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

新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

新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
新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

新版华师大版八年级下

数学教案全册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第十六章 分式

16.1分式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

10,a

s ,33

200,s

v .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

v

+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

v

-2060小时,所以v

+20100=

v

-2060. 3. 以上的式子v

+20100,

v

-2060,a s

,s

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

满足两个条件:○

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

9y +, 54-m , 238y y -,9

1-x

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 (3) 1-m m 32

+-m m 112

+-m m 4522--x x x x 235-+23

+x

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七、课后练习

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 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 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 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 与y 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 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

八、答案:

六、1.整式:9x+4, 20

9y +, 54-m 分式: x 7 , 238y y -,9

1-x

2.(1)x ≠-2 (2)x ≠ (3)x ≠±2

3.(1)x=-7 (2)x=0 (3)x=-1

七、1.18x, ,a+b, b

a s +,4y x -; 整式:8x, a+b, 4y x -;

分式:x

80, b

a s +

2. X =

3. x=-1 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x

x 57+x

x

3217-x

x x --221

x

80

23

32

x

x x --21

2

31

2-+x x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 与 相等吗 与 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a b 56--, y

x 3-, n

m --2, n

m 67--, y

x 43---。

[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

解:

a b 56--= a b 56, y x 3-=y x 3-,n m --2=n

m

2,

n m 67--

=n

m

67 , y x 43---=y x 43。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 x x x 3222+= ()3+x (2) 32386b b a =()

3

3a

(3) c a b ++1=()cn an + (4) ()

2

22y x y x +-=()y

x - 2.约分:

(1)c ab b a 2263 (2)2228mn n m (3)5

3

2164xyz

yz x - (4)x y y x --3)(2 4320152498

3

3.通分: (1)321ab 和c b a 2252 (2)xy a 2和2

3x

b

(3)

2

23ab

c

和28bc a - (4)11-y 和11+y 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1) 233ab y x -- (2) 2317b a --- (3) 2

135x a -- (4) m b a 2

)(--

七、课后练习

1.判断下列约分是否正确: (1)c b c a ++=b

a

(2)2

2y x y x --=y x +1 (3)

n

m n

m ++=0 2.通分: (1)

231ab 和b a 272 (2)x x x --21和x x x +-21 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项系数为正,分式本身不带“-”号. (1)

b

a b

a +---2 (2)y x y x -+--32

八、答案:

六、1.(1)2x (2) 4b (3) bn+n (4)x+y

2.(1)

bc a 2 (2)n m

4 (3)24z

x - (4)-2(x-y)2 3.通分:

(1)

321ab = c

b a a

c 32105, c b a 2252= c b a b 32104

(2)xy a 2= y x ax 263, 23x b

= y x by 262

(3)223ab c = 223812c ab c 28bc a -= 2

28c ab ab (4)11-y =)1)(1(1+-+y y y 11+y =)1)(1(1

+--y y y

4.(1) 233ab y x (2) 2317b a - (3) 2

135x a (4) m b a 2

)(--

课后反思:

16.2分式的运算

16.2.1分式的乘除(一)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3本节的引入还是用问题1求容积的高,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这两个引例所得到的容积的高是

n

m

ab v ?,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

?

??÷n b m a 倍.引出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实际存在的意义,进一步引出P14[观察]从分数的乘

除法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但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

2.P14例1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如能约分,应化简到最简. 3.P14例2是较复杂的分式乘除,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

4.P14例3是应用题,题意也比较容易理解,式子也比较容易列出来,但要注意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 2-2a+1

1.出示P13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

n

m

ab v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

?

??÷n b m a 倍.

[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1.P14[观察]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3.[提问] P14[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 五、例题讲解

P14例1.

[分析]这道例题就是直接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应该注意的是运算结果应约分到最简,还应注意在计算时跟整式运算一样,先判断运算符号,在计算结果.

P15例2.

[分析] 这道例题的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结果的分母如果不是单一的多项式,而是多个多项式相乘是不必把它们展开.

P15例.

[分析]这道应用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哪一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先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再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单位面积产

量,分别是1

5002

-a 、()

2

1500

-a ,还要判断出以上两个分式的值,哪一个值更大.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

可知a>1,因此(a-1)2=a 2-2a+1

计算

(1)ab c 2c b a 22? (2)32

2542n m m n ?- (3)??

? ??-÷x x y 27 (4)-8xy x y 52÷ (5)44112422

22++-?+--a a a a a a (6))3(2

962y y y y -÷++-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

? ??

-?y x

y x 13

2 (2)?

?

? ??-÷a bc ac b 2110352

(3)()y

x a xy 28512-÷

(4)b a ab ab b a 23422

2-?- (5))4(12x x x x -÷-- (6)3222)

(35)(42x y x x y x --?- 八、答案:

六、(1)ab (2)n

m 52- (3)14y -

(4)-20x 2 (5))

2)(1()2)(1(+--+a a a a

(6)2

3+-y y

七、(1)x

1- (2)2

27c b

-

(3)ax 103-

(4)b

b a 32+ (5)

x x -1 (6)2

)(5)(6y x y x x -+

课后反思:

16.2.1分式的乘除(二)

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 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

2, 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

计算

(1))(x

y y

x x

y -?÷ (2) )21()3(43x

y

x y

x -

?-÷ 五、例题讲解

(P17)例4.计算

[分析] 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

(补充)例.计算

(1))

4(3)98(23232b x b a xy y x ab -÷-?

