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 ethnic culture

主要内容简介: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材:

施惟达,段炳昌编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1、黄光成著,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科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2、杨志明等著,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3、和少英等编著,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05月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 ethnic culture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课时】54学时【学分】 3学分

【所属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修订日期】2011年9月30日

【教学对象】大四学生【修/制订人】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教学目标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影象资料欣赏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云南民族文化现象、解决云南民族文化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项目竞赛和课程小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点

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结构、类型、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云南民族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认识和掌握云南民族文化、客体文化及中介体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认识和掌握云南民族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史等有关内容;了解和掌握云南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时间安排】

章节教学内容课型课时备注

1 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与生境理论3多媒体

2 云南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理论3多媒体

3 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理论6多媒体

4 云南民族的艺术文化理论6多媒体

5 云南民族的宗教文化理论6多媒体

6 云南民族的习俗文化理论6多媒体

7 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理论6多媒体

8 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理论6多媒体

9 云南民族的手工艺文化理论6多媒体

10 云南民族的建筑文化理论6多媒体

课时总计54

【教学内容】

第一章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与生境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生境的分析

2、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文化生境的分析;

2、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化与民族文化

第二节云南民族文化及其个性特征

第三节云南民族文化的生境

第四节云南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四、课堂讨论选题

1、云南民族生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案例分析:傣族和白族的生境

3、案例分析:彝族的文化特征

五、课外作业选题

云南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形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案例分析:撒你人的分布

第二章云南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云南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发展

2、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

2、云南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发展。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新石器时期

第二节青铜时期

第三节汉晋时期

第四节南诏大理时期

第五节元明清时期至近代

第六节云南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

四、课堂讨论选题

云南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的特征

南诏时期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五、课外作业选题

云南民族文化最复杂多元的历史时期?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和少英等编著,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05

第三章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掌握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的涵义

2、了解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

2、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的涵义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字

第三节云南民族的神话与史诗

第四节云南民族的传说和故事

第五节云南民族叙事长诗

第六节云南民族的歌谣和谚语

四、课堂讨论选题

案例讨论:

1、云南主要民族的歌谣和谚语精选

2、云南民族的传说和故事精选

五、课外作业选题

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谣和谚语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案例分析:

1、傣族歌谣赏析

2、大理白族神话与史诗精选

第四章云南民族的艺术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理解云南民族的艺术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2、了解各类型民族文化的特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舞蹈

2、云南民族音乐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云南民族音乐

第三节云南民族舞蹈

第四节云南民族绘画

第五节云南民族雕塑

四、课堂讨论选题

云南各主体民族独特的舞蹈类型是什么?

五、课外作业选题

“云南印象”的火热现象分析。

第五章云南民族的宗教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云南宗教文化与艺术的特点

2、掌握云南主要宗教文化与艺术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主要宗教文化与艺术的形成

2、云南宗教文化与艺术的特点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原始宗教

第三节人为宗教

第四节宗教文化与艺术

四、课堂讨论选题

1、云南南传佛教的分布分析?

2、云南的原始宗教有哪些?

五、课外作业选题

1、如何理解人为宗教?

2、云南宗教对云南文化的影响?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1、云南的原始宗教概述

2、云南大理白族宗教研究

第六章云南民族的习俗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明确习俗文化的社会意义

2、了解云南民族的习俗文化特征

5、掌握云南各种习俗文化的禁忌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的习俗文化特征

2、云南各种习俗文化的禁忌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生产习俗文化

第三节饮食习俗文化

第四节人生礼仪习俗文化

四、课堂讨论选题

云南各种习俗文化的禁忌特点是什么?

五、课外作业选题

1、何谓生产习俗文化?

2、楚雄彝族的饮食习俗文化有哪些?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1、云南的饮食文化概述

2、独特的“云南菜”

第七章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类型

2、掌握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意义

2、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类型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类型

第三节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意义

四、课堂讨论选题

1、火把节的文化意义?

2、泼水节的文化符号。

五、课外作业选题

论述任意一个民族的节庆文化意义?

