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

第13集:孔子

安怀堂山东曲阜孔府

童声颂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学生们朗读的是《论语》,《论语》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论语》是一部散发着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生命体温的经典,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论语》里面,这个做人的道理,这个处事的智慧,它已经沉淀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动成了我们一种生命底色。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在这以前,是一种以这个天命为主的这个思想,然后出现的变化,而孔子他的价值,《论语》里面这个思想价值,就是他开始建立了一个完全立足于人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所以从那以后,从孔子以后,中国文化走了一个新的一条道路。

夫子洞山东曲阜尼山

尼山山东曲阜

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这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

万仞宫墙山东曲阜

因为他,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公,宋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

鲁源村山东曲阜

相传,今天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的鲁源村,是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的所在地,村中现在还存有一块纪念孔子的石碑,是康有为在1924年所立。

叔梁纥塑像尼山孔庙

颜徵在牌位尼山孔庙

启圣门尼山孔庙

启圣王殿尼山孔庙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陬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因此啊可以想象,那么孔子那么这个小时候啊,这个在他这个母亲的带领下这个成长的这种环境,所以呢这个孤儿寡母啊这个应该说是这个非常艰难的。

一次吴国的太宰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你的先生是圣人吧,他怎么有那么多技能啊?孔子听说了以后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春秋时期,像种地一类的体力劳动,都是普通平民与奴婢才做的事情,被贵族们看不起,称为鄙事,孔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生活贫贱,干过这些粗重的活,所以才掌握了许多这方面的技能,正因为如此,孔子也亲身体验了下层民众的疾苦,了解了他们的诉求。

入平仲学《孔子圣迹图》(明)

敬入公门《孔子圣迹图》(明)

学琴师襄《孔子圣迹图》(明)

观乡人射《孔子圣迹图》(明)

晏婴沮封《孔子圣迹图》(明)

退修诗书《孔子圣迹图》(明)

四子侍坐《孔子圣迹图》(明)

访乐苌弘《孔子圣迹图》(明)

过庭诗礼《孔子圣迹图》(明)

儒服儒行《孔子圣迹图》(明)

在母亲的淳淳教导下,孔子从小勤奋好学,在童年做游戏时,就常设俎豆,设礼容,学习礼仪,孔子十五岁起便立志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被称为“六艺”的技能,礼,就是各种仪节、规程,包括行为容止,乐是与礼相关的音乐、舞蹈,射就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书写,数是计算,包括卜筮,“六艺”是贵族仕进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里面孔子最重视也最精通的是礼。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骆:周礼三百种,仪礼三千种,主要是五种,吉、凶、军、嘉、宾,吉礼,就是说像成人礼啊,过年过节啊,凶,就是丧礼,死了人的礼节,军,军礼就是打仗以前来誓师,打仗后来献囚,歌颂胜利,吉、凶、军,嘉什么?嘉就是婚礼,宾啊,诸侯之间朝聘,诸侯向天子(觐)见,他(天子)个别见你乡见,很多人见叫朝,这五种礼里头,每一个又分很多很多,所以号称周礼三百,仪礼三千,孔子就提倡这个礼。

鲁国故城遗址山东曲阜

周公庙尼山孔庙

周公塑像山东曲阜周公庙

孔子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摄政期间,创立了以宗法为基,礼制为体,德治为核心的西周文明,周公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与践行西周文明,不仅使鲁国成为西周文明的东方中心和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多的诸侯国,而且培育了以崇伦理,尊传统,古朴、持重、醇厚为地域特色的鲁文化。

大成殿山东曲阜孔庙

春秋时期,周礼已在许多诸侯国日趋式微,而在鲁国仍盛行不衰,公元前540年,晋国朝宣子出使鲁国,亲目所睹便情不自禁地发出“周礼尽在鲁矣”的感叹。

问礼老聃《孔子圣迹图》(明)

孔府山东曲阜孔庙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孔子得以遍览鲁国所藏周礼的典籍文物,孔子还到东周向当时的周之守藏史老子问礼,孔子沐浴在鲁文化的春风化雨之中,汲取营养、陶冶性情,孔子就是在鲁国这样一个社会与文化环境里,逐渐由一个从小饱尝生活艰辛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仰慕三代、坚守周礼、关心民瘼、有志问政的知识青年,孔子踌躇满志地步入社会,打算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一试身手。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骆:孔子呢,他一生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要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他就提出来礼,这礼本来就是一种向祖先供奉的这么一个物品,后来变成人际之间交往的物品,后来就变成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了,就是人们之间的礼貌、礼节。

《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对日常生活礼仪的要求,红色、紫色的布不用来作内衣、便服,夏天在室内穿单衣,出门则一定要套上外衣,加工食物要讲究,越精细越好,不吃切割得不合规定的食物。

颜庙山东曲阜

复圣殿山东曲阜颜庙

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渊去世了,孔子很伤心,但是当颜渊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了,给颜渊买一副椁的时候,孔子却不同意,他回答说,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置办椁,因为自己做过鲁国的下大夫,按照礼制必须坐车,不能步行,孔子的这些行为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显得迂腐刻板而不近人情,事实上,他从不刻板地遵循礼制,和这些表面的形式相比,孔子更看重行礼时内心的真诚,他说,礼,过于奢侈不如从简,丧礼,大肆置办不如本身的哀伤过度。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骆:有的人说孔子顽固,现在社会变了(还)用旧礼,不是那样,孔子曾经说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你说礼啊礼啊,难道就是献个玉献个帛吗?主要是(表示)对你敬奉那个人的恭敬,乐啊乐啊,难道就是撞钟敲鼓吗?不是,通过这个撞钟敲鼓呢来完成这个礼的这个制度。

圣迹殿山东曲阜孔庙

其实孔子不仅是周礼“明贵贱,辨等列”的坚决维护者,他对周礼也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孔子打破“礼不下庶人”的局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强调“仁”是礼的核心,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孔子把治国平天下,解决当时的天下大乱的情况,把希望寄托在哪里呢?他寄托在提高人的素质。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孔子曾经说啊,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遵守“礼”的那种自觉,那种素养,那么礼乐秩序怎么办呢。

