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比较分析

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比较分析

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比较分析
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比较分析

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比较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孙远雷

摘 要: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同属亚洲东方文化,又都以考试制为主要选拔人才的方式,因此两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具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在比较两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异同,并对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一、日本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日本是个高度重视学历的社会,学历不同的人,在职业、职位和工资待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竞争非常激烈,有的日本人甚至把这种竞争称之为 考试战争 、 考试地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完善和定型的两次高考制度。

1 全国共同学历第一次考试。这一考试是全国性的统一考试,报考全国各国立或公立4年制高等学校的学生,考试由1977年根据日本 国立学校设置法 要求成立的高等学校考试中心主持,该考试中心根据文部省制定的 高中教学大纲 在高中各门必修课程范围内命题。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报名截止时间为每年的10月底,于翌年1月下旬的星期六、星期日两天举行考试,考试成绩不通知考生,只向高等学校通告考生的平均成绩和标准偏差分。在这一考试结束后10天之内,考生按自己的成绩向报考高等学校提出复试申请,收到通知后于3月份赴志愿高等学校参加各高等学校的第二次考试。此外,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成绩考虑第二次报考院校和专业,其原则要求是从第一次报考的两所院校中只能确定一所,但也允许根据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成绩提出新的志愿校,确定后于2月初提出第二次考试的志愿学校,于3月份参加考试。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的科目为5科7门,评分标准以1000分为满分,平均每科以200分为满分。高考科目有语文、社会(从政治经济、伦理与社会、历史、地理等科目中任选两门)、数学、理科(从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中选择两门)、外语(从英语、德语、法语中任选一门)。

2 各高等学校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由各国立高等学校和公立高等学校自行命题,单独组织考试、评卷和录取。这次考试由各个高校分系科举行,它的目的主要在于测定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学习能力,了解考生对所报学校和专业的特殊要求所具备的适应能力。第二次考试的考试方式灵活多样,由各高等学校根据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自行决定,主要进行小论文笔试和面试。第二次考试结束后,各国立高等学校及公立高等学校相继发榜,同时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布各个学校的录取新生名单。日本的国立及公立高等学校结束第二次考试之后,还将于3月下旬举行一次补充招生考试,为落榜考生再提供一次应试的机会。

3 推荐入学制。日本的高等学校推荐入学制度是依据1967年 高等学校入学者选拔实施要项 而制定的,按照这个制度,高等学校在招生名额中留出一定数量的名额作为推荐名额,由中学进行推荐。作为日本免试入学的推荐入学制,主要有高中校长推荐和经考核某科目确系优异者免试入学两种。凡被推荐的学生,原则上必须参加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这种推荐制度,对名牌高等学校来说,容易保证得到优秀人才,对二三流高等学校来说,能防止和减少新生的缺额,是保证完成招生计划的一种手段。

4 私立高等学校自主招生。日本私立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办法各不相同,有的采取单独考试选拔新生,有的采取中学推荐入学的办法,也有的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但主要是自主进行招生。有资料显示,占日本高等学校80%以上的私立高等学校大多按本校的招生办法录取新生,这样,私立高等学校一则可以从新生报名费中集资,二则可以通过这种灵活的招生办法以确保生源来获取办学资金。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在全日还是有所不同。

第21卷第1期2002年2月 理工高教研究

Journal of Technolog College Education

Vol.21 No.1

February2002

二、中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状

我国于1952年建立了全国统一招收高等学校新生考试制度。到了1958年,教育部发出通知,为发挥地方和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改变全国统一招生制度,实行各校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的办法。同时撤消中央招生工作委员会,取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工作由各省及各校依据情况分别处理。但这一办法只实施了一年,1959年后继续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在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期间被迫中断,1977年10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 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正式恢复了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具体办法为统一考试、择优录取。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进入了不断改革的时期,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也随之不断进行改革。

1 高中会考制度的建立。80年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愈演愈烈,为了纠正应试教育的倾向,消除高考的消极影响,高中会考制度的建立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酝酿,上海市率选于1985年开始进行高中毕业会考试验,浙江省于1988年也开始进行高中毕业会考试验。1990年,高中会考试验逐步扩展,到1992年全国已普遍建立起高中会考制度。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是国家认可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它与高等学校招生选拔考试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会考是检查、评估高中阶段教学质量,考核高中毕业生文化课学习是否合格的一种手段。会考采取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试和考查一律在本学科教学结束后进行,学完一门考一门。考试科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阅试卷。考查项目由县级教育部门根据统一的会考标准进行命题并组织考试。会考试题难易适度,分量适中,按照教学坚持正常学习的学生一般都能达到会考要求。

2 高考方案的不断改革。1987年,上海在实行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试行 3+1 方案,

