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流程

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流程

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流程
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流程

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流程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主要问题

是防止自杀。尽管自杀的比例在整个人群中相对较低,但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负效应很大。因此,要认真

研究并积极干预。现结合我校几例干预事件,谈谈心理危机的干预与处理:

、自杀预防的困难及可能

预测自杀行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自杀行为的原因非常复杂,常常连与自杀者接触极其密切的人都难以觉察其

细小的变化。而且自杀行为常常带有突发性,令周围的人措手不及。即使通过种种征兆发现了自杀的迹象,进行危机干

预也并非易事。直接对当事人说,会使当事人感到自己隐私被侵犯,反而增加危险性。

但是,自杀的预防又是可能的,自杀行为有一定规律可循,原因有四点:(1)想要自杀的人,当他面临生活中的危

机而产生消极态度和情绪,如羞耻、罪恶、自责等,到选择自杀行为之间要经过一段时间。(2)想自杀的人大多数有想死同时又

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态,因此会表现出种种自杀征兆。(3)想自杀的人在采取行动之前,当考虑到自己死会对亲人、朋友、老

师带来极大的痛苦和震惊时,会感到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4)自杀者一般都会经历使之震惊、困扰的诱发事件。

因此,只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预防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是有的。

二、改变对自杀的模糊观念

社会上对自杀这种行为所持的态度和认识差别很大。其中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若不加以纠正,对自杀预防不利。

1、自杀无规律可寻自杀事件常常带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周围的人常感意外诧异。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

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生种种信号。

2、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当有些人向他人透露自己会自杀,尤其当用语带有恐吓成分时,他人以为他不过是说说而已,真正想死的人是不会把自己

的打算告诉别人的。其实,研究表明,80%得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

必须高度重视。

3、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

很多人以为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但是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0的%成年人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康,

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或精神卫生状况存在问题的人在缺乏社会支持

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的行为。

4、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

有人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自杀。但事实证明,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0%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

者是正常人,他们只是有暂时性的情绪障碍。

5、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问题

有自杀企图的人经过危机干预状态改善后,情绪会好转。周围的人常常会误以为自杀危险性减低了,而放松防范措施。而

事实上,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三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

6、对有自杀危险的人不能提及自杀

很多人担心,对那些有情绪困扰的人,有自杀意念的人,主动谈及自杀会加强他们自杀的意欲。事实恰好相反。严重情绪困扰的人往

往愿意别人与他倾谈,听他述说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

绪问题。

7、学业问题是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不少人认为青少年正处在求学阶段。学业问题的困扰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但学者们研究发现,50%以上青少

年自杀者的自杀原因涉及与父母的关系,其次是男女感情,然后是学校问题。

三、自杀者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状态1、自杀者的性格特征日本松原达哉认为,从自杀者的性格看,多有内向、孤独、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

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等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常常与偏颇的父母教养态度、复杂的家庭关系有关。

精品文库2、自杀者的心理状态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

幸、最痛苦。

因此绝望,想以死来解脱困境。

(1)矛盾心态。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者的幻想中得以

解决和满足。但死亡毕竟是可怕的,自杀者一方面想解脱,一方面又向他人求助。

(2)偏差认识。企图自杀者的直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

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概括化”指以

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关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

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愿、自伤自毁。

(3)冲动行为。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波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

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4)关系失调。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

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和鼓励时,常常感到彷徨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孤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5) 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人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

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四、自杀者的临床表现及自杀前兆自杀者的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经验,有以下表现者一般具有自杀的危险性,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具有明显外部精神因素的刺激者。如突然受打击、失恋等。

(1)

情绪低落、悲观抑郁者。

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者。

严重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缺乏温暖关怀者。如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亲子关系恶化等。

曾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的方法。

过去曾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

亲友中曾有人自杀过。

一旦发现有自杀倾向者,应及时干预援助。

自杀前兆: 自杀并非突发。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

马迹。大约2/3的人都有可观察到的征兆。据南京危机中心调查,61例自杀的大学生中,有22人曾明显地流露出各种消

极言行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常见的征兆有:

(1) 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2)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

(3)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良、沉默少语、失眠。

(4)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

(5)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6) 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日本长冈利贞认为自杀前会有种种信号。可以从言语、身体、行为三方面观察。

