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生物 第1-2章 走近细胞 组成细胞的分子阶段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1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生物 第1-2章 走近细胞 组成细胞的分子阶段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1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生物 第1-2章 走近细胞 组成细胞的分子阶段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1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生物 第1-2章 走近细胞 组成细胞的分子阶段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1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生物第1-2章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阶段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1

(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事实中,不支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观点的是(A)

A.HIV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B.乙肝病毒依赖人体肝细胞生活

C.草履虫会逃避有害刺激 D.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

解析:A项描述的是HIV的结构组成,未涉及其生命活动;乙肝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活细胞;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均可完成全部生命活动;精子和卵细胞参与多细胞生物的遗传活动。

2.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生命系统中各生物体均具有多种组织和系统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蛋白质、核酸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D.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各生物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解析:植物无系统这一层次。病毒离开寄主细胞单独存在时,不能进行任何生命活动,也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组成生命的生物大分子不具有生命,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不同的生物有各自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病原体,下图为该病原体的结构模式图。该生物属于(A)

A.细菌 B.草履虫 C.病毒 D.水绵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物只有拟核,这是原核生物的特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草履虫、水绵是真核生物。

4.在治疗创伤的中药方剂中,雄性羚羊角或犀牛角的用量极少,但是缺少这味药,疗效将大大下降甚至无效。已知动物的角主要是由死亡细胞的角化(变性)蛋白质组成的,则羚羊角等的有效成分最可能是(C)

A.特殊活性蛋白质 B.DNA C.微量元素类 D.大量元素类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物质的用量少,但作用显著。由此可推测该有效成分最可能是微量元素类。

5.观察水绵细胞时,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物像大小、细胞数目和视野亮度的变化是(B)

A.变大、变多、变亮 B.变大、变少、变暗

C.变小、变多、变亮 D.变小、变多、变暗

解析: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后,物像会变大,细胞数目会变少,视野亮度会变暗。

6.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时,对实验材料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甘蔗茎的薄壁细胞、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解析:甘蔗、甜菜虽含糖多,但主要为蔗糖,而蔗糖为非还原糖,所以不能作为本实验的材料。

7.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脂肪的切片法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C.鉴定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在使用苏丹Ⅲ鉴定脂肪的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

解析:鉴定还原糖时甲液与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8.某蛋白质由三条肽链组成(如图),共含有48个氨基酸,那么该蛋白质形成过程中共计脱去水分子的个数是(C)

A.44个 B.45个 C.46个 D.47个

解析:三条肽链中有一个是环肽,环肽脱去水分子数等于氨基酸数,所以脱水数目是48-2=46(个)。

9.一条肽链的分子式为C22H34O13N6,其水解产物中只含有下列3种氨基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 .合成1个C 22H 34O 13N 6分子将产生5个水分子

B .在细胞中合成1个

C 22H 34O 13N 6分子要形成5个肽键

C .1个C 22H 34O 13N 6分子完全水解后可以产生3个谷氨酸

D .1个C 22H 34O 13N 6分子中存在1个游离的氨基和3个游离的羧基

解析:三种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氨基,N 的总数为6个,说明含有6个氨基酸,要形成一条肽链脱去5分子的水,形成五个肽键; 6个氨基酸形成的肽链有13个O ,则含有3个谷氨酸;三个谷氨酸多出3个羧基加上游离的一个羧基,该分子中共有4个游离的羧基。

10.分析多肽E 和多肽F 得到以下结果(单位:个):

多肽E 和多肽F 中氨基酸的个数最可能是(D )

A .199和181

B .340和281

C .58和53

D .51和49

解析:多肽的肽键中含有N 元素,另外R 基中可能还含有氨基,氨基中含有N 元素,E 的R 基中含有2个氨基,所以E 可能是由51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同理F 可能是由49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

11.水稻叶肉细胞中的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若将水稻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以得到(A )

A .1种五碳糖

B .5种含氮碱基

C .4种核苷酸

D .8种核苷酸

解析:水稻的遗传物质是DNA ,构成DNA 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后得到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的碱基。

12.某植物体内可以完成下列反应式:(其中◇、○代表不同的单糖),则◇—○代表的二糖可能是(C )

◇—○+水――→酶◇+○

A .麦芽糖

B .乳糖

C .蔗糖

D .B 和C

解析:麦芽糖水解后产生两分子葡萄糖,乳糖水解后产生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蔗糖水解后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而乳糖是动物体内所特有的二糖。

13.甲物质分子式为C 12H 22O 11,乙物质分子式为C 57H 110O 6。若这两种物质作为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在相同条件下,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被彻底氧化分解时,甲物质比乙物质

(A )

A .耗氧少,产生能量少

B .耗氧多,产生能量多

C .耗氧多,产生能量少

D .耗氧少,产生能量多

解析:甲物质为糖类,乙物质为脂肪。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氧化分解时,耗氧量比糖类多,产生的能量也比糖类多。

14.三类营养物质氧化时释放能量与耗氧量如下表:

据上表内容不能作出的判断是(A)

A.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耗氧量的多少可能与它们含有的元素比例不同有关

C.体内外蛋白质分解释放能量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分解产物不完全相同

D.同质量时,脂肪贮存能量最多

解析:表中数据只是反映了体内或体外氧化放能情况及耗氧量,无法说明哪种物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而B、C、D三项的解释与表中信息相对应,属于可作出的判断。

15.某50肽中有2个丙氨酸(NH2CHCH3COOH),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到几种不同的有机产物,其中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关于该过程产生的全部有机物中,有关原子、基团或肽键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D)

A.肽键数目减少4个 B.氢原子数目增加8个

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4个 D.氧原子数目增加2个

解析:据图分析,脱去两个丙氨酸形成三个游离的氨基酸,两条肽链,一条由20个氨基酸组成,含19个肽键,另一条由27个氨基酸组成,含有26个肽键。原有49个肽键,肽键数目减少4个;断4个肽键需要4个H2O分子,所以氢原子数目增加8个,氧原子增加4个;氨基和羧基原各有一个,现各有5个,分别增加4个。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BD)

A.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人体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

