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论文章: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理论文章: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理论文章: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理论文章: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1978年至2010年,改革走过三十二年历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3年至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走过三年历程,现代化的太多精华在荟萃,民族复兴的太多惊喜在发生,中国实现着新的“改革愿景”。2017-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行至中流击水处,必须继续推进“全面”与“深化”,才能引领改革大业顺利穿越深水区。

一、“全面”改革,要义在于民生取向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后,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抓住真实民意,始终与人民心声相激荡,带给人们更多的获得感,以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的“两个是否”重要遵循展开的新一轮改革,化解着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扫除着阻碍发展的一切障碍。改革在时代浪潮中没有迷航,发展变得更有质量,治理变得更有水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建设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对社会公平正义

具有重大作用的保障体系。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体推进,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通盘谋划,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集成,法规政策衔接、相关改革配套,让一场涉及十几亿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走得踏实、走得稳健,走出了发展的澎拜活力,让今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深化”改革,要义在于效率取向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论断,启动了底盘性改革,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动体制、动机构、动人员,重构肌体造血功能,成为“深”的动力之源。由此生发出诸多着眼最大效率的努力:凡属市场能解决的都在做减法,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幅度减少由体制和政策原因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由地区差距和地方利益造成地方保护,计划经济残余造成行政性垄断,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类市场交易,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大幅度减少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

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让不同类型的经营者平等参与、同台竞技。凡属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都在做加法,政府主动补位,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进行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维护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中国大地,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创新活力正在壮大和汇集,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正在蓄势涌流。

三、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当前,XX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优,发展速度不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等诸多问题,都是积累了多年、长期难啃的“硬骨头”。要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激发深化改革的动力活力。

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_普遍性_理论及其文化实现路径_温兆标

2012年第4期(总第255期)学术论坛 ACADEMIC FORUM NO.4,2012 (Cumulatively NO.25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评价说: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对异化的认识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分析和文化分析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1](P248)。而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2](P100)理论无疑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的丰富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即大众化的思想,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它是我们今天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的理论源头和信心源泉。在随后的《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重要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使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成为他的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是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及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它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灵魂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和凝聚力的基础,引领该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维护该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稳定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每个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 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 及其文化实现路径 温兆标 [摘要]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方法导引,但迄今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机理是“认同—悦纳—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借助文化民生进行通俗解释和形象包装,在娱民、育民、裕民中寓民,润物无声地融入人民群众,引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普遍性”;文化民生;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温兆标,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苏扬州225009;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书记,副教授,江苏淮安223300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4-0018-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研究”(09BZX02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淮阴师范学院高教改革与研究课题(11GJA0004)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直以来,我院有着紧跟中央意志,服务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流是好的,自中央两学一做工作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思想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警官院校和青年学生特点,我们认为,我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不适应的问题。 1.学校各级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与首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不适应 西北地区位置相对闭塞,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这使得西北地区高校思想工作人员相对麻痹,不重视高校学生及自身的意识形态工作,外来文化特别是敌对势力的渗透影响日趋复杂,一些美剧、韩剧中的辱华、反华成分没有得到有效剔除。在这方面,高校各级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与面临的严峻形势仍不适应。 2.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与新形势下的任务要求不适应 由于长期以来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视有所欠缺,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与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不适应。一方面,在学校总体工作中,意识形态工作没有上升到突出地位,存在平时看不出来、关键时刻跟不上去的现象;另一方面,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形成,存在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 3.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与青年学生的需求不适应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年轻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相对欠缺,而我系教师队伍又是以年轻教师为主,直接导致他们在强化思想育人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年轻化程度高,其中辅导员队伍绝大多数是毕业5年以内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由于他们

