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取向_观照国际经验_李昕

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取向_观照国际经验_李昕

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取向:观照国际经验*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Re-structuring: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李昕

内容提要我国基本不会发生粮食供给危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不威胁长期粮食供给稳定。结合日、韩经验,主动发展合同农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适度降低粮食自给率,积极扩大土地密集型农作物进口及鼓励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出口,在保证我国粮食供给安全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能有效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粮食生产的国际经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Li Xin

Abstract:Our analysis shows that China’s grain supply crisis will not occur in the near future,adjust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oes not threaten the stability of our food supply in the long-term.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developing the contract farming actively,using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ources and expand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reducing our food self-sufficiency,increasing import of land-intensive crops and export high value-added crops,can not only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our food supply,but also improve the overall welfare of Chinese farmers through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Key words:food security,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grain production

20世纪70年代中期,“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被正式提出。1974年1月

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

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1983年,粮农组织又对

“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修改,新“粮食安全”的目标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

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

脑会议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

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

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三个表述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粮食安

全的不同要求。以上变化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

发展的,其内涵和外延与不同时期经济情况紧密联系。

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热烈讨论,发端于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

Lester Brown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Brown在文中指出,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发

生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Johnson(1996)认为,Brown的研究结

论是错误的,中国无论是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都不会对世界粮食供给构成威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新时期中国粮食供给安全与农

业结构调整探讨》。

胁。Alexandratos(1996)和Paarlberg(1996)等也对Brown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林毅夫(1995)主张通过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产量来保障国内粮食供给。黄季焜(1996)从粮食增产的动力和粮食需求的推力出发,认为基础创新是我国粮食增长的动力,城市化、市场化和收入增长是粮食需求变动的根本原因。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保证充足的粮食供给对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粮食高度自给的国家。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就指出,“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的基本方针和国策,所谓基本自给,就是在95%以上。”①不过一方面,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制约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中国为大量的谷物库存支付巨额成本。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供给安全的条件下,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这里研究的重点。

一、粮食危机模型

相对于世界水平,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很高。粮食生产安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界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国内粮食产量波动,另一个是国外经济制裁导致粮食进口量的减少,即通过贸易手段调节粮食余缺能力的下降。

由粮食供给减少导致的粮食危机,主要涉及三个要素:库存谷物的下降速度,启动粮食制裁距离下一次收获的时间以及引起恐慌的谷物库存量。

首先,库存谷物的下降速度。在人口及饮食习惯不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库存谷物的下降速度可假设为常数。其次,启动粮食制裁的时机。粮食制裁的威慑力与制裁实施的时间有关。若制裁恰好发生在目标国粮食收获季节,则威慑力最弱;若制裁发生在播种期刚结束,目标国无法调整播种结构时,制裁的威慑力最强。最后,库存谷物量。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粮食库存量应当不低于2个月的消费量,即相当于全年粮食消耗量的18%。②根据经验,保证此库存量可以保持口粮供应的连续性。遭遇粮食危机时期的库存警戒线要低于这条安全线。

粮食库存警戒线因国、因时而异。其水平取决于各国居民对于本国粮食供应系统的信心。对于富国、大国或者很多年没有发生粮食短缺的国家来说,库存警戒线可能很低。对穷国、小国或者经常遭遇粮食短缺的国家来说,库存警戒线可能较高。一国库存警戒线越高,粮食供应系统的稳定性就越低。一般情况下,库存警戒线不会高于联合国规定的库存安全线。根据谷物库存和库存警戒线的交点可以确定粮食危机爆发的时间。

通过建立简化的粮食危机模型,全面考察粮食制裁的博弈对策。

为简化研究,假设粮食每年收获一次,第二年收获的谷物总量Y1和基期Y0保持不变,各期粮食进口量用M表示,且假设粮食进口只发生在期初。除此,粮食消费总量保持稳定,即,谷物库存线(Q)的斜率不变。

