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数学下:几何计算题、证明题

八年级数学下:几何计算题、证明题

八年级数学下:几何计算题、证明题
八年级数学下:几何计算题、证明题

1 / 5

八年级数学下:几何计算题、证明题

一、题型特点:四边形(五种常见的)、三角形的中位线、矩形的推论穿插其中,……

二、常见新型题型:动点、折纸、开放(条件、结论开放)、探索性(数量关系、位置关系),……

三、图形搭建:三角形中搭建四边形、四边形中搭建三角形、组合图形,…… 下面我根据图形搭建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一部分和本期几何部分(主要是平行四边形)

的计算题、证明题,让我们共同来探究、解析. 一、以平行四边形搭建起来的图形

例1.ABCD Y

中,

AB=4cm ,AD=7cm, ∠ABC 的平分线交AD 于E,交CO 的延长线于F,求DF 的长? 分析: 本题要求的DF 长的途径有两条:其一.DF CF CD =-;其二. DF DE AD AE ==-.

采取第一途径可以少一些环节,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可以 比较容易得出BCF V

是等腰三角形,即CF CB =;由于平行四边形

的对边相等可以得出:,CD AB 4cm CB AD 7cm ====.故DF 743cm =-=

例2.△ABC 、△ADE 都是正三角形,CD=BF.

(1)、求证:△ACD ≌△CBF

(2)、当D 运动至BC 边上的何处时,四边形CDEF 为平行四边形,且∠DEF=30°,并证明你的结

论.

分析: ⑴.证明△ACD ≌△CBF 已经有了CD=BF ,而△ABC 、△ADE 都是正三角形又可以给我们提供

,CA CB ACD CBF 60=∠=∠=o 条件,根据“SAS ”判定方法可以证得△ACD ≌△CBF.

⑵.根据⑴问的△ACD ≌△CBF 得出AD CF =,又△ADE 是正三角形的DE CF =,所以CF DE =;要

使四边形CDEF 为平行四边形可以证CF DE P .

若四边形CDEF 为平行四边形,则FCD DEF 30∠=∠=o ;当EDB 30∠=o 时,就有FCD EDB ∠=∠,

此时就能证得CF DE P .由正△ADE 可以得出ADE 60∠=o ,则ADB 603090∠=+=o o o ,AD BC ⊥;

由于等腰三角形具有“三线合一”的特征,所以当D 运动至BC 边上中点时,四边形CDEF 为平

行四边形.

练习: 1.如图,在□ABCD 中,AE ⊥BC,AF ⊥CD,∠EAF=60°,则∠B=( );

2.□ABCD 的周长为60cm,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AOB 的周 长比△BOC 的周长多10cm,则AD=( ),DC=( );

3.□ABCD 中,∠ABC 的平分线BE 交AD 于E 点,若∠ABE=25°CD=5cm,BC=7cm,那么∠ABE=( ),∠BED=( ),AE=( ).

4. 已知□ABCD ,BE=AB,BF =BD. 求证:CD=CM

5. △ABC 是正三角形,AE=BD,DF ∥CE,EF ∥CD. 求证: △AGF ≌△EAC

6.以△ABC 的三边在BC 的同侧做等边△EBC 、等边△FBA 、等边△DAC. ⑴.判断四边形FADE 的形状? ⑵.当∠BAC 为多少度时,四边形FADE 为矩形? ⑶.当∠BAC 为多少度时,四边形FADE 不存在?

7. 有一块如图的玻璃,不小心把DEF 部分打碎,现在只测得AB=60cm,BC=80cm ,∠A=120°,∠B=60°,∠C=150°,你能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AD 的长? 二、以矩形搭建起来的图形 例1.D 为□ABCD 外一点,∠APC=∠BPD=90°.求证: □ABCD 为矩形

分析:判定矩形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但在已知了四边形ABCD 是平行 四边形的情况下,要判定ABCD Y

是矩形的途径有两条:其一、找 一内角是直角;其二、找出对角线相等,即找出AC BD =. 由于本题的另一主要条件是∠APC=∠BPD=90°,要根据题中条件和图形位置转换成四边形的M C D F B A E G F

E A B C D

F D

B C A D

F E B C A O C B

D P

A

F A B F

E

D A C

2 / 5

内角为90°比较困难,所以本题我们先想办法找出对角线相等,即找出AC BD =.

我们发现本题在APC Rt V 和BPD Rt V

的两斜边的交点O 恰好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知:O 同时是AC BD 、的中点;所以自然联想到连结PO 这条两直角三角形公共的中线(见图).根据以上条件,在APC Rt V

和BPD Rt V 中就有:AC 2PO = BD 2PO =,故AC BD =,由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可判定ABCD Y

是矩形. 例2. 矩形ABCD 中,AB=3,AD=4,PE ⊥AC ,PF ⊥BD , ⑴.求PE+PF 的值?

⑵.若点P 是AD 上的一动点(不与A D 、重合),还是作PE ⊥AC ,PF ⊥BD ,则PE+PF 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分析:求线段的和或差我们会联想到证明中的“截长补短”法,但本题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本题从面积入手可以破题:如图连结PO ,只要我们能求出APO V 和DPO V

的面积之和问题便可以获得解决.

略解:⑴.∵四边形ABCD 是矩形

∴BAD 90∠=o ,,11

OA AC OD BD 22

==, AC BD =

∴1

OA OD BD 2

==

在ABD Rt V

中,AB=3,AD=4;并且根据勾股定理有:222BD AB AD =+,即222BD 34=+,又BD 0> ,所以.=BD 5

∴.==11

OA OD BD 52522==?

∵,11AOP OA PE DOP OD PF 22S S =?=?V V ,且ABCD 11

AOD 34344

S S

==??=V 矩形(过

程略)

∴++=11AOP DOP OA PE OD PF AOD 22S S S =??V V V

,即..11

25PE 25PF 322

??+??=

∴12

PE PF 5

+=.

