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说明书

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说明书

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说明书
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说明书

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学试验操作程序

1.目的

制定标准化的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操作程序,指导对志贺氏菌属的检测2.原理

用志贺氏菌属的代表菌株制成灭活菌抗原分别或混合免疫家兔所得的血清,经吸收出去非特异性凝集素后制成,通过凝集试验原理诊断各型志贺氏菌。3.试剂及实验设备

3.1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22种的志

贺氏菌属诊断血清

3.2试剂保存:2~8°C避光保存,防止冻结,在有效期内使用。

3.3实验设备:玻片、吸样枪、接种环、水浴箱、玻璃管、血平板、营养琼脂、

电热高温接种灭菌器。

4.程序步骤

4.1将诊断血清于冰箱取出后平衡至室温。

4.2选择符合志贺氏菌属培养特性,并经初步生化检测符合志贺菌属生物特性的

疑似菌落。

4.3菌群分析

将经18~24h血平板上纯培养的待检菌,分别用志贺氏菌属4种多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凝集阳性时,再分别用群多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群多价血清凝集阳性时,再分别与相应的单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最终确定其血清分型。如果志贺氏菌属4种多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均为阴性,可能有以下3种可能性:①K抗原的存在,处理方法:取待检菌的纯菌落于生理盐水中制成浓度约2麦氏单位的菌悬液,置于100°C水浴中煮沸30min,泠却至室温后再用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②非典型菌落,处理方法:通过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的传代让其恢复抗原性,再用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③诊断血清型以外的可送市或省CDC检测。

4.4玻片凝集试验法取18~24h血平板上纯培养的待检菌,用生理盐水制成2麦

氏单位的菌悬液,取诊断血清20μL于洁净玻片上,然后取20μL待检菌悬

液与血清混匀,轻轻摇动玻片,1min内呈现明显凝集者为阳性,呈均匀浑浊者为阴性,每次凝集试验均应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试验。若与福氏志贺氏菌单价血清呈现凝集可参照福氏志贺氏菌诊断抗原表(见附表)及生化特性做菌型诊断。

5.质量控制

志贺氏菌属4种多价血清选择福氏志贺氏菌属为阳性对照株;选择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为阴性对照菌株。同一批号每月进行一次质控试验,新批号试剂进行质控试验。

6.质量记录

7.参考文献

[1]卢锦汉主编.医学生物制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附表:志贺氏菌属国内常见菌型诊断抗原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一、目的 为保证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传入、暴发和流行时,能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保障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规范;统一领导、属地负责;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强化监测、综合防治;广泛宣传、群防群控。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 《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四川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雅安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 《雅安市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细则》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蓬溪县境内发生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的控制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钩体疫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钩体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做出处理本行政区域内钩体控制的建议和决策措施。 (二)成立钩体疫情应急处置队 1、流行病学调查组: 组长: 成员: 职责: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指导和参与开展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调查,开展疫区周围动物疫情调查,进行疫源搜索。负责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资料整理。对医疗机构报告的钩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按国家标准【GB 15995—1995】《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散发时要求全部调查,暴发时可视情况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个案调查。 2、消杀灭组: 组长: 成员: 职责:在划定疫区、疫点范围内调查主要宿主动物种类、分布、密度、感染率,指导和参与疫区内消毒、检诊. 3、检验检测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进行标本采集、保存、运输和实验室检测。 4、健康教育组: 组长: 成员: 职责:做好公众防治知识的宣传及热线电话的咨询。向新闻媒体提供疫情防控、灭鼠、个人防护等科普知识资料以及防控进展情况信息。

