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献综述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献综述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献综述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献综述

中国药科大学

生物工程文献综述

综述题目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英文题目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 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专业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

院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号14404806

姓名龙益如

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14404806 龙益如

摘要: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在多种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中,CAR-T细胞疗法取得重大突破,在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也初见成效。但在获得显著疗效的同时, CAR-T也存在持久性、归巢、脱靶效应、神经毒性、细胞因子风暴、插入突变、对实体肿瘤疗效有限等问题。现就CAR-T技术的最新进展及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初步了解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及问题分析。

关键词: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T

cell for tumor immunotheraphy

Abstract:A lot of remarkabl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T-cells with CARs could be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safe and effective cancer therapeutics .A novel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in CAR-T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 tumor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clinical studies of solid tumors has been achieved ,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 for CAR-T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such as off-target effect, cytokine storm ,insertion mutagenesis, limited effects for solid tumors. Here, we reviewed the recent advances of CAR-T a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is flied.

Keyword: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 Tumor ;Immunotheraphy

前言

现当代社会,癌症是世界四大致死率最高的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肺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约880万人死于癌症。人类抗肿瘤历史已经100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离攻克肿瘤难题仍然任重道远。

免疫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为肿瘤诊疗策略的革新带来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突破。免疫疗法成为国际公认的继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被成功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自1985年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th,NIH)就把肿瘤的生物治疗列为肿瘤综合治疗第四大方式。2000年举行的国际肿瘤生物基因治疗年会也指出:“生物治疗是目前知道的唯一有望完全消灭癌细胞的治疗手段,21世纪是肿瘤生物治疗的世纪”。2011年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及《临床肿瘤学》分别发表题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时代已经来临”的评论文章,指出未来免疫细胞治疗可能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美国《科学》杂志更是将肿瘤免疫治疗列在2013年度突破性研究进展第一位,认为其是肿瘤治疗的重大转折点。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发布的《ASCO年度报告:2015临床肿瘤学进展》中,将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 细胞治疗技术作为实现复发性白血病治疗突破的前兆。近期,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了“2016年十大突破技术”,这些技术代表了当前世界科技的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反映了近年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而“免疫工程-杀伤性T细胞”位居榜首。

本文将以介绍CAR-T细胞疗法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并分析CAR-T细胞疗法所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及机遇展望。

1CAR-T细胞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1CAR-T细胞的概念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for T cells , CAR-T)疗法是将抗体对抗原的高度特异性和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通过基因重组获得表达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经过纯化、体外扩增和活化,输注回患者体内行使杀灭肿瘤细胞的功能。

CAR-T细胞通过其表达的CAR能特异性地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属于精准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目前已有大量研究针对不同肿瘤靶点设计出相应的CAR-T,在临床研究中验证其可行性,取得了显著疗效。

CAR的基础设计中包括一个胞外的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 TAA)结合区,通常来源于多克隆抗体抗原结合区域的scFv(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一个穿膜区和一个胞内信号区,将其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并组装在T细胞上。当CAR受到特异性抗原识别后可为T细胞提供活化信号并通过胞内结构域转导该信号,引起T细胞的活化,从而发挥T细胞杀伤作用,并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

1.2CAR-T细胞治疗的抗肿瘤机制和发展历程

1.2.1CAR-T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历程

目前针对T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和T细胞过继疗法两大类,CAR-T细胞疗法属于后者。传统的过继免疫治疗主要采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这种免疫治疗策略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获得新鲜的肿瘤组织并分离和扩增TIL具有难度,回输的TIL细胞功能受损,在体内往往不能有效识别肿瘤细胞;同时,肿瘤中强大的免疫抑制微环境降低回输细胞的杀伤能力,这些问题限制了TIL疗法的广泛应用,仅对黑色素瘤等少数肿瘤有一定疗效,对大多数肿瘤疗效欠佳。

随着T细胞过继疗法的发展,具有高效特异性、杀伤活性和持久性的CAR-T 细胞疗法应运而生,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星.目前,CAR-T细胞治疗技术可分为四代,主要是依据其胞内信号结构域的差异来划分,我们将在下文中提及。

1.2.2CAR-T细胞治疗的抗肿瘤机制

理解CAR-T的抗肿瘤机制,首先需了解T细胞是如何活化并杀伤肿瘤细胞的。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途径。第一信号为T细胞表面受体(T cell receptor , TCRs)与抗原递呈细胞上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结合,第二信号为抗原递呈细胞上的共刺激分子B7家族分子与T细胞上的配体CD28分子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在双信号共同刺激下,T细胞活化增殖为细胞毒T细(cytotoxic T cell,

CTL)。当CTL再次遇到携带相同MHC抗原肽复合体的肿瘤细胞时,就会与之结合,并分泌穿孔素、颗粒酶,直接介导肿瘤细胞溶解,也可诱导巨噬细胞分泌促炎因子IL-12等,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CAR-T细胞免疫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识别目标抗原的单链抗体与间隔区、跨膜基序和T细胞活化基序等结合为一体,利用融合基因修饰的T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

1.2.3CAR-T的结构

CARs是靶向目标表面分子的重组受体,其结构主要包括胞外抗原结合域、跨膜区和胞内信号区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胞外抗原结合域为单克隆抗体的单链可变区,负责识别抗原。不同于生理性的TCR,重组CARs与抗原的结合不需要依赖于MHC的递呈,有效避免了肿瘤细胞MHC表达下调这一免疫逃逸机制;同时,CARs不仅能够与蛋白质结合,还能识别糖类、神经节苷脂、蛋白多糖、高度糖基化的蛋白,更加广谱地杀伤肿瘤细胞。跨膜区连接胞外抗原结合域和胞内信号域,一般由二聚体膜蛋白组成,主要包括CD3ζ、CD4、CD8、CD28等,能将CARs结构锚定于T细胞膜上。跨膜区不同的设计能影响导入的CAR基因的表达。有研究发现,CD28的跨膜区较CD3ζ的跨膜区能更多地表达CAR基因。胞内信号域采用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通常是TCR/CD3ζFcεRIγ,当胞外区与其识别的抗原结合时,就会向胞内传导TCR样信号。根据胞内信号域结构的差异,CAR可划分为四代。