(1) 言语。有自杀意念的人会间接地,委婉地说出来,或者谨慎的暗示周围。如“想逃学”、“想出走”、“活着没有意思”。

(2) 身体。有自杀意念的人会有一些身体症状反映,比如感到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不好、头晕等。这往往是抑郁情

绪所致,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身体有病,应引起注意。

精品文库伤手腕等。

根据以上种种征兆,可以为自杀预防提供线索和可能。

五、对自杀危机的防范与处理自杀危机的防范:自杀危机的防范不能单靠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一般来说是学生自愿前来求助,但有自杀企图的人,

往往是深陷于精神痛苦之中,一门心思去想关于死的问题,而无心去考虑心理咨询。因而自杀的防范必须同学、课任老师、班主

任、辅导员、心理老师、家长、学院领导共同进行。

自杀防范的基本措施是: 1、观察了解、注意前兆。自杀者的共性是其不健康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必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可观察了解、

早期发现。

2、发现前兆,尽快对其主动关注、采取救助措施。

3、建立同学之间的互助网络。在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同学之间的互助网络,及早发现问题,有利于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自杀危机的处理:自杀危机的处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立即消除死亡的危险。如去除导致死亡的物品,如绳子、刀枪、安眠药等,设法暂时稳定当事人的情绪。

2、尽快与当事人有亲密关系的人联系。

3、尽快与有自杀危险的人建立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人员或教师应尽快与有自杀危险的人建立信任的关系,使他感到自

己的生命受到重视,咨询员正积极地帮助他。第二阶段: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1、帮助自杀者解决其面对的困扰。

2、鼓励他建立更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3、改善他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帮助他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调节心情,使他增加对现实的眷恋。

5、鼓励自杀者交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6、避免无意义的人际冲突和纠纷,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

注意:心理咨询老师(或其他参与干预的老师、家长)掌握危机处理的技巧非常重要。当面临有自杀企图者时,不惊慌、

不争辩、冷静、真诚,这对成功处理自杀危机十分重要。干预过程中应该让对方知道作为人想到死不是什么可耻的事, 但死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要高度评价当事人想活下去的努力。在充分理解当事人的情绪的同时,可以与他讨论自杀行为可能导致的诸多后果。如果当事人仍想死,咨询员要想方设法拖延时间,或请他暂时保留自己的想法,为他留下

思考的余地和缓解情绪的时间,或者继续预约见面的时间。

附:青岛理工大学心理危机处理预案(草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学生管理中日益凸现的问题,它涉及面广、影响大,尤其是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一旦发生,

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维护学校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特制定《青岛理工大学心理危机处理预案》,

内容如下: 一、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视为出现心理危机1、学生出现精神障碍,具有明显临床表现,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2、学生出现人格扭曲现象,潜在危及他人安全或业已发生伤害他人事件。

3、学生具有自杀倾向,并有明显的言语、行为和其他表征。

4、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有困难者。

5、因身边同学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而波及其他个体产生恐惧、精神失常等心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者。

二、危机处理程序和组织1、由各学院根据出现的情况和程度,负责初步甄别出现心理危机的程度、影响和后果,并提出建议迅速上报学生处和分管

书记,不得迟报、误报和瞒报。

精品文库2、在学校分管书记和学生处的指导下,成立由学院分管书记负责的危机处理小组。小组成员可由下列人员组成:学院分管

书记、团总支书记、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事件涉及的学校相关部门(保卫、医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3、危机处理程序为:事件第一发现者及时上报当事人所在院系分管书记、团总支书记、班主任和辅导员,学院初步甄别事

件的情况和程度,迅速上报学生处和分管书记,并成立危机处理小组,与此同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并取得家长的配合。

三、危机处理措施和办法

1、若学生自杀或他杀事件业已发生,应保护好现场并迅速通知学校分管书记、保卫部门,拨打120 110,协助120做好挽救工作,协助110做好事件的调查工作,启动危机处理预案。

2、若学生出现疑似精神疾病,应启动危机处理预案,由校医院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出初步诊断,并在家长的配合下送往专科医院

