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

安徽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

安徽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
安徽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

安徽胡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宗亲网整理

http://www.hsz https://www.doczj.com/doc/654475868.html,

2009.12.02

目录

壹、《中华姓氏谱——胡姓卷》徽赣望族——王庭洽 (03)

贰、《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安徽胡氏——黄启昌 (16)

叁、《全国胡氏族谱大通考》卷二十三安徽——胡海 (23)

肆、《中华胡氏通谱》安徽卷——胡观文 (48)

伍、“胡氏宗亲网寻根系统”安徽胡氏上传资料 (55)

附录 (72)

壹、《中华姓氏谱——胡姓卷》徽赣望族——王庭洽

安徽为胡氏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春秋时期,归姓胡子国的所在地阜阳就在安徽的西北部,胡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胡子国的一部分子孙就以国为姓,阜阳作为胡子国故地所在,理所当然地成为胡姓子弟安居的首选之地,扩而广之,整个安徽也成为归姓胡子国胡姓后代最初分布的重要地域。与归姓胡子国同饮颖河水的姬姓胡子国处于与安徽省交界的河南省的中南部的郾城一带,同样被楚国所灭。如果姬姓胡子国灭亡之后,其以国为姓的胡氏子孙由于种种原因向南迁徙,很有可能进入安徽境内。以此而言,两个胡子国的后代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安徽境内,因此安徽自古以来就是胡姓的重要栖居地。

与安徽省毗邻的江西省,早在南朝刘宋时已经成为胡姓生活的区域。当时刘宋太子左卫将军胡藩由宿迁迁居豫章,成为胡姓华林世系的始祖,刘宋时的豫章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南昌附近。胡藩膝下多子,据史书的记载,胡藩生有60子。胡藩家族人丁兴旺,支系庞大。虽然其后胡藩子孙定有迁居在外者,但是安土重迁、世居故地的子孙也应该为数不少。此外,胡子国的胡姓子孙如果继续向南播迁,必然途经江西,其中的一部分也会在江西安居乐业。

据现有保存下来的胡氏家谱的记载,明、清、民国时期的徽赣胡氏主要有以下几支:以东晋时胡育为始祖的新安胡氏;以北魏时胡国珍为始祖的祁门翠园胡氏;以隋时胡乐陵为始祖的婺源清华胡氏、祁门胡氏、无为濡须胡氏、南垣水西下怡胡氏;以宋时胡瑗为始祖的绩溪遵义胡氏;以宋时胡舜陟为始祖的绩溪金紫胡氏;以宋时胡淑英为始祖的潜北胡氏。其中,以胡乐陵为始祖的这一支的支系最为庞大。

一、婺源清华胡氏

婺源古称“吴楚分源”,今位于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境内千山万壑、水网纵横,以至于婺源人“出门见山,举步涉水”。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历史上一个隐居、避乱之所。正因如此它也成为胡氏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

据《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2《隋姑苏守福公传》、《祁门胡氏宗谱》卷2《唐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胡瞳传》所载,早在唐朝末期,祁门胡氏的始迁之祖胡瞳就落业于祁门。关于胡瞳如何迁居祁门,还有一段流传至今的令胡氏子孙啧啧称赞的壮举。胡瞳早年跟随其父姑苏太守胡福安家落户于歙县黄墩。当时,在乡里胡瞳以他的才具和勇气赢得了乡人的钦佩和折服。唐僖宗永中,胡衔、胡汉、胡应3人的子孙兼而有之。世居贵溪的胡氏则是胡汉、胡应两人的后代。

胡学是胡瞳最小的儿子。据《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2《始祖银青公别传》所载,他年少之时,聪明机灵,悟性过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他登进士第,官拜本路司户。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刚正不阿的胡学上疏皇帝,痛斥田令孜独断专行,无视皇帝。他还上奏天象有异常变化,这是不祥的征兆,预示着社稷有危。田令孜闻听此言,暴跳如雷,反而血口喷人,诬陷胡学诽谤大臣之罪。胡学被贬谪福州,然而不久他又被重新起用,担任舒城令。唐僖宗广明初年,黄巢攻陷长安,僖宗皇帝

仓皇避乱于四川,由于道途险阻,诏令不通,当时天下百姓几乎都认为唐皇室日暮途穷,不可能再东山再起。但胡学却对此充满信心,认为自古国家未尝没有不以患难而重新复兴的。此后他与李克用、王重荣等并肩作战,讨伐黄巢,为恢复唐室,重振河山作出巨大贡献。他也因为功绩卓著,官封宣歙节度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新安郡开国男。他的后代也因此尊称他为常侍公。

常侍公宦海沉浮、戎马半生,已生退隐之意。那么究竟归隐于何处呢?关于此事,在《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首《乐樵公纂述原委》还有一段娓娓动听的叙述:当时胡学不禁回想起年少之时曾经伴随胡瞳游览过的婺源清华。此时昔日的景象记忆犹新,清华水带山环、云屏月圃的美景浮现于他的脑海之中。清华有一处胜景,那就是通灵观洞。胡学曾经与父亲胡瞳投宿于通灵观,期间遍游诸洞。当时父子两人游兴大盛,题诗于洞内。其诗云:“三崖九洞出尘寰,问讯真人得纵观。丹熟已乘仙鹤去,云深惟有老龙蟠。铁船过海源流远,玉柱擎天星斗稀。臂破莓苔认诗句,录归传作书图看。”(《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7《东山集·游通灵观洞》)清华的诗情画意使胡学赞叹不已,留连忘返,胡学当时还感叹说:“此地山水秀丽,居住在此,子孙可以繁荣昌盛。”岁月如白驹过隙,几十年已经过去,“清华依旧,夕阳几度”。当初所言言犹在耳,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愿望了。于是他迁居于清华东园,正如他在《卜居》诗中所描写:“逃名偷白日,避地得清华。堂启东山旭,园疏西渚沙。已劳令尹驾,时访野人家。战伐何时定,山中对紫霞。”(《清华东园胡氏宗谱》卷7《东山·卜居》)胡学终于摆脱尘世的纷扰,栖身清华,成为清华胡氏的始迁之祖。

常侍公定居清华之后,筑室造屋,营建家园。据《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1《清华景物案录》所载,当时清华镇镇中有一条宽阔的大街,4坊分列两旁,环街共有9井13巷。他生有8子:胡遵、胡崇、胡徇、胡文、胡武、胡愈、胡润、胡庆。8子分居4坊:胡遵、胡崇两人居住长寿坊;胡徇、胡武两人居住安仁坊;胡润、胡庆两人居住在桂枝坊;胡文、胡愈两人居住仁寿坊。然而随着8子娶妻生子,胡氏人丁的兴旺,胡学子孙居住地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所谓“奠故居者有之,宅嘉土者有之,肇他邦者有之”。

据《清华东园胡氏宗谱》的《历代渊源外纪图》及《世系图》所载,常侍公长子胡遵义名稠,字延简,承袭祖荫,担任尚书。他因为曾经跟随祖父胡瞳保障祁门,所以安家落户于此。他生有2子:长子胡瑙、次子胡蹈。胡瑙迁居十二都山坑胡村上店,他下传2世至胡仁晓,胡仁晓迁居浮北大于口,此外他的后代还分居于祁东凫溪、杨溪、浒溪、庸溪、根溪、赤桥、贵口湖村等地。胡蹈则迁居鄱阳故县渡。

常侍公次子胡崇字延升,官拜户部尚书、光禄大夫。他生有6子:胡宗、胡文、胡杰、胡衡、胡衙、胡弄。胡宗迁居乐邑小坑。胡文迁居回峰晓庄。胡杰迁居齐云山脚。胡衡迁居蚌埠。胡衙迁居高枧皂角树下。胡弄迁居白齐岭脚。此后6人的后代又分派于龙尾东岸、石镇源、清华大夫巷口、休南稠坑山、休商山、碧窗西岸、里湖高原附、方思山东坑、西岸外湖、霞城口等地。

常侍公3子胡徇字延厚,官至宣议大夫。他生有2子:长子胡文富、次子胡文贵。胡文富迁居祁门。胡文贵迁居青阳。

常侍公4子胡文字延晖,官拜礼部尚书,世居清华。后来他的后代又分为胡十一支、胡廿六支、胡顺宝支、胡顺宜支、胡顺究支、胡顺宽支。胡顺宝的后代分为以

下各派:祁南清源胡村派、祁南叶川派、浮有张村派、休西广源派、休西龙溪里庄派、宁国南阳源派、金陵东井派、秋浦大田派、祁南花桥派、葛村塘上派、歙西胡茶充派、歙西四都懋田派、石碌高宝派、休西施村湾派、施村复迁清华派、石碌九上坑派、清华祖礼派。顺宜公的后代又分为以下各派:婺北徐公源派、婺北漳溪派、婺北平川派、婺北山后派、浮东张村派、浮东胡村派、浮东码下派、清华堂阴派、东园派、东园木桥派、歙西溪南派、歙西江坦派、休南佛岭提马派、沱口黄村派、休临溪派、浮北朱溪派、浮副西都梅园派、琅珠光里派、婺东坑头派、婺北回峰派、婺北西岸派、婺北洙坦派、歙西圩坦派、歙西上:胡派、歙西珠光里派、浮有张村派、休西广源派、休西龙溪晓庄派、宁国南阳源派、金陵东井派、秋浦大田派、祁南花桥派、葛村塘上派、歙西胡茶充派、歙西四都懋田派、石碌高宝派、休西施村湾派、施村复迁清华派、石碌九上坑派、清华祖礼派。顺宜公的后代又分为以下各派:婺北徐公源派、婺北漳溪派、婺北平川派、婺北山后派、浮东张村派、浮东胡村派、浮东码下派、清华堂阴派、东园派、东园木桥派、歙西溪南派、歙西江坦派、休南佛岭提马派、沱口黄村派、休临溪派、浮北朱溪派、浮副西都梅园派、琅珠光里派、婺东坑头派、婺北回峰派、婺北西岸派、婺北洙坦派、歙西圩坦派、歙西上胡派、歙西珠光里派、歙西凤沙董门派、休西碜坑口派。其中东园派又分为信公下泗公房、薄公房、珏公房、泰公房、纠公房、岩公房、坚公房。顺宜公的后代又分为以下各派:祁南郭源派、歙西门派、休南黄茆派、歙西唐贝派、清华双河派、歙西潜川派、广信横村陈峰派。

常侍公5子胡武字延唏,官拜奉议大夫,世居清华。胡武子胡文敏支下分为以下各派:婺北梓源派、婺北河滨派、婺北黄沙大源派。

常侍公6子胡愈字延乐,官拜评事,他迁居歙西石枧胡村。此后他的后代分居于符村、玉坦、海门、曹门。

常侍公7子胡润字延鲁,官拜尚书、散骑常侍,他隐居黄山之北,以青松作伴,白云为侣。他们生有3子:长子胡邦、次子胡辉、三子胡三九。胡邦迁居黟县,后又由黟县迁居太平宏潭、石云、白沙、龙门。胡辉迁居青阳、绩溪。胡三九迁居伏水梅浦。

