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企业定义

社会企业定义

社会企业定义
社会企业定义

1.社会企业的概念

社会企业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在1998年提出[1],他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果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社会企业已在各国得到一定的实践,但在学术界还未对社会企业形成统一的定义。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社会企业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它们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而由于各地域文化及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对社会企业的理解也因此不同。以下是本文列举的具有对社会企业理解的代表性的定义。

1.1欧洲对社会企业的定义

欧洲委员会认为社会企业是合作社(co-operatives)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的交叉组织(crossroad),其中合作社包含劳动者合作社(workers’ co-ops)及使用者合作社(users’co-ops),而非营利组织包含生产型非营利组织(production oriented NPOs)及倡议型非营利组织(advocacy oriented NPOs),而社会企业偏向劳动者合作社与生产型非营利组织的混合体。同时,欧洲委员会下的社会企业网络(EMES),也设定有关“社会企业”的社会指标,它们是:由一群公民首创;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牵涉到受活动影响的人们的参与;有限的利润分配;以及施惠于社区的清楚目标[2]。

英国政府将社会企业定义为“拥有基本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以最大化股东和所有这的利益为动机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都再投入到企业或社会之中。”英国社会企业的代表机构—英国社会企业联盟(The UK-based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认为最简单的社会企业定义为“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解释空间,同时在实际操作层和学者之间对于社会企业的准确定义也产生了更大范围的分歧。

1.2美国对社会企业的定义

美国学术界倾向于用“社会企业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来代替“社会经济”(social economy)这一概念[3]。

在美国可以确定的两个主要思想流派[4]:“赚取收入”流派(The "earned income" school of thought)和社会性创新”流派(The "social innovation" school of thought)

1.2.1“赚取收入”流派(The "earned income" school of thought)

为了区分之前的注重“非盈利”的“商业化非盈利方式”("commercial non-profit approach")的观点 ,这一流派以更广泛的视角,包含了更多的商业形式,称其为“社会性目的的经营方式”("social-purpose business approach")。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亦被包含其中。这也就是所谓的有研究说明,考虑到经济利益、社会责任的,具有“多重目标”的企业的效率,比单纯的营利导向的企业要来的高。

例如丹尼斯·杨(Dennis R Young)就认为。社会企业是指采取企业的方案及商业活动,它以促进社会进步(social cause)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目标,若再迸一步从结构决策(8tmctumI decisions)的角度分析,社会企业包含两种界定方式,其一为营利的商业组织对于公共财政的贡献.其二为非营利组织透过商业化手段赚取盈收[5]。

狄兹(J.Grery Dees)指出,社会企业一词并非单纯为财政目标而存在,而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综合体(Hybrid),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企业光谱”概念[6]。

部分研究者提出“双重价值创造”(double value creation)的观点。这种理念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企业应该是一种混合性的组织(Hybrid),它同时兼具“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同时它由两种力量所驱动。其一,社会变革本身是受益于“创新理念”、“企业家精神”、“企业式解决方案”;其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筹资模式,通常包括“可获得性收入”(earned income)。这种观点实际上缩小了这种学派和下面将要提到的第二种学派

之间的分歧。

1.2.2“社会性创新”流派(The "social innovation" school of thought)

在这一思想流派中,最广泛地被提及的就是Dees的定义:“在社会中,通过接受创造和保持社会价值的使命,认识并且坚持不懈地追求为该使命服务的新机会,参与到持续性的创新过程当中,不断地适应和学习,不受现有资源限制而大胆地行动,最终体现出为所服区域以及所创造的结果的高度责任感。”[7]这一定义强调了社会创新方面。

1.3 国际联盟及非盈利组织对社会企业的定义

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社会企业是“任何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私人活动, 它依据的是企业的战略, 但其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以及社会目标, 而且它具有一种为社会排挤和失业问题带来创新性解决

办法的能力。”[8]

罗伯特流浪者经济发展基金会(The Roberts Foundation Homel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Fund)就对社会企业做了界定,“社会企业成立的目的是对低收入群体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但同时必须满足财政收入的底线。”

NESsT(Non-Profit Enterprise and Self-sustainability Team )对社会企业的界定为,“企业家集团或者非赢利组织运用经济自给的方式来创造一些收入,以此来支撑他们的社会目标”

“非赢利实践指导组织”(The Nonprofit Good Practice Guide)对于社会企业提供了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即“社会企业是一种非赢利事业,它融合自律性社会责任的热情、创新的意识和赢利性的商业操作于一体”[9]。

1.4 中国学者对社会企业的定义

国内对社会企业的研究在台湾、香港等地区较早展开,在大陆稍晚,但近年来的关注度和研究热度都很高,提出了不少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王名、朱晓红,结合了国外以及国内大陆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两个不同维度出发, 一是现象维度, 二是本质维度,比较全面地给出了社会企业的定义:“社会企业可以定义为一种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 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这种企业形态可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维度来把握从现象上看, 社会企业是企业,有明确的营利动机、风险意识、竟争取向、创新精神和不断扩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冲动同时, 社会企业也是非营利组织, 有明确的公益目标和宗旨, 非营利的利润分配机制, 富于