骆承烈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骆:一个人闹不起来,两个人之间就存在人际之间关系了,人际之间关系怎么办呢?就用“仁”来解决。

孔子非常重视人,关心人,一次,鲁国的马厩着火了,孔子听说后赶紧问伤着人没有,却不问马的事,孔子很看重爱人的仁,齐国的管仲享用了起越自己身份的礼仪,被孔子看成是不知礼的人,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霸政,尊王攘夷,维护了华夏诸侯国的稳定,维护了普通民众的安定,所以孔子认可他,称如其仁如其仁,在孔子看来,如果不能心怀仁爱,以亲亲为出发点,扩而大之去爱人,即泛爱众,爱作为社会人群泛称的人,就违背了仁,也就无从谈礼了。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这个“仁”的本意其实就是修身,就是修己,就是反省自身,那么人只有反省自身,才能自觉的按照该做的去做,所以孔子有一句话,他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他说仁爱的人,就是我们这个做人的人,只要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就应当有爱心,那么有爱心的表现就是亲亲,亲亲就是孝亲,就是孝敬父母。

孔子将夏商周三代理想化,痛感今不如昔,认为三代以前是一个行大道,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从夏代开始,大道隐设,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社会,以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为代表的君子,以礼规范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安定社会,这个社会可以称为小康社会。

棂星门山东尼山孔庙

在孔子看来,现在所能恢复的只有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已经过去,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随着礼制的荒废,这样的小康社会也消逝殆尽了。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所以孔子希望重整礼乐秩序,那么这种礼乐秩序显然这个从夏商周以来,特别是文武周公,那么这是中国的礼乐社会。

大成殿山东曲阜孔庙

周公创立的周礼是维护西周社会等级秩序与政治格局的规范,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春秋后期的社会状况了,进入春秋后期,不仅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也进入了尾声,齐桓公、晋文公等实力强大的诸侯曾先后担当霸主,号令诸侯,周王只是听从他们摆布的名义上的共主。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各国的卿大夫逐渐掌握了国政,国君又成为卿大夫手中的傀儡。随着卿大夫的兴起,原来只负责卿大夫家事的家臣们也开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呼风唤雨。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鲁、晋、齐等诸侯国都卷入了私室向公室夺权的斗争大潮。春秋后期,鲁国的政治大权落在季孙、叔孙、孟孙氏,号称“三桓”的三个贵族家族手中,国政把持在“三桓”中实力最大的季氏手中,晋国的国政为范、中行(hang)、知、赵、魏、韩六卿家族所把持,晋君已然被架空,六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齐国的国政落入卿大夫陈氏的手中,其他各诸侯国国政也沦入卿大夫手中。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企图除掉权臣季平子,反而被季氏驱逐,他不断请求齐国和晋国的支持,希望回到国内,但始终未能如愿,七年后,鲁昭公客死他乡,他的太子也没能继承君位。

阳虎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家

公元前504年,季氏的家主季桓子被家宰阳虎挟持,鲁政落到阳虎手中长达三年之久。按照周礼,卿大夫家里只能享用十六人表演的乐舞,而鲁国的执政卿季孙氏在他的家里表演天子才能享用的六十四人乐舞,孔子对此十分气愤,他说,这样的事都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天子衰微,诸侯失位,带来的是传统周礼的荒废、陵替。

泰山问政《孔子圣迹图》(明)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在泰山边上遇到了一位在坟前哭得很伤心的妇女,孔子让弟子去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女子回答说,先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女子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孔子痛恨猛于虎的苛政,痛恨对于周礼的破坏、僭越,痛恨由种种争权夺利带来的战乱、苛暴,他认为正是礼制败坏,上下侵凌造成了当时这种黑暗混乱的局面。

棂星门山东曲阜周公庙

在严厉抨击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同时,孔子对周公和西周社会制度推崇备至,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公所创设的等级分明的礼仪社会是大道隐没后最理想的国家形式,周公是他一生的榜样。

雍正题御匾山东曲阜孔庙

韦编三绝《孔子圣迹图》(明)

职司乘田《孔子圣迹图》(明)

孔子同时相信,只要给他施展抱负的空间,他就可以重建西周那样的现想社会,但孔子一生的仕途十分坎坷,他当过吹鼓手,也为贵族季氏当过管帐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一心想跻入贵族社会却不可得,于是开始聚徒讲学,等待从政的时机。

公元前501年,阳虎谋取季孙氏家主地位的行动失败,出逃晋国,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孔子终于迎来了出仕的机会,次年,他出任鲁国的司空,继而担任大司寇,孔子计划毁去三桓所有封邑的围墙,削弱三桓的势力,这一行动触犯了三桓的利益,在君权早已旁落的鲁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公元前497年,在鲁国不得志的孔子,怀揣着一个重建东周的抱负,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宦游生涯,这期间他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一路颠沛流离,倍尝艰辛,他在匡邑被围困,在蒲邑被拘禁,得罪了宋国的权臣,仓皇离开宋国,困饿于陈、蔡之间,在郑国,他和弟子们走散,一个人仓皇地东张西望,被看到的郑人形容为丧家之狗,他短暂地出仕于卫、陈两国,都没有得到重用,在一般人颐养天年的年纪,孔子仍然为着自己的理想奔波着。

至圣林坊山东曲阜孔林

他以复兴周之“文”为己任,自称“东西南北之人”,周行列国,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

洙水桥山东曲阜孔林

但是,天下之大,一路颠簸,他却找不到可以让他施展身手的弹丸之地。在诸侯国之间及诸侯国内部的权益博弈如火如荼,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时代,孔子鼓吹的重振君主权威,爱义忘利、德政惠民、轻徭薄赋的理论,实在引不起掌有实权,忙于争权夺利的卿大夫们的兴趣。

公元前484年,漂流在外十四年后,六十八岁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政治上的失意,老年的来临,使他断绝了仕进的想法,从此,他专注于教育活动。