常侍公8子胡庆字延照,官拜仕郎。他生有l子胡清献。胡清献的后代迁居大犁、章田、渡田四卜里、双溪后源塘、弋阳、光州。

学公8子除胡文、胡武两人世居清华外,其余子弟星罗棋布于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等地。然而无论居住在何方,都尊奉胡学为始祖,胡学的子孙可谓—本散于万殊。

二、新安胡氏

新安胡氏为新安的著姓大族,他源远流长,所来久矣。

据《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卷首《古黟岗胡氏族谱系述》所载,新安胡氏远祖可以追溯到东晋新安太守胡育。胡育一门,四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历仕魏晋。胡育的曾祖父胡质、祖父胡威都以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朝野著名。甚至连曾经为王恺、石崇斗富助阵的晋武帝在朝中提及此事也为之赞叹不已。胡氏一家深得晋武帝

的赏识。胡威得拜前将军、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胡氏一家因此世居青州。胡威仲子胡咨授职中散大夫,守卫徐州。胡咨之子就是胡育。胡育从小机敏聪颖,孜孜以求,弱冠之后,踏上仕途。时至晋怀帝永嘉年间,胡育父母寿终而卒。家难又值国亡,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匈奴军队攻破洛阳,晋怀帝被掳。北方一片狼藉,五胡纷纷入主中原。在这“烽火连三月”之际,胡育夫妇只能背井离乡,渡江南下。当时,镇东王司马睿在王导的辅助之下,在江南建立东晋皇朝。徙居江南不久,胡育又凭其出众的才能再次崛起。晋元帝大兴年间,胡育除职秘书丞,以文章著名于时。晋成帝咸和初年,他又得到提拔,担任新安太守。于是,胡育挈妇将雏,来到新安安家落业。胡育因此成为新安胡氏始迁之祖。

胡育为官之道不但清正廉洁,颇有祖风而且政尚宽简。以恩信来融洽百姓,以诚爱来对待属吏,当朝廷指示不利于民时,他请示于朝,固不执行。胡育为官新安,造福一方,政绩斐然,有口皆碑。百姓对他爱戴有加,视如亲生父母一般。为官多年以后,胡育夫妇年岁已高,顿生思乡之情,渴望叶落归根。然而时事阻人愿,中原板荡,鼎沸未息,恐怕只能是“君问归期未有期”,骸竹难以归葬故土。在夙愿难以得偿的情况之下,胡育夫妇只能商议栖居他乡。一日,在剪烛的灯光旁,夫妇俩促膝而谈。胡育以为应该寻找山水钟厚的地方卜居,为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作长远打算。叶氏老夫人建议此事宜早为之。于是他出游属邑,遍览新安。当胡育来到黟南横岗时,眼前豁然一亮,一片沃土良田映人眼帘,正是胡育朝思暮想的新居所在。于是,胡育挂冠辞职,迁居横岗,在此颐养天年,韬光养晦,直到寿终而去。

胡育与卫氏夫人共生有5子:胡隽、胡猷、胡杰、胡温、胡硕。5子继承父亲的遗愿,在新安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岁月荏苒,春秋几度,到了南朝梁天监年间,新安胡氏下传至6世祖。6世祖胡明星字太白,在梁朝担任太常卿,他的后代尊称他为太常公。太常公生有7子,次子胡文焕生有3子,长子胡圮在舒州为官,于是迁居皖山,成为皖山派始祖。而太常公世居横岗,当他退身仕途之后,依旧不忘民生,心系百姓,凿穿一条长达几十里水渠,取道城北,引溪流而下,灌溉田地几千余顷。对于太常公的善行,百姓感恩戴德,没齿不忘。在太常公百年之后,当地百姓为公建立了一座庙宇,座落在他居所的东南。每年的8月15日——太常公的诞辰,胡氏家族的子孙及邻里乡亲排着长队肩挑着牲醴,鱼贯而入,怀着虔诚的心情,逐一叩拜。太常公在百姓的心目中俨然是一个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神。

太常公之后,胡氏在新安得到了巨大发展,有如日夜不息的新安江水,绵绵不绝。当地民间传说:“新安十胡九汪”(《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之《族谱备遗》),由此可见,胡氏在新安成为巨姓大族,名闻遐迩。而太常庙更有唐朝李翰林的题诗:“十里无余姓,田庐共一村。四是瞻庙宇,尽是太常孙。”(《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卷首《本支族谱世系表叙》)李翰林对胡氏的描写难免有夸大之嫌,然而新安胡氏的兴旺发达可见一斑。

太常公揭开了新安胡氏兴旺发达的序幕,与此同时,胡氏的支分派别也开始于太常公。据《康熙写本新安胡氏族谱》之《统宗分派·有小序》所载,胡氏自太常公分为10派,分列如下:

礼门派为太常公长子胡启元的后裔。胡启元下传达室17世至胡义块。胡义块下传6世至胡延杰迁居礼门,成为礼门派始祖。前门派也为太常公长子胡启元的后裔。太常公下传15世至胡仅,胡仅下传5世至胡德明,他没有后代,以族人义埏人继为子。

胡义埏的曾孙胡季发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担任汝宁教授。胡季发曾经游览皖山,涉足淮海,寻访宗支,得到胡行简流传下来的宗谱,加以修辑。这样,横岗胡氏从胡季发才开始有家谱。胡季发堂弟胡季从6世孙胡新迁居前门,成为前门派支祖。堂头派也为太常公长子胡启元的后裔。太常公23世孙胡延美迁居横岗之东的堂头,成为堂头派支祖。

遮村派为太常公第二子胡文焕的后裔。胡文焕长子胡劭下传4世至胡伯淳,胡伯淳下传7世至胡翱。胡翱在五代周世宗显德年间,担任提点淮右监法事。胡翱之子胡烯字希哲,在南宋初年,毛遂自荐,投身于帏幄之中出谋划策,以军功获赏,除职为明州知事,后官至国子监祭酒、侍御史。胡伟生有3子,长子胡恩荫担任干运使,次子胡思荫担任蔡州法曹军事,三子胡宪荫担任通事郎。此后,遮村子孙更是人材济济,科名日盛。其中,胡峤清司职太学—卜舍,后除职蒲城簿。胡梧清补录事。胡唏被选拔担任本县校正。胡克成在明朝洪武年间以明经征辟,授职本县儒学训道。胡寿安字克十二,在明朝建文年间,在乡试中举,人城担任信阳知县,后相继调任获鹿、新繁、历宰大邑,无论为官何方,他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最终被提拔为滨州知州。

上门派为太常公第—七子胡居十二的后裔。胡居仁子胡埔下传4世至胡靓,胡靓又下传17世至胡宏远迁居上门,成为上门派支祖。

循良派为太常公第四子胡钰的后裔。胡钰长子胡懋,胡懋子胡哲下传14世至胡纪,开始从横岗迁居城北,成为循良派始祖。胡纪又下传4世至胡宣义,胡宣义宋时曾经担任钱塘令,任职期间,奉法循理,颇有政绩。因此,他的居所得名循良。胡宣义下传4世至胡五二,他在宋末担任建州教谕。他生有2子,长子胡国学在明英宗至治年间,在浙江省乡试中中举;次子胡国才担任余干县尹,后提拔为潮州路推官。从胡国才开始胡氏迁居柏山,他也成为柏山支祖。

潭口派为太常公第四子胡钰的后代。胡钰生子胡懋,胡懋生子胡哲,胡哲下传14世至胡纲,胡纲下传3世至胡贤,胡贤无子,将堂兄胡夔之子胡绍人继过来。胡绍生有2子,长子胡礼迁居渔亭,次子胡乐迁居八都潭口,成为潭口派支祖。

义门派为太常公第四子胡钰的后代。胡钰后代潭口支祖胡乐下传12世至胡壮卿从潭口迁居城南义门,成为义门派支祖。

歙县上路派为太常公第二子胡文焕的后代。胡文焕下传17世至胡禧,胡禧生子胡棉,胡棉考中举人补儒校山长,世居遮村。胡棉下传数世至胡杉又名正臣入赘于歙邑上路金氏,成为歙邑上路派支祖。

太平宏潭派: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太常公后代胡邦与父胡俊为了躲避黄巢之乱,迁居太平县宏潭,成为宏潭支祖。

安庆皖山派是太常公次子胡文焕的后代。胡文焕曾经帮助太常公穿渠利民,其殁后,当地乡民建立显济祠又名朗神庙来祭祀胡文焕的神灵。胡文焕长子胡圮担任舒州法曹,偕子胡珏迁居皖山,成为皖山派支祖。

新安胡氏11派中,太常公长子胡启元为礼门、前门、堂头3派祖。太常公次子胡文焕为遮村、歙邑上路、安庆皖山3派祖。太常公4子胡钰为循良、潭口2派祖。太常公7子胡居仁为上门派支祖。太常公其余3子情况如下:第三子胡晟入赘于谢侍郎,迁居扬州。第六子胡公瑞入赘于裴氏,迁居豫州。第五子胡远生有3子:长子胡浑、次子胡默、季子胡静。三子后代另迁他乡,无从稽考。

三、绩溪遵义胡氏

绩溪遵义胡氏为宋朝天下师表安定先生胡瑗的后代。

胡瑗曾经担任湖州教授,于是家居胡州。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首《城东遵义胡悖庸堂续修宗谱序》所载,他下传数世至胡清。胡清颇有安定先生的遗风,喜欢读史论经,过着一种晴耕雨读的生活。然而不久这种宁静的生活就为战火所打破。当时正值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兵大举侵,徽、钦二帝被掳往北方,北宋灭亡。宋的遗臣孤老仓皇南渡,在应天簇拥康王赵构登基。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不思进取,只想苟且偷安,维持江南半壁江山。国难当头,深明大义的胡清慷慨激昂,以在野黎民的身份上奏献策。胡清以为定都临安会丧失民心,迁都荆襄才是众望所归。胡清的见识几乎与抗金名将李纲、宗泽不谋而合。但是南宋的当道者不为所动,胡清的满腔热血由此付诸东流。于是他心灰意冷,寄身于林壑之下。胡清曾经对人说:“君子不能建功于朝,立万世不朽之业,就应当修身养性,为子孙开基立业,造福后人。”而湖州邻近临安,为子孙垂裕,恐怕不易。此时,胡清的母弟胡渊已经迁往苏州,在东门山结舍为家。闻听此讯,他不禁怦然心动,携带一家老小,跋山涉水来到徽州。徽州处于群山万壑之中,可以远离是非之地,保全家人。当道经休宁至石山口时,胡清的母弟胡澄卜居于此。而胡清继续着他的路程,来到绩溪十都下乡。此地山川明丽,景物淳朴,正是胡清魂萦梦牵的第二故乡。于是,他陂山刊木,披荆斩棘,筑屋造房。不久,一栋栋崭新的小屋错落有致地座落在林中,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胡清一家在此聚族而居。胡氏的一支烟火在绩溪得以延续,而胡村则隐现于青山之中。胡清因此成为绩溪胡氏的始迁之祖。