Q=Q0-t·C t

此处,Q表示谷物库存,Q0为模型起始时期的谷物库存量。t表示月份t=1,2,3,…12。C t表示每个月的谷物消费量。C t与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和居民收入水平相关。当人口总数增加或者人口增长率上升时,谷物消费量C t上升。如果居民收入水平上升,谷物的直接需求会有所下降,而对农副产品及畜牧产品消费的增加会间接拉动谷物需求。C t决定谷物库存线的斜率。

起始期库存谷物:Q0=Y0+M0+K0

即,上期转存的谷物量K0加上当年谷物收获量Y0再加上起始期进口量M0等于谷物库存量Q0。

如果第一期期末的谷物库存和起始期库存保持不变,各期进口量也不变,有:Y1=Y0,M1=M0。此时,谷物产量和进口量恰好等于12个月的谷物消耗量:Y0+ M0=12C t,且第二期谷物库存量Q1与前期库存量Q0相等:Q1=Y1+M1+K0=Q0。表明为了维持期末库存不变,或下期起始时的谷物库存量不变,谷物产量加上进口量应当支持12个月的粮食消费量。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期末谷物库存量应不低于全年消耗量的18%,或足够2个月的谷物消费。将此作为库存安全的标准,设K为库存安全线,有:K=0.18(Y0+M0)。

库存警戒线不会高于联合国规定的库存安全线。此处,用K w代表库存警戒线,其与库存安全线K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不是一个常数。警戒线越高,越接近①200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根据纲要,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稻谷和小麦保持自给,玉米基本自给。

②徐滇庆等:《中国不怕》,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15页。

库存安全线,表明一国的粮食供应越安全。

谷物库存线的高低取决于粮食产量和进口量。影响谷物库存线下移的因素有三:第一,天灾或其他原因的减产会导致库存线的下移;第二,突然增加的粮食消耗或者损失会降低库存线;第三,由于经济制裁导致粮食进口量的减少。

如果期末的谷物库存量高于库存警戒线,K0> K w,粮食安全没有问题(如图一)。

图中M0代表进口量。假设在第一期中遭遇粮食制裁,进口谷物量M0=0。谷物库存线向下平行移动M0距离。此时,在消费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期末谷物库存量下降到K’0,若仍能保持期末谷物库存K’0高于库存安全线K w(K’0>K w),则不会出现粮食危机。

形象地说,粮食危机就是谷物库存线和谷物警戒线相交,即图二中,谷物库存量从期初时Q0开始下降,在收获期T1到来之前就与库存警戒线K w相交。此时,达到库存警戒水平的时间T a早于粮食收获期T1,换言之,国家库存粮食没有支撑到下一收获期就崩溃了,粮食危机爆发。若贸易制裁减少了粮食进口,期初谷物库存线下降至Q’0,其与库存警戒线的交点进一步左移,则爆发粮食危机的时间从T a提前到T b。

与影响谷物库存下移的因素相似,导致粮食危机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天灾减产。二是外部粮食制裁。三是两者皆而有之。为了防范粮食危机,最根本的原则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即天灾与粮食禁运同时发生时,谷物库存始终高于谷物警戒线。粮食制裁中,双方博弈的焦点集中在新粮入库前,目标国谷物库存能否高于国内谷物警戒线。

如果遭遇天灾导致粮食减产,第一期谷物收获量Y1下降。由于天灾具有不确定性,很难预期谷物减产的幅度,在模型中,假定在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谷物收获量遵循正态分布。将历年谷物产量进行回归之后,可以得出预测下一年的均值和分布区间。

Y1=N(Y0,σ2)

在90%置信区间之外的部分可以看做10年一遇的天灾,在99%置信区间外的部分看做百年一遇的天灾。从回归分析中分别得出第二年谷物收获量的下限。依照原来的预期,第二期初始谷物库存应当是:Q1=Y1+M1+K0,即第二期谷物期初库存等于当期粮食产量、当期粮食进口量及上期粮食库存量之和。

首先,若发生粮食制裁,进口量M减少到0,如图三,库存线会向下移动一个距离。该国粮食对外依存度越高,由于进口减少导致库存线向下移动的距离将越多,粮食危机爆发的时间也越早。显然,对于严重依靠粮食进口的国家,粮食禁运对目标国的影响会十分显著。相反,禁运对粮食净出口国无效。

