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02月23日17:25 来源:发改委网站【字体:大中小】网友评论

注:此稿为金融界网站补发发改委网站2006年06月19日文章

编者按:中原城市群不仅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而且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河南省有关方面组织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进行了统筹规划。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现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5万人,占全省的41%。2005年,区域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6.1%和62.5%;城镇化率达到3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现阶段中原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

依据现实基础与发展要求,初步考虑,“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放大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力、辐射力和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将中原城市群建成全

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型,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一五”期间,区域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按2005年价格计算,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超过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4000元;产业结构调整为7.5:55. 5:37;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产业关联度的提高和城市空间的调整变化,目前中原城市群向北部的鹤壁、安阳和西部的三门峡拓展趋势日益明显,周边省份相邻城市亦表现出融入的意愿。对此,应按照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引导城市群逐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聚集辐射效应。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将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市体系,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适宜居住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进一步凸显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主体作用;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竞争力显著提高,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富裕,普遍享受较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和卫生服务,社会更加和谐。2020年,预期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二、三产业比重超过95%,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0%,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有效地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包括城市体系、产业布局和核心区建设三个方面内容。

(一)构筑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

2010年,预期郑州、洛阳两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00万人以上和260万人;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4市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进入特大城市行列;许昌市人口规模超过80万人、漯河市超过60万人,进入大城市行列;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的中等城市达到11个,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31个。

2020年,预期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突破500万人,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洛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0-400万人;许昌、漯河两市也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济源、巩义、偃师3市进入大城市行列;城市群体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与周边城市实现融合发展。

根据各市现有基础、发展态势以及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提出了中原城市群九市的功能定位,以促进各市合理分工、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协调发展。

——郑州市: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洛阳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开封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

——新乡市: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

——许昌市: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焦作市: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原材料、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平顶山市: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

——漯河市: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济源市: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与现有九市经济关联度较强的周边城市,特别是鹤壁、安阳、三门峡等市,要围绕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目标,积极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与九市的融合发展,逐步融入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02月23日17:25 来源:发改委网站【字体:大中小】

(二)培育四大产业发展带

以重要的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和协作,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和园区化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变化,努力培育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带。

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按照整体规划、点轴结合、分层推进的思路,以郑州、洛阳两市作为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高势能的辐射源,以开封、中牟等12个沿线城市(区)为节点,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在开封至义马之间长约300公里、310国道两侧宽约30公里范围内展开布局。重点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汽车、铝工业、煤化工、石油化工6大产业基地和中牟汽车零部件等14个工业园区及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轻纺、高新技术、食品产业为主,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在新乡至漯河南北长约250公里、107国道两侧宽约30公里范围内展开布局。重点布局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化纤纺织、电力装备、超硬材料、食品、造纸、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规划建设高新技术、食品、造纸、化纤纺织4大产业基地和新乡电池等12个特色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在新乡至济源东西长约120公里,省道309线和南太行旅

游公路之间展开布局。重点规划建设煤炭、电力、铝工业、化工、汽车零部件、铅锌加工等6大产业基地和焦作奶业等9个工业园区及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洛—平—漯产业发展带。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以洛阳—南京高速公路、省道、焦枝线中段、孟宝铁路为依托,重点布局能源、煤化工、钢铁、盐化工、建材等产业。目前该产业发展带还比较薄弱,但从长远看,通过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积极培育煤化工、盐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

(三)率先建设形成核心区

“十一五”时期,重点依托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率先推动郑汴、郑洛、郑新、郑许之间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加强巩义、偃师、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努力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产业集聚、城镇密集的“大十字”型基本构架,确立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轮廓。