落业绩溪之后,胡清寄身于一种田园生活。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8《始迁公传》所载,他每每投竿下流,垂钓于村前点笔塘,但求垂钓之趣,不以得鱼为乐。他还时常徜徉于下乡的清山绿水之间,沉醉于山林野趣之中。其子曾经因为当初所造的旧屋即将毁坏坍塌,准备重建。胡清则说:“天地吾庐也。”他已融入自然之中,席天幕地,颇有魏晋名土风度。胡清还特别喜爱云霞,自号“大云居士”,曾经赋诗云:“世人好结梅花侣,谁识云霞古谊?”虽然胡清有豪放不羁的性格,但从来不忘对子孙的谆谆教导。临终之前还叮嘱子孙:“男勤于耕耘,女勤于织纤。诗书无恶岁之名,礼义有丰年之实。”

胡清去世之后,下传l0世至胡日严。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首《本族宗派图序》所载,胡日严字仁卿,又名福清。他好读古书,以礼待人,在乡里深孚众望。元末时,他从十都下乡胡村迁居绩溪城东遵义坊。绩溪城东人口稠密,地价昂贵。但他毫不吝惜资金,购田数亩,建造房屋,使子孙可以广为居住。胡氏因此被称为绩溪遵义胡氏。

胡氏定居遵义坊之后,胡氏子孙依旧秉承安定先生的衣钵,以文章显明于世。胡日严生子胡原,明朝定鼎之初,胡原由乡里推荐而被提拔为桂林府知事。胡原生子胡杰,他由国子监太学生担任容县知县。胡杰下传三世至胡有明、胡贤。胡贤由贡士授职蒙阴县学训导。胡有明生子胡淳,胡淳因为儿子显贵而被封为云南参政。胡淳之子胡松于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登进士第,官至工部尚书。胡淳的子侄也大都踏上仕途。绩溪胡氏至此盛极一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胡松字茂卿,号承庵。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8《尚书胡公传》所载,他年少之时,聪颖灵异,才华出众。24岁时,考中举人。次年,他又登科进士,拜官为嘉兴府推官。上任不久,刑部使者就来到嘉兴府视察谳狱档案,狱守对使者的提问,一无所知,枉顾左右,瞠目结舌。此时胡松从旁侧身而出,从容对答,对谳狱文档了如指掌。刑部使者对他的才干和勇气非常惊讶。从此,狱中的疑难冤假案件大多被他平反昭雪。一时之间,胡松名声鹊起,朝廷获知,将他提拔为柱下史。

在朝中,他议论政事慷慨磊落,无所回避,不怕得罪权贵。当时,朝中嬖臣矫造皇帝诏书,以临清为市。胡松坚决反对,并且上奏弹劾朱宁、萧敬、陆完等人的不法之事。然而他的奏疏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他深感失望,谢病归家。光阴荏苒,数年过去以后,世宗皇帝继位,胡松重被征用为柱下史,他依旧刚正不阿。当时,桂萼、王琼结党营私,朋比为奸。他直言上疏,被贬谪谦州推官,继而迁职信州同知,不久又晋职福建佥事部署。当时,泉州帑币失窃,守藏官被诬诌,身陷囹圄。胡松来到泉州,查巡此案,费时不多就将盗犯缉拿归案。守藏官感激涕零,称他神明。不久,他转任河南副使,带兵守卫大名。几年之后,又调任千里之遥的贵州,司职贵州按察使,贵州西南的夷蛮自占以来桀黠狡猾,难以治理。胡松来到之后,尊重他们的风俗,因势利导。土酋有违法乱纪者,御史无可奈何,而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土酋伏首认罪。此后。他又来到广东。相继担任广东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为官期间恰逢凶年,他开仓济民,存活难民数万人。至此,在大江南北的许多省份都留下了胡松的足迹,留下了他有口皆碑的政绩。

由于他功绩卓著,晋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继而升迁为二司徒、大司空。当时,尹庶人请开拓建府第,首先拜访了前任丞相袁州(对照《明史·胡松传》,应为严嵩),袁州点头许诺,并下令胡松照办此事。他认为拓建一事不但不符合皇法规章,而且滋长奢侈僭越的不良风气。于是,胡松上奏皇帝,力谏此事,袁州对此满腹怨怒,怀恨在心。当年秋天,俺答汗率领鞑靼骑兵大举南侵,长驱直入,兵临京畿地区,北京震动。胡松当时掌管修缮供给、车马器具。大将军仇鸾心怀鬼胎;阴蓄异志要招集亲兵,粮草车马白行管理。胡松不为淫威所惧,据理力争,使仇鸾的阴谋难以得逞。随着鞑靼骑兵不断的深入,皇帝大怒,要问罪办事大臣。袁州借此机会诈旨恫吓胡松。胡松在官第中从容自如地坐着,不为所动。已而圣旨下达,胡松安然无恙。此后,尹庶人,仇鸾东窗事发,天下大白。天官将当初他大义凛然的举动告知朝廷,他又晋职大司寇。虽然胡松已身居要职得到皇帝的信任,然而朝廷险恶,人心叵测,特别是朝中权贵袁州对他积怨已久,况且父亲胡淳春秋已高。于是胡松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归隐之后,他经常陪伴淳公游玩于田野之间,极尽孝道。昔日朝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已随风逝去,他终于求得一方净土。在绩溪的田园中,他优游林下二十余年,以83岁的高寿而终。

据《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4《世系图》所载,绩溪遵义坊胡氏从胡松这一代开始分为4派:楫公派、格公派、柏公派、松公派,4派子弟在绩溪繁衍生息。绳绳继继,绵绵不已。

四、绩溪金紫胡氏

据《绩溪金紫胡氏家谱》卷首引日序》所载,绩溪金紫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东汉时的胡广。胡广在东汉灵帝时,担任司徒兼太傅。当时他的子孙居住在湖广岳州。胡广下传至晋代时,他的后代胡琰在山东为官,于是迁居青州濮阳县板桥村。岁月蹉跎,到了唐代时,胡氏的后代胡宓司职散骑常侍,迁居歙城乌聊山下。然而好景不长,伴随着改朝换代,胡氏子孙又一次迁居他乡。时至五代,胡宓的后代胡沼供职南唐,担任客都之官,迁居绩溪。胡氏当时在东市建宅,西市为库,富甲一方,称盛一时。绩溪胡氏从此开始兴旺发达。

胡沼下传数世至胡峤。据《绩溪金紫胡氏家谱》卷首《策公传》、《咸公墓志铭》所载,胡峤生子胡准。胡准生有3子:长子胡符、次子胡筠、三子胡策。兄弟3人待人宽厚,在乡里素有“东吴三佛”的美誉。当时兄弟3人修建了一座美仑美奂的棣华阁,作为游乐之所。一时之间棣华阁内,高朋满座,名土咸集。许多文人士大夫挥毫泼墨,在棣华阁内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春,安徽一带发生丁一场百年难遇的大荒,饿殍满地,死者埋壑。面对惨不忍睹的景象,胡策捐粟数万斛,赈济难民。内忧又值外患,当年秋天,契丹在北方边境聚集大量兵力,虎视眈眈,意欲南犯。宣抚范仲淹奉命调兵镇守北疆,但是朝廷财政困难,粮饷不济,士兵士气低落。忧心国事的胡策闻听此汛,慷慨解囊10万余钱,暂时缓解·厂前线的困难。当边事安定之后,胡策的输财助国、富而能仁被朝廷嘉奖,诏补社斋郎,不久晋升为信州铅山县尉。胡策生有3子:长子胡宏、次子胡成、三子胡咸。兄弟3人铭记父亲的教诲,千里求帅,寻访各地名帅。在得到各地名师的指点和垂训之后,兄弟3人又在太学游学十数年,以出众的才华脱颖而出,成为太学中的经学领袖。此后,胡宏于宋仁宗皇祜年间登进士第,担任处州司法参军。胡咸生有4子:胡舜陟、胡舜申、胡舜俞、胡舜举。兄弟4人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之下,相继成才,光大门庭。其中胡舜陟更是成了一代名臣。

胡舜陟字汝明,登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第,后担任监察御史、侍御史。为官期间,他屡次上奏皇帝,直言敢谏,忠心耿耿。南渡之后,胡舜陟历任知庐州、徽猷阁待制、淮西制置使、广西经略。他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但最终被奸相秦桧谄害,含冤屈死在狱中。当时百姓闻听噩耗,为之痛哭流涕。不久,胡舜陟一案被平反昭雪,他被迫赠为金紫光禄大夫、新安伯、太师、明国公,绩溪金紫胡氏的得名就来源于此。胡舜陟也因此成为绩溪金紫胡氏的名世之祖。

至此,胡舜陟将金紫胡氏带人了一个全盛时期,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所居之地几乎占了半个县城,时任县令赵循道有诗云“安定平阳只两家”,胡家就是其中之一(《绩溪金紫胡氏家谱》卷首《旧序》)。当时,胡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登科进士,跻身仕途的更是举不胜举;胡舜申补登仕郎,担任严州府录事参军,后提拔为宣教郎,萧山知县。胡舜举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登进士第,担任德庆军节度判官。胡舜陟生有4子:胡元永、胡元任、胡元辅、胡元高。胡元永早殇。胡元任担任补将仕郎,后转任修职官、监衡州南岳庙事。胡元辅补承务郎,转任承奉郎、监建康府粮料院事。胡元高补承务郎,后改承事郎、江东提举司。金紫胡氏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簪缨世家,书香门第。

胡姓为绩溪的著姓大族,除了上文提及的绩溪金紫胡氏、绩溪遵义坊胡氏及明经胡氏之外,还有一支历史最为悠久的龙川胡氏。东晋大兴元七年(318),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新安,咸康三年(337)濮阳迁家龙川(大坑口),世称“龙川胡”。

五、无为濡须胡氏

据《无为濡须胡氏宗谱》卷3《历代源流世系考》所载,无为濡须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隋初的胡乐陵。

