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精)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精)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精)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精)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

[ 08-08-13 10:31:00 ] 编辑:studa20

作者: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摘要】目的提高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疗效。结果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主要靠B超和CT发现,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脾脏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或囊性结节,对脾脏良性肿瘤,脾脏切除术疗效好。对脾脏炎症性疾病治疗应个体化。结论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并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其治疗首选外科手术。

关键词脾脏肿瘤良性脾切除

Clinical analysi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Methods 34case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obtained and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ative effec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found mainly by type B ultrasonography and CT.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might be single or multiple solid or cystic

node.Splenectomy had good results in splenic benign tumor.The sple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individually.Conclusion The key points in diagnosing primary benign splenic tumors are the vigilance to these diseases and choice of appropriate radiographic methods.Surgical management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ir treatment.

Key words splenic tumor benign splenectomy

脾脏的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少见,脾脏不同性质的占位性病变其自然病变过程可完全不同,随着影像检查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上收治的脾占位病例增多,对这类病人要做到术前确诊有一定难度,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也缺乏统一认识。因此为加强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认识,提高对脾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其进行早期正确治疗,对我院在1980年1月~2002年6月期间收治的34例原发性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17~74岁,平均50.8岁。其中血管瘤9例(其中多发性6例,单发性3例;实质性7例,囊性2

例),海绵状淋巴管血管瘤1例(囊性,单发),平滑肌瘤1例(实质性,单发),淋巴管瘤2例(囊性单发1例,实质性多发1例),髓性脂肪瘤1例(单发,实质性)。真性囊肿10例(单发8例,多发2例),假性囊肿2例,表皮样囊肿1例。脾脓肿2例(其中1例为结核性冷脓肿);脾血肿2例;脾梗塞3例。

1.2 临床症状有23例在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左上腹不适、疼痛、饱胀及乏力甚至低热等症状,其中2例脾脓肿均有明显感染症状,1例脾梗塞患者有肝硬化病史,1例脾梗塞患者有其他血液病,2例脾血肿患者既往有外伤史,仅2例体征可触及肿大脾脏;1例为急腹症患者,血腹伴休克,有先天性多发性血管瘤病史,体检可触及巨脾。1例为手术探查时发现脾肿瘤。其余患者为体检时B超发现脾占位性病变,无特殊不适。

1.3 影像学检查 33例患者行B超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1例诊断为血管瘤,与术后病理相符;13例为中低回声囊肿性病灶,术前即考虑为囊肿可能)。其中30例行CT检查(2例证实为血管瘤,与术后病理相符;1例怀疑为恶性淋巴瘤,术后病理为血管瘤;13例诊断为脾囊肿;其余考虑为良性病变);2例行MRI检查(均考虑为血管瘤,与术后病理相符)。

1.4 治疗方法及结果 28例行脾切除术,1例脾假性囊肿患者因局部解剖条件粘连严重而行脾+胰尾切除,均经病理确诊;全部手术病例均近期出院,无手术死亡。2例因术前考虑为良性疾病(脾囊肿)而拒绝手术治疗自动出院。3例脾梗塞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

2 讨论

脾脏是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血运丰富,肿瘤的发生率低,尤其是脾脏良性肿瘤极为少见,其确切的发病率尚难于估计,既往多是腹部手术或尸检时发现,据尸检统计其发生率为0.14% [1]。Morgentern [2]将脾占位性疾病分成3类:(1)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2)良性肿瘤:血管瘤,错构瘤,脾囊肿。(3)非肿瘤性占位:如脾血肿,脾脓肿。国内有些学者根据组织来源分为6类:(1)来自血管;(2)来自淋巴组织;(3)来自胚胎组织;(4)来自神经组织;(5)来自其他间叶组织,如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及平滑肌组织等;(6)来自类肿瘤病变,如创伤性囊肿,炎性假瘤等[3]。

影像学检查是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诊断手段,对实质性病变发现容易但定性确诊难,多需待手术和病理确诊。因此如何在术前明确定性诊断是脾占位性病变诊治中的关键。

脾梗塞严格而言并不属占位性病变,但与之类似。它多并发于其他疾病,如动脉硬化、心律失常、充血性脾肿大和血液病脾,可为单发或多发。其临床特征是突发左上腹或左腰背剧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伴发热、血象升高。CT 扫描的典型征象是在脾包膜下可见底朝包膜尖端指向脾门的三角形低密度影,此特征性表现具有确诊意义。B超对脾梗塞敏感性低,阳性率不高,特异性

差。脾梗塞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梗塞区组织液化可形成假性囊肿,继发感染则形成脾脓肿,因此应予抗生素治疗。脾梗塞的预后与原发病有关,非恶性疾病并发的脾梗塞疗效好。

