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班老中心校杨慧

一、说教材:

《动物的运动》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2、通过亲身感悟、探究,明确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3、理解动物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爱惜自身运动器官,进行合理而科学运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2、理解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难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产生运动。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说学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镜,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3、问题式教学法:突出重点,直击主题。

4、表演法:学生学习当“小老师”,有兴趣,有共识,乐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学生闭上眼,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在非洲草原上,一头母狮正在悄悄地潜近斑马群,这时,斑马会怎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突然你的朋友大声说,“蛇”……会发生什么吗?)

意图:体会突发状态下,动物的反应,引出动物运动的方式和意义。

2、内容学习。

(1)、运动的方式和意义的学习。

教师:播放动物运动的视频;提出问题:你知道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有什么意义?

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动物运动的视频,欣赏并列举动物常见的运动方式有哪些?思考运动有什么意义?

(2)、运动系统的组成的学习。

教师:播放手臂运动系统的结构图片;提问运动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观察总结,上台总结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P42—43《观察与思考》和P44《小资料》,完成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①、骨骼包括和。

②、人体骨主要有哪些?

③、骨连接的类型?

④、关节的组成、关节的特点?

⑤、肌肉的组成?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①、骨骼相关知识:上台指出人骨骼模型中的主要骨。

②、关节相关知识:

上台贴出关节的主要结构图。

人体的主要关节(师生共“扭动”,形象化记忆人主要关节)。

③、肌肉相关知识:

上台分析图片中肌肉的组成,以及作用。

(3)、运动的过程。

教师:播放动画,提问题: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填写:肌肉的两端的附着在的骨上,骨骼肌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连接在两块骨上。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44页。运动如何产生?

演示线和盒子的关系。

学生:阅读填写: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绕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骨骼肌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由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完成PPT上的选择题。

教师:屈肘、伸肘运动的过程中涉及的肌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1、2、3”口则)学生亲身体验(小组合作,上台演示):

屈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伸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提重物: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4)、运动完成的条件。

教师:某人因脑部外伤,结果出现了下肢瘫痪,下肢并没有受任何损伤。这是怎么回事?

思考:只有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动作吗?

游戏环节!

学生总结:

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还需要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

还需要、和的配合。

3、小结。

教师:给大纲,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跟大纲,总结。

五、教学板书

(一)、常见运动方式运动的意义

(二)、运动系统:

骨(杠杆作用)关节头、关节窝

关节囊(有韧带)

关节(支点作用)关节软骨

关节腔

肌腱

肌肉(动力作用)

肌腹

(三)、运动过程:

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绕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四)、运动完成的条件:

结构完整和各系统协调配合。

六、课堂达标练习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组成。

A、骨和肌肉

B、骨骼和肌肉

C、关节和肌肉

D、骨和关节

2、你的屈肘动作的产生是由于()的结果。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舒张, 肱三头肌舒张

3、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产生运动的原因是()

A、骨自身运动的结果

B、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C、关节位置变化的结果

D、骨骼肌位置变化的结果

4、人的上臂以肩关节为枢纽,可做伸屈、旋转、环转等各种动作。这说明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A、动力作用

B、杠杆作用

C、支点作用

D、调节作用

5、据右图回答:

(1)图中①是,④是。

(2)图中⑤是。它的作用是减少运动时①和④接触面的。

(3)图中③是,内有少量的滑液,起着作用。

(4)如果因为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有可能造成脱臼。脱臼是指关节头从里面滑落出来。

