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的乡村

北京的乡村

北京的乡村
北京的乡村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北京的乡村【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合同】

BF——2009——2716合同编号:

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合同旅游接待时间年月日时至年月日时人数餐饮接待(如需详细菜单可另作附件)早餐午餐晚餐金额住宿接待乙方将□间房□个床位租给甲方住宿,房间号/ 床位号:住宿标准:

收费标准为:(时分至次日时分)元/ 日甲方住宿人数及健康说明(名单可另附作为本合同附件)

旅游接待提供的娱乐设施及价格旅游景点门票代购乙方为甲方

联系景点,代购门票张;

票价:

元/ 张,共计元。

其他费用支付概算总价款¥:

元费用预付定金¥:

元(不超过概算总价款20%)预付款¥:

元定金或预付款凭收据作为结算依据结算方式□现金□支票□信用卡□银行转账□其他违约

责任 1 、甲方解除合同的,□无权收回定金/ □支付概算总价款%的违约金;

2、乙方解除合同的,□双倍返还定金/ □支付概算总价款%的违约金;

3、其他:

其他约定请在签字前充分了解本合同有关事宜,认真填写表格,仔细阅读并认可背书合同条款。

旅游者(甲方)签章:

民俗旅游经营者(乙方)盖章:

身份证号:

资质证书号:

联系地址: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联系人:

合同签订日期:

年月日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合同条款一、甲乙双方主要权利义务 1. 甲方应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场所文明旅游,

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和当地风俗习惯。甲方随身贵重物品应

自行妥善保管或交由乙方代为保管。

2.甲方如需利用乙方场地、设施设备布展或举办其他活动的,应事先征得乙方同意。

3.旅游结束后甲方应即时将未付余款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4.甲方应据实结算旅游服务花费的各项费用。若给乙方设施设备造成损失的,应在结算时一并结清。

5.乙方应按照有关规定悬挂区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统一制发

的牌匾。

6.乙方应按照合同向甲方提供约定的饮食、住宿、娱乐、代购景点门票及其他服务,严格执行《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北京市消防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甲方在用餐及住宿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事宜,应向旅游者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并积极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7.乙方应对其允许的甲方旅游期间的各项活动提供便利,并明示各项具体收费价格。

8.除双方约定的费用外,乙方不得收取任何其他费用。

二、违约责任 1. 甲方未按合同约定在乙方处旅游或乙方拒绝接

待甲方的,应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2.甲方未经乙方允许在乙方经营场所内擅自布展或举办其他活动的,应及时消除影响,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甲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3.乙方提供的餐饮、住宿及其他服务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应赔偿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或退还相应差价。

三、不可抗力因发生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

同的,经核实后可全部或部分免除违约方责任,但违约方应当及时通

知对方,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四、争议解决方式本合同项下发生的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或

向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申请调解解决;

协商、调解不成的,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或按照双方另行

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

五、未尽事宜,双方应协商解决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在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美丽乡村”的提出与发展

美丽乡村的提出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三中全会、2013年和2014年一号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对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些梳理。 1.1920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宣布成立“新村北京支部”,在中国宣传并实践“新村运动”。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晏阳初、梁漱溟(1893—1988)、卢作孚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承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3.从党的历史文献来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和使用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 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是从政治和所有制关系上说的。

1960年:谭震林同志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到“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64年1月在关于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定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显然,这里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概念不过是一个号召或政治口号。 4.改革以后,新农村的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最早见于中发[1981]13号文件,其中提出“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过“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1992年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和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是关于农村工作),都提到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4.林毅夫提出“新农村运动”。1999年,林毅夫指出中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主张开展“新农村运动”。可以看做是最早提出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学者。 5.新农村试验。2003年7月,最早提出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学者温铁军与河北翟城(晏阳初当年曾经从事建设的旧地)村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农民建设学院,试图以改良、实干的办法重拾晏、梁当年的精神遗产。这个学院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使农民有能力建设自己的本乡本土,从而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这种实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始。