⑵.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AOD AOP POD V V V

、、的面积以及作为底边的OA OD 、不会发生变化.

练习:

1. 矩形ABCD 中,AF=DE.求证:BE=CF

2. 矩形ABCD 中,BE ⊥AC ,CF ⊥BD.求证:BE=CF

3. 矩形ABCD 中,DF 平分∠ADC, ∠BDF=15°. 求∠DOC 与∠COF 的度数?

4、矩形ABCD 中,CE ∥BD ,则△ACE 为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5.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BC ,CD 上,将△ABE 沿AE 折叠,使点B 落在AC 上的点B′处,又将△CEF 沿EF 折叠,使点C 落在EB′与AD 的交点C′处.则BC :AB 的值为多少?

三、以菱形搭建起来的图形

例1. △ABC 中,∠BAC=90°,BD 平分∠ABC ,AH ⊥BC 于H 交BD 于E,DF ⊥BC 于F,求证:四边形AEFD 是菱形

A

B

C D P E F O

E F

O

D B

C A

E F D

B C

A

O D C

B

A E A

B

D

E C'B'E A

3 / 5

分析:判定菱形方法主要有三种,三种方法都可以使本题获得解决. 下面我们选择“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这一途径来分析. 可以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D FD =,进而容易证明 ABD V ≌AFD V ,所以BA BF =;再证明ABE V ≌AFE V

可以得到EA EF =(也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推出 ADE AED ∠=∠,所以EA DA =,于是AE EF FD DA ===,故四边形AEFD 是菱形.

例2.(2012中考·自贡) 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AB 4BAD 120=∠=o ,AEF V

为正三角形,点E F 、分别在菱形的边BC CD 、上滑动,且E F 、不与B C D 、、重合. ⑴.证明不论E F 、在BC CD 、D 上如何滑动,总有BE CF =?

⑵.当点E F 、在BC CD 、上滑动时,探讨四边形AECF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 分析:

⑴.先求证AB AC =,进而求证ABC ACD V V

、为等边三角形,得=BAC 60AC AB ∠=o ,进而求证ABE V

≌ACF V

,即可求得BE CF =

⑵.根据

ABE V ≌ACF V 可得ABE ACF S S =V V ;根据S

四边形AECF

=AEC S +V ACF S V =

AEC S +V BAE S V =ABC S V 即可解得.

⑴.证明:连接AC ,如下图所示. ∵四边形ABCD 为菱形,BAD 120∠=o

∴,1EAC 602EAC 60∠+∠=∠+∠=o o ∴12∠=∠ ∵BAD 120∠=o

∴ABC 60∠=o

∴ABC V 和ACD V

都为等边三角形

∴=460AC AB ∠=o

, ∴在ABE V 和ACF V

中,12AB AC ABC 3∠=∠??

=??∠=∠?

ABE V ≌ACF V ()ASA

∴BE CF =

⑵.解:四边形AECF 的面积不变. 理由:由⑴得

ABE V ≌ACF V ,则ABE ACF S S =V V .

故S 四边形AECF =AEC S +V

ACF S V

=AEC S +V

BAE S V =ABC S V

是定值. 作AH BC ⊥于H 点,则BH 2=

S

四边形ABCD =S ABC V

=2211

BC AH BC AB BH 4322

?=-

练习:

1. 已知ABCD Y ,添加下列一个条件:①.AC ⊥BD ;②.∠BAD=90°;③.AB=BC ;④.AC=BD.其中能使ABCD Y

是菱形的为( ) A .①③ B .②③ C .④ D.①②③

2.菱形ABCD 中,E 为AB 上的一点,CE 交BD 于F.求证:⑴.△ABF ≌△CBF ;⑵.∠BEC=∠DAF.

3. 菱形的对角线的比是2:3,周长为1304cm ,求菱形的面积?

4.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的垂直平分线与AD AC BC 、、分别交于点E O F 、、求证:四边形AFCE 是菱形 .

5. 如图,菱形ABCD 中,∠B=60°,AB=2,点E 、F 分别是AB 、AD 上 的动点,且满足BE=AF ,接连EF 、EC 、CF .求证:△EFC 是等边三角形

6. 9、Rt △ABC 中,∠ACB=90°,∠BAC=60°,DE 垂直平分 BC ,且AF=CE.求证:四边形ACEF 为菱形

四、以正方形搭建起来的图形

例1.正方形ABCD 中,△DCE 是等边三角形.

⑴.求∠AED 的度数?

⑵.若OF=1,求AB 的长?

B

A

D

C

F

E E O

D

C A E

D A B

C

F F

O

E

D A B A F

E D 3

2

1

E H

A

B

F

4 / 5

分析:⑴.根据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综合可以得出,DA DE ADE 9060150=∠=+=o o o ,所以得出:DAE DEA ∠=∠,所以()

11

AED DAE 180150301522

∠=∠=

-=?=o o o o . ⑵.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综合可以得出AC BD ⊥,在AOF Rt

V 中,,FAO 45

1530OF 1∠=-==o

o o

所以AF 2OF 2==,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22OA 213=-=,所以AC BD 23==.根据勾股

定理或者面积公式可以得出:211

AB AC BD 2323622

=?=??=.又.AB 0AB 6>∴=.

例2、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64,DE=2,P 为AC 上的一动点;求PD+PE 的最小值?

分析:

在一条直线同侧的两点,到直线某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按如图所

示作E 的对称点'E (根据正方形的对称性,对称点'E 恰好落在边BC 上) 连结'DE 交AC 于点'P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DE DP E P DP EP =+=+ ,此时和是最小的.

