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第3节 耳和听觉教案(一)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第3节 耳和听觉教案(一)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第3节 耳和听觉教案(一)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第3节 耳和听觉教案(一) 浙教版

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一)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走过多少崎岖的路,而在于从生活中感悟了多少!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4-6节 专题测试

第二章:第4-6节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2.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 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应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3.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 镜内() A.只有AB下半部分的虚像B.不出现AB的虚像 C.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D.仍有AB完整的虚像 5.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 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 6.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相互垂直放置,点光源在平面镜内成三个像。现让点光源S在水平面内沿圆周顺时针运动,则可以观察到的三个像() A.全做顺时针运动B.全都做逆时针运动 C.一个顺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逆时针运动D.一个逆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顺时针运动 7.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米处,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上半身,他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A.应后退到距镜子2米远处B.应前进到距镜子米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子4米远处D.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不能实现 8.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背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C.迎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 D.无论迎着、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是积水 * 9.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那么() A.β1=β、γ1=γB.β1<β、γ1>γC.β1<β、γ1<γD.β1>β、γ1>γ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科学:1.3《耳和听觉》教案(3)(浙教版七年级下)

1.3耳和听觉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分析 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乐音的三个特性 噪声污染的网络调查,从产生的三个条件进行防止。 教学过程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学生举例………………P11第一段 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1、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课件,模型】 【读图P1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填空中耳,外耳,内耳 【思考】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P12第二段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以上的介绍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学生猜测,一边进行的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来,最后按课件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 3、听觉的损失 (1)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 (2)讨论: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有哪些? 先解释失聪,再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1、患极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 2、巨声式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 3、浅水过深 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3)体验失去听力的感觉 让学生尽可能地罩住双耳,听不到声音,体会失去听力人的痛苦。 4、耳朵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敏感的人就会有很多反应。 P12,说明耳朵是个位听器官。 5、保护耳朵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遇到一些场合或问题时该怎么做,如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耳朵进水时,甚至爬进虫时。洗头挖耳不专业等等 二、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概念: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乐音。 1、音调 音调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 【实验】1、P13图1-18 演示: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 2、P14图1-19 学生:得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赫)(h)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调的高低一般用音阶表示: 【思考题】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h——2000h 蝴蝶飞行时,振翅的频率低于20h,人就听不见…… 【实验】阅读表格:利用音频发生器测人耳收到声音频率范围。 由f=10h开始,慢慢增大频率,开始听到声音,记录f低,继续增大至开始听不到声音,记录f高 (1)超声波 f>20000h: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原因: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建立接收站,探知核爆炸和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因为它们速度小于声速。 2、响度: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精子和卵细胞 (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这些遗 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 2、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 (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 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 6、人的生长时期 (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 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 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男女生殖器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产生卵细胞的标志;遗精是男孩子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 志着。 (3)内脏功能日益完善。脑调节功能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理解、分析

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 第一节 1.蜗牛的结构:眼、口、触角、足、壳。壳具有保护的作用;足是运动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等。蜗牛到处爬行的目的:寻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2.蜗牛的感觉器官: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4.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 (1)、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2)、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 植物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有无脊椎骨 2.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其中哺乳类最高等。 3.鱼类的特征:(1)终身生活在水中;(2)体表被鳞片;(3)用鳃呼吸;(4)用鳍游泳;(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4.两栖类的特征:(1)幼体水生,成体陆生或水生;(2)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3)幼体用尾游泳;(4)成体有两心房一心室,皮肤裸露,有丰富的腺体(能分泌粘液);(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两栖类的代表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等 5.爬行类的特征:(1)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2)用肺呼吸;(3)贴地爬行;(4)卵生,体内受精;(5)变温动物 爬行类的代表动物:蛇、鳄鱼、龟、变色龙、鳖、蜥蜴等 爬行动物的幼体首先摆脱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6.鸟类的特征:(1)身体呈纺锤型;(2)体表被羽毛;(3)前肢特化成翼;(4)胸肌发达;(5)体温恒定;(6)卵生,体内受精;(7)飞翔生活 鸟类的代表动物:鸡、鸭、鹰、鸵鸟、猫头鹰等 7.鸟类的哪些结构和飞翔相适应? (1)全身被羽毛(飞翔和保温),前肢变成翼,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2)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翔)。 (3)口内牙齿退化长骨中空,有的骨薄,愈合,既坚固又轻巧(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4)有气囊和肺相通,能进行双重呼吸。(为飞翔提供足够的氧气); (5)脑比较发达 8.哺乳类的特征:(1)体表被毛;(2)胎生,体内受精;(3)有乳腺;(4)哺乳;(5)体温恒定 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也是哺乳动物成活率大大提高的原因。 哺乳类的代表动物:白鳍豚、蝙蝠、老虎、鲸鱼、袋鼠等等 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最高等的动物。 9.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卵生到胎生;从变温到恒温。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测试题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 测试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七年级(上)科学测试卷(第2章)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的特征() A.能生长和繁殖B.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C.会呼吸和排泄 D.能运动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观察时,发现物像变模 糊了,此时应( ) A.调节粗准焦螺旋 B.调节细准焦螺旋 C.移动装片 D.更换装片 3、生物在地球上一般不会灭绝,是因为生物能() A、运动 B、生长 C、繁殖 D、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4、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获小虫,但把它归为植物,其 依 据 是 ( )A.它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C.它不能自由运动 D.它是绿色的 5、植物体、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6.与动物细胞相比,下列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的是 ( )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核④液泡⑤细胞质⑥叶绿体 A. ②③⑤ B. ①④⑥ C. ①②③ D. ④⑤⑥