3 是指语、数、外, 1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各专业的要求,从其它6门高中必修课中自行确定一门考试科目,考生依据所报志愿学校、专业,参加相应的考试。上海这一试验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改革思路。1994年,国家进行了自恢复高考以来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力度最大的一项改革。全国有24个省市在省级会考的基础上,采用高考 3+2 方案。这种方案是文理科都考5门学科,比原来文科考6门,理科考7门有所减少。这一做法在实现会考与高考科学衔接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管如此,这种方案只是高考改革的一种过度模式。1998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再迈重要步伐,教育部批复广东省自1999年起试行 3+x 方案。此后,教育部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国推行 3+x 方案。 3 同以前一样,只是数学将不再分文理科,外语将增加听力考试; x 是指由高校选择确定的科目,它可以是其它6门必修课中的一门或几门的综合科目(包括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或专科综合)。考生根据自己所报高校、专业志愿,参加相应考试。

3 试行一年两次高考考试制度。1999年,教育部出台春季招生考试改革,上海、北京和安徽三省市进行了试点,探索一年两次高考的改革。据悉,明年可能大面积推行一年两次高考制度。这对于提供更多的考试机遇,缓解高考压力,无疑是一种探索。

4 改革保送生制度。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不足,我国还制定了保送生制度。1988年2月,国家教委颁发了 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 ,对保送生制度的实施作出了具体规定,并发出了相应的通知,确定了招收保送生的52所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但在实施过程中,保送生制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徇私舞弊、走后门等。1998年,教育部在黑龙江、河北、上海、湖北、四川五省市进行了保送生 综合能力测试 试验, 2000年这一制度在全国实行,测试成绩低于资格线以下的保送生不予录取。教育部还对有资格招收保送生和有资格推荐保送生的高校、中学进行了重新确定,同时要求增加保送生的透明度。

三、两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比较分析

1 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相同点。 两者都深受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世界上五大文化圈之一,中国和日本皆属其中。儒家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深层心理结构中,极大地影响着中、日民族对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内容、及其方式方法的看法,这也包括对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影响。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学而优则仕 等相似价值观的影响使两国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竞争异常激烈,都出现了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的现象。

同受传统科举制的影响。考试制度产生于中国。中国的科举制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各国包括邻国日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在公元701年就仿效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了 贡选制 。中日两国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都更多地体现着政府行为,考试的组织管理缺乏应有的开放性。

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激烈竞争对中学阶段的教育都存在巨大影响。由于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激烈竞争,中日两国的中学都形成了一种 只重分数,偏重智育 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学生课程负担重,考试竞争不断加剧,从而影响基础

127

孙远雷: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比较分析

教育的正常实施。

2 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不同点。

考试形式不同。中国是 一考定终身 ,日本则实行两次考试制度,即全国统一共同一次考试后再实施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是根据各高等学校各专业的要求进行命题,考试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技能、学术方向等;考试方法可以是小论文、面试、实际操作等。在录取时,对第一次考试和第二次考试成绩要综合考虑,既能考察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有针对性地考查出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从而全面衡量学生。

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竞争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中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对中学和学生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日本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出现大量的补习学校和学生课余时间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对中学来说,日本存在高等学校招生中以分数把学生和学校分等级的现象。这样不仅不利于各高等学校发挥自己的特色,而且也间接影响到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使日本教育出现明显的选拔性、学校结构化、考试产业化、应试教育制度的特征。

录取形式的不同。在录取考生时,中国虽然在大范围按分数录取,对招生也采取了推荐、保送和特招等方法,但总体形式比较单一,高等学校在选择学生时自由度较小。而日本在招生录取方面给高等学校较大的自由度,学校不仅可以自行确定学生是否要参加第一次考试及考试科目,而且可以自行确定第一次和第二次考试各科目在总分中的权重。再者,日本在录取考生时,非常重视中学校长的推荐和学生的自我推荐材料。而在中国,信任制度还远未建立,不得已还要采取对保送生进行 综合能力测试 。

四、对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

1 高等学校应该具有招生自主权。与统一高考相适应,我国的招生工作也是统一进行的,这有利于国家资源的合理调配和招生工作的有序开展。但统一招生不分录取院校的类型、层次和专业,院校对考生的招收没有最后的决定权,在选拔人才方面往往缺乏灵活性。近年来,国家在逐步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高等教育法 规定: 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在开始试行的 3+x 高考科目改革中,代表综合科目的 x 是由高等学校自行确定的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打破了高考的 大一统 现象,有利于学校根据校情以及考生所报的专业来确定招生人数,也有利于学校发现并招收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2 应坚持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各国高校招生制度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始终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比如日本在招生制度上经历了从 贡选制 到 预科考试制度 、 学术智力测验 再到今天 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 与 第二次考试 相结合的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也一直处在改革之中,但现阶段我国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总体来说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全国统一高考却不统一录取分数线现象已经对高等教育公平产生了极大冲击,今年全国理科第一批次本科录取线竟相差140分之巨,这不能不说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一种戕害。这一现象还造成了我国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早就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了。