七、课后练习

优佳学案的课堂达标。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武冈市邓元泰镇中学潘用江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对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2、实验重难点 重点知识: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2)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 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 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体验:实验桌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铝块和铅块,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第七周星期一第节2014年10月13日 讲课人——李瑶 参加听课人员——陈老师、陈冬琪、黄利芬、刘典柳、林淑芬、张银珊、张少芬、陈晓华 课题——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学生回忆回答生物圈及生态系统的概念 提出疑问——地球上各个地方都有生物吗?——引出生物生活的范围是生物圈二、新课讲授 (一)生物圈的范围 结合图片讲解生物生活的范围分别占据了三大圈层的那些部分? 分析得出结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讲解为什么生物只能生活在这些地方的原因。 提问——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哪些圈层呢? 学生分析得出人类活动可以到达每一个圈层。进一步强化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总结生物圈的概念。复习并以练习题巩固。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在生物圈中由于环境差别大,生物种类也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进入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 先观看关于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视频。 结合丰富的图片一一讲解七个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代表的植物、动物;特点和作用。 板书: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底部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草原生态系统, 2、湿地生态系统、 3、海洋生态系统、 4、淡水生态系统、 5、农田生态系统、 6、城市生态系统、 7、森林生态系统 板书题号没写,在“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板书滞后 有时讲解跟PPT对应不上,PPT滞后 讲解完“生物圈的范围”直接复习跟做练习 建议——讲解完“生物圈的范围”后可以稍作总结,复习跟练习可以放到课堂小结之后,整节课的内容统一有序。 在进行第二部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学习时,没有过渡,显得很突兀。建议——用几个话总结上面的内容,引入下面的内容,使得衔接自然。 看“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视频时没有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看完记不住内容。 建议——PPT上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观看视频。 草原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没有讲解。 建议——要讲解为什么有这样的作用要给学生讲清楚。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举例说明运动器官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说明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观察关于运动系统的图片和模型、观察自身相应的运动系统结构,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体验运动过程自身运动系统的变化和其它系统的参与情况,认识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系。尝试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骨、骨骼肌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关节的结构;骨骼肌与骨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3.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 温故知新:播放“动物的运动”视频,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概括动物的运动,过渡到运动系统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骨:形态结构、分布、功能 小活动 请你摇摇头或抬抬手,想一想,人的运动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引导学生答出:骨、骨骼肌、(骨连结)关节 观察与思考一(展示家兔骨骼标本和人体骨骼模型) 1). 对照 P29家兔的骨骼图,观察家兔的骨骼标本和人的骨骼模型,重点观察四肢的骨组成。思考:骨具有哪些功能? 2).对照自己的四肢,找出相应骨的位置 上肢: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下肢:股骨、腓骨、胫骨、跗骨、蹠骨、趾骨 3).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形态结构具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骨的功能的关系? 点评学生的回答。 展示小资料“长骨的解剖结构”、“骨折” 归纳:骨的形态多样,坚固而轻便,主要具有支持、保护的作用。 2.关节:结构、分布、功能 观察与思考二 1).观看有关“关节”的视频;填出关节各部分结构名称 2).活动活动你的四肢关节, 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 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

初中生物_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动物的行为》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激发求知欲 播放视频《东非野生动物迁徒》,通过动物迁徒这一行为引出本节新授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觅食、攻击、防御、繁殖、迁徙等行为。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学习重点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学习难点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三、新知探究 (一)初步认识动物的行为 先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本第一段,接下来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题目。 依据行为的目的,你认为以下活动分别属于动物的什么行为? 1.一群草原旱獭正专心致志地寻找食物...... 2.一只鹰从空中俯冲下来...... 3.一个“哨兵”机警地站在高处,竖起耳朵,注视着周围的环境...... 放哨的旱獭发出尖锐的叫声 同伴们迅速逃离险境躲进洞中

学生对上述行为一一分析,明确相关动物行为,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 (二)根据行为的目的,将动物的行为分类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确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区别。 对点训练,拓展提升 (过渡: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出先天性行为,从而进入第三个任务的探究) (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初步认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分析课本P94 图2.2-31中的动物行为,讨论它们的异同。 (1)上述动物行为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2)上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学生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任务3,教师提出要求,巡回指导和查看) 对点训练,拓展提升

(过渡:通过PPT展示蚂蚁等行为图片引出社会行为,从而进入第四个任务的探究) (四)社会行为 1.自学课本96-97完成任务: (1)社会行为的概念 (2) 社会行为特征 (教师通过典型题目进行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确判断社会行为的依据。并通过具体事例启发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 2.动物的通讯方式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进行信息交流,它们利用()来传递信息。 (2)意义: (五)自学课本,明确人们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 五、达标检测 六、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观察你身边的动物行为,并阐述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1.动物的运动与其行为密不可分,通过对动物运动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动物的各种行为方式及其实现过程,对本节课“动物行为的认识及其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学习和理解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动物的一些行为如:觅食、迁徙等有所