7、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8、细胞体积的增大是由于() A、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生长 C、细胞的分化 D、细胞的联合 9、植物细胞一般都具有立方体或多面体的形状,这是因为植物细胞具有() A、细胞壁 B、细胞膜 C、液泡 D、细胞质 10、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 () A、细胞颜色变化 B、细胞体积增大 C、细胞数目增多 D、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 11、从细胞结构上看,“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12、单细胞生物进行细胞分裂后的结果是() A、生物种类增加 B、生物体细胞数目增加 C、生物体长大了 D、生物个体数目增加了 13、有四位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有如下操作:甲将反光镜对着太阳光以便视野内达到最大亮度;乙观察头发时,两眼张开,左眼观察,右手画图;丙发现目镜脏了,于是拿起卫生纸擦干净;丁使用低倍物镜已看到细胞,仍觉得有些模糊,于是试着调细准焦螺旋。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 ) A、甲乙丙 B、乙丙 C、甲乙 D、乙丁 1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光线过强,应选择() A、大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凹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15、要使右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玻片应移向()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三节耳和听觉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我们知道蝙蝠蒙住眼睛,在黑夜也能飞行,这个事实能说明 A.蝙蝠是用耳朵来辨别方向的 B.蝙蝠不是用眼睛来辨别方向 C.蝙蝠的眼睛是没有用处的 D.蝙蝠的耳朵特别发达 2 .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D.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介质不同,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3 . 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要研究的是()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4 . 控制噪声污染应从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三个方面着手,下列事例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是() A.中考期间考场周边工地停止施工 B.飞机场附近居民采用双层真空窗 C.工人工作时戴防噪声耳罩 D.汽车驶入市区禁止鸣喇叭 5 . 老师给小敏一个纸板做的方盒子,问小敏,里面是什么?小敏拿过盒子轻轻摇晃一下,回答说:里面可能是一个苹果。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敏的回答是()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事实证据D.检验评价 6 . 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罩内,我们会发现() 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 B.图像和声音同时消失 C.可以看见图像但听不见声音 D.可以听见声音但看不见图像 7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复习)