第八章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理解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多重意蕴

2、了解主要支系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多重意蕴

2、主要支系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氐羌族系服饰特征

第三节百越族系服饰特征

第四节百濮族系服饰特征

第五节苗瑶族系服饰特征

第六节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多重意蕴

四、课堂讨论选题

举例说明家乡或者本民族的服饰文化意蕴

五、课外作业选题

1、苗瑶族系服饰特征是什么?

2、百越族系服饰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第九章云南民族的手工艺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理解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2、了解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的特点

2、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陶石工艺

第三节铜银锡工艺

第四节木竹工艺

第五节纺织工艺

第六节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四、课堂讨论选题

例举某一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五、课外作业选题

1、民族手工艺的独特文化意义?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条件?

第十章云南民族的建筑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理解云南建筑文化的意蕴

2、了解各民族的建筑文化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建筑文化的意蕴

2、各民族的建筑文化特点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云南建筑文化的意蕴

第二节云南民族的民居建筑

第三节云南民族的宗教建筑

四、课堂讨论选题

大理白族建筑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五、课外作业选题

1、百越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形成原因分析?

2、藏族的建筑成因?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案例分析1 “干栏式”建筑

案例分析2 云南“一颗印”建筑

【成绩考核方式】

一、成绩评定总则

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 + 结课考试成绩

二、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讨论、课外作业等,占30%;结课考试成绩,占70%

三、期末考核评定

1、考核时间:期末第十九周

2、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3、考核评定:平时成绩、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70%)的综合考核

【使用教材】

施惟达,段炳昌编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参考教材】

1、黄光成著,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科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2、杨志明等著,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3、和少英等编著,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05月

【有关说明(教学建议)】

1、能结合专业综合实践来加深对本门课程内容的了解。

2、教师多采用案例、探究式的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会自觉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3、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的手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顺民族文化