根据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64可求得边长DC 8=,所以CE CD DE 826=-=-=。所以'CE 6= 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以求得:''2222DE CD E C 8610=+=+=;即PD+PE 的最小值为10.

练习:

1.正方形ABCD 中,∠DAF=25°,如图所示则∠BEC=( ).

2.在△ABC 中,∠B=∠C ,D 为BC 的中点,DE ⊥AB ,DF ⊥AC,垂足分别为E 、F. ⑴.求证:△BOE ≌△CDF

⑵.当△ABC 是直角三角形时,四边形AEDF 是正方形?

3. 如图,边长为3的正方形ABCD 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后得到的正方形EFCG 交AD 于点H,S 四边形HFCD =( ).

4. 正方形ABCD 中,其面积为1,△PDC 为正三角形,求△PBD 的面积?

5.E 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上的一点,且BE=BC,P 为CE 上的一动点,PQ ⊥BC ,PR ⊥BE ,求PQ+PR 的值?

6. 正方形AEFG 绕着正方形ABCD 点A 向外(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 连结BE GD 、(见图). ⑴.求证:BE GD =

⑵.如果改成正方形AEFG 绕着正方形ABCD 点A 向内(顺时针)旋

转一定角度,连结BE GD 、.那么BE GD =这个结论还成立吗?请画出示 意图,并说明理由.

五、以梯形搭建起来的图形

例1.Rt △ABC 中,E D 、分别为斜边AB 和直角边AC 上的中点,DF ∥EC ,求证:四边形EBFD 为等腰梯形.

A B C D P

E '

E 'P H G

E F

D A B

C F G D

A B E

E D

C

A

5 / 5

分析:本题求证四边形EBFD 为等腰梯形,就需要有且只有一组对比平行而另一组对 边相等但不平行.

根据E D 、分别为斜边AB 和直角边AC 上的中点可以推出DE BC P 即DE BF P 所以四边形EBFD 为梯形;又DF ∥EC ,所以四边形EBF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EC DF =;在ACB Rt V

中,E 分别为斜边AB 上的中点,所以1

CE AB 2

=

1

BE AB 2

=,所以CE BE =;又EC DF =,所以EB DF =,故:四边形EBFD 为等腰梯形.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AB=CD,折叠梯形ABCD,使点B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若EF ∥AC ,求证:DE ⊥BC

分析:

由图中的折叠可知,,=1423EB ED ∠∠∠=∠=,所以根据等腰三角形 的“三线合一”可知:EF BD ⊥.

根据等腰梯形的相关性质可以证得:ABC V ≌DCB V

,则15∠=∠;

由EF BD EF AC ⊥P ,可以进一步推出AC BD ⊥,则BOC 90∠=o ,在

BOC Rt V 中有1545∠=∠=o ;又,=14445∠∠∴∠=o ;在DEB V 中,

,DEB 180454590DE BC ∠=--=∴⊥o o o o .

练习:

1. 梯形ABCD 中,若∠D=90°,AB ∥DC ,AB=BC=20cm ,DC=4cm,AE ⊥BC ,

AE=( ),S

梯形ABCD=( ).

2.梯形ABCD 中,AD ∥BC,AB=DC,BE=2EA,CF=2FD,求证:∠BEC=∠CFB

3. ⑴.在等腰梯形ABCD 中,若AD ∥BC ,PA=PD ,求证:PB=PC ⑵.在上面的题目中的“等腰梯形ABCD ”设为另一个四边 形,其余条件不变,使PB=PC 仍然成立.应改成一个什么样 的四边形,请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

4.梯形ABCD 中,AD BC P ,B ∠与C ∠互余,AD 5BC 13B 60==∠=o ,,,则该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5. 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P ,对角线AC BD ⊥,若AD 6BC 9==,,求等腰梯形ABCD

的高和面积. A B

C D E F C

B A D P 60°

C

D A A

O

D

(word完整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许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审题。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就像电脑一下,你一点击开始立刻弹出对应的菜单),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然后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

等腰三角形计算和证明题集锦(全)

一、计算题: 1. 如图,△ABC 中,AB=AC,BC=BD,AD=DE=EB 求∠A 的度数 2.如图,CA=CB,DF=DB,AE=AD 求∠A 的度数 3.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DE ⊥AB 于E ,DF ⊥BC 交AC 于点F , 若∠EDF=70°,求∠AFD 的度数 4. 如图,△ABC 中, 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5. 如图,△ABC 中,AB=AC ,D 在BC 上, ∠BAD=30°,在AC 上取点E ,使AE=AD, 求∠EDC 的度数 6. 如图,△ABC 中,∠C=90°,D 为AB 上一点, 作DE ⊥BC 于E ,若BE=AC,BD=1/2,DE+BC=1, 求∠ABC 的度数 7. 如图,△ABC 中, AD 平分∠BAC ,若AC=AB+BD 求∠B :∠C 的值 二、证明题 8、如图,△ABC 中,∠ABC,∠CAB 的平分线交于点P , 过点P 作DE ∥AB ,分别交BC 、AC 于点D 、E 求证:DE=BD+AE 9、如图,△DEF 中,∠EDF=2∠E ,FA ⊥DE 于点A ,问:DF 、AD 、AE 间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 10、如图,△ABC 中,∠B=60°,角平分线AD 、CE 交于点O 求证:AE+CD=AC A B C D F E

