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愿法师开示:身念处的修法

大愿法师开示:身念处的修法

大愿法师开示:身念处的修法(全篇)

刚才我用一点点时间看了大家这个打坐的情况,首先应该是非常赞叹大家。我们大部分的居士来参加这次第一届的檀讲师班,时间比较长,有二十一天,那么大家能够万缘放下,这个是非常难得的,求法精进啊!并且有一些年龄还比较有一点大,身体也不是特别好,都能够坚持,这个是非常难得的。

我刚才观察了一下大家打坐,少数的应该是比较相应的,但是大部分就不是太知道了。那么我们今天晚上讲的主题其实是很简单的,大家好多都听过那些高的法或深的法,比如说大威德金刚灌顶呀、观修呀,最起码也学过一个什么好像归依境呀、上师资粮田啊!然后打坐的时候观想呀,或者是心里面念佛呀。但是我们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所以今天晚上我们讲最基本的,是什么呢?就是四念处,我们都知道了,这个是小乘的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我们今天晚上先讲观身不净,这是最基础的了。不要轻视小乘法,虽然说我们修的是大乘,行菩萨道,所有的佛法可以概括为:解脱道和菩萨道,那么小乘它是偏重于自利,偏重于解脱道,大乘就提倡自利利他,解脱道和菩萨道都同样注重,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菩萨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脱道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对解脱道没有相应的基础,不管我们理论说得多么的玄妙,或者非常的深广,对我们了生死都是帮助不大的。所以,首先希望我们将以

前的那些知见都要先放下来,不管你以前学过什么样的静坐方法,我希望我们还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

我们要注重小乘的四部阿含经:《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和《杂阿含》,四部阿含之中尤其是《中阿含》,《中阿含》的第九十八经叫做念处经,那么念处经之中其实都是很短的经文,每一篇都是很短的经文,而且非常的朴实。实际上我们要知道,原始佛教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佛弟子都能够成圣道,都能够证果,证阿果汉道,其实这个方法就在阿含经里面,所以不要轻视。我们听大乘佛法,听了很多《法严经》、《法华经》、《首楞严经》、《金刚般若经》,很多法可能大家都有闻思过,而且每一个法门都在说这个法门这个宗派是最高的最好的最快的,但实际上我们修起来有没有真正相应呢?恐怕是没有。其实最实在的应该是,你学任何方法,今天学今天真实去用,今天就有觉受,今天就有变化,这个才是最朴实的,而且是对我们真实有作用的。如果你修学某一法门用很长时间仍然不太相应的时候,可能要反省一下基础够不够。

在《中阿含》的第九十八经念处经之中说到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我们知道什么是心念处,如果依此而修可以明心,知道什么是法念处,依此而修可以见性,当然明心见性就能够成就阿罗汉道。我们不要认为阿罗汉真的很低呀!阿罗汉他只是因为菩提心不够,所以他所修的福德不够,但是他的智慧力与我们大乘菩萨的七地菩萨的智慧力是一样的,他同样的已经断尽见惑、思惑,已经超出三界,已经不受六道轮回之苦。所以我们要从此地来下手,并且佛陀在念处经上面有说过,如果按这个方法来实修的话,

如果比较相应的话,七天七夜就可以见法,七年之内在家的信众可以成就三果阿罗汉果,出家的法师能够成就圣道,能够证得阿罗汉道。我们可能有很多的同修,修习了很多的法门,好象有一些每天都在坚持修大威德的金刚念诵仪轨呀,或者修这样那样的本尊法呀,但实际上是不是真的相应呢?如果依我来看,是百分之九十九都不相应!

所以呢,我们从这一期的檀讲师班开始,我们会讲一些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并且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他带领的那些常随众,修到阿果汉的弟子,都是修这些法。大家听起来好象会觉得这个法真的好简单啊,太简单了!但实际上要真做到就不简单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修呢?身念处应该是怎么修呢?念处经上说:“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眠则知眠。”

我们首先说“行则知行”。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应该怎么走呢?这个哪用教呀,但实际上确实要教。“行则知行”,但是我们真的是“行则知行”吗?也就是说我们走路的时候知道我们正在走路,我们知道吗?不知道!为什么?这就说,我们如果没有从最基础的开始训练的话我们是无明行。如来是什么?如来是明行足,明足,行足,明行足。知道如来这个尊号的含义吗?修行的地方就是行则知行,怎么走路,知道怎么走路,但是我们是不知道的。如来何以做到阿果汉,他们是知道走路的时候是行则知行,他们的身与心是合一的,而我们的身与心是分离的。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平时走路的时候有关注我们的每一个动作吗?有活在当下吗?没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忙碌,所以走路