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教案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但并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因此本节主要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我采用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的方法开展教学。将全班分成6 个小组,在每一组都设有观察、实验、体验、制作等多个学习任务,因而一方面可以让不同认识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都有独立自主地承担学习课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又给予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 教学目标的确定 为了达到新课标要求,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等新课程理念。因此在本节教学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说明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构成 2.阐明动物适于运动的特点 3.说出运动对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练习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模拟制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展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动物运动所依赖的结构(骨、关节、肌肉)的特点 2.运动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剖开的猪腿骨关节6副;家兔的骨骼标本6盒;肘关节运动模型或往届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6副;“动物的运动方式”光盘;学习任务卡片4×6组,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 学生准备硬纸板、剪刀、大头针、火柴、废旧饮料瓶、玩具吊车。 教学方法 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法 分组学习:即将全班分成6 个小组,在每组内再分成4个2-3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分别完成本节课的四个学习任务 合作交流:即在每组内交流各自的学习内容,让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掌握本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要测出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师生互答

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1

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兽类最大的特点是行走和奔跑: 一般四肢动物的行动规律有这样的方式,以马为例,开始起步时如果是右前足先向前开步,对角线的左足就会跟着向前走,接着是左前足向前走再 就是右足跟着向前走,这样就完成一个循环。 接着又是另一次右前足向前,左后足跟着向前,左前足向前,右后足跟着,继续循环下去,就形成一个行走的运动。我们在画马的行走动作时,要注意身体的重心是放在三只稳定地站在地上的脚所构成的三角形内。 马除了走步外,还有小跑、快跑、奔跑等方式,各种跑的方式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律的。 下面我们再把每种步法列出动作分析图,以便能从形象上了解马的动作规律。 青蛙: 青蛙和鱼不一样,它是既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当它在水中游水时,用长而有蹼的强大后肢划水游泳;当它在陆地上时,用肌肉发达的强大后肢跳跃。 跳跃是青蛙最主要的活动方式,身体结构也朝向适应跳跃的方向发展。青蛙的后肢比前肢长很多,修长的后肢是名副其实的弹簧腿产生往前冲的力量,比较短的前肢则能减轻落地后的冲击力。跳跃的原理如同压扁的弹簧放松之后往外弹跳出去,而后肢的大腿、小腿及足部平常坐叠在一起就具有压扁的弹簧功能。为了跳更远,腰部的肠骨特别延长和相接并形成可动关节,这样子青蛙跳出去以后,身体拉长更有冲力。长而有蹼的后肢也有助于游泳,让他们能够悠游于水陆两种环境。 蟾蜍身体笨重,不善于跳跃,运动方式以行走为主。由于蛙类的四肢和身体相接的方式属于比较原始的状态,膝或手关节落在身体外侧,无法将躯干抬高离开地面,因此以腹部贴地爬行的方式走路,走起来慢而且不灵活,相当不方便,尤其在逃命的时候,很难用走路的方式逃脱。不过蟾蜍有毒,碰到天敌的时候,自侍有防御武器不必急着逃走。无毒的青蛙则不染,面对蛇、猛禽、水鸟、肉食性鱼类、人类等天敌,只有赶快跳进水里或草丛中躲起来。 1.马的慢走动作规律 以上是马的一般走路的四肢运动规律。它的方式是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的交替循环。一般慢走每一个完步大约一秒半钟的时间,也可慢些或快些,根据规定情景而定。慢走的动作,腿向前运动时不易抬得较高。如果走快步,可以提高些。 前肢和后腿运动时的关节屈曲方向是相反的,前肢腕部向后弯,后肢跟部向前弯。 走路时头部动作要配合,前足跨出时头点下,前足着地时头抬起。 2.马的小跑动作规律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彭老师讲的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下面就本节课观课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彭老师立足于本节目标,结合多媒体,讲解透彻。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9个问题,这9个问题贯穿本节课的主线,层层展开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学风格严谨 彭老师讲的本节课中有两个易混概念,“骨”和“骨骼”,对于概念的准确辨析,以及辩解时通过板书形式呈现,学生印象深刻。对于基础概念的辨析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一些中考题基本围绕重要概念设置题目,而且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生物基础概念也是也是提高生物学科素养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3 板书条理 本节课尤其具有理科特点,逻辑性强,彭老师的板书条