3 招生制度科学性、合理性的思考。进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从世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两次考试制度相比 一考定终身 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而我国现在试行的一年两次高考制度并没有改变其 一考定终身 的实质,至于会考制度,则不过是为准备大学入学考试而反复举行的模拟考试中的一次。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仍然是一次考试制度,如何实现向两次考试制度的转变已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需要强调的是,这两次考试制度都应是全国或各省市统一组织、管理、实施和监督的,现在有些人主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应由各大学自行主办,这种议论有违我国的国情。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种语言的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很不平衡的国家来说,现阶段统一考试的意义不仅在于效率、公正和高质量,更大意义还在于通过文化教育的统一进而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一体化。取消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把高考的权利交还给高等学校,只能是长远目标,这还需要一系列条件,而目前的中国恰恰还不具备这些条件。

参考文献

1.符娟明.比较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袁韶莹.当代日本高等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3.吴世淑.国外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南海出版公司,1992

4.徐辉.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体制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128孙远雷:中日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比较分析

浅论特殊教育的毕业论文

浅论特殊教育的毕业论文 《我国“特殊教育”初识》 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年轻的生命。1874年至今,中国特殊教育 走过130多年艰难曲折的历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诸多的 问题。2021年我国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中再一次把特殊教育提上议程,特殊教育迎来灿烂春天。 关键词:内涵必要性意义 2021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指出“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 议事日程”,这一制度安排必将开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迎来特殊教育的 春天。 一、特殊教育的内涵 目前国内普遍引用的是我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等人为特殊教育下的定义:特殊 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 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二、发展特殊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对特殊教育不理解的人常常抱有一种心态,认为先把普通教育办好,再办特殊教育,普通儿童教育工作比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重要。 按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大陆不含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台湾省 共有126583万人,按残疾人占有人口的4.9%计算,共有六类残疾人约6203万;如果按儿 童占人口的29.17%计算,0—14岁的儿童为36924万,其中残疾儿童约为982万,包括智 力残疾儿童约646万、听力残疾儿童约103万、视力残疾儿童约21万、肢体残疾儿童约 74万、语言或言语障碍儿童约34万、精神病残疾约1.6万人,综合残疾约96万人。 仅从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出我国残疾人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特殊教育的任务又是多 么艰巨。 三、发展特殊教育的意义 经常听到一些特殊教育的人士说:“发展特殊教育,首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尤其首 先解决领导对特殊教育的认识问题。”特殊教育在我国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100年中 真正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特殊教育还是1978年以后。究其原因就在于认识不足。我国 各省、市和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追根究底还是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发展特 殊教育的意义认真论述一番。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 国 和 日 本 的 比 较 经济121班 1223150101 蒙娜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一、社会制度的区别 (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本:资本主义 (二)、政治制度差异 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 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 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一)、发展模式差异 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力 (3)企业家精神:日本的企业家除了盈利之外,还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这使得日本的经济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 (4)政策与制度:日本政府扶植私人企业。

北京大学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政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报录比

北京大学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政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报录比北大政府管理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考博下设四个方向: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政府与政 治、比较政党以及政治学的经验分析与量化分析。每年报考人数大约18人。录取人数大约6人,报 录比大约是1:3。其中比较政党方向每年的报考人数大约是6人,录取人数根据报考人数和过线人数 而定。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既研究比较政治的基本理论、比较政治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政治发展的一般 规律和特殊性问题,又研究中国政府与政治,具体包括政府理论、政府机构、党政关系、政府运作以 及中央与地方关系。 内容:主要对世界范围内的政党和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尤其是对西方政党政治与中国政党政 治差异进行研究,在普遍性中寻找特殊性,在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 特色:该专业方向的比较研究是在掌握大量世界其他政党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的政党 政治实际,在比较研究中总结中国政党政治发展规律,将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经验总结升华为特色政 党理论,为世界政党理论的研究作出贡献。 意义:对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与中国政党政治的差异和运行方式的异同进行比较,有利于 中国清醒和科学地看待自己的政治发展,完善中国的政党制度和民主政治。 参考书: 考试科目五:比较政治的理论与方法。 1.[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林铮译,商务印书馆, 1993年 2.[美]奇尔科特(Ronald H.Chilcote)著:《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1年 3.迈耶(Lawrence C.Mayer)等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华夏出版社,2001 年 4.威亚尔达(Howard J.Wiarda)著:《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2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7.布莱克(Cyril E.Black)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31.帕特南(Robert D.Putnam)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6.古丁(Robert E.Goodin)等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下》,三联书店,2006年版 40.沃勒斯坦(Immanuel M.Wallerstein)著;《现代世界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4.薛晓源等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8.陈尧著:《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1.[美]艾尔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特殊教育中心工作职责