安顺民族文化 工艺 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已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以其蕴含的民族意识、图腾崇拜、历史文化意韵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族民间工艺。 屯堡花灯: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贵州西路花灯的代表。此外还有安顺苗族服饰、安顺布依族服饰、安顺木雕艺术、安顺石雕艺术、歪寨藤甲胄等。 安顺曲艺 屯堡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古老民间戏曲。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跳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有形载体之一,有历史学、文化学、戏剧学、民俗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屯堡山歌: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屯堡人喜爱的民间艺术之一。屯堡山歌多以七言为句,四句成调。用词遣句宽泛自由,见物抒情,见事生意,善用比兴夸张手法,类型有四句歌、盘歌、疙瘩歌、飘带歌等。 安顺民俗 跳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安顺苗族跳花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月八:是苗、布依、仡佬、侗、彝、土家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六月六:农历六月六日是布依族传统节日,有的称之过小年,布依族六月六节庆活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吃新节:是仡佬族、苗族和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仡佬族吃新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抬亭子:又叫抬汪公、迎神、迎菩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端午游百病:端午节是全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安顺除吃粽子,佩香囊,家家户户洒扫庭除,挂菖蒲、艾条于门首外,游百病是具有代表性的又一民俗活动。 开斋节: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按回族习俗实行斋戒。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开斋节。 夜郎竹王崇拜:在安顺市镇宁、紫云、西秀区三县(区)交界处,居住一支神秘的苗族,有独特的头饰、服饰,至今老百姓家里都还供奉着夜郎竹王的偶像。竹王崇拜所沉淀的文化现象,已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放河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传统中元节,安顺俗称“七月半”,是祭奠祖先和已故亲人的节日。 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遗迹遍布安顺市境,原因源于历史上蜀汉时期闻名于世的诸葛武侯南征史事。后主建兴元年(223)夏,牂牁太守朱裦反。“闻孟获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纵使还复战,七纵七擒”、“获等心服,击牂牁余寇于漏江之南,又去之于磐东、皆克之,南土平定。”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事。 关岭即关索岭的简称,是全国唯一用三国历史人物命名的县。至今,关岭布依族人家供奉的神像仍是关羽大帝。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的“红崖天书”,亦有研究者考为“诸葛武侯碑”。屯堡文化 屯堡(bǔ)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安顺府志——风俗志》《叶氏家谱》有详细记载。屯堡是明代耕战经济在贵州安顺的历史遗存,它所演绎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4、综合应用:民俗旅游分类及其对发展旅游的意义 第二章服饰民俗旅游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服饰的构成。 2. 掌握形成服饰民俗差异的因素。 3. 熟悉各朝代代表民俗服饰。 4. 学会从旅游地理的角度论述某些民族服饰特色以及服饰民俗的旅游价值。 二、课程内容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2、从文化角度来看(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彝族以虎为图腾,他们将虎的形象放到了服饰上.如武定、牟定、南华等县的虎头鞋、帽、肚兜。彝族并非凡是虎都视为图腾,而是以黑虎为图腾,于是服饰的颜色也以黑为贵。(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红河、武定、禄劝以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戴鸡冠帽(3)、狗崇拜与民族服饰苗族和瑶族服饰苗族、瑶族关于狗的传说最多服饰无论男女均在领边、袖口、裤沿上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样,上衣则特意煎成前短后长;妇女将发结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臀部掉下一截以似狗尾。德昂筒裙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个别地区的德昂妇女还以藤篾制的“腰箍”缠腰为饰,多者缠到二三十圈,颇为别致。德昂族男女都爱戴头帕,并以绒球为饰。二、民族建筑1、竹楼干栏式建筑,日本学者称为:高床式2、木楞房称为:井干式 3、土掌房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容易建造、容易维修 4、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 5、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第五节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与命名方式人名是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具体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与该民族的社会性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姓氏特色:1 、大多数的民族无姓氏,如藏族就以其房名作为姓氏的代称。 2 、有的民族的姓氏是后来“钦赐”的,如纳西族据说原来没有姓,丽江贵族“钦赐以木姓”,从此,官姓木,民姓和。 3 、有的民族直接采用汉姓,如回族等民族就是直接采用汉姓,但仍以马、金姓居多。二、名字连名制:1 、正推顺连法: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冠在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2 、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3 、冠姓连名法。其连法与正推顺连法相同,只是要冠上一个姓。第六节云南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学一、云南民族艺术1 、原始社会的艺术:岩画、文身2、商朝至西汉时期的艺术:青铜器文化艺术3、东汉至隋朝的艺术:碑刻和书法艺术孟孝琚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 米,宽96 厘米,碑文共15 行,每行残存21 字,(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上缺7字),隶书。由于碑文残缺,仅有“丙申”、“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等字样,给确定建碑时间带来困难。学者们考证,各抒己见,聚讼纷纭,主要有西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 年),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永元八年(公元96 年)、永寿二年(公元156

五年级地方课程(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读本)

