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版人口调查报告

最新版人口调查报告

最新版人口调查报告
最新版人口调查报告

最新版人口调查报告

xx年是实施“xx”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年,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科学分析和判断我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创新工作思路,促进整体工作上水平,根据统计、调查等资料,对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作情况分析如下: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截止到今年X月末,全县常住人口为205,XXX人,出生婴儿XXX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XX.X%(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

3.01‰,自然增长率为0.54‰。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

见下表:

年度总人口

(人)出生

(人)出生率

(‰)死亡

(人)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符合政策生育(%)

xx年222,7851,8378.248193.674.692.8

xx年217,7961,8098.27773.54.5191.2

xx年207,9041,9329.077683.615.46793.89

二是《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领证率逐年上升。自xx年起我们在全省以“直通车”方式发放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后,群

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调动了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

极性。

见下表:

年度现有一孩数(人)领证人数(人)领证率(%)农村领证率(%)

xx年36,08424,15466.94100

xx年35,543244,43368.7100

xx年34,81123,09366.3100

三是社会抚养费征收金额逐年递增。我们在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信访案件查处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六个不准”规定,杜绝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不作为”和“滥作为”的

现象,倡导人性化执法、正确执法、文明执法,使社会抚养费征

收金额逐年呈上升趋势。在xx年,全县征收社会抚养费XX.X万元;xx年征收社会抚养费XX.X万元;xx年,全县共征收社会抚

养费XX.X万元。违法生育现象明显好转,也为提高全县的符合政

策生育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信息化建设得到提高。我们投入XX.X万元,更新了4个

乡镇微机。在建立新户卡阶段,先后四次培训了乡级统计员和微

机员;组织各乡镇统计员、微机员在富林乡进行了户卡模拟填写,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动乡、村干部XXX人,利用近1个月时间,入户核采集基本信息。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认

真填写新家庭户卡,及时更户卡数据。为保证质量,由计生局业

务副局长带队,深入8个乡镇抽查户卡填写情况,共抽查XXX个行政村的4,XXX户,发现误差限期整改,保证了家庭户卡档案填写

规范、准确、信息变更及时。在新wis系统数据录入阶段,及时

升级新wis系统,对录入进度慢的乡镇,我们采取多人多机录入。在数据审核校验阶段,发现有漏项的或逻辑不符的,及时更改,

按时完成了全县新wis系统数据的录入、审核和校验工作,由于

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在后期打包上传数据时,全县8各乡镇

一次成功。及时把数据上传到省人口计生委规统处,保证了新wis 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针对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实

际情况,计生部门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培训日程表。从去年X 月下旬起,每月集中培训技术服务人员1次,每次2天,每次集中培训。为严肃纪律,端正学习态度,集中培训时,实行点名制,

事假的一次扣\d{2,3}元,迟到早退的一次扣\d{2,3}元。全县的

技术服务人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唯恐落后。科技

大练兵活动历时六个月,投入近2万多元,采取多媒体直观教学

和专家面对面辅导的方式,集中培训6期,累计12天,进行业务

考试6次。X月X日,全县XXX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全部参加了全市的科技大练兵技术大比武考试。取得综合排名第四名的成绩,通过这次科技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活动,即培养了全县计划生

育技术服务人员的团队精神,又提高了她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六是优质服务得到有效开展。在深化优质服务上,计生部门

改变过去开展“三查一治”服务时间长、参检率低的做法,从X

月X日至X月末,集中利用35天时间,由各乡镇服务站负责,以村、屯为单位,统一出车126台次,接送育龄妇女到乡服务站接

受“三查一治”生殖保健服务,现场宣传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技术力量不足的乡镇服务站,由县服务站协助,摸清了年初

的孕情、环情、病情,及时落实补救措施,准备在挂锄期间,又

组成医疗小分队,入村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截止到X月末,共普

查10,XXX人,普查率为XX.X%,患病率为XX.X%,治疗率为XX.X%,患病人群得到及时

救治。

七是服务环境得到改善。今年我们把服务站形象建设作为提

高乡镇服务站服务能力的重点,按照服务站形象规标准,扩建县

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按照设计图纸,准备新建了浓河镇计划生育中

心服务站和富林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凤山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祥顺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有望在X月份投入使用。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县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较好的