第一代CAR结构只有一个胞内信号组分(TCR/CD3ζ链和FcεRIγ链),能够识别靶抗原并激活T细胞,无共刺激分子,不能转导增殖信号和诱导细胞因子产生,T细胞无法增殖,因而杀伤肿瘤效果甚微。第二代CAR细胞内增加了一个共刺激分子,如CD28、CD27、41BB(CD137)、OX40(CD134)或者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即便没有外源性共刺激分子T细胞也能持续增殖并释放细胞因子。虽然二代CAR大大提高了T细胞抗肿瘤疗效,但仍未全面开启T细胞的杀伤能力,于是诞生了包含两个共刺激分子(CD28、41BB和CD3ζ)的第三代CAR。小鼠实验表明三代CAR能够增强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肿瘤生长。最近出现的第四代CAR又称TRUCKs,结构与前三代不同,引入促炎症细胞因子(目前主要是IL-12)和共刺激配体(41BBL 和CD40L),可以在具有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中通过释放促炎性因子,招募并活化更多的免疫细胞而引起更为广泛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并且,第四代CAR的出现可使患者免受回输前预处理治疗(全身照射或大剂量化疗)的不良反应,减

少回输细胞总量,拓宽了CAR-T细胞的临床应用范围。

2CAR-T的基因转导

稳定转染是效应T细胞稳定表达CAR的前提。目前用于CAR-T的基因转导载体主要有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如需获得短暂存在的CAR-T细胞,则用mRNA转染。不同于病毒载体长久地插入基因组,RNA转染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转染方式。但由于T细胞不能稳定持久存在,往往需要输注大量的T细胞以保证疗效。此类mRNA 转染的CAR-T目前还处于早期临床试验中。

3CAR-T的生产培养

患者或捐赠者的外周血是T细胞的主要来源。一般而言,T细胞是在CD3和CD28的刺激下,或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经过10d至3周的体外培养获得。IL-2是体外扩增中最常用的细胞因子。有研究显示,IL-7联合IL-15能扩增出干细胞样的记忆性T细胞,能在体内更好存活,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效应。临床治疗过程中回输的CAR-T细胞数量目前尚无定论,有研究认为回输的T细胞数目越多疗效越好,也有研究认为回输CAR-T需要严格控制细胞数量,应从低剂量开始,降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4CAR-T的抗肿瘤效应和及临床转化

4.1 抗血液肿瘤效果

CAR技术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靶CD19的CAR-T 细胞在临床上研究最多,在CAR-T靶点开发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0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表明,CD19特异性的CAR-T用于治疗晚期B淋巴瘤疗效明显。随后,靶向CD19的CAR T被用于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Maude等的研究表明,CTL019(抗CD19的二代CAR-T)治疗30例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中90%达完全缓解。对于复发耐药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靶向CD19的CAR-T能稳定持久地清除体内肿瘤,总反应率达57%。Garfall等报道了一例CD19特异性CAR-T联合自体移植治愈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例,显示了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治疗潜力。两家研究单位分别报道了靶向抗原Lewicy和CD33的CAR-T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小样本研究,前者4例患者入组,1例达细胞学缓解,3例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后者1例患者入组并获得细胞学缓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Dai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克晓燕分别总结了CAR-T细胞在治疗血液肿瘤中已发表的20篇临床试验结果及应用进展,可以看出CAR-T在治疗血液恶性肿瘤中疗效可观。

4.2 抗实体瘤效果

CAR-T在血液肿瘤治疗中获得了突破,但由于受实体瘤中微环境复杂,免疫逃逸机制多样,肿瘤抗原靶点繁杂,且实体瘤体积大、CAR-T细胞难以归巢到肿瘤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CAR-T在实体瘤的治疗实践中仍有部分障碍。一代CAR-T对实体肿瘤的治疗大多无效,但据此探索了CAR-T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标准。二至四代CAR-T在增殖、细胞因子释放等方面有了明显改进,在部分临床试验中也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正尝试CAR-T用于各种实体瘤的治疗。

4.3 妇科肿瘤

卵巢癌是预后最差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半个世纪以来其临床诊治无突破性进展,是最早尝试CAR-T治疗的实体瘤之一。叶酸受体α(FRα)是卵巢癌相关肿瘤抗原。2006年,研究者应用针对FRα的一代CAR-T细胞治疗14例FR+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能耐受该治疗,但是没有患者从治疗中获益。究其原因在于:一代CAR-T细胞无法有效归巢至肿瘤组织,不能持续存在于患者体内从而发挥功能。MUC16是另一卵巢癌肿瘤相关抗原,其编码的CA125是临床用于卵巢癌诊断的较理想的标记物。纪念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的BrentjensRJ团队设计了靶向MUC16的CAR-T细胞,基因编辑后的CAR-T细胞同时分泌IL-12并且表达人EGFRT。IL-12可以增强CD8+T细胞的功能并改善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人EGFRt是西妥昔单抗的靶标,使用西妥昔单抗可诱导CAR-T细胞凋亡,有助于控制不良反应。在临床前研究中,将MUC16特异性CAR-T细胞输注至移植了人卵巢癌细胞的免疫缺陷小鼠体内,CAR-T细胞能够持久存活并大量分泌IFNγ。鉴于此,该癌症中心于2015年启动了基于MUC16ecto靶点CAR-T治疗复发性卵巢癌、腹膜癌、输卵管癌的Ⅰ期临床试NCT02498912,其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此外,较具潜力的卵巢癌相关抗原靶点还包括间皮素、HHER2、L1-CAM、CD133等,这些抗原靶点结合新型的CAR-T技术在临床前研究中杀伤效果明显,I期临床试验也陆续启动,有望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策略。宫颈癌及内膜癌患者临床上常常能早诊早治,预后较好。CAR-T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患者,其靶点多为实体瘤中表达较普遍的抗原,目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主要是mesothelin特异性的CAR-T。