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重点推进六个对接:一是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功能对接。强化开封的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加快郑州的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与开封衔接,实现郑汴两市功能互补。二是加快郑汴快速通道建设,推进城区对接。“十一五”末,在郑汴之间形成以两条高速公路、一条一级公路、一条城市道路以及陇海铁路为基本骨架的便利快捷的交通通道。适时规划建设郑州至开封的城市轻轨。三是促进郑州、开封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加快郑东新区建设,适时向东拓展,支持中牟组团和开封杏花营组团加快发展,进一步密切空间联系。四是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突破中牟规划限制,引导郑州的制造业、物流业等产业向东布局,支持开封新上工业、物流、高新技术等产业向西集中,逐步形成紧密相连的新兴产业带。五是率先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同城化,推进服务对接。六是加强两市间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力争“十一五”末,在郑汴之间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郑洛互动发展。建成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全面完成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拓宽改造和310国道郑州至洛阳段一级公路改造升级任务,连同郑少和少洛高速公路及既有陇海铁路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道。依据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构架,促进荥阳、上街、巩义、偃师等4个重要节点城市(区)发育,全面展开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基本建成上街—巩义、伊川、新安铝工业基地,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石化工业基地,巩义铝加工园区、偃师轻纺产业密集区、荥阳铝型材工业园区和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促进郑新呼应发展。建成郑州至北京铁路客运专线,完成京港澳高速郑州至新乡段拓宽改造和107国道郑州至新乡段扩建改造任务。加快原阳桥北新区建设,通过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和郑州黄河公路铁路两用桥(预留轻轨线路)。依据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布局构架,逐步展开郑新之间的产业布局,基本建成新乡化纤工业基地和造纸工业基地,培育形成新乡电池、原阳汽车零部件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建成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全面完成京港澳高速郑州至许昌段拓宽改造和107国道郑州至许昌段扩建改造任务,形成郑许之间的快速通道。加快实施郑许之间的产业布局规划,促进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发育,基本建成以电子信息、电力装备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形成长葛铝型材加工、超硬材料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三、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初步提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七项主要任务。

(一)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

把强化郑州中心城市地位作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商都”,全面提升郑州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力争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占城市群的比重达到或超过1/3,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真正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

不断提升郑州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两个中心和两个基地建设:一是以中原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物流资源、物流设施、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努力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二是以郑州金融商务集聚区建设为重点,整合金融资源,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壮大金融业整体规模,增强竞争力和辐射力,努力把郑州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三是以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铝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为重点,努力把郑州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四是以建设“创新郑州”为目标,努力把郑州建成科技创新基地。

(二)构建交通区位新优势

立足于巩固和提升中原城市群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拓展对外通道,完善区内交通网络,加快建立内外互联、各种运输方式充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港建设,“十一五”期间,将郑州发展成为国际国内重要的货运中心和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2010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万人次,2020年旅客吞吐量力争突破1200万人次。加快将洛阳机场改造提升为国内重要的干线机场,适时将济源机场改建为军民两用机场。

巩固提升铁路枢纽地位。一是加快郑州铁路客运枢纽建设。配合国家建成郑州至西安、至北京、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争取国家开工建设郑州至徐州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郑州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建设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成郑州火车站西站区建设和零担货运站改造。二是加快铁路扩能改造和通道建设。三是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争取早日开工建设郑州高新区—郑东新区城市轻轨。

完善公路运输网络。以建设全国公路交通网络枢纽为目标,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增强互通能力,进一步完善干线和农村公路,形成中原城市群快速便捷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合理布局。“十一五”末,区域内公路网密度超过6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00公里。实现郑州与区域内各中心城市1个半小时内到达,各中心城市之间2个小时内到达,县城和主要旅游区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十一五”末区域内县到乡、乡与乡之间的连接线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标准,重要县乡(镇)之间的连接线基本上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所有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通油路。

加快郑州东区交通枢纽建设。在郑州东部地区,集中新建扩建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站、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郑州铁路零担货运中心、城市和城际轻轨中心站、国际航空港和航空物流集散中心、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等工程,形成布局科学紧凑、设施先进集中、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连接、物流高效汇集配置、客流便捷集散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新枢纽,进一步提升郑州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

(三)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按照集成化、大型化、多元化的原则,加快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和输入转化,构建稳定、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提高区域能源保障和输出能力,把能源工业培育成为区域强势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一是加快大中型矿井建设。走大型化发展的路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骨干,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大中型矿井,建设以平顶山为核心区的河南大型煤炭基地。二是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综合加工利用。三是加强煤炭资源的勘探、储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长远发展,积极开发利用省外煤炭资源。

建设全国重要火电基地。一是加快电网建设,促进电网与电源同步、协调发展,形成吞吐自如、安全可靠、灵活高效的现代化输配电网络,努力扩大电力外送能力。二是加快推进以沁北、姚孟和沿陇海线为重点的大型火电项目建设。三是调整优化电力结构,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气电站建设,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调峰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华中电网中水火调剂、南北互济的作用和地位。