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案 (试行) 一、背景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大部分省区的气候条件适合钩体生长、繁殖,动物宿主的种类繁多,加之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存在着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或大流行的潜在危险,是受钩体病危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从1958年以来,全国已经累计报告钩体病人250多万人,病死率较高。全国发病率高达10/10万以上的特大流行有10次,其中9次发生在洪涝灾害之年。 钩体病按流行形式一般分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南方以稻田型和雨水型为主,北方以洪水型和雨水型为主。钩体病主要以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集中在农忙季节,对疫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二、监测目的 (一)了解我国钩体病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 (二)掌握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带菌情况; (三)掌握钩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分布及变迁情况; (四)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 (五)为钩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钩体病的定义 (一)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史 在钩体病流行季节,发病前一个月内有疫区旅居史,并接触过可疑疫水或动物及其排泄物。 2.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2.1发热:起病急,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可伴有畏寒等症状。 2.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2.3乏力: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明显。 2.4眼结膜充血:轻者主要在眼球结膜、外眦及上下穹窿部,重者除角膜周围外的全球结膜血管扩张呈网状,无分泌物,不痛,不畏光。 2.5腓肠肌压痛:双侧腓肠肌压痛,重者拒按。 2.6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表浅淋巴结及股淋巴结,一般为1~2cm,质偏软,有压痛,无化脓。 3.实验室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防治知识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全年均有病人发生,但常在夏秋季(6~10月)、稻田收割季节和洪涝灾害引起发病和流行。 我国已从67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其中危害最大的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动物(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以及家畜(猪、犬和牛)。 传染源:主要为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最重要传染源,而猪为洪水型钩体闰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钩体病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人因直接或间接与带菌动物的尿污染的水体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血症。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劳动者外出务工较多,故感染大多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是参加农业劳动的人群、渔民与屠宰工人等。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8天,一般10天左右。早期通常表现为“重感冒样”症状。病人出现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和触痛,有的病例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极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部分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抗菌素治疗后,即可痊愈,而另有部分病例发展到中期(约在起病后3~14日),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损害。如鼻衄、咯血、肺弥漫性出血;皮肤粘膜黄疸或出血点;肾型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肾功能损害;脑膜脑炎型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脑脊液成分改变。为了临床诊治和抢救方便,一般将钩端螺旋体病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及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和肾型。 诊断原则 (一)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30天接触疫水或动物尿或血。 (二) 早期主要症状和体征 1.发热:起病急,可有畏寒。短期内体温可达39℃左右,常为弛张热。 2.肌痛: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

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酶免ELISA法)

钩端螺旋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免ELISA法) 钩端螺旋体病简述: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此病主要由致病性、不同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染源主要是鼠和猪是两大类。全世界各个地区几乎都有钩端螺旋体病的存在,而东南亚地区是重疫情灾区。被钩端螺旋体感染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晚期主要有肺出血,心肌炎、黄疸,肾炎、脑膜炎等器官损害表现;当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M/IgG,因此可利用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ELISA法对已知抗原及抗原致敏的固相载体来测定。 产品简介: 钩端螺旋体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了ELISA双抗原夹心法测定血清标本中人钩端螺旋体IgM/IgG抗体水平,适用于疑似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发热、肌肉疼痛、全身乏力、眼结 检验原理: 本试剂盒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钩端螺旋体抗体IgM/IgG(Lep-IgM/IgG)水平。用纯化的抗原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原,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钩端螺旋体抗体IgM/IgG (Lep-IgM/IgG),再与HRP标记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原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钩端螺旋体抗体IgM/IgG (Lep-IgM/IgG)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钩端螺旋体抗体IgM/IgG (Lep-IgM/IgG)浓度。 试剂盒组成: 1、酶标包被板1块×96孔 2、标准品0.5ml×1瓶 3、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4、酶标试剂 6 ml×1瓶 5、样品稀释液 6 ml×1瓶 6、显色剂A液 6 ml×1瓶 7、显色剂B液 6 ml×1瓶 8、终止液6ml×1瓶 9、浓缩洗涤液(20ml×30倍)×1瓶 10、原版说明书1份 11、封板膜2片 12、密封袋1个 贮藏有效期:试剂盒原包装储存于2-8℃,有效期为12个月。 生产企业:广州市标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钩端螺旋体病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1印tos江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不同血清群和血清型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起病急、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病原学)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长6—10/1m,一端或两端屈曲成钩状。革兰染色阴性。钩体在湿土中能存活半年以上,在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最适pH值为7.2一7.4,孵育温度以28℃左右为宜。钩体对干燥、常用消毒剂均极敏感,加热60℃1min 即 被杀灭。 全世界已发现有19个血清群18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有16个血清群49个血清型的 钩体,根据实际情况暂规定13个血清群14个血清型为国内通用标准菌株。其中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我国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长江流域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流行病学]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我国除西藏、内蒙、西北高原外均已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华南各省多见。好发季节为7~9月。青壮年农民多见,农村儿童亦不少见,男性占80%以上。主要流行形式有雨水型、稻田型和洪水型。降雨连绵,村庄内外积水,带菌 动物的粪尿外溢污染环境,可引起雨水型;鼠在稻田中偷吃稻谷,排尿于田中,农民接触疫水 而感染,可引起稻田型;洪水泛滥,有钩体存在的猪舍、厕所等被冲溢,使水被污染,多呈暴发 流行,可引起洪水型。 一、传染源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分布广、带菌率高、排菌期长,易成为雨水型或洪水型的传染源。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 二、传播途径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人群接触疫水和土壤,钩体经破损皮 肤侵入机体。如土壤偏碱、气温22℃以上(钩体容易生长),与疫水接触时间长、次数多,获得 感染的机会多。进食被鼠、猪带菌尿液污染的食物,钩体也可经消化道粘膜进入人体。三、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强的同型免疫力,疫区人群多有一定 的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员及常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渔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饲养员,发 病率较高。 (发病机制和病理] 一、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的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经淋巴管或微血管散 布全身,在侵入局部无炎症反应。钩体在血和组织中大量繁殖,播散成为钩体败血症。钩体及其毒素进一步引起不同

