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落实从严治党与坚持法治思维关系的思考

落实从严治党与坚持法治思维关系的思考

收稿日期:2015-06-10

基金项目:上海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姜裕富(1969-),男,浙江常山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浙江衢州市委党校教授。

落实从严治党与坚持法治思维关系的思考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9.002

姜裕富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摘要: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位,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党的建设中坚持法治思维的体现。法治思维是从严治党的前提与基础,为从严治党提供方法论的价值,从严治党是法治思维的体现与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法治思维融入从严治党的全过程,实现法治思维与从严治党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从严治党;法治思维;执政理念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9-0006-0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的能力。”

[1]

首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作为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申了这一要求。从严治党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大部署,要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就必须与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联系起来。法治思维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从严治党促进了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法治思维融入执政党建设是新时期党建的要求

思维方式是人们如何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客观世界的思想活动。思维方式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基于认识而采取的行动策略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策略。无论是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于政党与国家来说,都是只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有正确的行动。对于一个政党而言,其所选择思维方必须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使命相一致,否则,会影响政党对时局的判断与自身角色和使命的定位,关系到政党的生死

存亡。如处于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阶级斗争的思维,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采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用群众运动来搞国家建设,则给党和国家带来了灾难。

理论思维的成熟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迅速实现了从革命党思维向执政党思维的转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随着执政理念的现代化,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等理论思维方式逐渐成为党所提倡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特别是赋予法治思维新的内涵,要求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改革,对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

战略思维要求中国共产党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事物发展的宏观趋势,制定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决策。辩证思维更多的是用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把事情放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环境中考虑,要求做到一分为二,权衡利弊,科学决策。创新思维强调的是要突破思维定势,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不断研究新情况、

2015年第9期(总第243期)

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实现理念、制度、方法的新发展。系统思维强调把党的各项工作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各个方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这些思维方式,本身没有质的差别,提倡某种思维方式,往往与党在某一时期所关注的中心工作有关。所谓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以公平正义为终点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3]。以法治思维来指导党和国家权力的运行,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法治理念,综合运用党内法律、国家法律,以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来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领域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根据上级意志或个人感情来处理问题。

在我国,法治思维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基于“文革”的浩劫,邓小平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 基于这种反思,以法治的方式解决民主政治问题提上了议程。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指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向全党、全社会宣示党的活动原则,党不是超越国家法律之上的机构。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都把“着重提高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法治精神”,实现了从“法制观念”到“法治精神”的提升,将法治作为党的执政理念,指导执政行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映了党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的变迁。

提倡法治思维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需要。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深化改革所面临的各种难题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背后就是如何理顺党政关系、党法关系的问题。尽管党章和宪法都确认了党政关系、党法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实践中,党凌驾于国家之上、党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存在的,以党代政、以言代法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只有确立法治思维,尊重宪法和法律权威,党政、党法关系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推进法治思维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导致社会结构分化,凸显各种利益分歧与矛盾冲突;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保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阶层之间不信任。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化解冲突,尤其是通过法治途径解决政党、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深层问题。

二、法治思维贯穿于落实从严治党的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向来是以铁的纪律而著称。“文革”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严肃党纪必须依靠法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等思想。“从严治党”最早出现在对高校党建的指导文件中,其提出在高校党建中要从严的原则[5]。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从严治党”的要求[6],把教育和从严治党作为严肃党纪的两大措施。中国共产党尽管很早就认识到需要用法律制度来治党,但因对法律的认识存在片面性,重视法律的工具理性超过了价值理性,未能树立法律的权威,治党没有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法治思维的提出,意味着党在理念上确立了法治原则,法治思维与从严治党的结合,对于“怎样建设党”基本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法治思维确保政党治理的法律依据,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遵循从严治党依靠制度治党的原则。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一直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党的领导主要依靠政策,这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基本确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忽视改革的顶层设计,继续延续旧思维,必然会降低改革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改革置于法律的调控之下,使改革依法授权、于法有据,才能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过去运用群众运动的方法,采用大鸣大放的形式来监督党员干部的行为,结果导致群众运动失控,这显然不是法治思维的运行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力图使执政行为回到法律的轨道,将党员干部行为纳入党章和宪法的调控之中。党章和宪法是党员干部行为规范、党和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准则,也是从严治党的基本依据。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是党员行为的最高“宪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和各种组织、团体必须遵守的规范。从严治党,就是依照党章和宪法来治党,使其成为指导、约束、监督党的执政行为的基本依据。