参与互动的治理结构, 以及面向不特定多数人群或弱势群体的广泛的受益面。在这种意义上, 社会企业可以理解为企业的一种特殊形式, 也可以理解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从本质上讲, 社会企业既不是企业也不是非营利组织, 它是对企业的营利机制的否定和超越, 也是对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机制的否定和超越”[10]。

1.5 小结

尽管社会企业的概念存在争议,但社会企业通常包括以下特征[11]:一个持续的生产产品或服务的活动、高度自主、有显著的经济风险、最低数量的付薪工作者、使社区收益的明确目标、一群公民发起的行动、不是基于资本所有权来进行决策,所有受影响的人都参与活动、有限的利润分配。因此,社会企业是基于环境与社会需要进行社会创新,并具有社会性与企业性、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特性。

2.社会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2.1 英国

2.1.1英国社会企业的兴起背景

目前在全世界,英国已普遍被公认为社会企业较发达国家。在数量上,英国迄今至少有5万5千家社会企业。

随着“日不落”帝国的瓦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失业、犯罪、贫困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福利国家体制衰落[12],社会企业应运而生;同时英国慈善活动的传统在社会企业的兴起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非营利组织筹资环境的复杂化,非营利组织倾向于追求更高的效率和财务独立,同时非营利组织采取适当的市场运作也使社会企业的长足发展成为可能[13]。

2.1.2英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

80至 90年代,英国政府为了解决高失业率,非政府组织与当地政府合作提供低工资及兼职的机会,让弱势失业者进入组织中工作,同时进行职业训练,协助弱势者能转至一般劳动市场就业。

1997年以前,社会企业的运作对于经济和小区发展仍不甚重要。直至2000年,英国政府开始追随美国和其它国家先例,宣布支持由地方行动发起社会企业。2002年,政府颁布「社会企业:成功的策略」(Social Enterprise, a strategy for success)报告,概述了透过社会企业满足小区需求、创造有利环境、以及提倡更有效率的商业手段等问题。同年,政府在工商部 (DTI) 设立社会企业单位(Social Enterprise Unit),做为社会企业发起运动的联络窗口和协调者,并解决不利其发展的障碍、广为宣传成功案例。

2006 年 5 月,英国首相宣布:合并附属于内政部的行动小区理事会(Active Communities Directorate, ACD )及附属于工商部的社会企业单位,在内阁办公室之下成立「第三部门公署」(The Third Departmant Office )。同时提出社会企业行动方案(Social Enterprise Action Plan: Scaling heights ),藉由鼓励参与或投资、提倡一个完善的环境,以促使社会企业良好发展[14]。

英国的社会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过去10年里,社会企业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目前在英国,社会企业和从业人数数量巨大,分布广泛,支持机构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多,法律形式多样化。在这众多的社会企业中涌现出了诸如“Bmmlevby Bow社区中一心"、“万花戒毒康复中一心”以及“Track2000”等杰出的组织,为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5]。

2.2 美国

2.2.1美国社会企业的兴起背景

美国的社会企业发展跟欧洲有很大不同。有学者认为,在1970年代由于政府大幅缩减了对非营利组织的财政支持,逐渐改变非营利组织的结构朝着“市场化”(Marketization)迈进,非营利组织转向另一个替代方案:市场。到了80年代,商业收入不仅是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而且商业企业也利用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投入到社会福利领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时正值政府大规模削减用于社会项目的拨款,所以对社会企业发展的支持更多来自私营部门,即商业部门。

2.2.2美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

美国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支持是有限和间接的。部分支持来自社区再投资法,此法为弱势人群自己购买居所及为小型企业的商业贷款提供了信贷的保证。此外,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也会预留某个百分比的购买合同给少数民族企业及社会企业。

美国人偏向使用“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ship),并按照社会企业家的身份以及时间发展顺序将社会企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代。

美国的第一代社会企业家基本都是大学教师,主要以理论为主。如1993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成立了社会企业发展中心(the Initiative on Social Enterprise),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分享,帮助个人和组织在非营利部门、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创造社会价值,由于社会企业面临更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挑战,需要更好的治理和策略。哈佛大学至今还在举办社会企业年会。斯坦福大学也在1997年成立了社会企业家发展中心。

第二代社会企业家则是那些白手起家、活跃在现场的中年实干家。这些人大多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反对越南战争一类的市民运动,其后便退隐“山”中,过起LOHAS式(乐活,注重健康与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的生活,直到被人们称作是“社会企业家”。

目前美国的第三代社会企业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大多出身哈佛、耶鲁等名校,毕业后则都曾在摩尔根斯坦利、麦肯锡之类著名企业中工作,有过一段全力追求商业利益的经历,但若干年后忽然开始对现实感到不满,从而结束了此前的职业生涯,转而成为“社会企业家”。因此,就美国而言,社会企业家更多地来自商业部门,而不像英国那样主要来自公共部门。

[16]

2.3 中国

社会企业的概念在2004年才开始引入中国。在中国,社会企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社会企业的研究大多限于从社会学、公共管理学方向来研究。根据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报告,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低下,国企的社会责任感要高于民营企业[17],这说明了中国目前发展社会企业的环境还不够成熟。虽然社会企业的概念和理论研究目前在中国越来越普遍,社会企业的实践却仍然落后,除了个别成功的例子外,大部分都艰难经营。根据2008年中国社会企业调查报告,制约社会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资金和法律障碍[18]。没有风险慈善基金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此外,在中国,社会企业缺乏法律支持,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也影响了社会企业的发展。

理论界认为,社会企业是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主要改革方向;这些企业的变革是社会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法律与税收政策、社会企业家的培育、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会舆论导向等社会企业的创建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1):93-97.