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农村奖励

扶助制度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工作成效显著。严格实行

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的“四权分离”管理

运行机制,认真做好奖励扶助对象的调查摸底、资格确认和上报

工作。目前为止,对xx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对象进

行见面、资格审查、三级公示,审批XXX个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

庭奖励扶助对象,县民政局、县残联积极配合,经过层层审查和

三级公示,共确认XXX个特扶对象,以全部足额兑现。xx年的

奖扶.特扶对象正在申报审查中。各项奖励政策的落实,调动了群

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

作稳步推进。公安、卫生等部门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的通告》,联合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确保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农委、扶贫办.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利用春蕾助学计划、阳光女孩计划、青春风采计划等载体,“计划生育“三新”活动”,开展主动争

取政策和资金,解决资金XX.X万元,资助XXX个贫困计划生育女

孩家庭.XXX个计生家庭脱贫,并发挥XXX个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用利益导向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女孩成

长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奖励

优先优惠扶持政策,切实维护了女孩的合法权益。三是基层基础

建设工作进一步夯实。近三年,每年的三月份。县、乡、村三级

联动,重点对新婚、哺乳、生育旺盛期和流动人口家庭进行走访,

大力宣传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摸清新婚情况、现孕情况、计划外出生情况和流入流出情况。计生局成立督察组,局长带队,不定期抽查各乡镇深入基层走访服务活动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仅三月末今年我们共抽查了8个乡镇的XXX个行政村、XXX个自然屯,夯实了人口统计数据。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是早、非婚现象仍然存在。**县是农业县,农村人口占XX%以上,养儿防老等传统的生育观念仍根深蒂固,早非婚现象仍然存在。见下表:

年度女性初婚(人)19周岁以下(人)23周岁以上(人)早非婚率(%)

xx975182301.8

xx851231793.8

xx732141851.9

由于取消了计划生育管理费,我们对早婚人员的计划外怀孕缺乏相应的处罚手段,单纯的宣传教育很难奏效,给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是计划外二、多孩生育现象有所抬头。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但是,人们需要一个男孩及“儿女双全”的愿望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考虑到老有所养,所以不符合生育政策的夫妇,也要再生育;再婚家庭为求家庭稳定和日后生活保障,也要再生育。这是二

孩、多孩计划外生育增多的主要原因。xx──xx年,计划外二、多孩生育有所抬头。

见下表

年度计划外出生人数

(人)计划外

二孩

(人)计划外

多孩

(人)计划外

生育率

(%)

xx11176356.0

xx9166255.0

xx11978416.1

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差距很大,而且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工作难度加大。如果计划生育工作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违法生育现象的反弹,影响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三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老化。由于我县计划生育干部队伍超常规的稳定,缺少技术服务人员.加之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慢,很难满足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保健服务需求等等。

这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稳定低生育水平这

个中心工作,以推进综合改革,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加大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力度,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整

体工作水平,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三)推进综合改革,创新工作机制。

(四)加大执法力度,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五)落实综合治理工作,解决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六)抓好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制约可持续发

展的首要问题,为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流动等问题,提升全市人口计生工作总体水平。自X月份开始,我委成立了6个专题调研组,采取深入基层看资料、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走访育龄群众等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到七县一市四区进行现

场调研。现就围绕“改革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课题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是人口大市,农村人口比重高,流动人口流量大,群众

生育观念落后,人均gdp偏低,人口计生工作位居二、三类县多,发展不平衡。抓计生就是抓增长,抓计生就是抓民生,只有做好

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才是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和

计划生育工作,紧紧抓住“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一目标不动摇,始终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放松,全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水平。去年,全市人口自然

增长率为6.07‰,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为XX.X%,出生人

口性别比为119.06,长效节育手术落实率为XX.X%,全面完成省

政府下达我市的人口控制目标任务,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伴随着人口形势和工作要求的变化,人

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也应随之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目