4.4 其他实体瘤

第一代CAR-T治疗实体瘤虽然总体未见突出疗效,但是仍有一项临床试验的结果令人鼓舞。2011年,识别神经节苷脂2(GD2)的CAR-T用于治疗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效果明显:接受治疗的19例患者中,3例获得完全缓解,且CAR-T细胞可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二、三代CAR-T的治疗潜力仍在开发中。一项HER2特异性的二代CAR-T治疗HER2(+)复发转移肉瘤的临床研究显示出好的疗效:19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4例病情稳定,存活时12周至14个月。而另一项靶向HER2的三代CAR-T在治疗1例结肠癌患者时,因发生强烈的细胞因子风暴致使患者死亡。可

见二、三代CAR-T细胞活性高,应用需谨慎。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针对不同实体瘤抗原靶点的CAR-T细胞多中心临床研究。

5CAR-T细胞治疗肿瘤面临的挑战

虽然CAR-T有诸多优点,但其仍存在一些明显缺陷。这里就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信随着未来临床试验的增加,必然会出现更多实际应用问题,而随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CAR-T细胞治疗技术将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者的努力下,日趋完善。

5.1脱靶效应

理想的目标抗原仅在肿瘤细胞表达。暂未能发现仅在肿瘤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抗原,任何会在正常细胞表达的抗原都有被误伤的风险。实体瘤常常同时表达多个肿瘤抗原,通过设计多个抗原复合的CAR结构,识别抗原组合,能够提高杀伤的特异性,比如使用同时靶向抗原ErbB2和MUC1的CAR-T治疗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基因常常不稳定,一旦靶抗原丢失就会逃离CAR的识别。间质细胞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分,直接影响肿瘤细胞,且基因表达稳定,故有研究选择基质细胞作为攻击对象,间接作用肿瘤细胞,以应对肿瘤细胞基因的不稳定突变。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章浩等发现,降低CAR-T细胞亲和力能提高杀伤特异性,减少脱靶效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5.2 细胞因子风暴

在CAR-T抗肿瘤效应中,大量的细胞因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的隐患。细胞因子风暴是CAR-T细胞疗法常见且致死性的并发症。输注CAR-T细胞后,T细胞、B细胞、NK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6、TNFα和IFNγ,这些炎性介质促发急性炎症反应诱导上皮及组织损伤,导致微血管渗漏,引起恶心、头痛、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与CAR结构、肿瘤负荷及类型以及患者基因多态性相关,可通过设计安全的CARs并严格限制每次输注的细胞数量来降低发生风险。糖皮质激素及细胞因子拮抗剂具有减少细胞因子风暴相关死亡的作用。一些研究显示,高C反应蛋白(CRP)与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相关,对其作为预测标记物的评估仍在进行中。采用“自杀基因系统”特异性诱导CAR-T细胞凋亡,有助于降低细胞的毒性反应。有研究构建一种默认为关闭状态,只有在调控药物作用下才会开启的“On Switch”CAR-T细胞,用以控制CAR-T作用的时间和剂量,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5.3 转染载体的缺陷

为获得稳定高效转染,CAR-T目前仍以使用病毒类载体为主。然而病毒载体存在插入突变、有瘤风险等缺陷。非病毒载体的转染方式,比如上文所述的mRNA 转染可望成为解决途径之一。

5.4 神经毒性

少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针对抗CD19的CAR-T

细胞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谵妄、语言障碍、无动性缄默或癫痫等神经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是自限性的,无需干预可自行缓解,且没有后遗症。神经毒性可能与患者脑脊液中出现CAR-T细胞相关,使用IL-6拮抗剂不能发挥预防作用。症状背后的发生机制未明,仍待探讨。

5.5 归巢

效应CAR-T细胞归巢至肿瘤组织是发挥其抗肿瘤功能的先决条件,也是实体瘤治疗中的研究难点。通过基因编辑使T细胞表达特定的趋化因子受体,可有助于T细胞归巢。研究发现,表达CCR4的T细胞能通过识别霍奇金淋巴瘤的标记物CD30定位到肿瘤组织;表达CCR2b的T细胞能更好地靶向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找出引导CAR-T靶向肿瘤的趋化因子,有助于实体瘤中CAR-T的定位。另有研究发现,小鼠胰腺癌肿瘤细胞周边的巨噬细胞能调控T细胞的浸润。清除癌旁免疫抑制性的巨噬细胞,可能提高CAR-T细胞疗效。

5.6 持久性

只有持续存活、具有增殖能力的CAR-T细胞才能有效清除病灶、预防复发。一代CAR-T治疗无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回输细胞不能持续存活。预先放/化疗能够清除抑制性Treg细胞,促进回输CAR-T细胞的存活和增殖,但会增加感染的风险。直接补充或通过基因编辑使CAR-T细胞同时分泌细胞因子,也是提高其持久性的手段。此外,通过多次细胞回输,构建特殊表型的T细胞(如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或采用病毒共刺激的方法,也能增加CAR-T细胞的体内存活。