附件1 特殊教育中心工作职责 特殊教育中心是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职能部门。特殊教育中心应由特殊教育专业人士组成。特殊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能为: 一、建立县(市、区)的随班就读管理网络及工作制度。建立县(市、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随班就读工作小组、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三级管理网络。建立县(市、区)特殊教育中心工作制度、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制度、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管理制度,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规范管理。 二、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过程性指导和技术支持,对本县(市、区)的随班就读教育安置、课程安排、康复训练、个案训练、评价方式、测试评估等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学校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协同召开学生能力发展综合分析研究会,指导随班就读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和个案指导。 三、组织开展本县(市、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师资培训,提升普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理论水平和随班就读专业能力。加强教科研工作,组建随班就读学校教研网络,每学期定期开展随班就读教研活动;深入学校听课、评课,了解和指导随班就读课堂教学,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进行研究;加强校际联系,搭建交流平台,总结实践经验,交流经验,推广先进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成果。 四、提供专业测试与服务。特殊教育中心应协助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筛查与诊断,指导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教育评估,提出教育建议,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求。根据随班就读学生康复需求,利用区域内康复资源,为随班就读学校提出康复训练建议和康复训练服务。与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对随班就读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家庭训练,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五、建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资源库,为随班就读学校教师提供国内外特殊教育信息。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共享先进地区随班就读工作的经验和成果。

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浅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浅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探究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比较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对待外来文化态度 从1861年至1894年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洋务运动虽然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最终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根本败因是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

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而相较于同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无疑是一场成功的变革,日本自此摆脱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正在于其“脱亚入欧”,全盘西化,既变“体”又变“用”。而洋务运动的失败正在于其“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变“用”而不变“体”,“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其主要区别在于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中国文化自成一完美的体系,几千年来,向为东亚文明唯一的中心。由于历史悠久的关系,中国对于过去传统的负担,极为沉重,难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弦更张,顺利地适应新的近代欧洲式的环境。儒家思想向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结构精严,意境高超,所以中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文化体系中的缺失。而且,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而日本对于传统的负担却至轻微。日本在历史上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传统。"大化改新"时,它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等,近代它再由中国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教学大纲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开课学期: 学时:40学时学分: 教学方式:专题讲授、集中讨论开课单位:经济与政法学院 一、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政治学及其相关专业必修课。它以政治制度比较研究为内容,着重分析当代中西方国家代议制度、行政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各类政治制度的共性和个性。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具体特点和运行机制有进一步的、更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从而对我国具体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内容、基本环节形成理性和科学的认识。 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考核方式:专题讨论+学术论文。 二、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内容众多,教学时数有限(40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将依据政治学专业的特点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支柱性内容择其重点组织教学内容。 第一讲绪论 本讲从总体上介绍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发展、意义作用和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作用和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政治制度的概念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政治制度(1学时) 1、中外学界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2、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对中外政治制度进行比较(1学时) 1、制度比较擦亮政治的眼睛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山之石,为我所用 三、怎样进行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2学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第二讲代议制度比较 本讲主要介绍了代议制度的一般理论,中西方代议制度在组织结构、功能效应方面的异同点,代议制度比较对完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迪作用。 教学时数:10学时。讲授8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重点:中西代议制度组织结构比较,中西代议制度功能效应比较。 教学难点:中西代议制度功能效应比较,中西代议制度比较的启迪作用。 主要内容: 一、代议制度基本理论概述(2学时) 1、代议制度及其相关范畴 2、代议制度的基本特征 3、代议制度的基本功能 4、代议制度的基本原则 二、中西代议制度组织结构比较(2学时) (一)、共同点 1、在议员或代表产生方式上,都有各自认可的条件、按一定法律程序经选举产生,并按一定选民比例加基本数分配议员或代表的名额,而且都是届期制。 2、在议员或代表的权利与义务上,都有提案权、讨论表决权、咨询权、言论免责权、人身自由保护权,承担向选民或人民负责的义务。 3、在内部组织结构上,都有一个负责召集和主持会议的指导机构,有一个大会负责组织和领导会务服务工作的秘书长,有协助审议的各种委员会和工作机构。 (二)、不同点 1、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阶级基础不同,履行职责的方式不一样。 2、在内部组织结构上,资本主义议会设置议长和议会党团,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设置常设机关,这是各自独存的。 3、在权力结构方面,资本主义议会只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而社会主义人民代表机关不仅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而且是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全权机关。 4、在组织活动原则上,资本主义议会制是“分权制衡”,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制是“议行合一”(或民主集中制)。 三、中西代议制度功能效应比较(2学时)