077.《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编制技术研究

《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编制技术研究 王迎,王璐,刘雨佳 文章摘要:本文在回顾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总结提炼了《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编制思路、内容框架、技术特色,旨在为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相关技术导则提供编制技术经验。在编制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引导内容,增加了对产业发展、乡风文明、长效机制方面的引导内容。在编制方法上更加突出实用性,包括:(1)注重对工程建设与实施过程的引导;(2)以现状调查为依据,针对突出问题进行重点引导;(3)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相结合,避免共性问题,同时留有个性发挥空间;(4)面向多部门管理要求,综合集成各部门政策要求和技术标准;(5)面向农民和乡镇干部的阅读特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技术导则,北京市,乡村振兴 1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历程回顾 1.1新农村建设试点探索阶段(2005-2008年):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2005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北京市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2006年,北京市委制定了《关于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意见》,启动村庄规划编制;2006-2008年,先后在79、120、200个村庄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探索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在建设中,根据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结合农村工程特点,总结出了最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2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阶段(2009~2013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 点 北京市委、市政府陆续制定实施了《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2年)》(简称“五+三”工程)、《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意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一设计、建设、配套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实施以村庄街坊路硬化、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为重点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户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基本解决了北京郊区农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建设用地控制不力、乡村景观的塑造与保护不力,以及公共与基础设施区域化配套不力;[1]缺乏产业建设、集体经济收入匮乏、难以支持村庄日常建设维护等。[2]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目标)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一、总书记指示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1] 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 二、内容编辑 (一)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调研组调研后认为,再用5年时间,一个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的中国最美丽乡村就会出现。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

《美丽乡村》第一集 天之涯

《美丽乡村》第一集天之涯 如果把中国的地形从西到东分为三个阶梯,这里是最高的一级。从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到拥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它们的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也是中国疆域中最接近天空的土地。 当新一天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在雪域高原,延续了千年的生活传统也许就在今天悄然翻开新的一页。 帕米尔高原上的雪山从中国绵延向西横跨中亚,这里的空气稀薄,氧气浓度只有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这片区域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当中最为艰险的一段。达吾提一家居住在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下,距离最近的塔什库尔县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100公里的路程。 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塔吉克族家庭,三百多只羊是全家人生活的全部来源。每年的8月,达吾提一家居住的牧区就开始降雪,为了让牛羊能在严寒的冬季顺利存活,一家人准备迁移到低海拔的冬季牧场。那里有丰沛的牧草,可以满足动物一冬的需要。秋季转场对全家人来说是一段穿山越岭的艰险旅途。由于年事已高,达吾提的父母不再随着他们迁移。“妈妈,你不用出来的。”“上天保佑你!”“父亲保重!”“注意安全,真主与你同在,我们的祖先与你同在!”达吾提带着他的孩子们赶着三百多只羊踏上征途。这一次的行程跨越100多公里,从海拔5000米迁移到海拔2000米的目的地。一条宽阔的河流挡住了去路,一只羊溺水了,对于这个传统游牧家庭来说,每一只羊都是重要的财产,达吾提的儿子尝试用各种办法救活它,他用热沙子覆盖羊的身体,把羊耳朵里的水吹干,但是一番努力依然无济于事,他们还是在出发的第一天就损失了一只羊。 达吾提一家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下行进大约十几公里,每到夜晚,他们搭建一个临时的围栏作为给羊睡觉的地方,一家人则席地露宿。达吾提已经在这条路上往返走过了几十次,他熟悉这条路上的一切。但是,大自然可以在几分钟内改变整个地貌,一家人必须齐心协力度过难关。启程10天之后,他们来到了旅程中最艰险的部分。这是一段长达5000米的陡峭山路,骆驼已经爬不上去,只能使用牦牛,在达吾提一家人面前,这段山路犹如一堵高墙,一直延伸到天际,达吾提的小孙女脚卡在了石头中间,“你没事吧?小心点,看着点路。” 在山路的最高处,大雪覆盖的景色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仿佛这里已经是天的尽头,12天的长途跋涉,一家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他们将在眼前这片绿色的牧场度过漫长的冬季,并在来年春天返回高海拔的夏季牧场。在这片距离天空最近饱经日晒风吹的山地上,塔吉克人继续重复着祖先延续千年的游牧方式。 从帕米尔高原向南,就是被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2006年7月1日伴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原本与世隔绝的天涯已经不再遥远,49岁的罗琼家住在距离青藏高原铁路不远的当雄县公塘乡冲嘎村,青藏铁路给他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当雄,藏语中的意思是“挑选的牧场”,这里的藏民世代以放牧为生,罗琼家里也养着30多头牦牛和50只羊,但是罗琼如今的主业却并不是这些,青藏铁路竣工通车后往来物流日益频繁,火车运来的货物必须通过二次运输拉到周边的集散地,每天罗琼都会开着自己13米长的重型卡车,往来运货,2年前,罗琼把村里跑运输的40多辆卡车联合起来,开办了运输合作社,罗琼一直有一个想

