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31009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31009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31009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31009

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修订稿(2013.10.09)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

一、总目标 (4)

二、分级目标 (5)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9)

一、物质科学领域 (9)

二、生命科学领域 (20)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27)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33)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0)

一、教学建议 (40)

二、评价估建议 (42)

三、教材编写建议 (45)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47)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给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的责任,要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对日常生活、自然世界的各种现象开展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和积极思维。使学生初步了解与其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实现课程目标,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科学素养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活动性表现在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

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实践性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包括设计与技术活动,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与周边自然现象出发,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表现为:注重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注重自然科学各领域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相互渗透,共同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影响。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为初中理科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突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科学课程要具有开放性,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为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学业评价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和创造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社会科学发展

趋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4.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

5.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标准制定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继承性和实用性。既要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又要兼顾我国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国家新课程改革对每门学科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学科教学目标要求。依据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性质和理念,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可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是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设计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把重心放在培养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正确的思维方式、习惯的养成上。为此,我们采用了主题式选择方式,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4个主题,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4个主题,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题,并考虑到技术领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增加了技术与设计领域的2个主题,总共由4大领域的13个主题构成了全部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由于这些主题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所以我们只是根据学生对各个主题的熟悉程度与每个主题内容的抽象程度做出不同年级的安排,没有在课程目标中将其按1-2、3-4、5-6作学段安排。

相对科学知识来说,科学探究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是长周期目标,不可能指望通过一节课就能让学生马上掌握,成为自己经验的一部分。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经历,在体验积累与认知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所以,对这两个领域的目标没有随知识内容目标,在每个知识点上呈现,而是把它们分成了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的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由活动的提出,活动的过程要求,活动的操作示范,与

活动有关的小资料,活动信息收集与整理,活动结果记录,活动的结论提炼等要素组成。学生在参与这类活动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进行思维,经历过程,从中建构知识,积累操作经验,享受成功体验,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方面获得收获,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活动设计的成功与否,是小学科学课程编写的关键。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人合作、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学知识

1.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命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二)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知道它是科学家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的过程。

2.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与想法。

3.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知道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5.认识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运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究活动。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知道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上的责任。

二、分级目标

由于小学科学学科周期比较长,只有总目标,对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正确把握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按1-2、3-4、5-6把总目标分成三段,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与把握。

(一)科学知识分级目标

科学知识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下面主要从这四方面确定分级目标。

(二)科学探究分级目标

科学探究分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迁移运用、反思评价。下面主要从这9个方面确定分级目标。

(三)科学态度分级目标

科学态度主要分为5个维度: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下面的目标描述主要从这5个方面进行。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适合于儿童学习的主要概念,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共包括23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有10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有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有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有4个。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着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本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使他们感受到物质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性;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7.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8.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9.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10.磁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性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材料的特性和物质的存在状态,通过实验学习简单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对物体一些量的特征进行测量和记录的方法,能依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特性对物体或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搜集身边常见的物体,如石块、铁钉、橡皮、玻璃和大米粒等,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学习内容1.1)

(2)说一说你家中都有哪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积木和塑料吸管等,比较一下它们的透明程度和软硬程度,谈一谈这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习内容1.2)

(3)观察水、油、牛奶和蜂蜜等液体,尝试归纳总结出它们的一些共同特征,如都可以倾倒,具有流动性;有固定的质量和体积;形状可以改变等。(学习内容1.3)

(4)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变化,如易拉罐被压扁了,水结冰了,铁钉生锈了,铅笔尖折了。尝试分析一下这些变化的特征,如水结冰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无论是液态的水还是固态的冰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水构成的,因此,这种变化属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学习内容1.5)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水的三种状态,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观察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探究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烧杯,向其中加入一些冰块,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让冰块自行融化,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并每隔1 min测量并记录温度;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学习内容2.1)

(2)取10 g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30 mL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的溶解快慢;取10 g食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盛有30 mL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两个烧杯中食盐的溶解快慢。(学习内容2.2)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空气的特征和热、冷空气的流动现象,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证实空气的存在,通过查阅的方法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通过小组讨论列举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取一塑料杯,在杯底紧塞一团纸,将其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纸是否会被浸湿,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有空间;将两只充有空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气球,观察小棍是否平衡,通过该实验可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学习内容3.1)(2)取两个一样大小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水盆中,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待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毛玻璃片将瓶子盖好,将冷瓶倒扣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重复前面的操作,只是将冷瓶和热瓶的上下位置对调,观察烟又是如何流动的。(学习内容3.3)

4.自然界的物体总在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征,运动具有多种方式,可用速度描述运动和比较其快慢。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线绳、直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位置,学习长度的表示方法。(学习内容4.1)

(2)尝试让各种物体运动起来,观察物体前进、后退、转弯、旋转、滚动、绕圈等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描述其特点,用画图、文字等方式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与过程。(学习内容4.2,4.3)(3)尝试乘坐自行车、公共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体验和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尝试说明判断运动速度快慢的依据。(学习内容4.2)

5.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各种常见的力,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改变。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磁铁吸引回形针,了解磁力可以隔着一段距离产生作用。(学习内容5.1)

(2)通过实验观察常见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浮力和重力,了解这些力对物体的作用。(学习内容5.1)

(3)尝试用推、拉的方式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停止,尝试改变力的大小或方向,观察力改变以后物体运动的变化。(学习内容5.2,5.3)