忠怒堂山东曲阜孔府

春秋后期,社会上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有着高贵的世系,受过教育。可以被称作贵族,但却很贫穷,实际的社会处境和普通贫民差不多,这样的破落贵族后裔组成了贫困的“士”阶层,孔子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奎楼山东曲阜孔府

如此身世背景没有带给孔子什么实际的社会地位,曾经的贫贱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开阔了他的眼界。孔子广收学生,有教无类,宣布不管什么出身,只要能拿出十条干肉作见面礼的人,就可以做他的学生。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那么孔子啊他想往这个“三代之治”,所谓三代是指夏、商、西周,在三代时期啊这个(教育)叫学在官府,所谓学在官府啊就是教育实际上就是管府垄断,那么在这个时候,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培养社会的管理人才,那么这个有关怀的人,他们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孔子显然是其中的代表。

大成殿山东曲阜孔庙

孔子评价自己的弟子冉雍说,雍也,可使南面,南面,在当时暗指君主之位,在孔子的时代,世袭权力被认为是做天子或诸侯的唯一资格,各级官僚均为世袭贵族把持。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称,这句话意义非凡,孔子对这位弟子的评论并非草率的赞辞,而是宣布了一项最重要的变革性政治原则。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孔子《论语》里面讲的君子,他提出来的这是一个理想的人格的目标,那么这个君子和小人的区別,它有很多地方讲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它主要不是从地位上讲,主要是从一个人的这个道德、修养和人品,从这些角度来讲。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君子的本意它实际上是对于贵族男子和这个为政者的通称,那么这个君子从文字上就能看出来,上面是一个手拿着个东西,尹,拿的那个东西实际上就是权杖,下面是口,是发号施令,所以君子的本意是对于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那么后来呢指道德高尚。

安怀堂山东曲阜孔府

直到《论语》的出现,君子才更多的具有了道德上的意义,孔子给它定了很多道德标准,像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等,不论出身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就是君子。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所以呢就是说君子的本意和引申意之间这种联系,那么就是孔子他教育的一种内涵所在,就是说因为你地位高,所以呢你责任大,你既然是这个尊贵的人,你就应该是高尚的人,所以你作为一个管理者,那么你就应该道德高尚,所以儒家讲,政者,正也,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

同样,孔子和他的弟子对于“士”这个原来低级贵族的专用称谓,也赋予了许多道德含义,比如,士志于道,质直而好义,杀身以成仁,不能耽于舒适的生活,只有行为像真正的君子那样才配称作士。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孔子呢他培养人才实际上是培养的一个士人,培养一种君子人格,孔子曾经说,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说一个士人呀必须有追求,有信念,如果他是一个有追求有信念的人,那么他就不会斤斤计较于生活的琐事,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就没面子了,不会的。

孔子六艺城山东曲阜

史称,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寒微,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西周和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家臣主要由士一级的低等贵族担任,而到了春秋晚期,一些出身寒微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跻身到“士”的阶层,进而在国家政治中展露锋芒,他们所依仗的不是自己的出身,而完全是自己的政治能力,孔子的弟子们就是这样的“士”的先驱。

杏坛山东曲阜孔庙

洙泗书院山东曲阜

杏坛讲学的盛迹也许是画家笔下的想象,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兴办私学的第一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使学术民众化的人,他的学术活动开启了战国讲学游说和“学而优则仕”的风气之先。

尼山书院山东曲阜

像孔门弟子那样,学习专门的政治知识,以此晋身国家政治,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由破落贵族组成的“士”阶层和由“仕进”而为“士”的平民“士”阶层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战国时期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春秋时期贵族们政治生活中的必需品,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成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

方克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方:中国有这个传统,就是通过解经注经来发挥自己的思想,所以这个《六经》对于中国的我们讲的统治思想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史的源头,就要归到《六经》,这个《六经》实际上在孔子以前已经有,孔子他的工作是对它进行整理,这是对传承中国文化他做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孔鲤墓山东曲阜孔林

孔子生命的最后四年打击接踵而至,公元前483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因为家境贫寒,只能薄葬。

颜回塑像山东曲阜颜庙

公元前481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孔子伤心地大哭,说,天丧予,天丧予。公元前480年,孔子最倚重的弟子子路死于卫国内战,死时被改成了肉酱,十分惨烈,孔子为之大哭一场,让家人把厨房中的肉酱倒掉,害怕联想到子路。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那么孔子弟子很多,也有比较亲近的弟子,比如说颜子,颜回,比如说子路,比如说子贡,比如说子张等等,那么这些弟子啊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弟子对于孔子的理解可能也有侧重,但是呢这些人和孔子啊他们朝夕相处,形成了很深的感情。

泰山山东

梦奠两楹《孔子圣迹图》(明)

公元前479年,孔子自作了一首歌,泰山其颓乎,梁山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孔子墓甬道山东曲阜孔林

他的学生子贡听到后赶去看望他,他对子贡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天下明王不兴,没有人听我的,我快要死了。

孔子墓山东曲阜孔林

七天以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孔子的一生始终以周公为榜样,非常希望能像周公一样在政治和文化上有所建树,然而生不逢时,他的一生基本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但是孔子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上表现出了执道而行,不畏其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万古长春坊山东曲阜

三垅植楷《孔子圣迹图》(明)

治任别归《孔子圣迹图》(明)

子贡手植楷山东曲阜孔林

孔子死后,弟子们主动为他守丧三年,子贡甚至守丧六年,在当时,只有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丧三年的规定,而在礼制荒废的情况下,三年之丧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孔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们,使他们成为自己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这里面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师生的一种情感,那么孔子和他弟子的这种情感也成为中国传统中师生关系处理的一种样板。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也是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孔子塑像山东曲阜孔庙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对汉民族的文化认同、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那么孔子把他以前的中国文化都集中在他的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显然《论语》它代表了孔子的一些对人生,对社会,对修身做人的一种看法,所以呢就是说它是我们上古文化的一种结晶。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现在我们讲世界四大文明,儒学、佛教、基督教、伊斯兰,这四大文明大体上都是在这个时期里面形成的,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讲,就是说儒学它是和那三大宗教并列的现在的影