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工作总结汇报

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工作总结汇报 为做好我县X年度钩体病监测点监测工作,按照国家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及省疾控中心对我县X年度钩体病监测点的工作安排和部署,在省疾控中心有关专家指导下于X年X 月X—X日和X月X—X日分别对X镇X村、X村野外常设钩体病监测点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宿主动物监测调查工作,现将X年监测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钩体病监测点资料收集情况:按照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和省疾控中心工作布属,我县钩体病监测点年初把上年份的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海拔、气温、常降雨量、土壤等)和社会经济资料(人口、人口构成和居民人均收入)及其它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后上报省疾控中心急传科。 二、人间疫情监测工作。我中心对选择的乡镇部分行政村人群进行人间疫情监测工作,并要求监测点乡、村两级防疫医生一旦发现有疑似钩端螺旋体病人要及时报告,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填写个人调查表,并对早期病人静脉抽取血液或采集尿液,必要时采集脑脊液进行钩体病病原体分离,以明确诊断,对病人恢复期进行抽血检测钩体端螺旋抗体效价是否升高。X年X--X月份全县监测点及其它乡镇均没有发现和报告钩端螺旋体病人。 三、宿主动物监测情况:按照国家钩体监测方案要求,

我们采用夹夜法,春、秋两季对X镇X村、X村监测点的鼠的种类、分布、密度、带菌数、带菌率进行监测调查,X月份布有效夹X夹次,捕鼠X只,其中黑线姬鼠X只、小家鼠X只、鼩鼱X只,鼠密度为X.X%,采集鼠肾标本X份,送省疾控中心检验科待检;X月份布有效夹X夹次,捕鼠X 只(黑线姬鼠X只、臭鼩鼱X只),密度为X.X%,采集鼠肾标本X份,送省疾控中心检验科待检。X年野外共布有效夹X夹次,捕鼠X只(黑线姬鼠X只、小家鼠X只、鼩鼱X只),鼠种主要为黑线姬鼠,其次为鼩鼱,主要分布在田间、堤埂处,黑线姬鼠构成比为X.X%,本年度共采集鼠肾标本X 份,均送省疾控中心检验科待检。 四、宣传培训。X月X日县卫健委、县疾控中心组织对全县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钩体病诊断治疗相关知识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切实掌握钩体病等鼠传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关键点,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避免误诊误治,甚至死亡病例的发生。 五、健康人群钩体病隐性感染血清学检测情况:按照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我县于X年X月和X月份对X乡X村和X村健康人群在流行后期进行隐性感染血清学检测,了解健康人群钩体病隐性感染情况,随机采集血标本X人份,其中男性X人、女性X人,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最小X岁、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的方案

附件8: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试行) 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 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 (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程序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程序 一、各科室对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和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立即报告感控科,感控科在收到报告后应立即行网络直报,不得超过2小时 二、对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急性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森林脑炎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立即报告感控科,感控科在收到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行网络直报。 三、丙类传染病中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风病、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包虫病、丝虫病、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的病人,应立即报告感控科,感控科在收到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行网络直报。 四、相关科室应设置传染病登记本,记录已报卡的传染病病人姓名、诊断、报卡时间、报卡人姓名。 五、门、急诊科医生对可疑传染病患者,应按疑似传染病报告感控科科,并填写传染病卡和登记本,同时建立传染病监测病历,详细记录传染病史及接触史.立即请传染病科专家会诊,按照传染病分类管理规定进行留观,留观病房医师负责对监测病例采样进行血清学和/或病原监测,做好相关登记、记录并做好交接班工作,待实验室检