标管理责任制自1995年推行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和稳定低生育

水平阶段发挥了关键性的“指挥棒”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改革完善,急需建立与新时期新任务相

适应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考核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核心,是推进人口

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和计划生育

工作的考核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很高,我市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

责任制的考核在指标和操作上是比较合理和规范的,但仍有需要

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考核指标不一致,出台晚。目标管理责任制是年初签订责

任书,年中印发考评方案,年末出台评估标准。责任书的指标较

少,考评方案的指标笼统,评估标准多而细。这样,导致年初的

责任书的签订成了一种形式,降低了责任书的严肃性。年未的评

估标准成了“马后炮”。基层在知道考核结果时,才知道评估标准,工作好环已成定局,即使知道一些工作落实不够好,任务完

成不理想,但也来不及补缺补差,达不到指导和推动人口计生工

作的目的。

2、考核指标过高,数据虚。考核指标高,一些工作分类量化

不明显,工作基础好的地方和工作基础差的地方一个样,经济水

平高的地方和经济水平低的地方一个样,忽视影响计划生育工作

的多种因素,效果指标和质量指标设计的高低对一些地方缺乏科

学性论证,是跳起来都摘不到桃子的指标,基层在报表上做文章,错报、瞒报、漏报、虚报的现象较突出。

3、考核次数过多,负担重。对基层而言,每年省市县三级考

核加起来多达六次,还不包括单项检查考核。基层干部迎接检查

考核任务重,整天忙于写材料、整资料、搞报表,许多地方都把

心思放在应付检查考核上,为考核而工作,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

抓工作落实上,基层干部群众对此有怨言。

4、考核项目过多,重点不明。年未考核的指标过细,既有定

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既有加分指标,也有扣分指标,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考核时,时间短,人员少,方法单一,致使实际

考核中调查走访多数停留在表面层次,深入不下去,程序是走下

来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此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基层

弄虚作假。基层在考核时,不管实际工作干没干,不管有关文件

出没出台,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他补什么。二是重点不突出。

在考核的指挥棒下,上级考核什么,下级抓什么;上级考核方案要

求怎么做,下级照着怎么做,实际是在培养因循守旧,循规蹈矩

的工作做法,不利于探索适合自己本地特点、本地实情的工作机制。

5、考核的公认度不高,难服气。考核的导向上有些重视管理

结果,忽视管理过程;重视控制数量,轻视提高素质;重视管理手段,忽视服务手段。基层忽视抓基础工作,抓过程监控,一味地

在迎检的结果上下功夫,考核结果与真实水平有差距。有些考核

指标的内涵不清、资料来源界定模糊,数出多门,难以统一口径,造成认定结果异议,评分结果不服。

6、考核“一票否决”,兑现不一。考核结果是兑现奖惩的直

接依据,考核结果只有通过兑现奖惩才能让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

更深切地体会到不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严重后果和为此付

出的代价,从而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于

至今仍然是天下第一难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进一步强

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奖惩。但由于目标责任制是各级各部门都有责任,是分类分线考核,而奖惩都是以结合成绩为依据,一些地方

在责任追究到人时,则过于强调方方面面客观因素,从轻从缓

“一票否决”。

三、建议与对策

共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一票否决”制度,是党委、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

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推进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改革创新,是当前

人口计生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进一步规范目标管理责任制

的内容,精简责任指标,使重点更突出,要求更清楚,导向更明确。坚持把“稳

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立在以人为本、科学

发展的框架下来实现,引导各地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服

务关怀,更加注重宣传倡导,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更加注重分类

指导,褒奖先进,鼓励后进,推动各县(市)区均衡发展,齐头并进。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新阶段更好的发挥“指挥棒”和“晴雨表”的作用。

1、加快建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指导思想上必须紧

紧围绕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道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

