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 课后习题(第16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18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 课后习题(第16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18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 课后习题(第16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18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 课后习题(第16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第18章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6章人本主义心理学

课后习题和详解

1.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何又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在60至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它是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思潮和革新运动,又称现象学心理学或人本主义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以性本能决定论为特色的生物还原论,故在西方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目前,它已成为当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思想统一、组织严密的学派,而是一个由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形成的松散联盟。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人是公认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袖和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心理学自身的内在矛盾相互冲击的产物,也是吸收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思想并整合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观点而发展起来的。

2.简要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由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组成的松散联盟,尽管内容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然而,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的经验实证论和古典精神分析的生物决定论方面是一致的。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人性观等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

(1)研究对象:健康人的内在意识经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要把人当作人来研究,应该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健康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例如,创造性、爱、自我、成长、有机体、基本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更高价值、自我超越、客观性、自主性、同一性、责任心、心理健康等。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热衷于研究的本性、潜能、价值和经验,试图描绘一幅更科学的关于人类本性中内在的全部能量的图画。

(2)研究方法

①动态的整体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的人类的经验和人的主观世界。因此,对于这一对象进行静态的原子论分析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动态的整体观点对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

②折中融合的方法论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实证主义的方法应该和现象学及存在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即将西方心理学中两种传统的研究范式(客观的实验范式和主观经验范式)加以整合。提倡用更开放的、更综合的、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整体及其独特性问题。他们认为,研究人类本性应该以现象学知识为开端,然后再采取客观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③具体方法上的兼收并蓄

在对待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只要某种方法能对人的本性做出符合实际的说明,这种方法就是可以接受的。

(3)人性观

①人性本善论

人性本善论是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共同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支柱。他们反对弗洛伊德的性恶论,对人性的评价过于悲观和宿舍论,过于专注人性

的黑暗面,而不考虑个体的人性观、自由和尊严。

②人性成长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成长是人性共有的特点。马斯洛和罗杰斯都把成长假设为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基石,都认为成长过程有一个生物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人性的显著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人性之所以是发展的,是由于人所追求的自我完善和实际上的不完善之间有一种永久的紧张。这种紧张促使个体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因此,自我实现便成为人生永恒的追求。

③人性选择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自主的,是通过人的负责任的自由选择过程而实现的。罗洛?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自由选择说的主要代表。他认为,只有当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负责任的自由选择时,人才是健康的。

3.概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马斯洛的七个层次需要理论如下:

(1)生理需要

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饥、渴、性和休息等。

(2)安全需要

若生理需要得到相对充分的满足之后,安全需要便会作为支配动机显露出来。马斯洛把安全的需要解释为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预见性的追求。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安全感,否则便会引起威胁感和恐惧感。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就开始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渴望家庭的温暖,希望得到所在团体和组织的认同。这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否则便会引起强烈的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感觉。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含两个方面:

①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

②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具体包括对充满自信、获得本领实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欲望。

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自信心,感到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成就,否则就会引起自卑感、软弱感和无能感。

(5)认知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理解周围环境、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欲望即认知的需要。认知需要对帮助人选择活动目标、指导活动的方向、设计人的合理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

(6)审美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属于高层次的、对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需要,这种需要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它包括对美的需要,对美学上的令人快乐的经验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的前述六层需要都得到满足,那么,他就可以达到需要层次的最高点——自我实现。他指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

4.列出马斯洛所找到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答: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

(1)能准确、客观地洞察现实,并与现实保持良好的关系;

(2)能接纳自然、他人和自我,即能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正确的辨别;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他人的缺点有足够的度量;

(3)思想言行自然、坦率、真诚;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5)有独立和独处的需要;

(6)能自立、自制、超越文化和环境的约束,即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7)有反复欣赏生活的能力,并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持续的新鲜感;

(8)较经常地经历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

(9)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

(10)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入、良好的关系;

(11)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12)能对方法和结果进行辨别,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标准;

(13)具有富含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富有创造性;

(15)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当然,自我实现者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但是自我实现者是成熟和健康的范型,能更自觉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更接近完善的人性。

5.简述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思想。

答: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治疗者对来访者表示真诚和深切的关心、尊重和接纳。来访者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治疗者对来访者表现出无条件的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治疗者完全认可来访者的行为,而是通过无条件接受达到深层次治疗。比如,当来访者在叙述某些可耻或令人焦虑的感受时,要尊重他自由表达的权利,以关注的态度接纳他,既不鄙视或冷漠,也不给予评价或纠正,相信来访者自己能够找到改正的途径或方法。