135例脾转移肿瘤患者的CT表现

135例脾转移肿瘤患者的 CT 表现 【摘要】目的:研究和总结脾转移瘤的 CT 表现。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5例患者进行CT 扫描。结果:单发病灶64例, 多发 46 例,弥散性微小结节和脾肿大 25 例。结论:脾转移 瘤的 CT 表现缺乏特异性,不能用来确诊脾转移,但为发现 脾转移瘤提供了较好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脾转移瘤,计算机断层扫描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样器官,其实质由红髓和白 髓构成,具有造血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 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 研发于脾脏的肿瘤非常少见, 偶见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脾脏 不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器官,大多为血道转移 [1],一般发 生于晚期肿瘤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检出时多已伴有 全身其他部位广泛转移。 本文收集了我院 2005 年 3 月至 2015 年3月间经CT 诊断、病理证实的135例脾转移瘤患者,对 其CT 表现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般资料本组 135 例脾转移瘤患者中, 男 75 例,女 60例;发病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7.6岁, 岁。 135例患者原发肿瘤分别来自:胃癌 40例,占 29.63%; 肝癌 35 例,占 25.93%;胰腺癌 26 例,占 19.26%;结肠癌 20 例,占 14.81%;肺癌 14 例,占 10.37%。105 例患者无明显症 状,左上腹不适者仅 10 例,约占 18.5%,可触及脾肿大者 12 例,约占 1.1 中位年龄 55

8.89%,血小板减少者8 例,约占5.93%。见表1-1。 表1-1:患者一般情况和CT 结果原发灶例数百分比(%)性别数目 CT值 单个多个弥散 混杂靶型胃癌

临床病例分析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临床病例分析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病例以发现该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这一时间段内因患有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而被收入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所选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结果特征,同时采用统计学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差异以P<0.05为有意义。结果①4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程度不一的左上腹部不舒适14例,左上腹部包块12例,无明显症状14例;②影像学检查结果: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脾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32例,CT 检查结果提示脾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40例,核磁共振(MRI)检查提示34例T2WI信号明显增高,提示T1与T2不均匀性混杂信号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差别(P>0.05),在影像学检查方法中,CT和MRI与超声检查相比更具诊断价值(P<0.05)。结论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性,对该疾病的诊断采用的主要辅助方法为影像学检查,相比于B超,CT与MRI 更具优势,但最终确诊还应取决于病理切片诊断。 标签:原发性脾脏肿瘤;良性肿瘤;临床特点 据可靠临床资料统计,现代生活的高强度压力、辐射等使得患有原发性肿瘤的群体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在众多原发性脏器肿瘤中,脾脏肿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而该疾病的定义、分类等在临床上尚未得到统一的定论。就目前状态而言,脾脏原发性良性肿瘤与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脾脏转移瘤相比,发病率更低,由于该病较为少见,临床上对该疾病的研究文献也较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文章选取了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并对其展开研究和分析,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这一时间段内因患有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而被收入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选对象的年龄均在21~73岁的范围之内,平均年龄(4 2.4± 3.8)岁,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肿瘤类型:单发性脾脏错构瘤6例,多发性脾脏错构瘤2例,单发性脾脏血管瘤8例,多发性脾脏血管瘤16例,单发性脾脏淋巴管道瘤5例,多发性脾脏血管瘤3例。选取标准:①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对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标准;②所选对象的一般性资料无特异性差别,有可比性;③患者均未患有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其他原发性疾病,且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均为正常。 1.2 方法对所选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病例、病程记录、治疗及护理记录、手术记录、常规检查结果等[2],分析并统计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特点等。 2结果

135例脾转移肿瘤患者的CT表现

135例脾转移肿瘤患者的CT表现 【摘要】目的:研究和总结脾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5例患者进行CT扫描。结果:单发病灶64 例,多发46例,弥散性微小结节和脾肿大25例。结论:脾转移瘤的CT 表现缺乏特异性,不能用来确诊脾转移,但为发现 脾转移瘤提供了较好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脾转移瘤,计算机断层扫描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样器官,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具有造血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研发于脾脏的肿瘤非常少见,偶见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脾脏不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器官,大多为血道转移[1],一般发生于晚期肿瘤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检出时多已伴有全身其他部位广泛转移。本文收集了我院2005年3月至2015年3月间经CT诊断、病理证实的135例脾转移瘤患者,对 其CT表现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35例脾转移瘤患者中,男75例,女60例;发病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7.6岁,中位年龄55岁。135例患者原发肿瘤分别来自:胃癌40例,占29.63%;

肝癌35例,占25.93%;胰腺癌26例,占19.26%;结肠癌20例,占14.81%;肺癌14例,占10.37%。105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左上腹不适者仅10例,约占18.5%,可触及脾肿大者12例,约占8.89%,血小板减少者8例,约占5.93%。见表1-1。 表1-1:患者一般情况和CT结果 原发灶 例数 百分比(%) 性别 数目 CT值 男 女 单个 多个 弥散 低 等 混杂 靶型 胃癌

29.63 25 15 19 16 6 33 5 1 1 肝癌35 25.93 17 18 14 13 8 26 ― 8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 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精)

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 [ 08-08-13 10:31:00 ] 编辑:studa20 作者:邓侠兴杨卫平陈皓彭承宏蔡伟耀李宏为 【摘要】目的提高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疗效。结果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主要靠B超和CT发现,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脾脏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或囊性结节,对脾脏良性肿瘤,脾脏切除术疗效好。对脾脏炎症性疾病治疗应个体化。结论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并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其治疗首选外科手术。 关键词脾脏肿瘤良性脾切除 Clinical analysi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Methods 34cases of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obtained and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ative effec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enign splen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ere found mainly by type B ultrasonography and CT.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might be single or multiple solid or cystic node.Splenectomy had good results in splenic benign tumor.The splen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should be treat-ed individually.Conclusion The key points in diagnosing primary benign splenic tumors are the vigilance to these diseases and choice of appropriate radiographic methods.Surgical management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ir treatment. Key words splenic tumor benign splenectomy 脾脏的占位性病变在临床上较少见,脾脏不同性质的占位性病变其自然病变过程可完全不同,随着影像检查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上收治的脾占位病例增多,对这类病人要做到术前确诊有一定难度,在治疗原则和方法上也缺乏统一认识。因此为加强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认识,提高对脾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其进行早期正确治疗,对我院在1980年1月~2002年6月期间收治的34例原发性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17~74岁,平均50.8岁。其中血管瘤9例(其中多发性6例,单发性3例;实质性7例,囊性2