响人类最大的四大文明之一,所以他(孔子)不仅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代表之一。

方克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方:孔子的思想就是说两千多年对中国这个历史发展影响很大,同时它也传播到周边的国家,像这个韩国、朝鲜,就整个东亚地区吧,孔子的思想,实际上是在整个东亚地区,儒学都是占据主导地位。

棂星门山东曲阜孔庙

太和元气坊山东曲阜孔庙

孔子既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学者称,自古以来教师的数目可谓不可胜数,但是像孔子那样,凭个人的身份并完全依靠对年轻人的教导,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教师却是屈指可数的。

至圣庙坊山东曲阜孔庙

圣时门山东曲阜孔庙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也都开学收徒,到战国时期,儒家已经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最为兴盛的学派之一,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上入朝堂,下进闾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和传统文化的轴心,孔子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对世界文明也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本集导演:杨扬

本集撰稿:邵蓓

本集编剧:逯传涛

(完整版)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

第16集:诸子百家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国君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却毫不客气的回答: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有有仁义就足够了,在儒家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阐述行仁义、兴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建游梁祠,纪念孟子。梁惠王虽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最终对梁惠王绝望了,生气地说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然后离开魏国。 孟氏宗亲的祭奠过后,游梁祠重归平静,世代在这里看守的后人细心地打扫着院落,实际上,游梁祠大部分已毁,所剩殿宇也被改造成了工厂厂房,祠内仅存的两方石碑,一方为康熙二十八年,阎兴邦《重修由梁祠书院碑》,另一方为嘉庆年间之碑,碑上面的字迹剥落模糊,游梁祠的魄罗情形,仿佛就是当年盛名之下的孟子,在宣讲仁义之说时的遭遇,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轴心时代的东方,有一所群贤聚集,思想之火无比璀璨的学术中心,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这里汇聚了当时了最著名的学者,他们收徒讲学,交流论辩,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的场所。 韩伟东:这是一个稷下学宫的一个标志碑,稷下学宫的具体的位置呢,根据史书记载,应当是在齐国都城宫城西墙的南门,它南边正好有稷山,现在都湮没在这些田地之下了。韩伟东,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局长,稷下学宫的兴衰是生活在稷山下的所有人最为感慨的。对于稷下学宫,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讲课讲稿

第13集:孔子 安怀堂山东曲阜孔府 童声颂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学生们朗读的是《论语》,《论语》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论语》是一部散发着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生命体温的经典,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论语》里面,这个做人的道理,这个处事的智慧,它已经沉淀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动成了我们一种生命底色。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在这以前,是一种以这个天命为主的这个思想,然后出现的变化,而孔子他的价值,《论语》里面这个思想价值,就是他开始建立了一个完全立足于人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所以从那以后,从孔子以后,中国文化走了一个新的一条道路。 夫子洞山东曲阜尼山 尼山山东曲阜 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这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 万仞宫墙山东曲阜 因为他,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公,宋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 鲁源村山东曲阜 相传,今天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的鲁源村,是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的所在地,村中现在还存有一块纪念孔子的石碑,是康有为在1924年所立。 叔梁纥塑像尼山孔庙 颜徵在牌位尼山孔庙 启圣门尼山孔庙 启圣王殿尼山孔庙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陬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因此啊可以想象,那么孔子那么这个小时候啊,这个在他这个母亲的带领下这个成长的这种环境,所以呢这个孤儿寡母啊这个应该说是这个非常艰难的。

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开皇之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期其实屈指可数,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赢得了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开皇之治”。 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那么,在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究竟如何?隋文帝又为此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大隋风云》上部第20集“开皇之治”。 蒙曼:那我们一听“之治”,大家可能心里都有点概念了,这不是一个常用的称号,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你可以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且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这个时代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为“开皇之治”呢?成就非常多,但是我们重点讲三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那我们先来看经济成就: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引《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讲。《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了一个情况,说我们现在国库里已经堆满了布帛了,连走廊也堆满了,再也挤不进去了,所以请您赶紧给我们建仓库吧,否则我们没法办公了。隋文帝一听很震惊,说连国库都有满的时候啊?我还不知道呢。接着就赶紧问,我跟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轻徭薄赋啊。而且这几年整天打仗,没少花钱啊!我害怕国库空了呢,怎么你倒说满了呢?这官员就说了,这几年您是消费来着,没少花钱,每年花出去的都有几百万匹布。我们知道当时的流通货币就是布。可是,您收进来的更多啊!每次您这几百万布要赏赐出去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打折扣,可是布帛仍然堆满了院子。隋文帝一听这才相信,国家真是有钱了。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成就了。可能有人就说了,历史上这样的记录不是没有过啊。比方说汉朝,汉武帝的时候,官方记载不也是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陈陈相因”,不就从这来的吗?说粮食堆得都到腐烂了。这是汉朝,另外唐玄宗的时候,在天宝年间不也是财货堆得没处堆,最后又新修了几百座仓库吗?隋文帝这个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确实,这样的时刻,在汉朝、唐朝都有过,但是别忘了,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而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代皇帝。汉朝和唐朝,那都是经过了(近)100年的发展才出现这样的局面。而隋朝可是在第一代皇帝任上,仅仅用了13年的时间就出现了相似的局面,这还不是奇迹吗?这个奇迹是怎么取得的呢?怎么在短期之内聚积了这样多的财富?我觉得,主要应该归功于隋朝对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其实,隋朝初年的时候,贵族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每一个贵族都有好多依附人口。这些依附人口根部就不到政府这儿申报户籍去,也不给政府纳税。他们就在贵族人家有一个私下的名籍,给贵族私下里交一些税就可以了。那我们知道,这样一来,政府不是就少控制了很多纳税人吗?这是一回事,还有一回事,我们知道,隋朝的税收对象是针对成丁的男女,也就是成年男女啊。那样好多狡猾奸诈的人就想办法。比方说,自己明明是28岁的精壮大小伙子,一到报户口的时候,非说自己才14岁。或者是明明是50岁什么都能干的壮年人,一报户口,说我已经83岁了。这是什么意思啊?这在隋朝历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就叫“诈老诈小”。这也是逃避税收,这一下子不就又少了好多纳税人吗?那这两大社会问题,让隋朝纳税人比实际数额少很多。怎么办呢?就在开皇年间,隋文帝推行了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一个叫做“输籍定样”,一个叫“大索貌阅”。就是针对这两大社会问题的。这两个名词很新鲜,我们一个一个解释。什么叫“输籍定样”?所谓“输籍定样”,就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户等划分样本。也就是说,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上户”;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中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06集夏王朝觅踪