B.每种大量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都是相同的

C.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D.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碳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其在细胞鲜重中的含量总是最多的

解析:微量元素也是生物体的必需元素,其缺乏时也会导致相应的病症,A错。各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是不同的,B错。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D错。

17.下列关于细胞内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ABD)

A.蔗糖水解后的产物均不具有还原性 B.麦芽糖是构成纤维素的基本单位

C.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都有的单糖 D.糖类物质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解析:蔗糖水解后的产物果糖和葡萄糖都是还原糖,A错。构成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B错;脱氧核糖是构成DNA的成分之一,DNA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C对;有些糖类不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如纤维素、核糖等,D错。

18.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C)

A.在探索外星空间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始终把寻找水作为关键的一环,这是因为生化反应必须在水中进行

B.水是细胞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C.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D.一个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二环多肽,水解需要m-2个水分子

解析: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A对。蛋白质是细胞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B错。自由水与结合水可相互转化,C对。环状肽中所含肽键数=氨基酸数,因此一个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二环多肽,水解需要m个水分子,D错。

19.元素和化合物是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CD)

A.磷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它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B.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它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C.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D.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它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解析:甘油和脂肪酸是脂肪的组成单位,A错;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D错。

20.某研究人员对玉米组织、小白鼠组织、T2噬菌体、乳酸菌、酵母菌五种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下相关分析结论正确的是(ABD)

A.含有水、DNA、RNA、肝糖原、蛋白质等成分的样品是小白鼠组织

B.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成分的样品是T2噬菌体

C.含有水、DNA、RNA、蛋白质、纤维素等成分的样品是玉米组织和乳酸菌

D.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样品是玉米组织、小白鼠组织、乳酸菌和酵母菌

解析: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核酸既有DNA又有RNA,蛋白质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肝糖原只存在于动物中,A对;T2噬菌体只含DNA和蛋白质,B对;纤维素只存在于植物中,乳酸菌中没有纤维素,C错;D中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故均含DNA 和RNA。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35分)

21.(8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多选)乙图是一个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判断该生物(BC)

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B.有细胞核,可能是单细胞生物

C.一定不是原核细胞 D.有细胞壁是植物

(2)甲、乙两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属于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判断的主要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细胞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甲无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乙有。

解析:(1)观察乙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有伸出的伪足,应为动物细胞。(2)甲图是细菌细胞结构图,与乙图相比,甲图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是原

核细胞。(3)甲、乙的统一性表现在:均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均以DNA为遗传物质。

(4)它们的差异性表现在:甲没有核膜,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

答案:(1)BC (2)甲乙甲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乙有(3)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分子(4)核膜染色体

22.(9分)如图是一种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化合物的具体名称是________,组成该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其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化合物的基本连接键是__________,是由一个__________________与另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脱去一分子____________形成的。

(3)如果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则组成该化合物的基本单位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

解析:(1)该化合物含两个肽键,由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所以为三肽;多肽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为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2)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为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提供一个—H,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提供一个—OH,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3)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X,那么a=3X-2×18,则X=(a+36)/3。

答案:(1)三肽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2)肽键氨基酸分子的氨基氨基酸分子的羧基水(3)(a+36)/3(或a/3+12) 23.(9分)如图所示的图解表示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其作用,a、b、c、d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C代表不同的生物大分子,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是________,在动物细胞内,与物质A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________。若物质A在动物、植物细胞均含有,并作为细胞内的最理想的储存能量的物质,不仅含能量多而且体积较小,则A是________。

(2)物质b是________,其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种B 分子由n个b分子(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组成的2条链组成,则该B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c在人体细胞中共有________种,分子中______________不同,决定了c的种类不同。

(4)物质C分子结构的特异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解析:a、b、c、d分别为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和性激素,A、B、C分别为淀粉、蛋白质、DNA。淀粉和糖原分别是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都由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但只有脂肪才是最理想的储能物质。B(蛋白质)的形成,共脱掉(n-2)个水分子,因此相对分子质量是mn-(n-2)×18。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答案:(1)葡萄糖糖原脂肪(2)氨基酸

mn-(n-2)×18(3)4 含氮碱基

(4)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

24.(9分)(2014·江门高一检测)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进行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1:探究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

实验2:证明血液中存在葡萄糖。

现提供:新取尿液样品、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清水、试管、离心机、三脚架、大烧杯、火柴、酒精灯、石棉网等。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上述两个实验均需要增加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__,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2的实验步骤。

①取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于试管中;

②用离心机进行离心,获得上清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2的过程比实验1复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葡萄糖是可溶性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能生成砖红色沉淀。血液呈红色,若直接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产生的现象与血液颜色一致,不易观察,必须要经过离心分离过程。

答案:(1)斐林试剂葡萄糖是可溶性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能生成砖红色沉淀(2)①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③取上清液,加入斐林试剂后在水浴中加热,观察实验现象(3)血液呈红色,若直接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产生的现象与血液颜色一致,不易观察,必须要经过离心分离过程。尿液的颜色不会干扰显色反应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总结

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第一节微管 真核细胞中细胞骨架成分之一。是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柱状结构。还能装配成纤毛、鞭毛、基体、中心体、纺锤体等结构,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分裂等。微管蛋白与微观的结构 存在:所有真核细胞,脊椎动物的脑组织中最多。 直径:24-26纳米中空小管 基本构件:微管蛋白α、β异二聚体。13根原纤维合拢成一段微管。 极性:增长快的为正端,另一端为负端。(与细胞器定位分布、物质运输方向灯微管功能密切相关) γ微管蛋白:定位于微管组织中心,对微管的形成、数量、位置、极性的确定、细胞分裂有重要作用。 存在形式:单管(存在于细胞质,不稳定)、二联管(AB两根单管构成,主要分布于纤毛和鞭毛)、三联管(ABC三根单管组成,分布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基体中) 一、微管结合蛋白 碱性微管结合区域:明显加速微管的成核作用。 酸性突出区域:决定微管在成束时的间距大小 种类:MAP-1,MAP-2,MAP-4,tau 不同的微管结合蛋白在细胞中有不同的分布区域:tau只存在于轴突中,MAP-2则分布于胞体和树突中。 三,微管的装配的动力学 装配特点:动态不稳定性 装配过程:1、成核期(延迟期)α和β微管蛋白聚合成短的寡聚体结构,及核心的形成,接着二聚体再起两端和侧面增加使其扩展成片状带当片状带加宽至13根原纤维时,即合拢成一段微管。是限速过程。 2、聚合期(延长期)细胞内高浓度的游离微管蛋白聚合速度大于解聚速度,新的二聚体不断加到微管正端使其延长。 3、稳定期(平衡期)胞质中游离的微管蛋白达到临界浓度,围观的组装与去组装速度相等(一)微管装配的起始点是微管组织中心 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为微管组织中心。 作用: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装配过程中的成核。 γTuRC:刺激微管核心形成,包裹微管负端,阻止微管蛋白的渗入。可能影响微管从中心体上释放。 中心体:包括中心粒,中心粒旁物质。间期位于细胞核的附近,分裂期位于纺锤体的两极。星状体:新生微管从中心体发出星型结构