第一章骨转移性肿瘤

第一章骨转移性肿瘤 发病率和流行病学 癌症是人类第二常见的死亡原因,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年新发癌症病例1,444,920人,死亡人数559,650。在国内,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国人第一杀手。西方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为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国人中男性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女性则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的数据显示,美国癌症患者死亡人数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平均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的15%、87%、95%和64%。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远处转移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骨骼是恶性肿瘤第三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肺和肝。骨转移癌是指原发于某器官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癌,少数为肉瘤,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所产生的继发肿瘤。尸检结果显示总体发病率为32.5%,90%以上的骨转移肿瘤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五种肿瘤类型。骨转移性肿瘤的发病率约为原发恶性骨肿瘤的35-40倍,因此骨肿瘤医生面临着艰巨的诊治任务。 临床特点 如果没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早期诊断骨转移癌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临床医生应当熟悉骨转移癌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生理学特点,随时警惕中老年骨科病人中的骨转移癌病例,缩短骨转移癌由怀疑到明确的时间。同时应认真鉴别除外肉瘤、骨髓瘤、淋巴瘤、老年性骨质疏松及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疾患。 骨转移癌好发于中老年,40岁以上发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原发灶常在骨转移癌被诊断以后查出,部分患者早年有肿瘤手术病史。有时原发肿瘤非常隐蔽,骨转移癌可能是唯一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应用现代仪器仍无法发现原发肿瘤。 骨转移癌一般是由血行播散而来,多见于扁骨,因为成年后仍保留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能够提供肿瘤栓子生长的适当条件。脊柱、骨盆和长骨干骺端是好发部位。躯干骨多于四肢骨,下肢多于上肢,膝、肘以远各骨少见。骨转移癌常为多发,极少为单发。 骨转移的人群发病率非常高,但是仅一半左右患者在临床上出现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 疼痛(50%-90%) 病理性骨折(5%-40%) 高钙血症(10%-20%) 脊柱不稳和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10%) 骨髓抑制(<10%) 晚期出现精神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和低烧等恶液质表现 脊柱是转移癌发生率最高的部位,这其中存在特殊的转移机制:脊椎静脉系统位于硬脊膜和脊椎周围。本身无静脉瓣,它既与上下腔静脉有直接关系,又能独立成为系统,当胸腔腹腔压力增加时,就会出现血流缓慢、停滞或逆流,为通过的癌细胞制造停留和繁殖的机会。脊柱转移癌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一旦发生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盆和骶骨区域转移癌的发生率也很高,因周围毗邻重要器官,肿瘤可能导致很多并发症,此外,该区域手术难度和风险非常高,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四肢长骨转移癌症状隐匿,一旦出现病理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癌的致死原因之一,但在亚裔人群中相对少见。血钙增高的原因有:①病人极度衰弱,蛋白降低,血中游离钙增高。②骨折与肿瘤病灶可以释放钙离子。③长期

第八章 脾脏

第八章脾脏 第一节概述 脾脏检查常规采取二维灰阶超声。临床需要检测脾脏血流变化时,应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脾外伤、脾肿大、脾囊肿、脾肿瘤等多采用二维灰阶声像图,对良、恶性肿瘤一般仅可作提示性诊断。脾脏局灶性感染包括脾结核,有时难以与肿瘤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加以判断。脾内钙化灶常为多种炎症愈合后的最终改变。脾动脉栓塞在脾实质内出现水肿、出血及坏死区,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大致确定脾动脉阻塞造成的梗死区。 【检查方法】 1.通常不需进行检查前准备,必要时可行空腹检查。可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 2.0~5.0Mhz,亦可用相控扇形探头。 2.常规检查多需行左肋间斜切和左肋下斜切。 (1)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径。声束转向头端,可观察脾上部膈下区。声束转向脾门下部,可观察胰尾与脾门的关系。再转向长轴可观察脾脏上极和下极,以及脾门处脾血管。 (2)左肋下斜切,脾脏肿大时,可观察脾肋缘下的厚度。 3.有条件者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脾门极脾内血管分布,频谱多普勒可获得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二者结果相互比较,能更准确判断血流的状况。 4.检查时应观察脾脏形态、大小、包膜、脾实质回声改变、有无钙化灶及异常团块回声。如有占位病变,应观察其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分布均匀度、形态等,必要时再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 【注意事项】 1.超声基本上可明确提示的病变包括下列五种。 (1)脾肿大。 (2)脾含液性占位病变,如脾囊肿、多囊脾、脾脓肿等。 (3)脾实质性占位病变。 (4)脾实质钙化灶。 (5)脾外伤。 2.部分患者结合声像图与临床病理情况及其他检查可能确定病变的性质。 (1)脾急性局灶性感染。 (2)脾动脉栓塞。 3.超声提供病理声像图改变但应进一步检查的病变包括以下两种。 (1)脾实质弥漫性散在性回声异常。 (2)脾实性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第二节脾肿大 【适应症】 1.怀疑有肝硬化者。 2.门静脉高压症。 3.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 4.血液病。 5.脾脏肿瘤。 6.左上腹肿块。 【检查方法】 1. 常规左肋间及左肋下斜切扫查,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 2.0~5.0Mhz。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行左肋间扫查,以确定脾的上极及其周围情况,而后行左肋缘下纵向及横向移动扫查,以观察肿大脾脏的内部情况。