从图三看,如果粮食制裁导致进口量为零,国内谷物总库存量相应下降一个高度。在图四中表现为从Q0下降为Q0’。如果年终谷物库存量K高于警戒线K w,则无粮食危机,下期新收获的粮食会再度将把Q0

Q’0

K0

K’0

K

K w

T0T1

M0

图一谷物库存量变化

图二爆发粮食危机的时间

Q0

Q’0

K w

T b T a T1

T0

图三

粮食制裁与粮食危机

Q0

Q’0

K0

K

K w

T1T2

T0

Q 0Q ’0

K 0

K w T 0

T 1

T b

T a T 2

Q 1Q ’1

图四粮食制裁、自然灾害与粮食危机

①此处假定粮食产量不变,Q 1=Q 0

②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

③温家宝总理2008年4月到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

时表示,目前中国粮食储备为1.5亿~2亿吨,考虑到农民拥有一定的储量,文章假设我国粮储总量约为2亿吨。

④全年消耗量5.02亿吨乘以18%约等于0.9亿吨。

谷物库存量拉升到Q 1水平。

其次,若同时发生粮食制裁与天灾。如图四,Q 0

与Q 1之差代表粮食减产的影响,Q 0与Q 0’(或Q1与

Q 1’之间的距离)代表粮食制裁导致的进口减少影响。此时,粮食减产导致的粮食危机发生在T a ,若同时遭遇粮食制裁,则危机爆发的时间提前到T b ,且危机延续的时间更长(T b -T 2)。

二、我国粮食安全分析

(一)天灾减产与粮食制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冲击一是天灾减产的冲击。足够的谷物库存是熨平天灾减产,抵御可能出现的粮食制裁的重要保证。粮食安全意味着在天灾及外部制裁同时发生时,国内谷物库存量仍能保证高于库存警戒线。

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数据显示,天灾对我国谷物总产量的影响并不大。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和成灾面积之间基本上没有关系。天则经济研究所

2009年有关《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指出,从历年粮食缺口的数据分析,如遇到十年一遇的粮食短缺,当年粮食缺口占粮食总产量的6.72%。如遇到五十年一遇的粮食短缺,当年粮食缺口占粮食总产量的10.89%。如遇到百年一遇的粮食短缺,当年粮食缺口占粮食总产量的12.41%。极而言之,保证期末粮食库存量超过全年消费量的12.41%,即可较大程度地抚平天灾造成的粮食冲击,在不依靠任何外援情况下保证我国粮食的供给安全。

二是粮食制裁的冲击。禁运只对粮食净进口国有效,对我国的影响有限。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是稻谷的净出口国。2004年以来,我国稻谷出口量逐年递增。2004年我国稻谷净出口量为14.3万吨,2005年为16.4万吨,2006年为52.3万吨,2007年上升到

85.6万吨。第二,我国是玉米的净出口国。玉米出口量

占总产量的比例在2003年曾经高达14%。第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2006年,我国变为小麦的净出口国,净出口量达89.7万吨。2007年我国净出口量进一步上升至297万吨。除了大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几乎完全自给。

1915年至2006年,世界上总共发生200多次经济制裁,其中,纯粹的粮食制裁仅11例(G.Hauf -

bauer ,2007)。最著名的案例属1980年美国对前苏联的粮食制裁。尽管这次制裁声势浩大,可蒙受巨大损失的却是美国农场主,以至最终美国政府花费近22亿美元收购当年无法销售的1700万吨粮食。1981年

4月,美国宣布解除禁运,终结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粮食禁运。Winters (1990)考察了1950~1984年期间发生的10次粮食禁运后指出,在这10次禁运中,有7次完全失败,有2次只对目标国产生短期影响,只有一次成功即1965年美国以中断援助威胁印度进行改革,迫使印度在新的五年计划中加入农业改革的内容,即后来印度的“绿色革命”。