查结果回报明确诊断后,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医院感控科。 六、住院患者如确诊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医生应立即报卡,在病程中记录并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中。 七、上级医生应在每周查房日检查传染病报告情况。 八、科室护士长应为科室内疫情报告监督员,每日负责监督疫情报告.确保报告的及时性。 九、如为复诊的传染病患者,医生应在记录中注明。 十、检验科设置不同类别传染病登记本(艾滋病、梅毒),每日的检验结果中如出现阳性结果应立即通知开单医生,同时登记在相应类别的登记本中。 十一、放射线科设置传染病登记本,如发现可疑传染病的x光片,在做出诊断报告的当日,开三联单对病人进行转诊,同时应通知开具申请单的医生并立即上报感控科,并登记在册。 十二、报告卡填写要字迹清晰,地址详细,要求项目必填。 十三、感控科负责疫情监测报告的工作人员,负责核对检验登记、x线登记、CT室等上报的传染病卡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防制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防制 1病原特征 犬钩端螺旋体病(1eptospirosis)的病原主要为犬钩端螺旋体和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螺旋紧密缠绕,一端或两端有特征性的小钩。在旋转时两端柔软而中间僵硬。钩端螺旋体为严格需氧菌,对pH 6.2~8.0以外的酸碱敏感。50℃ 10 min、60℃ 10 S以及常用消毒剂可将病菌杀死。干燥和阳光可将其迅速致死。但本菌对冷冻有很强的抵抗力,在-70℃下可以保持毒力数年。 2流行病学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是夏秋季节多发。各种年龄的犬均可发病。公犬的发病率高于母犬,另外幼犬易感且症状较重。鼠类、猪和食虫类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鼠类在感染后多呈带菌状态,不表现临床症状,长期排毒而成为主要的传染源。钩端螺旋体主要存在于宿主的肾脏当中,随尿排出。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可通过完整的皮肤黏膜、伤口与消化道来传播;本病也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 3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5~15 d。病原为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时:发病突然,体温升高,呕吐,震颤,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四肢无力不能站立,喜卧,眼结膜极度充血,尿呈豆油色,口腔黏膜、眼角膜、皮肤黄染,多数病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病原为犬钩端螺旋体时:体温可升至39.5~41℃ ,部分病犬呈稽留热,食欲废绝,精神沉郁,不愿活动。呕吐,腹泻,发生脱水、虚脱,大便带血,有腹痛现象,尿频,病犬多死于极度脱水和尿毒症。在呕吐物及粪便中可见血液,有胃肠炎症状。尿液混浊呈橙黄色,“煮沸法”作尿蛋白检查呈阳性。通常发病后5~10 d死亡,死亡多数由肾功能衰竭引起。 4病理剖检 病犬尸体严重脱水和黄疸,眼球下陷。口腔部、齿龈黏膜有出血点、坏死灶、小溃疡病灶。皮肤、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浆膜、胸、腹腔动脉内膜、肠系膜、大网膜呈现黄染。心脏内外膜、肝小叶、肺脏、肾脏表面、膀胱黏膜黄染,有出血斑点。胃、十二指肠、大肠、直肠黏膜肿胀充血,呈黑红色;肝肿大,颜色较暗,质脆易碎;胆囊肿大,胆汁浸染脾脏、肝脏等组织;肾肿大,皮质部呈白色或灰白色小病灶;淋巴结肿大;肺水肿,弥漫性出血,切面呈暗红色;腹腔有淡黄色腹水或血性腹水。 5诊断方法 5.1临床诊断公犬和幼犬多发,体温升高,可达39.5~40.0℃,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引起病犬高热,但第2 d下降至常温或以下。视诊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出现黄疸,病犬体质虚弱,尿液呈黄红色,大便混有血液。犬钩端螺旋体病犬黄疸症状不明显,一般表现为呕吐,排血便,舌部坏死、溃烂,腰部触压敏感,多尿,尿液含大量蛋白质、胆色素,病犬多因尿毒症死亡。 5.2实验室诊断①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数平均为17200个/ul,高于正常值(1J500个/u1);红细胞数480万个/ul,低于正常值(680万个/u1);血红蛋白12,均低于正常值范围(65~95 )。② 病原检查:尿液离心后用显微镜暗视野检查,可见呈带钩状“c”形或问号形等能翻转、屈曲和快速旋转运动的菌体,根据形态特征确诊为钩端螺旋体。另外,用10枸橼酸钠溶液1 ml抗凝,采病犬发热期的血液10 ml,先以1000 r /min离心5 min,吸出上层血浆,再以4000 r/min离心90min弃去上清液,取沉淀用生理盐水制成悬滴液,在400N600倍显微镜下暗视野观察,可看到发亮的呈“?”、“S”、“C”状钩端螺旋体在液滴中游动。其次,用组织器官制成压滴片,以显微镜暗视野检查,可发现活菌体。也可制成涂片,用镀银染色或姬姆萨染色,显微镜油镜检查,也能发现体形细长,两端弯曲成钩状的螺旋体。 6综合防制 6.1治疗治疗原则为抗菌消炎、补充体能、保肝强心、止血止呕、纠正酸中毒。① 抗菌消炎:用5葡萄糖、头孢拉定、地塞米松混合后静脉滴注。②补充体能、保肝:用5葡萄糖,复合维生素B、辅酶A、ATP、肌肝混合静脉注射。③ 止血止吐:用5葡萄糖,庆大霉素,VB。,654—2,止血敏混合静注。④ 纠正酸中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人畜共患病,热带和亚热带多见。