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细胞生物学教案 (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606424885.html,)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结构概观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细胞膜 第五章物质运输与信号传递 第六章基质与内膜 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八章核与染色体 第九章核糖体 第十章细胞骨架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调控 第十二章细胞分化 第十三章细胞衰老与凋亡

前言 依照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学计划,我们开设细胞生物学。 一、学科本身的重要性 要最终阐明生命现象,必须在细胞水平上。细胞是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寓于细胞之中,只有把各种生命活动同细胞结构相联系,才能在细胞水平上阐明各种生命现象。世界著名生物学家Wilson(德国人)曾说过:“一切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二、学科发展特点 细胞生物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浩繁且更新迅速。它同生物化学、遗传学形成生命科学的鼎立三足,既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又是生命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 三、欲达到的目的 通过系统地学习细胞生物学,丰富细胞学知识,以适应当代人类社会知识结构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考研做准备。 本课程讲授51学时,实验21学时,共72学时。 参考资料 1 De.Robertis,《细胞生物学》,1965年(第四版);1980年(第七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 Avers,“Molecular Cell Biology”, 1986年 3 Alberts,《细胞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1989年 4 Darnell,《分子细胞生物学》,1986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版)“Molecular Cell Biology”5郑国錩,细胞生物学,1980年,高教出版社;1992年,再版 6 郝水,细胞生物学教程,1983年,高教出版社 7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基础,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8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再版 9 汪堃仁等,细胞生物学,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再版 11 郑国錩、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进展》, 12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动态》,从1997年起(1—3卷),北师大出版社 13徐承水等,《分子细胞生物学手册》1992,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4徐承水等,《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1995,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5徐承水,《细胞超微结构研究》2000,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 学术期刊、杂志 国外:Cell、Science、Nature、J.Cell Biol.、J.Mol. Biol. 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等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复习资料全

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细胞生物学定义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 / 超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史(代表人物及其发现) 1、细胞的发现。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细胞。 2、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细胞学说 3、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4、实验细胞学时期。摩尔根建立基因学说。 5、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除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生命体外),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二)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活动以物质代谢为基础;以能量代谢(ATP)为动力;以信息调控为机制。 (三)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四)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五)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病毒也适合)。结构破坏的细胞不能生存;单独的细胞器不能长期培养。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的细胞都有相似的化学组成 2)所有细胞表面均有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 + 镶嵌蛋白质) 3)均含有 DNA 与 RNA 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4)均含有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5)所有细胞的增殖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 三、原核细胞的基本特征 1、遗传的信息量小,一个环状 DNA 构成; 2、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 原核生物的代表: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放线菌、蓝藻等

细胞生物学 翟中和版 总结笔记第七章

Cel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 第七章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细胞内被膜区分类:细胞质基质、细胞内膜系统、有膜包被的细胞器 第一节细胞质基质的含义和功能 一、细胞质基质的含义 (1)含义: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除去可分辨的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 主要含有: (1)与代谢有关的许多酶 (2)与维持细胞形态和物质运输有关的细胞质骨架结构

细胞质基质是一个高度有序的体系,细胞质骨架纤维贯穿在粘稠的蛋白质胶体中,多数的蛋白质直接或间接地与骨架结合,或与生物膜结合,从而完成特定的功能。细胞质基质主要是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等相互联系形成的结构体系,蛋白质和其他分子以凝聚或暂时的凝聚状态存在,与周围溶液的分子处于动态平衡。 差速离心获得的胞质溶胶的组分和细胞质基质溶液成分很大不同。胞质溶胶中的多数蛋白质可能通过弱键结合在基质的骨架纤维上。 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1)蛋白质分选和转运 N端有信号序列的蛋白质合成之后转移到内质网上,通过膜泡运输的方式再转运到高尔基体。其他蛋白质的合成都在细胞质基质完成,并根据自身信号转运到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中,也有些蛋白驻留在细胞质基质中。

(2)锚定细胞质骨架 (3)蛋白的修饰、选择性降解 1 蛋白质的修饰 辅基、辅酶与蛋白的结合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糖基化 N端甲基化(防止水解) 酰基化 2 控制蛋白质寿命 N端第一个氨基酸残基决定寿命 细胞质基质能够识别N端不稳定的氨基酸信号将其降解,依赖于泛素降解途径 3 降解变性和错误折叠的蛋白质 4 修复变性和错误折叠的蛋白

热休克蛋白的作用 第二节细胞内膜系统及其功能 细胞内膜系统是指在结构、功能乃至发生上相互关联、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研究方法:电镜技术免疫标记和放射自显影离心技术和遗传突变体分析 一、内质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内质网是由封闭的管状或扁平囊状膜系统及其包被的腔形成的互相沟通的三维网络结构。 (一)内质网的两种基本类型 糙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 糙面内质网:扁囊状整齐附着有大量核糖体 功能:合成分泌性蛋白和膜蛋白光面内质网:分支管状,小