进行诊断(在家长到来之前,学院担负监护责任)。经专科医院确诊患精神疾病者,处理小组应劝其休学一年进

行治疗,并保留一年学籍,一年后经专科医院证明确已恢复者方可办理复学手续,否则退学处理。

3、若学生出现自杀倾向(抑郁症),应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及时通知家长,在家长到来之前,学院担负监护责任。若学生

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应劝其休学一年进行治疗,并保留一年学籍,一年后经专科医院证明确已恢复者方可办理复学手续,否

则退学处理。

4、若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困难,应启动危机处理预案,及时通知家长,在家长到来之前,学院

担负监护责任。危机处理小组应劝其休学一年进行调整、治疗,并保留一年学籍,一年后经专科医院证明确已恢复者方可办理复学

手续,否则退学处理。如果家长执意要求孩子继续学习,应要求家长监护孩子以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否则不予如此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报告

一、心理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而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的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目前,大学毕业生们为找工作四处奔波,中小学生也在为学习、考试忙得焦点烂额,“郁闷”成为当下校园里最流行的一个词。一些学生竟因心理压力过重而崩溃,甚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更多的

教育工作者已开始关注起一个严肃的课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他能够帮助心理疾病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并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来扭转错位的心理。危机干预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三种。 二、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实例 (一)问题的发生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中的榜样。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更受打击。可他强烈地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从此他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生了冲突,经过我

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定西市安定区石泉初级中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目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注意,教育部也就此项工作发布过多项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更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了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建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体现我国宪法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宗旨,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从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消除潜在的压力和焦虑,防止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共民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基本法律和法规。因此,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全球学校教育发展接轨的重要措施。 1、预警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预防在学校管理范围内较大或重大事件的发生。该系统要能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事件并能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学校管理范围内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疏导。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测量和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可以比较有效地区分出容易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控制和疏导措施。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是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直接从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往往和学生接触密切,也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只要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训,就能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反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应该是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直接使用心理健康档案,接受和筛选来自上述两支队伍的信息,通过心理辅导(咨询)室、心理辅导(咨询)信箱、校园网中的心理健康论坛等获得预警信息,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时提供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倾向。 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是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效能的重要措施。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伙伴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同学、朋友之间往往能够相互敞开心扉,讲内心的、真实的话。他们平时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如发现有心理危机发生可能的同学和朋友时,应及时向班主任老师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反映,从

1.1消防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消防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医学心理学范畴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1.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常见原因有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关系破裂;失去爱物;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重要考试失败;晋升失败;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 2.心理危机的正常应对三阶段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3.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多于1~6周内消失。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4.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5.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2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提出了高校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特别要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现结合我系实际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一、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的意义与目的 心理危机是可以预防的,这有赖于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的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就像一盏心理警示灯一样通过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它是高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键。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是为了促进心理卫生科学知识在我系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推广,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及时帮助心理异常学生,指引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到相关部门寻求帮助,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为发生危机事件后的当事人和涉及的学生提供心理危机援助。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或由此引发的休学、自杀等事件逐渐增多,给学生、家长等带来巨大痛苦,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工作。 二、建立“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我系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系部心理辅导联络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中学主题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一则素材