5.7 免疫抑制

实体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分子、细胞因子,它们与肿瘤细胞一起,编织成巨大的免疫抑制网络。克服肿瘤环境中免疫抑制因子的干扰,也是CAR-T治疗有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对CAR-T

细胞再次进行基因编辑的常用策略有:CAR-T表达TGFβ受体的显性位点负向结构,用以拮抗TGFβ的抑制作用;靶向NKG2D来识别免疫抑制细胞MDSCs、Treg等表达的NKG2D配体;降低对Fas诱导凋亡的敏感性以及促进存活基因Bcl X(L)的表达等。2014年FDA已批准PD1/PDL1中和抗体用于部分实体瘤的治疗,联合使用免疫调节点中和抗体与CAR-T细胞,能抵抗肿瘤的免疫抑制,增强抗肿瘤免疫。最近出现的TRUCKs能够增加肿瘤微环境IL-12的表达,下调免疫抑制细胞,进一步激活广泛的抗肿瘤免疫,发挥杀伤能力。

6提高CAR-T细胞治疗效果的研究方向分析

在这里我们分析总结出提高CAR-T治疗效果的策略:(1)克服患者本身栽细胞的缺陷;(2)选择CAR-T细胞的最佳培养条件;(3)制定靶细胞刺激的最佳方案;(4)确定化疗预处理的方案;(5)实现CAR的人源化;(6)加强共刺激信号的组合。

7展望

CAR-T细胞治疗是免疫细胞治疗领域中的焦点,极有希望彻底改变某些肿瘤的临床治疗现状,甚至被医学界认为是肿瘤治疗领域最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方向。美国是全球最早开启CAR-T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的国家,在2010年以前,全球注册的CAR-T细胞治疗临床试验都集中在美国;至2011年,欧洲也开始有CAR-T细胞治疗临床注册;至2013年起,中国开始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注册,而且中国CAR-T 细胞治疗临床试验数目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开展CAR-T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的国家。我国的CAR-T细胞治疗研究虽然较国外整体起步较晚,但后期发展突飞猛进,有望全面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期盼通过专家学者、临床医生和政府部门三方的共同努力,建立高水准的标准化治疗流程以及制定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推动我国CAR-T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快速发展,使更多的癌症患者获益。

同时,我们现当代药学生,需时时关注国际先关研究进展,学习前辈研究经验和方法,积极思考,从点滴中捕捉灵感,并付出行动运用到以后的科研工作中。

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加句型 一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 Effect of (因素) 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 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 d) 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主题句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主题句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治疗 学号:24520132204189 姓名:蔡茂宇 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是指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是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 CTCs检测作为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诊断工具, 在早期发现患者术后复发与远处转移、评估疗效与预后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本文简要综述近年CTCs检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状况早在1869年, Ashworth发现血液中的一种血细胞同尸检发现的肿瘤细胞相似, 首次提出CTCs的概念. 目前CTCs定义为自发或因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转移灶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 进入循环未被清除的肿瘤细胞通过迁移、黏附、相互聚集形成微小癌栓, 并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转移灶.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肿瘤转移机制研究的深入, 以及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 CTCs的检测已取得了 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部分检测方法在稳定性、敏感性及特异性等方面均已较理想, CTCs的临床应用研究也已取得明显进展. 目前CTCs的检测方法众多,根据检测原理可分两大类: 细胞计数法(cytometric methods)和核酸检测法(nucleic-acid based methods). 前者主 要包括各种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流式细胞术等; 后者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其各种改进的技术等. 免疫细胞化学法(immunocytochemistry, ICC) ICC是指以显色剂标记的特 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细胞化学的呈色反应, 对相应抗 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测定的技术. 其检测的肿瘤标志物主要分3类: (1)上皮细胞角蛋白(CK), 如CK19、CK20; (2)上皮细胞膜特异性抗原, 如黏蛋白 类, 包括EMA、HMFG、HEA-125等; (3)肿瘤相关糖蛋白(TAG). ICC检测的主要 优点是可进行细胞大小和形态学的分析, 缺点是敏感性低, 只能从(1-10)×105个正常细胞中发现1个肿瘤细胞, 且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循环血中肿瘤细 胞时, 每个载玻片上所能检测的细胞样本量仅为5×105个细胞, 难以从外周血中大量的单核细胞中检测出极少量的肿瘤细胞, 因此单纯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 敏感性低,难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为了能大范围检测外周血中稀少的肿瘤细胞,近年来又相继研发出光纤阵列扫描术 (fiber array scanning technology, FAST), 激光扫描细胞计量仪(laserscanning cytometry, LSC)等, 能够在传统的显微镜技术基础上高速扫 描并快速、准确的定位免疫荧光标记的肿瘤细胞, 使检测的敏感性和实效性显著提高.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 FCM是一项集激光、电子物理、光电测量、计算机、细胞荧光化学及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技术. 其优点是可以定量计数肿瘤细胞数量, 检测数据较精确, 还可对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 何成 全等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CK20的表达. 结果66 例胃癌患者CK19、CK20、CK19+CK2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1%(35/66)、 56.1%(37/66)、46.9%(31/66), 检测的阳性率与患者的TNM分期及转移程度相关, 且检测胃癌远处转移的敏感度高达90.0%. 认为应用FCM检测CK19、CK20 的表达对胃癌微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但由于FCM检测靶细胞的敏感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成绩: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能产生异质性细胞的细胞。本文简要阐述了肿瘤干细胞的来源、分离技术及鉴定,并对以肿瘤干细胞分化、临床应用前景和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应用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理论认为,肿瘤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增殖能力有限,不能自我更新,不会导致肿瘤的复发、转移;CSC只占肿瘤细胞中的极少部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CSC研究有可能阐明肿瘤的发生机制,使肿瘤治愈,从而引发肿瘤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意义重大。本文拟就CSC 的起源和鉴定等作一简要综述。 一、肿瘤干细胞的来源 肿瘤干细胞起源目前有两种学说:(1)由于正常干细胞突变形成肿瘤干细胞;(2)一些已经开始分化的原始细胞或成熟细胞去分化变为幼稚细胞并具有分裂能力。Sell 认为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干细胞的分化受阻,而不是成熟细胞的去分化;干细胞是起始事件或“第一次打击”(即获得永生性)突变的靶标,干细胞本身具有永生性,只需获得异常增殖的突变即可;体细胞的突变不会形成肿瘤,是因为成熟细胞的半衰期短,一个正常细胞形成转化细胞至少需要几年至几十年,在促进事件或”第二次打击”(即获得异常增殖能力),细胞通常早已死亡。尽管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CSC是正常SC同其他细胞融合的结果。因为骨髓细胞容易与其他类型的细胞发生融合,Marx等_6认为,Houghton等在胃上皮细胞观察到的骨髓细胞是骨髓细胞与上皮细胞融合所形成的。细胞融合因子CD 是乳腺癌干细胞的阳性标记,暗示CSC可能具有与其它细胞融合的能力。Bjerkvij等观察到在病理条件下,SC和已经出现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细胞发生融合,这种融合后的细胞具有sC的特性。胚胎干细胞是指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在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内所有类型的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筛选、冻存和复苏而不会丧失其原有的特性。有研究人员认为肿瘤中存在一些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该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有着相似的自我更新途径,可能是正常SC分化停滞的结果。Karoubi[8 研究证实肺腺癌与正常肺组织均表达共同的胚胎SC标记物OCT4A和OCT4B,提示CSC是胚胎SC起源的可能。 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是进行肿瘤干细胞生物特性研究的首要步骤。目前还没有很成熟或经典的分离方法,不少实验室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完成了这一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是利用肿瘤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和生物特性实现