胡乐陵生有2子,长子胡福,次子胡裕。2子才华出众,为人中俊杰。弱冠之后,兄弟两人相继踏上仕途,光大门第。胡福担任隋姑苏太守,胡裕司职隋兵部尚书。隋朝末年,干戈四起,胡福、胡裕两人为了躲避战乱,流寓于徽州歙县,在此安家落户,绵延数代。胡福迁居黄墩,下传数世到胡学。胡学为捍卫唐室、镇压黄巢起义,立下大功,被封为常侍,后人尊称为常侍公。常侍公告老还乡之后,迁居清华。而胡裕归隐黄山,在云海松涛之中,安度晚年。胡裕下传3世至胡松,胡松曾经生擒俞子仁,因为功劳而封为常侍。胡松生有2子:长子胡邦、次子胡珲。胡邦司职太常卿。胡珲供职翰林院,他与著名诗人李白交游甚善,结为挚友。李白曾经挥笔赋诗赠与胡珲,一时传为美谈,胡氏家族更是引以为豪。不久,胡邦迁居宏潭,生有4子:胡培、胡元、胡月、胡海。胡珲迁居麻州南市,生子胡世仁等。胡珲下传数世至胡周保,又迁居麻村。在麻村,他的子孙人丁兴旺,盛极一时。胡学的后代则名儒辈出,樵隐、双湖、定庵诸先生名闻天下。胡学生有8子,其中最为显达的当属六子胡延晖这一支。胡延晖下传6世至胡渠,胡渠生子胡汝坚,胡汝坚迁居泾邑溪头都龙坦罗村,胡汝坚下传数世至胡显保、胡五保2人,两支一同繁衍,齐头并进。2人下传数世至胡念七,他迁居池州青阳,成为青阳始祖。胡念七生子胡应志。此时正当宋末元初,兵荒马乱,百姓颠沛流离。身处乱世的胡应志年纪尚幼不慎在野外与家人走失,他独自一人在外流浪,寻找双亲,幸亏在路上遇到汪公(其名不详)。汪公见胡应志风骨不凡,非常惊奇。于是,汪公将胡应志接回家中,家人无论老小看见这垂髫小儿都啧啧称奇,不敢怠慢,认为假以时日,必成大器。汪公对胡应志关怀备至,时时流露出舔犊之情,最终将胡应志招为东床快婿。光阴荏苒,几年之后,胡应志连生2子:长子胡楠,次子胡桂。两子聪明伶俐,悟性过人。当两人还稚气未脱之时,诗书春秋已经了然于胸。宋度宗咸淳年间,胡楠、胡桂双双登榜,兄弟联芳。一时之间,胡家名闻遐迩,乡人谈及胡家往往钦佩不已。眼见2子业已成才,胡应志心满意足之余,思乡之情又难以抑止,但是汪公的养育之恩岂能忘怀。考虑再三,他决心定居于此,不久故土之思也慢慢消去。胡应志下传数世至胡廷广,胡廷广迁居歙邑。胡廷广8世孙胡绘,9世孙胡珍迁居歙县胡村,10世孙胡以文、胡以信、胡以忠、胡以行迁居考川。

据《无为濡须胡氏宗谱》卷3《原世祖》、《叙始迁》及《始祖昭堂公定堂公传》所载,到了元末明初,胡珍支下的胡昭堂、胡定堂2人迁居无为濡须,成为无为濡须胡氏始迁之祖。胡昭堂自幼博览群书,过目成诵,文章习作流露出清新雅正的气息。他人如其文,天性浑厚淳朴,待人接物,恂恂如也。虽然德才兼备,但是他淡泊宁静,视功名富贵如浮云,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上,元末天下大乱,

红巾军起义的战火燃遍各地。安徽正是元军和红巾军短兵相接的主战场,歙县作为用武之地,已经无法安居乐业。于是,胡昭堂与胡定堂商议迁居之事,准备另走他乡。当时许多乡人来到无为濡须躲避战乱,两人闻听此讯,就携家带口,怀揣谱牒来到濡须,两人因此成为无为濡须胡氏的始迁之祖。濡须虽处江淮,但却远离战火,是一方难得的净土。两人在此安家落户之后,依旧以教书训蒙为业,乡邻见两人仪表不凡,温文尔雅,肃然起敬。胡昭堂生有4子:胡钊、胡钟、胡池、胡康,胡中。胡定堂则生子胡彪。胡彪与胡钊、胡钟兄弟两人自幼一起玩乐,同居一房,因此成为老大房。胡池另居为老二房,胡康为老三房,胡中为老四房。4房子孙在无为濡须繁衍生息,代代相继,成为当地的著姓大族。

六、祁门翠园胡氏

据《安定翠园胡氏宗》之《祁邑翠园胡氏自华亭分派源委》所载,翠园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北魏国戚胡国珍,胡国珍贵为国丈,显荣一时。他生有2子,长子胡茂封为颍川侯,次子胡惠封为泗水侯。胡茂生子胡文,为官安南守。胡文生子胡延,司职太宰。胡延生有7子,其中第4子胡洪受封之地为常州,于是胡洪子孙以此为家。胡洪生子胡学。胡学生有3子,相继登科进士,满门生辉。胡学长子胡瑜官至淮府史,传历至7世孙胡宅,胡宅迁居祁南贵溪,次子胡顼担任广州参副,此后迁居松江府华亭县。三子胡琚还未踏上仕途,已经猝然离世。据说,胡琚的后代迁居宣州。胡顼之孙胡英司职御史大夫。胡英下传数世至胡则。胡则辅助南唐,担任都指挥使,镇守江州,号令严明。当时正逢北宋初立之时,宋太祖雄心勃勃,意欲完成统一大业,命大将曹彬征讨南唐,宋军摧城拔寨,所向披靡。南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此时已国破家亡。摇摇欲坠。南唐的守军望风而逃,州县纷纷失陷。唯有江州在胡则的固守之下未被攻克。宋军将江州团团围困,日夜攻打。胡则浴血奋战,然而刺史谢彦实已生怯意,欲开门投降,胡则责其不忠,将其杀死。然而江州孤城无援,弹尽粮绝,最终被宋军攻克。宋先锋曹翰对死守不降的江州忿忿于怀,下令屠城。顿时,江州城血流成河,横尸满地,胡则也不屈而死。胡则之子胡杰司职南唐孔目官,早在唐都金陵被攻陷后,就成为宋军俘虏。他虽在江州城外,却未能幸免于难,被仇家谢彦实的养子认出,惨遭屠杀。胡杰两子年幼,长子胡炳年仅12岁,次子胡灯年仅8岁。两子孤苦伶仃,幸赖忠臣有后,两子被祁南宗丈名美者收留。当时宗丈客游江州,因为才学渊博,受到陈少傅盛情挽留。于是,在江州庄岳开设学院,传道授业。胡炳、胡灯兄弟两人慕名而往,从师于宗丈门下,因此能在患难之际,保全性命。当宋军退去,两子就在一片瓦砾堆中千方百计寻找祖父、母亲的尸体。陈少傅可怜两子年幼无力行葬,仗义帮助两子埋葬祖父、母亲的尸体。此时,兄弟两人在江州已经举目无亲,无以聊生。于是跟随宗丈远走他乡,来到祁邑翠园,翠园因此成为胡氏重生再兴之地。

关于翠园得名由来,在《安定翠园胡氏宗》之《翠园遗录》的记载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早在东汉时,翠园原为古黟赤山镇局院。时任镇局大使熊天佑之女充作古黟广德国王王妃。当时,赤山为广德国王受封之地,国王每年巡游封疆,都要在赤山顶上建造郊台,作为游观驻跸之所。因此国王常常驾临赤山。一年中秋,

王妃归宁,与母亲一起在甥女陪同之下登上郊台赏月,然而就在这良辰美景之中,王妃突然身体不适,拜月华而死。此后,王妃墓葬在局院旁。不久,有人在深夜之中目睹王妃与素嫔数人游玩穿梭于林中月下,国王疑以为神。于是,国王就为王妃建立神女庙:每当百姓有难,前往祷告,往往有应。庙宇内松柏苍翠,郁郁葱葱,镇局大院因此得名为翠园。熊大使的子孙也落业于翠园,繁衍生息,成为当地著姓大族。

据《安定翠园胡氏宗》之《安定胡氏通谱源本序》所载,兄弟两人来到翠园,打听到翠园大姓熊中立之妻原本华亭人,而且就是胡炳母亲的姐姐。落难之中他乡遇亲人,喜不自禁投奔依附于熊氏门下。熊公见兄弟两人茕茕孑立,无依无靠,顿生怜悯之情,又见兄弟两人勤勉好学,安贫守困,怜悯之中又平添了几分喜爱,于是收养两子。不久,胡炳又被熊公认为义子,娶妻叶氏,继承熊公家业。虽然生活已经安裕,然而胡炳恋恋不忘父母双亲屈死于非难之中,而尸体至今未能归葬故乡华亭。于是,胡炳重回江州,寻找亲人骸骨。当初的墓葬已经茫然失其所在。面对此情此景,胡炳痛哭流涕,只能在一都临清源立木起楼,呼亲招魂。

胡炳生有2子,长子胡云山,次子胡云峰。从此,胡炳子孙在祁邑翠园繁衍生息,绵绵不已。胡炳后代历经数世,书香不坠,人才辈出。其中,5世胡宝贤知山阴事。6世胡伯静以高超医道闻名于时。7世胡琼判昌国州。8世胡文知象山县事,胡任太平州助教。9世胡怀忠任柳州助教,胡怀义特名贡举。10世胡元符、胡镇好俱登进士第。胡氏因此成为当地望族。翠园胡氏人丁兴旺之际,一部分子孙又远迁近徙,分支于祁南贵溪、罗村、祁西梅溪、椿庄、尼源、婺源清华、黟邑横岗等地。

胡灯久居翠园,思乡心切。于是,他复归华亭。宋朝淳熙进士胡林卿公就是他的后裔。

七、龙口胡氏

据《龙口胡氏源流考》(本谱系残谱)所载,龙口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胡公满的第40世孙胡权。

胡权自幼聪慧灵异,才智超群,以一种卓然于世的气概,鹤立于同辈子弟之中。他生有2子:长子胡岳、次子胡嵩。胡岳才略过人,不愿在桑梓故地埋没一生,钦慕东岩山水壮丽,于是携带妻儿迁居东岩山。胡嵩生有4子:胡杰、胡修、胡信、胡仪。兄弟4人都英敏闻达,淹博经史。胡清担任城州太守,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在他的治理之下,城州呈现一片太平清和的景象,盗贼的踪影一时罕见,有“草生囹圄静,花落公庭闲”之称。胡修、胡信2人“身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曾经遍游名山大川,尤其钟情于三湘的山水,一同迁居湖南。胡仪忠勇盖世,官拜福建总兵,于是安家于闽。胡杰生有1子胡鸿儒,他以清俊的美德,被誉为人中良骥。他生有2子:长子胡松茂、次子胡松贵。胡松茂世守故地,在乡里默默无闻。胡松贵生有2子:长子胡周道、次子胡周义。兄弟2人相继踏上仕途,光耀门庭。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胡周道担任徐州刺史,胡周义则担任广东司户,他的后代迁居泰州。胡周道生子胡德高。胡德高担任太原知县,生有5子:胡均安、胡和安、胡庆安、胡孔安、胡智安。这5人被时人称为“麟趾呈祥,凤毛济美”。兄弟5人胸有大志,弱冠以后各奔

前程。胡均安迁居瑞州,胡和安落业南康,胡庆安分居汉水,胡孔安流寓江西,惟有胡智安在庐舍之中,世守先人之墓。胡智安生有3子:长子胡尔玉、次子胡善继、三子胡善述。3子都颇有其父之风。胡玉生子胡志高。胡志高生有2子:长子胡挺、次子胡挹。胡挹早逝。胡挺公生有3子:长子胡达、次子胡震、三子胡和。胡达、胡震兄弟2人。一迁长沙,一迁吉水。由于世远年湮,音迅不通,已经莫知其详。胡和生子胡佑。胡佑生子胡慈达。胡慈达于元成宗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迁居瑞州高安南岸东门。他生有2子:长子胡功建、次子胡功捷。胡功建生平喜欢读圣贤之书,伴之以奏琴鼓瑟,自得其乐。胡功捷登明经科担任司铎。他生有7子:胡孟敏、胡仲敏、胡季敏、胡瑞敏、胡祥敏、胡云敏、胡集敏。胡孟敏的子孙远迁近徙,有的迁居筠阳石头街,有的移居宜阳总府前,有的落业于敖邑东岭下,有的肇基新安呜珂里,有的则流寓于鄱阳崇贤坊。胡功捷的其他子孙也陆续另走他乡。而胡仲敏于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迁居龙口,成为龙口胡氏的始迁之祖。着籍龙口之后,胡仲敏的子孙在此繁衍生息,绳绳相继,成为当地的著姓大族。