脾脏肿瘤诊断与治疗

脾脏是免疫器官,血运丰富,肿瘤的发生率低。(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 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由于发病率极低,常导致临床医师对脾脏肿瘤的认识不足。 (一) 病理类型 脾脏肿瘤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 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将脾脏肿瘤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两大类。 按组织成分来源不同,原发性脾脏肿瘤又分为四种类型:①类肿瘤病变:其中脾囊肿和错构瘤常见。脾囊肿又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囊肿,后者又分为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的囊壁有上皮或上皮细胞衬里,常为孤立、单房性的囊肿。假性囊肿由纤维组织构成囊壁,其发生与脾破裂出血、炎症、动脉或淋巴管梗塞后形成的局限性囊腔和液化有关;错构瘤是由于发育异常而使脾脏正常构成成分的组合比例发生了变化。②血管源性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其中良性居多,有海绵状或毛细血管性血管瘤、衬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血管肉瘤等。③淋巴肿瘤:由局部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囊性扩的淋巴管构成,如淋巴管瘤、淋巴瘤。④非淋巴肿瘤,如炎性假瘤等。 常见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有:①血管肉瘤:由血管皮细胞恶性增生所形成的肉瘤。其临床特点是脾肿大伴肝肿大,部分病例发生自发性脾破裂,易发生肝、骨和肺等远处转移。②原发性淋巴瘤:为最常见的脾脏恶性肿瘤,指原发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③其他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较为罕见,如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等。 良性肿瘤中则以脾血管瘤多见,系脾血管组织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以脾实质海绵状血管瘤居多,也可为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后者常呈局限性或多发性毛细血管团。脾脏血管瘤的特点是瘤体生长缓慢、逐渐增大、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脾脏。脾脏血管瘤可发生梗塞、感染、纤维化、钙化等继发病变。脾脏淋巴管瘤在脾脏良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二位。脾脏淋巴管瘤分3个类型:①单纯性淋巴管瘤;②海绵状淋巴管瘤;③囊状淋巴管瘤。CT扫描可见脾脏增大,脾囊状低密度,轮廓清,CT值10~30HU,部多有粗大间隔且可见轻度强化,不同于单纯脾囊肿。 (二) 临床表现 脾脏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早期或较小的良性病变,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仅在查体时意外发现。只有当脾脏肿瘤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出现压迫周围脏器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症状体征 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病因 恶性肿瘤可以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或侵入淋巴管、血管及体腔,之后癌细胞随淋巴液、血液及各种腔道转移至远处。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癌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能力,能自主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运动;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下降使其具有易脱落倾向,增加了转移的机会;癌细胞高表达某些整合素可能赋予癌细胞迁移的动力,使其易于穿透基底膜;机体某些黏附分子(adhesive molecule)有助于癌细胞在转移脏器中的滞留;癌细胞表面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高也有利于其浸润和转移。由于荷瘤宿主大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转移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在远处脏器停留,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使癌细胞自主性无限制生长。癌细胞的这种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如DNA 倍体或干系水平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的癌细胞较二倍体的癌细胞更易发生转移。肝脏由于本身解剖及血供的特点,可能更易给多种癌细胞提供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项目名称: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 干预 首席科学家: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 研究所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恶性增殖、侵袭相关分子机理 肿瘤是一种“细胞转导通路异常”性疾病,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技术,重点研究抑癌基因p53、BRCA1、Gadd4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蛋白Aurora-A、Cyclin B1、Plk1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从而揭示细胞增殖失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内在联系。 2.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异常与侵袭特性生长密切相关。促进细胞死亡的机制失活和抑制凋亡的分子的大量表达使癌症细胞存活延长,使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癌变机会的增加,同时凋亡机制的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抗药性。通过对细胞死亡新机制、肿瘤干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凋亡调控等研究,深入探讨侵袭性生长的机制。 3.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内在关系 以恶性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为突破口,从白血病干细胞延伸至实体瘤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探讨肿瘤转移的起始因素和关键分子生物学性质,认别恶性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或肿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特异性打击肿瘤干细胞作为彻底消除肿瘤转移潜能的一种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 已鉴定肿瘤组织中血管表达Tim-3和淋巴管表达Sema4c等是沉默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活性分子,能通过与淋巴细胞的对话,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是

