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溶环境在中国的发展

岩溶环境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岩溶学研究进展

自7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岩溶学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引入了地球系统科学;二是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岩溶。我国大陆岩溶不但面积辽阔,而且碳酸盐岩古老坚硬,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升以及未受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破坏,因而保留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信息量很大。我国季风区水热配套(夏湿冬干),岩溶作用的季节和地区反差明显,极有利于进行岩溶作用与大气CO2源汇关系的研究。

1962年前苏联学者Д.С.Соколов提出岩溶发育有四个基本条件,即可溶岩、可溶岩能透水、有侵蚀性的水和水是不断运动的,就是这种学术思想的很好概括。它曾被我国岩溶学术界广泛接受。其中“有侵蚀性的水”这个条件,可以被理解为具有大气圈、生物圈的内涵,但并不明确,而且也可以作其它的理解。这样完成的许多有关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成果,常以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如何控制岩溶发育的论述而告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与碳、水、钙循环共存的岩溶作用,如不是紧紧地抓住它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界面上的外部环境,即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就很难说清楚。因此,现今岩溶研究现在正在运动着的碳、水、钙循环的规律和特点及其与岩溶形成的关系,为研究全球变化及预测大规模人类活动引起岩溶地区局部环境变化提供依据。

由我国发起并组织的IGCP-299项“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于1990年开始,1994年结束。共有41个国家200余位国际知名岩溶学者参加。我国地质矿产部及有关单位对此项目很重视,先后有

地质矿产部设立“八五”重要基础项目“中国岩溶的形成与环境变化的预测研究”,国家基金委设立面上项目“中国典型地区岩溶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国地质科学院也设立了相应的院控项目配套资助。IGCP-299的顺利实施,为我国岩溶工作者从全球视野研究中国岩溶提供了条件,也为各国同行提供了对全球不同地质、气候、水文、生态条件下发育的岩溶进行深入对比的机会,揭示了岩溶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推动了现代岩溶学的形成。

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1995~1999年)的实施,则显示现代岩溶学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两个科学目标:一是评价岩溶作用(含表层及深部岩溶作用)对大气CO2源汇的影响,二是从岩溶沉积物提取高分辨率的古环境变化信息,着重于那些缺乏其它古环境变化替代指标的地区。这个项目的实施,标志着现代岩溶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90年代初,贵州乌江渡水电站在运行仅数年后即在廊道中出现大量钙华,为解决其是否与防渗帷幕老化有关,及防治对策,运用岩溶动力学理论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了钙华的来源和成因,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近年来的观测试验还获得了许多新发现,如石山地区岩溶动力系统运行规律与元素迁移,以及一些名特优产品,如金银花、苦丁茶的分布,引种,繁衍,退化的关系;碳酸盐地区对环境酸化的缓解作用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峰丛山区岩溶洼地中大气CO2浓度的倍增现象;地衣、藻类在碳酸盐岩表面繁衍的水文效应及对植被演替的影响;以及生物酶对岩溶动力系统运行的催化作用等。

2000年初,由中国提出的新的国际对比计划IGCP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在巴黎获得批准于2000~2004年间实施。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又以重点项目给予支持。国土资源部也以一个重点项目支持。它标志现代岩溶学与生态科学的结合登上了国际舞台。这种结合为中国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有的已发展成有应用前景的新技术。

我国岩溶分布面积广,受特殊的地质环境影响,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存在干旱缺水、洪涝和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频发、地下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石漠化治理形势仍然严峻等问题。2015年3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目标和措施。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有关措施,足见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创新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驱动岩溶科学发展,加快研究和解决岩溶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

未来的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①岩溶关键带,指地表岩石-土壤-生物-水-大气相互作用带,即树冠至含水层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带。我国岩溶含水层厚度大,关键带厚度也大,与世界上其他岩溶地区存在很大差异,应当发挥中

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为岩溶关键带研究做出贡献,这也是落实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学中应用的关键。

②应对全球变化,多年来全球温度上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岩溶学研究应当在应对全球变化中有所作为。要对三大问题进行解决,首先是“认识”,认识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影响因素及机理;其次是“缓解”,在于CO2的减排与回收。岩溶作用如何回收大气二氧化碳?人类能否干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循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此类问题的研究;最后是“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灾害问题如何应对进行研究。

③古岩溶和深部岩溶的研究,2014年10月在桂林举办的“岩溶生态系统与地质微生物”国际培训班中,有学者提出了深部微生物的作用能促进矿物形成,也能分解矿物。地层深部是否存在还原细菌作用下石膏转化为硫酸盐,硫酸盐进而被氧化形成碳酸盐的可能?此为假说,需要加强研究予以证实。

④石漠化治理的新问题的研究,2006—2015年,我国推行了石漠化治理典型示范研究,开展了第一期石漠化治理示范工程。目前国家正开始推进石漠化治理的第二期工程,要求总结第一期工程中的有效经验和分析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⑤岩溶遗产地申请,岩溶遗产地的申请成功,不仅丰富了我国岩溶自然遗产名录,也为保护岩溶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下一步的申遗工作中,仍依照此前申请思路申请第三批岩溶世界自然遗

产地的可能性很小,应从更重要的角度———例如从南北方岩溶分界线来考虑申遗问题。

⑥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水文地质工作与国际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国际上已将大数据、信息化、模型化技术很好地运用在水文地质工作中,更注重水文地质预测方面的工作,能更好地满足国家需求。我国水文地质工作仍停留在描述过去和现状的阶段,这种方式远不能满足国家对于资源管理和环境问题的预报、预测需要。我们应当将大数据、信息化、北斗卫星数据传输等技术应用到岩溶水文地质工作中,做好灾害预测防范、资源规划利用等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