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其面对年龄差距不大的青年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 4.传统工作方法与日益发展变化的网络新媒体不适应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获取资讯的手段和交流、交往的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能力强,迅速成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借助于虚拟空间获得的信息和服务已经远远超过现实空间。而我们在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采取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借助于课堂、讲座、会议、活动等传统方式,这些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容量有限、形式相对呆板,工作的时效性必定大打折扣。 5.警察专业学生不能很好地达到警察的政治水平要求 作为我院最大的警官类系部,担负着为学院培养合格警官类学生,为社会培养警察后备力量的重任,而目前,在学生的警务技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的同时,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看齐意识还有待提高,学生学习党的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有着抬头的趋势。警察作为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的主要力量,不但要求较高的警务技能,更要求高超的政治素质和奉献精神,而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对不足。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 阵地意识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掌握主阵地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的关键。从现实和虚拟的角度来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应该包括有形空间阵地和虚拟空间阵地两大类,我们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做好阵地建设。 1.巩固有形空间阵地 有形阵地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传统阵地。从现实空间上来说,高校的所有场所都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也都会发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工作的着力点,也就是要在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发力,牢牢掌控主要矛盾,才能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基本任务的完成。 一是用主流价值观的各种实现形态和现实载体强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物质空间,也是接受教育的场所,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具有直接、实时、贴近的影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手段。要认真研究主流价值观的实现形态和现实载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学校优良传统等浓缩固化,并用雕塑、标语、校训、文化墙、宣传栏、校史展等形式表现出来,在校园、教室、饭堂、运动场、宿舍楼宇等场所张挂,使学生在充满主流价值观的环境中受到熏陶。

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考察

一 一[收稿日期]2014?02?26 一[作者简介]冯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鲁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三 意识形态的理论维度和实践考察 冯一刚1,鲁一力2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北京100816;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关键词]一意识形态;话语权;规律 [摘一要]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三深化意识形态研究,要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发扬光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基本规律三 [中图分类号]D64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0257?2826(2014)04?0005?09一一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三 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三 [1]这些论断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三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意识形态研究,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全面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深入探索意识形态发展规律;这对于我们牢牢掌握主流话语权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三一二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 马克思说过: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三[2](P35)同样,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崛起也常常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三无论是要建设一个政权,还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三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三早在194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四杜勒斯就针对瓦解苏联明确提出: 我们将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黄金,全部物质力量,把人们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三 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三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三

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多维度解析

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多维度解析 作者:李建德王海山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 李建德王海山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 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维度看,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从实践维度看,它揭示和提供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从价值维度看,它体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历史维度看,它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革“变”与“不变”的统一,体现了宏阔的战略考量和有力的战略举措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历史维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6-0007-08 [收稿日期]2018-10-12 [作者简介]李建德(1965—),男,陕西韩城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王海山(1977—),男,陕西宝鸡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理路和战略意蕴研究”(项目编号:16AKS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1]P97“勇于自我革命,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1]P104“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2]P100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战略谋划,作出深刻思考,在实践中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 一、理论维度: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_王永贵