细胞生物学第一章 绪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 2.细胞学说(cell theory) 3.医学细胞生物学( medical cell biology) 4.蛋白质组(proteome) 5.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 6.组蛋白密码(histone code) 二、单项选择题 1.发现细胞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 A.1665,R.Hooke B.1673,A.Van Leeuwenhoek C.1831,R.Brown D.1855,R.Virchow E.1864, H. Von Mohl 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基因组 C.蛋白质组 D.染色体 E.基因 3.细胞生物学发展过程的实验细胞学阶段的主要标志是 A.研制成功第一台光学显微镜 B.观察到活体细胞 C.利用各种实验手段研究细胞的生化代谢过程及生理功能 D.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E.明确了遗传信息流向的“中心法则 4.发表了“中心法则”的是 A.F.Crick B. G.Gamow C. J.Watson D.M.J.Schleiden E. T.Schwan 5.细胞学说的建立发生于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E.20世纪 6.使细胞生物学研究深入到亚细胞水平的是 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技术 C.DNA重组技术 D.DNA序列分析技术 E.体细胞克隆技术 7.下列与细胞骨架网状结构的发现有关的技术是 A.光学显微镜 B.原子力显微镜 C.扫描隧道显微镜 D.分子生物学技术 E.超高压电子显微镜 8.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于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汇总

一、独立的生命单位 细胞是包含了全部生命信息和体现所有基本特点的独立的生命单位。 细胞包含3个体系: ●遗传信息的复制、维持和表达体系 ●新陈代谢体系 ●构成维持生命结构有序性体系,如细胞骨架系统 真核细胞是如何进化来的? 共生假说:认为真核细胞是一种复合体,它是若干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祖先的胞质共生 的结果 渐进式进化:认为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是一种渐进、直接进化的过程。 根据分子分类研究结果,却认为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古细菌细胞同属于由共同祖先平行 进化而来的种类。 二、限制细胞大小的自然规律 ● Relationship Between Cells Volume(细胞体积) 一个生活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独立生活功能,最低限度需要容纳下为自身生存和繁殖 所必须的足够的DNA、蛋白质分子以及其他内部结构的空间(最低限度需要500~1000种不 同类型的酶和蛋白质)。 ● Cell Surface Area(表面积) 细胞必须有足够的表面积才能从环境中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细胞维持体积的相对恒定 1~10μm之间,而真核细胞的直径平均为3~30μm; ,如人的卵细胞直径只有0.1mm,而鸵鸟的卵细胞的直 径则有5cm; ,不依生物个体的大小而增大或缩小。如人、牛、马、 鼠、象的肾细胞、肝细胞的大小基本相同; ,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把这种 现象为“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细胞化学成分 水:85% 无机盐:1.5% 蛋白质:10% 脂质:2% 糖类:0.4% DNA: 0.4% RNA : 0.7% 三、原核细胞 主要特点 1.遗传物质仅一个环状DNA 2.无核膜,有细胞壁 3.无细胞器, 无细胞骨架 4.以无丝分裂或出芽繁殖 代表生物:支原体、细菌、蓝藻 四、真核细胞 三大结构体系 生物膜系统质膜、内膜系统(细胞器) 遗传信息表达系统染色质(体)、核糖体、mRNA、tRNA等等 细胞骨架系统胞质骨架、核骨架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总结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能量转换 一、基本特征 1.詹纳斯绿Janus Green B 一种活体染色剂,专一用于线粒体的染色。它可以和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结合,从而出现蓝绿色。 2.结构 1)外膜(outer membrane):线粒体最外层所包绕的一层单位膜,厚约5~7nm,光滑平整。 在组成上,外膜的脂质和蛋白质成分各占1/2。 2)内膜向基质折叠形成特定的内部空间内膜(inner membrane)比外膜稍薄,平均厚 4.5nm,也是一层单位膜。内膜的化学组成中20%是脂类,80%是蛋白质。(基粒分为头 部、柄部和基片三部分,是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复合体。基粒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酶复合体) 3)基质为物质氧化代谢提供场所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 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还含有线粒体独特的双链环状DNA、核糖体,这些构成了线粒体相对独立的遗传信息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 4)内外膜转位接触点:核编码蛋白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 3.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 1)线粒体基因的转录 i.线粒体mRNA不含内含子,也很少有非翻译区 ii.每个mRNA5ˊ端的起始密码为AUG(或AUA),起始氨基酸为甲酰甲硫氨酸 iii.线粒体的遗传密码也与核基因不完全相同 iv.UAA的终止密码位于mRNA的3ˊ端。某些情况下,一个碱基U就是mtDNA体系中的终止密码子 v.线粒体与核密码子编码氨基酸三联体密码有差异 2)线粒体DNA的复制 mtDNA的复制起始点被分成两半,个是在重链上,称为重链复制起始点(O H),位于环的顶部,顺时针合成;一个是在轻链上,称为轻链复制起始点(O L),位于环L的“8点钟”位置,逆时针合成。D型复制。mtDNA复制不受细胞周期影响。 4.线粒体靶序列引导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1)核编码蛋白在进入线粒体需要分子伴侣蛋白的协助 线粒体含有4个蛋白质输入的亚区域: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第七章

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1.名词解释:细胞骨架、微管组织中心(MTOC)、γ-微管蛋白环形复合体(γ-TuRC)、中心体、踏车运动、驱动蛋白、动力蛋白。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由3种不同的蛋白纤维结构组成——微管、微丝、中间丝。 ※微管组织中心:微管的聚合从特异性核心形成位点开始,主要是中心体、纤毛的基体。帮助微管装配的成核。 ※γ-微管蛋白环形复合体:可形成10~13个γ-微管蛋白分子的环形结构(螺旋花排列),组成一个开放的环状模板,与围观具有相同直径。可刺激微管核心形成,包裹微管负端,阻止微管蛋白渗入。还能影响微管从中心粒上释放。 ※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决定微管形成的一种细胞器,包括中心粒和中心粒旁物质。两个桶状、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包埋在中心粒旁物质中。在细胞间期,中心体位于细胞核附近,在有丝分裂期,位于纺锤体的两极。 ※踏车运动:微管的聚合与解聚持续进行,经常是一端聚合,为正端;另一端解聚,是负端,这种微管装配方式,称“踏车运动”。 ※细胞内各细胞器和所有的物质转运都与微管密切相关;微管的物质运输由微管动力蛋白(或马达蛋白)完成,共有几十种,可分为三大家族:驱动蛋白kinesin,动力蛋白dynein和肌球蛋白myosin家族(肌球蛋白以肌动蛋白纤维为运行轨道) 驱动蛋白与动力蛋白的两个球状头部是与微管专一结合,具有

