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教师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让教师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让教师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让教师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让教师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让教师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益阳师范附小胡红波

陶行知总结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现,有的老师教了几年书就厌倦了,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位老师不好学,不求进取,教学没有新意,变成了枯燥的重复劳动,当然就会越教越厌倦。相反,如果当老师的人能够锐意求进,必然“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他恳切地告诫教师们:“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如何坚持学习并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一、向书本学习

在苏霍母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前来听课的领导、同行有很多,听课的教师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当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一位听课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

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老师这样的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1. 常读经典

经典的学术著作,会给自己的教学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女孩摘玫瑰花”的故事,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刻深入到学生中去,透过学生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陪着调皮小男生一起把手绑起来”的故事,让我了解,教育学生的方法有时要讲道理,有时要做榜样,必要时要做一些恰如其分的、让学生理解的“爱”的惩罚。多年来,我坚持阅读大教育家的经典专著,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作针对性的思考,这样的阅读和思考,给我增添许多教育的智慧。我班有个叫涂嘉络的孩子,刚上学时,上课心思比较野,动作又不是很快,经常在课堂上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针对他的特点,我要求他每天课间操必须送当天

练习和作业给我看,未完成或拖长时间完成都要接受多做两道题的惩罚,开始的时候,孩子不理解,每次问他喜不喜欢胡老师,他都会说不喜欢。我能理解他,一个不到7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年纪,被老师逼着完成学习任务,肯定会不喜欢。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每次发现他的丁点进步,如字写得比上次漂亮,正确率有提高,速度加快等等,我都在班上进行大肆表扬,进入二年级后,这个孩子已经养成了下课后随我进办公室的习惯,而且现在所有课堂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都做得又快又好。有了成功的感觉,对老师也就越来越喜欢了。

2.多读杂志

与同伴合作,每人订一本内涵较为丰富的杂志,如《中小学数学》、《湖南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交换阅读,并一起交流读后心得,可以及时了解当前教育、教学的新动态。《中小学数学》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教师有疑惑的热点问题,有非常详细的分析与处理意见,其中“数学教育”“教材研究”“备课思路”“课本习题研究”“评价与测试”“教研随笔”等小栏目的内容新颖而又独特,对我们教学的帮助很大。2000年,我校彭老师参加湖南省数学教学比武,统一上课内容《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当时《中小学数学》正在讨论还要不要提乘数、被乘数概念的问题,我建议彭老师大胆采用新方法,用“乘数”来代替“乘数”、“被乘数”的

概念(当时正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把乘法算式中乘数与被乘数都称为乘数),这堂课就以“新”获省一等奖。《湖南教育》我最喜欢读卷首申建春老师写的文章,申老师对于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观摩课参赛课的看法,对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师素质等方面,都有非常独特而又深刻的见解,读他的文章,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涤荡。2009年3月份,我校刘老师上省级参赛课,受到申老师关于数学课堂应承担起数学文化传承的职责这篇文章的启发,我就建议她把“数学文化传承”当做本堂课的特色,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获省一等奖。

3.勤读学科专著

学科专著读起来难懂而且无趣。但站得高,才能看到远,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懂得排列组合的知识,可以把搭配问题教得更透彻;懂得集合的思想,会把重叠问题教得更深刻。所以我们必须强迫自己每年假期抽一些时间阅读一些数学专业方面的著作,以充实提高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水平。

著名特级教师徐长清在上三年级的重叠问题时,让孩子们从简单的游戏开始,到最后说这个内容和孩子们一起长大后是什么样子结束,让听课者觉得眼前一亮。因为一般的小学教师是不会想到要告诉孩子们一个知识点长大后是什么样子的。正因为徐老师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数学专业人士,所以才会有课堂上高瞻远瞩的目光。

二、向他人学习

1.学同伴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学校有很多值得我学习优秀数学教师。走进他们的课堂,曹老师严谨的教学风格,肖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刘老师教学理念的新颖,陈老师课堂中师生关系的融洽,给我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鞭策作用。