第一单元黔山秀水贵州在祖国的位臵,懂得“黔山秀水”的含义,看看贵州为什么被叫做山的王国,体会贵州美丽的喀斯特风光和宜人气候的精彩和可爱之处,并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感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贵州在哪儿 2、山的王国教学目标: 了解贵州在全国的位臵,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的西南,北毗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贵州是一个“开门见山”的地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打开窗户,就可以见到巍峨的群山,这些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我们贵州最美丽的风景画。 教学过程: 1、教学贵州在哪儿 贵州在全国的位臵,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的西南,北毗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全省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474.6万。现辖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六盘水市4个地级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3个民族自治州和毕节、铜仁2个地区,88个县(市、区),省会是贵阳市。 2、教学山的王国 贵州是一个“开门见山”的地方,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打开窗户,就可以见到巍峨的群山,这些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我们贵州最美丽的风景画。山中还有无尽的宝藏,是我们贵州人民生存的根。 贵州境内的山脉主要有西北部的乌蒙山、北部的大娄山、东北部的武陵山、中部的苗岭和中西部老王山五大山脉。 韭菜坪是乌蒙山的主峰,海拔2900.3米,它是贵州的最高峰,素有“贵州屋脊”之称。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572米,这里是佛教圣地,有日出、云海、佛光、瀑布“四纸”。 娄山关位于大娄山脉,海拔1444米,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娄山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雷公山是苗岭的主峰,海拔2178.8米,在苗族人民心中是“雷公居住的地方”,是“神”山。 老王山也叫郎山,地处六枝特区,主峰海拔2127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灵动的水 4、神奇的喀斯特地质公园教学目标: 了解贵州境内河流密布,湖泊相连,长10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980多条。贵州的山,总是和绿水相伴;贵州的水,总是和青山相依。山是水之家,水是山之魂。贵州的许多喀斯特地质景观不仅是国宝,在地球上也时无价之宝。教学过程: 1、教学灵动的水 贵州境内河流密布,湖泊相连,长10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980多条。贵州的山,总是和绿水相伴;贵州的水,总是和青山相依。山是水之家,水是山之魂。光是梵净山就有“九十九溪”之说呢。人工湖和天然湖交相辉映,大大小小就有1000多个。地下涌泉数不胜数。瀑布各式各样,有“千瀑之省”的美称。它们相互映衬,使贵州成为美丽的公园之省,吸引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运用一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社会大的方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一个旅客的角度思考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从旅游行业自身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用为主,知识以适用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生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数据、图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突出应用性特点,力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具体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第二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与鄂伦春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蒙古族的民居、饮食、服饰和岁时节日等民俗事象,并能理解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掌握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旅游的特色和旅游价值,同时培养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情趣,提高旅游的品味。 第三章了解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朝鲜族和满族的民俗常识。了解朝鲜族、满族的概况,掌握朝鲜族与满族的居住、饮食、服饰、人生礼仪等民俗。 第四章了解我国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畲族和高山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并能理解民族服饰中所寄予的图腾崇拜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侗族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 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 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特点

那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怎样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民族民间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的,是贵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所以我们说贵州民间文化,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实际上这也是贵州民间文化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保护价值的部份;当然,同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内容,在民族民间文化中也有集中的体现。可以说,贵州各民族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习俗风情、传统节日及宗教信仰等等,其中不但有古文化尤其是夜郎文化的若干遗存;有贵州本土文化与周边文化如巴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等交融的遗迹:有明清之际“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大规模进行汉族移民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更有苗、布依、彝、侗、仡佬、水、瑶、土家等民族历时久远、个性独特的民族文化……多种文化类型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相处,共生共荣,不少村寨甚至有两个以上的民族杂居,交往密切,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范式。这同贵州自古即为边鄙之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同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羁縻政策有关,也与各民族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有关。这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下述特点: 其一是多元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多元共生,丰富多彩,文化生态的保存较好。由于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都是边缘的边缘,即双重边缘,历史上中央政治权力常鞭长莫及,控制较小,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遂有了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可能,具有相对自由的色彩及其自在的原始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许多物质性文化内容,以及非物质性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文化精神,成为贵州各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其二是二重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是在喀斯特山地上生长、发育起来的文化,因为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艰难,贵州人凡做一事,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大的代价,遂养成了夜郎人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坚韧诚朴的性格特点。又因为地处僻远,环境闭塞,致使贵州各族人民一方面渴望了解外间情形,另一方面,作为弱势文化群体,对外来文化又不免高度警惕,有拒斥心理。这就造成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心理中既开放又封闭的二重性。因为开放,贵州人一般不排外,可兼容,历来能与各种外来文化和平共处,对先进文化有向往、渴慕之心,自古便有好学、兴教的传统。因为封闭,则容易产生盲目的自大情绪;而在面对强势文化时,又容易转化为自卑。因自卑而盲从,对外来文化缺少择取,容易导致民族民间文化的流失。 其三是道德性。贵州民族民间历来以习惯法约束个人行为,但最主要的则是通过文化承传的方式,实行传统道德的影响与教化。道德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起到法律强制与经济手段所起不到的教育、示范作用,所以在贵州民族民间,无论政治权力如何更替,历史风云怎样变幻,他们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想诸如惩恶扬善、敬老爱幼、互助互爱、扶危济困、崇尚勤俭、反对好吃懒做、偷盗行为等等大部份都能通过习俗或口述史保存下来,并给后世以影响,一方面维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显示出传统道德伦理在社会发展中不断适应、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生命活力。 其四是自娱性。贵州每一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赫章汉墓出土的铜摇钱树残片上,有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030911014 张颖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中国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云南民族文化,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历史来看,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从人文地理来看,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点,构成了云南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观。