我国各省市均有报道,以南方疫情严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体为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等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包括23个血清群和至少218个血清型。钩端螺旋体血清型的繁多给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制备带来困难。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鼠和猪;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等;人群普遍易感,外来人员比疫区居民易感,患病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2~30d。该病病程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又称钩体血症期,主要症状为发热、畏寒、寒战、头痛以及腓肠肌等全身肌肉疼痛,典型体征为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和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中期又称免疫反应期或器官损害期,根据主要受损脏器不同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或脑膜脑炎型等。后期或称恢复期,患者在症状逐步缓解的同时,出现后发热及眼、神经系统后发症。从血、尿、脑脊液和组织标本分离培养出钩端螺旋体为诊断“金标准”,但培养时间长达16周且检出率低。一系列血清学检测方法可用作辅助诊断。 部分以安慰剂为对照的研究显示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物的治疗不能缩短钩端螺旋体病病程或减轻该病症状,因此目前对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多数意见仍主张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病原治疗方案需根据钩端螺旋体病的严重程度选择:轻症患者可予以多西环素每次100mg、每日2次,或阿莫西林每次500mg、每6小时1次口服;中、重度感染应予以青霉素每次160万单位、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均为7d。青霉素治疗初期可发生赫氏反应,系大量钩端螺旋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加重毒血症所致,应予警惕,一旦发生可予以糖皮质激素等处理。 药敏试验显示钩端螺旋体在体外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敏感,但尚缺乏临床资料。 钩端螺旋体病免疫力呈型特异性的特点使疫苗的开发、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目前主要采取药物预防。研究显示多西环素每周1次200mg口服对在丛林生活人群具有有效保护作用,因此该方案被广泛采纳。适用预防用药者包括:在疫区从事与疫水接触工作的人员,暴雨或洪灾后所有疫区人员,新进疫区的劳动者,接触钩端螺旋体的实验室人员等。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 ()1.目前国内钩体病病原治疗首选 A.四环素 B.青霉素 C.氯霉素 D.头孢菌素 E.红霉素 答案:B ()2.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是 A.长期持续高热 B.发热、咳嗽、吐白色黏痰 C.发热、头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 D.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E.发热、咳嗽 答案:C ()3.钩体病感染中毒型的临床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发热、全身疼痛、乏力 B.浅表淋巴结肿大 C.虹膜睫状体炎 D.结膜炎 E.腓肠肌压痛明显 答案:C ()4.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 A.普通培养基 B.含胆汁培养基 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 D.柯氏培养基 E.巧克力琼脂培养基 答案:D ()5.下列不属于钩体病的诊断依据的是 A.在流行区6-10个月,在近20天内曾接触过可能污染钩体的水 B.急起发热,全身疼痛,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其他原因者 C.血象中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 D.胸片、双肺呈毛玻璃状或有弥漫性点状、片状或融合性片状影 E.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 答案:C ()6.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发生Herxheimer反应的机制是 A.钩体死亡后毒素释放 B.青霉素变态反应 C.感染性休克 D.肾衰竭 E.肺出血 答案:A ()7.男,36岁,农民,因发热、周身酸痛、极度乏力3天,呼吸困难半天入院。查体:体温39.5℃,脉搏122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02/70 mmHg,急性重病容,结膜充血,双肺可闻及湿罗音,腓肠肌有压痛。血象:WBC 13×109/L,N 0.8,L 0.20。尿蛋白(+)。下列哪项措施不妥当 A.抽血培养 B.西地兰静推 C.异丙嗪镇静 D.氢化可的松静滴 E.大剂量青霉素 答案:E ()8.钩体病治疗措施中不妥当的是 A.抗生素治疗用至退热后3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