风雨中,有些痛……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一则 周一的早晨,心情还沉浸在昨天“圈内”朋友的聚会所带来的心灵成长的快乐中(我们几个从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朋友会定期聚会,以心理督导的形式,既相互宣泄心理的压力,又达到自我的一种心灵成长)。接到一个班主任的电话:“我们班的那个学生还是哭着要回家,昨天一到学校就是这样,你能找她谈谈吗?” 没过几分钟,还是这个班主任的电话又来了,同时转发过来一个短信: “爸爸妈妈我现在很难受,你们也不肯接我的电话,我的心情你们应该知道。可以说我的心理发生问题。我现在不想转学了因为我想到了自杀,很恐怖吧?我最后求你们今天来接我,我等到下午放学你们还不来我就从这里跳下去。”----这是今天凌晨学生发给她父母的。 班主任:她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回去? 在这之前,班主任就曾和我聊起过这个学生,这是一个外地经选拔考来杭州就读的初一学生。作为新生报到就读不到一个月,就想转学回家乡的学校就读。当时,班主任非常耐心地找她谈心,她告诉班主任,觉得在这里学习压力比较大。班主任老师细细地和她分析了各方面的因素,鼓励她尽快地适应这里的学习,面对挑战。事实上,她的学习在班里属于中上,就适应水平来看,亦是适应得不错的那一类。只是不知为何,她总认为自己很不适合在这所众望所归的学校就读。家长也曾悄悄地安排她去看过校外的心理医生,医生的反馈是,她挺能聊的,反应,思维各方面都不错,应该没什么问题。 只是她仍旧执着地要转学。班主任还告诉我,这之前的一周,她还请过三天病假,以身体不适的名义,她是很在乎学习的学生,在家休息期间很认真地打电话来学校问作业及上课情况。只是一回到学校,情绪就变得十分不稳定,只说想家,但就她其他方面的情况来看,她不像是那些不能独立生活的学生。 昨天是周日,学生按规定回校的日子。父母将她送到学校后,她就一连打了许多电话回家,只说要回家。后来她父母为了让她安心在校学习,就“狠下心”不再接她的电话。结果就发生了开头这一幕。 于是,我和班主任老师约定,马上安排一至两名平时与她关系较好的女生一直“陪伴”她,中午安排她来心理辅导室面谈,同时,请家长立即赶往学校,并将此事上报学校领导。 在辅导室里 中午,为了防止意外,班主任派了一位与她较为“谈得来”的同学陪她来到了辅导室。“我就是易楚。”她进了辅导室对我说。 聪明的女孩一定已经猜到我请她来辅导室的原因了。所以我亦坦诚相待,对她说,“请坐。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愿意与林老师来聊一聊。老师也请你相信,我只是希望能与你有一次沟通,希望能帮助你更快乐一点,不管你以后是否还在这个学校成长。愿意与我聊吗?” 她点点头。短发下是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昨天晚上没有睡好。是什么让她如此不安? 因为是同性,所以我以大姐姐的姿态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背,问道:“看你情绪不太好,说说你的烦恼好吗?” “老师,我在这里学习感觉压力很大。我希望能够转学,换一个环境,自我感觉会好一些。”“我在杭外一点自信也没有,上个月班委竞选,我也没有任何优势。”她低着头说到道,“每

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 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 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 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 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 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心理辅导室危机干预制度

彭家小学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制度为推动和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健康损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根据本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现状,本着“下移重心落实基层预警为主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导向和新理念,贯彻“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干预和咨询为辅”总体发展思路,逐渐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预警以及干预机制。增强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问题求助意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二、工作原则

1.生命第一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应本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珍惜学生生命——“生命第一”的理念出发,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 2.面向全体师生原则。 为全体师生提供心理危机辅导、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从而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关注,并提高师生的心理危机觉察能力、心理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3.预防和预警为主原则。根据“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运行:干预、预警和应急”,提倡“预防为主,及时预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本着理解、关怀、尊重和共情的咨询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危机知识宣传、预防、预警及干预工作。 5.个别性对待原则。 根据不同师生心理特点和个体背景,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措施。 6.协调合作原则。 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学校全体领导、老师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三、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危机干预对象

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桥头华立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为推动和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健康损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根据本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现状,本着“下移重心落实基层预警为主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导向和新理念,贯彻“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干预和咨询为辅”总体发展思路,逐渐建立学校有效的心理预警以及干预机制。增强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问题求助意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二、工作原则

1.生命第一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应本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珍惜学生生命——“生命第一”的理念出发,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 2.面向全体师生原则。 为全体师生提供心理危机辅导、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从而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心理危机的关注,并提高师生的心理危机觉察能力、心理危机处理和应对能力。 3.预防和预警为主原则。提倡“预防为主,及时预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本着理解、关怀、尊重和共情的咨询理念,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危机知识宣传、预防、预警及干预工作。 5.个别性对待原则。 根据不同师生心理特点和个体背景,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措施。 6.协调合作原则。 实施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学校全体领导、老师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三、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危机干预对象 1.在校心理健康普查及“学生心理档案”中筛选出来的有