11、11. 如图,△ABC中,AB=AC, ∠A=100°,BD 平分∠ABC, 求证:BC=BD+AD 12、12. 如图,△ABC中,AB=AC,D为△ABC外一点,且∠ABD=∠ACD =60° 求证:CD=AB-BD 13、13.已知:如图,AB=AC=BE,CD为△ABC中AB 边上的中线 求证:CD=1/2 CE 14、如图,△ABC中,∠1=∠2,∠EDC=∠BAC 求证:BD=ED 15、如图,△ABC中,AB=AC,BE=CF,EF交BC于点G 求证:EG=FG 16、如图,△ABC中,∠ABC=2∠C,AD是BC边上的高,B到点E,使BE=BD 求证:AF=FC 17、如图,△ABC中,AB=AC,AD和BE两条高, 交于点H,且AE=BE 求证:AH=2BD 18、如图,△ABC中,AB=AC, ∠BAC=90°,BD=AB,∠ABD=30°求证:AD=DC 19、如图,等边△ABC中,分别延长BA至点E, 延长BC至点D,使AE=BD 求证:EC=ED 20、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BCD=180°AD、BC的延长线交于点F,DC、AB的延长线交于点E,∠E、∠F的平分线交于点H 求证:EH⊥FH

初中几何证明题五大经典(含答案)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证明:过点G 作GH ⊥AB 于H ,连接OE ∵EG ⊥CO ,EF ⊥AB ∴∠EGO=90°,∠EFO=90° ∴∠EGO+∠EFO=180° ∴E 、G 、O 、F 四点共圆 ∴∠GEO=∠HFG ∵∠EGO=∠FHG=90° ∴△EGO ∽△FHG ∴ FG EO =HG GO ∵GH ⊥AB ,CD ⊥AB ∴GH ∥CD ∴ CD CO HG GO = ∴CD CO FG EO = ∵EO=CO ∴CD=GF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点,∠PAD =∠PDA =15°。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证明:作正三角形ADM ,连接MP ∵∠MAD=60°,∠PAD=15° ∴∠MAP=∠MAD+∠PAD=75° ∵∠BAD=90°,∠PAD=15° ∴∠BAP=∠BAD-∠PAD=90°-15°=75° ∴∠BAP=∠MAP ∵MA=BA ,AP=AP ∴△MAP ≌△BAP ∴∠BPA=∠MPA ,MP=BP 同理∠CPD=∠MPD ,MP=CP ∵∠PAD =∠PDA =15° ∴PA=PD ,∠BAP=∠CDP=75° ∵BA=CD ∴△BAP ≌∠CDP ∴∠BPA=∠CPD ∵∠BPA=∠MPA ,∠CPD=∠MPD ∴∠MPA=∠MPD=75° ∴∠BPC=360°-75°×4=60° ∵MP=BP ,MP=CP ∴BP=CP ∴△BPC 是正三角形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证明:连接AC ,取AC 的中点G ,连接NG 、MG ∵CN=DN ,CG=DG ∴GN ∥AD ,GN= 2 1AD ∴∠DEN=∠GNM ∵AM=BM ,AG=CG ∴GM ∥BC ,GM= 2 1BC ∴∠F=∠GMN ∵AD=BC ∴GN=GM ∴∠GMN=∠GNM ∴∠DEN=∠F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证明:(1)延长AD 交圆于F ,连接BF ,过点O 作OG ⊥AD 于G ∵OG ⊥AF ∴AG=FG ∵AB ⌒ =AB ⌒ ∴∠F=∠ACB 又AD ⊥BC ,BE ⊥AC ∴∠BHD+∠DBH=90° ∠ACB+∠DBH=90° ∴∠ACB=∠BHD ∴∠F=∠BHD ∴BH=BF 又AD ⊥BC ∴DH=DF ∴AH=AG+GH=FG+GH=GH+DH+DF+GH=2GH+2DH=2(GH+DH )=2GD 又AD ⊥BC ,OM ⊥BC ,OG ⊥AD ∴四边形OMDG 是矩形 ∴OM=GD ∴AH=2OM (2)连接OB 、OC ∵∠BAC=60∴∠BOC=120° ∵OB=OC ,OM ⊥BC ∴∠BOM= 2 1 ∠BOC=60°∴∠OBM=30° ∴BO=2OM 由(1)知AH=2OM ∴AH=BO=AO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含答案

几何证明初步练习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理过程: ○ 1 作CM ∥AB ,则∠A= ,∠B= ,∵∠ACB +∠1+∠2=1800( ,∴∠A+∠B+∠ACB=1800. ○ 2 作MN ∥BC ,则∠2= ,∠3= ,∵∠1+∠2+∠3=1800,∴∠BAC+∠B+∠C=1800 . 2.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者等于60°。 3、.如图,在△ABC 中,∠C >∠B,求证:AB >AC 。 4. 已知,如图,AE 5. 已知:如图,EF ∥AD ,∠1 =∠2. 求证:∠AGD +∠BAC = 180°. 反证法经典例题 6.求证: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7.如图,在平面内,AB 是L 的斜线,CD 是L 的垂线。 求证:AB 与CD 必定相交。 8.2 一.角平分线--轴对称 9、已知在ΔABC 中,E为BC的中点,AD 平分BAC ∠,BD ⊥AD 于D .AB =9,AC=13 求DE的长 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分析:延长BD交AC于F.可得ΔABD ≌ΔAFD .则BD =DF .又BE =EC ,即D E为Δ BCF 的中位线.∴DE=12FC=12 (AC-AB)=2. 10、已知在ΔABC 中,108A ∠=,AB =AC ,分ABC ∠.求证:BD 平BC =AB +CD . 分析:在BC上截取BE=BA,连接D E.可得ΔBAD ≌ΔBED .由已知可得:18ABD DBE ∠=∠=,108A BED ∠=∠=, 36C ABC ∠=∠=.∴72DEC EDC ∠=∠=,∴CD =CE ,∴BC =AB +CD . 11、如图,ΔABC 中,E是BC 边上的中点,DE ⊥BC 于E ,交BAC ∠的平分线AD 于D , 过D 作DM ⊥AB 于M,作DN ⊥AC 于N .求证:BM =CN . 分析:连接DB 与DC .∵DE 垂直平分BC ,∴DB =DC .易证ΔAMD ≌ΔAND . ∴有DM =DN .∴ΔBMD ≌ΔCND (HL).∴BM =CN . 二、旋转 12、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E在BC 上,F在DC 上,BE +DF =EF . 求证:45EAF ∠=. 分析:将ΔADF 绕A顺时针旋转90得ABG .∴GAB FAD ∠=∠.易 证ΔAGE ≌ΔAFE . ∴ 1452FAE GAE FAG ∠=∠=∠= 13、如图,点E 在ΔABC 外部,D 在边BC 上,DE 交AC 于F .若123∠=∠=∠, AC=AE.求证:ΔABC ≌ΔADE . C B A D E F D A B C B A E D N M B D A C 213E D B A