实验报告 病例分析 答案

病例分析(一) 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 尸检见: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以左支为重,左心室壁厚1.5cm,有苍白色病灶。镜下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病灶周围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褐色颗粒样物。心肌间质中脂肪组织丰富,由心外膜伸入至心肌细胞间。脾小体中央动脉和肾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管腔狭窄。 分析题: 请问该心脏、脾脏和肾脏发生了哪些基本病变? 参考答案: 该患者心脏发生了心肌坏死(心室壁苍白色病灶,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心肌肥大(左心室增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深)、心肌萎缩(心肌细胞体积缩小)、病理性色素沉着(心肌细胞核周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脂肪浸润(脂肪组织伸入心肌细胞间)。肾脏、脾脏发生玻璃样变(细、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红染)等基本病理变化。 病例分析(二) 一青年男性,因外伤性脾破裂而入院手术治疗。术后卧床休息,一般情况良好。术后第9天,右小腿腓肠肌部位有压痛及轻度肿胀。医生考虑为小腿静脉有血栓形成,嘱其安静卧床,暂缓活动。术后第11天傍晚,患者自行起床去厕所后不久,突感左侧胸痛并咯血数口,体温不高。次日查房时,胸痛更甚,听诊有明显胸膜摩擦音。X线检察左肺下叶有范围不大的三角形阴影。病人年初曾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内科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治疗后,最近数月来症状缓解。分析题: 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2、左肺可能是什么病变?与前者有无联系?肺内病变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致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1)风湿性心脏病(心血管内膜损伤) 2)术后卧床休息(血流缓慢) 3)脾破裂导致大量失血,术后血小板增生、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 2、肺出血性梗死,与前者有联系,肺内病变的发生机制包括:1)右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后容易脱落,随血流回流至右心,通过肺动脉输出引起肺小动脉阻塞是引起梗死的先决条件 2)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容易导致肺静脉淤血是出血性梗死发生的重要条件3)肺脏具有组织疏松和双重血液循环的特点是出血性梗死的两个先决条件 病例分析(三) 男,23岁,右趾跌伤化脓数天,畏寒发热2天,曾用小刀自行切开引流。入院当天被同事发现有高热,神志不清,急诊入院。体检检查:体温39.5℃,脉搏130次/min,血压10.7/6.7kPa,急性病容,神志模糊;心率快、心律齐;双肺有较多湿性音;腹软,肝未扪及;全身皮肤多数淤斑,散在各处,右小腿下部发红肿胀,有压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5×1012/L,白细胞25.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0.75,单核细胞0.02,淋巴细胞0.23。 入院后即使用大量激素、抗生素、输血2次,局部切开引流。入院后12小时血压下降,休

脾良性肿瘤

脾良性肿瘤 脾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脾错构瘤、淋巴管瘤、血管瘤、纤维瘤、脂肪瘤等。脾良性肿瘤多为单发。瘤体体积较小时可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偶然在切除脾脏时或在尸检时发现. 1症状体征 脾良性肿瘤常常单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因其症状隐匿,临床诊断较困难,常常在尸检或剖腹探查时偶然发现,少数病例因巨脾引起左上腹肿块、疼痛、食后饱胀、气急及心悸等症状,或因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及出血倾向而就诊时发现,也有部分病例因肿块囊性变及钙化而被临床检查发现。 2用药治疗 由于脾脏的良恶性肿瘤临床鉴别较为困难,目前主张一经发现,即应施行全脾切除术。对于肯定系良性肿瘤者,亦可考虑节段性脾切除或全脾切除后予以健康脾组织自体异位移植,尽可能保留脾脏的功能。也有人认为对于脾良性肿瘤可不做任何治疗,但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 3饮食保健 忌油腻,生冷刺激难消化食物。 4预防护理 早发现,早治疗 5病理病因 根据起源组织的不同,主要分为3大类型。 1.脾错构瘤极罕见,在脾切除术中发生率约3/20万,国内报道不足10例。其构成成分和脾正常成分相一致,又称脾内副脾、脾结节状增殖,也有文献称之为脾脏缺陷瘤,其病因是脾脏胚基的早期发育异常,使脾正常构成成分的组合比例发生混乱,瘤内主要是由失调的脾窦构成,脾小体很少见到,脾小梁缺如或偶尔可见。肉眼见瘤体切面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无包膜,呈灰白色和浅红色。文献中脾错构瘤既有单发也有多发的报道。 2.脾血管瘤由海绵样扩张的血管构成,又称海绵状血管瘤、脾海绵状错构瘤、脾末梢血管扩张性血管瘤及脾血管瘤病,其发生基础系脾血管组织的胎生发育异常所致,亦罕见。