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5篇 篇一: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吴某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看上去弱不禁风,脾气却特别暴躁。有一次,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竟然拿起裁纸刀追着老师跑,嘴里还凶狠地喊着:“我要杀了你!”最后在几位体育老师的合力下才把他制止。 原来在吴某小时候曾被老师冤枉过一次,当时还在全校范围内被点名批评,他满肚子的委屈想找人诉说,怎想回到家,由于父母不会教育,又被皮带狠狠地抽了一顿。那时他年龄尚小,属于弱势群体,于是就拼命压抑自己,什么都不说。但阴影已经埋下,等到了初中,他终于把所有的不满都爆发了出来。心理专家指出,吴某在小的时候认知受到压抑,于是初中借助细小的事情就爆发了出来,属于迟发性应激障碍。因此首先要让他把过去受压抑的东西发泄出来,调节他的善恶观。老师和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发泄的对象问题,告诉他遇到问题可以发泄,但不能伤害别人,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对象。其次,可以教他一些制怒的技巧,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要发怒时把眼睛抬起来,别盯着对方看,自我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别发怒。

小庄,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其父亲是个体户,家境较富裕。因为父亲有外遇,导致家庭不和睦,夫妻经常吵架,家庭缺乏温暖,这使孩子缺少了父爱和母爱,显得自卑、孤僻,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产生了自卑厌学的情绪。通过家访和了解情况的教师的反映,小庄智力水平属中等,在一、二年级时成绩属中等,但是进入三年下半学期后,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下降,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不及格,数学只有65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主科两科均不及格。小庄性格比较内向,不大爱说话,若是陌生人跟他接触,他都一言不发。很难在他口中了解他的结症在哪里,他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一提起背诵课文,完成作业就头痛,对学习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老师多次找其父母谈心,他父母却说:“这样的孩子没出息,随他去吧!”小庄产生自卑厌学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受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

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行动方案

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行动方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某小学建立心理 危机“三预”工作机制行动方案 一、总则 1.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简称“三预”)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与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工作。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 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的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 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 2.学校学生心理危机“三预”工作,实行日常教育预防、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 3.“三预”工作机制既有心理学属性,也有学校管理属性,更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性;既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手段,又是学校管理重要措施,更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因此是三者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4.为了有效的保护学生心灵、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中小学校可参照本《实施方案》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行动方案》。 二、“三预”工作机制的内容

(一)“预防”工作机制内容 实施“发展性心理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建立“预防”工作机制。 1.发展性教育内容 从学生个性品质、自我认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意志品质、环境适应、品德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亲子教育、生命教育、智力开发、升学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其中个性品质、自信心理、情绪心理、意志培养、学习心理等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尤为重要。 2.发展性教育模式 1)建立教育内容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有目的的选择教育内容,并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2)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 通过心理教育活动课、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等形式,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发展性教育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 (二)“预警”工作机制内容 建立“预警”工作机制,以防护为目的,是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依据。建立预警预报的工作机制,有利于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的监控与干预。

优秀心理危机干预案例选

优秀心理危机干预案例选 篇一: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432字) 吴某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看上去弱不禁风,脾气却特别暴躁。有一次,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竟然拿起裁纸刀追着老师跑,嘴里还凶狠地喊着:“我要杀了你!”最后在几位体育老师的合力下才把他制止。原来在吴某小时候曾被老师冤枉过一次,当时还在全校范围内被点名批评,他满肚子的委屈想找人诉说,怎想回到家,由于父母不会教育,又被皮带狠狠地抽了一顿。那时他年龄尚小,属于弱势群体,于是就拼命压抑自己,什么都不说。但阴影已经埋下,等到了初中,他终于把所有的不满都爆发了出来。心理专家指出,吴某在小的时候认知受到压抑,于是初中借助细小的事情就爆发了出来,属于迟发性应激障碍。因此首先要让他把过去受压抑的东西发泄出来,调节他的善恶观。老师和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发泄的对象问题,告诉他遇到问题可以发泄,但不能伤害别人,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对象。其次,可以教他一些制怒的技巧,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要发怒时把眼睛抬起来,别盯着对方看,自我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别发怒。 篇二: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402字) 小庄,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其父亲是个体户,家境较富裕。因为父亲有外遇,导致家庭不和睦,夫妻经常吵架,家庭缺乏温暖,这使孩子缺少了父爱和母爱,显得自卑、孤僻,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产生了自卑厌学的情绪。通过家访和了解情况的教师的反映,小庄智力水平属中等,在一、二年级时成绩属中等,但是进入三年下半学期后,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下降,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不及格,数学只有65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主科两科均不及格。小庄性格比较内向,不大爱说话,若是陌生人跟他接触,他都一言不发。很难在他口中了解他的结症在哪里,他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一提起背诵课文,完成作业就头痛,对学习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老师多次找其父母谈心,他父母却说:“这样的孩子没出息,随他去吧!”小庄产生自卑厌学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受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 篇三: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481字) 小文上五年级,钢琴准备考六级,兴趣不高,而且越来越差,总是被妈妈骂着练琴,文化课学习下滑快。常为学习的事被妈妈打。为了逃避,不得不把卷子藏起,开始说谎,找来妈妈更多的打骂。 我看到她时,眼睛里带着恐惧,说到作业中一半以上的错误时,有些慌,眼镜观察着大人的表情,给自己编排一大堆的理由。 我觉得问题在家长身上,和家长长谈了三次,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家长在孩子身上不惜投入精力物力,就是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幻想没有实现的都转嫁给孩子,孩子就是自己的未来,随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目录