都是匆匆忙忙的,都非常紧张,其实这个告诉我们了行则知行是什么,我们要转无明行为明行的话,那么首先是我们走路时候,每一个动作都要能够心安住在上面。

所以开始训练的时候应该是慢慢做,尽可能地放慢速度,然后我们慢慢地去体会它,如果从外表来看是看不到的,说个很简单的比方,好象学太极拳一样,二十四式的太极或者是三十六式的太极,你多看几遍,然后外表上你可以学会,一模一样,一招一式都学得很象,但是那个只是形象,不是神象,表面上象,但内在呢?那个神韵如果没有分解的话呢,是不知道的。所以,其实我们走路的时候要把每一个动作都慢慢地分解开来,大家慢慢去体会好了。我们迈步之前,提起来迈步之前,其实内心里面可以有一个指令:就是:提、移、落、触。我们的脚,比方说我们的右脚好了,右脚先提起来,那么心里面有个指令的时候呢,我的右脚先提起来,我心里也知道我的脚提起来了,然后向前迈出,那是移,然后呢,再向下降下去是落,然后再触地,触!然后触地的以后的话呢,渐渐地把整个脚掌都放在地上,然后整个人的身体的重心会移到右边来,再把左脚再提起来,也是按同样的指令,这样子的形式。所以要从此地开始训练,但是我们平时不是了,我们平时走的时候呢,我们太快了,当然我们有个指令,肯定我们要走路,肯定知道,我们心里有个指令,我们有个念头嘛。但是实际上呢,非常非常的快,非常以后呢,甚至于我们都习惯了,我们都不记得了。我们不会管它的了,我会一边走路一边打妄想,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脚在走路,我们的身体在动,然后呢,我们的身体活在当下,但不知道我的心在哪里,我们的心有时候在想,在回忆过

去,哎呀,我有哪一件事情做对了或做错了,那你的心在过去呀!或者一边在走路一边在想我们明天那事情要怎么办呀?那我们的心在过去或者在未来,那身与心是分离的,知道吗?身与心分离的时候,这个叫做行尸走肉。佛菩萨和诸大阿罗汉,他们走路看起来好像跟我们一样哟,但是实际上,你知道吗?他们的身和心一定会合一的,一定会活在当下的。所以,这个应该是最皮毛的了。

所以我们要从“行则知行”,从此地开始,如果我们已经通过了初级檀讲师的考核,我们接下来应该会由浅到深举办禅修营,那么最浅的一个禅修营就是内观禅修营,是十天,包括往返是十二天,那么在这十天之中,男女众是要分开的,然后,吃饭也是在禅堂的旁边,不会允许出来了,就是闭关一样的方式,而且要止语,而且手机什么的通通都要关闭的,切断跟外界的联系了,其实都是从此地开始训练,都是修学四念处。那么实际上如果你经过十天的禅修营训练,你整个人应该身体气质都会发生变化,整个人都会容光焕发。事实上我们确实学了很多,但是为什么烦恼依旧?为什么妄想心还是照样的生灭?为什么智慧不能开发?为什么甚至连身体都不会好转?其实原因都在于我们的基础是非常非常的差,虽然我们有的人用了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修学佛法,我们也很用功,每天都有做功课或者打坐,但是我们没有基础,我们也没有设计的蓝图,我们都只是一味地去建,然后我们所有修行的建造都是违章建筑,不知道哪一天会跨掉。所以的话呢,如果没有把基础奠定好的,我希望我们从最基础的开始,把四念处修好,这个是说身念处的第一步:“行则知行”。那么我们走路的时候,专注在走路上,体会我们每一步迈

出去的时候全身心的感受、全身的感受、重心的转移和身体里面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我们平时听法听多了,觉得这个身体是个臭皮囊,不要理它,不要执着它,是不要执着它,但是你也不可以摧残它,如果你摧残的时候啊,你一定修不上去的,为什么?因为凡夫众生的身心啊!其实,如果你的身体在没有转化的时候,你的心,你的妄想心想要降伏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要把我们粗重的身体转变为微细的身体,那么这个微细的身体应该是从行、住、坐、卧开始训练,那么这是“行则知行”。

“住则知住”。我们站在那里的时候,我们放松自己,体会自己,心里面知道,心里面觉察我正站在这个地方,然后对周围的一切环境都了然于心,但是,不会去分别它,不会去跟着起贪嗔。