3.脾淋巴管瘤在3种良性肿瘤中常见,占2/3。脾淋巴管瘤系由囊性扩张的淋巴管构成,又称脾海绵状淋巴管瘤或脾囊性淋巴管瘤。其发生基础是先天性局部发育异常,阻塞的淋巴管不断扩张。 6疾病诊断 脾良性肿瘤应与寄生虫性脾囊肿、原发性恶性脾肿瘤及转移性脾肿瘤相鉴别。寄生虫性脾囊肿常系包囊虫性,X线检查易见囊壁钙化,血象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特异性血清试验阳性可确诊。原发性恶性肿瘤往往症状较良性肿瘤突出,肿块增长速度快,全身进行性消瘦等有助于鉴别。转移性脾肿瘤常源于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及脾周围脏器癌等,只要详细检查,不难发现原发癌灶及多脏器损害的表现。 7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其他辅助检查: 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脾影增大及局部压迫征象,但不具特异性。胃底及大弯部于钡餐后见有压迹,横结肠脾曲于钡灌肠后可见被推向右方,左侧肾脏在静脉造影下可见被推向下方。B超检查可作为脾脏肿瘤的首选检查,能显示脾脏大小、区分肿瘤的囊实性、了解肿瘤的包膜情况,对脾脏肿瘤的诊断有很高价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了解肿瘤内部的血供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CT是目前诊断脾脏肿瘤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能比较准确提供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能发现约1cm左右的小肿瘤;还可比较详细了解周围脏器有无其他病变等。MRI对脾脏肿瘤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临床应用尚不多。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了解脾脏血管分支的分布情况,可根据肿瘤血管的多寡、压迫、中断和新生血管等来判断其性质,对脾脏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B超或CT引导下脾脏细针穿刺活检,由于受病人呼吸影响,定位比较困难,且可并发腹腔内大出血或脾脏假性动脉瘤,风险较大,应慎重选用。 腹腔镜检查术可以观察脾脏表面的病变,同时可在其指导下进行血管造影、穿刺活检等,对脾脏疾病的诊断或了解脾脏肿大的病因等有一定价值。 8并发症 个别病例,尤其是脾血管瘤,因其与动静脉交通的关系,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致休克而死亡。

脾脏坏死的病理表现及药物控制 家禽 鸡鸭

在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过程中。内脏的病变往往比较明显。各种脏器上都有特定的病变部分。这些都是我们进行鸭浆膜炎的防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有很多时候,通过内脏器官的病变就可以初步对疾病做出判断。 鸭浆膜炎的症状中,脾的坏死算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方面。 并且,不止是鸭浆膜炎。脾坏死是一个常见的内脏器官病变。那么,我们对脾坏死应该有哪些认识呢?我们该如何防治呢? 所谓脾坏死,一般脾脏坏死都是指的脾脏凝固性坏死。我们可以在解剖以后看到,早期的脾脏坏死会在坏死部位稍显肿胀,稍稍突起于脾脏表面。脾脏表面有一些暗红色充血或出血点或者是出血带。并且质地稍坚硬,比较干燥。 如果是脾脏坏死的后期,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坏死部位会呈灰白色,甚至是灰黄色。毫无光泽。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脾脏实质细胞坏死较为明显。多数的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已经坏死,其细胞核溶解或者破碎。坏死部位的细胞结构完全消失,细胞完全崩解。 有的脾坏死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脾脏表面或周边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出血现象。这是由于周边血管破裂的缘故。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脾脏不仅是机体的造血、储血和毁血器官,而且是机体的免疫器官。当脾脏产生坏死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动物在发生程度较为严重的脾坏死之后,往往会表现明显的贫血。免疫力低下。几乎对外来的病原没有抵抗力。这就为其他疾病的爆发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脾脏坏死后,随着用药的进度,炎症得以消除后,若属于急性的脾坏死症状,一般会随着坏死液化物和渗出物的吸收,可以逐渐恢复脾脏的功能。 但更多的情况就是脾脏会在最后出现实质部分减少,坏死部位纤维化的情况。这样,脾脏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一部分影响。 脾脏坏死后继而纤维化,会对曾患病鸡的后续生长和疫病预防产生影响。致使病鸡的免疫和造血功能受损。极易发生其他疾病。因此,不容小视! 潍坊瑞丰高科的鸭浆膜炎特效药,脾脏坏死特效药——鸭疫速灭,内含的修复因子能有效清除坏死细胞结构,促使机体溶解吸收。并加速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再生。对患病动物的后续生长和机体对疾病的体抗力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脾脏

脾脏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上极在脊柱左侧2-4cm 处。呈长椭圆形,分为膈面与脏面。膈面光滑隆起,紧贴膈肌与侧胸壁;脏面向内凹陷,其内下方与胃底相邻,其下方与左肾和结肠脾曲靠近。中部为脾门,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组成脾蒂。胰尾常抵达脾门附近。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迂曲行走至脾门附近处分成4-7个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直径约4-5mm,进入脾实质后分为前支及后支。脾静脉在脾动脉下后方,在脾门处由3-6个较大分支静脉汇合而成,沿胰腺上后方行走,呈轻度弯曲状,直径约5-8mm。 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2.简述脾脏的超声探测方法、正常脾脏声像图、正常值。 探测方法:患者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左手举起放于头部,使肋间距离增宽,将探头置于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的第7-11肋间逐一进行斜切,观察脾脏的结构及大小。此外,也可将探头置于左侧肋缘下向前正中线及脐部方向探查,以观察脾脏肿大的范围。 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外侧缘呈向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脾门区可见脾静脉的管状无回声区。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 脾脏的测量及正常值: (1)长度:即脾上极最高点至脾下极最低点间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2)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值范围不超过4cm。(3)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脾脏实性占位并不多见,有良性、恶性两种。前者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纤维瘤、错构瘤等;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非常少见。 (1)脾错构瘤超声图像特征:呈实质性团状回声,边界清晰,其内回声与正常脾组织回声相近似或略增强和略欠均匀,当肿瘤内纤维结构较多时,回声增强,杂乱不均。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脾错构瘤是脾脏实性占位中唯一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 (2)脾血管瘤超声图像特征:呈实质性回声增强或减低区,边界清晰,边缘欠规整,边缘回声一般较瘤内稍高。内可见圆点状或血管状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周边少许血管绕行或穿行其中,脉冲多普勒检测瘤内无搏动性动脉频谱。 (3)脾恶性淋巴瘤超声图像特征:脾脏增大,形态失常。肿瘤呈单发或多发的类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晰,边缘整齐。病灶<1cm时可呈弥漫性点状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呈搏动性动脉血供,脉冲多普勒显示脾门区动、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增大。 (4)脾转移癌超声图像特征:在图像上显示多种多样,就回声水平分类可分为回声增强型、回声低弱型、无回声型。增强型者,表现病灶边界欠规整,内部回声增强,杂乱不均;低回声型者,病灶内的回声比正常脾组织回声低,内部回声不均匀;无回声型者病灶边界清晰,内呈无回声暗区。病灶周边多有低回声晕环。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实质性团块内部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频谱。 (5)脾血管肉瘤超声图像特征:此病又称脾恶性血管内皮瘤。是少见脾脏原发