第 06 集: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 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 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 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 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 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 把其 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 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 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 蛟, 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 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 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 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 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 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 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 系教授 李: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 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 法,就像那个基督 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 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 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 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 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 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46-50合集(缺47.48)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46-50合集 目录 46中晚唐的困局 (1) 47世界都会长安 (9) 48吐蕃兴衰 (9) 49敦煌 (10) 50唐朝的对外关系 (19) 46中晚唐的困局 公元763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得以平息,遭受重创的唐王朝开始了新一轮重整山河之路。然而,往日繁华已逝,统一局面不再,盛唐气象成为消逝的风景。此后的唐王朝,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努力重建,试图恢复盛世的辉煌,也一度让人看到希望的曙光,但是,“美景春堪赏,芳园白日斜。共看飞好鸟,复见落余花。”它最终无可奈何走向衰落,灭亡。 中晚唐所面对的,究竟是怎样难解的困局呢? 公元756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离长安。同年,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742年四月,玄宗、肃宗先后去世,新即为的唐代宗为了迅速结束安史叛乱,不得已对安史降将采取妥协政策,对幽州、魏博、成德、相卫四个藩镇予以安慰,相卫镇后被魏博镇所并,四镇成为三镇。由于这三镇均在黄河以北,因此通常称之为“河北三镇”或叫“河朔三镇”。 三镇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却各自拥兵,自署官吏,截留赋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政治势力。同时,一些参与平叛的唐将也纷纷邀功行赏,有的升为节度使。这样,唐朝节度使的设置,由边镇扩及内地,形成越来越严重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不仅不听朝廷招呼,而且联合对抗朝廷;彼此之间则由于利益之争而互相火并,使得唐朝政治更加动荡。此种形势,正是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面临的最大困局:藩镇割据。 吴宗国:唐朝政府跟这些藩镇,跟这些节度使都进行了妥协,这个中间有一段相当长的相持的这么一个阶段,那么从这些藩镇来说,他们也没有力量向中央进行进攻,而中央呢也没有力量来消灭他们。 对于任何一个志在恢复大唐帝国荣耀的皇帝来说,藩镇割据的局面都是不可接受的。中晚唐一百多年,一直贯穿着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之间你死我活的较量,规模最大的是德宗和宪宗对藩镇势力的两次用兵。 公元779年,德宗即位,德宗一改其父代宗纵容藩镇的政策,不惜使用武力讨伐不臣藩

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解说词

《魏晋风度》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即使对于看惯杀人行刑场面的洛阳百姓也是如此。公园263年的一个夏日,在京师洛阳东面的马市刑场,洛阳百姓牵衣顿足为他送行。此前,三千太学生曾联名上书,请求以他为师想藉此豁免他的死刑,他们渴望做最后一次努力,希望曹魏权臣大将军司马昭能爱惜名士、刀下留人。太学生的请愿,没有阻止屠刀落下,这位名士陨落后,《晋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众多古书一次又一次提及他的名字,后世学者、文人、画家对他更是高山仰止,他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这个人就是嵇康。以嵇康为代表的一代名士风范被鲁迅誉为“魏晋风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魏晋风度 每到夜半时分,洛阳城内总是回荡着这古朴而神秘的琴声,它怨恨凄恻如幽冥鬼神,风雨亭亭似戈矛纵横。弹琴的人就是魏晋时期的大名士——嵇康。相传,嵇康曾夜宿洛阳西南的华阳亭,一位神秘过客将这首神曲——《广陵散》授予嵇康,并且叮嘱嵇康绝不传于他人,神曲似乎找到了它真正心仪的主人。古书上说,嵇康为人肃肃如松下风,酒醉时倾倒若玉山之将崩,因才华出众,嵇康年少时便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名士。他虽然官拜中散大夫却无心政治,而寄情于山水之间。在距洛阳一白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云台山,嵇康常常来此悠然盘桓、抚琴长啸。与他一道交游来往的有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等六位名士,他们无一例外名闻京师,因为七人常在云台山下的一片竹林聚会,人称“竹林七贤”。对于他们,竹林仿佛是一片净土,七贤在此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他们身着褒衣博、宽袍大袖,酒酣耳热之时,或坦胸露背,或脱帽弃帻,不拘礼法。竹林七贤的共同爱好是饮酒,酒几乎成为竹林名士最重要的生活特征。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阮籍喝酒可以大醉六十日不醒,不过,喝酒故事最多的还是刘伶。有记载,刘伶饮酒一旦上了兴致,会在家中脱衣裸体,放达自乐,登门拜访的人讥笑他有失体统,刘伶不以为然,醉眼朦胧地说道:“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诸位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为什么饮酒之风此时如此盛行呢?这其中,既有对生命强烈的留恋,也有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恐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统治者对士人当然是拉拢,拉拢不了当然就是杀,所以当时有所谓的一日之间名士减半的这样一种说法。 正始元年,少主曹芳即位,他的叔叔曹爽与元老司马懿一道辅政。曹氏与司马两大政治集团矛盾日益激化。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控制了京都。在随后的大规模政治清洗中,前后被杀者多达数千人,天下震动。从此以后,司马家族全面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残酷政治斗争带来的死亡恐惧深深地笼罩着名士阶层。 梁满仓:一些知识分子呢有意的就避开这种复杂的政治斗争去到竹林、到一方净土,去韬光养晦。 南京博物院珍藏着描绘竹林七贤的稀世珍宝——南朝画像砖。这是画像砖的拓片。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就此研究了多年,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山涛为代表人物。嵇康为曹魏姻亲,娶长乐亭公主为妻,山涛则与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是表兄弟,而阮籍则是曹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七贤的出处志向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选择了在竹林饮酒来躲避政治风险。只有竹林这片净土,稍稍可以遮蔽腥风血雨。仔细看来,除了竹林七贤以外,画面还多了一个人,与坐姿散漫、赤脚露腿的七贤完全不同。这位与七贤同处一室的人,名叫荣启期,是春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法,就像那个基督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 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 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当中,依旧保留着各式各样与大禹相关的文化习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2集中华先祖