-美丽乡村提出的来龙去脉

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三中全会、2013年和2014年一号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对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些梳理。 1.1920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宣布成立“新村北京支部”,在中国宣传并实践“新村运动”。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晏阳初、梁漱溟(1893—1988)、卢作孚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承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3.从党的历史文献来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和使用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 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是从政治和所有制关系上说的。 1960年:谭震林同志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到“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64年1月在关于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定中,号

召广大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显然,这里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概念不过是一个号召或政治口号。 4.改革以后,新农村的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最早见于中发[1981]13号文件,其中提出“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过“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1992年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和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是关于农村工作),都提到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4. 林毅夫提出“新农村运动”。1999年,林毅夫指出中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主张开展“新农村运动”。可以看做是最早提出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学者。 5.新农村试验。2003年7月,最早提出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学者温铁军与河北翟城(晏阳初当年曾经从事建设的旧地)村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农民建设学院,试图以改良、实干的办法重拾晏、梁当年的精神遗产。这个学院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使农民有能力建设自己的本乡本土,从而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这种实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始。 6.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

古建中国总结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4个成功案例

古建中国总结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4个成功案例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我国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显现出新一轮的发展活力。下面,我们对国内成功的美丽乡村实践案例分析。 井冈山神山村 三产融合,合作经营 神山村按照“支部引领、干部带头、村民入股、贫困户全覆盖”的思路,成立了黄桃合作社,发展黄桃产业120多亩,打造黄桃品牌,并举办“神山黄桃节”,开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三产”的融合发展。 桐庐荻浦村 古为今用,土为洋用

作为千年古村,荻浦村在发展中保留了40幢古民居和古迹,传承了古造纸文化、古戏曲文化、孝义文化等传统文化。2010年起,村内出资将“始建于宋,重构于元”的古戏台保庆堂改造为村文化礼堂,用“活态”保护的方式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与利用。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历史建筑,采用编号的方式进行有序保护;对于闲置村舍,引用“土为洋用”的改造和经营理念,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农耕文明嫁接,雅俗共赏,洋溢着时尚的乡土气息。 陕西袁家村 书记带头,全民创业

袁家村在两代村书记的带领下,经历了“从农到工,又从工到游”的转型,实现了从“烂杆村”到“标杆村”的蜕变。在新书记郭占武引领下,实施旅游兴村战略,十年磨一剑,走出了一条独有的从“吃→住→产”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组织搭建了农民创业平台、成立了农民学校、建立了农副产品合作社,为每一个村民提供了平等参与乡村经营的机会,充分激活村民积极性。村委还制定了乡规民约,要求每家商户诚信经营,保持淳朴的乡风民情,进一步保障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杭州富阳文村 大师主持,整体改造