青钱柳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青钱柳研究进展 摘要:青钱柳系胡桃科青钱柳属,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乔木植物,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之一,研究发现其树叶具有许多生物活性。本文对青钱柳的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树种培育、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与分析。关键词:青钱柳;生物学特性;繁殖;有效成分;生物活性;价值;研究进展。 1. 生物学特性与资源分布 1.1 生物学特性 青钱柳(Cylocaya palirus)又名铜钱树、摇钱树,为胡桃科青钱柳属植物,该属仅有青钱柳一种,是集用材、绿化、茶饮保健、药用治疗于一身的珍稀树种。其树形象柳树,果实如古铜钱,约10个果实串生在一起,层层叠叠,颜色碧绿,故名“青钱柳”。叶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9 片,革质。花期3~4月,单性,雌雄同株,雄柔荑花序2~4条成1束集生在短总梗上,雌柔荑花序单独顶生。果序轴长25~30厘米,果实有革质水平圆盘状翅,顶端有4枚宿存花被片及花柱。10月果实由青转黄时采摘,去翅混砂贮藏。冬播或春播,种子外壳坚硬,播种前需用温水浸种2~3天,每斤种子2800粒左右,每亩播种约20斤【1】。 我国从1970年开始对青钱柳进行药用开发研究,结果表明,青钱柳具有明显的降血糖、降血压、减肥、抗肿瘤、抗衰老、抗过敏、清热解暑、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尤其对治疗糖尿病有显著疗效【2】。青钱柳叶含有丰富的矿质营养素,在水中可溶解10% 以上的元素有钾、镁、锌、锰、硒、镍、铜和锂,能有效地降低血糖和尿糖,可治疗糖尿病。 1.2 生长环境 青钱柳树大喜光,幼苗稍耐阴,喜生于温暖、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或黄红壤。适生于湿度较大的环境,在土壤干旱瘠薄的地方生长不良。青钱柳根系发达,每年有大量的凋谢物,分解速率高,是良好的肥料树种,与常绿针叶树种混合造林后,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能充分发挥涵养水源的功能。青钱柳常与银鹊树、大叶楠、青冈、紫楠、浙江柿、香槐、柳杉等混生,组成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3】。

卡宾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应用化学 卡宾的最新研究进展 1 前言 近年来,对于同性质催化剂研究的成功,大大推动了各种配位体结构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其中一个惊人的成果便是对氮杂环卡宾(NHCs)的应用,因为此类卡宾有很强的σ-共价键。自从卡宾作为一种中间配体被发现后,在有机化学中就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1950年skell等人就开始了对卡宾的研究[1]。1964年Fischer等人将卡宾引入无机和有机化学中,金属卡宾在有机合成和大分子化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1968年ofele和wanzliek先后报道了N-杂环卡宾金属络合物I[3]和II[4](图1-1),但他们仅限于金属络合物的研究。1991年Arduengo第一次分离得到游离的N-杂环卡宾III[5](图1-1)以后,N-杂环卡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二十年来,N-杂环卡宾的金属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已得到广泛应用。 图1-1 即使NHCs的结构可以粗略的被改变,但是任何的结构改变始终与其同系物含磷杂环卡宾相去甚远。我们现已知道很多种稳定的芳香族卡宾,但是它们不是勉强与金属配位体结合,就是使金属混合物更加易碎。在最近五年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卡宾,例如含碳卡宾的络合物(非NHCs),它的特点是稳定性比σ-共价键更强。它们的合成路线,化学特点以及稳定性,电负性,协调性,和催化性能,常常人们的用来与氮杂环卡宾比较。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介绍了几种新型卡宾:二磷杂环卡宾、胺磷杂环卡宾。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制备方法,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 2 二磷杂环卡宾 2.1 二磷杂环卡宾的发展史 二磷卡宾与NHC其中一个主要不同点便是NHC的两个N原子被P取代,成为一个含有双P原子的杂环卡宾(PHCs).[6]一些文献中有提到对PHCs的稳定性和合成的困难表示焦虑,但它们也认为PHCs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intumorstemcells 摘要: 肿瘤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和分化能力,但又不同于普通干细胞,此类干细胞还具有发展成为肿瘤的特性,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靶细胞,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迅速,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表面标志、肿瘤干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干细胞肿瘤综述文献 Abstract: Cancer stem cells have the ability to proliferate and differentiate, but they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common stem cells. This kind of stem cells als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mor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origin of tumor stem cells, the surface markers, the micro environment of tumor stem cell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 Keywords:Tumor stem cellsStem cellsTumorOverview 一、前言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类细胞,既具备高度增殖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也具备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这部分细胞虽只占少部分,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肿瘤干细胞增殖过程中,通过不均一分裂,一个肿瘤干细胞分裂形成一个新的肿瘤干细胞和另一个可最终分化为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的子细胞,其结果是维持肿瘤干细胞数目稳定并产生肿瘤。近几年来,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发现并鉴定了肿瘤干细胞。目前国内肿瘤干细胞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国外肿瘤干细胞在实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也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突破[1]。文章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表面标志、与干细胞及肿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 二、肿瘤干细胞的起源