第02集中华先祖 梦想,人类前行的动力。 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有着最古老的文明。我们有过辉煌,也曾经历苦难,但是,梦想一直照耀我们前行。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我们在铸造新的辉煌。这是一个充满机会与梦想的时代,铭记梦归处,不忘来时路,我们将带您回到远古聆听我们祖先最古老的故事。 泥河湾遗址群河北省阳原县 桑干河婉蜒延伸,由东向西,横贯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全境,将一片叫做泥河湾的地方切割成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峡谷,这个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地方,却是迄今发现的我们远古祖先最北端的活动地点。 成顺泉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成:在大约二百万年以前,这里是一个大湖,这个湖的面积是九千多平方公里,当时是最大的一个古湖,淡水湖。 一系列的考古活动,把泥河湾的名字同中国漫长的石器时代以及人类的起源联系起来。1978年,考古人员在泥河湾一个叫做小长梁的地方,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泥河湾首次发现史前遗物。2001年,考古人员在泥河湾另一处遗址的发掘中有了意外的收获,在现场,一具远古猛犸象骨骼化石出现在人们面前。 成顺泉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成:当时,发掘出草原猛犸象的肋骨16条,还有它的门齿。 令人惊奇的是,这具化石除了保存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的痕迹外,一件大象肋骨附近的燧石刮削器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成顺泉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成:其中有一条大象肋骨,它上面就放着一块刮削器,这个就说明当时人类刮骨吃肉以后,把石器放在大象肋骨上,现在从16条肋骨上看,都有刮削器刮的痕迹。 这个发现向我们展现出一幅二百万年前人类餐食大象的生动场景。 远古的泥河湾,一只猛犸象步履缓慢地走向沼泽,那里的水源是它身体正需要的,突然,它的前肢陷入泥泞并越陷越深,杀机正在陡然逼近,埋伏在丛林里的古人快速冲向大象,用最原始的石器和木棒给予它致命的一击,大象无力还击,慢慢倒下,那些猎食者用锋利的切割器割下鲜美的象肉,享受自己的午餐。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泥河湾一带出土了众多的打制石器和古动物化石,却没有发现一件百万年以上的古人类化石。我们的祖先在哪里呢?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先秦重要的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讲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一尊天神女娲降生了,她独自一人来到凡界,见景色优美却独少生灵,便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捏出一个个小人,后来,她嫌捏弄泥人太费力,就用枝条沾了黄泥乱甩,顿时,贵贱人等应运而生,繁衍生息。 这是我们孩提时听到的关于中国人起源的故事,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幻的传说。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切与传说、神话、考古论证,甚至每一个人的想象混杂一起,成为一个神秘、遥远而又模糊的话题。 随着大爆炸,宇宙形成了无数的星系,在太阳的周围,有一颗蔚蓝色的行星,这就是我们的地球,大气层和液态水使得地球成为我们已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大约在四十亿年

中国通史解说词19楚汉战争

19楚汉战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像这场战争一样如此充满魔力,它的胜负直接决定了一个伟大王朝的诞生,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战争的巨大魅力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战争的本身,因为这场战争的每一个情节,几乎都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也因此诞生,两千年来一直融入在我们的生活细节里,甚至是我们的大脑神经和血液之中,在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思维,甚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角更是星光璀璨,他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两种男人形象,诸多的配角也同样光彩夺目,他们的行为对后世影响深远,屈辱与奋进,忠诚与背叛,英雄与美女,战争与和平,在秦朝末年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上演了一场跌宕起伏,名闻千古的旷世大戏。 第十九集楚汉战争 秦始皇出巡图 这是一支十分壮观的出巡队伍,仪仗队伍仪态万千,其中一人站坐在车辇上,威风凛凛,人见人畏,他就是秦始皇,一群来自江苏丰、沛一带的征夫在咸阳城中正遇上秦始皇出行,众人见此场面无不惊叹,忽然,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大丈夫生当如此,说话之人正是日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沛县丰邑人,是个不守本分的农民。刘恒诺是丰县当地刘邦祠堂的守祠人,刘邦称帝后,把丰邑改为丰县,同时在此设立祠堂,派专人看守,刘恒诺和这座祠堂同样有名,他是当地最为著名的学者,一直从事早期刘邦的研究工作,他为了更好地研究刘邦,三十几年来一直居住在刘氏祠堂内,当时刘邦就出生在这里。 刘恒诺刘邦第七十三代孙 刘:汉高祖刘邦,他一生中间好吃、好喝、好朋、好友,所以成天他不愿意这个干农业生产劳动,成天领着朋友到家来吃啊、喝啊,不干农活。 据史料记载,当时刘邦不务正业,整日游手好闲,而就是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小人物,后来却混上了一个亭长的职位,与沛县县衙里的官吏个个打得火热,有一次,县令的好朋友吕公乔迁之喜,县上的官吏都去祝贺他,规定礼品不够千钱的只能坐在堂下,刘邦递上礼单,上写贺钱万,吕公觉得奇怪,亲自出门迎接,其实那只是一张白条,刘邦满不在乎地坐在首席高谈阔论,客散后,吕公对刘邦说,自己有个女儿,想许配给他,刘邦当即答应了这门亲事,吕公许配给刘邦的这个女儿,就是日后一度将西汉王朝闹得天翻地覆的汉高祖皇后吕雉。 项王故里江苏省宿迁市 距离沛县丰邑四五百公里的地方,也有一个人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出巡,秦始皇一生出巡五次,每次都堪称声势浩大,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路过会稽郡时,这位二十二岁的年轻人有幸得见,羡慕不已,他手指着端坐中间的秦始皇说,我将来一定要取代他,这个人就是项羽。据史书记载,项羽小时候读书不好,学剑术也不成,他的叔叔项梁骂他,项羽说,识字只不过是记录姓名,剑术只能同个别人对敌,都不值得学,他想学一种本领叫万人敌,一个人能打败许多人的本领,项梁便教他兵法。