=x

b b a xy y x ab 34)98(2323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x

b

b a xy y x ab 349823232?? (判断运算的符号) =32916ax

b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x x x x x

x x --+?+÷+--3)

2)(3()3(444622

=x x x x x x x --+?+?+--3)2)(3(3

144462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x x x x x x --+?+?--3)

2)(3(3

1)2()3(22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

)3()

2)(3(3

1)2()3(22---+?+?--x x x x x x

=2

2

--

x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2(216322b a a bc a b -?÷ (2)10

332

6423020)6(25b

a c c a

b b a

c ÷-÷ (3)x y y x x y y x -÷-?--9)()

()(34

3

2 (4)22222)(x y x xy y xy x x xy -?+-÷-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6(438264

2

z y

x y

x y x -÷?- (2)932349622

2-?+-÷-+-a a b a b a a (3)229612316244y y y y y y --÷+?-+- (4)xy y xy

y x xy x xy x -÷+÷-+2

22)( 八、答案:

六.(1)c a 432- (2)485

c - (3)3)(4y x - (4)-y

七. (1)336y xz (2) 22-b a (3)122y - (4)x

1

-

课后反思:

16.2.1分式的乘除(三)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

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

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

计算下列各题:

(1)2)(b a =?b a b a =( ) (2) 3)(b a =?b a ?b a b a

=( )

(3)4)(b a =?b a ?b a b a b

a

?=( )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 b

a

)((n 为正整数)的结果吗

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

[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23)2(a b =252a b (2)2)23(a

b -=22

49a b -

(3)3)32(x y -=3398x y (4)2

)3(b x x -=2

2

29b

x x - 2.计算

(1) 22)35(y x (2)332)23(c b a - (3)3

2223)2()3(x ay xy a -÷ (4)2

3322)(

)(z x z

y x -÷- 5))()()(422xy x y y x -÷-?- (6)2

32)23()23()2(ay

x y x x y -÷-?-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332)2(a b - (2) 2

12)(+-n b

a

(3)4234223)()()(c a b a c b a c ÷÷ (4) )()()(223

2b a a

b a ab b a -?--?-

八、答案:

六、1. (1)不成立,23)2(a b =264a b (2)不成立,2)23(a

b -=22

49a b

(3)不成立,3)32(x y -=3

3278x y - (4)不成立,2

)3(b x x -=22

229b bx x x +- 2. (1)24925y x (2)936827c b a - (3)2

4

398y

x a - (4)43z y - (5)21

x

(6)2

234x y a 七、(1) 96

8a

b -- (2) 2

24+n b a (3)22a c (4)b

b

a +

课后反思:

16.2.2分式的加减(一)

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 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

3

1

1++

n n .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 P19[观察]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3.P20例6计算应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要补充分子是多项式的例题,教师要强调分子相减时第二个多项式注意变号;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P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 与各支路电阻R 1, R 2, …, R n 的关系为n

R R R R 1111

21+???++=

.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较容易地用含有R 1的式子表示R 2,

列出50111

11++=

R R R

,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

50(50

21111++=R R R R ,再利用倒数

的概念得到R 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知识若不熟悉,就为数学计算设置了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讲这道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的情况,可以考虑是否放在例8之后讲. 四、课堂堂引入

1.出示P18问题3、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答案.

引语: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下面我们先观察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请你说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吗 3. 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请同学们说出2

243291

,31,21xy

y x y x 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你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P20)例6.计算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第二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

(补充)例.计算 (1)

2

222223223y

x y

x y x y x y x y x --+-+--+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解:

2

222223223y x y

x y x y x y x y x --+-+--+

=2

2)

32()2()3(y x y x y x y x --++-+

=2

222y x y

x --

=))(()

(2y x y x y x +--

=

y

x +2 (2)

9

6

261312

--+-+-x x x x [分析]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进行通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解:

96

261312

--+-+-x x x x =)

3)(3(6)3(2131-+-+-+-x x x x x =

)

3)(3(212

)3)(1()3(2-+---++x x x x x

=)3)(3(2)96(2-++--x x x x =)

3)(3(2)3(2-+--x x x =6

23

+--

x x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

b

a a

b b a b a b a b a 22255523--+++ (2)m n m

n m n m n n m -+

---+22 (3)96312-++a a (4)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87546563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2

2

233343365cba b

a c ba a

b b

c a b a +--++ (2)

2

222224323a

b b

a b a b a b a a b ----+--- (3) 122+++-+-b a a b a b a b (4) 2

2643461461x

y x

y x y x ----- 八、答案:

四.(1)

b

a b a 2525+ (2)m n n m -+33 (3)31

-a (4)1

五.(1)

b a 22 (2) 2

23b a b

a -- (3)1 (4)y x 231-

课后反思:

16.2.2分式的加减(二)

一、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21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8只有一道题,训练的力度不够,所以应补充一些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混合运算.