[2] EMES.Targeted Socio-Economic Reasearch.EMES,1996.

[3]Van Til,Jon.Growing Civil Society:From Nonprofit Sector to Third Space[M].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13.

[4]Defourny, J. and M. Nyssens. Concep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2010,1(1): 32-53.

[5]Young, D.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2001,12(2): 139-157.

[6] Dees, J. New Definition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ree Eye Exams and Wheelchair Drivers,2003.

[7]Dees, J.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dea 1998

[8]刘继同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节选载于中国社会工作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https://www.doczj.com/doc/656448753.html,/Page_Show.asp?Page_ID=416

[10]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0).

[11]丁敏.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28(1):93-97.

[12]朱明,李攀,赵盟.英国“社会企业”新经验[J].21世纪商业评论,2007(17):109.

[13]杨凤禄,孙钦钦.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2007(5):60.

[14] 林怡君:《英国社会企业发展之研究》,作者整理自台湾劳委会职训局委托研究报告《推动社会企业促进就业政策规划建议书》,2007年

[15]卞涛,周成礼,岳爱东.英国社会企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环球瞭望,2009.

[16]蔡凌萍. 新的企业模式――社会企业初探. 硕士, 天津大学, 2010.

[17]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张蒽.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评价[J].财会月刊,2010(1).

[18]社会企业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社会企业调查报告.2008.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及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及特征 我国《公司法》以股东对公司的责任形式为标准,将公司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 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及特征 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是指由法律规定的一定人数的股东所组成,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我国法学界通说认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以下特征: (1) 股东人数有最高数额限制。《公司法》第24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由50个以下的股东出资设立。” (2) 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法》第 3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东不对公司的债权人负责。 (3) 公司设立程序简便,组织机构简单。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手续比较简便,由全体股东制定公司章程并签名盖章,履行一定手续之后即可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而且股东的出资可以分期缴纳。此外,有限责任公司的机关比较简单,股东人数较少或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 (4) 具有非公众性和非公开性。具体表现为股东人数有限、股东对外转让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发行股票,不能公开募集股份。 2. 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及特征 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股份公司,是指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以下特征: (1) 发起人须符合法定的人数。《公司法》第78条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2) 全部资本为等额股份。这是股份有限公司最重要的特征。《公司法》第 125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股份,每一股的金额相等。公司的股份采取股票的形式。股票是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3) 股东对公司负有限责任。《公司法》第3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4) 资本证券化,公司具有公众性和公开性。根据《公司法》第五章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采取股票形式的,股票可以向社会公开发行,可以自由流通转让。这使得公司资本证券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购买股票而成为股东,从而使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公众性。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实行公开制度将其经营及财务状况 等向社会公开,以保护公司股东、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并维护社会交易安全。

浅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浅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发生不久前的紫金矿业污染案进行简要陈述,剖析紫金矿业案背后的利益驱动与幕后黑手。当今许多企业和公司以利益为追求,以环境和社会利益为代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这两个全新的理念颠覆了以前只以股东利益至上的企业生存法则,本文重点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并且阐述二者关系。现代公司法与经济法也对这两个学理理念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旨在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指出一条康庄大道,怎样将这些理念切实执行,引入实际,本文也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在完美的发展理念横空出世之际,怎样执行才是现代企业生存的王道。 论文关键词紫金矿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 一、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回顾 在过去的2010年里,福建的紫金矿业公司由于一件污染事故从不为人知到家喻户晓。 7月3日,福建省上杭县紫金(金)铜矿,因为连续降雨,导致厂区溶液池区底部黏土层掏空,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渗漏事故由此发生。污染事件后果严重,造成了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此次污染事件,无论是对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居民的健康来说,都是大灾难。 回顾整个事件,紫金矿业在事故发生之前早有多次污染源渗漏事件,厂方也多次爆出向媒体部门给“封口费”的丑闻,在汀江,附近居民对紫金矿业的污水处理方式不当早有意见,“死鱼”事件早在2010年初就发生。只是状告无门,百姓们只能忍气吞声。事故已经爆出,上杭县公安局就于去年7月15日对紫金矿业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立案侦查。整个侦查诉讼过程长达大半年,终于在今年1月,新罗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结果是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直到5月4日,紫金矿业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福建省龙岩市中级法院刑事判决书,维持新罗区法院对紫金矿业集团的一审判决: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 紫金矿业素有“中国第一大金矿”之称,它采矿成本低在行业中是出了名的。国际金价节节攀升,在诱人的利益面前,紫金矿业不顾自身对冶炼技术的不成熟运用而贸然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物氧化技术里提取矿物中的铜金属。这次悲剧的发生,正是紫金矿业忽视企业应当承担的对周边社区,对环境应尽的社会责任,低估了自己生产造成的环保代价,不符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剖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紫金矿业的丑闻爆出,也立刻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烈争论,企业作为社会团体,不应该只以单纯的股东经济利益为追求,在利益背后,更有高尚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运营的约束。这里有必要先就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做一下简要概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我想很多人还觉得很陌生,可是这一理念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是企业生存必须遵循的法则。这里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 涵义做一下简单的论述。所谓“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即: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等。”又有学者认为,就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主体,对社会承担的“最有”责任“范围”,具体责任是博弈参与方之间侧率互动的博弈结果。同时,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三个方面:(1)企