(2)罗杰斯关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思想是以其人性观为前提的。与马斯洛一样,罗杰斯假定人有一种朝向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人们把这个实现倾向作为生活的参考框架,他们将很有可能过上美好生活并最终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这样的人是按照机体评价过程生活的。运用这个过程,人接近并保持符合实现倾向的经历,终止并避免不符合实现倾向的经历。这样的人受他自己真实的情感所驱使,过着存在主义者所说的本真生活——也就是说,其生活受个人真实的内心情感所驱使,而不是受别人强加的道德、信仰、传统、价值或习俗所驱使。

评价: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思想有其合理之处,也是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者的主张。但是,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若人的行为完全按照自我潜能的需要,满足纯个人的自我实现,人就会成为脱离社会的自我主导者,这样的人恐怕很难被社会所接纳。

6.何谓机能完善者,其特征是什么?

答:机能完善者是指依照集体内部价值过程而不是外在价值条件生活的人。健康人格者就是机能完善的个人。

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经验的开放,机能完善者不需要防御机制,所有经验都是被准确地符号化而成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 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等同于一般动物学习,学习只是外在的行 为变化,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学习者的知 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 人本主义认为,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 发展自我的潜能。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通常认为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 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总之,"有意义的 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学习是出于内部动机,发挥自身的潜能。 人本主义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却低估了教师的教师的作用,教师只需要给学生创 设一个安全感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课后习题】(第5章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圣才出品】

第5章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课后习题和详解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答: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条件有: (1)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近两千多年中哲学的发展已经为科学心理学的独立酝酿了必要的条件。 (2)19世纪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方法更为直接地促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科学。 ①19世纪,西方科学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当时的天文学、生理解剖学以及物理学等许多自然科学已经获得巨大的进展,它们确立了科学的权威地位,同时也为心理科学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②这些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采用系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这使得一些心理学家们意识到,要想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把这些方法引入心理学的研究,这是使心理学成为科学的最直接的前提条件。 (3)社会历史条件 ①与英法相比,德国的资本主义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有了较快的发展,他们需要更迫切地发展科学和技术。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立场和要求使得哲学心理学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用内省思辨和简单的观察方法,由此时代的发展向心理学提出了挑战并提供了机会。 ②当时德国的思想家大都信奉理性主义,他们拒绝英国哲学的原子主义和功利主义,并反对联想主义。主张运用综合法代替原子论,赞成心理综合和意识分析.

③19世纪中期的德国已经建立了超过欧洲任何其他国家的大学,在本世纪早期进行了许多教育和社会改革之后,德国的大学可以为科学家和学者们提供非常精良的实验室装备,以用来更好地进行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其他科学研究。这也是科学心理学得以在德国建立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上条件的成熟促成了冯特在1879年的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建立意味着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开始,也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确立。 2.冯特的新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评价冯特的心理学? 答:(1)冯特的新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 冯特旨在把心理学建成能够综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门基本科学。所以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研究个体意识过程的个体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另一个是心理学还要研究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即民族心理学,也就是社会心理学,这是冯特所构建的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毕生的兴趣。 ①对直接的意识经验的研究——实验的个体心理学 a.在研究对象上: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冯特认为虽然心理学和物理学都研究经验,但是有区别,区别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物理学研究间接经验。 b.在身心关系上:冯特在身心关系上主张身心平行论,他认为心理过程与大脑的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系列,二者是一致的,但不存在因果关系。 c.在研究方法上:冯特提出对直接的意识经验的研究的技术是实验的自我观察方法或实验的内省法,即把被试置于标准的、可以重复的情境之中,在实验控制的条件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以消除传统的主观内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d.在研究任务上:冯特认为心理可以分析为各项元素,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是由这些元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 1. 基本理论 2. 差异 3. 分类 4. 自然人性论 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 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一、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 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

绪论 ●心理学的历史被划分为两大时期: 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前的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之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心理学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心理学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心理学史作为一个特定研究领域正式开始。以罗伯特·华生为代表的心理学史家对这一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成立组织,建立心理学史档案馆,创办专业杂志。 第一章 古希腊早期 ●爱菲索学派:赫拉克利特,反对灵魂不死, 认为世界不是神创造的,火是万物的本原。 提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原子论学派:德谟克里特,有关灵魂与感觉的认识,则显得更加贴近唯物主义倾向, 有些观点已接近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古希腊繁荣时期 ●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他的理性主义心理学思 想全面揭开了欧洲心理学史的序幕,在西方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欧洲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表示事物的性质和