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利用区外石油天然气资源,“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北京方向至郑州至武汉、西安方向至郑州至驻马店成品油管线,扩建濮阳至洛阳原油管线,争取建设新疆、西安至洛阳原油管线。配合国家搞好第二西气东输管线的前期工作,加快实施“川气入豫”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增强区域优质能源供应能力。

(四)提高产业竞争力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电子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已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快实现产业化。培育壮大汽车和装备制造业、信息产品制造业、食品工业、铝工业、石化和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快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各城市产业间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和集聚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业,加快区内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市场建设,完善优化物流网络体系,大力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粮食、棉花等行业物流,努力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建设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为重点,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加快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文化生态交融的世界级旅游品牌。继续加强沿黄“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建设,提升嵩

山—少林寺景区文化品位,优化整合以龙门石窟为主的洛阳旅游文化资源,增强开封宋都古城整体效应,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突出雄险壮观的特质和水景观优势,重点开发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南太行自然风光旅游区,整体规划、连线连片开发伏牛山旅游资源。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和布局,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发展信息、中介、社区、会展等其他服务业。

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优势农业基地和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重点抓好专用粮食、棉花、油料、原料林等工业原料基地和黄河滩区绿色奶业带、中原肉牛产业带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规模,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水利、道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搞好农村安全饮水、沼气等工程建设,加强乡村规划,改善村容村貌,努力改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建设科教文化高地

突出科技、教育、文化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弘扬中原文化,为中原城市群快速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为方向,重点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整合科技资源,健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和社会化服务支撑系统。三是强化科技攻关。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强力实施名校战略,把郑大、河大建成全国一流大学。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着重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2010年在区域内率先普及全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九市市区和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开展郑州、洛阳、开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发掘拓展传统文化,争取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拳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沿黄

文化长廊,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把洛阳、开封建设成为具有浓郁古都韵味的区域文化中心。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规划建设郑东新区出版园区、河南出版物流配送中心、郑州印制基地、郑州影视制作基地、郑州广告会展基地和新兴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平顶山汝瓷、许昌钧瓷等一批特色文化产品生产。鼓励发展健康向上的酒吧文化、歌厅文化、体育文化、网络文化等大众娱乐文化和时尚文化,促进高雅艺术文化与大众文化共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六)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保育、恢复与建设并重,全面推进六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一是在黄河大堤两侧和黄河滩区,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布局建设黄河生态工程,实现大堤造林总面积39万公顷,继续实施堤防加固、河槽疏浚和控导、安全撤退道路、避水连台等黄河治理与安全建设工程。保护性开发桃花峪、孤柏嘴、嘉应观、花园口、东坝头、黄河重要渡口、重要工程(含遗址)等沿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使黄河两岸成为横跨中原城市群的生态涵养带。二是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布局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绿化工程,规划造林面积0.44万公顷,同步建成总干渠、支渠工程和绿化工程,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成为纵贯中原城市群的生态走廊和绿色风景线。三是加强伏牛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造林面积132万公顷,使豫西南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区成为中原城市群西南部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

水源涵养地。四是加强南太行绿化,规划造林面积27万公顷,改善境内太行山及其南麓地区的植被和生态现状,使太行山区成为中原城市群西北部的生态屏障。五是在中原城市群东部平原地区,实施沙化治理及平原防护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17

万公顷, 减少风沙危害,调节气候,涵养水土,使之成为中原城市群东部的生态涵养区。六是在各城市周边地区,布局建设环城防护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12万公顷,构建城市外围地区森林生态带,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色城市景观。通过六大工程的建设,力争2010年区域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5%,郑州、洛阳、开封3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其他6城市达到35%以上。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以治理城市污染为重点,继续加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区域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

提高水资源和土地保障能力。通过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控制开采地下水、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发展中水回用和推行阶梯水价等综合措施,科学开发和节约利用水资源,确保满足水资源需求。在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对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用地予以倾斜支持。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对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外地域上的生态敏感区、城市水源涵养地、滞洪区、省级以上重点文物遗址、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矿产资源埋藏区等实施空间管治,禁止在管治范围内进行有损环境和资源的各种活动。

(七)建设和谐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开放多元的都市文化,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健全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稳定,把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繁荣有序、安全文明、充满活力的宜居区域。