ATP酶活性,水解ATP供能完成与微管结合、解离、再结合的动作。 驱动蛋白: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一对与微管结合的球状头部——ATP水解酶,水解ATP产生能量进行运动;将货物由负端运输向正端。 动力蛋白: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最快的分子运输蛋白。由两条重链和几种中等链、轻链组成,头部具有ATP水解酶活性。沿着微管的正端向负端移动。为物质运输,也为纤毛运动提供动力。在分裂间期,参与细胞器的定位和转运。 2.三种骨架蛋白的分布如何? 微丝: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膜的内侧。 微管:主要分布在核周围,并呈放射状向胞质四周扩散。 中间纤维:分布在整个细胞中。 3.微管由哪三种微管蛋白组成?各有什么结构功能特点? α管蛋白,β管蛋白,γ管蛋白。 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各有一个GTP结合位点。 α-微管蛋白的GTP不进行水解也不进行交换;β-微管蛋白的GTP 可水解呈GDP,而此GDP也可换成GTP,这一变换对微管的动态性有重要作用。 γ管蛋白定位于微管组织中心,对微管的形成、数量、位置、极性、细胞分裂有重要作用。 4.哪一种微管蛋白有GTP酶活性? β-微管蛋白。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完美版)笔记

细胞生物学教案 .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2 了解本学科的来龙去脉(发展史及发展前景); 3 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重大事件和名词。 教学重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与现状 一、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1.细胞学(Cytology):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活史的科学 2.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运用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成就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从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各种生命活动规律。 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 细胞核、染色体及基因表达基因表达与调控是目前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相结合的最活跃领域。 2.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膜及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问题(“膜学”)。 3. 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胞质骨架、核骨架的装配调节问题和对细胞行使多种功能的重要.性。 4. 细胞增殖及调控控制生物生长和发育的机理是研究癌变发生和逆转的重要途径(“再教育细胞”)。 5. 细胞分化及调控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为完整个体的问题。(细胞全能性) 6 .细胞衰老、凋亡及寿命问题。 7.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8. 细胞工程改造利用细胞的技术。生物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四大技术之一,而细胞工程又是生物技术的一大领域。目前已利用该技术取得了重大成就(培育新品种,单克隆抗体等),所谓21世纪是生物学时代,将主要体现在细胞工程方面。 三、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 1. 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 2. 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 3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 4 .细胞结构体系的装配。 第二节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细胞生物学研究简史1.细胞学创立时期 19世纪以及更前的时期(1665—1875),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 2. 细胞学经典时期20世纪前半世纪(1875—1900),主要是实验细胞学时期; 3. 实验细胞学时期(1900—1953); 4. 分子细胞学时期(1953至今)。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试题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试题 一.填空题 1.原核细胞的呼吸链定位在()上,而真核细胞则位于()上。 2.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电子传递的四个复合物分别称之为(),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 3.线粒体和叶绿体一样,都是具有()层膜结构的细胞器,都能传递()并产生(),不过二者产生能量的动力不同,前者称为(),能源来自(),后者称为(),能源来自()。从产生能量的部位来看,线粒体是发生在()上,而叶绿体是发生在()上。能量的储存,都需要借助偶联因子,但线粒体偶联因子的取向是(),所以H+是顺浓度梯度回流的方向从(),而叶绿体的偶联因子的取向是(),故H+是顺浓度梯度回流的方向从(),从产生ATP所需的质子来说,线粒体只需要()个H+即可产生一个ATP,而叶绿体则需要()个H+。4.线粒体中蛋白质的合成类似于(),其实氨基酸为()。 5.线粒体的增殖,大约有()()()几种方式。 6.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分为四大步骤:()()()() 7.有三类原核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是()()()。 8.线粒体外膜的标志酶是(),内膜的标志酶是(),膜间隙的标志酶是(),基质的标志酶是()。 9.叶绿体有三种不同的膜,它们分别是()()()。 10.实验证明组成叶绿体的蛋白质有()()()三种合成方式。 二.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 2.暗反应 3.电子传递链 4.光反应 5.氧化磷酸化 6.光合作用 7.质体 8.呼吸链 9.卡尔文循环 10.细胞色素 三.简答题 1.简述F0-F1ATP酶复合体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2.线粒体的遗传密码与通用遗传密码的基本区别。 3.怎样解释含有氯霉素的培养液中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活力比对照组高? 4.列表比较氧化磷酸化与光合磷酸化的异同。 5.什么是进化假说或称经典假说,分化假说? 6.简述光合系统Ⅱ的结构及其功能. 四.综合题 1.为什么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2.比较叶绿体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同.