然后是“坐则知坐”。打坐的时候,要知道我们正在打坐。但是有人会说:“我正在打坐,当然知道我正在打坐呀,嘿”,实际上我看还是没有学会,一个是坐的姿势,这个一定要直,但是这个直不要用力,注意一定不要用力,我看应该有超过一半的人打坐是很用力的,为什么我们坐下来以后,可能觉得好象没有轻松或者还会头痛,或者坐不久,坐不了多久我的心就不安了,很烦躁,我的脚就很痛了。为什么?原因是因为我们太用力了。其实打坐的方法是很简单的,听起来都很简单的,但是实际上真做到还确实不容易。打坐的时候应该要怎么样?可以单盘也可以双盘,我们北传佛教的国家很注重于双盘,但是南传他们修学小乘,如泰国、缅甸、斯里兰卡他们是很注重于单盘的。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跟气脉有关系,跟我们修这个四念处有关系,那么后继如果有机会再作静坐指导的时候,再来渐渐地深入来讲解。

大家现在应该是要先争取取得这个初级檀讲师证,之后会有资格参加我们一期一期的禅修营。

打坐时候身体应该要直,但不是挺起来,如象昂首挺胸一样,这个是错误的,这个直它不是一条直线那么直,而是人体它有一个自然的S一样,自然的一个生理的这么一个构造,所以你只要保持一个自然的状态就好了,不要刻意。然后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推开尾闾,那我们上坐后把腿盘起应该可以这样往前移一下,起什么作用?推开尾闾,那我们的尾闾平时是不开的,那么你这样往前移一下的时候,然后再坐直的时候这个尾闾就推开了。那么这个虽然是很简单的方法,但是如果你做的时候,你的整个气脉就可以张开来。然后你不要用力,身体尽可能的放松、放松、放松!不要紧张不要用力,然后,我们只要成为一个客观的,我们的心不要控制这个身体,这个是最关键的。我们的心不要控制这个身体,不要主宰这个身体,我们的心只要做一个什么?做一个客观的觉察者、觉照者,这样子就对了。觉照、观察我们的身体的每一个微细的变化。如果你的心渐渐静下来的时候,你的身体也会渐渐地起变化,然后每一个的变化你的心都会体会到,然后不去干预这个身体的变化,你只是看着它,只是内观,只是觉照它,这样就对了。

呼吸也是如此。

有些人说:“哎呀!打坐要调呼吸,要深匀细长,或者要做九结佛风,或者要做金刚诵,要做中入气,要做这样那样,那些方法当然都很好,金刚诵的方法当然都很好,但实际上我告诉你,如果你前面的小乘的基础没有够的

时候,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没有用的,很明显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修了很多法,然后我们的身心气质,当然有改变,但是变化很大吗?没有,所以一定要从基础开始,呼吸也是如此,自然呼吸就好,不要控制它,你呼吸尽可能让它自然。你不要说我的呼吸要深匀细长,我故意做深呼吸,然后怎样?我的心在主宰我的呼吸,那是错掉了。你只要放轻松,然后让它自然呼吸就好了,如果你自然呼吸的时候,你可以做得很长久,然后你的身体不会疲惫,不会昏沉,不会掉举。知道为什么会昏沉吗?知道为什么会掉举吗?昏沉和掉举都是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我的心造作久了,我的心一直在主宰我的身体,在主宰我的呼吸,那我的心造作久了之后,那就疲劳了,那疲劳了我就昏沉了,我的心疲劳了,不是我的身疲劳了。什么是掉举呢?那我的心一直在妄念纷飞,那越做就越烦躁,为什么有些人打坐坐久了,一下坐的时候他没有觉得清凉,他觉得头痛,觉得头昏,其实原因是因为什么?我们的心太用力了,太刻意了,不需要这样子啊!我们的心只要做一个客观的觉照者就对了,让它自然呼吸,然后这个呼吸呢,它自然地会慢下来。

《中阿含》九十八经念处经上说呢,“入息长则知入吸长,入息短则知入息短。出息长则知出息长,出息短则知出息短。”很朴实的经文,每一篇经都是佛告比丘,然后怎么样怎么样,佛陀是在对僧团说法,那些常随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些大阿罗汉就是那么成就的了,就是听佛陀那些很朴实的教法他们都成阿果汉了。我们听了很多深妙的大法,然后我们还是凡夫,为什么?其实原因就是我们太好高骛远了,我们连身念处都没有修好啊!