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

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 11级地方政府治理模块王世超201127920120 各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自始就与近现代国际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始终受到世界体系、国际秩序及国际格局的强烈影响。现代化进程既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面,其启动过程也包含着残酷竞争、“优胜劣汰”的血腥一面,表现为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之间乃至民族与种族之间相互排斥的“零和”性质。在近代,率先发达起来的西方列强利用其优势地位, 对亚、非、拉地区大部分民族实行了野蛮的殖民统治,打断了这些地区的自然发展过程,也阻碍了其正常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是否遇到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及能否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是其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由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差异,各地区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速度、成败上不会完全一致。正因为如此,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等属于民族与国家间竞争的概念密切相关。中日现代化道路就是建立在国家危难、民族振兴的基础上才走上正轨的,但一衣带水的毗邻两国,其现代化的过程却完全不同。 回溯起因:挑战相似命运不同 中日两国在19 世纪中叶的“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被卷入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之中。中日两国隔海相望,相互交往的历史超过2000 年。直至19 世纪中叶,中日两国一直在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政治、经济、文化圈内长期共存、交流和发展。 19 世纪中叶,基本上完成对其他地区殖民化的西方列强,以先进的工业文明为后盾,以廉价商品、坚船利炮和基督教义为武器至远东地区,先是要求这一地区各文明古国接受西方式贸易方式和国际秩序,继而开始强加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把这些国家和民族逼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面对“西方的冲击”,中日两国曾同样面临被殖民化的民族危机。在突如其来的相似挑战面前,起初中日两国作出了一连串十分相似的反应:先是都坚持“闭关锁国”,其后分别采取“中体西用”或“和魂洋才”模式,试图只学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排斥其制度和思想,再后开始探索各自的现代化道路。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后,日本在为之震惊之余,迅速决定掉转船头改学西方,而中国则迟迟未能作出这一转变。19世纪中叶的一步之差,使中日两国站到了截然不同的近代起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建设西方式工业化强国的道路;中国则错过了改革图强的时机,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在近代的起点上,中日两国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同的命运?究其原因,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第一,主体反应的不同。 这一点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中日现代化起点的差异,首先来源于两国的政治统治核心对“西方的冲击”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反应:中国的末代皇朝清廷腐败衰落,全无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日本的明治政府生气勃勃,锐意改革开放。 第二,自然经济的相异。 在西方势力东渐之前,中国经济基本上实现着自给自足,在近代前夕还有大量茶叶、生丝出口海外,用以抵消西方国家的鸦片与棉织品的进口。与此不同,当时日本则在西方货品大量输入的情况下,没有同量物品足以抵消其巨额入超。经济上的危机感也促使此时的日本极力学习西方,寻求尽可能利用西方科技来增加生产。 第三,国际环境的区别。 19 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表面上类似,实质上具有很大差异。当时,从印度洋东渡而来的西方列强更为垂涎的瓜分对象是中国,而不是作为西方国家“东方航线”终点的日本。西方列强对日本没有实施大规模战争,没有进行走私的鸦片贸易,也没有提出

中西政党制度的比较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 2006161  中西政党制度的比较分析 郭 丹 〔摘要〕 中共中央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和执政党地位进行了区分,为中西政党制度的 比较性分析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本文分别从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政党之间的关系、政党的合法性来源、政党的内部组织结构四个方面对中西政党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完 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领导党;执政党;多党合作制;西方政党制度 〔中图分类号〕D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6)06-0063-04 一、政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的转型 政党是当代最重要、最活跃、最有力量的政治实体,它对一个国家政治过程起着决定作用。政党政治指政党影响国家政权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的政治类型。可以说,民主政治的时代就是政党政治的时代。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上相当普遍的政治现象,没有政党的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已寥若晨星。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或在具体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政或参政的方式和程序,包括政党内部的组织结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历史所形成的。具体来说,经济基础、国家性质、各种政治力量集结或分化的程度、政府体制、选举制度、文化传统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 党的“十六大”以后,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和执政水平等问题的讨论日益增多。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种政党政治实践模式,西方政党制 度包含了民主政治的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为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而区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和执政党地位,是探讨如何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进而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前提。 从理论上分析,执政党是产生于西方政党政治的一个概念,意为“统治的党,或组织和控制政府的党”。世界范围内的执政党获取执政地位的途径有所不同,大部分是通过选举获得执政地位的,也有通过政变、暴力革命等方式获得执政地位的。领导党则是我国特有的政治概念,指中国共产党有权领导我国全部国家机构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政党和国家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是党的领导地位的理论依据,印证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共中央对领导党和执政党地位的认识,经过了如下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前夕,并没有使用执政党这一概念,而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将成为一个 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领导党”。①“八大”对中国 ① 参见毛泽东有关文章《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 〔作者简介〕郭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教授,四川成都 610071。

中美政党制度比较 论文

中美政党制度比较 摘要: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政治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领头羊、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美国之间的较量和冲突已不可避免。本文将对中美政治制度的区别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中美、政党、不同点 所谓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政治生活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美国的政党制度是资本主义的两党制。由于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历史传统、政治性结构、文化传统以及所处地域等情况不同,中美两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政党制度,这两个制度存在着许多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国政党的执政方式不同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余党派为参政党。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在这样的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国家权力配置与运行中将始终占据主导性地位。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护宪法实施的职责,并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与我国一党执政的体制不同,美国实行的是两党制,更准确的说是总统制下的两党制。从19 世纪60 年代以来,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相互竞争和轮流执政成为美国政治制度最显著和最持久的特点之一。与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导、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中国共产党不同,美国的政党内部组织结构松散,权力分散,意识形态色彩淡薄,原则上只是一部“选举机器”,只在选举各级议会议员和行政首脑,特别是选举总统时才发挥作用,即推举代表各自党派的候选人参加竞选。美国选民可以自由注册成为某个党派的成员,可以自由投票给某个党派,还可以随时依法、依程序变换政党。 二、两国政党代表的利益不同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美国两大政党被垄断财团所操纵。在竞选总统时,有的财团同时支持两大党,因为不管哪一政党执政,都能获得巨大好处。美国的政党不会也不可能代表社会上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美国两党都只代表资本主义利益。 三、两国政党的国家性质不同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政治生活,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从19 世纪50年代起,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就开始轮流执政,至今已有150多年。美国是两党制的典型国家,美国两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两个主要资产阶级政党# 民主党、共和党& ,操纵总统选举,轮流执政,互相对峙的政党制度。由在总统竞选中获胜的政党上台组织政府,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行使国家权力,这个党叫执政党,也叫在朝党。在总统选举中失败的党,可以监督政府或牵制政府的活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制度汇编