八、南垣水西下怡胡氏

据《南垣水西下怡胡氏宗谱》卷首《南垣水西下怡胡氏合谱序》所载,南垣、水西、下怡胡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唐末的胡学。

胡学为清华胡氏的始迁之祖。胡学生有8子,各居4房。其中四子胡延晖这1支最为兴盛,子孙星罗棋布于各地。胡延晖下传7世至胡日华。胡日华下传3世至胡铨。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先生,曾经上疏高宗皇帝乞斩秦桧,令金兵胆战心惊,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胡铨下传2世至胡汪生。胡汪生从清华来到泾邑,求学于赵忠先生的门下,被石门朱氏招赘为婿。于是胡汪生安家落户于泾邑。他生有1子胡有三。胡有三从石门迁居旌邑郎坑风流递铺,创立胡村社。他生有7子,这7人除二公外,又各生l子,分别为:胡源、胡江、胡深、胡潜、胡泽、胡汉。6人的子孙在此繁衍生息,绵延3世。到了元泰定帝时,因为土豪比邻,经常扰乱百姓,使得当地鸡犬不宁。6人的子孙为了躲避灾祸,纷纷迁居他乡,其中胡源的曾孙胡华祖迁居石口,不久又迁往松阳;胡江的曾孙胡寄祖迁居三溪东山;胡深的曾孙胡荣祖迁居水西旧庄,成为水西的始迁之祖,他的儿子胡汪保又先后迁居下怡、马家冲;胡潜曾孙胡佑祖迁居南垣,成为南垣的始迁之祖;胡汉曾孙胡德祖、胡加祖2人一同迁居白地下怡,成为下怡的始迁之祖。4人的子孙在南垣、水西、下怡3地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著姓大族。

九、潜北胡氏

据《潜北胡氏族谱》卷1《任先生奕序》、卷1《余宗子先生序》所载,潜北胡氏尊奉宋理宗时的胡淑英为始祖。胡淑英字瑞人,号琼山,于宋理宗未年登进士第,在舒州任职。为官多年,到了晚年之后,胡淑英怡情山水,志存林泉。于是,他迁居于山水秀丽、风景攸殊的潜北,成为潜北胡氏的始迁之祖。

落业潜北之年,胡淑英的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支分派别。据《潜北胡氏族谱》

卷“沈璨玉序》所载,胡淑英下传5世至胡鼎一、胡鼎二、胡鼎三、胡鼎四兄弟4人。胡鼎一迁居怀邑土坂桥,胡鼎三入赘桐江叶氏,胡鼎四迁居望江,惟有胡鼎二安土重迁,世居故地。由于兄弟4人分居四方,他们的始祖胡淑英也因此成为潜、怀、桐、望的始祖。胡鼎二下传2世至胡胜一、胡胜二、胡胜三兄弟3人。胡胜一和胡胜三兄弟2人依旧留居于祖宅,胡胜二则分支创业于响肠。据《潜北胡氏族谱》卷l《胜二公传》所载,响肠此地有丹崖绣壑、茂林秀竹。其间清流急湍映带左右,鸟声上下嘤嘤成韵。此地不仅风景奇秀,而且土地肥沃。胡胜二就在此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数年的经营之后,胡氏生活日渐宽裕,蒸蒸日上。当初生活清贫的胡氏已经拥有良田美宅,粮仓之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大小仓禀俱丰实。”家财万贯的胡氏,富而好仁,乡邻有难,往往周贫济急,乐善好施。胡氏还不忘对子孙的教导,以圣贤之道谆谆教诲子孙。

胡胜二生有2子:胡敬、胡哲。据《潜北胡氏族谱》卷“道纯公自序》所载,胡敬世居响肠,胡哲分支于冷水坑(原名蒋家冲、今名胡家冲)及天堂各处。其中,14世孙胡邦荣迁居天堂上东山应家冲月形前。胡胜二的5世孙胡伯传迁居胡家湾,其子胡重贵迁居天鹅蛋形。

此外胡胜二的子孙还远迁陕西。据《潜北胡氏族谱》卷1《三修序》、卷“四修序》所载,载乾隆年间,胡胜二的后代胡安廷和胡安学率领两支胡氏跋山涉水,远迁陕西。乾隆二十八年(1763)胡安学携子胡邦岳、胡邦崔、胡邦嵩、胡邦书迁居陕西平利县花蛇沟。而胡邦岳不久又迁往凤县,子孙散居于竹鸡、镇安、石泉、汉阳、安康等地。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胡安廷携子胡邦达、胡邦笠、胡邦宜迁居陕西白河县,继而复迁平利县花蛇。时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胡安廷又带领3子迁居梁家坝、得意堡侧。胡安廷下传数世至胡国兴,此时胡氏家境窘迫,胡国兴独力支撑,惨淡经营。虽然生活艰辛,先祖的衣钵不失,依旧过着耕读的生活。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胡氏子弟以文章扬名,胡国兴长、次2子列于国学、三子列文庠,2孙胡林俊、胡林佑则投笔从武,列于武学,潜北胡氏子孙在陕西逐步兴旺发达起来。

贰、《中华姓氏通史》胡姓卷安徽胡氏——黄启昌

[第四章]在民间传说中,作为唐代宗室—支的太子为逃避战乱,为胡姓人氏收养,改为胡姓,后高中进士,其后称“明经胡氏”。明经胡氏人才辈出,直至现代,还出现了文化名人胡适,使家族声望大振。

王室后裔:明经胡氏“明经胡氏”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支胡姓家族,她以其特殊的经历倍受人们注日,又因其后裔胡适的出现更著称于世。

唐末,天下大乱,各路英雄争雄,逐鹿于中原。黄巢农民起义异军突起,以急风暴雨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唐王室也分崩离析。公元907年,朱温取代唐朝,建立了中原小王朝——梁,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五代时期。为避五季战乱,李唐王室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四处躲藏,散于各地。其中有叫昌翼的,系李唐宗室,来到了徽州婺源考水,并寄姓于胡,以避朱梁的追杀。据《胡氏族谱》载,昌翼本李唐昭宗李哗的太子,刚生下来数月,就因逃避朱温灭宗室之祸,而隐匿民间,被一个叫胡三的人收养为义子,因改胡姓。昌翼长大后、至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中明经科进士第,其后裔因此被称为“明经胡氏”。又因昌翼本系李唐皇室,而冒姓胡,故又称为“李改胡”、“假胡”。明人贝琼《清江文集》卷28《胡氏复姓序》也大致罗列了明经胡氏的由来,所载与胡氏族谱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说昌翼为唐僖宗李儇之子,僖宗在位时间为公元874—888年,距唐亡梁兴足有20年,而朱梁肇始之时,昌翼刚刚二岁,故僖宗之子之说实误。昌翼生于公元905年,卒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字宏远,号眉轩。

胡炳文家族以文齐家,文人辈出

明经胡氏发端于婺源考水,随着家族的繁盛,“明经”后裔开始不断断地向外开拓,形成多分支广泛散布于徽州地区的格局,不仅婺源有,而且绩溪等县都有“明经胡氏”的足迹,有的还留下了不同李姓通婚的习俗。胡昌翼的后裔以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著称于世,人才辈出,影响至今。最著名的二支当数宋元之时婺源云峰(炳文)家族和近代绩溪胡适家族。

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号云峰,世居婺源,为胡昌翼的第14世孙。昌翼7传至胡绍。绍幼年力学,宋仁宗嘉佑中,州考官林希首荐礼部尚书,品天下魁文,以为第—,晚为剡县主簿。生有三个儿子,即伟、汲、伸,从幼便即教其读书识文,习儒业。绍圣年间,汲、伸兄弟二人一同登进士第,荣极—时。汲,宁彦思,历官深州通判,终官金部郎中。伸,字彦时,汲弟,兄弟三人中以其成就最大。幼颖晤,善属文,在太学与汪藻(龙溪)齐名,人称“江左二宝”。伸14岁就跟兄游学杭州,登第后授颍州教授。崇宁初召为太学正,数迁秘书丞著作佐郎,与修神宗日历及礼书。累官至国子司业,迁知无为军,有德政,老百姓绘其画像挂于学宫,示不忘其政德。胡伸一生多与文教有关,所著因遭丧乱多有散夫,尚存遗稿20万言。

胡伸有从弟叫胡侃,初名侔,字彦和,登进士乙科,曾试为县宰,但不久即去官隐居达数十年,自号柳湖居士。积官至大夫。为学不倦,晚年患有眼疾,仍不为

所辍,让子孙诵而听之,其好学精神实为感人。著有《胡氏家室棣华集》存于家。

自胡伸一辈传三世至允济,徙居婺源郭东集贤里,遂有集贤里胡氏。允济以学行推择为乡校正,即为炳文的曾祖父。允济传师夔,曾从未熹的从孙朱洪范(号小翁)学《易》,于是胡氏成为通五经、尤精《易》学的世家。师夔子斗元,字声远,少孤,从未小翁学,得《易》、《书》之传,精于易学,授徒50余年,门人弟子遍天下。他认为“乾”专言性善,“坤”兼言善不善,这都是性情所致。“乾之善世无及已,坤之积善吾庶几勉之”,并自号勉斋。他常以“明经胡氏”为荣,临终前嘱托诸子说:我家为明经胡氏子孙,你们要力学积善,不要做有辱于祖宗的事情。元贞元年(1295)去世,年72。门人俞洪等私谥为孝善先生。高仓太守涿鹿翟欣然大书:“孝善先生之墓”。斗元即为炳文之父。炳文有兄弟三人,另有焕文、灿文。炳文嗜学成性,年12就夜读不辍,父母恐怕他因此成疾,想要阻止他,而他依然不改初衷,隔着窗隙终夜诵读。炳文禀承家学,又笃志朱子之学,上溯伊洛,凡诸子百氏、阴阳医卜、星历术数靡不推究,终成元代一派学术宗师。元仁宗廷佑中,以荐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四方学者云集。调兰溪学正,未赴任。至大间,其族子淀为建明经书院,以处四方前来求学者。炳文归署山长,课试诸生,成材者为数不少。儒风之盛甲东南。所居面山,故世号云峰先生。著有《易本义通释》、《四书通》等书,凡辞异而理同者合而—之,辞同而意殊者析而辨之,往往发其未尽之内蕴,有独到见解。今有《云峰集》行于世。炳文子侄辈有念祖、振祖、光祖、德祖。炳文之后有徙居歙县等地的。明时有胡渊,字蕊明,号匏更,居歙县城北。《歙县志》载其为“元儒胡云峰之后”。性至孝,明木为邑诸生,人清,绝意仕进,潜修实践,与同邑汪德元等集于紫阳书院讲学,学者多尊为老师。年70以终,门人施璜辑其诗文遗稿行世。