什么是“出息长,出息短”呢?“入息长,入息短”呢?其实这个长和短不是说呼吸的长和短,而是说什么?而是说这个里面有四个步骤,我们今天先说两步好了,大家慢慢体会,你先把两步做好了,那么你的心就容易宁静下来,你的妄想也容易息灭,容易停止。

那么第一步是入息长出息长,第二步是入息短出息短,其实说什么呢?

就是说一开始我们观察我们的呼吸,然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很粗,吸气也比较粗,呼气也比较粗,但是渐渐地它会细起来,那么我们先说粗的好了。如果粗的呼吸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我们要觉照这个呼吸,怎么觉照呢?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哪里?其实是两个地方,一开始是放在哪里呢?放在人中,但是一定要注意哦,不要太用力。我们经常会知道,看到一些静坐入门的书,告诉我们说要视鼻端白,药师法门也说要视鼻端白。有些人他不知道,他说:喔!视鼻端白是看到鼻子尖,眼睛就盯着看到鼻子尖,然后下坐以后就觉得这个眼睛好酸痛好难受,或者头好痛呀!其实你知道吗?这个视鼻端白不是叫你死死盯着那鼻子尖啊!有些人说:哦!我眼睛垂帘,然后我死死看自己的鼻子尖好了,其实是错掉。我们的佛经翻译的时候,其实它随着这个翻译的过来,它会有一个传承的,你不可以单单看这个经书,你不可以自己去想的,自己去想,其实这都是妄想啊!你按着传承来就对了。这个视鼻端白不是叫你眼睛盯着鼻子尖,而是怎么样?而是类似啊!类似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哪里?注意力放在鼻子尖,或者放在两个鼻子的两冀,为什么?因为不管你吸气呼气都会要通过鼻子啊!所以你的注意力放在那里的时候,你会很容易观照、很容易觉照你的呼吸,如此而已。所以

呢,我们可以看鼻子,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鼻子尖或鼻子的两鼻冀或者是人中,但是,如果以我个人的体会,那就是可以大家放在人中是比较好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哦,你放在人中的时候,你一定要特别的放松!放松!不要老是用你的心去主宰你的呼吸。我们好奇怪的啦,前面我们提醒我们自己,哎呀,我不要主宰我的呼吸了,你只要做一个客观的觉照者好了。但是,不由自主的呢,我的心就会主宰我的呼吸,要控制我的呼吸,要成为我的呼吸的主宰者!控制者!这样子其实是错误的了。

这个是第一步。

然后你的呼吸会渐渐的变细,慢慢地细下来,细下来。那么细下来,然后这个中间可能会出现昏沉。昏沉其实有两种因素,一个是你坐的姿势不对,再一个呢,就是你忘失正念啊!你没有能够把你的那个心与呼吸相应,没有心息相依了,所以就会出现昏沉,这时候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做几次深呼吸就好了。如果是姿势不对,要把姿势先训练好,然后做几次深呼吸就好,其实就是恢复到前面的长呼吸了,然后又再渐渐地就会进入到细呼吸了。然后你的呼吸很细以后呢,心里面其实可以默念几个字,就是“生、灭、变、易”。那我吸气进来的时候心里面就默念“生”,生活的生啊!然后呢,呼气的时候呢,就是“灭”;第二次吸气的时候就是“变”;第二次呼气的时候就是“易”。一直是“生、灭、变、易”、“生、灭、变、易”。但是,要注意,这个呼吸,你心里面就是默念的“生、灭、变、易”,跟前面我们走路的时候的那个指令是不相同的。怎么不相同?我们走路的时候是指令在先,行动在后,慢慢来。那这个呼吸,我们前面讲过,不可以控制我们的呼吸,是呼吸比行为在先,我们心里面默

念在后这样就对了,不然的话就会变成我们的心在主宰我们的呼吸。我们这样子跟着呼吸默念,尽可能的放松自己,然后去体会。这个称为安那般若法门,如来在《阿含经》里面赞叹安那般若法门为二甘露门,就是吸气、呼气,这个呼吸的法门是二甘露门,两种甘露门能够让我们迅速成就。我们的身体里面,我们的精神和我们这个躯壳维系的是什么?就是风大,就是呼吸呀!它最容易转化,风大转变过来了是水大,然后再转火大,再转地大,这样子就容易把身体转过来。

这是说呼吸的方法。

还有呢,我们先做这两步好了,平时我们打坐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我希望这段时间的打坐都是用这个方法就好了。不要说,哎哟,我拼命去观想什么,我拼命去观想皈依境,观想上师资粮田,哦,我观想我是本尊,我是大威德金刚,或者我是文殊菩萨。那实际你是观不起来的,你这个观都是第六意识在打妄想而已,因为真正的观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真正的作本尊观是要用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顿然显现这个就对了。如果你用第六意识去想的时候,或者你说我观想的很清晰啊!但是我要告诉你,你再清晰都是不能超出生死轮回的。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基础啊!