6.声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高低与强弱,知道声音具有能量,并传播能量;通过了解人耳的结构、调查噪音现象,认识到声音的益处和危害,知道保护听觉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感知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伴随着物

体的振动,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学习内容6.2,6.3)

(2)将发声体放入水中,观察声音的传播;轻轻敲击课桌、楼梯扶手、墙面,将耳朵贴在远离敲击点的地方,倾听声音,了解声音可以在物体中沿各个方向传播。(学习内容6.1)(3)设计实验,尝试用皮筋、直尺等产生不同高低和强弱的声音。(学习内容6.3)

(4)观察人耳的模型,了解人耳的结构;调查学校周围的噪声情况,撰写小报,发起保护耳朵的班级倡议。(学习内容6.4)

7.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光具有能量且能与其他能量之间进行转换等,了解光对生物体(链接生命世界领域)、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观察影子、制造影子、设法改变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学习内容7.2)(链接生命世界领域)

(2)举例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如太阳、灯等;尝试在黑暗的环境中观察物体,了解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学习内容7.1)

(3)观察光的行进,以及光在射到镜子表面后传播方向的变化,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学习内容7.2、7.3)

8.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开展对热现象的探索,了解热的表征、热的传递、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以及热能及其转换等。(链接本领域主要概念2)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测量水的温度、室内、室外的温度,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如气温、人体的温度、水结冰的温度等,了解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单位。(学习内容8.1)(2)将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观察变化;结合水的三态变化,以及热胀冷缩现象,感知加热和冷却可以对物体的形状和状态产生影响;(学习内容8.2,8.3)

(3)观察放在热水中的金属勺、测量包裹在毛衣中的冰块的温度变化等,了解热在物体与环境、物体间传递的方式,认识到热量通常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学习内容8.4)(4)将铁棒、塑料棒、木棒、铝棒等放入热水中,观察热的传递现象,了解物质的导热性;观察热水瓶的结构,了解热水瓶保温的方法,了解影响热传递的各种因素。(学习内容8.4)

9.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活动建议】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开展对电现象的探索,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知道电能是生活中常用的能源。

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

(1)用小灯泡、导线和电池连接成简单电路,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学习内容9.1)

(2)观察常用的各种开关,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用回形针制作简易开关。(学习内容9.1)(3)将木条、金属、橡皮、硬币等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被点亮,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学习内容9.2)

(4)调查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电现象,了解雷电、高压电、交流电等都携带很大的能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制作安全用电的小报。(学习内容9.3,9.4)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陈静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知识点一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必备条件。所以,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至少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学生缺乏外语技能,他们今后的教育选择、职业发展以及就业等人生设计都将受到限制。从长远来看,这显然不利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国际合作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英语教学从1977年至现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现状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且过去英语教学也存在问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体现在: 1、重语法规则的讲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了9年英语,交流、听说综合能力差。 2、中小学课程不衔接,27个省市开英语,800万小学生学英语,但进入初中仍从ABC开始,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劳动。 3、《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上远离学生实际、词汇量偏少(初中毕业570-600个、高中毕业2000个、大学四级4200个)。学生实际能力得不到提高。 4、教学评价单一,只重视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

5、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自身素质阻碍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改革力求解决这些问题。 知识点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过分重视语法、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方式,把以言做事作为教学的核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学会交际。在课程设计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体现他们的生活经验,反映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语言体验、意义协商、情感交流的方式习得语言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通过任务的途径来组织教学,这就使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拓展,主动尝试大胆实践,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一、基本理念 为了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休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此理念反映了当今世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体现了人为本、全人(wholeperson)教育的精神实质,突出主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重视学生、重视发展和重视过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 【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去掉“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大纲的发展 教学大纲(Syllabus) 狭义的“课程标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规定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体现实施内容和目标的次序和进程。 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大纲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规定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理念、方式方法、教材、测试等。近年来,它更多的是指对某一课程在某个/些阶段中的教学内容清单及选材和排序的原则等。 英语教学大纲发展的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1977-1990)第二阶段(1988-2000)第三阶段(1999-至今) 第一阶段(1977-1990) 1998--1980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6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第二阶段(1988-2000) 1998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 1993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第三阶段(1999-至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Curriculum) 在国外,它是指反映教育管理部门或具体教育单位的所有教育功能的整体课程设置模式以及体现这些功能的教学活动和内容。 在我国,是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派的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考察和研究了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外语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现状并广泛听取了各地专家学者和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近三年的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制定出来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第一、外语成为我国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第二、已经注意到外语教育的差异性;第三、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第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第五、建议“根据中学不同的需要,编写出几套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受师生欢迎的好教材。” 第二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特点 科学规范开放完整 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进步 教学目标:1988 1992 1996 2000 教学要求:1986 1993 教学观念和方法:交际能力;四项技能; 语言和文化;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教学手段 教材:现代化;多样化 测试改革:1988 1992 2000 教学目标 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大纲明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则增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2000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目的部分,不仅提出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 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 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 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 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 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尽管是低调亮相,但大家对于这件教育界的大事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从课程标准的基本面貌上看,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有较大的调整变化,各个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订。如“前言”部分中,导言是全新的;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补充,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四条基本理念没有变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设计思路有较多的修改…… 、总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主要变化 总体关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相比“实验稿”,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党中央以及教育部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 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里,增加了如下一段话: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价值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

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基本 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提倡教学尽可能要做到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渗透价值教育。“教学建议”的第三条指出: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 建议)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学都要坚持这一教学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2.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8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8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