理清晰,本节课的脉络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效率。 4 课堂务实 课堂本身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而不是一场秀。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围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立,而非重视为了表面的热闹。彭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学生笔记,给学生留有一点时间记笔记,对于有效率的课堂说,这点非常重要。 5 课堂紧张有效,以学生为主体 彭老师在课堂的每个问题关节,都会调查学生的达标率,以学生自己举手的形式,只要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措施,都是灰常伟大的“发明”。 三师生交流 彭老师整个课堂通过问题贯穿起,主要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形式,整体课堂紧张有序,只是有时候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铺垫不是很多,学生对于此知识点的反映与学习有些慢,造成课堂气氛有时候不是很热烈。这一点也是我讲课时存在的不足,课堂气氛的调动真的需要讲课艺术,继续努力。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动物的运动》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介绍,但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下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打下基础。本节利用一课时间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运动系统的组成”和“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作用”。 ㈡教学目标 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 2.说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4.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㈢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列举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㈣教学难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2.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二、说教法 图片导入法,观察法,课件演示法等。 三、说学法 观察法,思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Ⅱ、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 提问:动物们在做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行为的具体表现。 Ⅲ、运动系统的组成:学生讨论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1、骨的外形和作用取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让学生观察骨的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完整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人体的运动》评课稿

评课稿 ——《人体的运动》 灵武市回民中学杨小凤 各位老师大家好,因为我们学校就我和杨佳两个生物老师,所以很荣幸被定为主评人。 杨佳老师的授课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第17章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第1节人体的运动第1课时的内容。这节课从准备到磨课我也是参与其中的,很多的环节也是我们经过推敲商定的,可能有很多不足,希望其他听课老师给予改进建议。 针对今天的观摩学习,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纵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下面我就杨佳老师的课简单说一说: 1、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说明人体的运动依赖一定的结构,运动系统的组成,观察长骨以及进行有关实验。杨老师立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多媒体和实物,利用投影展示,形象直观,讲解透彻,通过各种环节以及活动的设置,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引入、问题设置、环节衔接、活动安排等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贯穿本课主线。通过实验的方法将书本的平面内容立体的展示出来,形象而且直观,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课本知识,对自己的骨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促进知识的传递和目标的达成。 3、教学风格严谨:本节课教学内容中有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骨”“骨骼”,结合图片,对于概念的准确辨析,以及辨析时候通过板书呈现,学生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突破概念时让学生联系自身的情况,使学习生动有趣而不是简单的识记。同时也是借助生物基础概念培养并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4、板书规范,条理清晰,通过板书,让本节课的脉络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课后的小结、练习与理解记忆,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效率。 5、语言丰富,具有吸引力:一堂课听下来,总能感受到杨老师的语言魅力,知

《动物的运动》 说课稿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版初中生物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第六大一级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2 济南版初中生物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一节。主要包括运动的方式、运动的基础、运动的完成三部分的内容。在学习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后学习动物的运动,是对前面知识的延展,起到了“承上”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动物的运动》的学习,又为《动物的行为》打下了基础,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②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录像、视频、图片、模型的演示,关节的解剖,培养学生动手解剖、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运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探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②理解动物通过运动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从而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重点:《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注意引导学生到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运动系统的组成又是动物运动的生理基础,因此理解动物运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乐于探索生命的兴趣,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被列为教学的重点。 落实方案:通过课前预习—人体骨骼模型的观察—小组探究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多种教学方法突出重点。 2、难点:动物运动的基础,运动的完成。 突破策略:课件动画演示——学生分组,赤臂演示——填写表格,突破难点 二、说学法(分析学情) 七年级学生因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及心理特征的原因,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争胜,富有想象力,活泼好动,记忆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理论知识不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概括、分析能力不足等等。根据他们的学情特点和学生已有的旧知识,通过观察、讨论、比较、分析去发现知识,进行知识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的探究活动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展开学习、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实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收集、处理、利用信息材料法等方法,借助学习生成问题,树立“我要学,我能学”的信念。 为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所选择教法和学法是: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