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2009-5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一词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类似的提法还有“企业公民”、“企业责任”、“三重底线”等……这些词汇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欧利文?谢尔顿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英文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直译,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CSR。目前理论界一般认为,是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不断充实和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代表的含义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也不断充实、完善。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权威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管理获取最大利益。1919年,美国密歇根法院就曾宣称:企业机构运营的主要目的是为股东赚取利润。这种观点完全确认了企业的经济功能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得到企业界的普遍认可和推行。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企业管理者的角色从原来的授权者变成了受权者,其职能也相应地由追求利润扩展为平衡利益。企业从要向所有者负责转变为要向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在这一阶段,公众成为推动转变的主角。他们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员工和顾客的利益和要求,更多地参与改善工作条件和消费环境的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他们不断在公开场合喊出他们对企业的期望。优秀的企业积极响应公众的期望,并且取得公众的支持。 ???不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始终伴随着反对的声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父米尔顿?弗里德曼成为反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军人物。他多次在各种场合论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无一例外地坚持批判的立场。弗里德曼认为,公司只有在追逐更多利润的过程中才会增加整个社会利益,如果公司管理者出于社会责任的目的花公司的钱,实质上就是像政府向股东征税一样,那么就失去了股东选择管理者的理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但是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贫富差距加大等全球化过程中的共同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不安。恶意收购、“血汗工厂”也引起了人们对过分强调股东利益的不满。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承担包括尊重人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等在内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关于社会责任的倡议和活动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广泛支持和赞同。 ???三重底线理论 ???1997年,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提出了三重底线理论,认为企业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底线,即要拥有确保企业生存的财务实力,同时必须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三重底线理论提出之后,逐渐成为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共同基础。 ???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企业社会责任呈现出促进力量多元化、责任运动国际化、责任发展标准化的趋势,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定义,现介绍如下: ???(1)联合国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 ???联合国全球契约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遵循“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包括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四个方面。定义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体现联合国推崇的价值观、关注重点和新千年目标。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CSR) CSR概念的提出 1953年,“企业社会责任之父”博文(H.R.Bowen)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此后,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成为了一个新的领域。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关于CSR的理论,在众多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中,最为突出的是三种理论,即:企业公民、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 1963年,首先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企业相关利益者理论本质是指企业行动产生的影响所涉及或者说可能涉及的一些人、群体或组织,企业做出的各种决策对他们有一种“利害关系”,因而企业的各种经营决策活动要考虑到他们的利益。 通常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所在社区、本地居民、媒体、NGO等,甚至还包括自然

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物种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 ◆企业公民 20世纪70年代,英国“公民社会”首先提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企业公民指的是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企业公民理念认为:一个企业公民认为公司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因此,它会全面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包括雇员、客户、社区、供应商和自然环境。 在此,企业公民所要突出的其实是企业的权力和义务问题,企业就像一个国家中的公民一样,具有权利与义务的特性。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Social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 对社会责任的投资也称伦理投资或绿色投资,它关注的是CSR的实现。基本原则是从环保、劳工、人权及是否违反自然规律等角度出发,通过资本引导,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对CSR的定义 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种定义虽表述不一,但是其基本内涵和外延都是一致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含义及分类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含义及分类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即以企业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为和不应为的责任为中心开展的会计活动。它主要运用会计特有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加以反映和控制,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及其成果,从而指导和控制企业在与社会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以维护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协调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根本特征是:同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传统会计相区别,将企业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内容从狭义的经济责任扩展到广义的社会责任。 从反映的内容上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包括狭义社会责任会计和广义社会责任会计,前者只反映社会责任,后者则既反映经济责任也反映社会责任。 [编辑] 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它是在传统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学科,其目的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反映和计量企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或不利影响,终极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会计在世界上的出现虽有三十年的历史,但我国至今尚未完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编辑]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思想及理论基础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思想理论基础。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已经涉及到哲学、经济学、会计学、社会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多门学科领域,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传统的思想和理论被现代观念所取代,这些新思想、新理论的兴起对于会计学拓展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这块阵地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环境思想。以前人类社会始终认为从事任何活动都应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宇宙万物。从主观上忽视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而新环境思想则认为,人类的生存并不是孤立的,是同自然界相互依存而发展的,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都是同自然界紧密联系的。实践证明,环境是一个既受人类影响同时又影响人类的客观存在。新环境思想的发展要求社会责任报告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 (二)新福利思想。人类只有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才能共同生存和发展下去,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取决于人类之间的合作。社会福利已经成为对付社会危机以及个人困难的良方,新福利