七年级数学下册几何证明计算简单型复习题

2015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备考之《几何证明计算简单型》 1.(2015春?安陆市期中)已知:如图1,∠1+∠2=180°,∠AEF=∠HLN; (1)判断图中平行的直线,并给予证明; (2)如图2,∠PMQ=2∠QMB,∠PNQ=2∠QND,请判断∠P与∠Q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2014春?邗江区期末)如图,在△ABC中,CD⊥AB,垂足为D,点E在BC上,EF⊥AB,垂足为F. (1)CD与EF平行吗?为什么? (2)如果∠1=∠2,且∠3=100°,求∠ACB的度数. 3.(2014春?密云县期末)已知如图:AD∥BC,E、F分别在DC、AB延长线上.∠DCB=∠DAB,AE⊥EF,∠DEA=30°. (1)求证:DC∥AB. (2)求∠AFE的大小. 4.(2014秋?江都市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CD⊥AB,垂足为D,点E在BC上,EF⊥AB,垂足为F. (1)CD与EF平行吗?为什么? (2)如果∠1=∠2,且∠3=105°,求∠ACB的度数.

5.(2014春?沙河市期中)如图,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EF,EG,MH所截,直线AB,EG,MH相交于点B,∠EAB=∠BNA,∠FAN=∠FNM,AN∥EG. (1)∠ABE与∠EGF相等吗? (2)试判断∠AFN与∠EBH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6.(2014春?高坪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1=∠BDC,∠2+∠3=180°. (1)请你判断AD与E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DA平分∠BDC,CE⊥AE于E,∠1=70°,试求∠FAB的度数. 7.(2014春?东昌府区期中)如图,在△ABC中,AD⊥BC,垂足为D,点E在AB上,EF⊥BC,垂足为F. (1)AD与EF平行吗?为什么? (2)如果∠1=∠2,且∠3=115°,求∠BAC的度数. 8.(2013秋?道外区期末)如图(1),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EG平分∠AEF,FG 平分∠CFE,且∠GEF+∠GFE=90°

证明练习题及答案

第27章 证明全章标准检测卷 (100分 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 1.如图1所示,AB∥CD,EG⊥AB,若∠1=58°,则∠E 的度数等于( ) A.122° B.58° C.32° D.29° C A B 1 E D G C A B E D F ③ ② ① C A B O D (1) (2) (3) (4) 2.如图2所示,DE∥BC,EF∥AB,图中与∠BFE 互补的角共有( ) A.3个 B.2个 C.5个 D.4个 3.在△ABC 中,若∠A:∠B:∠C=1:2:3,则a:b:c=( ) A.1:2:3 B.1:2: C.1: 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顶角的度数是( ) A.30° B.60°; C.30°或150° D.不能确定 5.如图3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 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最省事的办法是( ) 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和②去 6.等腰三角形周长是32cm,一边长为10cm,则其他两边的长分别为( ) A.10cm,12cm; B.11cm,11cm; C.11cm,11cm 或10cm,12cm D.不能确定 7.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最短的直角边长,那么它的最小内角为( ) A.10° B.20° C.30° D.60° 8.如图4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BC,AC,BD 相交于点O,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9.矩形ABCD 中,E 在AD 上,AE=ED,F 在BC 上,若EF 把矩形ABCD 的面积分为1:2,则BF:FC=( )(BF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题

初二数学-几何证明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点 E , F 是对角线BD 上两点,且BF DE . (1) 写出图中每一对你认为全等的三角形; (2) 选择(1)中的任意一对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2、如图,E 、F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对角线BD 上的两点,给出下列三个条件:① BE = DF ; ②/ AEB =Z DFC ;③AF // EC 。请你从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四 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 ADF 和厶BCE 中,/ A= / B ,点D 、E 、F 、C 在同一直线上, 有如下三个关系式: ① AD=BC :② DE=CF :③ BE // AF 。 1)请用其中两个关系式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 (用序号 写出命题书写形式,如:如果O ,那么◎ 2)选择(1)中你写出的命题,说明它正确的理由. 4、如图,在菱形 ABCD 中,/ A=60 ° , AB=4 , E 是边 AB 上一动 点,过点 E 作EF 丄AB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 F ,交BD 于点M .请判 断厶DM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匚 C

5、.如图,在口ABCD中,E为BC边上一点,且AB AE . (1)求证:△ ABC◎△ EAD . (2)若AE 平分/ DAB,/ EAC 25°,求/ AED 的度数. 6、如图,在等边△ ABC中,点D为AC中点,以AD为边作菱形ADEF,且AF // BC , 连结FC交DE于点G . 求证:△ ADB AFC ; 7、如图.在梯形纸片ABCD中.AD // BC, AD>CD .将纸片沿过点D的直线折叠,使点C 落在AD上的点C’处,折痕DE交BC于点E.连结C乍 ⑴求证:四边形CD C'E是菱形; ⑵若BC = CD+AD,试判断四边形ABED的形状,并加以 证明;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方法总结)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归纳总结: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一. 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 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