四、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政府引导,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发展成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破除体制障碍。进一步深化城镇户藉、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争尽快实现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率先在中原城市群内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稳妥有序地调整行政区划,适时将荥阳、中牟、许昌、新乡、修武、博爱等县(市)撤县(市)建区,逐步将长垣、武陟、孟津、新安、尉氏、伊川等县撤县建市,积极推动撤乡并镇和并村联组,促进人口集聚。在济源、巩义、舞钢3个城市化率高、工业实力较强的市县,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

二是强力推进对外开放。以扩大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为重点,努力搭建全省对外开放的平台。加快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改造提升,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招商,使开发区和园区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结合四大产业带建设,依托骨干企业、优质资产和重大项目,采取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吸引跨国公司和境外投资机构到区域内发展,努力使其成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集聚区。

三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建立廉洁高效、公正透明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反映中原城市群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

实行产值、税收分成和环保容量调剂补偿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和产业集聚。实施有利于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要素配置政策,新增水资源重点向城市群配置,加强全省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统一协调,切实保证中原城市群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构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率先建立覆盖政府、企业、个人的社会信用体系。

四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建议赋予全省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职责,负责召集9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协调中原城市群建设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组织抓好各项规划的衔接和实施,促进区域内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环保同治、产业互补、协调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5年12月第49期 决策信息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 城 市 背 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涉及功能定 位和发展目标、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产业发 展和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空间管治以 及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 1.空间组织。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一 是整个区域的城镇空间组织为“冉字型”结 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及湘江 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 和上瑞高速为两条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 和106国道两条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 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二 是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组织为“一主两副环绿 心”的结构: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 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结构,包括3个主中心 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 个小城镇组团,构成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 类空间协调、生态循环良好的网络型城市化 地域。 2.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四带,即湘江生 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 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西部生态产业带。同时,对区域影响大的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污染工业区提出了整治的内容和时限要求。 3.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 共建共享的要求,对综合交通、能源、供水、污水处理、 防洪排涝、环境资源保护建设制定了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三市总规框架的基础上, 突出了对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 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衔接。如从一 体化角度调整长沙总规中的水厂和污水处 理厂的数量和布局,规划长沙的污水厂从 17座减少为7座,并下移暮云水厂。 4.生态建设。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 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区的范 围,划定了生态底线。 内 容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城市群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在人均GDP突破1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突破40%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很重 要一点,就是城市群战略在城市竞争和经 济竞争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去年 长三角、环渤海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区 域规划战略试点之后,包括福泉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一体化、长株潭、大 沈阳经济区等一大批新兴的城市群区域规 划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成形发展,完成基 本构架。城市群战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 市化过程中的最高战略。有关专家也断言,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仅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而 言,一场区域规划的浪潮正在 “十一五”规划期起步的前夜阵阵涌起。特别是今年以 来,中部地区原来一些固有的区划、部门和 行业壁垒,正在被经济规律支撑下的城市 一体化各个突破。芜马铜沿江产业带、江西 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一体化、武汉“1+8” 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协 调、优势互补的规划,逐步被培育为各地区 域经济的增长极。 10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城市 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公布。11月16日,几易其稿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的异同,对其他正在编制区域规划的中 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群(带),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案例解读: 长株潭区域规划体现五大特色与创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卢庆沙对《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解读,该规划具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一是对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整合、提升和凝练,在尊重三市总体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衔接,对总体规划中考虑不够深入的环节有选择地重点研究;二是作为非法定规划,为完善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与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满足了省政府及三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需求;三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了实用性、 可操作性,注重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 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四是明确提出了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内容,管制对象明确,管制要求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五是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地区和划定了生态底线。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郑州中心地位 根据《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该规划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地位。“十一五”时期,省会郑州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媒体分析指出,在《纲要》中,与郑州有关的关键词特别多。第一个关键词是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其重点为推进六个对接:即城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第二个关键词是加快郑洛互 动发展。内容包括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 道;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促进郑新呼应发展。第四个关键词是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 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 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第五个关 键词是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除了明确郑 州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外,配合《纲 要》,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 心、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空间布局、生态、交 通等6个专项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16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这里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将来什么模样?6月12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中原城市群九大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通过整体规划,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组团优势,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稳做“龙头”。 一、中部4大城市群比较 从统计数字上看,2005年无论是城市群体规模,还是综合经济实力,中原城市群均居我国中部地区4大城市群之首。 生产总值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38倍、2.45倍、1.90倍。 地方财政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倍、2.38倍、1.89倍。 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0.55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3倍、2.15倍和1.69倍。 地方财政增长速度2005年中原城市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为32.2%,分别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54.4、44.3和43.8个百分点。 唯一一个排名第二的是发展速度,略低于皖江城市带。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说:“200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中原城市群9市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新概念 新闻发布会称,《纲要》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纲要提出的“集合城市”、“共生城市”、“经济城市”等城市群发展新概念,引人注目。 1.强化城市整体功能的“集合城市” 《纲要》系统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框架结构,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九市通过在空间、功能、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作为一个城市群体发挥作用的集合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结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在产业上,发展重点向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新焦济南太行、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发展带集聚,通过“产业簇群化”发展,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共生城市”理念兼顾新老城区 《纲要》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根据现阶段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共生城市”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市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兼顾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实现共同发展。 3.打破“区划城市”突出“经济城市” 《纲要》注重打破传统“区划城市”束缚,突出“经济城市”的发展定位。从城市功能定位入手,以产业定位为重点,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的定位,以指导各市突出城市特色,努