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

初中生物学优质课听课心得

以人为镜,明己得失 2016河南省初中生物优质课竞赛学习心得 王学语张华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平台。2016年9月18日——9月21日,在河南省教研室的精心组织和南阳市实验中学的大力支持下,举行了2016年的省优质课竞赛活动。我们有幸代表实验中学生物组参加了此次比赛的观摩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收获颇多,感触很深。参加竞赛课的教师,无论在个人素质上还是在教学设计上以及课堂驾驭上都有过人之处:绝大多数竞赛课教师普通话标准,语速掌控好;善于制作课件和使用多媒体,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直观生动;而且许多参赛者上课富有亲和力,表情和肢体语言丰富,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带动学生。 现将体会罗列如下,有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 一、导入灵活多变,引人入胜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一节课能否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好的导入是关键。 参赛教师的教学导入设计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通过视频导入新课的,有通过精美的图片导入的,有通过一些游戏导入的等等,虽然样式繁多,但都是紧扣教学主题,并且生动形象,透过对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快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概念教学,关注知识的梳理总结 概念教学是当前一个研究的热门话题,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教材重新进行调整和组合。能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时进行渗透,使前面的学习为顺利地学习后面的知识打好基础,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最佳的认知结构。这不是一般地教给学生一个个知识,而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基本结构,更加关注概念的来龙去脉和知识的梳理总结。在本次教学竞赛中,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中用到了概念教学。 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老师在讲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之前,先以提问方式做了如下铺垫,师:大家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呼吸运动?什么是呼吸作用?它们是相同的概念吗? 生: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就是呼吸运动。外界气体进入肺是“吸”,排出是“呼”。师:大家学习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哪位同学能和大家分享下你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生: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植物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样把学生本来极易混淆的,不是在同一时间出现的一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更易区分。 概念教学不仅表现在把不同章节的相似概念综合分析,还能把本节课概念重新整合,以得出新的概念。在《人类的性别遗传》一节中,将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和男女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成分别以公式的形式梳理总结,由学生自己比较发现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二、关注学科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高效课堂新理念,并在实验中注重创新

《动物的运动》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本章后面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一个基础,学习有关动物运动系统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运动的本质非常重要,同时可以巩固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1、在探究实验中,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模拟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重点:1、运动的结构基础及相互关系,需其他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 2、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难点:概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动物生理方面的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一

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接受知识能力强,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时期,以人体为例介绍运动系统的组成,学生的积极性会较高,便于学生接受。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两块硬纸板(或硬塑料板)、两根皮筋、剪刀、图钉(或细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情境导入 讲解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表现的如:捕食、求偶、迁徙等行为的各种各样的运动是依靠哪些身体结构,它们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带着这些问号,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吧! 三、新课教学: 1、运动系统的组成 自主、合作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本48-49页,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并讨论完成讨论题。 学生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教师补充如下: 指导观察哺乳动物家兔和人的骨骼图,重点观察家兔和人的四肢骨的组成,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基础。 设疑:骨与骨之间是怎样连结的? 学生思考

7.3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探究:物质的密度 邛崃市宝林中学郑睽 一、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鉴别外表相同,实质不同的物体这一问题开始,用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讨论得出密度公式和单位,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并找寻特点进入密度知识的应用,通过练习的形式将之具体化: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来研究空心问题。 2、学生情况 我所教学生现阶段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已建立了“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不正确概念。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深入科学探究的经验相当欠缺,本课将通过猜想、实验、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和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和比较概括的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体会比值定义法在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把有关密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难点: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作为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二学生

动物的运动方式(同步训练) (解析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5章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1、下列有关动物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是对不同生活环境的适应 B、所有鸟类在不同的季节里都有迁徙行为 C、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只有鸟类 D、海蛇、草履虫、野鸭、变形虫的运动方式均是游泳 【答案】A 【解析】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运动方式,动物运动的方式复杂多样,主要有游泳飞行、爬行、行走等,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是对不同生活环境的适应,虽然它们的运动器官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适应不同环境的特化的运动器官故A正确;乌类迁徒是乌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因此鸟类的迁徙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并不是所有的季节都进行迁徒,留鸟是没有迁徙行为的鸟类,故B错误;在动物界中除了乌类和昆虫可以在空中飞行,还有哺乳动物如蝙蝠,故C错误;海蛇的运动方式是爬行,草履虫靠纤毛旋转前进,野鸭的运动方式是游泳,变形虫伸出伪足向左上方缓慢运动,故D错误。故选A. 2、下列有关动物运动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依赖环境 B、有利于动物物种的进化 C、有利于获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D、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 【答案】C 【解析】动物通过运动,能迅速地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以利于寻找食物、有利于动物寻找配偶,有利于逃避敌害和繁衍种族,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选:C. 3、家鸽和壁虎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为() A、奔跑、蠕动