内容,形式表示事物的存在的方式或状态,动力表示事物在质料和形式之间不断转变或运动的力量,而目的则表明事物发展变化的目标状态或缘由) ●亚里士多德的记忆观。从日常观察入手,探讨了记忆的本质、特性、类别和条件,认 为记忆是过去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记的再生,记忆代表着过去经验的一组意象,是感知活动的结果,具有“过去的”时间特性。并且,人的联想、情感、材料组织方式等因素,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回忆效果。 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视觉和人类表情的研究。 近代西方 ●弗兰西斯?培根,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鼻祖。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哲学总结 ●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有:泰勒士、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恩培多克勒、 罗吉尔·培根、达·芬奇、特勒肖、布鲁诺、弗兰西斯·培根、笛卡尔、洛克 ●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巴门尼德、奥古斯丁、阿奎那、 沃尔夫、康德、赫尔巴特(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科学) ●心身关系问题:一元或二元 ●知识的获得问题: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 ●天赋论学说(同经验主义对立) ●联想主义学说(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经验主义必须借助联想才能解释心理整体特性)●大脑机能定位与机能统一的争论有什么意义?一,巩固脑是心理的器官的概念。二, 所使用的切除法、临床观察法、电刺激法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研究方法。三,推动了感觉生理心理学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根源是在欧洲有广泛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责任和意志自由,强调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认为此时此地重要,而不是过去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注意自己的意识经验来了解自身,看重现象学的价值。现象学要求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直接经验进行描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要根据以下四项原则开展活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验着的个体;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是人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机械还原论;3、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4心理学家应该注重人的尊严和提高人的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以下论点:1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但不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人的主观性就否认他的科学性。2坚持人性的统一和完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优点,并将其进一步深化。3在承认人的发展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和自主的倾向,能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4主张按意识的本来面目来看待意识经验,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论。5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因为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的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第一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这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点。一、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12基本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 成熟的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心、信任和尊重。爱分为自私和无私两种。 4尊重需要自尊的需要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34心理需要 5认知需要 人有求知和理解的欲望,并把它看作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基本需要的工具。 6审美需要: 这种需要包括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年人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 56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自我理想的需要,是个人特有潜能的极度发挥,是个人想做一些自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一个人能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需要称为自我实现。 基本需要各个层次的固定程度并非那样刻板,实际上有许多例外,有许多常见的颠倒情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版备课讲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 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一、定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特点 因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三、代表人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和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而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会心团体治疗。其主要观点则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主张 1.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并且正常的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注意研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展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促进学习的发展。 2. 强调人的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一个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他能够主动进行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此外,把学习者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3. 主张有意义的或有经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因此,学习者应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老师也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习他喜欢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4.促进学习者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如何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各种知识理念层出不穷。又因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者需要感受到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 课后习题(第4章 近代欧洲的心理学思想——第6章 构造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4章近代欧洲的心理学思想 课后习题和详解 1.近代英、法两国心理学思想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英法两国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2)英法两国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笛卡尔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 (3)英法两国心理学思想主要以经验论为主要理论特征; 经验论心理学思想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联想主义,主要是在英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②感觉主义,主要发展于法国,并形成感觉主义心理学; (4)英法两国心理学思想都以机械决定论为理论模式。 2.简述笛卡尔的心理学思想。 答:笛卡尔是经验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心理学思想如下: (1)提出了反射和反射弧的观念 笛卡尔推测,动物和人的神经和肌肉的反应,都由感觉器官的刺激而引起,有着内导和外导的特殊机制。这就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2)主张心身交感论 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人兼有两种实体: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人的心灵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在他看来,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