从明经胡氏的这一支看,明经之业确是后继有人,至宋末元初,考水之胡已成为闻家尉。德佑元年,元兵至贵池,元帅张林以城降,次焱奉母以归,教授乡里以终。他以“井底水不波,山头石不迁,什袭藏破镜,他年会黄泉”诗寓其志。其诗文由族孙胡琏搜辑成10卷,名《梅岩文集》。

胡次焱是明经胡氏的第14代孙,父亲名贡元。在他的文集中比较集中地叙述了明经胡氏的情况。

一是明经胡氏的由来。《论姓氏》篇:“焱谨按:明经为大唐裔,安定三公载之以归,遂冒胡姓。五代时中明经科世,因以明经表其族。”《明经书堂记》也说:“先生本大唐昭宗子,天佑年间,朱全忠构祸,逃难齐民,依安定三公卜宅于婺源之考水。因用胡姓。”

二是“明经”的名义。次焱认为,“以胡为姓,当以明经别其氏”,古人有姓有氏,后世混二为一,这是不对的。他引吕祖谦语:“姓者,统其祖考所自出,百世不变;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数世一变”作为佐证。他说,胡本舜帝之裔,今以明经氏表其族,是有别于陈胡公之后,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明经书堂记》中进一步考证了“明经”的由来以及“明经”之尊。他说,明经—科肇始于汉而盛于周,因仍于六朝,五季宋初也沿以取士。先生(指昌翼)在五季时尝中是科,乡人就以“明经”表其族,以别于安定之胡,尊之也。何以尊之?唐人有谣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宋人也有诗日:“焚香礼进士,撒棘待明经”,这都说明明经在进士之下,毫无礼尊之意。而“明经”之所以尊,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唐

制诏三家传礼仪出身者不任散官,伏之也;仁庙(宋仁宗)试明经举人,至烦御笔亲选试官,重之也;鸿儒硕学多出此途,唐时有王允、郑钦夫、许孟容、徐文达、陆德明等,宋时有孔颖达,都是以明经擢第。

针对有人说范仲淹曾自朱还范,明经何不自胡还李,次焱作了如下的辩解:明经公养于胡三公,时“吾家耋逊于荒逃,名目全之不遐,安敢立在以来众矢,与文正公事殊异也。”就是说当时止值朱温篡唐,到处追杀宗室,明经公作为帝王子孙自幼养于胡氏,不可能复李姓面目,以免引来众矢,遭不测之祸。这种情况与范仲淹随母改嫁朱氏,长大后自朱复范绝然不同。又有人说为什么现在不复本姓呢?次焱认为明经公不克自改,其子孙怎么能擅自改变呢!

三是明经始祖。次焱以前,明经胡氏多以昌翼为始祖,而胡三附见其上,但也有以胡三始祖或曰远祖。次焱以为,以三公为始祖或远祖都是不对的,理由是三公载昌翼以归,方在襁褓,鞠育教诲,恩莫大焉。三公与昌翼当为义父子,明经公为三公义子。循《五代史》因养子立《义儿传》,李升因过房徐温,遂奉温为义祖之例,明经子孙当以昌翼为始祖,而以三公为义祖,这是最合乎情里的。据元代胡长儒《龙泉主簿墓志铭》记载,胡次焱之宗是北宋胡伸、胡汲兄弟的后裔。伸子搏、持,搏举绍兴十四年乡贡进士,登十五年第,持登隆兴三年进士第,官至朝奉郎、通判南康军。持为次焱之五世祖。祖自厚,官朝奉大夫权知泸州军事,由太学登开禧元年第。父贡元,叔父知先,号经训翁,堂弟万,太学中舍生。次焱与万曾于明经书堂教授乡里子弟,讲经达10年,都成为对儒学有较深造诣的学者。

次焱于胡炳文为族兄弟,但比炳文要大20多岁,几与炳文之父斗元同时。炳文曾与次焱从侄淀、澄创建明经书院,其规模视岳麓、白鹿等宋代名书院有加。淀字安国,父万,他对明经家族贡献很大,出赀建长寿桥、明经桥,明经桥位于明经书堂旁,又建甘泉、湖山二亭,供行者稍息。次焱赞称这是于大家都有利的好事,“行者凭栏纵目,负者倚柱息肩,下免波涛汹涌,上免风雨震凌”。安国又曾创书月高楼,收藏群书写疏,广教子孙。

考水明经胡氏历末至元,炳文、次焱二家交相辉映,数百年方兴未艾,真其家族之盛事也。次焱在《明经桥记》中说:“我明经先生以大唐世系,韬隐荒郊,取考槃在涧之义字,故里曰考水,殆五百年椒聊蕃衍方兴而未艾也。”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家族的自豪感。明经胡氏在考水衍成显姓,树大分枝势在必行传至11世有迁居鄱阳、德兴等地的。有叫胡伯龙的,字仲虞,生于南宋绍兴间,淳熙中迁往铜川,成为铜川胡氏的始祖。伯龙有4子:本初、本中、本固、本恭。本中孙文炜,炜传士元,士元官古田县丞,传子薛、彻、兆、卿等。本固有曾孙德常,曾请族人胡炳文为五世祖伯龙作《宏山庵祠堂记》,记其族之盛。炳文在《记》中盛赞明经胡氏枝叶峻茂,日益宏远,说:自唐天佑昌翼公至今450余年,已历十几代,就是自宋淳熙以来也近200载,吾宗族独幸繁衍如许,书香门第不减,上而明经公,下至铜川君,都是我宗族繁盛的象征。铜川胡氏在宏山立庵祠,祭奠祖宗。

胡昌翼后代冒姓为王,子孙们耿耿于怀,终于复姓为胡。胡昌翼有九世孙卫,字元忠,官至宋国子助。卫传民献,号碧瑶居士,再传次夔,字舜彰,三传楫,字用之。楫早世,夫人张氏依其弟,居于宜黄,卒葬宜黄。楫子权,字茂叔,闽幼孤而到处流浪,寓居钱塘(今杭州),20多年后回到故里婺源,依附于大族王氏,且冒姓为王茂叔。自此后,历几代而不改。茂叔子照,字英之,有5子,即坊、埙等。坊,

字元礼,以文章气节重于东南,乡人往往能背诵其诗句。埙,宇仲肃,号云屋先生,仕于元,官至台州路府判,子士安。祖孙四代上百年,以本姓冒他姓,子孙们总是耿耿与怀,却有难以复姓的苦衷,于是暗地著谱,系其始终,明其原由,以便后人查找。埙临终前,唯—的遗憾是不能复本姓,就把事情的原由本末告诉了儿子士安,希望他能完成父辈未竟之事。他说:胡氏自明经公以来绵绵延延,历世20,成为徽州望族。吾祖以迄于今,冒他姓,而吾籍在天官,难于变更,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因此,我曾自著谱系,可作参考。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复本姓。士安泣受命惟谨,复姓胡氏。明洪武七年,士安起为定远(今安徽)都谕,次年以书求分教中都路的贝琼作序,记胡氏复姓一事。

冒姓而后复姓,一般来说较为独特,但在姓氏学上却较为普遍。贝琼认为复姓是正当的事,古之复姓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如范仲淹初因随母适未婚因姓朱,后来又去朱归范。虽然茂叔冒姓王氏,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不能与仲淹改姓类比,其失在于茂叔,子孙又袭而不易,到第四代才复姓,而且遇到更多的麻烦,“又正身请于朝而复之为易,士安复于三世之后为难,人亦以此疑之”。然士安复姓为胡,却是不昧水火本源之义,符合华夏民族崇祖敬宗的义理,“义苟当复,孰计其远近邪?”

胡适是近代著名的大学者,近代文化的先驱者之一

胡适,安徽绩溪人。字适之,号嗣糜、铁儿、天风。早年留学美国,在康乃尔大学主攻文学,后人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初,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之际,以提倡新文学开风气之先享誉国内。嗣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新中国建立前夕,随国民党迁往台湾,于1962年去世。著述宏富,有《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上册、《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等。

胡适是明经胡氏“李改胡”的后裔,但近世却发生过胡适姓氏公案。这是由蔡元培先生于1918年8月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写序时引起的。蔡元培说胡适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胡适对自己的家世十分清楚,明白自己绝非世传“汉学”的胡氏之后,但他对此说却保持缄默数十年,直至50年代才公开予以否认。

为什么蔡元培先生会武断地认为胡适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而引发这样一桩姓氏公案呢?原来绩溪实有多支胡氏,同姓而不同宗,而名声最著的当数“金紫胡氏”,这是宋朝名臣胡舜陟的后裔,舜陟之子胡仔也以力作《苕溪渔隐丛话》100卷而名垂文坛。在其后裔中,清代出现了以治经学闻名并取得显赫成绩的“绩溪经解三胡”,即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祖孙三代人,由此其名声盖过了其他支胡氏。蔡先生所言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乃指该支胡氏。

胡适实生于明经胡氏,早在三十年代,潘光旦先生在读了胡适的父亲铁花先生的《钝夫年谱》后,写了一篇名为《一本有趣的年谱》一文,说:“普通的胡氏大都推崇胡公满以至于舜,但是钝夫先生的父系最初姓李,是唐朝的皇族,据族谱上所载:‘始祖昌翼公,本李唐昭宗太子,……诞生才数月,为避朱温之篡,……匿

居民间,赖义祖胡三公养为义子,因改姓胡。’后唐时,昌翼公以明经发进士第,所以人称‘明经胡氏’。初居婺源考水,到第二世延正公始迁绩溪。”原来明经胡氏也曾追祀过胡公满,钝夫年谱》中有铁花先生答惇汝伯父的一段话:“闻吾宗祠旧时曾元追胡氏之所自出,祀陈胡公,并追祀舜帝,皆具有神主。至道光庚子年重造宗祠落成,乃迁其祖不复祀。此亦祖宗旧制也,前人为何改之?惇汝伯语塞。”由此也可见,明经胡氏曾—度追祀胡公满的神主,而后来又撤祀,可能是改祀胡昌翼了。后来胡适曾对人谈起过自己的先世,也证明了这一事实。他说,“族谱上的记载是否可靠不可知,只记得他的儿童时代,曾经参加过始祖昌翼公1000岁的纪念祭典。而“族谱”上规定“胡”、“李”两姓不通婚那是子孙必须遵守的。胡昌翼生于公元905年,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胡适系“明经胡氏”的裔孙无疑。