【中共执政理论】 落实从严治党与坚持法治思维关系的思考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No.9.2015(Cumulatively,No.243)

制度治党是党建的一贯原则,制度包括党纪和国法两大体系。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包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大方面[7],其中法律规范体系就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也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从严治党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党章来规范党员的行为,从而排斥宪法作为政党治理的依据。宪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就是体现了党的领导,认真实施宪法和法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要求。依据宪法和法律从严治党,体现了党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维护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也维护了党的权威。依照宪法和党章治党,体现了从严治党首先是制度治党的精神。

(二)法治思维保障执政权力的科学运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保证从严治党落地生根。法治思维的本质是按照蕴含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规则、程序来处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事务,法治思维与执政权力联结起来,意味着执政权力的获取、运行、监控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从严治党,就是党的权力的获取、运行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范围、程序,接受法律严密的监控,并按照法律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宪法是党的领导的法律基础和法制保障。现行宪法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但宪法仅仅在政治意义上宣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地位要转化为执政权力,还必须经过一系列法定的程序。“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8]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必然要求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通过法定程序把党和人民的意志转化为国家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命国家领导人。把法治思维注入党的领导和执政的过程,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法治国家统一起来,彰显法律制度的价值,为从严治党奠定政治与法律基础。

从严治党需要党的执政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关键处理好党政关系、党法关系。如果党有凌驾于国家和法律之上的权力,从严治党就失去了根基。从严治党之所以不到位,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就是因为法外授权、权不受法控。从严治党要求党在遵守党纪国法,权由法授、权由法控,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力,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行为必须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同时建立严密的权力监督体系,把党的纪检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整合起来,形成权力运行监督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且,法律的抽象性特征,使执政行为始终处在法律的监控之下,不会因人而异。再辅之以有效的思想教育途径,使法治意识深入大脑、触及灵魂。只有这样,从严治党才能真正管到位、严到份上,才能落地生根。

(三)法治思维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使从严治党始终遵循法治中国模式。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而言的。人治思维的本质是官本位、权力本位,虚置、软化法律的刚性原则,容易滋生腐败,导致权力失控。法治思维要摈弃人治,用具有普适性的刚性规则处理各种事务。法治思维崇尚科学的法律观,尊重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法治的明晰性、可预期性、可救济性的优势,使从严治党始终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

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是法治中国模式,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具体目标。如何处理党与国家、政府和社会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领导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在法定权限内独立行使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政党来自社会,是国家与公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只有在法律的调控下,政党与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处于均衡、互补的状态下。这种状态的存在取决于政党和法律两个方面因素,强调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把政党和法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党是法律控制之下的党,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规则;政党需要法律的约束,法律离不开政党的支持。党员干部是主体,党的各项事业是客体,法律思维是方法,依法执政就是主体、客体与方法的结合。新时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在重塑国家与社会关系中,作为领导者的政党更需要法治思维,需要崇尚法律,发挥法律的规范、指引功能,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面临的问题、推进各项工作。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需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从严治党是根本的保障。要解决改革所引发出的政党、国家、政府、社

会中的各种利益分歧、矛盾纠纷,必须从严治党,确保党员干部依法行政,自觉遵守、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弱化法治思维,偏重法律工具主义的思维,迟早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灾难。从严治党,使党员干部成为法律忠实的信仰者、维护者、实施者,把法律作为治国的利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法治思维下落实从严治党的实践路径

执政理念就是执政党关于执政的宗旨、目标、方略等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执政理念决定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涉及为谁执政、怎样执政两个层面的问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回答了执政理念的第一个问题,法治思维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在党建过程中,如何自觉运用尊重规则、权力有限、权利尊重、程序有限、责任追究等法治价值,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自觉地将党的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有助于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落实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