2. P22页练习1:写出第18页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四、课堂引入

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五、例题讲解

(P21)例8.计算

[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补充)计算 (1)x x

x x x x x x -÷+----+4)4

4122(

2

2 [分析] 这道题先做括号里的减法,再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把分母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 解: x x

x x x x x x -÷+----+4)4

4122(

2

2 =)

4(])2(1)2(2[2

--?----+x x

x x x x x =)

4(])2()1()2()2)(2([

22--?-----+x x

x x x x x x x x

=)4()2(42

22--?

-+--x x x x x x x

=4

41

2+--

x x

(2)2

22

4442

y x x y x y x y x y y x x +÷

--+?- [分析] 这道题先做乘除,再做减法,把分子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

解:2

2

2

4442

y

x x y x y x y x y y x x +÷--+?- =22222224))((2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y x x +?-+-+?- =2

2

22))((y x y x y x y x xy --?+- =

)

)(()

(y x y x x y xy +--

=y

x xy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 x x x x x 22)242(2+÷-+- (2))1

1()(b

a a

b b b a a -÷--- (3))2

1

22()41223(

2+--÷-+-a a a a 七、课后练习 1.计算 (1) )1)(1(y

x x

y x y +--+ (2) 22242)44122(

a

a

a a a a a a a a -÷-?+----+

(3) zx

yz xy xy z y x ++?++)111(

2.计算24

)2121(

a

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 八、答案:

六、(1)2x (2)

b

a ab

- (3)3 七、1.(1)22y x xy - (2)21-a (3)z

1 2.42

2--a a ,-31 课后反思:

16.3.1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和产生增根的原因.

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 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 原方程的增根.

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 原方程的增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31思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产生增根的原因. 2.P32的归纳明确地总结了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3. P33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而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不是原方程的解,引出分析产生增根的原因,及P33的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

4. P34讨论提出P33的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5. 教材P38习题第2题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分式方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点拨一下解题的思路与解数字系数的方程相似,只是在系数化1时,要考虑字母系数不为0,才能除以这个系数. 这种方程的解必须验根. 四、课堂引入

1.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解方程16

3

242=--+x x 2.提出本章引言的问题: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 千米/时,根据“两次航行所用时间相同”这一等量关系,得到方程

v

v -=

+2060

20100. 像这样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五、例题讲解

(P34)例1.解方程

[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x-3),方程两边同乘x(x-3),把分式方程转化 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

这道题还有解法二:利用比例的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这样做也比较简便. (P34)例2.解方程

[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1)(x+2),方程两边同乘(x-1)(x+2)时,学生容易把整数1漏乘最简公分母(x-1)(x+2),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

六、随堂练习

解方程

(1)

623-=x x (2)16

13122

-=-++x x x (3)114112=---+x x x (4)22

122=-+-x x x x

七、课后练习

1.解方程

(1)

01152=+-+x x (2) x x x 387

41836---

=- (3)01

432222=---++x x x x x (4) 4322511-=+-+x x

2.X 为何值时,代数式x x x x 2

31392---++的值等于2

八、答案:

六、(1)x=18 (2)原方程无解 (3)x=1 (4)x=

5

4 七、1. (1) x=3 (2) x=3 (3)原方程无解 (4)x=1 2. x=2

3 课后反思:

16.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

一、教学目标:

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列分式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的P35例3不同于旧教材的应用题有两点:(1)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它的问题是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一个队的施工速度快这与过去直接问甲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或乙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有所不同,需要学生根据题意,寻找未知数,然后根据题意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得方程的解除了要检验外,还要比较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一个队的施工速度快,才能完成解题的全过程(2)教材的分析是填空的形式,为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搭好了平台,有助于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P36例4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也与旧教材的这类题有所不同(1)本题中涉及到的列车平均提速v 千米/时,提速前行驶的路程为s 千米,

完成. 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在过去的例题里并不多见,题目的难度也增加了;(2)例题中的分析用填空的形式提示学生用已知量v 、s 和未知数x ,表示提速前列车行驶s 千米所用的时间,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设为未知数x 千米/时,以及提速后列车行驶(x+50)千米所用的时间.

这两道例题都设置了带有探究性的分析,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克服困难后体会如何探究,教师不要替代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

教材中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题搭建了一些提示的平台,给了设未知数、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还是要独立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还要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才能,找到解题的思路,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特别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清晰,教师就放手让学生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例题讲解

P35例3

分析:本题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基本关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题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工作量虚拟为1,工作的时间单位为“月”.

等量关系是:甲队单独做的工作量+两队共同做的工作量=1 P36例4

分析: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

路程

.这题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等量关系是:提速前所用的时间=提速后所用的时间 五、随堂练习

1. 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同学们都积极练习.甲同学跳180个所用的时间,乙同学可以跳240个;又已知甲每分钟比乙少跳5个,求每人每分钟各跳多少个.