展这一主线,通过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

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问题的自觉重视程度,进一步强化

“一把手”的亲自抓、负总责的计生意识,逐步形成以统筹人口

自身协调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

导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体系。

2、科学合理地设置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指标。

坚持在指标内容设置上遵循简明扼要,突出阶段性重点的原则;坚

持在指标幅度设置上遵循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在考核

组织上遵循简便易行,便民惠民的原则。一要把过多的考核次数

压下来。避免一年内省、市、县多次对同一个乡镇进行考核评估,原则上对一个乡镇的考核评估和检查一年不超过3次。二要把过

多的考核指标压下来。一般性的工作要求不应作为考核指标,考

核指标要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和解决重大问题,不要什么工作都往

考核的箩筐里装,更不要因小失大。三要把过多的考核环节压下来。减少考核层级,降低考核成本。四要把过高的指标压下来。

考核指标要与各地实际相结合。切实遏制基层因应付考核而带来

不必要的造假,把基层的注意力引导到踏踏实实做好基础工作上来。

3、突出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导向性。坚持

重点抓什么就考核什么的原则,增强考核工作的导向性、规范性

和可操作性。一是突出以人为本。考核指标的设置要有利于稳定

低生育水平,有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有利于满足群众的合

理要求、提高群众满意度,有利于改善党群和干群关系,坚决不

下达容易诱发恶性案件或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指标。二是突出统筹

解决人口问题。根据各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际,通过目标管

理责任制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引

导党政领导把注意力放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上来。三是突出求实

创新。鼓励引导基层讲实话、报实数、求实效。合理确定考核指

标值,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不盲目追求高指标,注重

过程指标和源头管理,避免高指标导致的假报表,打造诚信计生。四是突出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注重不同地区的工作水平、工作

基础的差距,针对一、二、三类县的特点,区分农村、城市、流

动人口的情况,合理设定指标内容和指标标准,推进各县(市)区

进位升类争先。

4、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公信力。客观、准确地评价一个地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衡量其在考核

年度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工作进步程度、数据真实程度、群众

满意程度,为党委、政府兑现奖惩提出依据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目

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目的。因此,考核的指标要硬、要客观、要减少争议,不能有太主观的指标。考核评估从方案设计到结果

公布,一定要公开透明,要把公平、公正、公开贯穿考核评估工

作始终。要把人口信息数据库、统计报表数据的真实度作为“一

票否决”的主要依据之一。考核结果兑现应奖罚并重,既要严格

执行“一票否决”、“未位淘汰”,对后进单位不评先评优,对

其责任人不提拔重用、甚至免职。同时,也要坚持“一票优先”,对目标责任制考核名列前茅的单位应重奖,对责任人应提拔或重用。

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工作是一个不断探索

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和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不

断深化、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深入扎实地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推进**市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

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XXX个行政村,总人口X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X.X万人。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

收入5\d{2,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d{2,3}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d{2,3}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XX.X

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XXX人、贫困村数XXX个、辖XXX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d{2,3}元的贫困标准,我县

农村贫困人口XX.X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

21XXX人,贫困村数XXX个、辖XXX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

贫困人口约4XXX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

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

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

全部经济收入的XX%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XX%以上;养

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

收入占全部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

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XX%、45岁以上占XX.X%、18岁以上占XX.X%、16岁以上的XX.X%.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XX.X%、初中学历占XX%、小学学历占XX.X%、文盲XX%。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XXX人、低保7XXX人、救助

10XXX人。xx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XXX户、4XXX人,脱贫XX.X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XXX人;有一定

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

障线的贫困居民2XXX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XXX人,失业人员XXX人,零就业家庭XXX户,分别占贫困人口XX.X%、XX.X%、

XX.X%,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XXX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

收入XX.X%,工资性收入XX.X%。无住房户居民XXX户。享受最低

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xx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

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

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

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XX%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

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

是贫困人口多,整体素质差。贫困人口由于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再加上

大多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外出务工受限,发展产业项目受限,创收门路非常有限。三是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资金投入较少,如今年连片开发的三

个贫困村,每村XXX万元的资金量,XX%用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XX%用于基础设施建设、XX%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础设施建

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资金只有XXX万元,只能用于贫困村最需要

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

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城镇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倒闭,下岗职工增加,并且这一群体大多年龄偏大,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再就业

难度大,无收入来源。二是城区失地农民,从业难,生活无来源。三是部分家庭因灾因病致使家庭负债,生活困难。

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口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