常见类型 心理反应 ①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 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 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二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一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二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选用药物时应考虑疾病的性质、所引起的问题,以及病人的抑郁、焦虑症状。以癌症为例,如疼痛可用吗啡,抑郁用抗抑郁药,焦虑用抗焦虑药处理。 恋爱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

家长应警惕孩子心理危机 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家长应警惕孩子心理危机及时进行心理干 预 危机的心理反应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分别是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和成长期。 冲击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当事人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防御期表现为心理失衡,情绪紊乱,当事人出现心理抵抗、否认事实、拒绝交流等。解决期表现为积极采取 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此时当事人焦虑减轻,自信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 教师该怎么做 1、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教师需要反复强调周边环境的安全,缓解学生的忧虑。多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安全形势。 2、设计合理的课程。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暂时放缓原先的课程计划,课程不宜太紧凑,减少课外作业。适当增加心理课程和放松活动,重建学生自信心。 3、鼓励学生倾诉和交流,学会倾听。鼓励学生将忧虑、恐惧表达出来,告诉他们这些忧虑是灾后的正常心理反应,会随着时间而减轻。 4、正面回答学生疑问。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经常重

复提出令人惊愕的问题,例如关于流血或死亡。教师应尽量平静、正面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应当直接、客观地把信息传递给他们。例如直接使用“死亡”而非“长眠”。 5、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灾难事件。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灾难发生的原因,尤其要避免学生的自责情绪。 6、预防学生可能发生的暴力行为。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和表现,及时纠正不安情绪,制止可能发生的暴力行为,帮助他们及时冷静下来。 7、强调个人价值。通过课堂活动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能力帮助那些受灾的同胞。例如设计抗灾宣传画、明信片,收集零钱、卖易拉罐赚钱捐赠给需要的人。 8、与其他老师和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全程监督学生在学校、家中和社区的表现,了解他们的需要。 9、调整自身情绪,避免影响学生。注意自身的言行和举止,尽量避免在学生面前同其他老师谈论敏感话题。 家长该怎么做 1、避免将孩子重新暴露于灾难的恐惧中。避免或选择性地让孩子观看关于灾难的新闻报道和电视节目,与孩子一起观看,并适当讨论,发现和纠正孩子对事实的误解。 2、保持正常的家庭作息。尽量保证规律的饮食、睡眠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如体育活动、宗教活动等。