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O。 (补

AE=BD,连结CE、DE。

求证:BC=AC+AD B、C作此射线的垂线BP和CQ。 设M为BC的中点。求证:MP=MQ

命题与证明练习题1及答案教学文稿

命题与证明练习题1 及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命题与证明 一、填空 1.把命题“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题“如果2 2 a b = ,那么a b =”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命题“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是一个______命题(填“真”或“假”). 4.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 AD ∥BC, AD =3, AB =CD =4, BC =7,则∠B =_______. 5.用反证法证明“b 1∥b 2”时,应先假设_________. 6.如图,在ΔABC 中,边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E, ΔABC 与ΔBEC 的周长分别为24和14,则AB =________. 7.若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的长分别为16和20, 两长边间的距离为8,则两短边的距离为__________. 8.如图,在ΔABC 中,∠ABC =∠ACB =72°, BD 、CE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它们的交点为F,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个. 二、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 A.直角都等于90° B.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互补的两个角不相等 D.作线段AB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B.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距离相等 C.同位角相等 D.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下列条件中能得到平行线的是( ) ①邻补角的角平分线;②平行线内错角的角平分线;③平行线同位角的平分线; ④平行线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④ 4.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对顶角相等 C.若a b =,则22a b = D.若(1)1a x a +>+,则1x > 5.三角形中,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 A.三条高的交点 B.三边的中垂线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三条中线的交点 6.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面积相等 7.△ABC 的三边长,,a b c 满足关系式()()()0a b b c c a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8.如图,点E 在正方形ABCD 的边AB 上,若EB 的长为1, EC 的长为2,那么正方形ABCD 的面积是( ) 35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说明. (1)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如图, BD ∥AC,且BD =1 2 AC, E 为AC 中点,求证:BC =DE.

中考几何证明题及答案

几何证明练习题及答案 【知识要点】 1.进一步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熟练应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熟练地写出较难证明的求证; 3.证明要合乎逻辑,能够应用综合法熟练地证明几何命题。 【概念回顾】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 ),对应角( )对应高 线( ),对应中线( ),对应角的角平分线( )。 2.在Rt△ABC 中,∠C =90°,∠A =30°,则BC :AC :AB=( )。 【例题解析】 【题1】已知在ΔABC 中,108A ∠=o ,AB =AC ,BD 平分ABC ∠.求证: BC =AB +CD . 【题2】如图,点E为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点F为CB 的延长线上的一点,且EA⊥AF.求证:DE=BF. 【题3】如图,AD 为ΔABC 的角平分线且BD =CD .求证:AB =AC. 【题4】已知:如图,点B 、F 、C 、E 在同一直线上,BF=CE ,AB ∥ ED ,AC ∥FD ,证明AB=DE ,AC=DF. 【题5】已知: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P 是三角形内一点,PA = 3,PB =4,PC =5. 求:∠APB 的度数.

【题6】如图:△ABC 中,∠ACB=90°,AC=BC ,AE 是BC 边上的中 线,过C 作CF ⊥AE ,垂足是F ,过B 作BD ⊥BC 交CF 的延长线于D 。 (1) 求证:AE=CD; (2) 若AC=12㎝,求BD 的长. 【题7】等边三角形CEF 于菱形ABCD 边长相等. 求证:(1)∠AEF=∠AFE (2)角B 的度数 【题8】如图,在△ABC 中,∠C=2∠B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1=∠B ,求证:AB=AC+CD. 【题9】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的 中点,BE 的延长线交AC 于点F. 求证:AF=2 1FC 【题10】如图,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绕点C 旋转到A'B'CD'的位 置,若∠B'CB=30度,求AE 的长. 【题11】AD,BE 分别是等边△ABC 中BC,AC 上的高。M,N 分别在AD,BE 的延长线上,∠CBM=∠ACN.求证AM=BN. 【题12】已知:如图,AD 、BC 相交于点O ,OA =OD ,OB =OC , 点E 、F 在AD 上,且AE =DF ,∠ABE =∠DCF . 求证:BE‖CF . 【巩固练习】 【练1】 如图,已知BE 垂直于AD ,CF 垂直 于 AD ,且BE=CF. O F E D C B A

八年级上数学几何证明练习题

C A B C D E P 图 ⑴八年级数学(上)几何证明练习题 1、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在BC 上任取一点P ,作PQ ∥AB 交AC 于Q ,作PR ∥CA 交BA 于R ,D 是BC 的中点,求证:⊿RD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 2、 已知:在⊿ABC 中,∠A=900 ,AB=AC ,D 是AC 的中点,AE ⊥BD ,AE 延长线交BC 于F ,求 证:∠ADB=∠FDC 。 3、 已知:在⊿ABC 中BD 、CE 是高,在BD 、CE 或其延长线上分别截取BM=AC 、CN=AB ,求证: MA ⊥NA 。 4、已知:如图(1),在△ABC 中,BP 、CP 分别平分∠ABC 和∠ACB ,DE 过点P 交AB 于D ,交AC 于E ,且DE ∥BC .求证:DE -DB=EC .