企业集团的概念及其特征辨析

企业集团的概念及其特征辨析 摘要:企业的集团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然而,世界各国的法律对企业集团的界定各不相同,我国的理论界对企业集团的本质也有不同的认识。企业集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企业,以资本和合同为主要连接纽带而形成的具有控制关系的一种稳定的企业联合。其经济上和法律上的特征密切相关。 关键词:企业集团;联合;法人 企业集团在社会各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着一国的经济实力,而且影响着政治、文化、卫生、环境等各方面,这一影响力是传统单一公司所望尘莫及的,但企业集团的广泛勃兴也给以调整传统单一公司为主的公司法及其理论带来了挑战。 一、企业集团的概念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起步较晚,企业集团作为新的企业形态,我国学者在理论上对其法律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无论是从宏观上对企业集团这一新型市场经济主体的研究和管理,或者是在微观上协调和处理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都是十分不利的。目前,学者们对企业集团概念的表述主要有: 1、企业集团是若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在统一管理的基础

上组成的经济联合组织。两个以上企业的联合、成员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和集团的统一管理是企业集团的三个基本法律特征。 2、企业集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企业组成的联合组织,集团的所有企业在经济上都接受集团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3、企业集团是主要以资本为连接纽带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由母子公司、投资公司以及其他成员组成的,并以共同的章程为经营基础的企业法人联合体。 4、企业集团是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接受支配企业统一管理的企业联合。企业集团本身不是民事法律主体,而是对企业联合关系的形象描述。 而笔者认为,要领会企业集团的法律内涵,应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集团是一种稳定的联合,而不是一种紧密的组织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未明确规定企业集团为商业组织体,在实践中,企业集团常被视为企业之间的一种联合。企业集团本身并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不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并且在我国理论界随着“企业集团不具备法人资格”这一通说的形成,基本上结束了“集团法人资格”或者“集团双重法律人格”的争论。在经济上,集团内部虽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统一的管理,甚至可以看作为一个经济体,但这不能作为企业集团的法律特征。若把企业集团定义为“经济联合组织”、“联合组织”、“联合体”等,再加上我国1998年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条例要求企业集团必须具备(共同的)集团章程,就更容易使人误认为企业集团是一独立的民事主体了。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制度 当前,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无论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把其作为应对挑战的重要措施。企业只有树立全球责任意识,主动把社会责任纳入到经营战略中来,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期望,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及平稳发展,保证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说道:“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可以说,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无论哪个国家,哪种经济制度,都无法回避这一问题。 本文从理论到实践的层面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主要是如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理解,并力求对企业社会责任加以较为全面的描述。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理论工具、内容、制度建设以及保障机制等。通过研究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从理论探讨深入到企业的行动当中,确保企业社会责任得到真正的落实。第一章以企业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双重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加以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有理念与制度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对其加以界定是本文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以企业伦理的视角考察,主要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和内容的问题。以责任理论的视角考察,主要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和责任保障的问题。基于以上的分析,从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对较为全面地予以界定。 对这四方面问题的回答也就构成了本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第二章在对企业社会责任加以界定之后,接下来研究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依据及相应的方法论问题。主要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依据入手,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研究方法——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公民理论的讨论,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层面的落实与保障提供指导。第三章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及其相关责任内容,回答了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层面的要求。 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股东及雇员为主的内部责任;二是以合作商和消费者为主的市场责任;三是以政府与社会大众为主的公共责任。第四章首先阐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制度相互促进,从理念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行动需要相关制度的保证。本章利用企业公民理论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研究重点在于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 制度建设方面从企业内外部两方面入手,企业内部要强化自身的责任素质养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以来凸现于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国际社会潮流。因此,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显得迫切和重要。本文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对象、结构、内容、定义等方面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起点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伴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日趋明显,尤其在19世纪“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企业对供应商与员工极尽剥削以求尽快成为社会竞争的强者,对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学者开始指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冷漠,并意识到企业必须对社会承担应有责任。1916年,芝加哥大学的J.莫里斯·克拉克就写道:“我们需要有责任感的经济,并且这种责任感要在我们工作的商业伦理中得到发展和体现。”1923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其《管理的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道德因素在内。1 19世纪中叶开始,一些小型分散的企业通过合伙经营、托拉斯和控股公司等组织方式,逐步发展成支配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垄断企业。以J.P.摩根公司为例,该公司1901年合并了10家钢铁公司,以强大的卡内基钢铁公司为中心,组成美国钢铁公司,其拥有的现金可以供应美国政府1880年度的全部开支。随着大企业不断兼并、联合,推动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聚集,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引起了一些了社会矛盾,如产品安全、血汗工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特别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展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及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西方社会掀起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社会责任运动,包括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环保运动、女权运动、社会责任投资运动和可持续发展运动等。如1991年,美国levis公司在亚洲工厂雇佣低龄女工的行为被曝光,受到社会指责,为维护自身的声誉,levis公司制定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守则与社会责任审核体系,随后,锐 1张彦宁,陈兰通主编.2007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 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辨析