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流程

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流程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主要问题是防止自杀。尽管自杀的比例在整个人群中相对较低,但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负效应很大。因此,要认真研究并积极干预。现结合我校几例干预事件,谈谈心理危机的干预与处理: 一、自杀预防的困难及可能 预测自杀行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自杀行为的原因非常复杂,常常连与自杀者接触极其密切的人都难以觉察其细小的变化。而且自杀行为常常带有突发性,令周围的人措手不及。即使通过种种征兆发现了自杀的迹象,进行危机干预也并非易事。直接对当事人说,会使当事人感到自己隐私被侵犯,反而增加危险性。 但是,自杀的预防又是可能的,自杀行为有一定规律可循,原因有四点:(1)想要自杀的人,当他面临生活中的危机而产生消极态度和情绪,如羞耻、罪恶、自责等,到选择自杀行为之间要经过一段时间。(2)想自杀的人大多数有想死同时又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态,因此会表现出种种自杀征兆。(3)想自杀的人在采取行动之前,当考虑到自己死会对亲人、朋友、老师带来极大的痛苦和震惊时,会感到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4)自杀者一般都会经历使之震惊、困扰的诱发事件。 因此,只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预防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是有的。 二、改变对自杀的模糊观念 社会上对自杀这种行为所持的态度和认识差别很大。其中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若不加以纠正,对自杀预防不利。 1、自杀无规律可寻 自杀事件常常带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周围的人常感意外诧异。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生种种信号。 2、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当有些人向他人透露自己会自杀,尤其当用语带有恐吓成分时,他人以为他不过是说说而已,真正想死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别人的。其实,研究表明,80%得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 3、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 很多人以为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但是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0%的成年人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康,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或精神卫生状况存在问题的人在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有可能转变为自杀的行为。 4、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 有人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自杀。但事实证明,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0%的自杀者是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他们只是有暂时性的情绪障碍。 5、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问题 有自杀企图的人经过危机干预状态改善后,情绪会好转。周围的人常常会误以为自杀危险性减低了,而放松防范措施。而事实上,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三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 6、对有自杀危险的人不能提及自杀 很多人担心,对那些有情绪困扰的人,有自杀意念的人,主动谈及自杀会加强他们自杀的意欲。事实恰好相反。严重情绪困扰的人往往愿意别人与他倾谈,听他述说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绪问题。 7、学业问题是青少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解析分析

肿瘤病人心理危机干预 一、背景资料: 李某,女,43周岁,是国企一名工人,身高约1.60米体,态发育正常,高中文化,再婚家庭,有一养女,无生育史。 李某是我母亲发小,从小一起长大,又和我母亲在一个单位工作,工作一丝不苟,很要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朋友不多,她曾经离异,后再婚组建新的家庭,丈夫对她非常好,而且二人共同领养一女,现在女儿读初中,两年前一次李某单位体检,x片提示肺部阴影,以前她也曾感觉不适,咳嗽,但没有重视,这次体检,当拿到诊断单时,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肿瘤,刚开始时候紧张不安,经常失眠焦虑,寝食难眠,同时还怕家人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不想让家人一起担忧,把得病一事告诉了要好的朋友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安慰她并陪伴她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她得的是肺癌,无奈无法隐瞒,丈夫得知妻子得了肺癌非常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劝说妻子住院手术治疗,妻子极度痛苦,拒绝任何治疗。由于我在肿瘤医院工作,我得知此事后和母亲曾经到她家做思想工作,最终李某同意治疗,马上帮她们联系了住院,手术很顺利,1个月后,出院,手术后,病情很稳定,愈后良好,阶段性做放化疗,但病人情绪低落。由于我在医院做医疗随诊工作,定期对肿瘤患者进行追踪随访,了解病人的愈后情况,转归情况,由于李某和母亲关系甚好,又是同事,所以我对于李某的病情格外关心,两年时间一直坚持随访。 二、主述: 李某说:“没想到啊!我这是怎么了,怎么摊上这么个病呀,为什么我的人生总是这么不顺啊,老天对我不公啊,说好听了,是肿瘤,谁不知道,这是不治之症啊,这是癌症啊,我的天哪,我该怎么办啊,孩子还太小,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眼圈湿润了,不知道我还有多上时间了,我简直要崩溃了…”。 心理测验结果: 1、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总粗分:54,标准分68分。超过SAS 评定分界值50分。 2、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结果:总粗分48,标准分60分,超过SDS抑郁评定分界值50分。 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使用是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一般来说,焦虑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61-70分者为中度,70以上者为重度焦虑。由以上的测验结果表明,标准分68分已经超过抑郁评定的分界值50分,属于中度焦虑。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说明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为了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咨询中心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健康委员一校园心灵使者协会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1、通过每班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情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即向心理辅导联络员反映。 2、学校心理辅导联络员得到信息后,须立即向心理辅导中心通报情况并立即对当事人开展心理辅导和思想疏导。 3、心理辅导中心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紧急干预,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学生心理危机,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过后的心理护理和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工作。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委员和心理辅导员要深入课堂、公寓,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确保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把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解决在萌芽状态。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做到及时发现、正确解决,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危机干预实施细则1、危机的特征 (1)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事情;