B、飞行、爬行 C、飞行、蠕动 D、跳跃、爬行 【答案】 B 【解析】家鸽属于鸟类,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运动方式是飞行;壁虎用肺呼吸,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属于爬行动物,运动方式是爬行,B正确。故选: B 4、根据你平时观察动物的运动,不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动物的运动方式与运动器官有关 B、动物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C、运动速度最快的是陆生动物 D、所有动物的运动都需要能量 【答案】C 【解析】通过平时的观察,会发现动物的运动方式与运动器官有关,如鱼用鳍游泳,它的运动器官是鳍,鸟用翼飞行,运动器官就是翼,A不符合题意。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运动器官也不同,这都与动物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如鹰用翼在空中飞行,B不符合题意。生物圈中的动物我们不可能都见到,都能去进行比较,所以不能得出运动速度最快的是陆生动物的结论,C符合题意。运动都需要能量。根据平时的观察,可以发现所有动物的运动都需要能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下列关于动物运动的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A、行走是人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B、足球运动员踢球只需运动系统就可完成 C、草履虫个体微小,没有自己的运动结构 D、动物运动所需能量来源于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答案】C 【解析】A、行走不是人特有的运动方式, 虎狼具有发达的四肢,运动方式也是行走,A错误;B、动物的运动不仅依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的参与,B错误;C、草履虫虽然个体微小,但也有自己的运动结构:纤毛,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C错误;D、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

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第一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主讲人王利红评课人麻双艳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堂《动物的运动》,受益非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本节课,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了八个问题,利用十分钟时间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逐步解决八个问题,在此基础上,王老师进行讲解和补充,深化学生对于动物的运动的认识。本节课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王老师自制关节模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认识关节的结构,思考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提供鸡翅给学生解剖,使学生直观认识肌肉的结构和特点,比如骨骼肌的链接等。引导学生进行屈肘、伸肘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是如何起作用的。教师还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回顾人体各系统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运动还需要其他系统的参与。教学中,善于创设情景,促进问题的解决;合理分组,引导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 一堂课听下来,被王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学生们超强的综合能力所折服,无论是王老师流利的普通话还是工整、精练的板书,或者从容、淡定的教态,都看得出来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高的好老师;而她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就是有较强的课堂表现能力,能积极的思考,善于表达,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师生长期磨合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氛围真令人羡慕。 教师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楚,流畅,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扭转中接受知识。 用教师的宽容营造了民主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创设了心灵交融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用教师真诚的情谊与亲切的话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满足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重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总之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 学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并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13年9月25日篇二: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彭老师讲的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下面就本节课观课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彭老师立足于本节目标,结合多媒体,讲解透彻。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9个问题,这9个问题贯穿本节课的主线,层层展开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学风格严谨 彭老师讲的本节课中有两个易混概念,“骨”和“骨骼”,对于概念的准确辨析,以及辩解时通过板书形式呈现,学生印象深刻。对于基础概念的辨析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一些中考

动物的运动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一、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构成。 (2)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3)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能力。 (2)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3)练习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模拟制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 (3)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三、重点、难点 (1)肌肉、关节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多种动物的运动录像。 刚才大家看到的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式各样的运动。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板书,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教师: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动物的运动方式,但你知道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吗? (板书,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任务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⒈请先做一个简单的屈肘和伸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了? 2.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关节?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我们应当怎样保护? 3.想一想,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完成屈肘、伸肘动作吗? 4.当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时,相应的部位也不能正常运动。由此大家能否看出运动的完成与哪些结构有关? 5.观看课本家兔的骨骼图,说说这些骨的名称。 6.对照关节模式图,说出关节由哪些结构组成? ①关节是怎样构成的? ②为什么关节能够即牢固又灵活? ③关节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7.除哺乳动物以外,其它脊椎动物的骨骼也有关节吗?你能不能用事例来说明。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1.引导学生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分析得出:运动需要骨、骨连接(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2.指导学生观察骨的外形,分析骨在运动中的作用。 3.提供关节的图片,师生共同分析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关节炎对运动的影响,了知道关节脱臼的原因和后果。师生交流,总结出关节与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