2. 一项工程要在限期内完成.如果第一组单独做,恰好按规定日期完成;如果第二组单独做,需要超过规定日期4天才能完成,如果两组合作3天后,剩下的工程由第二组单独做,正好在规定日期内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3. 甲、乙两地相距19千米,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先步行7千米,然后改骑自行车,共用了2小时到达乙地,已知这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求步行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

六、课后练习

1.某学校学生进行急行军训练,预计行60千米的路程在下午5时到达,后来由于把速度加

快5

1

,结果于下午4时到达,求原计划行军的速度。

2.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一项工程,乙队先单独做1天后,再由两队合作2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所需天数的3

2

,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各需多少天

3.甲容器中有15%的盐水30升,乙容器中有18%的盐水20升,如果向两个容器个加入等量水,使它们的浓度相等,那么加入的水是多少升 七、答案:

五、1. 15个,20个 2. 12天 3. 5千米/时,20千米/时 六、1. 10千米/时 2. 4天,6天 3. 20升 课后反思:

16.4.零整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科学记数法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n a -=

n

a 1

(a ≠0,n 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难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23思考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 P24观察是为了引出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 m n m a a a +=?,这条性质适用于m,n 是任意整数的结论,说明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具有延续性.其它的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在整数范围里也都适用.

3. P24例9计算是应用推广后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教师不要因为这部分知识已经讲过,就认为学生已经掌握,要注意学生计算时的问题,及时矫正,以达到学生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的教学目的.

4. P25例10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是为了类比负数的引入后使减法转化为加法,而得到负指数幂的引入可以使除法转化为乘法这个结论,从而使分式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统一起来.

5.P25最后一段是介绍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用科学计算法表示小于1的数,运用了负整数指数幂的知识. 用科学计数法不仅可以表示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表示一个负数.

6.P26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负整数指数幂来表示小于1的数,从而归纳出:对于一个小于1的数,如果小数点后至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几个0,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就是负几.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2.1. 二次根式(1)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1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2、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a ≥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一、回顾 当a 是正数时,a 表示a 的算术平方根,即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当a 是零时,a 等于0,它表示零的平方根,也叫做零的算术平方根. 当a 是负数时,a 没有意义. 二、概括:a (a ≥0)表示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 (a ≥0)是一 个非负数,它的平方等于a .即有: (1)a ≥0(a ≥0); (2)2)(a =a (a ≥0). 形如a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在二次根式a 中,字母a 必须满足a ≥0,即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 三、例题讲解 例题: x 是怎样的实数时,二次根式1-x 有意义? 分析 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解: 被开方数x-1≥0,即x ≥1. 所以,当x ≥1时,二次根式1-x 有意义. 思考:2a 等于什么? 我们不妨取a 的一些值,如2,-2,3,-3,……分别计算对应的a2的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概括: 当a ≥0时,a a =2; 当a <0时,a a -=2. 这是二次根式的又一重要性质.如果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一个完全平方,运用这个性质, 可以将它“开方”出来,从而达到化简的目的.例如: 22)2(4x x ==2x (x ≥0); 2224)(x x x ==. 四、练习: x 取什么实数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1)x 43-; (2)23-x ; (3)2)3(-x ; (4)x x 3443-+-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用)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ax2+bx+c=0(a≠0). 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 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不难列出方程x(x+10)=900,整 理可得x2+10x-900=0.(1) 问题2 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 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解: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 年底的(1+x)倍,即5(1+x)·(1+x)=5(1+x)2万册.可列得方程5(1+x)2=7.2,整理可得5x2+10x-2.2=0(2)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讨论 问题1和问题2分别归结为解方程(1)和(2).显然,这两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 (1)都是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归纳总结】上述两个整式方程中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 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可写成如下的一般形式:

华师大九年级(上)教案 第25章 解直角三角形(全)

25.1 测量 教学目标 1、在探索基础上掌握测量。 2、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两边可以求第三边。 难点:应用勾股定理时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教学过程 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很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 你可能会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图25.1.1 如图25.1.1,站在操场上,请你的同学量出你在太阳光下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如果就你一个人,又遇上阴天,那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试一试 如图25.1.2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BAC为34°,并已知目高AD为1.5米.现在若按1∶500的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为△A′B′C′,用刻度直尺量出纸上B′C′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

图25.1.2 实际上,我们利用图25.1.2(1)中已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旗杆的高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所满足的关系(即勾股定理),那么它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章要探究的内容.练习 1.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度,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求旗杆的高度. 2.请你与你的同学一起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测量你们学校楼房的高度. 习题25.1 1.如图,为测量某建筑的高度,在离该建筑底部30.0米处,目测其顶,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40°,目高1.5米.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求出该建筑的高度.(精确到0.1米) (第1题) (第3题) 2.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枝红莲,高出水面1米,阵风吹来,红莲被风吹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问这里水深多少? 3.如图,在一棵树的10米高B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米处的池塘A处.另一只爬到树顶D后直接跃到A 处,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求这棵树的高度. 小结与作业:

华师大九年级下数学教案章圆(20210217203527)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等圆、等弧、圆心角等概念, 2.让学生深刻认识圆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教学难点对等弧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圆是如何形成的? 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并从画圆的过程中阐述圆是如何形成的。如右图,线段OA 绕着它 固定的一个端点O 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 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说说你的方法。由以上的画圆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思考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而大小又是由谁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长度决定) (二)问题:据统计,某个学校的同学上学方式是,有50% 的同学步行上学,有20% 的同学坐公共汽车 上学,其他方式上学的同学有30% ,请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这个学校学生的上学方式。如图28.1.2线, 段OA、OB、OC 都是圆的半径,线段AB 为直径,.这个以点O 为圆