业责任的目标及其“自觉性”的程度.基于企业主体积极意义上的责任以及自我评价标准。企业责任可划分为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三个不同属性的范畴(见下图)。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图 经济责任是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前提(区域l+区域2)。经济责任是指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为社会创造财富。经济责任表面上仅是利益约束,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imperatives)责任,不仅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企业存在的目的。企业只要存在就必须承担这一责任.并倾全力而为之。自由竞争市场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企业经济责任的实现。企业必须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否则将失去其在市场中存在的价值,竞争者会取而代之.亚当?斯密(AdamSmith)((国富论》提及.作为“经济人”的企业的基本责任就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利益。”①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形成的历程中,有许多学者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尽管最终反对者有的放弃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却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经济责任是企业的基本责任,贝利(Berle)认为,企业的惟一目的在于为股东赚取利润,股东的利益始终优于企业其他潜在利益者的利益②。赖维特(Levitt)主张企业的功能是不断创造利润,这才是自由企业的本质。企业及经营者对社会责任’关注并付诸实践,大部分是基于营利的动机@。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与哈耶克(FriedrichA.vonHayek)一样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自由社会是一种损害,20世纪80年代末,弗里德曼在坚持企业经济责任前提下部分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只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或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出自于股东们的意愿,则企业利润最大化能与企业社会责任共存。 法律责任是企业的基本责任.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区域5+区域4)。法律责任是指企业作为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27页. @Adolf.A.BerleJr.。CorporatePowe传asPowefsj11TruSt”.胁r瞪耐上詹Ⅳ胁啪矿,1931.(45):1049. 0TheodoreLevitt.。TheDan辨璐ofS0cialR咖曲ility。.胁r髓耐乩匝陀e¥胁?访可,1958.(9一10):4I一45. 31

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

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 2014-01-10 08:56:37 文_赵梓亦 原标题:CSR也需要经营 年度品牌三星 获奖理由:关注社会责任,关注青少年成长,鼓励社会创新。 作为一个主营电子产品的企业,创新是三星得以不断持续发展并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三星的创新又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上,在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立至今的18年间,中国三星一直进行着教育支援、残疾人支援等公益活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做社会公益、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中国三星也在不断探索新路径。 2013年被中国三星定位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经营元年。这一年里,中国三星按照计划从共享企业社会责任资源和力量、摸索投资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崭新的产业投资模式、全方位扩大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用开放的心态积极与社会沟通等四方面全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不仅要创新,还要有自己的特色。中国三星坚持自己的公益要与其他企业有差别,金钱的、物质的支援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很容易做到的,在硬件支援中要添加软件支援的部分。中国三星的公益活动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是坚持员工亲自参与的原则。从多年的公益实践中三星发现,组织员工参与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受益者,还能够让员工获得成就感,从而对企业产生认同,更具凝聚力。中国三星认为,企业的社会公益活动不是单纯的慈善事业,而是有目的的活动,公益活动要能提高企业形象,构建人脉关系,效果极大化。 在CSR经营元年实施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三星与社会各界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沟通,展示了三星在CSR方面的策略和措施,使三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3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评价了国企100强、民企100强和外企100强共30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现状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中国三星凭借在CSR元年进行的各项工作,登上外资企业榜首,总排名升至第21位。 分享式公益 2013年9月,中国三星与陕西省政府合作"社会责任示范区"项目。中国三星认为自己应该从过去的,投资局限在厂房建设、提供就业岗位、扩大税收、配套产业入驻等经济层面的传统模式中跳出来,通过向地区社会普及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创造共同参与的平台等措施,寻找一条崭新的经济投资与社会责任齐头并进的发展之路。 并希望通过陕西省政府的合作,使作为三星最尖端的半导体工厂和研究所等重点投资区域的陕西省在CSR领域也能成为一个模范典型。中国三星承诺在未来五年之内,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促进陕西省的经济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共同发展。在原有的CSR活动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_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 ———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 郑 若 娟 提 要 企业社会责任(CSR)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西方已有约50年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和实践活动。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本文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的回顾,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定义、衍生概念和主题进行系统性地梳理,试图构建一个认识和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框架,以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并理清相关衍生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西方国家 中图分类号 F270 19世纪末,由于美国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兼并与收购活动使公司规模急剧扩大,其结果除了加剧市场竞争外,这些大型企业所拥有的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与其对社会或环境所承担的责任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也引起了人们对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如在《美国社会学杂志》第一卷中,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阿尔比恩?斯摩尔就提出,“不仅政府机构,私人企业也担负着公众期望”。①此后,尽管经济大萧条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暂时冲淡了人们对此的关注,但时至50年代,这业已被唤醒了的意识开始复苏,企业社会责任在理论和实践上进入了真正的发展时期,并持续至今。 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及界定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11CSR概念的提出 博文(H.R.Bowen)被认为是开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②因为看到大型公司所拥有的权力及其经营活动对社会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博文于1953年在其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提出“商人应该为社会承担什么责任”的问题后,给出了商人社会责任的最初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③这个定义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从此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领域,他因此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 2.60年代CSR概念的界定 博文之后,更多学者参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研究对象开始从关注商人个体转向关注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研究始于对概念的界定。 (1)“责任铁律”。在该领域几乎与博文齐名的戴维斯(K.Davis)强调“责任铁律”,即“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基于这个观点,戴维斯认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所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因此,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④ (2)企业有责任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弗雷德里克(W.C.Frederick)强调,⑤社会责任意味着商人应该监督经济体制的运行以满足社会的期望,促进社会的进步。他强调生产的经济意义在于,生产和分配应以提高总体社会经济福利为目 43① ② ③ ④ ⑤Frederick,1960. Davis,1960. Bowen,1953. Carroll,1999. Small,1895.