城市群突破:对贵州优化城市(镇)空间布局的思考

城市群突破:对贵州优化城市(镇)空间布局的思考 芶以勇①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贵州贵阳 550002) [内容摘要]城市群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者从城市群概念及其建构条件入手,阐述了贵州城市群发展的时代背景、基础条件和重要意义,以重点打造黔中城市群为突破口,分析和提出了贵州城镇化的空间战略布局的调整思路,即“一群、三轴、五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提出了以黔中城市群为重点、优化贵州城市(镇)空间布局调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城市群突破城市空间布局 21世纪是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城市群是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基本单位。从经济发展的潮流看,毫无疑问,城市群正成为这场竞争的主角。从国内来看,位于沿海地区的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国际交流的超大型城市群。在不久的将来,三个超大型城市群将成长为对亚太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空间。而中西部地区也有不少城市如武汉、长珠潭、海峡西岸城市正加快步伐向大城市群发展。对处于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位置、人均GDP全国挂末位次的贵州省来说,面对9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4000万人口的民生改善问题,在发展“慢”就要“挨打”面前,积极推动农民非农化、农民市民化,大力发展大中城市,构建黔中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是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适宜的选择、明智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那么,贵州省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黔中城市群发展呢?本文拟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就该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城市群突破:对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重要性认识 (一)城市群及其建构条件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 ①[作者简介]芶以勇(1965——)男,贵州遵义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政府经济及其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您的得分 93/100 答对题数 28/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2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单选题:3 分] A 加强对港口城市的建设 B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C 扭转京津冀之间不公平的经济关系 D 对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实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错误 5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方向是()的现代化建设。 [ 单选题:3 分] A 省会城市周边区域 B 沿海平原地区 C 滨海、山区和山麓地带 D 沿海地区和环京津区域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7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8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9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防城港项目投资计划书(规划设计)

防城港年产xx项目投资计划书 参考范文(下载可编辑)