第56集王安石变法

第56集:王安石变法 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的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以及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虽然大宋的的疆域不如汉唐辽阔,军事上也不如汉唐王朝那么强盛,可是宋代发达的都市文明却是居中国历朝历代之首。此时的东京汴梁,行人如织,摩肩接踵,勾栏瓦肆之内,客商云集,歌女们吟唱着苏东波,柳永的名句。如此花团锦簇的文明昌盛,让历史学家陈演恪不禁赞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就在这个时期,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与49岁的王安石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如此繁花似锦的大宋帝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它的背后难道隐藏着什么秘密吗,这位年方弱冠的君主为什么不顾重臣的阻拦,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王安石和他的亲密好友司马光,最后为什么会形同水火,发生决裂,纵观历史,人们对王安石被人以及变法的评价截然相反,他到底是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呢? 陈桥驿可以说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个驿站,公元960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在这里黄袍加身,做了皇帝。赵匡胤曾是前朝的禁军指挥,军权在握,但得到天下之后,他也不禁开始担心手下的将帅们哪天也会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江山,赵匡胤日思夜想,最后定下了抑制武将,振兴文教的国策,他要后世帝王优厚士大夫,从此宋朝走向了广开科举的道路。但宋太祖旨在防弊的制度设计,阻止在房地的制度设计,却给宋朝的官僚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弊端,宋代官员数量与唐代相比,增加了十倍之多,从而导致了政府分权制度错综复杂,冗官冗吏充斥于政坛之上,宋代历史学家叶氏曾说,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冗官之外更有冗兵,宋代统治者采取养兵政策,每当一个地方矛盾激化时,政府就大量募兵,把社会上的流亡人士收揽为士卒,其用意是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到北宋中期,这种情况逐渐恶化,北宋政治家蔡襄说过,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后,他发现了这样一个现实,穷吾国者,兵也,不仅如此,加上庞大的政府官僚开支,宋朝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冗官、冗兵、冗费,这正是文化巅峰背后那个脆弱帝国的真正面目。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虽然士兵至多,但北宋却频频遭受外敌侵扰,除了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外,甚至连南方的交趾都敢频频犯境。这一切与宋神宗的期望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刚满20岁的皇帝怎么也无法理解泱泱大宋会变得如此积贫积弱,他为什么不能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宇内称尊呢。刚刚登上帝位的宋神宗开始对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他清楚的知道,宋朝现在隐藏着许多深刻的危机,而当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北宋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宋神宗便开始不断的寻匿,希望找到能安邦治国、强兵裕民的治世良臣,宋神宗首先把目光锁定在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司马光身上。 司马光,公元1019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向以正直敢言著称,道德学问,为世人推重,宋神宗一开始对他寄予厚望,司马光却大谈修心之要,教导宋神宗要做到宽仁、明智,英武,他说的道理虽然没错,却矢之空洞抽象,自然会让务实的宋神宗觉得都是些老生常谈,难得要领。 范国强:司马光当时给宋神宗提了六条建议,从修身的角度来说,就是仁爱,明辨是非,处事果断,总结一下的话,就是仁、明、武,从治国理政来说,他也给宋神宗提了三条建议,就是任官,信赏和必罚。 毛丽娅:其实这六条建议,司马光在此之前给宋神宗的爷爷和爸爸都曾经说过,所以宋神宗听了司马光的回答,那么一下就明白,这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6集诸子百家知识分享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 诸子百家

第16集:诸子百家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国君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却毫不客气的回答: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有有仁义就足够了,在儒家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阐述行仁义、兴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建游梁祠,纪念孟子。梁惠王虽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最终对梁惠王绝望了,生气地说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然后离开魏国。 孟氏宗亲的祭奠过后,游梁祠重归平静,世代在这里看守的后人细心地打扫着院落,实际上,游梁祠大部分已毁,所剩殿宇也被改造成了工厂厂房,祠内仅存的两方石碑,一方为康熙二十八年,阎兴邦《重修由梁祠书院碑》,另一方为嘉庆年间之碑,碑上面的字迹剥落模糊,游梁祠的魄罗情形,仿佛就是当年盛名之下的孟子,在宣讲仁义之说时的遭遇,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轴心时代的东方,有一所群贤聚集,思想之火无比璀璨的学术中心,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缺77.78.80)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 76明太祖朱元璋 (1) 77永乐迁都 (10) 78郑和下西洋 (10) 79内阁制度 (10) 80土木堡之变 (21) 76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

中国通史解说词21 文景之治

21 文景之治 民以食为天,长久以来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米价是个重要标准,秦末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汉初出现大饥荒,小米的价格从平日的每石百十来钱涨至五千钱,出现人相食的惨状,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公私仓廪俱丰足,米价最低达到每石数十钱,后世史官评价这一时期,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录的盛世,去感受它的富庶与安宁。 第二十一集文景之治 马王堆三号墓墓坑遗址湖南省长沙市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著名的马王堆三号墓的墓坑遗址,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四公里外浏阳河畔马王堆乡的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现场发现了大量极具价值且保存完好的文物,为我们了解汉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除了三号墓之外,随后挖掘的两个墓坑分别命名为一号墓和二号墓,也出土了大量文物,这两个墓坑挖掘后就回填了,经专家考证,这是轪侯利苍的家族墓,二号墓墓主即是第一代轪侯,时任长沙国丞相的利苍,下葬年代在吕后执政中期,约公元前184年,一号墓葬着他的妻子,三号墓是他的儿子,利苍妻儿下葬年代晚于利苍二十年左右,正处于文帝统治的中后期,但是专家惊奇地发现,恰恰是身份最尊贵的利苍,他的墓在棺椁规模和陪葬品数量上却远不及妻儿,四十年前,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主持了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工作。 熊传薪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 熊:马王堆汉墓里面出土了很多帛书,主要是在马王堆三号墓里面出土的,二号墓就是利苍墓,他这个墓是个圆形墓,墓葬的规模也比较小,也不是很大,而且埋得很浅,而且棺椁它也是两棺两椁,他的随葬品来讲,从出土来看不是很多的,主要是出了三个印章,一号墓就是老太太墓和她儿子墓,这里面主要是随葬了很多丝绸,丝织品,漆木器,这个还有很多的陶器、竹器、帛书这些东西。 博具湖南省博物馆 漆盘湖南省博物馆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湖南省博物馆 彩绘立俑湖南省博物馆 漆钫湖南省博物馆 漆耳杯湖南省博物馆 奏乐俑湖南省博物馆