2009年6月 理论学刊 J u n.2009 第6期 总第184期 T h e o r yJ o u r n a l N o.6S e r.N o.18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精髓及其当代启示* 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不仅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还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认识和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全面理解和认识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性,科学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发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9)06-0004-05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程中,在批判继承以往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意识形态认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精髓主要包括他们对意识形态含义的科学阐释;对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深刻揭示以及对意识形态功能的全面阐述等,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能给我们许多新的启发。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科学阐释 “意识形态”是近代随着西方哲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范畴,人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据考证,“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其开创者是法国启蒙学者、哲学家安托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有的译为特·托拉西)。1797年(亦有说1796年),特拉西在其撰写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有的翻译为《思想的要素》、《意识形态的要素》等)(1801-1805年出版)中最早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词,并把它引入西方哲学史。当时特拉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肯定性的概念,主要是指“观念的科学”,即观念学、概念学或意识学,其目的是为了把意识形态与经院哲学、宗教神学的种种谬误区分开,以便于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的界限及认识的可靠性,进而去改造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科学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不过,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1927年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公开发表和1929年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出版,意识形态的概念才流行起来,并开始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不断发展和演变,并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概念范畴。直到今天,对“意识形态”一词含义的解释和界定,正像对全球化含义的界定一样,众说纷纭。 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外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可谓观点各异、差别很大。但总的说来,西方学者的观点大都具有片面性,缺乏对意识形态内在本质的揭示。在西方大多数学者看来,意识形态是与科学对立的虚假意识形态和政治偏见,是为满足狭隘的阶级利益而设想出来的,在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不承认意识形态这个词。比如许多美国人承认并且炫耀自己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却不承认这就是意识形态,并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个贬义词;美国人只承认并炫耀自己的“爱国主义”,而其他国家的爱国主义被他们贬义地称为“民族主义”。这可以看出西方狭隘的意识形态观,他们大多缺乏运用科学的阶级分析 4*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5A K S003)和江苏省“333高层 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大学生意识形态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权威性的话语,是特定阶级的社会意识总体,它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是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我国,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是维护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信念支柱。做好对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社会转型带来了诸多矛盾以及全球化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涌入,对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冲击。 当今中国社会既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处在矛盾凸显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各种矛盾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爆发,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少数党员干部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冲突的孵化器,在引发普通民众心理失衡,质疑司法公正,改革公平的问题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此外,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呈现明显的多元趋势,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时有出现,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迷信等消极现象有所抬头,这些思想渗入校园也部分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感召力。 另外,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实行的“西化”和“分化”战略,也在干扰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把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为所谓“普世价值”、“普世文化”,标榜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合理性”与“优越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打压我国的意识形态愈加呈现反弹和激化走势,他们不断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传输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意识形态终结论”,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心理。 此外,某些学校以学生反感为由,通过各种途径缩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不科学。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来自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缺乏深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缺乏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产生怀疑,从而不敢理直气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一些意识形态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照本宣科,面对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做出有针对性的令人信服的回答,存在着教育实效性差的问题。而另一些教师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作是一种纯业务性的工作,对课程肩负的使命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中一味迎合学生,追求所谓的生动有趣,而不懂得当代大学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认识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需要一个选择和鉴别信息的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总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但拒绝简单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方法亟待改进。 国际国内、高校内外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思想活跃但缺乏判断能力且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迷茫甚至误解,动摇大学生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与决心。如果任由态势发展,势必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动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问题并保持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视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

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专题党课讲稿

首先,西方国家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今天,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定局。西方国家之所以忌惮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经济秩序,而且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还代表着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崛起,这种崛起直接影响着它们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也会影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也对旧的世界格局特别是思想文化格局产生了一种在他们看来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可以从两方面看。作为道路来说,中国道路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但同样也相对比较成功的道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西方道路之外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选择上的可替代性,从而对西方所主导的道路产生了质疑。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代表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张力。正是由于中国的崛起,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之外,还有一套新的能够论证自己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发展的正当性的话语和理念思路。这套话语和理念思路不同于西方原有的话语和理念思路,但它同样也是有效的。所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渗透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格局变迁的考虑,他们试图阻碍,甚至不愿意这种变迁发生。 其次,我们看到国内有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近年来,我们看到对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阶级、私有制、中国特色、普世价值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网上的各种谣传,比如“董存瑞炸碉堡是凭空捏造”、“雷锋典型系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拔老百姓的萝卜”……各种抹黑英雄、

理论文章: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大创举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大创举 浙江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用群众期盼、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制度再造,全面实现了“最多跑一次”,这是充满需求意识、问题意识、项目意识、创新意识,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领跑全国的一个创举。 一、“最多跑一次”改革呈现四个明显特征 内涵式改革。从起步到推进、深入,紧紧抓住横亘在审批过程中的“部门利益”“九龙治水”等体制机制障碍,从根上环环相扣加以排除,与外延式改革相区别。 系统化改革。“最多跑一次”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构成简政放权步步衔接的改革系统,与碎片化改革相区别。 创新型改革。“一窗受理”以综合窗口创新了行政服务中心全流程协调,按责转办模式,“集成服务”创新了部门协同作战模式,与物理型改革相区别。 倒逼性改革。改革从优化审批流程切入,倒逼机构调整和权责配置、执法监管体

制机制改革、政府观念与作风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层综合治理体系创新等一系列整体性政府改革,与单切性改革相区别。 二、深化改革还需排除的若干深层问题 审批事项需要进一步规范;审批权的层级配置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审批过程的各种必有要素需要进一步精简;实质性审批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的风险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避;政府服务中心面临的困惑需要进一步排除;中小微企业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营造。 三、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 着眼宏观、中观、微观相互照应,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宏观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观是浙江各类关键机构职能调整,微观是包括“放管服”改革在内的各项具体改革任务。实现三者的相互照应,是保证各项具体改革定位准、方向正、路径对、触力深、成效显的前提。因此,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及政府整体改革纳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范畴,推动政府管理和市场社会创业创新迈新高。