报告说明— 防城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环北部湾城市群城市,是一 座滨海城市、边关城市、港口城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背 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海岸线580公里,陆地边界100.895公里,是北部湾畔唯一的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被誉为“西南门户、边陲明珠”,是中国氧都、中国金花茶之乡、中国白鹭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广西第二大侨乡。防城港始建于1968年3月,当时作为援 越抗美海上隐蔽运输航线的主要起运港来建设,被称为“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起点。防城港是中国的深水良港,是中国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中国 西部地区第一大港,西南地区走向世界的海上主门户,是链接中国——东盟、服务西部的物流大平台。1984年5月被列为中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1985年设立地级防城港区,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防 城港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防城港市拥有沿边金融 综合改革试验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 经济合作区、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5个国家级改革创 新平台,是国家战略聚集区和先行先试特区。2016年5月,防城港还被列 为我国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之一,防城港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香薰精油是从具有香味的植物中,萃取出的植物精华,也就是常说的 植物荷尔蒙。近代欧洲发展出的香薰疗法是利用香薰精油呵护身心的方法。萃取植物之精华的香薰精油不仅具有特殊的香味,而且具有神奇的药效。 通过沐浴、按摩等方式可以平衡及舒缓身体和精神。香薰精油具有完全的 挥发性,能完全溶于酒精和油。对皮肤有很好的渗透性,易于被皮肤吸收。对人体产生间接性的促进、提升,改善人体本身正向功能的加强。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6897.3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709.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78%;流动资金1187.9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7.22%。 达产年营业收入9624.00万元,总成本费用7333.63万元,税金及附 加114.16万元,利润总额2290.37万元,利税总额2720.44万元,税后净 利润1717.7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002.6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33.21%,投资利税率39.44%,投资回报率24.90%,全部投资回收期5.52年,提供就业职位164个。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最全)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建成的城市群三个将成世界级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中西部居多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由于我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还不太成熟,难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个方面。 1.中心城市功能偏弱 一个城市群的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增长极。也就是说,城市群的成长,主要靠中心城市的主导和带动。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与支柱,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城市群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实力有限,主导城市群发展的动力不足。尤其是中西部省区城市群,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中心城市难以成为带动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源。例如,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南宁,中原城市群中的郑州,关中城市群中的西安,等等,都存在着自身能力有限的问题。事实上,许多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不是靠自身的力量来拉动城市群的成长,而是反过来由城市群支撑和推动着自己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于行政的力量)。这就严重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发展。 2.城市群结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城市群功能结构正在发育过程中,还不完善。一个成熟的城市群,支柱城市(包括中心城市)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且这些支柱城市之间还要形成稳固和强大的功能结构(密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群在这方面非常欠缺。尤其是作为城市群主体的省区城市群,普遍缺少可与省会城市比肩的大城市,因而城市群大都是简单的单极结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结构。例如,武汉城市圈中的中心城市武汉,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960亿元,占城市群全部生产总值的56%,是典型的单极结构。又如,成渝城市群1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除了重庆、成都两大城市外,其余大多是中等城市,而重庆、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却分居两端,东西相距350公里以上,中间就缺少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大城市来完善这一地域结构。再如,北部湾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分别是南宁和合肥)偏居于一端,远离城市群主体,在地域结构上也不合理。 3.城市群产业同构严重 一个城市群要想立足于市场,群内各主要城市之间必须在产业上建立起结构性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这既是城市群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难点。我国城市群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城市在产业上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同构现象普遍而严重。例如,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间的产业同构率均在65%以上,尤其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的趋同率更高达70%。这一方面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常常导致相互间的竞争大于合作,摩擦多于融合,不仅削弱了城市自身的竞争能力,也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发展。 4.行政色彩浓厚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 1/ 22

目录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介绍 1 智慧城市项目背景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综合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城市综合管理的综合协调与沟通方面,仍然不尽完善。城市管 理工作尚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改善城市 管理体制加以解决,有些属于加强法治建设范畴。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 可以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手段参与城市管理,辅助解决上述问题中的部分内 容,使城市管理形成法制、行政、技术手段“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是今后城市综 合管理发展的必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正以其信息海量化、 网络互联化、动态实时化、覆盖全面化、现实虚拟化、表现丰富化等优势,成为现代 化城市管理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手段之一。 我国许多地方早在年就着手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到现在已是遍地开花。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智慧城市建设亟待加强,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服 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已成为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 智慧城市总体构想 建设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组织保障、建设管理保障、运行管理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人才队伍保障);打造集成、高效的数据中心平 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建成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各种应用系统,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显著提高城市管 理能力和应用效果。 智慧城市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性与全局性的系统设计,将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并全面带动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 设施和资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等技术,清晰梳理城市级基础设施和行 业应用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和竖井式建设,实现安全、可靠、开放、集约共享的智慧 城市系统。智慧城市围绕下述服务和支撑能力进行建设: 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具备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等能力。通过创 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环境,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信息亭都多 种方式获得信息和政务服务。 3/ 22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安市区、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0个省辖市。 甘肃城市群:包括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嘉峪关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定西市等城市。

2020安徽省《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答案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 您的得分 96/100 答对题数 29/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我国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单选题:3 分] A 深圳 B 广州 C 香港 D 澳门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2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5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7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8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A 核心城市 B 港口城市

