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原理及各店波形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原理及各店波形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原理及各店波形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原理及各店波形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原理及各店波形

单节晶体管触发电路

1原理图是:

实验目的是:(1)熟悉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中

各个元件的作用

(2)掌握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调试步骤与方法

(3)熟悉与掌握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各主要点的波

形测量与分析

实验原理:有原理图可知,由同步变压器变压器副边输出60V 的交流同步电压,经过D1的半波整流得到T1点的波形图,经过稳压管D3的稳压使图T2处的波形进行嵌位,使梯形波电位嵌位,可得到梯形波的波形即T2的波形图如图所示,T1和T2的波形图为下图

(其中蓝色线是T3的波形,橙色表示的是T2的波形,R2未变动之前)

当R2变化时(R2=10kΩ),由于T2处稳压管的嵌位,是的R2变化时T2处电压保持不变,此时R2和滑动变阻器R8串联分T2的电压,由于R2的电阻增大,由电阻串联可知,R2分的的电压就会增大,从而使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即T3处的电压变小,图像如下所示:

(蓝线表示的是T3的波形,橙线表示的是T2的波形)

T6后面是由两个三极管构成的放大和移相环节,主要由晶体管Q1和Q2组成,Q1的作用是放大,Q2的作用是等效可变电阻,由外部输入的移相控制电压经晶体管Q1放大后,作为晶体管Q2当梯形波电压过零时单结晶体管的e和第一基极b1导通,电容的基极控制信号,使Q2的集电极电流顺着T6处电压的变化而变化,起到可变电阻的作用。即改变T6处的点位就可改变电容C的充电时间常数,也就是说改变了单结晶体管峰点电压到来的时刻,从而实现对输出脉冲的移相控制。

此外,单节晶体管Q3和电容器C1共同组成了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脉冲形成和输出环节,此时同步电源通过R4和三极管

Q2向电容器C1进行充电,电容器两端电压成指数上升,即T4处的波形如图所示:

T2和T4处的波形图

单结晶体管的发射极电压等于电容两端的电压,所以当电容器C1上的充电达到单结晶体管Q3的峰点电压时,单结晶体管Q3由电阻断状态的截止区转变为负阻区时,其发射极e与第一基极B1导通,当单结晶体管导通时,其第一基极的电阻急剧减小,就使电容器C1通过单结晶体管的第一基极B1和R6迅速放电,电容器C1在放电的同时在T5处形成尖脉冲电压,当电容器C1两端的电压下降到单结晶体管的谷点时,单结晶体管截止。截止后,同步电源再次通过R4,三极管Q2向电容器C1充电,重复上述过程,于是在T5处形成的波形为尖脉冲,其波形图如下图所示:

T5处的波形图

此电路中三级管Q1、Q2采用直接耦合的放大电路,其中T6处的电压经过Q1放大后加到Q2上,当调节滑动变阻器R8时(增大R8),使得T6处的点位升高,流过Q1的基极电流就会升高,同时由于集电极电流等于β倍的基极电流,所以使得集电极电流也升高,从而使得电阻R3的压降升高,使得Q1的集电极电压下降,由于R3的压降升高使得流过Q2的积极电流增大,使得Q2的集电极电流也变大,所以Q2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等效电阻变小,有时间常数τ=R*C 由于电阻减小,使得时间常数τ减小,从而使得电容C1的充电时间加快,控制角减小,反之,控制角增大,因此Q2相当于一个可变的电阻,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R8即改变T6处的点位,便可控制输出

脉冲。这样就可以控制单结晶体管的可控触发。此时,T4和T5处的波形图如下所示:

T4波形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