(3)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等问题做了专门的论述 他认为,情绪是人的内在经验。他指出,情绪不是心灵的主动状态和功能,必须由外部刺激物来激发。笛卡尔认为人有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 3.简述贝克莱与休谟的心理学思想。 答:(1)贝克莱的心理学思想如下: ①对心理本质作了主观主义的解析 他主张心理是主体精神世界的产物,存在也是人的心理作用的结果。由此他得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公式:“存在就是被感知”,从而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 ②坚持用联想的原则解析心理现象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 a.由感觉直接得到的观念; b.由内心的情感和作用(自我反省)而感知的观念; c.借助于记忆和想象而形成的观念。 这三种观念的形成,都是和人的联想分不开的。在他看来,许多心理现象都不过是观念或感觉的各种不同的结合而已。 ③对空间知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他从经验和联想的原则出发,主张空间知觉是视觉、触觉和动觉印象之间经验联合的结果。 (2)休谟的心理学思想如下: ①休谟对知觉的本质和种类作了剖析。他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强调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惟一对象。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人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应运而生。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派别之外的第三大势力,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在心理学的基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 9 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的中心是基本的人性(自我的成长、需要、天赋潜能、自我实现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基本观点是: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又有高低层次之分。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不同的人一生中达到的需要水平是不同的,有些人毕生挣扎在饥饿线上追求温饱的需要,而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水平。自我实现不仅是人最高需要的满足,而且是个人价值和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和价值。当人达到自我实现时,就可以体验到一种无自我中心的、达到目的的状态,使人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当自我实现受挫时,则会产生心理上的病态:孤独、沮丧和失望等。 2.自我论:罗杰斯特别强调“人”本身(自我)与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因此,自我论又称为“人本论”。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下简要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责任; 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不得不”这句话,例如“我不得不去上班”、“我不得不去洗澡”、“我不得不听老板的调遣”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做这些事。我们甚至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情。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弗洛依德和行为主义把人说成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与之相反,他们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身体上有局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来访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正如弗洛姆所说,有许多自由是可怕的。 2、此时此刻; 生活中总有很多怀旧或无法自拔于过去的人,他们常常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或是反复体验以往尴尬的遭遇或是痛苦的失恋。也有一些人总是在计划将来的日子,而不顾眼前的生活。从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角度,每天的怀旧或是白日梦使你失去了N分钟的时间,你本应该享用这N分钟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欣赏日落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个体的现象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人的成长;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人本主义治疗师允许来访者自己克服困难,继续成长。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 (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 第一章绪论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 (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 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 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 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 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著名代表 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 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 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 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 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Gibson 认为知觉系统从流动的系列中抽取不变 性。 (37页)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 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 征(Feature),而其关系有时也称为特征。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照特 征说看来,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 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 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 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 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 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 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 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这就是一般的特征分析模型。 (43页)结构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 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这个现象称作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 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供大于 求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 单独的该线段,这种现象称作客体优势效 应(Object-Superiority Effect);识别一个 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中的一个部 分,这称作构型优势效应 (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识别字 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 线段,字母优势效应(Letter-Superiority Effect) 对字词优势效应的解释: 1、Rumelhart和Siple用借助于上下文而 进行推理来解释字词优势效应,这种解释 强调下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 应用。 2、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字词和字母的不同 编码: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 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 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掩蔽的干扰, 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求单个字 母。 3、还可以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 字词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属于知觉选择 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和知觉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 因而称作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两种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 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 法。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 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 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 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 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 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根据实验结果,Treisman认为注意选择不 是反应性质的。但他的两个实验,目前还 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结论。 反应选择模型的核心是输出的重要性标 准,因此时行信号觉察论的分析,查明追 随耳和非追随耳在感觉性和判定标准上 是否有区别,对两类模型的争论是有意义 的。Moray和O'Brein(1967)在应用双 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的实验中得出,又耳觉 察靶子的次数不同,并非由于标准不同而 造成的。这个结论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而 不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 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 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 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 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Kahneman(1973)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 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 遵循能量或资源分配的观点,Norman和 Bobrow(1975)还进一步区分两类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 和材料限制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 Johnson和Heinz依据实验结果,提出注 意选择的多部位说(Multiple-Loci Theory),即认为注意选择可基于感觉信 息在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实现,而依赖较 深的语义加工的选择则在后期阶段实现。 (67页)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 Gelade(1980)提出的特征整合理论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也是一个涉 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论。他们区分客体 (Object)和特征(Feature),将特征看作 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 些特征的结合。他们认为,特征是由功能 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 种加工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 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 工的结果;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粘 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 客体。 第四章记忆结构 两种记忆说(填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 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 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 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 因而又称为永久记忆。外部信息经过感觉 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 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是承认在长时记忆以 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72页的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两 种记忆说的新解释: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 着短时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 合组成另一部分,它反映着长时记忆。结 尾部分的回忆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他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