文献综述写作要点

文献综述写作要点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和句型 一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 a)Effect of oninProgress b)in 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d)Methods for ?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 ? ?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主题句陈述理论1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研究支持1研究支持2 研

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_任文君

循环肿瘤细胞研究进展 任文君,孙国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TCs)存在于患者外周血中,是造成肿瘤转移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外周血中的CTC是非常罕见的,要求检测方法具有高敏感性及高特异性,成为临床常规检测的巨大挑战,但是检测CTC在协助诊断、早期发现肿瘤的微转移、指导个体化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方面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文将对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治疗 Ashworth曾在1986年首次发现并提出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概念[1]。CTC定义为自发或因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转移灶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肿瘤细胞[2]。肿瘤转移是一个涉及多步骤多因素的复杂过程,肿瘤细胞由原发灶脱落,侵入循环系统,大部分由于机体的免疫识别、机械杀伤及自身凋亡在短期内死亡,只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在远隔脏器或原发脏器中定居,发展为转移灶[3-4]。有些播散的肿瘤细胞和微小转移灶在切除原发灶后可以保持休眠状态并在若干年后形成转移灶[5]。因此,在外周血中检测到CTC提示可能有早期转移存在,尤其是临床尚未发现的微转移病灶。 CTC的检测包括以下2个步骤:(1)富集,方法包括形态学或免疫学为基础的技术。(2)检测,方法包括细胞计数和核酸检测技术。因为CTC在外周血中是非常罕见的(1个CTC/106 107个单核细胞),富集细胞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富集之后则通过细胞计数或核酸检测技术利用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对CTC进行检测及分析。 1富集 1.1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富集膜滤过分离肿瘤细胞技术(ISET)通过肿瘤细胞体积大小进行富集[6],就像一个微孔过滤器根据CTC的大小差异使其分离,其隔离灵敏度阈值接近每毫升全血一个癌细胞[7],其优势在于不破坏CTC的形态,利于后续对单个CTC进行形态学、免疫细胞学及遗传学特征的研究,但只适合部分肿瘤,不适合那些体积小于2倍粒细胞大小的肿瘤细胞。 基于密度梯度分离,单核细胞较其他血液成分密度低,因此可依据密度梯度差异将肿瘤细胞和单核细胞从其他血液细胞中分离出来,如Ficoll-Hypaque和Oncoquick。与传统的Ficoll 通信作者:孙国平,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肿瘤,E-mail:sunguoping@anhmu.edu.cn 程序相比较,Oncoquick增加了多孔屏障,使得分离出的细胞更加纯化,检出率更高[8]。 由于这两种富集方法是借助细胞的物理特性,因此缺乏特异性,易导致缺乏相应体积大小及密度梯度的肿瘤细胞的丢失,同时所富集的细胞不仅含有肿瘤细胞,还存在不同种类的其他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在后续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基因标志物的非特异性,造成假阳性结果。 1.2以免疫学为基础的富集免疫磁性分离技术(IMS),基于特异性免疫识别原理的富集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包被的磁珠与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抗原-抗体-磁珠免疫复合物,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将CTC从血细胞中分离出来。免疫磁性分离方式有2种:阳性分选和阴性分选。阳性筛选获得目的细胞,阴性筛选去除无关细胞使目的细胞得以纯化,也可将两种模式结合,提高富集效率。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保证分离靶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有利于下一步CTC的计数、免疫细胞化学、PCR 等检测。目前,免疫磁珠可达纳米级,结合时间短,灵敏度高10-7 10-6。 CellSearch系统是目前FDA唯一批准用于临床富集及检测分析的技术,是一种半自动技术,集合了免疫磁分选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法的分离检测技术。涂有抗EpCAM抗体的磁珠与靶细胞结合,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被保留下来,接着采用荧光标记(CK8/18/19,DAPI,CD45)来区别CTC与血细胞,CTC 标记为CK8/18/19、DAPI(+),CD45(-),随后采用半自动荧光显微镜Cell-Spotter Analyzer检测分析细胞大小和形态,最终确定CTC,只需要7.5mL血液样本,即可从400多亿血细胞中检测到一个CTC。这种半自动系统能快速分析样本,并有良好的重复性。一个多中心研究,有学者提出Cell Search系统有82%的高富集率,且在乳腺癌CTC检测上有极 [34]Ikeda T.Stem cells and neonatal brain injury[J].Cell Tissue Res,2008,331(1):263-269. [35]尹国才,张长征,张淼涛,等.人胎脑神经干细胞在年幼大鼠脑内的成神经元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2):2281-2284. [36]Toda H,Takahashi J,Iwakami N,et al.Grafting neural stem cells improved the impaired spatial recognition in ischemic rats[J].Neu- rosci Lett,2001,316(1):9-12. [37]吴芳,杨佳勇,张敏,等.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 痪儿童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20例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与临床康复,2008,12(16):3198-3200. [38]张敏,杨万章,吴芳,等.神经生长因子配合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596-5597. [39]杨万章,吴芳,张敏,等.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总结和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287-290. (收稿日期:2012-05-25,修回日期:2012-10-26) · 9 · 安徽医药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13Jan;17(1)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 编辑本段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文献综述概况.doc