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考试100分参考答案教学文稿

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考试100分参考答案

第1题、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 )合作。(单选题)(分值:2) A. A.澳珠 B. B.粤港 C. C.港澳 D. D.粤澳 第2题、在珠三角九市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孵化器,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单选题)(分值:2) A. A.传统企业 B. B.创新企业 C. C.科技企业 D. D.高新企业 第3题、到(),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单选题)(分值:2) A. A.2035年 B. B.2030年 C. C.2040年 D. D.2045年 第4题、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体系。(单选题)(分值:2) A. A.地方协作 B. B.地方合作 C. C.产业合作 D. D.产业协作 第5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大湾区廉政机制协同,打造优质高效廉洁政府,提升政府()和群众获得感。(单选 题)(分值:2) A. A.行政功能 B. B.行政效率 C. C.服务效率 D. D.服务功能

第6题、建立以企业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单选题)(分值:2) A. A.主体 B. B.依托 C. C.支撑 D. D.载体 第7题、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单选题)(分值:2) A. A.“机场经济” B. B.“海陆经济” C. C.“飞地经济” D. D.“交通经济” 第8题、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一体化水平。(单选题)(分值:2) A. A.服务 B. B.行政 C. C.市场 D. D.经济 第9题、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单选题)(分值:2) A. A.环保湾区 B. B.绿色湾区 C. C.生态湾区 D. D.美丽湾区 第10题、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单选题)(分值:2) A. A.健康产业 B. B.生命产业 C. C.养生产业 D. D.医疗产业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组合和功能 地域范围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中原城市群范围 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体系 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外围带。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生态内容解读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生态内容解读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生态内容解读2017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除了“开放”外,“绿色”成了整个规划篇章的另一重要关键词,贯穿区域内城市规划、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同城一体化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优良的生 态环境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保住一泓清水作 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坚持陆海联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共同打造蓝色生态湾区。 思考:如何建设北部湾生态城市群 由于环境与生态问题集中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化建设模式逐渐受到全球关注。空气和水的质量下降、绿地减少、自然资 源枯竭、能源紧张和废弃物排放,以及对稀缺、拥挤的城市空间的 激烈竞争等种种迹象表明,环境退化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瓶颈。 围绕提高承载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首先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下工夫。一方面,全力提高区域投资强度,特别是以生态为核心 的区域。另一方面,要依托生态海湾,统一规划,群外建设生态屏障,群内打造生态廊道,强力保护海岸线和海洋生态系统等生态敏 感地区,层层递进、重点管控,确保近岸海域水质整体上达到Ⅱ类 标准以上,构筑陆海一体生态安全格局,建好蓝色生态湾区。同时,启动城市艺术美化工程,打造具有鲜明风格的城市景观天际线,形 成现代、大气、高雅、简约的城市审美效果。 北部湾作为后发展地区,面临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走城市群发展生态化道路是化解发展难题、实现新跨越的正 确选择。北部湾生态城市群建设既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城市发展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与特色,实施建设生态北 部湾战略,又要通过区域协调与发展,使北部湾区域形成一个空间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也积极着手推进相关深化落实工作。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交通、发改和规划部门联合筹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正在争取国家交通部支持;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绘制工作,并拟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空间管控规划研究,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与空间统筹发展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缺乏全面、深入,并与主要城市规划充分对接的规划研究。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武汉、长沙、南昌三兄弟城市规划部门提前谋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规划研究为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做好区域发展研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 (一)经济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GDP总量、人均GDP 和地均GDP方面,与国内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区域的经济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基础扎实,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工业化快速发展为主。三大核心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

表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阶段判读 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多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若干城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表1-2 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 (二)城镇体系发展阶段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附件 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年3月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第一节发展基础 (2) 第二节机遇挑战 (3) 第三节重要意义 (4) 第二章发展思路 (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4) 第二节战略定位 (6) 第三节发展目标 (7) 第三章总体布局 (7) 第一节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 (8) 第二节完善城市群发展体系 (9) 第三节推动人口布局优化 (12) 第四章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 (13) 第一节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13) 第二节营造“双创”良好环境 (14) 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15) 第四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5) 第五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6) 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7) 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 (19)

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20) 第四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1) 第六章产业协调发展 (22) 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2) 第二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25) 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 (27) 第七章生态文明共建 (28) 第一节构建区域生态屏障 (29) 第二节推进环境综合治理 (30) 第三节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32) 第四节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33) 第八章开放发展合作共赢 (34) 第一节扩大对外开放 (34) 第二节加强国内合作 (35) 第九章基本公共服务共享 (36) 第一节加强教育交流合作 (36) 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7) 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7) 第四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9) 第十章组织实施 (39)