5、在Rt △ABC 中,AB =AC ,∠BAC =90°,O 为BC 的中点。 (1)写出点O 到△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的大小关系(不要求证明); (2)如果点M 、N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AN =BM ,请判断△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6、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 到D ,延长BA 到E ,AE=BD , 连结EC 、ED ,求证:CE=DE 7、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A =90°,BD 平分∠ABC ,DE ⊥BC 且BC =10,求△DCE 的周长。 A B C O M N

几何证明习题答案 1. 连接AD,由△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AD垂直AC,且AD=BD,∠DAQ=∠DBR=45度, 又由平行关系得,四边形RPQA为矩形,所以AQ=RP, △BRP也是等腰直角三角行,即BR=PR,所以AQ=BR 由边角边,△BRD全等于△AQD,所以∠BDR=∠ADQ,DR=DQ, ∠RDQ=∠RDA+∠ADQ=∠RDA+∠BDR=90度, 所以△RDQ是等腰RT△。 2. 作AG平分∠BAC交BD于G ∵∠BAC=90°∴∠CAG= ∠BAG=45° ∵∠BAC=90°AC=AB ∴∠C=∠ABC=45° ∴∠C=∠BAG ∵AE⊥BD ∴∠ABE+∠BAE=90° ∵∠CAF+∠BAE=90°∴∠CAF=∠ABE ∵AC=AB ∴△ACF ≌△BAG ∴CF=AG ∵∠C=∠DAG =45°CD=AD ∴△CDF ≌△ADG ∴∠CDF=∠ADB 3. 易证△ABM≌△NAC.∠NAM=∠NAE+∠BAM=∠NAE+ANE=90° 4. 略 5.(1)因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中点是三角形的外心, 所以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距离相等; (2)△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连接OA,如图, ∵AC=AB,∠BAC=90°,∴OA=OB,OA平分∠BAC,∠B=45°, ∴∠NAO=45°,∴∠NAO=∠B, 在△NAO和△MBO 中, AN=BM ,∠NAO=∠B ,AO=BO , ∴△NAO≌△MBO,∴ON=OM,∠AON=∠BOM, ∵AC=AB,O是BC的中点,∴AO⊥BC, 即∠BOM+∠AOM=90°,∴∠AON+∠AOM=90°, 即∠NOM=90°,∴△OM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6. 延长CD到F,使DF=BC,连结EF ∵AE=BD ∴AE=CF ∵△ABC为正三角形∴BE=BF ∠B=60° ∴△EBF为等边三角形∴角F=60°EF=EB 在△EBC和△EFD中 EB=EF(已证)∠B=∠F(已证)BC=DF(已作) ∴△EBC≌△EFD(SAS)∴EC=ED 7. 周长为10.

高一数学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练习题

推理与证明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结论成立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等价条件 答案:A 2.结论为:n n x y +能被x y +整除,令1234n =, ,,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得到此结论成立的条件可以为( ) A.n *∈N B.n *∈N 且3n ≥ C.n 为正奇数 D.n 为正偶数 答案:C 3.在ABC △中,sin sin cos cos A C A C >,则ABC △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 答案:C 4.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0n a >,公差0d >,则有4637a a a a >··,类经上述

性质,在等比数列{}n b 中,若01n b q >>,,则4578b b b b ,,,的一个不等关系是( ) A.4857b b b b +>+ B.5748b b b b +>+ C.4758b b b b +>+ D.4578b b b b +>+ 答案:B 5.(1)已知332p q +=,求证2p q +≤,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2p q +≥, (2)已知a b ∈R ,,1a b +<,求证方程20x ax b ++=的两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方程有一根1x 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即假设11x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1)与(2)的假设都错误 B.(1)与(2)假设都正确 C.(1)的假设正确;(2)的假设错误 D.(1)的假设错误;(2)的假设正确 答案:D 6.观察式子:213122+ <,221151233++<,2221117 12344 +++<,,则可归纳 出式子为( ) A.22211 111(2)2321n n n ++++<-≥ B.22 211111(2)2321 n n n + +++ <+≥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 求证:CD=GF.(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 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B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三种思考和四种方法

初中几何证明题的三种思考和四种方法 发表时间:2013-05-24T10:06:25.373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5月供稿作者:常见山 [导读] 学校应积极构建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反之又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常见山 【中图分类号】G552.0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5-0064-02 众所周知,几何证明是初等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其难就难在如何寻找证明思路,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几何证明题的本质不易把握。为此,在初等几何的学习中融入数学思想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切实可行。通过平时的学习、探索和积累,笔者发现其中的“结构思想”,即“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观察数学问题要着眼于结构的整体性。从宏观上对数学问题进行整体研究,抓住问题的框架结构和本质关系,把一些貌似独立而实质又紧密联系的特征视为系统中的整体”对探寻几何的证明思路,把握问题的本质,培养观察能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初中几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初中几何一直就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秉承“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几何部分有了较大的调整。对比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几何的变化,深入理解教改的初衷,全面贯彻教改的思想,不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改的任务,而且有利于利用新教材创造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考题:如图,在Rt△ABC中∠C=90°以AC为直接径,作⊙O,交AB于D,过O作OE∥AB,交BC于E,连接ED。 ⑴求证:ED是⊙O的切线。 ⑵E为BC的中点,如果⊙O的半径为1.5, ED=2,求AB的长。 这是某市九年级人教版秋季学期一道期考试题,从题型看这是一道再普通不过的圆有关证明和计算的几何考题,而我校作为一所比较有名的初中,全校九年级约500个考生的答卷中,第(2)问“求AB的长”尚有80%左右的考生能正确的解答出来,而第(1)“求证:ED是⊙O的切线”只有约10%的考生能正确地写出证明解答过程。究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几何证明的指导不到位、引导方式不够灵活,措施不到位造成的直接后果。 怎样指导学生对几何证明题进行有效正确的证明分析解答,并简单地写出证明过程,笔者通过对本考题学生答卷出现的各种错误情况,结合本校使用新课改教材突出的特点,归纳总结出以下三种思考和四种方法,进行指导,收到良好的效果。三种思考方式:(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是推荐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很少,关键是怎样运用,对于初中几何证明题,最好用的方法就是用逆向思维法。如果你已经上初三了,几何学的不好,做题没有思路,那你一定要注意了:从现在开始,总结做题方法。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例如: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这是非常好用的方法,同学们一定要试一试。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同学们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四种方法: 1.读。读就是阅读题目和题图的过程中,做到逐个条件,逐个问题地对号入座地进行审题、读图。 2.记。记就是在“读”的过程中,对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作简要的浓缩并作划记,并用①、②……和“?”作标记。如本考题问可作标记为:已知①∠C=90°;②AC为直径;③OE∥AB求证ED是⊙O的切线? 3.选。“选”就是选定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式,即根据读题和标记的结果,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选定解题思路,最终确定解题方式,并写出简要解答过程。如本题中,要证明DE为⊙O的切线,得作辅助线:连结OD,则点D就是⊙O的外端,只须再证明OD⊥DE(即∠ODE=90°)就可以了,从而选定证明∠ODE=90°;而要达到这个∠ODE=90°这个结果,只有通过证明△EOC≌△EOD从而也就确定了解题方式。 4.返。就是选定了解题思路、确定了解题方式,并写出解答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解答的过程受诅时,不断地返回到题目中已作的标记和题图的标记和已知条件中去,检查是否漏用或误用已知条件,及时调整解题方案。可以看出,“读、记、选、返”四个步骤通俗易董、浅显具体,只要始终坚持渗透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求学生始终运用到式时的练习之中,善于积累,逐渐养成“见其型,通其路,套其法”的良候彀惯,就能很好距淆学生不良的解题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我们早已使用人教版的教材,课改的新理念、新思维、新评价如风暴袭来,我们有过欣喜和期盼,教学实践中,没有石头照样过河。评价考试后,我们充满困惑与无奈,却不知路在何方。长期以来,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的海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最应该关注什么?既不是单纯的方式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上完一节数学课,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对自己在数学学科上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感到惋惜,对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和能力产生怀疑与反思。而教师本身是否也反省过自己,一节课下来我们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方式、过程,还是答案?所谓“点石成金”我们到底教给学生“点石”的手指还是“点成”的金子?我们不能武断地归结于学生的不努力,我们的数学教育有没有问题。就目前的状况,中学数学教育仍旧可以用“纸上谈兵”这句成语简单概括之。 课堂是教师演练阵容的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忽略了解题思路、解题方式,一味追求解题结果,将会逐渐迷失自我,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我们是否思考过:路就在自己的脚下,路就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中,让校本科研走进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每一节课中吧!当今世界,反思意识已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特征。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提高教师的反思特质。