心的圆 叫作“圆O”,记为“⊙ O” 线段AB、BC、AC 都是圆O 中的弦,曲线BC、BAC 都是圆中的弧,分别记为BC、BAC, 其中像弧B︵C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像弧BAC.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 ∠AOB、∠AOC、∠BOC 就是圆心角。结合上面的扇形统计图,进一步阐述圆心角、优弧、劣弧等圆中的基本元素。 三、课堂练习 1、直径是弦吗?弦是直径吗? 2、半圆是弧吗?弧是半圆吗? 3、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而两段弧相等需要什么条件呢? 4、比较右图中的三条弧,先估计它们所在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再用圆规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5、说出上右图中的圆心角、优弧、劣弧。

(92页精品)华师大九年级数学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上)

22.1. 二次根式(1)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2、提出问题, 根据问题给出概念, 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难点与关键:(a ≥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一、回顾 当a 是正数时, a 表示a 的算术平方根, 即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当a 是零时, a 等于0, 它表示零的平方根, 也叫做零的算术平方根. 当a 是负数时, a 没有意义. 二、概括: a (a ≥0)表示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 也就是说, a (a ≥0)是一个非负数, 它的平方 等于a .即有: (1) a ≥0(a ≥0); (2)2 )(a =a (a ≥0). 形如 a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在二次根式 a 中, 字母a 必须满足a ≥0, 即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 三、例题讲解 例题: x 是怎样的实数时, 二次根式 1-x 有意义? 分析 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 必须且只须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解: 被开方数x-1≥0, 即x ≥1. 所以, 当x ≥1时, 二次根式 1-x 有意义. 思考: 2 a 等于什么? 我们不妨取a 的一些值, 如2, -2, 3, -3, ……分别计算对应的a2的值, 看看有什么规律: 概括: 当a ≥0时, a a =2; 当a <0时, a a -=2. 这是二次根式的又一重要性质.如果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一个完全平方, 运用这个性质, 可以将它“开方”出来, 从而达到化简的目的.例如: 2 2)2(4x x ==2x (x ≥0); 2224)(x x x ==. 四、练习: x 取什么实数时, 下列各式有意义. (1) x 43-; (2) 23-x ; (3)2 ) 3(-x ; (4) x x 3443-+- 五、 拓展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全册完整教案

华东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1.1. 二次根式(1) 教学目标:1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2、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a ≥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一、回顾 当a 是正数时,a 表示a 的算术平方根,即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当a 是零时,a 等于0,它表示零的平方根,也叫做零的算术平方根. 当a 是负数时,a 没有意义. 二、概括:a (a ≥0)表示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 (a ≥0)是一个非负数,它的平方 等于a .即有: (1)a ≥0(a ≥0); (2)2)(a =a (a ≥0). 形如a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在二次根式a 中,字母a 必须满足a ≥0,即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 三、例题讲解 例题: x 是怎样的实数时,二次根式1-x 有意义? 分析 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解: 被开方数x-1≥0,即x ≥1. 所以,当x ≥1时,二次根式1-x 有意义. 思考:2a 等于什么? 我们不妨取a 的一些值,如2,-2,3,-3,……分别计算对应的a2的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概括: 当a ≥0时,a a =2; 当a <0时,a a -=2. 这是二次根式的又一重要性质.如果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一个完全平方,运用这个性质,可以将它“开方” 出来,从而达到化简的目的.例如: 22)2(4x x ==2x (x ≥0); 2224)(x x x ==. 四、练习: x 取什么实数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1)x 43-; (2)23-x ; (3)2)3(-x ; (4)x x 3443-+- 五、 拓展