前言 哈长城市群是东北地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区域,处于全国“两横三纵” 城市化战略格局京哈京广通道纵轴北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加快培育哈长城市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集聚,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是培育发展哈长城市群的指导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核心区以上述市(州)中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的区域为主,统筹区域其他地区发展,核心区面积约5.11万平方公里,2015年末常住人口约2000万人。 规划期为2016—2020年,展望到2030年。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再次指出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根据图表资料,完成1~2题。 主要城市群发展概况比较

1.成渝城市群与东部沿海三个城市群相比具有的优势有( ) ①拥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②城镇化率较低,可以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起到示范作用 ③地处西部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 ④产业基础雄厚,是泛亚欧的重要节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成渝城市群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 ①核心城市之间缺乏深度合作②对外通达性较差,缺乏高端发展平台③地区GDP增速太慢,还需提速④区域中心城市太少,需要多升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1.B 2.A

解析第1题,成渝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有2个,不比其他三个地区多,①错误;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城镇化率最低,未来可以采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②正确;重庆是西部地区最大城市,成渝城市群地处西部腹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③正确;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GDP、人均GDP比其他三个城市群低,说明其产业基础最差,④错误。故选B。第2题,川渝两地之间的竞争激烈。两地背向发展使成渝经济区缺乏整体性规划,①正确;交通不便是限制成渝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发展水平低,缺乏高端发展平台,②正确;成渝城市群的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GDP增速较快,③错误;区域中心城市要根据当地实际来设定数目多少,不宜盲目提升中心城市的数目和等级,④错误。故选A。 珠江三角洲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珠江口水域既为该区带来便利,也阻断了两岸的交通。虎门大桥是第一座横跨珠江口的大桥。双向六车道虎门大桥建成通车后,网友调侃“古有虎门销烟,今有虎门堵车”。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下图为虎门大桥及港珠澳大桥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虎门大桥堵车的主要原因是( )

大西南经济圈

大西南经济圈 前言 《西部大开发“十五”总体规划》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要选择现有经济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区的形成,带动周围地区和农村发展。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进行了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方案前期研究。 一、由来、区域位置。 一九八四年四月,川、滇、黔、桂、渝联合召开“西南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第一次会议,确立了西南四省区五方共同“开发西南、建设现代化基地”的目标; 一九八七、一九九零年西藏、成都先后加入协调会; 二零零五年,会议正式更名为“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五日,中国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在渝召开,六方政府就共同加快交通能源建设、旅游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并签署了关于共同构建统一开放市场的合作协议。六方联手打造“大西南经济圈”的构想愈显清晰。 如图一大西南经济圈主要包括川、滇、黔、桂、渝、贵六省。 二、建设重点经济带与重点开发战略 重点发展二个一级经济带和四个二级经济带(图二) 重点经济带一方面是空间开发重点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具体经济活动聚集地以及不同中心城市之间空间联系的载体和通道。基于对西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主要运输通道现状和规划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西南开发的2个一级经济带和4个二级经济带。 一级经济带包括: 1、成渝经济带。东起重庆的万州,沿长江到重庆市区后分为两支,一支沿长江到宜宾,另一支沿成渝线和宝成线向北至成都和绵阳。轴线的主要城市包括重庆的市区、万州区和培陵区,四川的成都、绵阳、德阳、资阳、内江、泸州和宜宾等。 2、南贵昆经济区。西起昆明,沿贵昆线和黔桂线经贵阳至柳州和南宁,再到广西沿海地区。轴线上主要城市包括昆明、贵阳、柳州、南宁、曲靖、六盘水、安顺、钦州、北海、防城港等。 二级经济带包括: 1、川黔沿线经济带。北起重庆,经遵义至贵阳。 2、广西西江经济带。西起柳州,东至梧州。 3、昆明--瑞丽经济带。 4、西藏“一江两河”经济带。西藏作为我国的一个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结构都比较特殊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很大 战略一:以中心城市作为西南经济开发的主要支撑点 中心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聚集地和支撑点。城市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辐射带动能力、综合竞争力以及区位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决定了西南中的战略地位和分工各不相同。通过对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发展3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10个二级指标和36个具体指标,对西南城市的综合水平进行了科学评价。根据结果,下列四级共个中心城市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具体方案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