XXX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制度汇编 XXX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制度汇编 第一节学校行政 1、校长办公会议制度 2、学校安全例会制度 3、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检查制度 4、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 5、考勤和请假制度 6、代课教师管理办法 7、政治学习制度 8、教师业务学习制度 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安全责任制度 10、特殊教育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 11、家长学校工作制度 12、办公室卫生评分标准 第二节教育工作相关制度 1、特殊教育学校升降国旗制度 2、班级管理制度 3、班级量化考评制度 4、班级量化考核方案 5、学生安全管理制度 6、学生考勤制度

7、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奖惩制度 8、校内外大型活动安全防范制度 9、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0、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11、卫生防疫制度 12、特殊教育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13、特殊教育学校宿舍卫生要求 14、“文明宿舍”评比细则 15、教工宿舍管理制度 16、学生宿舍管理制度 17、学生宿舍安全规则 18、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19、新生入学体检通知单 20、新生入住要求 21、培智学生住宿条件及规定 22、住宿生安全责任协议书 学生健康情况反馈单 23、走读生安全责任协议书 24、住宿生一日常规 25、寄宿生管理制度 26、住宿生生活制度 27、食堂就餐规定

28、住宿生生活习惯培养目标 29、生活考勤暂行办法 30、生活教师值班文明规范 31、生活值班教师一日常规 32、学生药品管理制度 第三节教学工作相关制度 1、教育科研课题评审小组评审操作规程 2、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制度 3、感统训练室管理制度 4、美术教室管理制度 5、综合康复训练室管理制度 6、图书室规章制度 7、档案室管理制度 8、多功能厅管理制度 9、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 10、场地、设施、器材及体育运动安全管理制度 11、助听器使用协议 第四节总务工作相关制度 1、特殊教育学校关于总务后勤工作的基本要求 2、校舍安全管理制度 3、校产安全保卫制度 4、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

比较政党制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1、作为议会内阁制国家,英国大选是指议会下院的选举,获得议会下院选举胜利的政党或者政党联盟是执政党,议会第二大党既是在野党也是反对党。 2、西方国家的军队只忠于国家而不忠于任何政党,中国的执政党具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奉行“党指挥枪”的原则。 3、在议会中,开会期间的议会是向公众展览的议会,而议会中真正工作的场所是委员会,因而委员会才是政党争斗的重要场所,委员会主要由常设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组成。 4、政党资金的来源包括党员所缴纳的党费、政治献金和国家补贴。 5、对政党左右翼的划分普遍取决于政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问题两个问题上的立场,一般属于右翼政党的有保守党、宗教型政党、极右翼政党等,属于左翼的政党有社会党、工党、共产党、生态主义政党等。 6、90年代以来,北欧和西欧政坛上呈现一片“粉红色”。粉红意指社会党国际及其主要成员。红色政党意指共产党。 7、美国总统归属的政党是执政党,在议会中拥有席位但是没有执政的政党是在野党。 8、议会党团具有的功能的包括了解本党议员的动态、贯彻本党的纲领、路线政策和维护党的利益。 9、美国国会的立法程序包括议案提出、常设委员会审议、国会全院辩论和总统签署。 10、社会党国际是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以及一些信仰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组成的国际性组织。 11、绿党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以市民为主体,以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反对战争和核军备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为基本内容的政党。 12、一党制是指这样一种政党制度:在一国之中只有一个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或者执政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其他政党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机会,或者即使有存在的机会也只能祈祷陪衬点缀的作用,永无上台执政的可能。 13、两党制是指在一国之中存在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控制议会的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单独执政的政党制度。 14、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者集团的积极分子,为了维护本阶级阶层或者集团的利益,通过执掌政权、参与政权或者影响政权而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15、议会党团是指议会中属于相同或者政治观点相近的政党或者政党联盟的议员所组成的党