2017年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二次根式 21.1 二次根式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2.理解a(a≥0)是非负数和(a)2=a. a=a(a≥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 3.理解2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a)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 3.通过具体数据的解答,探究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具体的数据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分类的数学思想,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 a(a≥0)是一个非负数;(a)2=a(a≥0)及其运用. 3. 【教学难点】 利用“a(a≥0)”解决具体问题. 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a(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回顾: 当a是正数时,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即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 当a是零时,a等于0,它表示零的平方根,也叫做零的算术平方根. 当a是负数时,a没有意义. 【教学说明】通过对算术平方根的回顾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概括:a(a≥0)表示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a≥0)是一个非负数,它的平方等于a.即有: (1)a≥0;(2)(a)2=a(a≥0). 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在a中,a的取值必须满足a≥0,即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 思考:2a等于什么? 我们不妨取a的一些值,如2,-2,3,-3等,分别计算对应的2a的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概括:当a≥0时,2a=a;当a<0时,2a=-a.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x取什么实数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吉祥小学:熊荣林 一、学生基本情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况) 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61.16分,最高分108.5,最低 分12分,有23人几格,及格率为41.81%,全片区前10名有1人;11~20名有4人;21~30名有7人;31~40名有2人:41~50有4人;51~60有5人,总体来看,成绩一般,但缺乏中等生和尖子生。与前一期相比较,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有所提高,全乡前六十名人数个数未变(24人),11~30名增加6人,但及格率下降八个百分点、全乡前十名减少2人。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个别学生连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学习能力上,一些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学习态度上,半数以上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毅力,根本就不学习数学,甚至不做数学作业。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 本掌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二十二章《二次根式》,本章通 过平方根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根式的化简、求值。第二十三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章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材从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出发,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并学会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该章的最后,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索”一小节,目的在于通过一两个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这种能力。第二十四章《图形的相似》的主要内容是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相似多边形、位似变换。在本章学习之前,已经研究了图形的全等以及图形的一些变换,如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本章将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一步研究一种特殊的变换(位似变换),结合一些图形性质的探索、证明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十五章《解直角三角形》,本章是在图形相似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图形变换这一有效的数学工具探索发现直角三角形边角的关系。第二十六章《随机事件的概率》一章是在前几册统计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概率的随机事件的频率,统计定义的概率,古典定义及特点的关系。通过学习,应初步具备概率的运算能力。利用概率的基本知识,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概率论是研究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规律性的科学,是近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具备一些概率论的基本知识对于经济工作人员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随机事件的概率,对内容觉得新鲜和抽象,学习起来感到难。 三、教学工作目标和教学要求:

最新华师大数学九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2018学年第二学期华东师大版初三数 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仍担任初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风气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不少学生自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学期,有些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耐心教育,此外,面临中考阶段对学生要有总体的掌握,使之考出好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内容只剩两章,:圆与统计与概率。 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本章设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难点。统计与概率这章有总体与样本、用样本估计这两节内容。统计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部分估计全体。本章在介绍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后,先后以百分比、平均数和方差为例,介绍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 除了这两章,还要复习初中数学教材其他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地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3、情感目标及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圆》这章中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 学全册教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华师大版)

实践与探索2 例3.已知正方形周长为Ccm ,面积为S cm 2. (1)求S 和C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象; (2)根据图象,求出S=1 cm 2时,正方形的周长; (3)根据图象,求出C 取何值时,S ≥4 cm 2. 分析 此题是二次函数实际应用问题,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图象时,自变量C 的取值应在取值范围内. 解 (1)由题意,得)0(16 12 >= C C S . 列表: 描点、连线,图象如图 26.2.2. (2)根据图象得S=1 cm 2时,正方形的周长是4cm . (3)根据图象得,当C ≥8cm 时,S ≥4 cm 2. 注意点: (1)此图象原点处为空心点. (2)横轴、纵轴字母应为题中的字母C 、S ,不要习惯地写成x 、y . (3)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 2 4 6 8 … …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作业: 课本P4 习题 1~4 家庭作业: 《数学同步导学九下》P4 随堂演练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 质(2) 本节共需7 课时 本课为第2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 会画出k ax y +=2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

标质. 教学重 点 通过画图得出二次函数性质 教学难 点 识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 备 投影仪,胶片.课型新授课教学过 程 初备统复备 情境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一次函数x y2 =与1 2+ =x y 的图象的关系吗 你能由此推测二次函数2x y=与1 2+ =x y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那么2x y=与2 2- =x y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 系. 实践与探索1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2 2x y= 与2 22+ =x y的图象. 解列表.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3所示. 回顾与反思: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 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 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探索观察这两个函 数, 它们的开口方向、对 称轴 和顶点坐标有那些是 相同 的又有哪些不同你 能由此说出函数 2 2x y=与 2 22- =x y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x…-3-2-10123… …188202818… …20104241020…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含反思-25.3 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25.3 列举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 1.会用树状图或列表法在一次试验中涉及多个因素时,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正确地计算问题的概率. 2.进一步提高运用分类思想解题的能力,掌握有关数学技能. 一、情境导入 学生甲与学生乙玩一种转盘游戏.如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转盘,每个转盘被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区域,分别用数字“1”、“2”、“3”、“4”表示.固定指针,同时转动两个转盘,任其自由停止,若两指针所指数字的积为奇数,则甲获胜;若两指针所指数字的积为偶数,则乙获胜;若指针指向扇形的分界线,则重转一次.在该游戏中乙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用树状图或列表法求概率 【类型一】摸球问题 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上面分别标有1,2两个数字,若 随机地从中摸出一个小球,记下号码后放回,再随机地摸出一个小球,则两次摸出小球的号码之积为偶数的概率是( ) A.14 B.13 C.12 D.34 解析:先列表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再根据概率计算公式计算.列表分析如下: 1 2 1 (1,1) (1,2) 2 (1,2) (2,2) 由列表可知,两次摸出小球的号码之积共有4种等可能的情况,号码之积为偶数共有3种:(1,2),(1,2),(2, 2),∴P =3 4 ,故选D. 【类型二】转盘问题 有两个构造完全相同(除所标数字外)的转盘A 、B ,游戏规定,转动两个转盘各一 次,指向大的数字获胜.现由你和小明各选择一个转盘游戏,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然后由树状图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其中A 大于B 的有5种情况,A 小于B 的有4种情况,再利用概率公式即可求得答案.