脾脏肿瘤

脾脏肿瘤:脾脏肿瘤的发生率低。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其次是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是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转移瘤等。 ———病理改变: 1、按照组织成分来源分为以下四种:. ⑴、类肿瘤性病变:包括非寄生虫性囊肿、错构瘤。 ㈠、错构瘤:病理上分为血管型、纤维型、淋巴型、混合型(多件),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但无包膜。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织构成,即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⑵、血管源性肿瘤:分为良、恶性。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恶性包括淋巴管肉瘤和血管内皮肉瘤。 ㈠、血管瘤: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表现为扩张的血管腔隙内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瘤由薄壁小血管腔隙组成。 ㈡、淋巴瘤:病理上分为:⒈单纯性淋巴管瘤:由密集细小淋巴管构成。⒉海绵状淋巴管瘤:由扩张呈窦状的较大淋巴管构成。⒊囊状淋巴管瘤: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表现为:瘤囊腔的壁衬以一层细薄的内皮细胞,可伴有增生的平滑肌。囊腔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腔内主要是淡黄色澄清的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白性成份,偶有出血。 ㈢、血管内皮肉瘤: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⒈肉眼观:多为单发,少数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多为出血性、境界不清的肿瘤,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筋膜等,切面呈海绵状、蜂窝状或微囊形成。⒉镜下:肿瘤有多数不规则的肿瘤性血管组成,管腔大小不一,相互连接吻合构成分支成网的血管脉络。肿瘤细胞衬附于血管壁,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⑶、淋巴源性肿瘤:包括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瘤、滤泡假性淋巴瘤、局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炎性假瘤。 ㈠、恶性淋巴瘤:可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理上分为:⒈均匀弥漫型:脾均质性增大,肉眼光滑不见结节, 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或直径<1mm 的小结节。⒉粟粒结节型:脾均匀肿大, 表现为直径1~ 5mm 的粟粒状结节。⒊多肿块型:脾内多发肿块, 直径2~ 10cm。⒋巨块型:脾内单发直径> 10cm 的巨大肿块, 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清楚, 可有出血坏死和梗死。 ⑷、非淋巴肿瘤:包括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畸胎瘤和卡波西肉瘤。 ㈠、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起源于脾脏的包膜或小梁组织,由原始间叶组织发生的向纤维组织细胞分化的恶性肿瘤。在病理学上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纤维母细胞排列呈车辐状, 还可见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细胞异型性明显, 核分裂像多见。生长方式易向周围器官直接浸润,恶性程度较高, 切除后易复发和转移。 ———临床表现: 1、脾肿大多数伴有左上腹不适、疼痛及压迫症状,如腹胀、恶心、便秘、呼吸困难等。 2、脾功能亢进与脾肿大有一定关系,但症状与脾肿大程度并不成比例,对于难以解释的脾功能亢进伴脾肿大应高度怀疑肿瘤的存在特别是血管瘤。 3、全身症状多见于脾脏恶性肿瘤,表现为低热、贫血、乏力、周身不适、消瘦、恶病质等。 4、脾肿瘤自发性破裂临床少见,表现为突发腹痛、腹膜炎,可有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脾破裂伴有早期转移则是预后最差的影响因素。自发性脾破裂有继发于嗜血细胞综合征、血管外皮瘤和浆膜多发血管瘤、T细胞白血病等。部分可伴发腹腔种植性转移,多见于脾血管瘤、血管肉瘤自发性破裂。 5、脾淋巴瘤患者,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有时患者感觉左上腹疼。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若是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6、脾脏血管内皮肉瘤:脾脏迅速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肝肿大及体重减轻;短期内即发生转移,70%的病人发生肝脏转移;1/3的病人发生并发脾破裂。本病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其半年生存率仅为20%。 