中日两国政治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政治文化比较 近三年来,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因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停滞。不少学者从历史文化方面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两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不同,影响了两国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中国虽然把日本文化作为不同的文化来对待,对日本文化特征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研究意识、方法、资料等受到限制,中国的日本文化研究还比较落后,而从政治文化角度进 行的分析相对来说更是较落后。政治文化特指政治活动 中的主观性领域,是包括政治思想意识、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三个核心要素的有机整体。本文拟对中日两国的政 治文化进行一番分析,指出中日政治文化互动,将有利于两国人民加深相互认识,促进相互理解。 一、中日两国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任何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继承性,每一个国 家的政治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本国传统文化的痕迹。 解释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日两国为何会有不同的政治文化,需要沿着历史的轨迹,回顾中日政治文化形成、延续、变迁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由于经济、政治结构是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因而本文以中日两国社会发生根本转变的历史时期,作为划分两国政治文化形成、延续、变迁的依据。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追溯到春秋战 国时代。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儒家、法家的政治思想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各家学派的观点,提出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兼容道家合理思想的“大一统”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 社会政治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德 治政治文化相适应,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大一统、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19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封建君主政治面临崩溃瓦解。西方的思想、文化随着西方的资本、炮舰进入中国,促进了人们政治观念的更新。“西学东渐” 使中国近代民主意识有所觉醒,但还没有超出传统儒学思想的框架,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真正标志着近代民 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专制 制度的思想根基,为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

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

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 ——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共性与特殊性 摘要:进入2 1世纪以来,特殊教育已不是最初意义上的特殊教育。这是因为人类始终是在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殊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特殊教育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骨干力量,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这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必须要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到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视管理、研究管理并提升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以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等来自不同方面的要求和希望。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管理、普通学校 一、何为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特殊教育实施对象的范围也因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而有差异,有的国家或地区提出了“零拒绝”的目标,即认为所有残疾儿童都应该接受免费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义务教育。各级公立学校都要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和有关服务,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拒绝他们入学。中国实施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盲、聋、哑、

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设有盲聋哑学校、低能儿学校或低常儿童班、弱智儿童班,以及工读学校等。 二、何为学校管理 人类自从有了学校,学校管理作为一种实务,就必然存在,学校管理与学校教育相伴始终。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追求高效益(率)的要求,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的作用已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学校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学校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管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和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又称宏观的学校管理,而学校自身内部的管理即为微观的或狭义的学校管理。 什么是学校管理,诸多学者做出了回答,尽管表述不一,但基本涵义是一致的。这里仅引用被广为认可的张济正先生对学校管理所做的定义为例,“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一)学校管理的特点。 学校管理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有很多共性特点。但是,学校管理也有其独特性,这些方面构成了学校管理的特点或特性,我国许多学者对此有过论述。如,学校管理的主要特性有:(1)教育性。这是学校管理区别于其他行业管理的显著特点。学校管理的工作是教育人的工作,学校管理是对育人工作的管理,即所谓管理育人。(2)创造性。育人管理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更需要管理者的创造性思维和随机性决策。(3)多维性。现代学校管理,应是一种开放性、多维性、立体性的行为。②又如:(1)管理活动的教育性;(2)管理内容的综合性;(3)管理指标的模糊性;(4)管理效益的后延性。③再如,学校管理的

中日环境管理制度的对比研究

中日环境管理制度的对比研究与借鉴摘要:日本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它们利用这些政策和制度卓有成效地推进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日本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在环境管理上学习日本的经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日本环境管理启示 一、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概述 中国目前实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规划与计划制度、环保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等等。下面择要分类评述。 (一)指令控制制度。包括以下几种具体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国务院1998年l1月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规定所有建设项目建设前必须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提出防治方案,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建设单位提出,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报环境主管部门批准。十几年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已经从过去单一项目的评价转为区域性的综合评价;从过去单纯建设项目评价发展到规划、政策评价。 2.总量控制制度。它是指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自净化能力,依据环境质量标准,把污染排放总量限制在自然环境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我国实行的是容量、目标、行业3种形式的总量控制。控制对象包括12种污染物,其中大气污染物指标3个、废水污染物指标8个、固体废物指标1个. 3.“三同时”制度。该制度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只有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才能保证项目建成后的污染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这是我国独创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4.限期治理制度。它是指对特定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依法要求污染者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这项制度的实施,一般采取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的形式,或者采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政府部门的限期治理决定。 5.排污许可证制度。该制度在中国已经试行多年,1988年国家环保局颁发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和1989年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局颁发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对排污许可证制度做了规定。规定指出,“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必须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环境保护部门收到排污登记表后,经调查核实,对不超