(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是一种正常状态,是每一个人在生活经历中的某个时刻都会遇到的情境; (3)危机是一种个人体验,某种情景对某个人来说是危机,但同样的情境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不是危机; (4)危机可在短时间内以这种或那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 (5)若采纳一些变化,发挥一些潜能,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发展,相反,不良的应对方式会令人们的防御能力下降和社会退缩。 2、危机干预的过程 (1)第一级危机干预也称心理性急救,主要是对危机的情境做出反应,帮助人们稳定下来去处理即刻的需求,协助他们应对当时的情境并给予支持。 (2)第二级危机干预也称危机治疗,在当事人稳定之后,提供治疗性咨询服务, 侧重于应对危机的情境和处理遗留下来的心理上的症状。 3、危机干预的主要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或有家族史的学生; (3)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且久治不愈、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且深感自卑的学生; (5)个人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失调或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盘龙区云波小学 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工作机制 盘龙区云波小学李翔为了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订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一、学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少先队、教导处、年级组、校医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知心姐姐室。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 各年级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年级组长负责,全体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各班班主任应积极协助学校负责人抓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二、干预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我们关注与干预的对象。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

的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或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 2、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 3、存在诸如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 4、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5、性格有明显缺陷者; 6、长期有睡眠障碍者; 7、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8、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 9、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 10、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 危机评估与干预: 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完整版)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案例复习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 案例一: (一)问题的发生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中的榜样。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更受打击。可他强烈地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从此他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生了冲突,经过我的教育和开导,事情很容易就解决了。C也没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W却认为这是C对他轻视践踏的突出表现,又联想到从开学到现在很多次他自认为C侮辱他的事情,断定自己有今天全是C 这个小人背后搞的鬼,他越想越气,决心要报复,但又没胆量,总这样憋着,渐渐地感觉胸闷,心慌,头痛和厌食。最后,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向C发出了挑战书,邀C晚上到厕所决斗。幸亏我及时得到消息予以阻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问题的分析 1.开始于考试焦虑 我们从W第一次摸底考试失败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可以推断,他一开始是处于典型的考试焦虑状态,他的自负和脆弱让他无法接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矛盾使得他心力交瘁。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老师或自己对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说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1)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2)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3)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越易产生;(4)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5)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2.经历了抑郁 W在多次自我挣扎而不能扬眉吐气后陷入了深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深的不安和忧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W患上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表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简介】梨树县郭家店镇第二中学郭丽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于2015年10月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为“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为D/2011/02/443)。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林德曼于1944年最早提出了“心理危机”这一概念;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心理危机干预已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课题。迄今为止,发展出很多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心理危机”这一概念逐渐引入我国。1992年12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讨论会;1994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进入起步阶段。但其时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进行综述和概括的层面。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既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又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如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严重者还会悲观厌世、出现轻生念头。近几年来,学生因为心理危机而造成的恶性案例不绝于耳。目前至少有16.%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 此外,由于学校生活的集群性和群体构成的同质性,发生在学校领域的心理危机往往更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带来整个校园的混乱。中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紧迫问题,为了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必须实行科学性和强制性的干预,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应急机制。研究青少年学生面临的压力状况,指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与心理压力有关的各种问题,这对于维护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1、危机:是一种认识,是个体认识到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2、心理危机:是人们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遭遇(意外伤害、亲人死亡、学习成绩下降、重要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 3、危机干预: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危机的成功解决有利于维护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人生的宝贵经验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4、应急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指部学校建立专门的常设机构,通过有效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现有教育、治疗、安全等资源进行预防和控制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而形成的一整套机制的总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现代心理危机干预之父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但这种心理失衡状态或出现的心理危机是暂时的,只要帮助当事人建立起足以克服困难处境的支持系统,他们就能走出心理危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