(一)加强政党法治化建设,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在现代社会,国家赖以稳定的基础在于党权、政权与民权的和谐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合力,并遵守各自的法律边界。”[9]党权具有政治和法律的双重属性:从政治上看,党权是一种领导权,指政党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力,通过政党的纲领、政策支撑公众的认同来实现;从法律上看,党权是执政权,指政党对国家权力的执掌与控制,通过资源配置方式来实现控制。政权是指国家权力,一般有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基本形式,“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多数国家认可的法律原则。民权是指公民个人享有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作为法律属性的党权与政权相互重合,作为政治权利的民权与政权也有重合。因为这种重合,所以有了宪法。宪法就是政党领导下制定的国家与人民的契约,确认国家权力,又限制国家权力,同时保障公民权利。三权均衡关键在于党权的定位,尤其是在党的一元领导下的国家,如何界定党权与国家权力,至关重要。作为政治上的党权,可以利用政党权威,在思想和政治上领导国家建设。作为执政权的党权,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通过法律程序实现对国家的领导。

法治思维融入执政党建设,在法律框架内协调党与法律关系,促进了政党法治建设。在我国,宪法权威的建立依赖于党如何处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这也是政党法治化建设的前提。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是借助国家政权机关执行法律来实现自己的政策。宪法和法律是党的意志体现,也是国家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国家与政党的联接纽带。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本质上一致的、互补的,党员干部受到党纪和国法的双重约束。从严治党,要从严格党纪和国法落实,首先是从党纪抓起,但不能以党纪代替国法。政党法治建设要求平衡政治与法律关系,提高决策的合法性。法治思维的养成要求领导干部在进行决策时要进行合法性追问,首先追问政治上的合法性,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再追问法律上的合法性,是否有法律的依据。

(二)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使党成为领导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带头守法的楷模。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10],这种一致性是建立在正确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之上的,即依法执政。“党的领导方式的确定与确立,是以它所面对的历史任务、自身的政治地位与历史方位作为依据的。”[11]一个政党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相适应的领导方式。作为一个执政党,如果不转变革命思维,就可能给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确认依法执政作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反映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必然要求,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法执政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法治思维是贯穿整个过程的要素。领导立法是依法执政的前提,是把党的执政理念、人民意志,把对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法律制度中。保证执法是依法执政的核心,就是使各级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保证法律的价值理念实施到位。支持司法是依法执政的保障,就是通过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正,严守法治的生命线。带头守法是营造法治的社会氛围,为依法执政提供精神支撑。

依法执政与从严治党有必然的联系,共同推进党的建设。首先,依法执政的过程也是党的制度与国家法律的实施过程,是贯彻落实党和人民意志的过程。其次,依法执政必然要求严格执行党纪国法,依法执政是从严治党的基础。再次,从严治党为依法执政创造了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保证依法执政

【中共执政理论】 落实从严治党与坚持法治思维关系的思考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No.9.2015(Cumulatively,No.243)

的顺利进行。

(三)注重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相结合,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党建科学化有两条进路:一是技术科学化,二是思维科学化[12]。前者主要是借助现代的技术手段,提高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后者是人的现代化,用先进理论来武装党员干部,改变党员干部思维方式,改变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方法。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影响更加深远,党建科学化重要的是党员干部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党员干部是主要的实施者,他们是否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尤其重要。“法治思维主要是指思考的过程,而法治方式主要是以行为的方式表现法治思维的决策。两者在决策行为的意义上具有同一性。”[13]在决策中,法治思维是一种思想活动,按照法治精神、法治逻辑思考问题,具有方法论的价值;法治方式是一种行动,把法治思维与具体行动结合起来,按照法律规范、法定程序处理问题。思想与行动的结合,就是法治思维的模式。领导干部自觉地应用法治思维,严守法律底线,就可以灵活处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迁、思想冲突而引发的复杂的利益纠纷。