(二)我国粮食安全与合理的谷物库存量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02亿吨,其中稻谷1.86亿吨,小麦1.09亿吨,玉米1.52亿吨,大豆0.13亿吨。假定2006~2007年间谷物库存量维持不变,则当年粮食消费量在5亿吨上下。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目前我国国家储备粮库储备达到较高水平,粮食库存消比达到35%左右,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17%~18%的粮食安全线。我国现有约2亿吨的储备粮③,库存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倍。2007年,国家为满足市场粮食需求,稳定市场粮食价格,加大政策性粮食销售力度,还适时在粮食批发市场投放国家储备粮(尹成杰,2009)。

根据假设,期初粮食库存总量为当年粮食产量和期末转存量之和,即约7.1亿吨。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库存安全线为全年消耗量的18%,约0.9亿吨④。假设库存警戒线为库存安全线的75%,此时,库存警戒线约0.68亿吨。倘若我国同时遭遇严重天灾

和全面的谷物禁运。第一,百年一遇的天灾导致谷物减产12.5%,即收获量减少0.63亿吨①。相应的,期末谷物库存量从2亿吨下降到1.37亿吨。这个水平不仅高于联合国规定的安全线(1.37>0.9),更高于粮食库存警戒线(1.37>0.68),我国尚有[0.45,0.67]亿吨的缓冲库存规模。

1995年,我国小麦进口1159万吨,玉米进口518万吨,合计1677万吨,是近30年的进口高峰。随后,进口谷物逐年下降,到2006年我国已成为主要粮食净出口国。即便按进口高峰时的1677万吨计算,外加百年一遇的天灾,期末粮食库存量的最大降幅约为0.8亿吨(0.1677+0.63≈0.8),即仍有约1.2亿吨的粮食库存,高于库存安全线0.3亿吨,更高于警戒线0.52亿吨。

适度降低我国粮食自给率,不仅有利于粮食生产国,也有利于我国及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多赢策略。粮食制裁对于我国的作用十分有限,只要保证合理的粮食库存水平,保证一定的粮食预警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不会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与长期粮食供给。

三、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1999年6月24日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中,就已提出农业生产结构为调整重点。其中,强调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优质作物品种,提高种植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合理结构。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大致可将农产品分为三类:第一,土地密集型产品,如谷物、油料、畜牧业和水产捕捞业产品等。在生产过程中耗用劳动力较少,但占用大量土地和水资源。第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部分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产品等。第三,技术密集型产品,如花卉、药材、部分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产品等。

粮食作物多属土地密集型产品,但不同作物土地密集的程度所有不同。例如大豆、大麦相对其他作物的单位亩产要低,水稻亩产量高于小麦,因此,小麦的土地密集程度比水稻高。

由于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不同资源禀赋国家在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地广人稀的国家具有生产土地密集型农作物的比较优势。人多地少的国家具有生产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虽然,土地、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但农产品可以通过贸易跨越边界,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各国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通过贸易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整体福利水平。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有合理科学的准则。保证粮食安全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前提。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三条粮食安全指标:第一,国家粮食自给率应当达到95%;第二,人均粮食应达到每年400公斤;第三,粮食储备应当达到本年粮食消费的18%。

目前,除了很小份额的高质量粮食产品外,我国粮食消费的90%以上来自国内生产。我国粮食储备为1.5亿~2亿吨,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值多一倍,我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大豆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相同条件下能增加农民收获的粮食总量。从单位产量看,稻谷为6963.0公斤/公顷,玉米6858.0公斤/公顷,小麦5824.5公斤/公顷,均高于大豆2095.5公斤/公顷。和稻谷、玉米和小麦相比,大豆是低产作物(见表1,下页)。

第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相同条件下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产值看,2008年稻谷每公顷产值13510.50元,小麦9946.50元,玉米10240.50元,分别是大豆产值的1.7、1.3和1.3倍。虽然大豆的每公顷利润较玉米、小麦高,但由于大豆用工量较低,机械化程度要求较高,我国不具有大规模生产大豆的比较优势。1995年以前,我国大豆进口量很少,主要用于品种调剂。1995年后,大豆进口量显著上升。1996年我国大豆进口111万吨,是1995年的3.8倍,1997年进一步上升至280万吨,1999年为432万吨,2000年增长至1042万吨,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4277万,10年间大豆进口量翻了近10倍。2010年1~7月,我国大豆进口已达3075万吨,月均440万吨。②