意识形态概念

意识形态概念: 1、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理论家、意识形态理论的鼻祖特拉西最早提出:一种对真理 的认识 2、19世纪,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部分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3、20世纪,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是对人的意识的加工 4、但是在现代语境中,人们很容易局限于他的理论成果,而失去了理论前提和理 论成果的联系,关于阿尔都塞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及阿尔都塞视野下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仍未形成定论,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 1、作为与科学对立的意识形态: ——科学是表达事实的真理,它如实反映了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 ——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规律的”意识再现体系, ——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理论功能占第一位重要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实践功能压倒了理论功能 ——科学表现了对客观知识的超功利追求,与阶级利益无关 ——意识形态受利益支配,完全为阶级利益服务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观念:意识形态是虚构的东西,但又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力量 2、作为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 ——镇压性国家机器(AE政府,行政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通过暴力发挥功能)只有一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IE,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公会,传播,文化)有多个

——由中央集权组织来保证;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来保证 ——暴力方式执行职能;意识形态方式执行职能 ——属“公共领域”;属“私人领域” 3、作为表象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自己的欺骗,是人们对于自己生存条件的自我想象与幻觉,意识形态是先于个人存在的文化客体、社会架构、思想通道或政治无意识,意识形态反映的不是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而是他们体验这种关系的方式 4、作为物质存在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 5、作为不变形式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具有无意识性,而无意识是永恒的,。一般意识形态与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态不同,“意识形态是指在某个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心里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或表述体系”意识形态是高度结构化的,这一结构永恒不变。是肯定意义上的理解。 阿尔都塞将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结合成一个新的范畴,重在揭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实际上发挥作用,但往往被人忽略的神秘性,为祛除和结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寻找突破口。 马克思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作为表现形式就意味着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强调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在于他的实践性,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观念,意识形态在历史中的发展就要依靠现实生活中物质实践的历史发展,可见意识形态本身的发展是“被动”的,意识形态只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它不能独立的存在。不具备独立的外观,没有独立的历史,不能实现自身独立的发展——虚假性。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马:否定性、批判性的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阐述,从意识形态内容上阐发,即随着现实生活的变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 继续理解就有:意识形态在历史中的发展要靠现实生活中物质实践的发展,本身是“被动的”,不能独立存在,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即“虚假观念”。

理论文章:深化“放管服”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放管服”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公平竞争为基本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依靠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创新和革命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环节,是触利益、动格局的改革。只有政府自身敢于改革,才能有效带动价格、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才能助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最终建立“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从对大量经济社会事务的具体管理中脱身出来,把该市场调节的还给市场,该社会管理的还给社会;同时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职能,优化市场环境、释放经济社会活力,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方面着力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直接干预,进一步破除各种束缚创新发展活力的桎梏,放手让企业和群众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使我国经济走上依靠创新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子。另一方面加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让无效低效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退出,实现市场出清,使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和利用。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放管服”改革成效。2013年国务院提出“简政放权”,2014年强化“放管结合”,2015年又将“优

化服务”纳入其中。几年来,“放管服”三管齐下,有力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内生动力、释放了内需潜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放管服”改革的成效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一些政府部门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企业投资经营和群众创业创新仍然深受显性或隐性准入壁垒之苦、行政许可和变相审批之累。监管不到位和监管乱作为并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公共服务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营商环境在全球仍处在中等水平。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重点难点,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坚持不懈深化“放管服改革” 继续“放”,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一是抓住企业开办时间这个营商便利度的关键性指标,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重点在“照后减证”上下功夫,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等便利化改革。二是继续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进一步清理精简审批、核准等事项,优化项目报建审批流程,加快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政府定标准、强监管,企业作承诺、守信用,最终实现“零审批”管理。三是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断缩减清单事项,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四是深化税制改革,推行依清单收费,完善乱收费举报投诉查处机制。 加强“管”,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一是加快健全以“双