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理念汇总

航天科工——放飞神剑,收获和平 国家电网——你用电,我用心 南方电网——万家灯火,南网情深 中国华能公司——转变发展方式,做强做优做大 中国国电集团——永无止尽,创造一流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奉献能源,科学发展,和谐共赢 东风汽车公司——奉献能源,科学发展,和谐共赢 东风汽车公司——共生,共创,共享 鞍钢集团——钢铁强国,造福社会 宝钢集团——诚信,协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武汉钢铁——质量效益,诚信共赢,创新超越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创造效益,回报股东,创造机会,回报员工,关爱地球,绿色飞行 中国铝——全面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责任竞争能力 河北钢铁——绿色制造,制造绿色 太原钢铁——以人为本,用户至上,质量兴企,全面开放,不断创新 昆明钢铁——创造价值,创造文明,造福社会 沈阳机床——尊人,共享,精为,创新 广西铆工——客户向导,品质成就未来,以人为本,合作创造价值 玉柴集团——绿色发展,和谐共赢 四川九州电器——以军工为根基,以民品求发展,以创新为灵魂,以人才为根本 安徽江淮汽车——信息社会,兼济天下 同煤集团——中国情,同煤心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集团——安全、和谐、发展开发清洁能源,造福和谐社会 山西义棠煤业——得益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贵州盘江投资控股——以人为本,诚信为先,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与员工共谋发展,与用户共求成功,与股东共创佳绩 国酒茅台——立足国酒,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完美人生;立足茅台,奉献仁怀,厂市同心,共谋发展 广州珠江啤酒——新、快、纯、真 海正药业——海纳厚生,正修道远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心系健康,诚信天下 上海七建——服务业主,回报社会,合作共赢,关爱员工,绿色施工,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共建和谐 上海浦东路桥建设——创造价值,回报社会 上海投资咨询公司——优质高效、求实创新,科学发展 浙江正泰电器——争创世界名牌,实现产业报国 上海复兴药业——持续创新,共享健康 亚宝药业——用心做药,造福社会 常州四药制药——用心制好药 恒源祥——无我、无限、无中生有 浙江贝克曼服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世友——节能、环保、健康 久盛地板——以责任赢得尊重 常州通灵展览用品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展示系统制造商和服务商