中国通史解说词17秦国崛起

17秦国崛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成为强者,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这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第十七集秦国崛起 公元前9世纪末,嬴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曾振宇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 曾:因为当时秦国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呢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傒、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后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而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从早期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转型。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其中魏国率先由李悝推行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并不各国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法典《法经》,使魏国迅速跃升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内部却千疮百孔,长期内乱和落后的体制导致农业凋敝,经济萧条,王权斗争使君臣失和,吏治混乱,拖沓成风,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威信,秦国民风虽然彪悍,但百姓热衷于私斗而不愿为国作战。公元前5世纪初,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这对于秦人来说不仅是莫大的耻辱,更加剧了强烈的危机感,然而,危机也可能变成最大的动力,公元前362年,志向远大的年轻君主秦孝公登上君位,他立誓要复穆公之故地,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要达到这些目的,秦孝公意识到必须要改变秦国混乱落后的局面,否则将没有生存之路,他迫切需要一位目光远大,能够通盘考虑并执行有力的贤才,能够对秦国实行全面的改革,于是秦孝公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开出了最优厚的待遇,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位身在魏国的青年闻听此令,怦然心动,他就是商鞅。商鞅原名公孙鞅,出身卫国公族,所以也被称为卫鞅,后来因秦孝公将商邑封给他,才被称为商鞅或商

中国通史-之-开天盛世解说词

《中国通史》之《开天盛世》 【画面】西安城南骊山风光烽火及有关遗址 这是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南的骊山。相传,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最后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骊山的故事还在继续。又过了一千年,这座山下发生的一件大事被再一次写进了历史。 【士兵列队】 公元713年秋天,一次盛大的讲武活动在骊山脚下举行。(所谓讲武,就是今天的阅兵) 唐玄宗为的是显示军事力量,震慑朝廷内外潜在的政敌。然而,唐玄宗此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约见一个就在附近当刺史的重要人物。唐玄宗要约见的这个人是谁?有什么来头?皇帝为何要这样郑重其事地约见这个人? 【推出片名】开天盛世 【画面】情景再现士兵政变 公元710年6月19日夜,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妄图仿效武则天,以异姓君临天下的韦皇后及其女安乐公主,拥立父亲李旦重登皇位,李隆基被封为皇太子。但乱象并未就此结束。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很快就发现侄儿李隆基不易控制,她四处活动,企图说服睿宗李旦换掉太子李隆基,未能成功。 公元712年7月,李旦毅然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但太平公主仍不死心,积极谋划纂权。一年后,李隆基获悉太平公主即将举兵作乱的密谋,立即先发制人,一举粉碎了这次未遂宫廷政变,将太平公主赐死家中。 至此,李隆基才算真正掌控了朝中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 然而,面对礼崩乐坏、乱象如麻的局面,年轻的天子李隆基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采访】八年之间发生了很多政变,李隆基本人能够稳定的接掌政权,前提是他通过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太平公主是他的姑姑,睿宗的妹妹,武则天的亲女儿,太平公主在睿宗在位的期间,实际上权势是非常大的,包括在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七个宰相,五出太平之门,所以在那种格局下,李隆基要克服很多东西,政变带来了很多政局的动荡,包括选官当中的混乱。 【空镜玄宗侧影】 唐玄宗亦深知,要根治乱象,重整朝纲,重现大唐盛世,首先得物色一个能干的宰相。 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考量,唐玄宗终于决定:请出前朝宰相、现任同州剌史的姚崇。 【采访】各种权利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要有一个很强势的人,姚崇是来宰相,而且确实个人就是不会随着政治的这种变动,而随便变换自己的立场,他很刚正不阿,他是有底线有原则的人,所以这方面,我想就是结束后武则天时代,连续的政局动荡,很合适的一个人选。 【画面】渭川,狩猎场面情景再现,《资治通鉴》记载的这方面内容的书影 姚崇应邀来到骊山的时候,正碰上唐玄宗在兴致勃勃地打猎,姚崇便应邀跟随皇帝打猎。此时的姚崇虽已年过花甲,猎场上却往来飞奔,宛若少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采访】那么为什么在骊山阅兵的时候,把姚崇找回来,因为,张说这些人知道玄宗的这个意思,坚决反对,玄宗为了摆脱他们的这样一个包围,所以采取了这么一个不平凡的行动,在骊山阅兵的时候,首先以军容不整,把功臣中的一个说要杀,结果就求情,没杀,不管怎么说,杀了一下他们的威风吧,然后就把姚崇任命下来。姚崇即位(上任)以后,最主要的工作是安定皇位。 狩猎结束,唐玄宗向姚崇征询治国良策,姚崇娓娓道来,唐玄宗不住地点头,最后说:“我想请你出任宰相一职。”但姚崇并未谢恩,唐玄宗觉得奇怪,姚崇说:“我有十点意见请陛下考虑,您要是做不到,那么宰相位置恕难从命。”唐玄宗让他说来听听。于是,姚崇一一道出十条意见。唐玄宗听罢姚崇所言,发现正是自己千呼万唤的治国方略,当即表示无条件全部接受。 【画面】晨光姚崇画像,情景再现 第二天,唐玄宗一纸令下,姚崇被正式任命为宰相。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速度最快的任命。这一次任命,正表现出唐玄宗作为盛世君王的雄才大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