细胞生物学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胞衰老:细胞衰老又称老化,是细胞的一个基本的生命现象。是指细胞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和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趋向死亡的不可逆的现象。 2、Hayflick界限:由Hayflick等人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细胞,至少是培养的细胞,不是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 3、致密体:衰老细胞中常见的一种结构,绝大多数动物细胞在衰老时都会有致密体的积累。致密体是由溶本科体或线粒体转化而来。多数致密体具单层膜且有阳性的磷酸酶反应,这和溶酶体是一致的;少数致密体仍可看到双层膜,有时嵴的结构也依稀可见,显然是由线粒体转化而来的。 4、端粒:端粒是具有特殊DNA序列并以一种特殊方式复制的染色体末端结构,由简单的富含T和G的DNA片段的重复序列组成。线性染色体复制时,端粒不被复制。因此,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就会随着细胞分裂而缩短。这个缩短的端粒传给细胞后,随着细胞的再次分裂进一步缩短。这样,染色体末端端粒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直到影响分裂走向衰老。 5、细胞死亡:细胞的死亡是指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束。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死亡有两种不同形式:细胞坏死或意外死亡,细胞凋亡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6、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多细胞有机体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是机体的一种基本生理机制,并贯穿于机体整个生命活动过程。 7、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结构体,形成过程是核染色质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段,与某些细胞器如线粒体一起聚集,为反折的细胞质膜所包围。从外观上看,细胞表面产生了许多泡状或芽状突起,以后,逐渐分隔,形成单个的凋亡小体。凋亡小体逐渐为邻近的细胞所吞噬并消化,不会影响周围的细胞,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8、DNA ladders:细胞凋亡的重要的生化特征,由于内源性的核酸内切酶活化,DNA被随机地在核小体的连接部位打断,DNA发生核小体间的断裂,结果产生含有不同数量核小体单位的片段,在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形成了特征性的DNA梯状条带(DNA ladders),其大小为180~200bp的整数倍。 9、细胞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通常指各种致病因子(物理的[辐射]、化学的[有毒物的侵袭]因素和生物因素[微生物感染]干扰和中断了细胞正常代谢活动而造成的细胞意外(非正常)死亡。 在细胞坏死时,细胞膨胀,外形不规则;溶酶体膜破坏,水解酶外溢;细胞膜破坏,胞浆外溢,侵袭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10、caspase 家族:caspase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组存在于胞质溶胶中的结构上相关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是一类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人的细胞中已发现十几种caspase,大多数都在细胞凋亡中起作用。caspase所有成员都具有共同的特点,活性中心是半胱氨酸残基,水解蛋白底物的位点是特异地断开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Caspase家族在正常条件下,以非活化的酶原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它们具有4个独特的结构域,当酶原被活化时,各个结构域之间发生裂解。Caspase的级联反应在调节和执行凋亡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11、bcl-2:bcl-2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名称来源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它最初是从人的滤泡性B细胞淋巴瘤中分离出来的,通常定位于人的第18号染色体,但由于发生染色体易位,使bcl-2与14号染色体上IgH基因并列导致过度表达。 bcl-2是一种原癌基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加速细胞增殖而致癌的癌基因,它是通过抵抗多种形式的细胞死亡,延长细胞寿命,使细胞数目累积增多来促进肿瘤形成的。

细胞生物学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习题

第十三章细胞衰老与凋亡 本章要点:本章着重阐述细胞生命的基本现象衰老与死亡。要求掌握细胞衰老的基本特征及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分子机制及检测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细胞衰老 2、Hayflick界限 3、致密体 4、端粒 5、细胞死亡 6、细胞凋亡 7、凋亡小体 8、DNA ladders 9、细胞坏死 10、caspase 家族 11、bcl-2 12、P53 二、填空题 1、体外培养的细胞的增殖能力与的年龄有关,也反映了细胞在体内的 状况;细胞衰老的决定因素存在于内;决定了细胞衰老的表达而不是细胞质。 2、衰老细胞的膜的减弱、能力降低;线粒体的数目,嵴呈状;核的体积、核膜、染色质。 3、端粒是由简单的富含和的DNA片段的序列组成;随着每次细胞分裂,端粒会。 4、端粒酶以自身的一段为模板,通过出一段端粒片段连接在染色体的端粒末端,从而保持了细胞的生长;人类正常组织的体细胞端粒酶活性。 5、ROS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和。 6、2002年的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颁给了两位英国科学家和一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7、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在形态学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和。 8、HIV进入人体后,引起CD4+T细胞数目的重要机制就是。 9、细胞凋亡最主要的生化特征是由于内源性的活化,被随机地在核小体的部位打断,结果产生含有不同数量的的片段,进行电泳时,产生了特征性的,其大小为的整倍数。 三、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细胞衰老结构变化的是()。 A、细胞核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增大 B、内质网呈弥散状 C、线粒体的数目随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减少 D、线粒体体积随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2、致密体属于() A、初级溶酶体 B、次级溶酶体 C、残体 D、都不对 3、端粒存在于()。 A、细胞质中 B、中心体 C、线粒体上 D、染色体上 4、细胞凋亡是指()。 A、细胞因年龄增加而导致正常死亡 B、细胞因损伤而导致死亡 C、细胞程序性死亡 D、细胞非程序性死亡 5、在caspase家族中,起细胞凋亡执行者作用的是()。 A、caspase1,4,11 B、caspase2,8,9 C、caspase3,6,7 D、caspase3,5,10 6、端粒存在于染色体DNA两端,是一富含()的简单重复序列。 A、U B、A C、T D、C

细胞生物学章节提要和思维导图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现状 一、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生命体是多层次、非线性、多侧面的复杂结构体系,而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有了细胞才有完整的生命活动。 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为出发点,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阐明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阐明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核心问题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结合起来。 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课题归纳起来包括3个根本性的问题: 1.基因组是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序表达的? 2.基因表达的产物是如何逐级组装成能行使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各种细胞器的?这种自组装过程的调控顺序与调控机制是什么? 3.基因及其表达的产物,特别是各种信号分子与活性因子,是如何调节诸如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等细胞最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的? 二、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生物膜与细胞器的研究 2、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 3、细胞骨架体系的研究 4、细胞核、染色体以及基因表达的研究 5、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6、细胞分化及干细胞生物学 7、细胞凋亡 8、细胞衰老 9、细胞工程 10、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第二节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一、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形态描述生物学时期,19世纪以前; 2.实验生物学时期,20世纪前半世纪; 3.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现代生物学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至今。 二、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1. 细胞的发现 英国学者胡克,1665年第一次描述植物细胞的构造。 荷兰学者列文虎克观察了动植物活细胞与原生动物 2. 细胞学说的建立其意义 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804~1881),德国植物学教授,1838年发表“植物发生论”(Beitr?ge zur Phytogenesis),认为无论怎样复杂的植物都有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 Theodor Schwann(1810~1882),德国解剖学教授,一开始就研究Schleiden的细胞形成学说,并于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 Theory)这个术语;1939年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细胞生物学试题