美英政治制度比较

美英政治制度比较 李晓东 摘要:英美两国同属西方文明体系,两国政治制度是也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建设颇具影响。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西方政治文明,不断借鉴西方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加快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 关键词:英美政治制度比较 英国曾雄霸世界一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它已经雄风不再。但二战后,英国重振雄风的努力从未停止过,英国资本主义的活力也未丧失殆尽,及至今日,它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容忽视。这些同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在行政、立法和司法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起的一套较为成熟的政治制度有极大关系,可以说,适应英国社会需要的政治制度是它雄霸世界的重要基础。美国自1789年成立联邦政府以来虽然只有短短200 多年的历史,但己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与此同时,在继承西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从而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英美两国同是西方大国,又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的政治文明不仅对本国而且对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建设颇具影响。今天,中国在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并借鉴西方和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英美两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上的经验对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能够加深对政治文明的理解,更加有针对性的加于借鉴。 一、英美两国国家形式比较 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工具。国家一经建立,统治阶级势必要随之建立起适应自身利益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相应的国家结构。这种与统治阶级利益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及相应的国家结构就是国家形式。国家形式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即政体;另一方面是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机关与地方机关之间的关系结构,即国家结构。 1、英美两国政体比较。 政体指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各国政体在形式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国家权力主体的设置、产生、组织、运行方式等方面。比如、在当代西方国家,有以议会立法机构作为权力主体的政体形式,也有以国家元首作为权力主体形成的政体。 当代西方国家的政体主要分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种。英国是西方最早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其政体经历了从 1 7世纪末到1 8世纪上半叶数十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通过与封建专制统治进行长期斗争,于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这一政体的法律依据主要是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和1701 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其后,历经演变,直到18 世纪,行政权才开始从国王手里转到责任内阁手中。此后,英国议会、内阁、国王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才最终确立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美国是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国家。这一体制的特点是:第一,总统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直接任命并领导内阁,内阁对总统负责,内阁中可不设总理职位。第二,在总统制政体下,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权力分离,并相互制约。 2、英美两国国家结构比较。 西方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单一制和复合制。 英国是单一制国家。它有单一的宪法,有统一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国内各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均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实行独立的权力,对

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 一、政党 1.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围绕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或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2.政党产生的原因: 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是考察政党产生的首要因素。 ②从政治转变的角度看,现代的政治竞争不仅要依靠政治领的魅力与才干,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党作为后盾,政治领袖才能产生,政治人才才能被纳用。 ③从政治参与的角度看,必须有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的政党才能实现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 3.政党产生的客观条件: ①合法性的危机, ②参与的危机, ③整合的危机。 4.国家政治环境对政党的影响: ①当国家的统治权利,属于君主和独裁者是,人民几乎无法参政治,有志之士自然无法从合法的途径来取得改造政治化境的权利,也没有合法渠道进行表达。 ②当一个国家面临强敌压境,即将被瓜分或被消灭的情况下,或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对这个国家的政党的形成,也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③封建君主统治或独裁统治被推翻后,或长期的党禁被迫解除后,人们一旦获得结社政党参政的权利后,也会产生政党。 ④当对外的民族战争取得胜利时,这种国家政治化境的重大变化,也会促使党派产生。 ⑤一个国家的对外侵略战争失败所发生的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也可能为政党的产生提供机遇。 5.政党组织的条件: ①是要有一个完备的理论纲领 ②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领袖或领袖集团 ③是要有各级骨干组成的层级节制的组织体系 ④是有一个上通下达的信息传输渠道 ⑤是要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成员 6.政党的组织结构: ①基层组织 ②中间组织(即地方组织) ③中央组织 ④议会党团 ⑤党员和党务人员 7.议会党团的作用: ①建立议会中党的领导机构 ②决定立法、预算等政策 ③沟通该党同该党议员之间的意见,统一该党议员的行动

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

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 柯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摘要] 地方自治自20世纪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推动下,地方自治取得长足发展。地方自治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百年,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本文试对中日地方自治制度的共性及差异方面进行梳理与比较,指出日本地方自治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地方自治制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中日地方自治;共性;差异性;启示 所谓地方自治制度,是指中央政府依法将一部分涉及地方利益的权力及行使这些权力所必要的物质手段转交给直接普选产生的地方自治机关,由该自治机关对本地区自治范围内的公共事务实行自主管理的一种制度。日本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推动下,通过了《日本国宪法》、《地方自治法》,确立了地方自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的体制。我国早在清末就有了地方自治的萌芽,由于反动势力十分强大、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只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方自治的发展才步入正轨,并在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中日两国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不同,地方自治制度呈现各自特点,如何以对方之长补已之短,吸取经验及教训,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地方自治制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中日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地方自治是国家对于地方行政单位所采取的一种管理形式,实行自治的地方行政单位,可以通过由地方居民组成的“地方自治体”选举自己的代议、行政机关,对该地方的行政事务实行“自主”管理,但其权限要宪法和法律有关规定制约。地方自治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百年,其发展过程可分为清末时期、民初及北京政府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四个阶段。中国地方自治的介入者包括了历届政府、各政治派别、众多学者,他们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因此,地方自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在西方文明的启示和中西国力对比的强烈刺激之下,清政府于1909年和1910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和《京师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开始实行地方自治,实行自治的地方机构设议事会、董事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议事会有权制定本区域的自治规约、议决事件。清末地方自治的筹办和实行无疑是利国利民之举,既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改革地方制度的尝试,是清末政制改革潮流中的一支。同时,地方自治的开办对改变基层农村的落后状态、促进文明、开启民智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当时实行地方自治的社会基础尚属薄弱,各省筹办的地方自治很多有名无实,反而形成了一些流弊。 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自治主要体现在各级自治机构的设立及组织上。一是省制。1913年4月,颁布《省议会暂行法》,各省先后成立省议会作为省的自治机关。二是县制。民国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