明经胡氏迁绩溪的时间看来很早,从第二世胡延正就来到绩溪,据谱牒记载,始于北宋开宝二年(969)。不管确不确切,其迁居时间在宋太宗、真宗之时。至于迁于胡适出生的绩溪上庄,据云在元、明之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这数百年中,胡适的先辈聚族则居,耕读不辍,特别是在明代以来徽州文化的巨大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胡适的先世,从高曾以上都是经营茶业的,毫不例外地融人了“徽商”的行例。高祖瑞杰,字宗海,清嘉庆(1796—1820)间,在江苏川沙厅创开了万和茶铺。曾祖父锡镛,字序东,不幸早逝,由子奎熙(字律钧)继承祖业,奎熙即为胡适的祖父。伯祖父奎照,字星五。奎熙不断扩大业务,把川沙的业务分设于—上海,叫作茂舂字号。他每年春天必回绩溪一次,采办春茶。胡适的父亲名珊,字铁花,又字守三,号钝夫,后改名传。11岁时,在本乡经塾跟族叔胡阶平读书,读《沦语》等四子书。到16岁时,奎熙想叫儿子铁花去学习经商,以继承家业,因兄星五劝说:“吾家世业贾,然此儿慧,勿以服贾废读”,于是就让铁花跟随伯父到川沙,从庄砥廉先生学做诗文,走上了读书经国之路。星五先生是胡适祖辈中开始读书的第一人,为邑庠优增生。同治元年(1862)曾举孝廉方正,因淡于名利而固辞不就。他对铁花弃商从读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胡氏今后的转折无疑具有重大影响。《胡适之先生年谱》的作者就这样说:“我们也许可以说,有了星五先生的赏识与期望,才有铁花公的崛起;也因为有了铁花公的异禀与遗传,才有以后胡适之先生的大成就。”

铁花先生生于公元1841年,卒于1895年。咸丰十年(1860),20岁娶冯氏为妻。此时正逢太平天国起义迅猛发展时期,太平军攻占了县城,铁花举家避于歙县之大谷瓮。铺佐伯父星五主邑团练,移家属西山。同治三年(1865),补行岁试科,入郡庠,补廪生。28岁进入上海龙门书院,从门长刘熙载融斋先生治理学,得窥程朱之学的门径。融斋先生对铁花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曾对铁花说:“礼乐兵刑,皆为有用之学,能习一种,自有一长,泛泛涉猎,无当于学。”因与同学张焕纶(字经甫)专攻地理学,以期有益于世。

在龙门书院三年的学习,使铁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立下了鸿鹄之志。他以切实求知的精神,孤身到东北边地去实地考察宁古塔,所至延老兵访形披旧图,正其讹缺”。也就是在宁古塔,铁花受知于边帅吴大澈。吴大澈赞他“有体有用,实为国家干济之才,不仅备一方牧令之造”,并保荐他于朝廷。

铁花一生治理学兼地理学,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学者,有经世之才。工吟咏,性情开朗,心无城府,每每兴至,便陈说古今,令人诚服。其为学的宗旨是“躬行实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学科:学号:姓名: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安徽地域文化3

1、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 2、在安徽贵池秋浦县,李白居住了数年之久,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著名组诗《秋浦歌》十七首。除了李白外,唐代还有多位名诗人在安徽进行过文学创作,例如曾任滁州刺史的韦应物,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滁州西涧》、《游西山》等;白居易曾在宣州写下《窗中列远岫》、《送侯权秀才序》等作品;曾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地的著名作品有《陋室铭》、《和州刺史厅壁记》等。 3、北宋安徽文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梅尧臣、郭祥正、杨杰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他们的作品源于生活,风格上多承古体,反对西昆体浮靡的词风,艺术成就较高;另一派是以吕公著、吕希哲等人为代表的“教化”派。他们重道轻文,提倡以理入诗但缺乏现实生活内容。这两派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北宋安徽诗坛的风貌,也是整个北宋诗歌创作的缩影。 4、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5、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该传奇是在目连传说的变文、杂剧基础上改编而成。剧中写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去西天取经,学得佛法后深入地狱,历经磨难救出母亲的故事。 6、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内容都借传说来写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高唐梦》叙楚襄王梦中会见巫山神女;《五湖游》述范蠡同西施归隐太湖之事;《远山戏》取汉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故事;《洛水悲》写甄后之魂化为洛水之神,与曹植的奇遇。 7、阮大铖,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

文化馆建设标准

文化馆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因此其建设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社会需求,明确发展目标,依据服务人口配套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功能优先、高效服务的原则,以经济适用、安全环保、节能降耗为基础,统筹规划与建设,兼顾运营与管理,量力而行、合理投资。 文化馆的建设方式有两种,独立建设或联合建设。 文化馆建设规模较小时应与其他相关文化设施联合建设,特别是一些功能相同的辅助用房可以联合设置、统一管理,共享服务资源,达到节约投资、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文化馆在城市建设需要时也可与其他相关文化设施联合建设。我国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文化馆与青少年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联合建设,会更有益于促进其各项活动的开展。 另外,文化馆附近500m范围内(步行不超过lOmin可以到达)建有公共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可不再设置阅览室、儿童活动室等用房或相应减少这些用房的使用面积。 根据文化馆群众活动的特性与需求,参照文化馆建筑用房项目设置,具备最基本功能用房的小型馆,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功能用房:多功能厅兼舞蹈排练室1个(面积300㎡)、展览厅或廊(面积150㎡)、老人活动室1间(面积60㎡)、计算机与网络教室1间(面积70㎡),小教室2间(面积60㎡×2)、独立学习室2间(面积60㎡×2)、业务用房4间(面积24㎡×4)、办公室2间(面积15

㎡×2)、会议兼接待室1间(面积60㎡)以及相应的辅助用房(面积lOO㎡)。由此对应的小型馆使用面积约为1106㎡.则需建筑面积约l500㎡。可见,功能基本健全的小型馆,建筑面积达到1500㎡时,基本可以开展文化馆各项群众活动项目、承担相应的业务研究和管理工作。文化馆建设资金不足时,可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逐步完善基本功能,达到使用要求。 综上所述,本建设标准将文化馆建设规模划分为大型馆、中型馆和小型馆3种类型,并分别划定了建筑面积控制规模。根据我国文化馆建设的实际情况,将小型馆建筑面积下限划定在800㎡,以兼顾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先解决文化馆的有无问题,当条件允许时再逐步改善,健全文化馆的基本活动功能。建筑面积不足2000㎡的文化馆应与其他相关文化设施联合建设。

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武汉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实现文化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武汉市文化强市建设(2003-2012)纲要》,2003年制定了《武汉市文化产 业发展计划》(2003-2007年)。这表明武汉市政府已经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了影响整个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影响整个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高度。本文试对武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借鉴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经验,从武汉市的市情出发,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一、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20世纪国际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一个民族或国家由贫穷走向经济起飞,国民经济规模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走向小康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会产生一个强烈凸起的现象。此时,人们在获得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将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上的满足。同时,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使得文化产品在传播速度、覆盖面和对公众的影响力上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此时,对文化、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性质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定位,对文化领域进行改革,出台 1 相应的政策措施,将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来发展,就历史性地成为一个重 大课题。武汉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转折性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002年,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492.74亿元,人均GDP达19560元,折合2365美元,按现在的增长速度10.7%计算,再过两年,既可达到3000美元。这说明武汉市已经从经济总量规模方面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实力。另外,按照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分析方法,当居民收入越过温饱线开始走向小康水平时,居民收入除了生活基本支出外,开始有了剩余,精神文化消费就开始进入实质性的启动与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就具备了条件。一般公认的是恩格尔系数在50%以下时,就标志着人民生活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部分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部分 三、简答题 6、老庄哲学对于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恢弘,其中尤其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为早期学术思想的代表。如果将中华文化之树的主干看成儒家文化及其繁衍的话,那么其根则是道家文化,老庄哲学成为这一文化的初创,老子和庄子也成为道家哲学的代表。老庄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通天下一气的宇宙论;逍遥、齐物的自由境界;至仁无亲、贵真的伦理主张;虚静无为的社会管理;共利共给的经济主张。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老子开辟了一条从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根源探寻人类社会的依据、准则、行为方式和理想状态之路,这与同时代的儒家从文化传统和现世伦理中寻求人生、社会法则、规范、价值和理想状态的探索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思想家,他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挥,成为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并使道教文化真正得以流行并产生巨大影响,庄子前承老子之学,后启玄学之风,在道教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8、如何正确认识朱子之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人性论思想,认为“理”表现在人这方面就叫作性。他将人性作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前者来自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后者得之于人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构成身体的“气”。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由于理是至善的,因此天命之性也是无有不善的,至于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他一方面把道德看成为人人固有的天赋本性,另一方面又以所谓气禀的清浊不同来解释天生的贤愚差别和富贵贫贱的根源,并肯定了后天的教化对于人复归善性的意义。人心和道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来说,就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是“道心”。朱熹肯定了正当的饮食之类的欲望乃人之本能需要,也认为人人都有道心,所谓圣人

文化馆建设标准

文化馆建设标准 建标136-2010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施行日期:2010年12月1日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北京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批准发布《文化馆建设标准》的通知 建标…2010?136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根据?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6]172号),由文化部负责编制的?文化馆建设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发布,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在文化馆项目的审批、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控制楼堂馆所建设的相关要求,认真执行本建设标准,坚决控制工程造价。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具体解释工作由文化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八月三十日

前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促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馆建设的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投资估算指标、建设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06?172号)要求,依据原建设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通知(建标…2007?144号)的要求,编制?文化馆建设标准?。 ?文化馆建设标准?包括六章: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组成,选址、用地与总体布局,面积指标,建筑与室内外环境,建筑设备。 ?文化馆建设标准?的主编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文化馆建设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负责解释。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0号,邮政编码:100020。 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鹿勤詹雪红张全李湉王亮 王亚青李家志王明田龚道孝王贝妮 李潇 技术顾问:冯守仁韩光宗李建军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康熙六年(1667 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 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 31 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创“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 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立“九德”。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亲“九族”。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时,部落林立,号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他倡导并施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 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臵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

丽,物产丰饶。 在远古时期,长江以北的绝大多数省域,属于淮阳古陆地质板块,江南的省域,则属于江南古陆地质板块,这两大古陆板块,都是在前震旦纪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在皖西,大别山脉以“此山大别于他山也”的与众不同的南北走向,巍然峙立,成为江淮分水岭和暖温、亚热两个气候带分界的标识。山脉东南麓的薛家岗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是一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其活动范围内春秋时出现过皖国、皖城、皖山、皖河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古皖文化,是整个安徽文化体系中一支较早的亚文化,这也是安徽简称为“皖”的由来。 在皖南,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山下的古徽州,一府六邑,即是徽文化的发源地,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白墙黛瓦,书声朗朗,“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文化的传承及其对于世道人心风俗礼仪的浸润,于此可见一斑。徽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研究——徽学,已经成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中国地方学“三大显学”之一。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原文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104 【原刊页号】322~326 【分类号】F9 【分类名】旅游管理 【复印期号】201007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XJY033);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9ZDB01);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湘财教[200870])。 【作者】张海燕/王忠云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0-),女,甘肃省兰州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王忠云,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内容提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回顾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做出界定,并构建了两大产业的互动融合机制;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并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对两大产业的融合过程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通过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资源整合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题】本期关注 【英文摘要】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the inevitable trend and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industry boundarie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and constructed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n, it fromed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hain, analyze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xplained from four aspects(technology, products, enterprises and markets). Finally, it proposed the path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lead the market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cept integration,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tourism industry/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onvergence 【正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产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文化在旅游经济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两大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产业融合