细生大礼包第三弹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PART1 教学大纲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第三节线粒体与疾病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尤其是各区间标志酶),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特点,细胞能量的转换分子——ATP,丙酮酸在线粒体内生成乙酰辅酶A,三羧酸循环是各种有机物进行最后氧化的过程,也是各类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呼吸链概念,氧化过程中伴随磷酸化的藕联,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释放的能量,化学渗透假说。 熟悉: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线粒体的遗传体系,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一分子葡萄糖经过三羧酸循环的总反应式,呼吸链和ATP合酶复合体是氧化磷酸化的结构基础,根据结合变构机制A TP的合成。 了解: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NADH+ H+ 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穿梭机制,F0基片在A TP合成中的作用,与细胞死亡有关的线粒体机制,线粒体控制细胞死亡的假说,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mtDNA突变与疾病。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粒体的组成结构,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难点: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ATP生成。 Part 2 题库 一.填空题 1.线粒体是细胞的基地,其主要功能是。(七) 2.线粒体的嵴由向内腔突起而成,其上面的带柄结构是, 由、和三部分组成,该结构具有活性。功能是。(七) 3.线粒体各部分结构中有各自特殊的标记酶,它们分别在外膜是________,外腔是___________,内膜 是__________,膜间腔是______________。(七) 4.线粒体基因组共由个碱基组成,含个基因,可分别编码rRNA、tRNA和蛋白质。(七)

细胞生物学[第十三章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课程预习

第十三章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细胞衰老衰老(aging,senescence,senility)又称老化,通常指生物发育成熟后,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加,机能减退,内环境稳定性下降,结构中心组分退行性变化,趋向死亡的不可逆的现象。 一、程序性细胞死亡 (一)动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动物细胞的死亡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凋亡、坏死和自噬。 1.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PCD最初是发育生物学中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发育过程中(例如幼虫发育为成虫)发生的某类细胞(例如肌肉细胞)的大量死亡,而这种细胞死亡要求一定的基因表达。 (1)形态学特征。 1)凋亡起始。该时期特征主要为:①骨架杂乱,细胞间接触消失,细胞间粘附力下降;②细胞质和核浓缩,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细胞膜发泡,染色质凝集,一沿着核膜形成新月形帽状结构;③内质网腔膨胀,核糖体从内质网上脱落,伴随着这些变化凋亡小体逐渐形成。 2)凋亡小体形成。随着细胞膜内折,染色质断裂成片断,染色质片断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反折的细胞膜包围并逐渐分开,形成单个的凋亡小体。 3)凋亡小体消失。凋亡小体被邻近的细胞或巨噬细胞识别吞食及消化。该过程一般较快,从凋亡开始到凋亡小体形成不过几分钟的时间,整个凋亡过程大约持续几个小时。 (2)生化特征。

1)染色质DNA的降解:由于内源性核酸内切酶基因的活化和表达,激活核酸内切酶,使染色质DNA降解成片段大小有规律的(200bp的倍数)的寡核苷酸小体,在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可见特征性的梯状DNA条带(ladder)。 2)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快速、持续的升高。 (3)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 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稳平衡的保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细胞凋亡,有机体得以清除不再需要的细胞,而不引起炎症反应。另一方面,细胞凋亡的失调包括不恰当的激活或抑制会导致疾病,例如Alzheimer氏病、各种肿瘤、艾滋病以及自身免疫病等。 (4)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1)形态学观察。有的染料如台盼蓝为活细胞排斥,但是可以使死细胞着色。或者DAPI或Giemsa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的形态。 2)DNA电泳。细胞凋亡时,细胞内特异性核酸内切酶活化,染色质DNA在核小体间被特异性切割,DNA降解成180~200bp或其整数倍片段,电泳时呈现梯度条带。 3)TUNEL测定法。借助一种可观测的标记物,对DNA中产生的3’-0H末端进行原位标记,用荧光显微镜即可进行观察。 4)彗星电泳法。将单个细胞悬浮于琼脂糖凝胶中,经裂解处理后,再在电场中进行短时间的电泳,并用染料染色。凋亡细胞中的DNA片段在电场中泳动速度较快,呈现出彗星式图案,而正常细胞的无DNA端粒的核在泳动时保持圆球形。 5)流式细胞仪分析。与正常完整的二倍体细胞相比,凋亡细胞DNA发生断裂和丢失,呈亚二倍体状态。采用碘化丙锭染色使。DNA产生激发荧光,流式细胞仪能够检测出凋亡的亚二倍体细胞。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题目