大豆进口增加主要受价格因素影响。图五(见下页)显示了大豆生产者价格③变化的国际比较。1995年以前,我国大豆生产者价格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①减产率12.5%乘以粮食产量5.02亿吨约等于0.63亿吨。

②数据来自《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③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是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实际获得的单位产品价格,不包括运费和有关的商业费用。生产者价格是农产品从生产环节进入流通领域的第一手价格,也是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源头,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的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

表12008年我国主要农产品成本与收益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9》。

图五大豆生产者价格变化(美元/吨)

数据来源:FAOSTAT (https://www.doczj.com/doc/686035610.html, )。

美元/吨

600500400300200100

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进口量

中国

世界

①资料来源: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第258页。②数据来源:FTO STAT 。

1996年后,我国大豆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国内价格远大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者价格是农产品从生产环节进入流通领域的第一手价格,是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源头,较高的生产者价格必然拉高市场售价。由于国内外大豆价差缺口显著,我国自1996年后从世界市场大量进口大豆。

第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相同条件下能减少农业用水量。根据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每

生产1公斤小麦需要1150升淡水,生产每公斤稻米需要

2656升,玉米450升,大豆2300升。稻米的主产区在南方,雨水充沛。在北方缺乏水利灌溉的地区,传统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大豆。大豆消耗的水资源比小麦多1倍,比玉米多5倍。

第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通过贸易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表2、表3可以看出,国际市场上水稻比大豆贵1.33

倍,但在国内市场,水稻的年均价格仅为大豆的0.86。由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相对与大豆的国际相对价格与国内相对价格系数α均大于1,通过改种其他作物增加出口,转而进口大豆,均可以增加我国农民的收益。

四、日、韩经验及启示

日本、韩国是经合组织(OECD )中粮食自给率最低的两个发达国家。日本的粮食自给率长期低于

40%,在173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处于135位。从个别农作物品种看,日本大米的国内供给量从1965年的100%下降到2005年的95%,小麦自给率从28%下降到13%,蔬菜从100%下降至

76%。1960~2005年,日本农业生产的比重由原来的9%下降至1%,成为名符其实的“1%农业”。农业人口也由原来的1200万人减至现今的252万人,占总劳动人口的比重从27%降至不足4%。除此,由于农民弃耕建房,到2005年时日本农业耕地已从609万公顷减少至349万公顷,日本粮食安全可以说已完全依赖进口。

1960年始,日本显著地调整了国内粮食生产结构,逐步降低饲料粮的国内供给比重,转为基本依靠

表2单位土地面积粮食作物产值比较(2006年)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大豆

玉米

小麦

水稻

单产(吨/公顷) 1.7 5.4

4.6 6.2国际价格(美元/吨)234.8122.1199.7311.2产值(美元/吨)404.1

658.6908.61939.4

表3国际市场三种粮食作物对大豆的相对价格及

价格系数(2006年)水稻小麦玉米δ 1.330.850.52α

1.44

1.97

1.34

指标说明:α代表国际相对价格与国内相对价格系数,

α水稻=(P ’水稻×P 大豆)/(P ’大豆×P 水稻),其中P ’和P 分别代

表国际和国内市场价格。δ是国际市场上主要农作物与大豆之间的相对价格,δ水稻=α水稻/α大豆。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稻谷

小麦

玉米

大豆

每公顷产量(公斤)6963.05824.56858.02095.5每公顷产值(元)13510.509946.5010240.507896.00每公顷总成本(元)9826.507479.007852.505218.50每公顷净利润(元)7854.002467.502388.002677.50每公顷用工量(日)

136.591.5118.558.5

(a )玉米

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

14121086

420

玉米净进口量(万吨,右轴)玉米产量(万吨,左轴)

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

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

(b )小麦

7006005004003002001000

2001801601401201008060

40

200

小麦净进口量(万吨,右轴)小麦产量(万吨,左轴)

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

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

水稻产量(万吨)水稻净进口量(万吨)