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

2016 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 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道德以及 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 道德责任等构成。这里不仅指企业责任,还有其他的社会责 任。社会责任是社会法和经济法中规定的个体对社会整体承 担的责任,是由角色义务责任和法律责任构成的二元结构体 系。责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指份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 责任、岗位责任等。这种责任实际上是一种角色义务责任或 者说是预期责任。第二种是因没有做好分内之事或没有履行 助长义务而应承担一定形式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即过 去责任,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 的 2016 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欢迎浏览。 2016 企业社会责任经典案例一雏鹰农牧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始创于1988 年,2010 年 9 月 15 日在深圳证券交易 所挂牌上市,被业界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质量诚信企业,并 承载着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的重任! 雏鹰农牧集团以让国人吃上安全肉为己任,致力于开展 以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为主导的战略布局,目前确立了包括生 猪养殖、粮食贸易、互联网三大板块的核心战略,已发展成 为拥有粮食贸易、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 流、线上业务等完整产业链体系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秉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理念,雏鹰农牧集 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凭借多赢机制和完整产业链体系,开创了一条企业、农户、代 理商、经销商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有 益的探索,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雏鹰本着“责任、成长、价值”的理念基石和“创新为魂、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推进新兴特色农业、升级优化组织形式,科技兴农、坚持富民工程发展 战略,以“发展生态产业创建 一流品牌”为己任,致力于将绿色、健康、安全的食品送上国人的餐桌,成为卓越的 中国安全食品供应商。 二、公司社会责任履责措施及行动成效 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 1、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深圳证券交易 所股票上市规则》及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有关上市公司治理的规范性文件要 求,不 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自觉地持续深入开展治理活动, 及时发现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积极整改,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切实保障全体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严格规范股东大会,保障股东权益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们对福利的需求信息,确定弹性福利计划的组成项目。企业应该列出一系列可供选择的福利项目,让员工从中选择限定数目的几项,应该提供那些多数人都会选择的项目。 3.针对员工个人确定福利的发放程度。通过资历审查、绩效考核等和本企业日常管理手段,确定一定的标准,给予每位员工一个与他相符的购买点数,员工可以用这种点数在企业内部购买所偏好的福利。在确定了每个员工的福利点数之后,需要进一步确定这些点数或点数段的现金价值,这就需要计算福利点数或点数段的单价,即一个福利点或点数段对应多少现金。 4.对福利物品进行标价。福利物品的定价常常采取福利的点数价格,即以福利物品的现实价格除以每点单价得到的该福利物品所需的点数。 5.员工自由选择福利项目。员工根据自己的福利点数和福利物品的标价,选择自己需要的物品,或者放弃本次机会进行点数积累。员工自己选择的福利计划所需费用超出限额的,超出部分应由员工自己支付,低于限额的部分可以累计下次使用或年终折算成现金。 6.为了达到随时为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福利的目标,需要不断调整企业的福利项目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当然这样做必须符合经济原则,要注意福利导向与直接报酬相抵触的情况。 弹性福利的设计实施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初次实施该项福利政策,在设计的细节方面 没有经验,可以及时咨询顾问公司,以避免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企业规模有限,人力资源力量欠缺的时候,选择外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企业采用同一的福利形式再不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采用弹性福利制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弹性福利对员工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在改进员工福利结构,鼓舞员工士气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经营现状及管理能力来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弹性福利计划,也能做到改善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桃,黄瑞琳.弹性福利计划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探索.2008(1) [2]黄攸立,傅宇,姚辰松.浅谈弹性福利计划的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3]王永明.浅谈弹性福利制度的设计与问题[J].煤炭经济研究.2008(5) [4]博芬.弹性福利计划实施与问题[J].经营与管理.2004(9) [5]钟丽华.弹性福利计划在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8(3) 注:本文获得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流通经济管理与数量分析”项目资助,是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B ei j i ng m uni ci pal pr oj ect f or devel opi ng advanced hum an r esour ces f or hi gher educat i on(B A H ED)。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冯芳 (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当今各国法学家、立法者、企业经营者、股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到底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目前有多种观点,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做出分析。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肯定论;概念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1924年美国的谢尔顿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他在《管理的哲学》第一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SRCperateSo-cialResponsibility)他认为工业的目标不单纯是生产商品。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人类需要的各种责任联系起来,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内在因素,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应远远高于公司的赢利。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我国来说其实是个“舶来品”。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一开始就由政府赋予了很强的社会责任,企业不仅管生产,甚至还管职工的生活,其实是强加给企业太多的社会责任。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企业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片面追求企业发展和赢利至上的思想,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低劣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环境污染,劳动事故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 (一)否定企业社会责任 否定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曼,波纳斯,贝利等人,反对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首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和其作为营利机构的本质相矛盾的,企业的存在不是为了处理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是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其次,企业社会责任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它的适用可能会给政府介入微观经济提供便利。再次,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没有自己确定的范围,没有执行力。最后,强调企 !!!!!!!!!!!!!!!!!!!!!!!!!!!!!!!!!!!!!!!!!!!!!!!!!!!!!!!!!!!!!!!!!!!!!!!!!!!!!!!!!!!!!!!!!!!!!!!!!!!!!!!!!!!!!!!!!!!!!! 企业文化 171 企业导报2009年第12期

企业社会责任目标与财务目标的矛盾性与一致性

摘 要: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行为规范、是财务行为和理财绩效的考核标准。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一切活动的最 终目标就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但由于企业又具有社会性质,因此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以外,还要负担起相应的法律法规、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等其他社会责任。本文在分析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两者并不是互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应该调整财务目标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赢。 关键词:财务目标;社会责任目标;矛盾性;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2.05.20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51-03 企业社会责任目标与财务目标的矛盾性与一致性 崔锦荣 郭帆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一、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的界定(一)企业财务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利用价值形式的综合性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而财务管理目标则是指在特定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企业进行一系列资金运作的标准和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1] 在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许多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在我国,主要包括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在建国之初,鉴于特殊国情,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高度集中于国家,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企业唯一的财务目标就是完成预定的产值指标,企业都是以总产值最大化为目标,但这种观点只讲产值,不讲效率;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因此只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与国家产权关系的明确,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的最终目标,但是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来看,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既没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也没有考虑风险价值,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还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短期利润,因此可以说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也是有局限性的。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上市公司的增加,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目标又相继出现。但是这些目标都着重于强调企业所有者的价值最大化,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引发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而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关系的枢纽,是一个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因此企业在财务目标的选择上就应该 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也适应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基本国情。[2]然而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由于利益相关者力量不平衡、“股东至上”等偏向于股东的财务治理理念,大部分的企业还是会以股东权益为重,以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或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 (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 )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 Oliver Sheldon (1924)提出,他关于社会责任的思想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层面,自此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之父” 霍德华·鲍恩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3]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带入人们的视野,但是这一定义并没有明确界定企业应付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自此,理论界开始出现了很多社会责任的观点,其中至今应用最广的是1979年卡罗尔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行裁量的期望”。[4]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慈善责任。他强调社会责任是分级的,其中经济责任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应确保股东的利益,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起步较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远没有西方学者的成熟。1990年袁家方在《企业社会责任》一书中最早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5]自此,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探索逐步发展起来。卢代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2012辽宁社会经济发展定项课题(2012lslktziglx-04),本文为初期研究成果。 工商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