第七章细胞骨架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抑制微管解聚的是() A 秋水仙素 B 长春花碱 C 紫杉醇 D 鬼笔环肽 2 . 骨架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以()纤丝为主的纤维网架体系。 ADNA蛋白质和DACRNAD蛋白质和RNA 3研究细胞骨架常用的电子显微镜技术是()。 A 冰冻蚀刻电子显微镜 B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C 暗场电子显微镜技术 D 整装细胞电子显微镜技术 4.下列哪条能够将所给的句子补充完整且无误,“肌收缩中,钙的作用是()”。 A 是肌球蛋白的头与肌动蛋白脱离 B 将运动潜力从质膜扩大到收缩肌 C 同肌钙蛋白结合,引起原肌球蛋白的移动,结果使肌动蛋白纤维同球蛋白头部接触 D 维持肌球蛋白丝的结构 5 微丝结合蛋白中,使肌动蛋白单体稳定的蛋白是() A a-辅肌动蛋白 B 细丝蛋白 C 抑制蛋白 D 溶胶蛋白 6. 下列有关核基质叙述正确的是() A.是细胞核内的液体成分 B.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并有少量RNA和DNA C.是由核纤层蛋白与RNA形成的立体网络结构 D.是由核纤层、中间纤维相联系的以蛋白质为主的网架结构。 7. 角蛋白分布于 A.肌肉细胞 B.表皮细胞 C.神经细胞 D.神经胶质细胞 8. 以下关于中间纤维的描述哪条不正确? A.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 B.直径略小于微丝 C.具有组织特异性 D.肿瘤细胞转移后仍保留源细胞的IF 9. 中间纤维之所以没有极性是因为其 A.单体不具有极性 B.二聚体不具有极性 C.三聚体不具有极性 D.四聚体不具有极性 10. 鞭毛的轴丝由 A.9+0微管构成 B.9+1微管构成 C.9+2微管构成 D.由微丝构成 11. 鞭毛基体和中心粒 A.均由三联微管构成 B.均由二联微管构成 C.前者由二联微管、后者由三联微管构成 D.前者由三联微管、后者由二联微管构成 12. 微管α球蛋白结合的核苷酸可以是 A.GTP B.GDP C.ATP D.ADP 13. 以下关于微管的描述那一条不正确? A.微管是由13条原纤维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 B.紫杉酚(taxol)能抑制微管的装配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细胞质膜 1、被动运输 是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于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2、主动运输 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转运的溶质分子其自由能变化为正值,因此需要与某种释放能量的过程相耦连。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中。 3、紧密连接 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一般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紧密连接阻止可溶性物质从上皮细胞层一侧通过胞外间隙扩散到另一侧,形成渗透屏障,起重要封闭作用,二是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质膜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4、通讯连接 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方式,位于特化的具有细胞间通讯作用的细胞。介导相邻细胞间的物质转运、化学或电信号的传递,主要包括间隙连接、神经元间的化学突触和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动物与植物的通讯连接方式是不同的,动物细胞的通讯连接为间隙连接,而植物细胞的通讯连接则是胞间连丝 5、桥粒 是一种常见的细胞连接结构,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一个细胞质内的中间丝和另一个细胞内的中间丝通过桥粒相互作用,从而将相邻细胞形成一个整体,在桥粒处内侧的细胞质呈板样结构,汇集很多微丝,这种结构和加强桥粒的坚韧性有关。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Ⅰ、被动运输 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于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简单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 (2)协助扩散②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 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如超过一定限度,浓度不再增加, ④不需要提供能量。属于这种运输方式的物质有某些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等物质 Ⅱ、主动运输 物质从浓度梯度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方向跨膜运输的过程。此过程中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也需要膜上载体协助。属于这种运输方式的物质有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动运输根据其过程所需的能量来源不同,可将其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 (1)ATP驱动泵:ATP酶直接利用水解ATP提供的能量,实现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动。 (2)耦连转运蛋白:是介导各种离子和分子的跨膜运动。这类转运蛋白包括2种基本类型:同向转运蛋白和反向转运蛋白。这两类转运蛋白使一种离子或分子逆浓度梯度的运动与一种或多种不同离子顺浓度梯度的运动耦连起来。 (3)光驱动泵:主要在细菌细胞中发现,对溶质的主动运输与光能的输入相耦连,如菌紫红质利用光能驱动氢离子的转运。 Ⅲ、膜泡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不需穿透细胞膜,而是借助各种膜泡来达到运输的目的。运输过程中涉及膜的融合,不需要膜上载体协助,但需要消耗细胞生产的能量,是一种物质的批量运输方式,又包括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第二章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姓名:李淼学号:09352044 班级:生科一班日期:10.12 我们知道,细胞层面的概念与发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本章则为我们列举了几类基本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它们是显微成像技术、细胞化学技术、细胞分选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分离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显微镜的镜像形成需要3个基本因素:照明系统、被观察的样品、聚焦和成像的透镜系统。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但两者的成像原理是相同的。光和电子都有波的行为,当光和电子穿过透镜到达焦距点时,由于波的干涉性质而成像。实际上通过透镜观察到的样品的镜像是衍射的结果。显微镜具有以下性质:分辨率(最重要)、最大分辨率、分辨极限与放大率。 我们需要了解常用的显微镜及其样品制备方法。光学显微镜包括普通双筒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和倒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使相位差变成振幅差,有利于我们管擦无色、透明、活细胞中的结构。暗视野显微镜使被检物体在黑暗的视野中呈现明亮的像,用以观察未经染色的活体或胶体粒子。 光学显微镜的样品粗略可以分为两类:整体和切片。对于切片要经过以下步骤处理才可以在光镜下看清楚:固定(具有缓冲作用的醛类固定液)、包埋(液体石蜡或树脂)和切片、染色、放射自显影。放射自显影的原理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发射出来的带电离子作用于感光材料的卤化银晶体,从而产生潜影,在显影液中成为可见的“像”,从而定位定量检测生物大分子。 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波长比可见光短100000倍,所以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将在光学显微镜中观察不到而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或超微结构。主要的电子显微镜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高压电子显微镜(HVEM)。投射电子显微镜是让电子穿透样品,而扫描电子显微镜是让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较复杂,具有两者的功能,但技术要求高,需要非常高的真空度。高压电子显微镜的电压特别高,会大大减少造成染色体畸变的可能,细胞切片可以较厚。 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也需要固定、包埋、切片、染色等步骤,差别之一在于样品要更薄,需要使用超薄切片机。另一个差别在于样品不是放在玻片上而是载网上。还有几项技术用于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包括负染色、喷镀技术、冷冻断裂复型和冷冻蚀刻。负染色由于电子密度高的重金属盐包埋了样品中低电子密度的背景,增强了背景散射电子的能力以提高反差。在图像中背景是黑暗的,而未被包埋的样品颗粒则透明光亮。 细胞化学技术包括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其他细胞化学技术。酶细胞化学技术是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反应产物,经捕捉反应来间接证明酶定位的反应,具有特异性。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利用免疫反应定位组织或细胞中抗原成分分布的一类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就是利用免疫反应定位组织或细胞中抗原成分分布的一类技术。 细胞分选技术主要借助流式细胞仪实现细胞和染色体的分选。,包括测量细胞的大小、形状、细胞DNA、RNA含量和细胞总蛋白。细胞分选中所用的探针是能够同待分选细胞表面特征性蛋白结合的抗体。染色体分选中使用的探针是同目标染色体互补的寡聚核苷酸,能够形成稳定的杂交体。 细胞工程技术包括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技术、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等。细胞培养要注意动植物的区别。动物细胞经过体外培养由原代细胞形成细胞系,最终形成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株。植物组织是利用细胞全能型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