人格心理学考试

第一题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自我探索并结合人格测试结果及他人的评价,找出自己身上始终保持稳定的人格特点,分析是什么原因使这些特点一直稳定。就你而言,人格心理学不同理论流派中谁的观点更能解释你人格特点的形成。 我的MBTI性格测试结果是按内向,感觉型更强,思考大于情感。 综合来说,我认为我身上稳定的人格特点是有点挑剔又追求完美,缺乏信心,遇事思考再三,善于分析,更加理性一点,注重细节但有时过于保守。 人格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和社会认知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认识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就我而言,我认为特质学派更能解释我的人格形成特点。首先用物质流派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课上讲到,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和胆汁质。根据对这几种特质类型的了解,我觉得自己是抑郁质和粘液质的结合体,首先我的反应性比较低,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同时我也有较高的感受性,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因此,我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多的是来源于先天即遗传基础。人格的形成除了遗传因素的作用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周围都是淳朴的农民,因此我的性格比较内敛,善良,父母从小对我严格要求,教导我要诚实守信,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进入学校以后,我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所以我做任何事都是循规蹈矩,不想让父母老师失望。所以这样的环境让我养成了做事谨慎的习惯,注重细节的分析。 第二题 结合课程所授内容及课后延伸阅读文献谈谈你对人格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有何现实意义。 1、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创始人弗洛伊德,即他的学生阿费烈德 .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图。兰克,卡伦。杭妮,史塔克。苏利文等。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精神分析学派在协助当事人能够去发现,现行行为的潜意识基础。并认为内在的行为是受了过去的因素(潜意识) 所支配,即人类早期发展影响目前行为,帮助人了解过去,以便

认知心理学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 1956年9月11日——认知心理学的生日 麻省理工学院(MIT),讨论会 1967年——Ulric 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 对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主义途径,而强调心理过程 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行为主义的术语很难解释记忆现象皮亚杰(Jean Piaget)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 艾宾浩斯遗忘实验 信息加工途径(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包含两个重要成分 心理过程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序列的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内部表征(Internal Representations):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符号——脑 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与神经科学模型(Neuroscience Model)Bruce & Young (1986) 的面孔识别的信息加工模型 Haxby等人(2000)的人类面孔知觉的分布式神经系统模型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

脑损伤病人研究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简称PET扫描) -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大脑在其最活跃的区域能量需求最大。结果,这些活跃区域的血流戏剧性地增加。使用PET扫描技术,通过测量血流模式,能够得到脑活动图 -可用来研究注意、表象和阅读等认知过程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简称fMRI) -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的头部。fMRI扫描仪采集来自某些分子的射线,这些分子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 -只需5秒钟便能作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与PET扫描相比,fMRI能产生更加高度细致的图像,同时费用更低 -允许研究者为认知过程的生物学基础提供更精细的说明 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简称ERP) 单细胞记录技术 平行分布加工途径(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Approach) James McClelland & David Rumelhart, 1986 认知过程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网络把象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联结在一起 又叫做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 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神经元之间存在许多联系。这个联系的模式类似于许多精细的网络 许多认知过程不能定位在一个特定的针尖大小的脑部位。相反,特定认知过程的神经活动似乎分布在大脑的某一个区域 许多认知过程基于平行操作,而不是序列操作 -如语言:句法结构和语义 -跨语言差别Marcus Taft: “Rewrite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作为特定认知行为基础的神经活动,典型地分布在一个相对广泛的大脑皮层区域,而不是限制在一个单一的、象针尖一样小的部位。这些神经活动部位称作节点。节点是互相联系的 当一个节点达到一个关键的激活水平时,它能影响另一个与之相联的节点。可能激活它,也可能抑制它 当两个节点同时激活时,两个节点间的联系得到加强。这样,学习被定义成联系的加强如果信息不完全或有错误,人们仍然能完成大多数认知过程 知觉 1. 知觉的概念:刺激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体验Registering the information that arrives at our eyes and ears, Placing some sort of interpretation on that information 2. 视觉模式识别: -模式匹配模型(Template-Matching Models):视网膜接受的图像和大脑中的模版进行比较。(容错率低,所以不符合人类识别的灵活性)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s):原型是一类相关对象或模式的最佳猜测 (抽象的、理想化的) 示例, 它集成了形式或模式的所有最典型 (最常观察到) 特征。一种模式的高度代表性不需要精确的、相同的匹配;允许有细微变化。我们似乎能够形成原型, 即使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与原型完全匹配的样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