城乡贫困人口扶贫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贫、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

明显成效。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xx-xx年,全县累计投入

扶贫资金3XX.X万元,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XXX个,农村安全饮水9处,集雨窖灌3394眼;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XXX户4XXX人、危房改造XXX户XXX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XXX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协会XXX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3XX.X万元;组织培训转移输出

贫困户剩余劳动力1XXX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这些

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

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由xx年的XX.X万人下降到XX.X万人(按

1\d{2,3}元贫困标准)。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镇居民截

至目前共有xx户,5240口人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城镇人口的XX.X%。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XX.X万元,实现了困

难居民保障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救助工作,临时救助XXX人,发放救助金XX.X万元,大病救助XXX人,

发放救助金XX.X万元。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

业技术、家政培训,组织引导无业居民再就业。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差是我

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决策、安排资金项目时,首先要优先照顾到人的生存

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农

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

电、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加大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实施移民扶贫,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人口居住条件。对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市上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向县城、重点镇、社区集中,而我县重点镇、社区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计划在洛河峡谷地带规划一些社区,把移民搬迁的重点向川道社区辐射。

3、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对贫困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或提供助学贷款,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促使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脱贫问题。

4、创造条件拓宽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渠道。一是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使下岗职工、失业青壮年开创优惠政策进入厂矿企业工作就业。二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组织培训,使无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劳务输出。三是对确无劳动能力的,做好养

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2020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2020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2020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一、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 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 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 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 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农村的人口流 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实行 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年**月**号至20**年**月**号。 2.调查地点:**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实行访问调查、以及 访问一些农民 5.调查内容:对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实行相关调查 二、该村人口流动概况 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20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20 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其中绝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这个情况比2020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绝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 展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近两年来也有很多从 事第三产业的。外出人口以 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 的文化水准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据调查显示,该村下 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几年来, 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给那些经济 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 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 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防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 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升。此外,一些农村 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 都在一定水准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实行 一些粗浅的分析。 三、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不但为促动城乡经济发展和改 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点、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因为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单 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博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绝大部分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增加的非 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但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 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近两年来,绝大部分农民都盖了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通过参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社会实践,使我对人口普查的工 作流程有了一定了解,更重要的是,此次实践,使我更好地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锻炼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水平,培养了对工作认真 细心的态度,并从这次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所以,在本次社会实践 活动中受益匪浅,于是,便通过社会实践报告记下本次社会实习的点 点滴滴。。。 一、通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入居民家中统登户籍情况,了解居住环境,使我深刻感受到了现今农村劳动力所存有的问题,总 结起来就是:文化素质偏低,对科学缺乏准确的理解。 就在入户调查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16日,我去一家中统登户籍 情况,就在填写“实有人口信息采集表” (这张表需本人签名),有位 年龄只有45岁的叔叔居然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这让我一下子之间不知 道该怎么办好,后来恰巧他的儿子回到家中,才帮忙把名字签了。这 样的情况在后来的几天之中也遇到了很多,有的甚至是十几岁的。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农村要又好又快发展,文化水平偏低是个拦 路虎,接受教育的意识淡薄是个绊脚石。搞好适龄儿童入学工作,要 求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是之中的重头戏。在老百姓的闲暇时间定期 播放电影,宣传科学种田知识,组织参观小康村必不可少。增强用科 学来改变收入现状而不是一味的听从老天的安排,天不下雨就旱的没 有收入,天总是下雨就落的没有收入,要改变现状只有培养他们向远看,往外看的意识,并逐步把这种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我想这 也是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型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展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2000— 2020这十年之间全村人口在数量、结构、迁移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 化情况,为上级科学制定全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基础信

人口普查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我国人口普查近十年才开展一次,这次人口普查是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财政投入近八十亿,这次有幸参加了这次人口普查,很高兴学院让我们有此次体验。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自己在社会对社会的调查能力,更增加了自己对社会的了解,学会很多社会技巧。 社会实践时间:2010年11月1日~2010年12月19日 社会实践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昌北街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实践内容:对该地区进行入户人口普查 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详细介绍: 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人口普查 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在市人口普查办召开的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顾兖州介绍,人口普查就是“画地图、查房子、数人头”。画地图就是把北京市行政区域划分8万多块后,把调查员分到各块,分块负责。查房子,就是要 查清8万多块内的所有建筑物。最后一项就是根据房子入户调查。