文献综述概况 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

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200904.

[18]Herbst RS,Mullani NA,Davis DW ,et al .Devel opment of bi ol ogic markers of res ponse and assess ment of antiangi ogenic activity in a clinical trial of human recombinant endostatin [J ].Clin Oncol,2002,20:3804. [19]Batchel or TT,Sorencen AG,Tomas o E,et al .AZ D2171,a Pan - VEGF recep t or tyr osine kinase inhibit or,nor malizes tumor vascula 2ture and alleviates ede ma in gli oblast oma patients [J ].Cancer Cell,2007,11:83-95. (编校:张志明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时岚,赵玫,黄常志 Advances of cancer stem cells SH ILan,Z HAO Mei,HUANG Chang -zhi D epart m ent of

E tiology and Carcinogenesis,Cancer Institute /Hospital,Chinese A cade m y of M edical Science,B eijing 100021,China . 【Abstract 】More and more evidences show the cl os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u mor genesis and abnor mal devel opment of stem cell .This ne w model f or cancer will have significant revelati on f or the way we study and treat cancer .Thr ough targeting the cancer ste m cell,the therap ies f or treating cancer are likely t o i m p r ove .【Key words 】cancer;ste m cell;therapy Modern Oncol ogy 2009,17(04:0785-0787【指示性摘要】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干细胞了解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与干细胞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可能是干细胞在异常微环境中差异分化的结果,并提出了肿瘤干细胞(tu mor stem cell,TSC 的学说。本文综述了肿瘤干细胞的发现、特点,以及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旨在为肿瘤发生发展研究及干细胞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肿瘤;干细胞;治疗【中图分类号】 R730.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992-(200904-0785-03 20世纪后半叶,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大大深化了人们 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把对肿瘤的认识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如此,人们对癌症的本质以及如何控制这一恶疾的认识却仍未产生质的飞跃,若干推论仍属假想。在肿瘤研究的历史中,肿瘤细胞的起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可能通常起源于正常干细胞的转化,因此,近年来一种“肿瘤干细胞(tu m or ste m cell,TSC ”或“肿瘤起始细胞(tu mor -initiating cell,TI C ”的全新概念被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将会对肿瘤的研究领域和肿瘤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近年来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1肿瘤干细胞的概念 对于肿瘤干细胞的名称现在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肿瘤干细胞、致瘤细胞、致瘤癌细胞、肿瘤起源细胞等,不过随着

文献综述棉花渍害的研究进展

棉花渍害的研究进展 [摘要] 湿害已严重制约着的产量。本文对灌浆期小麦渍害的特征与渍害机理、灌浆期渍害对小麦小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小麦受渍临界指标探讨、小麦耐渍性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一些防治渍害的措施,从而为生产上选用耐渍品种,适时采用预防和减轻渍害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渍害研究进展 渍害,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主要表现为在南方多雨地区麦类等作物在连续降雨或低洼,土壤水分过多,地下水位很高,土壤水饱和区侵及根系密集层,使根系长期缺氧,造成植株生长发育不良而减产。所谓小麦渍害,是指土壤地下水分过高对小麦正常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危害。渍害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重大灾害, 如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麦类湿害都相当严重, 我国也是受湿害严重的国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和国际土壤学会绘制的世界土壤图估算, 世界上水分过多的土壤约占12%。长江中下游麦区是我国的主产麦区之一, 播种面积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15%左右, 小麦中后期降雨过多而造成的湿害是该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一方面, 由于稻麦两熟耕作制大面积扩大推广, 前作水稻使土壤浸水时间长, 土壤粘重, 排水困难,透气性差而出现湿害;另一方面, 由于本地区常年麦季降雨量(500-800mm)的大部分集中于小麦生长的中后期, 大大超过了小麦正常需水量, 而造成湿害[1]。渍害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数10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就小麦渍害的小麦渍害的特征与渍害机理、渍害对小麦小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受渍临界指标探讨、耐渍性鉴定、耐渍的遗传改良等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本文就这些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的一些结果作一简要的回顾。一、小麦各生育期渍害的生理症状及其敏感期 受渍害的小麦根系长期处在水位叫高的缺氧环境中,根的吸收功能减弱,导致植株体内水分反而亏缺,严重脱水凋萎或死亡,所以,湿害又称为生理性旱害。 从苗期到扬花灌浆期都可受害。苗期受害种苗霉烂,成苗率低,植株叶尖发黄或呈淡褐色, 生长缓慢,根呈暗褐色, 次生根显著减少, 分蘖少而小, 严重时萎缩死亡拨节抽穗期受害上部三片功能叶分别短20%,30%和36%,有效穗数减少40%。拔节孕穗期遭受湿害, 根系发育不良, 根量少, 扎根浅, 活力减退,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随着HIV病毒的传播,感染人数逐渐增多。艾滋病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之一。本文收集了近期以来的一些文献进行整理,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抑制剂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我国1985年出现首例报道[1],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其病原体,人体感染此病毒后,使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机能缺陷[2],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诸多机会性感染。抵抗力降低加上机会性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AIDS传播速度惊人,死亡率极高,传播速率稳定[5],然而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所以治愈艾滋病是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人类对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抗HIV的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发展到31个品种[6]。 本文通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作一综述。 1. HIV 及其感染机制及危害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7],参与HIV进入CD4 T淋巴细胞的主要病毒表面蛋白gp120和gp41 ,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接近,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HI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形成的二倍体,两条链的5' 端借氢键形成二聚体,包含了编码多种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区。其中pol 区编码HIV-1 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三种酶: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分别在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HIV RNA 转录成cDNA 和多聚蛋白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目前药物主要作用靶点。HIV 又分为HIV-1 型和HIV-2 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是被HIV-1 病毒所感染。[8,9] HIV感染后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和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相应抗体。最终致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还可造成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损伤。另外周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和脾脏)是HIV不断复制的场所,所以淋巴组织受到不断破坏。HIV感染时,嗜神经性HIV毒株对大脑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HIV感染人体后还会破坏胃肠道系统,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结果[10]。