华师大2020版九年级数学全册教案含复习练习

华师大版2020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ax2+bx+c=0(a≠0). 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 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不难列出方程x(x+10)=900,整 理可得x2+10x-900=0.(1) 问题2 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 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解: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 年底的(1+x)倍,即5(1+x)·(1+x)=5(1+x)2万册.可列得方程5(1+x)2=7.2,整理可得5x2+10x-2.2=0(2)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讨论 问题1和问题2分别归结为解方程(1)和(2).显然,这两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 (1)都是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华师大版)

实践与探索2例3.已知正方形周长为Ccm,面积为S cm2.(1)求S和C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象; (2)根据图象,求出S=1 cm2时,正方形的周长; (3)根据图象,求出C取何值时,S≥4 cm2.分析此题是二次函数实际应用问题,解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图象时,自变量C的取值应在取值范围内. 解(1)由题意,得)0 ( 16 1 2> =C C S. 列表: 描点、连线,图 象如图26.2.2. (2)根据图象得 S=1 cm2时,正方 形的周长是4cm. (3)根据图象 得,当C≥8cm 时,S≥4 cm2. 注意点: (1)此图象原点处为空心点. (2)横轴、纵轴字母应为题中的字母C、S,不要习惯地写成x、y. (3)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 2 4 6 8 … … 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堂作业: 课本P4 习题 1~4 家庭作业: 《数学同步导学九下》P4 随堂演练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26.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 质(2) 本节共需7 课 时 本课为第2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会画出k ax y+ =2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

标的性质. 教学重 点 通过画图得出二次函数性质 教学难 点 识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 备 投影仪,胶片.课型新授课教学过 程 初备统复备 情境导 入 同学们还记得一次函数x y2 =与1 2+ =x y的图象的关系吗? 你能由此推测二次函数2x y=与1 2+ =x y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那么2 x y=与2 2- =x y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系?. 实践与探索1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2 2x y= 与2 22+ =x y的图象. 解列表.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3所示. 回顾与反思: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 有什么关系? 探索观察这两个 函数, 它们的开口方向、对 称轴 和顶点坐标有那些 是相同 的?又有哪些不 同?你 能由此说出函数2 2x y=与 2 22- =x y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x … - 3 - 2 - 1 0 1 2 3 … … 1 8 8 2 0 2 8 1 8 … … 2 1 4 2 4 1 2 …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9年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查字典数学网编辑了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学生基本情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况) 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61.16分,最高分108.5,最低分12分,有23人几格,及格率为41.81%,全乡前10名有2人;11~20名有4人;21~30名有7人;31~40名有2人:41~50有4人;51~60有5人,总体来看,成绩一般,但缺乏中等生和尖子生。与前一期相比较,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有所提高,全乡前六十名人数个数未变(24人),11~30名增加6人,但及格率下降八个百分点、全乡前十名减少2人。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个别学生连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学习能力上,一些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学习态度上,半数以上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毅力,根本就不学习数学,甚至不做数学作业。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 本掌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二十二章《二次根式》,本章通过平方根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根式的化简、求值。第二十三章《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材从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出发,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 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并学会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该章的最后,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索一小节,目的在于通过一两个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这种能力。第二十四章《图形的相似》的主要内容是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相似多边形、位似变换。在本章学习之前,已经研究了图形的全等以及图形的一些变换,如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本章将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一步研究一种特殊的变换(位似变换),结合一些图形性质的探索、证明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十五章《解直角三角形》,本章是在图形相似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图形变换这一有效的数学工具探索发现直角三角形边角 的关系。第二十六章《随机事件的概率》一章是在前几册统计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概率的随机事件的频率,统计定义的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用)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ax2+bx+c=0(a≠0). 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 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 问题1 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 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不难列出方程x(x+10)=900,整 理可得x2+10x-900=0.(1) 问题2 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万册. 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解: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 年底的(1+x)倍,即5(1+x)·(1+x)=5(1+x)2万册.可列得方程5(1+x)2=,整理可得5x2+=0(2)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讨论 问题1和问题2分别归结为解方程(1)和(2).显然,这两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 共同特点: (1)都是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华师大九年级下数学教案章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等圆、等弧、圆心角等概念, 2.让学生深刻认识圆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 上学,其他方式上学的同学有30%,请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这个学校学生的上学方式。如图28.1.2,线段OA、OB、OC都是圆的半径,线段AB为直径,.这个以点O为圆心的圆叫作“圆O”,记为“⊙O”。

线段AB 、BC 、AC 都是圆O 中的弦,曲线BC 、BAC 都是圆中的弧,分别记为BC ︵ 、BAC ︵, 其中像弧BC ︵ 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 像弧BAC ︵.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 6、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吗?为什么? (四)课后小结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中的一些元素,同学应能从具体的图形中对这些元素加以识别。

课后作业: 课后小记: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并能运用其特有的性质推出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弧、弦之间的关系, 称圆形,而且还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二)实践与探索1 (1)、同一个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 AOB AOB ∠=∠,AB AB =,AB AB