向同科老师学到的是“学科智慧”,那么经常向其他科目的老师学习,学到的是“技巧智慧”。我曾看到我校美术老师的教学课件:数字“8”在街市上有着无穷的变幻,在商场变成漂亮的花瓶,在眼镜店变成有趣的太阳镜,在小河里,变成可爱的鱼……然后引导孩子们想想其他数字的变形,画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我将这个思路引入到一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还有一篇与此相关的论文《实践活动课整合的一次尝试》在《湖南教育》发表。我曾看过一个体育老师教前滚翻的案例:他先让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能做到“低下头来望天”,这个小游戏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一来二去,终于发现原来把身体蜷起来,再把头埋在两腿之间,就可以低头望天了——这么一来,前滚翻一连串较难的准备动作就已经完成了。这种让学习变得好玩的教学智慧,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思想行为。每上一个新内容,我都要先思考,这个内容可以让学生从“做”中体验吗?可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吗?尽可能的使每一个教学环节变得轻松、活泼,让学生乐于接受。2008年我给六年

级学生上“因数和倍数”的综合练习课,我就设计了让孩子们找自己年龄与老师年龄的缘份这一环节,学生们兴趣盎然,11岁的孩子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因数,12岁的孩子与老师年龄有最大公因数4,13岁的孩子与老师年龄是互质数等,每个孩子都与老师有缘。“缘份”二字让一连串难懂易混的概念变得亲切易懂。

2. 学名师

经常阅读一些名师的教学案例,到网上看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到现场去感受名师的教学风采,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今年下半年,我校李老师上了一堂市级参赛课,课题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我们设计了拓展练习“蚂蚁搬家”:一个正方体盒子,蚂蚁将家从一个面左下角顶点搬到相邻另一个面右上角的顶点,有四条路线,请孩子们选择最近的路线。当时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希望孩子们能展开这个正方体盒子,看到不同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找到最近路线,让孩子们感受立体与平面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当在授课现场出现第一个孩子找到解题方法的时候,这个习题设计获得满堂喝彩,我们也自鸣得意好久。后来我到长沙听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讲这个内容的习题设计:三角形的一条边长是12cm,其余两条边的和是14cm,这两条边分别是()和()厘米。这道题答案是开放的,有2和12,3和11,4和10 等6组11个

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学生见过吗?画出来好看吗?(老师在电脑里画出了11个三角形,并把顶点连起来。)孩子们见过吗?像什么?(像中国大剧院)然后老师展示了中国大剧院的正面照和半空照。不仅体现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而且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帮助,数学真的有用。我们的设计想的、教的都是纯数学的东西,刘老师的设计除了数学,还把孩子们的目光带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间的差距是很值得深思的。向大师学习,会让我们把教育的目光放得更宽、更广。

3.学学生

平时在课堂上做个有心人,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精彩之点,失败之处,都要及时记录下来进行自我反思,与同伴讨论交流,然后进行总结,以待今后提高。2008年,我教六年级数学,在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这一课中,教材呈现了这样一组信息:学生的近视率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去年年底的统计,我市的学生近视情况如下:小学生18%,初中生49%,高中生64.2%。读完这组信息后,坐在前排的一个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哇,初中生近视率比小学生高了好多!”受此启示,后来我布置了这样一道小组合作作业: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了解初中生近视率比小学生高出许多的原因。一个星期以后孩子们交上了六份非常令人欣喜的作业,我以此为例,写的论文《有韵味的小尾巴》也在《湖南教育》发

表。这也是我向学生学习尝到的甜头之一。

我们坚持这种立体的学习模式,坚持边学习、边思考、边应,就会品尝到学习使自己积极向上的滋味,真正进入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即在学习中不断地创新、进步,充实生活、丰富人生、成就事业。那么,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和谐,我们也就成了快乐的学习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