第2章 观察生物单元复习题 2011年11月1日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一群学生在雨后的草叶上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的小点,下列说法中不能作 为判断小点是生物的依据的是 A.体小且绿 B.能呼吸 C.碰下下会缩成一团 D.能生长和 繁殖 【 】2.植物的叶一般都是绿色的,但有些植物的叶不是这样,如红枫的也呈红色、橙 黄色或黄绿色,但我们仍说它是植物,这是由于 A . 不能动 B . 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养料 C . 没有呼吸作用 D . 【 】3.小豆豆在学习《生物与非生物》时,对蜗牛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与同伴一起去探索。他们记录了发现蜗牛的各处环境和蜗牛的数量(如表所示)。根据调查结果,你可推测最适宜蜗牛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 .阳光充足 B .阴暗潮湿 C .空气新鲜 D .高温干燥 【 】4连;会在空中滑翔,体温恒定;胎生小飞鼠,靠母乳哺育长大。根据以上信息,试判断飞鼠 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哪一类?A .鸟类 B .爬行类 C .两栖类 D .哺乳类 【 】5.下面四种常见的植物,你知道哪种属于自然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那类植 物 A .苔藓植物 B .裸子植物 C .被子植物 D .藻类植物 【 】6.下列常见植物中,无根,但有茎和叶的植物是 A .海带 B .地钱 C .侧柏 D .狗脊 【 】7.找出下列归类中正确的一组是 A .鲫鱼、黄鱼、海豚、鲸均属于鱼类 B .青蛙、娃娃鱼、蝾螈属于两栖类 C .鹦鹉、孔雀、蝙蝠均属于鸟 D .蛇、蚯蚓、扬子鳄属于爬行类 【 】8.洋葱表皮细胞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显著区别是前者具有 A .细胞壁与叶绿体 B .细胞核与细胞膜 C .叶绿体与细胞质 D .细胞膜与细胞 质壁 【 】9.多吃蔬菜有利于健康。下列我们平常吃的蔬菜中属于果实的是 A .大白菜 B .西红柿 C .绿豆 D .马铃薯 【 】10.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 A .细胞颜色变化 B .细胞体积增大 C .细胞数目增多 D .细胞核中出现 染色体 【 】11.人体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结构层次是 A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B .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C .组织→细胞→器官→系统→人体 D .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 】12.叶片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组织是 A .分生组织 B .营养组织 C .输导组织 D .保护组织 【 】13、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其幼体首先摆脱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的是 A 、两栖类 B 、鸟类 C 、爬行类 D 、哺乳类 【 】14、水杉和南瓜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水杉 A 、不形成果实,种子裸露 B 、是高大的木本植物 C 、形成果实和种子 D 、是常绿树,不落叶 【 】15、水果平时大家都吃过,以“水”多为好,那你知道这些“水”是什么吗? A .细胞质 B .液泡 C .细胞液 D .细胞核 【 】16、下列各类植物类群中,结构最为简单的是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 】17、下列哪项不是果实 A .葵花子 B .蚕豆荚 C .花生果 D .白果 【 】18、从细胞结构上看,“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质 D 细胞核 【 】19、下列不属于结缔组织的是 A 、神经 B 、肌腱 C 、血液 D 、软骨 【 】20、市场上出售的黄瓜属于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耳和听觉》教案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能说出各结构的功能; 2.结合图片,能描述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3.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4.知道频率的概念,了解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 5.能区分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l过程与方法: 1.结合耳的模型与图片,初步认识耳朵的结构; 2.通过利用身边的物品,感受音调的高低和影响因素; 3.通过视频,聆听感受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了解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4.通过自学的方式,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 难点: 知道频率的概念,理解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教学准备:PPT、耳的模型、梳子、钢尺、音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聆听】《苔》 【引入】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声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3.1耳的结构 (一)耳的结构 【提问】耳是人的听觉器官,你都知道它有哪些结构吗? 【读图】图2-19《耳的结构》,从这张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答: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 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 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 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 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第二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学会使用放大镜。 重点难点: 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课前准备: 课见、一些动植物实物。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在茫茫的宇宙里是不是唯一有生命的?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时候,同时也在研究地球上的生命——生命科学。 在接下去的一章里,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生物)。科学探究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观察。 二、新课(1) 1、观察蜗牛 问学生有没有去抓(抓到)过蜗牛,通常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哪些地方找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请来的蜗牛。——>>注意:珍爱生命 1使用放大镜 P30 移动被观察物体,头部或放大镜,找到最佳的观察角度、距离。 观察指甲、头发和课文上的文字已经其他。 2观察蜗牛的身体 仔细观察,找出蜗牛的眼、口、足、壳、触角(两对触角,眼睛在上面那对触角顶上;口在哪里?如何观察口?把玻璃板反过来,足的位置,如何爬动的,让学生上台指出)【分小组进行,四个人一组,选出组长,纪律,发言,记录人等,可灵活一点】 3探究蜗牛的感觉 你们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列举。 探究步骤:探究,蜗牛有视觉、触、嗅、味、听觉吗? 1、我们的问题是: 2、对此,我们有一个假设: 3、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 4、以下是我们实验过程的记录: 5、我们的结论是: 小组总结,老师总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问题: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什么? 找食物,交配繁殖后代等等。 【其他参考课题】

七年级科学下册 2.3 耳和听觉练习题 浙教版

第三节耳和听觉 [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题 ] 巩固理解 一、选择题 1、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2.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是 A.鼓膜 B.鼓室 C.听小骨 D.耳蜗 3、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4、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5、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的意义是 ( ) A.使咽鼓管口闭合,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B.使咽鼓管口张开,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C.使外耳道内气压迅速下降 D.使鼓室内气压下降 6、人的听觉形成于() A、耳蜗 B、听觉感受器 C、听神经 D、脑部听觉中枢 7、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A、音调改变了 B、响度改变了 C、音色改变了 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8、男同学一般总是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同学的低。其原因是男学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女同学的相比()A、较低 B、较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 9.2007年5月17日,“中华情·和谐海西”大型文艺晚会在闽江公园盛装上演。观众能区别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三者皆有 10.以下减小噪音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A、建筑工地噪声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要种草植树 C、带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禁鸣汽车喇叭 二、填空题 1、声波先到达外耳,外耳像漏斗一样接受声音,并把声音聚集起来,引向,使其产生振动。鼓膜振动带动了的振动,随即传到。耳蜗充满着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形成了听觉。 2.声音的高低叫做,它和有关。一般说来儿童说话的音调比成年人,女人的音调比男人。人的发声的频率大约是。不同的动物所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相同或不同)。接收声波频率的范围(相同或不同)。医生的“叩诊”和工人“听漏”都是通过比较声音的来判断的。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_______Hz到_________Hz,高于___________ Hz的声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doc

第2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 能生长不能生长 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 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