7、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称脾纤维肉瘤,又称恶性黄色纤维瘤或纤维黄色肉瘤:临床上除常引起巨脾症和较易发生破裂外常无特征性表现可见。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病理重点 1.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期的病变特点及 继发性改变? ㈠?脂纹期:肉眼:动脉内膜轻度隆起的斑点和条纹。镜下:动脉内膜可见大量泡沫细胞(FC)。?纤维斑块期:肉眼:动脉内膜较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镜下:①纤维帽:由密集的胶原纤维、散在性SMC和巨噬细胞以及少量弹力纤维和蛋白聚酶组成;②脂质区:由FC、细胞外脂质 和坏死碎片组成,该区 较小或不明显;③基底 部:由增生的SMC、结 缔组织和炎细胞组成。 不同的斑块含有不等 量的三个病变区。?粥 样斑块期:肉眼:动脉 内膜面见明显隆起的 灰黄色斑块。切面见纤 维帽的下方有黄色粥 糜样物。镜下:在玻璃 样变的纤维帽的深部 为大量无定形坏死物 质,其中可见胆固醇结 晶(HE片中为针形或梭 形空隙)及钙化。坏死 物底部及周边可见肉 芽组织,少量FC和淋 巴细胞。病灶处中膜平 滑肌受压萎缩而变薄。 外膜可见毛细血管新 生、结缔组织增生及淋 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㈡继发性病变:斑块内 出血,斑块破裂,血栓 形成,钙化,动脉瘤形 成。 2.肺气肿的概念和 分类? 概念:肺气肿是末梢肺 组织(呼吸性细支气 管、肺泡管、肺泡囊和 肺泡)因含气量过多伴 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 弹性减弱,导致肺体积 膨大、功能降低的一种 疾病状态。 分类:㈠肺泡性肺气 肿:①腺泡中央型肺气 肿:肺泡中央的呼吸性 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 ②腺泡周围型肺气肿: 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 的肺泡管和肺泡囊扩 张。③全腺泡型肺气 肿: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都扩张。 ㈡间质性肺气肿:细支 气管或肺泡间隔破裂, 空气进入肺间质。 ㈢其他类:①瘢痕庞肺 气肿②代偿性肺气肿 ③老年性肺气肿 3. 肺气肿的病理变 化? 肉眼:肺的体积显著膨 大,色灰白,边缘钝圆, 柔软而缺乏弹性,指压 后压痕不易消退,切面 可见囊腔,因肺气肿类 型不同,其大小、分布 部位及范围均有所不 同。 镜下:①肺泡扩张,相 邻的肺泡融合成较大 的囊腔;②肺泡间隔毛 细血管床数量减少;③ 间质内小动脉内膜纤 维性增厚;④小支气管 和细支气管可见慢性 炎症改变。 5. 为什么在门脉性肝 硬化时会出现肝功能 不全?试述肝硬化时 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 不全的临床表现。 门脉性肝硬化时,出现 肝功能不全的原因是 肝细胞变性坏死,侧支 循环的建立,异常吻合 支的出现,含有营养物 质和毒物的静脉血不 能进入肝窦,以上各原 因均不能使肝细胞发 挥作用,引起肝功能障 碍。 ㈠门脉高压症的表现: ①慢性淤血性脾大:脾 静脉淤血所致,引起脾 功能亢进;②胃肠淤 血、水肿:黏膜淤血水 肿,致食欲不振,消化 不良;③腹水:晚期在 腹腔内聚集大量淡黄 色透明液体;④侧支循 环形成:主要有食管下 段静脉曲张,直肠静脉 曲张,脐周围静脉网曲 张。 ㈡肝功能不全的表现: ①蛋白质合成障碍:血 浆蛋白减少;②出血倾 向:可出现皮肤、黏膜 或皮下出血,肝合成凝 血因子减少所致,另外 与肝功能亢进有关;③ 胆色素代谢障碍:肝细 胞性黄疸(肝细胞坏 死,胆汁淤积);④对 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 睾丸萎缩,男性乳腺发 育或蜘蛛状血管痣(体 表的小动脉末梢扩 张);⑤肝性脑病(脑 昏迷):晚期肝功能衰 竭引起精神病症状。 6.结核病的基本病理 变化及其转化规律? 基本病理变化:㈠以渗 出为主的病变:浆液性 或浆液纤维素性炎。条 件:结核性炎症的早期 或机体免疫力低下,菌 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 应强。㈡以增生为主的 病变:形成结核结节, 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 围有上皮样细胞和朗 罕斯巨细胞,外周有淋 巴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条件:机体免疫力较 强,菌量少,毒力弱, 变态反应弱㈢以坏死 为主的病变:干酪样坏 死,结核坏死灶含脂质 较多,呈淡黄色,均匀 细腻,质地较实,状似 奶酪,故而得名。条件: 机体免疫力低下,菌量 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 强。 转化规律:㈠转向愈 合:①吸收、消散:为 渗出性病变的主要愈 合方式。②纤维化、钙 化:增生性病变和小的 干酪样坏死灶可逐渐 纤维化,但较大的干酪 样坏死灶难以全部纤 维化,会有钙盐沉着。 ㈡转向恶化:①浸润进 展:病灶周围出现渗出 性病变,范围不断扩大 并出现干酪样坏死。② 溶解散播:干酪样坏死 物发生液化,结核杆菌 可通过自然管道,血 道,淋巴道散播到全身 各处。 7.简述肝硬化晚期腹 水形成的原因? ㈠门静脉压力升高使 门静脉系统的毛细血 管流体静压升高,管壁 通透性增大,液体漏入 腹腔;㈡由于患者出现 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 体渗透压降低,也与腹 水形成有关; ㈢肝功能障碍,醛固 酮,抗利尿激素分泌灭 活减少,导致钠水潴留 而促使腹水形成。 ㈣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及回流障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