下面,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书本上的知识和上课所学的内容,粗浅的谈谈我所认识的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 由此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 包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 以其独特、生动、多样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 30年来, 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步伐, 云南的民族文化建设也一步步向纵深方向发展。自 1996年云南省六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以来, 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从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 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 才能尽早实现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 一、历史:30年来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一定的文化形态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生长出一定的、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形态。改革开放 30年来, 我国的文化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世纪 90年代初。 1978年 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呼唤社会文化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也由高度集中的、有计划发展国有文化的模式向文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调整艺术部门和艺术团体的布局, 以及“ 双轨制” 的改革方式, 使文化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认同, 标志是 1989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 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1](P23 第二阶段:上世纪 90年代—— —本世纪初。 1992年, 党的十四大召开, 促进了文化体制的改革。继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之后, 2000年 10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在当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产业的思路。

现代礼仪教学大纲

现代礼仪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现代礼仪》 二、课程类别:本课程是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 三、总学时:40课时 四、课程性质与任务 《现代礼仪》是介绍社交礼仪以及财会与饭店服务等专业礼仪知识的一门基础应用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要求师生按照课堂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 理解、掌握基本礼仪知识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礼仪在个人发展和今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使学生能够成为懂礼貌、守规矩、善于沟通与协调的有用之才。 五、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礼仪》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社交及旅游服务礼仪的基本概念、常识、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规范,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提高服务艺术,增强 沟通技巧,提高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绪论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礼仪的本质 第二节礼仪文化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礼仪的功能和原则 (二)教学要求 了解礼仪文化的历史演变,掌握礼仪的本质、功能、原则。 二、礼仪修养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礼仪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理解礼仪修养的含义、一般特征,了解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掌握礼仪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三、个人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仪表礼仪 第三节言谈礼仪 第四节仪态礼仪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个人礼仪的涵义、功能、原则,掌握仪表、言谈、仪态的涵义及礼仪规范、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家庭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家庭成员礼仪 第三节家庭交往礼仪 第四节人生礼仪 (二)教学要求 了解家庭礼仪的涵义,掌握家庭成员、家庭交往及人生礼仪规范。 、、社交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517657166.html,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者:张梦倩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对像云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措施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因为多个民族居住在一起会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的特色。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在逝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古老的成分,也有现代的成分。其中优秀的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多层次 在云南不同的区域,文化也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的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一般都是在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等。但是在科技的影响下,完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象是十分少的,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人们的文化是半汉化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穿着汉族的服饰,也会讲汉语。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是最常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从服饰、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被汉化了。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区分可以根据他们汉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2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口承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点,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更加深程度的进行发掘、整理等。我国在云南实行了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同时它也面临着被现代文化冲击的威胁。比如说旅游可以帮助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使得当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同时旅游也可能会使得该区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破坏而使得该地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贵州省地域文化详解

地域文化 一、填空题 1.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 2.5%的面积为( 山地)和(丘陵)。 2.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3.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有八大水系。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4.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39.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5.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贵州煤炭资源基础储量达14 6.76亿吨,居全国第(4)位。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六盘水)和(毕节)。 6.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洲),乌江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7.贵州省20010年末总人口为(4036.75)万人,人口密度为(229.1)人/平方千米。 8.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9.目前铜仁地区管辖的4个自治县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毕节地区管辖的1个自治县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10.贵州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沼气)生产为关键,通过(生态)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一种循环农业。 11.解放后贵州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体系,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12.贵州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自然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成为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 13.战国时期,贵州已形成包括青铜、陶瓷在内的独特(“夜郎文化”)。 14.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15.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的、(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贵州。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贵州的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C)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铜仁 2.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D) A、红水河 B、乌江 C、北盘江 D、赤水河 3.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面积最大的是:(A) A、黄壤 B、石灰土 C、紫色土 D、水稻土 4.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B)位。 A、5 B、6 C、7 D、8 5.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D)。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3.课程编码:081031 4.学时:共60学时 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二)课程性质 《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