“汤池”等词语中现在一般指煮食物后所得的汁水。
爱:古代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现在所说的“爱”,一个是“舍不得”。
现在只用第一个意义。
问:古代有“询问”、“赠送”“音信”三个意义,现在只用第一个意义。
“结婚”,古代指“结亲、通婚”,并不仅仅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比如《汉书·张骞传》:“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现在只能指男女双方当事人本人的行为、关系。
“丈夫”,原来泛指“成年男子、大丈夫”,现在指女方的配偶。
这些义位的变化,都可以用义素的减少和在语义场中上下义位的变化来加以说明阐述,符合之前我在前文中提到的“扩大”的条件。
只是要补充说明一点:“嘴”从“鸟的嘴”发展为“鸟、兽、人的嘴”,好像是限定性义素增加了。
为什么是限定性义素增加了呢?这是因为,这里的表述,用的是定义式的,实际上并没有分解到义素。
如果我们将“鸟”、“人”、“兽”分析义素,就会发现,定义式的“鸟、人、兽的嘴”,其义素不等于[鸟]+[人]+[兽]+[嘴],而是[动物]+[嘴],反而比“鸟的嘴”的义素[会飞]+[二足]+[有毛]+[动物]+[嘴]要少。
所以,事实上还是符合上面所说的条件的。
而像“脸”由古代的“面颊”义变为现代的“面孔”义,“眼”由古代的“眼珠”义变为现代的“整个眼睛”义,“身”由古代的“肚子”义变为现代的“全身”义···是不是扩大呢?我个人认为,这些归结到词义扩大是不太合适的。
以“身”为例,首先,很难想象“肚子”义是减少一个什么限定性义素而变为“全身”义。
其次,“肚子”和“全身”既不是一个欲以长中的上下位关系,也不是逻辑上的属和种的关系,而死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它与前面提到的“嘴”、“河”、“江”等不同属于一个类型。
那这些应属于哪一种呢?我认为,它们应是“转移”中的特殊一类,具体想在后文里展开说明。
二)、缩小“缩小”与“扩大”相反,从义素看,是原来的义位增加了限定性义素,从语义场的上下位关系看,是由上位义变为了下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