判断领导干部在处理问题时是否坚持了法治思维,可以从其权限、内容、依据、程序、形式等方面考察。法治思维标准的形成与落实从严治党是一致的。法治思维的客观标准是一种法律制度,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通过法制教育,党员干部掌握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治思维的客观标准也是一种法治精神,只有通过严格执行法律规范,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培育法治精神。从严治党的是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统一,从严治党融入法治思维之后,法治精神与依法执政紧密结合,推进了党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法治观、组织上依靠法治化管理、作风上弘扬法治风尚,维护好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总之,树立法治思维关键在干部,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治吏。党员干部是法治思维与从严治党的结合点。法治思维需要突破革命战争年代的思维定势,抛弃斗争思维,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从严治党需要法律制度的刚性来约束、控制、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约束、控制、监督领导干部的权力。法治思维是从严治党的前提与基础,从严治党是法治思维的体现与保障。法治思维融入落实从严治党中,全面推进了依法治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2.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45.

[3]徐显明.十八大报告法治建设十大亮点[N].光明日报,2012 -12-03.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21.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2014-10-29.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25.

[9]刘小兵.依法执政的逻辑基础与内在要求[J].江苏社会科学,2005,(1):88-93.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11]卓泽渊.依法治国中的依法执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4):4-16.

[12]齐卫平.辩证思维能力与党的建设科学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46-52.

[13]陈金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2):77-96.

责任编辑:黎伟盛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摘要】十八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并从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改善法治环境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用一个专题,以较大篇幅论述了依法治国方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执政党报告中首次出现,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到如此高度,这说明,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社会矛盾亟待化解,法治建设任务任重道远。而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一、深刻理解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内涵 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八大的提法则更进一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法治思维”是思想层面的要求。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和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做出结论的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无论是在决策、执行和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要做到权力行使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合法。 “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指领导干部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程序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法。 二、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 从当前来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我国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缩影,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观念和习惯也在逐步养成。但是种种现象也表明,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之一: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需“内外兼修” 张学群 2015年05月23日10:19 来源:学习时报 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内优素质,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自身法治思维能力 打铁要靠自身硬。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首先靠领导干部增强法治素养,自觉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积极践行者和引领者,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自加压力,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使法治成为一种自觉。 贯彻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能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决策,是建立在良好法治思维理念基础之上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把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追求作为内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和公信力。养成用法治理念指导依法行政的良好习惯,让“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依法履职、依规办事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履职导向。重视法治理念的实践运用,在遇到公权与私权冲突、公利与私利冲突时,能够主动运用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使决策合法合规,合情合理。 积累法治知识。认真进行法治理念方面的理论学习。法律制度纷繁复杂,以法治理念和法理学的学习为基础才能从中发现主线,从而提高掌握法律知识和应用法律规定的能力和水平。从现实情况看,领导干部不同于专业法律从业者,对其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可能要求那么高,要在法律原则的掌握上下功夫,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提升法治思维的高度和广度。加强与本行业内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相关程序法的学习,夯实法治思维的密度和硬度,成为熟练应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依法行政的行家里手。 善学善用法治方法。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关键靠实践,领导干部在法治实践中,应善于提高依法思考、依法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弯下腰来,亲身实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反映出我们党对国家与政权建设基本规律和治国理政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党执政和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民众尚未形成普遍性的法治思维的情况下,作为执掌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遵循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行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等法治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把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理论和法治纲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领导干部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践行者,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为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明确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其中,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时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承担法律责任。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行为实践,是在操作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是新时期深入持久和卓有成效地提升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现状反思 所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关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在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等法治素养等方面较好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树立以合法性判断为优先、法律规则为中心、坚持程序正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答案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2.5 1、民意如何汇聚并不是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2、《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 2.5 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2.5分) 得 2.5 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5、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6、领导干部在视察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7、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8、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2.5分) 得分:2.5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9、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10、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第2部分:单选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1、()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 2.5 稳定能力。”(2.5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十七大 D 十八大 正确答 案:D 2、党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5 2.5 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湖北日报2012.12.5 星期三费德平(湖北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不仅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而且从弘扬法治精神的深度,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决策的新思路、新要求。 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有的领导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本位的特权观念。一提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是治“民”,出现以权压法、以情轻法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群发的现实,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稳定就是搞定”的人治思维,认为“有法(律)无(办)法,无法(律)有(办)法”,采取非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为追求“稳定”而牺牲“法治”。有的领导干部追求GDP至上,以牺牲“法治”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是法治思维能力不足。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甚至违背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对某些遵循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可以决策的事项,机械地按法律条文办事,致使决策违背法律的根本目的。有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选择地适用法律,有利于自己的就办,不利于自己的就不执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还突出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以致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 三是忽视决策程序。近年来,有的地方违反土地规划法律法规规章,违反物权法和征收补偿条例,违法征地、违法拆建,任意侵犯公众财产权和人身权,引发多起自焚、自杀等惨剧或者暴力对抗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一些地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兴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致造成严重生态灾难事件。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决策时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办事,