实质上,AOB ∠确定了扇形AOB的大小,所以,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 问题: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是否相等呢? 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是否相等呢? 的度 所对的弦相等。(2)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弧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弦相等。(3)在同一个圆中,如果弦相等,那么所对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课后作业: 课后小记:

最新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 第二十七章 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 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并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3.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通过图象和关系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4. 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5.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6. 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难点: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的应用 27.1 二次函数 本节知识点 通过具体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正方形边长为a (cm ),它的面积s (cm 2)是多少? (2)矩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将其长与宽都增加x 厘米,则面积增加y 平方厘米,试写出y 与x 的关系式. 请观察上面列出的两个式子,它们是不是函数?为什么?如果是函数,请你结合学习一次函数概念的经验,给它下个定义. [实践与探索] 例1. m 取哪些值时,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 分析 若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须满足的条件是:02 ≠-m m . 解 若函数)1()(2 2 +++-=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则 02 ≠-m m . 解得 0≠m ,且1≠m .

因此,当0≠m ,且1≠m 时,函数)1()(2 2+++-=m mx x m m y 是二次函数. 回顾与反思 形如c bx ax y ++=2 的函数只有在0≠a 的条件下才是二次函数. 探索 若函数)1()(22 +++-=m mx x m m y 是以x 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则m 取哪些值? 例2.写出下列各函数关系,并判断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函数. (1)写出正方体的表面积S (cm 2)与正方体棱长a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 (2)写出圆的面积y (cm 2)与它的周长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 (3)某种储蓄的年利率是1.98%,存入10000元本金,若不计利息,求本息和y (元)与所存年数x 之间的函数关系;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和为26cm ,求菱形的面积S (cm 2)与一对角线长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 解 (1)由题意,得 )0(62 >=a a S ,其中S 是a 的二次函数; (2)由题意,得 )0(42 >=x x y π ,其中y 是x 的二次函数; (3)由题意,得 10000%98.110000?+=x y (x ≥0且是正整数), 其中y 是x 的一次函数; (4)由题意,得 )260(132 1 )26(212<<+-=-= x x x x x S ,其中S 是x 的二次函数. 例3.正方形铁片边长为15cm ,在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为x (cm )的小正方形,用余下的部分做成一 个无盖的盒子. (1)求盒子的表面积S (cm 2)与小正方形边长x (cm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小正方形边长为3cm 时,求盒子的表面积. 解 (1))2 150(42254152 22< <-=-=x x x S ; (2)当x=3cm 时,189342252 =?-=S (cm 2). [当堂课内练习]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02 =-x y (2)2 )1()2)(2(---+=x x x y (3)x x y 1 2+ = (4)322-+=x x y 2.当k 为何值时,函数1)1(2 +-=+k k x k y 为二次函数? 3.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 cm y ,周长为x (cm ). (1)请写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2)判断y 是否为x 的二次函数. [本课课外作业] A 组 1. 已知函数7 2 )3(--=m x m y 是二次函数,求m 的值.

最新2019新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最新2019新版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1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2、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a ≥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一、回顾 当a 是正数时,a 表示a 的算术平方根,即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当a 是零时,a 等于0,它表示零的平方根,也叫做零的算术平方根. 当a 是负数时,a 没有意义. 二、概括:a (a ≥0)表示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a (a ≥0)是一个非负数, 它的平方等于a .即有: (1)a ≥0(a ≥0); (2)2 )(a =a (a ≥0). 形如a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在二次根式a 中,字母a 必须满足a ≥0,即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 三、例题讲解 例题: x 是怎样的实数时,二次根式1-x 有意义? 分析 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解: 被开方数x-1≥0,即x ≥1. 所以,当x ≥1时,二次根式1-x 有意义. 思考:2a 等于什么? 我们不妨取a 的一些值,如2,-2,3,-3,……分别计算对应的a2的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概括: 当a ≥0时,a a =2; 当a <0时,a a -=2. 这是二次根式的又一重要性质.如果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一个完全平方,运用这个性质,可以将它“开方”出来,从而达到化简的目的.例如: 22)2(4x x ==2x (x ≥0) ; 2224)(x x x ==. 四、练习: x 取什么实数时,下列各式有意义. (1)x 43-; (2)23-x ; (3)2 )3(-x ; (4)x x 3443-+- 五、 拓展 例:当x +1 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中的≥0和1 1x +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230 10x x +≥??+≠? 由①得:x ≥-3 2 由②得:x ≠-1 当x ≥- 32且x ≠-11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1)已知,求x y 的值.(答案:2) (2),求a 2004 +b 2004的值.(答案:25 )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数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指导思想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材内容 本掌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二十二章《二次根式》,本章通过平方根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根式的化简、求值。 第二十三章《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材从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出发,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并学会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该章的最后,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索”一小节,目的在于通过一两个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这种能力。 第二十四章《图形的相似》的主要内容是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应用、相似多边形、位似变换。在本章学习之前,已经研究了图形的全等以及图形的一些变换,如平移、轴对称、旋转等,本章将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一步研究一种特殊的变换(位似变换),结合一些图形性质的探索、证明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十五章《解直角三角形》,本章是在图形相似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图形变换这一有效的数学工具探索发现直角三角形边角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