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重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仿佛再现了我们的民族在日寇铁蹄下的深重灾难。在水深火热中,诗人抒发了他同仇敌忾、忧国忧民的感情,而今天更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 当人类为近百年来工业狂飙似的发展而自豪时,当我们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穿梭时,大自然却向我们敲响警钟: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遭到毁灭性破坏,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在向人们痛苦地呻吟。 耕地面积急剧减少,难道人们只是想换来一片游乐场或一幢豪宅?大片森林被砍伐,难道只因为要满足“饮食卫生”的一次性筷子?为什么一定要吃娃娃鱼、穿山甲?是为了口感还是觉得刺激?为什么要藏羚羊羊绒和海豹的毛皮?只是为了炫耀?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 我们深爱的土地也难逃厄运。我们不能让祖祖辈辈默默耕耘的土地一点点消失。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土地是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家园。而现在土壤沙化问题日益严重,这在历史上有惨痛的教训。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著名的“丝绸之路”被掩埋在滚滚黄沙中。目前,每年约有6万平方千米的土壤被沙漠化,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已沙化。而我国土壤沙化也相当严重。我国首都北京春秋两季经常会出现黄沙漫天的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沙漠化,“北京将被黄沙掩埋”也绝非危言耸听。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依水而行。而今长江沿岸的树木被疯狂地砍伐,茂密的森林已荡然无存。今天,我们感受到的黄河已不是或不仅仅是李白诗中描绘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只有与太阳争辉的一川金流,还有面对悬河的战战兢兢,计算断流次数时的忧心忡忡。

大兴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

大兴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 专项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对于推进“三农”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有着重大意义。为更好地服务区委区政府推进此项重点工作,通过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专项调查,对大兴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客观反映农村居民的相关意见建议和满意度评价,查找推进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和建议,为区委区政府相关工作决策提供参考。 二、调查范围 1.村级调查问卷:大兴区庞各庄、魏善庄、榆垡、礼贤、安定、长子营、采育、青云店、北臧村、黄村10个涉农镇中的329个村委会。 2.村民调查问卷:10个涉农镇中抽取的82个样本村。 三、调查对象 1.村级调查问卷:调查村的专(兼)职统计员。 2.民意调查问卷:在抽中的样本村中居住一年及以上,且具有北京市户籍的18-70周岁农村居民。 四、调查内容 1.村级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村基本情况、人口及产业

发展、环境建设及居民生活情况、乡风文明及乡村治理、村发展规划情况等(详见调查问卷)。 2.村民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水平等情况(详见调查问卷)。 五、调查频率及时间 本调查为一次性调查,调查时间为2019年9月。 六、调查方法及样本量 1.村级调查问卷 采取全面调查的方法,对全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329个村开展调查。调查样本分布如下: 表1 村级问卷调查样本量分布表单位:个

2.村民调查问卷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大兴区2018年改造的88个村和2019年改造的142个村分别抽取41个村开展调查,共抽取82个样本村。从每个样本村随机抽取5名符合条件的村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量共计410个;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结构、户籍类型分布应尽量均匀。调查样本分布如下: 表2 村民问卷调查样本量分布表

正确理解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基本介绍 (一)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调研组调研后认为,再用5年时间,一个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的中国最美丽乡村就会出现。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后说: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尽管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不足四年时间,但已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五)“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从2011年开始也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海南省也明确提出将以推进“美丽乡村”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美丽

美丽乡村提出的来龙去脉

美丽乡村提出的来龙去 脉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三中全会、2013年和2014年一号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对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些梳理。 1.1920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宣布成立“新村北京支部”,在中国宣传并实践“新村运动”。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晏阳初、梁漱溟(1893—1988)、卢作孚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承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3.从党的历史文献来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和使用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 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是从政治和所有制关系上说的。 1960年:谭震林同志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到“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64年1月在关于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定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显然,这里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概念不过是一个号召或政治口号。

4.改革以后,新农村的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最早见于中发[1981]13号文件,其中提出“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过“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1992年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和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是关于农村工作),都提到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4. 林毅夫提出“新农村运动”。1999年,林毅夫指出中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主张开展“新农村运动”。可以看做是最早提出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学者。 5.新农村试验。2003年7月,最早提出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学者温铁军与河北翟城(晏阳初当年曾经从事建设的旧地)村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农民建设学院,试图以改良、实干的办法重拾晏、梁当年的精神遗产。这个学院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使农民有能力建设自己的本乡本土,从而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这种实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始。 6.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7.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把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