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76718352.html, 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 作者:梁成义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32期 前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了提高领导 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为什么当前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本文从这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破除人治思维的不二选择、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加快,“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日益成为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意见》首次提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领导干部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各级领导干部基本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法治思维能力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三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将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 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 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是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内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2014-10-22 10:37:22 来源:四川法制网作者:先梦洪王其远【大中小】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豆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把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国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运用“法治思维”是坚持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成为各级领导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意味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工作的时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一、法治与法治思维内涵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这里的权力指的是公权,权利指的是私权。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对于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由此可见,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人民政府应该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员应该是“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

的公仆。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所在。运用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来讲的,主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的原则,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运用法治思维的核心。 二、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思维素养,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一)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定势。 1、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法治思维与权力行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权的关系,不断增强法治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价值,使领导干部能自觉用法治理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自觉而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领导干部要形成运用法治的思维定势。法治思维定势,就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法治思维时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法律价值趋向。领导干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选择运用法治思维,还是行政思维、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学习心得体会 十八大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党代会报告,说明了法治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法治思维的培养必须作为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来完成。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而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中运用所法治思维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才能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职权,才能维护政府的威信。所以,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在政府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具体而言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体制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来引导,而目前我国的法律体制还不是很完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时代的需要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不同的法。但是,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规章之间、行政权与司法权依然有许多冲突存在。这让法律变得复杂,于是学习这些法也会变得复杂。所以,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使相关法律更加清晰明了,给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更有利于领导干部来学习法律,从而明确自己的权与责,依法行政,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做价值判断。 2、注重法律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依法治国的方略基本实现。而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当前很多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之风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都突显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亟待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相关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纳入领导干部的培训后的检测考核体系。完善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体系,通过专家面授和专家网上教学多种方法来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律学习,从法律理论上对领导干部实行武装,让领导干部将法治思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以杜绝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3、提倡外部监督,尊重外部约束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除了自身的学习和自身的约束外,还必须有来自于外部的监督。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法律的监督对象。能否消除领导干部自身的特权思想,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效果。消除特权思想,领导干部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利用外部力量来约束自己,把领导干部的行为都纳入在法治轨道中,这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需要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共同的努力,共同去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完善的法律体系、系统的法律学习和外部监督是培养和提神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不可或缺的途径。