(c )水稻

图六日本玉米、小麦及水稻产量和净进口量变化

数据来源:FAO STAT 。

①由于没有具体的小麦消费数据,此处对外依存度根据

国内供给水平估算。即:[1-(国内产量/国内供给量)

*100]=对外依存度。数据来自FAO STAT 。

进口。日本玉米对外依存度高达100%。与此同时,日本不断降低小麦产量,提高进口比重,截至2007年,日本小麦85%依靠进口。

日本人日常主食以稻米为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日本稻米消费量从1961年的1578.54万吨逐年下降,2005年下降为

1082.37万吨。由于日本稻米有别于其他品种,属短粒米,粘性好,因此,日本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国内稻米供给率。对外依存度为0。

与日本相似,韩国的玉米、小麦等粮食均高度依赖进口。与日本相似,除了稻米,韩国小麦、玉米的国内产量与进口量在80年代中期呈剪刀差相交(图六、图七)。此后,两条曲线间的缺口持续扩大,韩国主要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

总之,日本、韩国在自然资源约束下,根据自身优势主动调整国内农业生产结构。一方面保证口粮的基本自给,另一反面,不断削减土地密集型农作物的种植,通过发展合同农业,不断扩大从美国、阿根廷等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进口饲料粮。积极、主动地利用国际资源,提高本国福利水平。日本、韩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模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结论

2009我国粮食总产量5464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在贸易自由化、国家粮食库存和外汇收入充足的情况下,基本不会发生粮食供给危机。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并不会威胁我国长期粮食供给稳定。

大量谷物库存及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制约了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限制了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适度进口饲料粮,降低我国粮食自给率,在保证合理谷物库存水平的条件下积极扩展国际农产品贸易,使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不仅有利于粮食生产国,也有利于粮食消费国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多赢策略。

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应适应新形势进行必要的调整。基本目标应由原来追求总量平衡、调剂品种向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转变,建立市场化粮食进出口贸易政策体系,放宽粮食进口限制,鼓励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出口。在保证我国粮食供给安全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粮食供给安全、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增加三

者相辅相成。农民增收是农业结构优化的动力。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保证。粮食供给安全与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并不矛盾。虽然中国有能力达到粮食完全自给,但是生产成本

图七韩国玉米、小麦及水稻产量和净进口量变化

数据来源:同图六。

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

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

1816141210864

20

玉米净进口量(万吨,右轴)玉米产量(万吨,左轴)

(a )玉米

(b )小麦

700600500400300200100

2520151050

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

小麦净进口量(万吨,右轴)小麦产量(万吨,左轴)

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100

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

(c )水稻

过高,代价太大。适度进口饲料,置换出宝贵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自然资源多样化的特点,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林牧渔业产品。经过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保证一定粮食自给率的情况下,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

个市场,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保证我国粮食的可持续发展与长期供给安全。Reform 参考文献

[1]张忠良:《对十七大报告中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解和思考》,《中国粮食经济》2008年第2期,第29~30页

[2]Brown,J.L.,“Who Will Feed China ”,World Watch,August.24,1994.[3]Johnson, D.G.,“China ’s Rural and Agricultural

Reforms: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fice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hicago,Working Paper No.96,1996.

[4]Alexandratos,N.“China ’s Projected Cereals Deficits in a World Context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15:1~16.[5]Paarlberg,Robert L.,“Rice Bowls and Dust Bowls:Africa,not China,faces a food crisis ”,Foreign Affairs,1996,75(3):127~132.

[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7]黄季焜斯.罗泽尔:《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

[8]徐滇庆李昕:《中国不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9]G.Haufbauer,J.Schott and K.Elliontt,Economic Sabctions

Reconsidered

3rd ,Peterson

Institute ,

Washington D.C ,Sept.2007.

[10]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11]Winters L.A.,“Digging for Victory:Agricultural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e World Economy,1990,Vol.13:170~191.

[12]Gilmore,R.,A poor harvest ———

The Clash of policies and interests in the grain trade,Longman ,New York ,1982.

[13]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1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15]中国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第125期,第50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