意识形态理论_回顾与展望

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展望 韩月香 [内容提要]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探讨,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在今天这个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发扬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敢于从过时的错误理论和观念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重构 创新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7)0120101204 一、意识形态的本质追问 在一个政通人和、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里,到底还需要不需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在西方的思想和哲学发展史中一直争议不断、观点不一。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T erry Eagleton)对目前西方理论学术著作中通用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统计,发现对意识形态所下的定义至少有十多种,诸如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意义、符号和价值的生产过程,意识形态是显现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或阶级特征的一套理念体系,意识形态是权力与话语的结合,等等。①在这里我无意展开对意识形态定义的各种描述,我只是想通过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定义与诺斯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研究来窥视意识形态的本质。什么是意识形态?阿尔都塞说:“一个意识形态是具有自己的逻辑和严格性的表象(意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既定的社会历史中历史地存在并起作用。”②阿尔都塞的意思是说,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它是一个严格的表象体系,规约甚至支配着每个人的思想。 著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极有说服力的研究。在诺斯看来,意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无论是在个人相互关系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意识层面上,意识形态提供了对过去和现在的整体性解释,它促使交易双方决策过程简化,从而节省交易 费用。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有三个基本特征:(1)意识形态是个人与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化。(2)意识形态是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和伦理判断纠缠在一起的。这意味着可以在相互对立的理性和意识形态中进行选择,其中对收入分配的“恰当”评价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当个人的经验与他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它会改变意识形态上的看法。③就制度安排形式而言,意识形态属于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形式,因此,它是“软性的”,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布罗代尔把它归类为属于“结构”性的东西,它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它的影响也弥漫在几乎所有的其他制度安排中。正如托克维尔所说:“社会形态一旦得以形成,它自身便可以被认为是控制着国民行为的大部分法律、习惯和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由此他还认为美国民主制度取得成功的三个原因———上帝赐予美国人的特殊和偶然情况、法律、习惯与习俗———最具生命力的就是第三个原因,人民的精神、感情、信念、观念,即人的心灵和思想习惯。他说:“我相信,尽管最幸运的地理环境和最好的法律并不能维持一种整体,但习俗却能够将即使最不利的环境和最糟糕的法律转化为有利条件。”④作为严格表象体系和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意识形态具有简化交易决策过程和节省交易费用的本质或功效,因此,社会必然需要能够解释历史的意识形态,同时还要求它对现行的政治结构和交易条件有所说明;也需要具有灵活性的意识形态,以便能够赢得新旧团体的更多忠诚;还需要能 — 1 1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7年第1期

理论文章: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1978年至2010年,改革走过三十二年历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3年至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走过三年历程,现代化的太多精华在荟萃,民族复兴的太多惊喜在发生,中国实现着新的“改革愿景”。2017-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行至中流击水处,必须继续推进“全面”与“深化”,才能引领改革大业顺利穿越深水区。 一、“全面”改革,要义在于民生取向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后,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抓住真实民意,始终与人民心声相激荡,带给人们更多的获得感,以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的“两个是否”重要遵循展开的新一轮改革,化解着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扫除着阻碍发展的一切障碍。改革在时代浪潮中没有迷航,发展变得更有质量,治理变得更有水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建设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对社会公平正义

具有重大作用的保障体系。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体推进,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通盘谋划,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集成,法规政策衔接、相关改革配套,让一场涉及十几亿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走得踏实、走得稳健,走出了发展的澎拜活力,让今日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深化”改革,要义在于效率取向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论断,启动了底盘性改革,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动体制、动机构、动人员,重构肌体造血功能,成为“深”的动力之源。由此生发出诸多着眼最大效率的努力:凡属市场能解决的都在做减法,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幅度减少由体制和政策原因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由地区差距和地方利益造成地方保护,计划经济残余造成行政性垄断,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各个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类市场交易,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大幅度减少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 杨 河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意识形态0一词的出现源自西方近代哲学家对社会意识与现实关系特别与现实政治关系的分析研究,至今在国外仍未形成统一的界说。但是/意识形态现象0却成为了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并且渗入到了自然科学领域。马克思曾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起源和特性。其研究成果,在后来西方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学的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话题,形成了多种诠释性学说。与此同时,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从/解释0世界走向了/改造0世界,不断得到了补充、修正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为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正确认识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8)02-0041-16 收稿日期:2008-01-05 作者简介:杨河,男,四川绵阳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社会意识与现实的关系特别是与现实经济政治利益的关系,本来就历史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当西方学者用意识形态这个术语来描述社会意识的这种现实性属性时,引起了正在形成唯物史观的马克思的注意。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成为了马克思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构成了唯物史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学的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话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中,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和丰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历史经验。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全面理解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积极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正确认识和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在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两个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生长因素,按照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历来如此。人类从来重视对自身社会意识状态的研究,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认识社会意识的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却是从西方近代开始的。 1801年前后,法国哲学家托拉西写了5意识形态原理6一书,首先提出了/意识形态0这个术语,在法语中,/ideologie 0的原意是/观念学0。托拉西赋予/意识形态0两个意义,一是哲学认识论上的意义,即认为人的感觉是一切观念的可靠基础,通过对传统意识和知识体系做直接的感觉的还原检验,可以澄清和避免种种错误和虚假的观念;二是政治实践上的意义,即认为通过感觉的还 第45卷第2期2008年3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45,No.2Mar.2008