对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思考

【摘要】本文阐述了法治思维的概念和内涵及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要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观念;注重学习法律知识,加强培养法治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选拔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治理方式;路径 一、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所针对的主要对象就是党员干部,它可以帮助其在遇到问题时,使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出结论和决定的一种思想认知过程和活动。其含义是:指以法治固有的特性及通过法治信念来认识事物,辨别是非和解决问题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其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之外,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责任意识。 法治思维由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等基本的法律价值和理念组成,它是实现理想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法治的基本要素和机制包括:第一,法律是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第二,法律是实现社会整合的主要途径;第三,民主是立法政策和法律的前提;第四,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建立法律的基础;第五,法律具有权威性、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是至高无上的;第六,公正地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第七,能够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防止国家权力的失控和变异;第八,能够实现社会价值的平衡与互补。 二、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实现好、维护好宪法法律权威的内在要求 宪法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普遍行为规范。要使每个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必须维护宪法法律的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如果宪法法律没有权威和尊严,领导干部在管理各项社会事务中就没有了统一的标准,公民的行为就失去了统一的规范。为此,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就是要体现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和威严,在党员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下都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形成一个人人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2、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勾画了更加清晰的法治路线图,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要靠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以党员干部为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作用,是其重要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中仍存在着不少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方面,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意识薄弱,在实际运用法治思维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时,其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由于受五千多年“人治历史”的影响,党员干部在管理社会时习惯用“权力”、“人情”来管理,尤其遇到问题或矛盾时往往首选的是请示领导,而不是寻找法律依据和法律标准,使党员干部工作动力不足。 第三,有的党员干部对法律法规的掌握不够深、不够细,导致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面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唯有通过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来调节各方的利益,促进矛盾的化解、保障社会的和谐,使决策者依法决策,执法者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司法者公正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守住法律的最后防线。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全国各族人民愿望所在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 作者:封丽霞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78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阐述,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专门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明确法治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努力方向,对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作出工作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这些阐述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司法公正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关注和期待,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庄严宣言,为我们指出了新时期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任务,对下一阶段的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真正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个人意志至上、法治观念淡薄,以权压法、以言代法、“法外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常常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代替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甚至人为干预正常的执法和司法活动,依权不依法、以权压法、以情扰法。可以说,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作为执掌国家权力和治国理政的重要主体,各级领导干部是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决定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影响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效果,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法治思维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就像其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战略眼光、辩证思维能力一样。反之,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培育起法治思维、没有养成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老百姓势必“上行下效”,“民以吏为师”,自然也就不把法律当回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无从谈起。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关键。为此,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就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改革、发展、维稳中的棘手问题的能力,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培养企业内部培训师 如何培养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学习心得体会 十八大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党代会报告,说明了法治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法治思维的培养必须作为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来完成。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而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中运用所法治思维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才能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职权,才能维护政府的威信。所以,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在政府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具体而言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体制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来引导,而目前我国的法律体制还不是很完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时代的需要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不同的法。但是,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规章之间、行政权与司法权依然有许多冲突存在。这让法律变得复杂,于是学习这些法也会变得复杂。所以,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使相关法律更加清晰明了,给领导干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更有利于领导干部来学习法律,从而明确自己的权与责,依法行政,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做价值判断。 2、注重法律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依法治国的方略基本实现。而领导干部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当前很多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之风屡禁不止。这些现象都突显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方式亟待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相关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并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纳入领导干部的培训后的检测考核体系。完善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体系,通过专家面授和专家网上教学多种方法来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律学习,从法律理论上对领导干部实行武装,让领导干部将法治思维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以杜绝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3、提倡外部监督,尊重外部约束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除了自身的学习和自身的约束外,还必须有来自于外部的监督。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法律的监督对象。能否消除领导干部自身的特权思想,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效果。消除特权思想,领导干部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倾听群众的声音。利用外部力量来约束自己,把领导干部的行为都纳入在法治轨道中,这是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需要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共同的努力,共同去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法治思维。完善的法律体系、系统的法律学习和外部监督是培养和提神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不可或缺的途径。 页脚内容1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摘要]建设法治国家,需切实提高各级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文章以此为出发点,阐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的涵义及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提高其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面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所伴随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的提出,将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使其发生深刻变化。 一、法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一)法治 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1]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与“人治”相对立的,其基本意义是依法办事,强调法律应该得到普遍的服从和遵守。”可见,法治大致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有完备且良好的法律制度,即法制。法制是法治的前提,但法治不是法制的必然。其二,法律制度要得到普遍地服从和遵守,这就要求法治除了要具备完备且良好的法律制度外,还要有与法律制度相配套的法律运行机制,公权力受到制约,并且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可以说,法治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既包括法律制度,又包含着法治精神指引下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 (二)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思维”是人类借助语言,运用知识,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以达成认识和实践的活动。人们通过思维,形成观念,获得认识,养成精神,最终体现为行动方式。[2]因此,对于法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可称之为“法治思维”,而在这种法治思维指导下的行动方式,即为“法治方式”。具体而言,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所谓“法治方式”是指执政者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设施、程序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方法。[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