【良心出品】工程热力学计算练习题和证明题

工程热力学计算练习题 1、设工质在K T H 1200=的恒温热源和K T L 300=的恒温冷源间按热力循环工作,已知吸热量为150kJ ,求热效率和循环净功。 2、5kg 氧气初态为p 1=0.8MPa 、T 1=800K ,经可逆定压加热过程达到1200K 。设氧气为理想气体,比热容为定值,摩尔质量M =32×10-3kg/mol ,试求氧气终态的体积V 2、热力学能变量ΔU 、焓变量ΔH 、 熵变量ΔS 。 3、有人设计一台循环装置,在温度为1100K 和350K 的两个恒温热源之间工作,且能输出净功1250kJ ,而向冷源放热500kJ 。试判断该装置在理论上是否可行? 4、空气流经喷管作定熵流动,已知进口截面上空气的压力p 1=7bar 、温度t 1=947℃,出口截面上空气的压力p 2=1.4bar ,质量流量q m =0.5kg/s 。空气的比定压热容c p =1.004kJ/(kg ·K),气体常数Rg =0.287 kJ/(kg ·K),k =1.4,试确定喷管外形、出口截面上空气的流速和出口截面面积。

证明题 1、试证明可逆过程的功?= -2 121pdV W 。 证明:设有质量为m 的气体工质在气缸中进行可逆膨胀, 其变化过程如图中连续曲线1-2表示。 由于过程是可逆的,所以工质施加在活塞上的力F 与外界作用在活塞上的各种反力之总和随时只相差一无 穷小量。按照功的力学定义,工质推动活塞移动距离dx 时,反抗斥力所作的膨胀功为 pdV pAdx Fdx W ===δ 式中,A 为活塞面积,dV 是工质体积微元变化量。 在工质从状态1到状态2的膨胀过程中,所作的 膨胀功为?=-2 121pdV W 2、试证明理想气体的比定压热容仅仅是温度的函数。 证明:引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对于可逆过程有vdp dh q -=δ 定压过程p p p p T h dT vdp dh dT q c )()()(??=-==δ 对于理想气体T R u pv u h g +=+=,显然焓值与压力无关,也只是温度的单值函 数,即()T f h h =,故dT dh T h c p =??=)( 理想气体的比定压热容仅仅是温度的函数。

上海初二数学几何证明练习之全等三角形

上海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练习之全等三角形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如图,△ABC ≌△DEB ,AB =DE ,∠E =∠ABC ,则∠C 的对应角为 ,BD 的对应边为 . 2.如图,AD =AE ,∠1=∠2,BD =CE ,则有△ABD ≌△ ,理由是 ,△ABE ≌ (第1题) (第 2题) (第4题) 3.已知△ABC ≌△DEF ,BC =EF =6cm ,△ABC 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则EF 边上的高是 cm. 4.如图,AD 、A′D′分别是锐角△ABC 和△A′B′C′中BC 与B′C′边上的高,且AB = A′B′,AD = A′D′,若使△ABC ≌△A′B′C′,请你补充条件 (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 5. 若两个图形全等,则其中一个图形可通过平移、 或 与另一个三角形 完全重合. 6. 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即BC =EF ),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 的长度DF 相等,则∠ABC +∠DFE =___________度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7.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M 在DC 上,且DM =2,N 是AC 上的一动点, 则DN +M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8.如图,在△ABC 中,∠B =90o ,D 是斜边AC 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连结AD ,若 ∠DAC :∠DAB =2:5,则∠DAC =___________. 9.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BAC =90o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若AB +AD =8cm , M N D C B A E D C B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