与以往不太相同的是,今年人口普查之前,将先查清北京280万到300万栋房屋的详细情况,包括房屋的建造年代,建筑结构是钢混、钢架还是砖木的。普查结果将报市住建委,住建委依据这些指标为房屋定级,然后根据相关级别,分批进行抗震加固。 此次人口普查还首次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将居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纳入人口普查,这是各国人口普查的通常做法,也是联合国的建议。增加外籍人口为普查对象,也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有外籍人口居住地区的教育、住房、医疗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 顾兖州介绍,在以往的人口普查中,最难的就是过去一年的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因为,很多出生的婴儿不上户口,很多死亡的人也不销户口。新出生婴儿不上户口的主要原因是二胎、三胎,怕上户口会被罚。统计部门从计生单位获得的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不上户口的新生儿大约有四五千人,但实际的数据可能会达到七八千人。而死亡人口不销户也多与利益相关,有的是为了领取相关的补贴,有的是因为财产没有分清。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入户调查将遇到三大难点。一是高档小区难入户,二是外来人口居住区,三是大机关单位集中区。顾兖州说,市统计局将拟定一份保密协议书,所有调查员人手一份,将与住户居民签订保密协议,对被调查对象的信息严格保密。 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方案 2010年06月24日,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 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 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九年,全国人口仅1.2亿,远未恢复到明朝后期的水平。在完成统一的1759年刚突破2亿,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达到了4.3 亿,随后在清末下降到3.6亿。

中国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

中国2010年地级市人口统计收集于2010年12月31日 城市 总人口(万人) 自然增长率非农业人口百分比 (万人) (‰) 地区市区地区市区地区市区 城市合计110297.04 30400.92 30797.59 17753.31 4.38 4.05 1.北京112 2.30 988.10 780.10 744.10 0.63 0.39 2.天津91 3.98 747.99 535.22 509.59 1.79 2.19 3.河北6291.96 957.93 1290.90 72 4.59 4.46 4.98 石家庄89 5.94 195.00 231.26 163.23 5.04 5.62 唐山700.15 168.82 193.89 127.92 3.10 2.26 秦皇岛268.20 69.97 78.05 52.11 2.50 2.14 邯郸844.33 134.89 154.47 10 6.91 5.25 5.55 邢台661.36 53.49 104.12 46.32 3.65 6.04 保定1062.43 89.06 166.96 63.55 5.46 6.55 张家口448.94 84.38 108.93 68.11 3.53 5.20 承德355.47 43.67 68.46 31.85 5.23 4.60 沧州673.55 46.78 114.71 36.83 4.04 6.95 廊坊381.59 71.87 70.05 2 7.76 4.90 7.28 衡水 4.山西2881.95 822.54 833.69 508.03 5.63 6.39 太原315.31 239.20 209.89 190.65 8.04 7.20 大同287.86 134.99 123.01 99.99 7.67 7.32 阳泉124.83 63.86 57.86 47.77 3.13 5.17 长治316.16 65.34 74.72 44.53 4.00 5.90 晋城210.63 26.45 41.04 1 8.03 4.01 6.31 朔州140.04 56.19 31.46 15.41 6.83 7.68 晋中303.30 52.20 74.76 25.96 3.20 4.78 运城484.90 60.80 74.00 1 9.61 6.24 4.19 忻州293.83 49.60 57.52 16.56 4.56 8.81 临汾405.09 73.91 89.43 29.52 6.62 3.89 5.内蒙古1603.83 523.06 623.01 346.75 5.99 6.89 呼和浩特211.83 108.38 95.92 81.75 7.47 8.53 包头206.16 138.93 127.31 114.65 8.39 7.24 乌海40.59 40.59 34.38 34.38 7.27 7.27