肿瘤的免疫治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9, 9(3), 98-103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512902232.html,/journal/wjcr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6512902232.html,/10.12677/wjcr.2019.93014 The Current Strategies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Tumor Immunotherapy Yuwei Hu1, Yuan Tan1, Yanzhu Yao1, Yuting He1, Yu Xiong1, Qiongwen Liang1, Yingxi Shi1, Huozhen Hu2* 1School of Medicine UESTC, Chengdu Sichuan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Jul. 2nd, 2019; accepted: Jul. 19th, 2019; published: Jul. 26th, 2019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oncology, immun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umor immuno-therapy and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ringing revolutionary changes to the anti-tumor treatment models.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immunotherapy is huge, and it will become a key weapon for precision medicine in the future, but it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This re-view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immunotherapy from specific and non-specific tumor adoptive immunotherapy, immunological checkpoint blockade (ICIs) etc. Keywords Tumor, Immunotherapy, 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 Tumor Vaccine, Immune Checkpoint 肿瘤的免疫治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胡雨薇1,谭源1,姚妍竹1,何雨婷1,熊雨1,梁琼文1,时樱溪1,胡火珍2* 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四川成都 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7月2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9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6日 摘要 随着肿瘤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及转化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抗肿瘤治疗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免疫治疗发展潜力巨大,今后也将成为精准医疗的关键武器,但目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从特异性的及非特异性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免疫检验点阻断(ICIs)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通讯作者。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文献综述1

大豆异黄酮开发及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类具有广泛营养学价值和健康保护作用的多酚化合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双重作用,并且在抗肿瘤、预防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流行病学和实验数据的有力支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的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分析整理,同时对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代谢以及发展前景做了介绍。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大豆异黄酮已成为大豆最引人注目功能成分之一,也是食品与营养学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介绍大豆异黄酮的结构、性能、分布、提取分离、检测技术,糖苷水解方法及大豆异黄酮国内研究现状,且分析大豆异黄酮市场状况及研究前景。 [关键字]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糖苷;大豆;功能性食品 1 大豆异黄酮概述 1.1 大豆异黄酮组成及结构 大豆含有大量活性成分,被人们称为“功能性成分宝库”。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中异黄酮类成分,主要是指以3–苯并吡喃酮为母核化合物。迄今为止,从大豆中共分离出12 种大豆异黄酮异构体,分为游离型苷和结合型糖两类,其中苷元占总量2%~3%,包括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苷元(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三种。结合型糖苷由三种苷元衍生而成,占总量97%~98%,主要以染料木苷(Genistin)、大豆苷(Daidzin)和6”–O–丙二酰基染料木苷等九种形式存在(Philippe 等,2004;Chung 等,2005)。其中主要成分有三种,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和黄豆黄素,它们具有共同母核结构,染料木素为母核5、7、4 位被羟基取代三羟异黄酮,大豆苷元和黄豆黄素均为7、4 被取代二羟异黄酮,其中黄豆黄素母核6位存在甲氧基。在天然状态下,这三种异黄酮母核与葡萄糖以β–糖苷键连接,以异黄酮葡萄糖苷形式存在于大豆中,分别称为染料木苷(Genistin)、大豆苷(Daidzin)和6–甲氧基黄豆苷(Glycitin)。大豆在加工、发酵或体外水解时,糖苷基脱离可释放出游离异黄酮糖苷配基〔1〕。Hosny等曾从大豆醇法提取乳清中分离鉴定出三种新的异黄酮,使大豆中异黄酮数量增加到15种。但由于它们不是从大豆中直接分离而出,是否是大豆特征成分还有待进一步证实〔2〕。 1.2 大豆异黄酮来源及分布 大豆异黄酮是生物黄酮一种。自然界中异黄酮资源十分有限,主要来源于豆科植物荚豆类、葛根等少数植物〔3〕,其中以大豆含量较高,为0.1%~0.5%;并且大豆又是唯一含有异黄酮,且含量在营养学上有意义的食物资源,其变化范围约为0.5~0.7 mg/g 干大豆,不同大豆品种其大豆异黄酮含量不同。大豆中异黄酮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子叶和胚轴,子叶约含0.1%~0.3%,胚轴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所占比例却很少(10%~20%);种皮中异黄酮含量极少〔4-5〕。 1.3 大豆异黄酮理化性质 纯大豆异黄酮呈无色、具苦涩味晶体状物质,染料木素为无色片状结晶,大豆苷元为无色针状结晶,工业上大豆异黄酮产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品尝时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