《安徽地域文化》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开拓创新性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老子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表现为提倡新文化,颠覆旧文化。具体内容则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安徽乡土地理复习试题(含答案)

2012年初中地理结业考试安徽乡土地理复习试题(含答案) 1.安徽省从纬度上看,地处半球 , 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属于省份,与长江三角洲相接,距海。 2.安徽省简称。全省划分为个省辖市(原并入合肥市)。通常称为皖北,淮河与长江之间为,为皖南。行政中心是。 3.全省人口总数居全国第8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迅速。20世纪70年代实行以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口基数,每年净增人口仍然,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人口密度远全国平均水平。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全国劳务大省。少数民族,人口数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人口受教育状况显著。 4.平原、山地、丘陵相间的地形。北部为;中部为和;南部为和。全省最高峰:(黄山主峰)。 5.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为:四季分明,明显,温和,夏雨集中。淮河以北为(温度带)(干湿地区)地区;淮河以南为(温度带)(干湿地区)地区。降水分布特点:南北,山地,平原和丘陵地区。旱涝灾旱频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其中尤为突出。 6.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横贯安徽北部,自西南向西北横贯安徽,有“八百里皖江”之称,南部的,属钱塘江水系。安徽省最大湖泊,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皖中明珠”之称。7.过渡性的植被和土壤: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自北向南依次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分布。土壤呈现自北向南过渡的明显特点,淮北地区主要为,江淮地区为黄棕壤和黄褐土,皖南为黄壤和。在江淮和皖南地区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 8.农业大省:形成了淮北的、长江流域的和、淮北和沿江的、和的林、茶等优势产业带 9.五大优势矿产:煤炭:储量居华东地区首位,集中分布在。铁矿:分布遍及全省,以、当涂、繁昌、庐江等地最为集中。铜矿:主要分布在沿江的、池州、怀宁、庐江等地。明矾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也比较丰富。 10.工业:以和煤矿为中心的两淮能源基地历来是长江三角洲的能源供应基地。“钢城”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有“古铜都”之称的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汽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建成了、等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家用电器工业闻名全国,、、是全省重要的家用电器工业中心。 11.高新技术产业:建成了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2.主要铁路:南北向:、-阜淮线--、合九(九江)线 东西向:、宁(南京)西(西安)线、宁铜(铜陵)线、铜九(九江)线 13.公路运输:已形成以为总枢纽,以、、、等为区域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14.内河航运:长江、淮河、巢湖在全省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是全省重要的内河港口。 15.民用航空:、是国家一类空港口岸 16.城市格局:“一点两线” (1)以为中心点的省会经济圈 (2)以、、、(简称宜)为重点的皖江沿线“马芜铜宜”城市群

2012安徽地域文化作业二答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到春秋战国时期,安徽的农业发展水平由一项水利灌溉工程得到见证,这就是芍陂的开凿与修建。 2、东汉时期安徽出现了两个堪与大天文学家张衡比肩的人物桓谭和王蕃。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商业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徽商对数学的重视,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徽商编了不少应用商业数学书籍,如《铜陵算法》、《算林拔萃》、《庸章算法》、《算法纂要》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为的《算法统宗》。 4、清代安徽的天文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 5、朱载堉为明皇室子孙,他自幼爱好音律、数学,专心攻读,一生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解惑》、《嘉量算经》等,这些著作涉及物理学、数学、天文学、以及音律、舞蹈等领域。 6、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并进说等各方面内容。 7、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有尚文小学堂;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 8、魏晋时期的嵇康曾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人生观,并有“内和外见”的音乐见解,其中包涵了丰富而杰出的教育思想。嵇康还著有中国历史上一篇重要的音乐美学论文,即著名的《声无哀乐论》。在这篇论著中,他首先提出“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被触动以 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9、朱熹继承发展了先秦的教育目的论,提出“明人伦”、“为圣贤”的教育目标。 10、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曹”指汉魏时期的曹操、曹丕与曹植父子。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11、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12、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于明帝建武年间出任宣城太守,其间创作了数十首诗篇,如《宣城郡内登望》、《高斋视事》、《祀敬亭山庙》、《游敬亭山》、《始之宣城郡》、《往敬亭路中》等等。这些作品既描摹出安徽宣城的风光与人情,又促进了当地文学的兴盛。因为他的诗歌而使得敬亭山名扬天下,诸多诗人慕名而来,纷纷唱和。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十二平均律:明代的朱载堉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朱载堉实质上是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比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恩于1636年发表的十二平均律要早52年。 《物理小识》:明代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识》,内容十分广泛,内分天、历、风雷雨阳、地、占候、人身、医药、饮食、衣服、金石、器用、草木、鸟兽、鬼神方术、异事等15类,共12卷,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有光学、电学、磁学、声学、力学诸多方面。它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批判地吸收了当时西欧传入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其中不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光学方面的成就更是突出。 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独立于官学制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它发轫于唐,至宋形成制度,南宋时大盛,迄明、清发达完备,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制度。书院制度对于传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能够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然而,在如今各种文化混杂的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处境,经历着新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困境,如何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需要,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产业,财政,金融 一、前言 文化作为一种存在,就必然有其传统。一种文化传统就是一部民族的生命史,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经过了长期延续发展和演变传承,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何谓传统文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周秦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从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本文使用赵洪恩、李宝席在《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一书中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是指以出版、影视、动漫、餐饮、企业管理、旅游等形式,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产业。 相较于一般的市场经济产品,传统文化产品有属于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即是非竞争的,并且其产权不易被界定,所以他还是一种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这两点决定了它的公共性质特征。其次,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政治、文化体制结构,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所有权只归国家唯一所有。除此之外,又因传统文化产业受限于我国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企业资产无形化等问题,使其与资本市场难以有效对接,目前市场中供给双方都严重不足,如何更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传统文化资源缺乏保护,不断消逝。中华民族拥

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地区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兼跨长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错其中。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区。在这些自然区中,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差别最大的,则是淮北与皖中、皖南等地。就自然地理说,淮北一带,千里平川,一望无际,多为旱地,盛产小麦、杂粮;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产水稻为主。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的差别,给当地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人文地理方面说,安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北、淮南等地属楚文化流行范围,皖南等地属吴文化范围,这些也给当时当地的民俗以影响,这些民俗也成为楚、吴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今安徽地区的民俗活动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楚、吴文化(民俗)的遗风,如尚红色、崇鬼、拜虎以及少数男性的纹身(在手臂及胸部刺彩色龙形及字迹)等。 由于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淮北多为中原官话;口味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无酒不进餐”,喝酒猜拳行令,择筷打杠习以成风。因地近黄淮,灾害频繁,住居简朴,衣着朴素(老人爱穿黑、白、蓝三色),民风剽悍,“即使走险,也群起响应”,因而多出英雄人物,诚如梁启超所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而江淮地区,多为江淮官话;传统膳用沿江菜系(扬州菜),口味偏甜主鲜;但自清末“两湖”等移民的到来,既形成许多“方言岛”,又造成辣味东移现象,未冲击地区仍然是“晨行茶肆,食喜鲜甜”(如天长等地);民风淳厚,言必包公余公(宋包拯、元余阙);逢年过节,生老嫁娶,待客择居,更是古今参半,各取所需。 处于万山丛中的皖南山区,交通不便,方言支派较多,仅徽州一地而言,虽多说徽州话,但“同山不同音,问路带翻译”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仍然保存唐、宋古音古俗,有“中国古音活化石”之称。宗族深薮,崇尚儒风,“养子不读书,似如养圈猪”,已成为家规族训,所以千百年来,“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他们所走之路是:学—官—商,或学—商—官。所以自宋以后,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说。由于商业的繁荣,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这里又创造了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的徽菜,闻名遐迩的徽剧,精美绝伦的徽州“三雕”(砖、石、木)艺术等成就,所以民俗尚文

文明服务标准

服务标准 服务礼仪规范与标准 什么是服务礼仪?服务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服务礼仪----泛指服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应当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 一:仪容仪表 整体要求:符合工作需要,自然大方、不娇作、干净整洁、精神奕奕、充满活力 面部妆容: 1、男士要求:保持面部干爽、无油光,不留胡须,常修剪鼻毛。 2、女士要求:须化淡妆(必须修(描)眉、涂眼影、腮红、口红)。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客人面前。 头发要求: 1、整体要求:头发保持干净整洁、无头屑、无异味;不使用气味强烈的定型发胶以及喷雾;只可染黑色或与原发色接近的颜色,不留怪异发型。 2、男士要求:发型应以服帖短发为宜,长度应保持前不覆额、后不抵领、侧不盖耳;不可留大鬓角,不可烫发;可适当喷少许发胶,避免头发蓬松、凌乱。 3、女士要求: (1)长发要求----在工作时间内必须将头发用黑色皮筋束

起;有不易梳理的碎发须用黑色一字夹卡好;装饰发夹款式简洁明快。 (2)中发要求:前不过眉;后不过肩;两侧的头发应收拢于耳后。 (3)短发要求:前不过眉;侧不盖耳;后不抵领;不得过于蓬松,须经常修剪以保持最佳的状态。 手部要求: 1:保持干净、清爽,指甲修剪整齐(每星期至少修剪一次),不露白边(不超过1--1.5mm为宜)无污垢,不涂有色指甲油。服装及配饰要求: (1)工作服穿戴必须整齐,不可缺件,纽扣齐全并扣紧,不得披衣、敞怀;工作服须常换洗,保持干净,无明显污垢、无破损、无异味。 (2)衣领、袖口保持干净,不可将袖口、裤管挽起。 (3)工牌应端正佩戴于左胸口距锁骨5指宽处,保持完整、干净、清晰。 (4)鞋子要求:女士为黑色圆头船型鞋;男士为黑色常规型皮鞋(亚光面)。 (5)袜子要求:女士着黑色、肉色丝袜,禁止穿着彩色丝袜;男士以深色棉质袜为宜,无花纹。 (6)配饰要求:女士佩戴直径1cm以下的素色无坠耳钉,男士禁止打耳洞,女士可佩戴直径小于0.5cm的素色项链,项链款式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地文明古国,具有深厚地历史资源,丰富地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地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地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地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地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地扶持文化发展地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地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地应属美国地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地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地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地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地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地世纪颁布地.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地意义.在以后地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地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取得了显著地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地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地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地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地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地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地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地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地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地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地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地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

地域文化课程报告怎么写 地域文化课程总结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我对汉唐时期的文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该课程贯通我国汉唐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而重点地介绍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汉唐历史文化沿革、汉唐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皇室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核心,遵循汉唐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吸纳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史论的形式展现汉唐历史文化,突出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对汉唐以及中国古今历史、文物遗存、名胜古迹、风俗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从而使我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徽州民俗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

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 2 -姓名:胡兰兰《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关于徽州的居住民俗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