《关于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市的调查报告》

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王桃香 (一)、个人资料 毕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行政管理 学历:专科 据最新的权威统计,广州全市流动人员已接近600万,几乎与户籍人口773.48万人相当。外来人口的增多,城市人口的极大扩容,给广州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隐患。(广州日报7月6日报道)如此,如何管理好、服务好流动人员,让他们融入广州,认同广州,进而建设和谐广州,的确是一个问题。[1] 一、广州市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 (一)外来人口分布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叫外来人口,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叫暂住人口,二者合称流动人口。 在我市,外来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共79万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外来人口共有23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2.15%。外来人口较少的是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三个老城区和从化市,四区(县级市)共有外来人口24万人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5人口。剩下的4区(县级市)外来人口占总数的20.35%。外来人口占了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占全市流动人口的84%。暂住人口规模较小,以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居多,共有暂住人口36万人,占暂住人口总数的57.58%。 流动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共有流动人口283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71.85%。

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流动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海珠区、芳村区、番禺区占半数以上,花都区、增城市再次之,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从化市的比率最低,仅占户籍人口的百分之十几。与常住人口比较,全市40%的人口来自流动人口。[2] (二)流动人口的构成 1.性别构成 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略高,性别比(男性/女性)为1.20。省内男性比例高于省外男性比例。三个旧城区、芳村区、花都区,省外男性相对较多,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增城市、从化市,省内男性相对较多,天河区省内、省外流动人口性比例较均衡。除芳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外,暂住人口中的男性比例更高,说明男性的工作更不稳定。 2.年龄构成 根据年龄分组,外来人口中15—34岁年龄组占人口的74.86%,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为33.66%。说明外来人口的年龄几乎高度集中在15—34岁年龄组,年龄跨度仅为20岁,是一个青春、朝气蓬勃的年龄组。而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则呈正态分布,经济活动年龄从15—54岁,跨度有40岁,两者比较足足相差一倍。 3.文化程度 外来人口以初中为主体,文化程度低的和文化程度高的均少于户籍人口。省外的外来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省内的外来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4.职行业构成 从行业分布来看,外来人口以制造业为主,占51.96%,另有接近半数的外来人口从事一般的商业活动和其它第三产业。省外的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的多,省内的外来人口从事批发一零售贸易、餐饮业居多。[3] (三)流动人口流动模式

2017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报告

2017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下面是中国人才网为您准备的2017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报告一:联合国规定凡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7%以上或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 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从 2000 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 岁及以上人口占 13.26%,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 个百分点,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 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 个百分点。0-14 岁人口占16.60%,比 2000 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 个百分点。然而,90-00 年的十年间,60 岁以上和 65岁以上人口比例分别提升了 1.77 和 1.45 个百分点,0-14 岁区间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了 4.9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少年儿童比重降低速度亦在加快。 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规模大且发展迅速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要更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可以看到,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已大幅上升。从总体上看,我国每百人所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较低,大体徘徊在1-2张之间。这与发达国家5-7张的床位数

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也与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供给远小于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预计到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至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近3亿,到2050年,我国将有4亿老年人,也即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而且按照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从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时间,发展非常迅速。预测到2020年,养老床位需求为729万张,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教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到1999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整个人类社会能在资源保证、环境良性状态下持续、健康发展,而人口老龄化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对我国人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12级工商管理 2012070136 谢金平一、概述 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了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背景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三、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人口现状 1、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 万。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3、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辖区内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在局领导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成立了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为付组长,区政法委(综治办)、组织、宣传、公安等21个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抽调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人员组成,政法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全区流动人口的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流动人口200 人以上的社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由社区主任担任,副主任在流动人口中产生。 (二)维权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全区建立了三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网络,设立了流动人口维权服务中心,并开通了12345维权热线。乡镇(街道)在综治中心设立了维权站,社区由司法部门设立了法律顾问或联络员,公布了姓名和联系电话,极大方便了流动人口的法律维权咨询。中远、欧华等一批规模企业能依法与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劳动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及时调处劳资纠纷,并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措施。全区工伤保险全面覆盖;船东互保全面覆盖下海渔民中的流动人口。船舶、建筑等高风险行业、高纠纷行业设立了保证金制度,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三)民主政治权利得到较好体现。2007年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意见》中明确规定区、乡镇(街道)党代表和区政协委员中,各类先进、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流动人口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各社区根据条件视情建立了流动人口党支部。区总工会强化企业“党工共建”,把流动人口组织到企业工会中来,使流动人口民主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四)子女就学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区委区政府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积极