党建调研文章

党建工作调研文章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事关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全面贯彻落实,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事关全党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靠各级党组织去组织实施,只有好的基层党组织,才能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只有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才能提高党的战斗力,才能实践“三个代表”。按照新时期县委县政府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再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发现我局党建工作,长期以来固守陈旧模式,缺少创新意识和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党建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发展几个党员,工作一般,要求不高,对党建工作热情不够,认为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是硬指标,党建工作是软任务,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 2、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方式陈旧。党组织活动形式不够灵活,仅限于政治说教、催交党费,在工作中,继承不够,创新不多,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宗旨意识淡化,作风不实。 当前,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建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难度更大了。新时期我局党建工作以“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条例》为准则,以“走前头”为目标,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以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把党建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具体措施如下: 1、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对党建工作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地位作用及自身特点、规律的认识,深化探索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深化实践,积极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深化拓展,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 2、要消除认为党建工作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征订一下报刊、收缴一下党费、发展几个党员、帮扶一下贫困,工作一般、要求不高的误区,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树立“坚持高标准、创造性开展党建工作”的思想。增加工作的主动性,主动思考工作,不坐等上级指示;主动提供服务,不坐等别人上门;主动开展工作,不事事按部就班。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工作目标要有针对性,工作内容要有针对性,工作措施要有针对性,工作对象要有针对性,工作重点要有针对性。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善于经常分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超前预见、主动适应,使党建工作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待征和旺盛的生命力。要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科学地决策工作,科学地安排工作,科学地评估工作。同时,继续积极采用电化教育开展工作,全面推进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四种意识形态四个意识体会

四种意识形态-四个意识体会 学校领导集体的四个意识 学校领导集体的四个意识 首先说说学校领导班子工作开展情况。努力构建一支具有和谐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的领导集体。 1、学习意识 为了谋求学校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洗脑,再充电,无疑是一捷径。工作中,万校长亲自组织班子成员进行深入细致地集体学、自学与交流。做到了每周三页自学,间周一次集体学,时时交流学习体会,增长经验。学校为了提升我们的管理理念,还邀请了付东樱主任给我们做专题讲座,充分发掘网络资源优势,观看全国专家的报告。同时还经常创造机会派领导参加省市区的各类培训会。几年来,我们先后到过大连桃源,沈阳实验,北戴河,重庆,锦州,丹东等地学习,广泛吸取外地的经验。回校后,有的放矢地对教师进行培

训,在班子内、教师中,形成了深厚的学习氛围。 2、创新意识 这学期,学校在教学备课上又进行了改革创新,改变过去的单人单学科孤军奋斗的局面,在我校一至五年班主任教师中特别推出了“A+X+1+Y”形式的备课实验。实验中,我们“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效果”。“备新课标、备教学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备教法、备作业”。“说目标,说过程,说教材,说重点,说板书设计、说新课标在本节课的体现”。即“五定”、“七备”、“六说”。集备中,由一名教师主讲,并做出评价,同年组领导教师进行讨论,研究、评议、修改,最后形成较为合理、完善的教案。这样分年组教师合作,学校所有班子成员全部下潜到各年组,组织参加与集体研究。当然,引领别人,必然要求自己首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氛围也必然要求自己胸怀博大的和谐人文之修养,而且这种理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