2019年关于人口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19年关于人口调查报告范文5篇 目前人口问题仍然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那人口调查报告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人口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19年关于人口调查报告范文(一) 根据保定市统计局发布的《保定市XX年人口调查报告》数据,保定市老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1.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9.82%,比XX年增加0.96个百分点,高于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7%)2.82个百分点。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是近年来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在整个社会“未富先老”的经济背景下,如何养老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基于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心理藉慰的需要,社区养老已成为一种重要养老方式。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滞后,使老人们总在期盼中渴望着。 近期,国家统计局保定调查队就我市社区养老问题随机抽取市区内6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了专题调研: 只有48%的老年人对所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感到满意,40%的老年人认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专业。老年人对我市社区养老满意度不高显示出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1、受制因素过多、缺乏专业化是社区养老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一)社区积极性高,但受到场所、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6个社区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例如开展卫生讲座,文娱活动等,但均表示对于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能力远远小于社区老年人需求,社区仅靠自身能力很难开展水平更高、服务更广的养老服务。 (二)缺少专业化服务队伍,老年人精神方面需求难以满足 6个社区中只有两个社区有松散的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且志愿者中40-50岁仅占25%。 由于提供养老服务面临收入低、环境差、风险大等困难,很难组织出一支具有专业医疗、护理、卫生等知识的服务队伍。另外,在调查中有48%的老人感觉急需休闲娱乐活动和心理护理,有28%的老人希望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具有心理护理技能。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到4125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如2005年10月3日,我县南安镇新安村发生一起两名湖南籍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室抢劫杀死二人的特大案件。 (三)结构复杂化。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劳动合同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

关于人口问题的调研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人口问题的调研报告 调查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下面就是为您精心整理的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到您。 关于人口问题的调研报告一 一、岳阳楼区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岳阳楼区人口计生局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优质服务的理念,坚持温馨关怀,帮助育龄群众树立正确生育观,开创出人口计生工作和谐新局面。20xx年至今,岳阳楼区连续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xx年底,岳阳楼区计划生育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全体计生线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上下一心,最终在全市年底计生工作排名中排在第四位。截止20xx年底,楼区总人口数550271、总育龄妇女数122689、流入人口数11499、流出人口数3545、年度出生性别比106.58%。 二、岳阳楼区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基本经验 20xx年x月份以来,楼区计生局开始着手规划今后三年的人口计生工作。20xx年将按照重点工作争先,特色工作创优,整体工作提质的总体思路,立足人性化、温馨化、规范化、亲情化,着力打造和谐计生,真正把计划生育工作办成群众的满意工程,为人口计生事业十 1 / 35

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为争创国优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总结,楼区计生工作的主要经验有: 1.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放松。 自20世纪xx年代以来,由于坚决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基本国策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及经济的发展、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生育观念的逐步转变,岳阳楼区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根据20xx年人口普查数据,岳阳楼区总人口550271人,其中20xx年出生3742人,出生率6.92,无论是出生率,还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保持在较低水平。 2.规范制度建设完善利益导向。 20xx年,楼区计生局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化建设,完善了各项基层计生工作制度,做到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使各项基础工作指标保持先进水平;深化阳光计生,开展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活动,宣传人口计生知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计生宣传;同时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能使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感受到政治上的光荣和经济上的实惠。同时,计生局还在认真兑现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和特别扶助对象以及切实做好免费出生缺陷干预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工作,让每一个符合政策的城镇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都享受到政府的关怀。 3.积极开拓思维提升服务水平。 楼区通过总结经验,体会到要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群众的满意率,必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计划生育列入宪法,并把计划生育列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