我们有些同修,以前修了很多高的法,也接受很多灌顶啊,或者什么什么啊!但是实际上是修不起来的。不信你也可用十年功夫去试试看,那你用十年功夫去做观修,你观修金刚乘的什么什么本尊啊!然后,另一个人呢,他从四念处开始修,十年以后他已经证得三果了,你还是凡夫,肯定如此。

为什么?因为不可以跳过去,如果你基础没有的话,后面的是修不上去的,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从此地下手。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这个腿啊,我们开始打坐,散盘也可以,单盘也可以,但是有些人会很痛,痛没关系呀。有些人,哎,很痛,很痛那我就拼命的熬着!熬着!结果就越来越痛了,其实我告诉你这个是错掉了!不可以这样子的。我们前面讲过什么呀?其实你脚痛的时候就怎么样?一开始就觉照,痛,我就觉照这个痛好了,我感受每一个,每一个细节部位的痛,但是你不要去分别它,如果你觉得非常痛的时候可以换脚,这没有关系,一定不要对立,一定不要抗衡。所谓解脱就是什么?绝待圆融,没有相对了。我们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因为有二元对立法呀,我们执着这个身体是“我”,执着于外在的是我所有,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就是我以后,就会一定有我和我所的对立,这个时候,对立法产生的时候,生死轮回就有了。有了我,就会有他有你,实际分别心就起来了,分别心起来的时候取舍的心就有了,取舍的心有了的时候,就会起贪嗔,贪嗔起来就会造恶业,造恶业就会流转生死了,如此而已啊!

所以不要对抗,不要对立,一定要绝待圆融,一定要融合才对。所以他们描述那个禅定和开悟的境界就说是乐明无念啊!说是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啊!其实都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也说是天人合一,融为一体。因为我们这个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所组成的,与外界的地、水、火、风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是我们执着这个少分的,极少数的地、水、火、风,认为就是我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是在生死轮回中了。

(眠则知眠)然后呢,睡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保持这个觉照。有些人说,哎哟,我好疲劳啊,我坐得好辛苦啊,然后,一打完坐,就“嘣”!然后就呼呼睡觉了,或者睡不着就翻来覆去,其实是因为你没有觉照的缘故。知道吗?没有觉照就会这样子,其实是不要忘失正念,不要忘失觉照,我们一直强调要保持正念与正知。从哪里开始,从对这个身体的觉照开始,睡觉的时候你就好好地体会,慢慢的做下去,体会我坐在床边的感觉感受,然后卧下去的时候我要体会我这个姿势,这样子的感觉,然后我也可以保持觉照,照样是觉照这个呼吸,但是一定要知道,你这个觉照的清晰度要降低一点,如果你不降低你会睡不着,因为你太觉照了就会越躺越精神,为什么?因为你觉照太强了。保持觉照,很轻微的,然后渐渐你就会睡得很安祥很舒服。然后醒过来的时候,你也不要马上爬起来,“哎哟,赶不及了,马上洗脸”,不要这样子!当你醒过来的时候也没有关系,慢慢的,一醒过来,马上觉察一下,我的身体是什么姿势呢?我的呼吸呢?都觉察一下,然后再起来,这样子就对了。

修行者,解脱者,一定是很安祥的。不要那么慌慌张张,事业做不完也没关系,能做多少是多少,做得一笔是一笔,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了!如果那么紧张怎么会修行成就呀?任何时候都一定要放轻松,然后保持觉照,只有放轻松才能保持觉照,不放轻松你觉照不了的。我们的心太紧张了,所以就变成我们的心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起贪、嗔、痴,因为我们前面一直很紧张很紧张,然后我们的身体就没办法了,因为身和心分离成两个了,我们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僵硬,修行者应该是身心柔软的才对啊!这

个才是我们基本的禅定功夫啊!为什么我们越打坐我们的身体越僵硬呀?其实原因是你的方法错了。我不管你怎么观修呀,不管你观修多么高的法,如果你的身体越来越僵硬那肯定走错了!肯定走偏了!

所以我们的身体啊,不要执着它,但是不可以摧残它,我们的身体象做牛做马一样,一直运载我们,然后呢,我们还老是去摧残它,那是很糟糕的,一定要好好觉照我们的身体,这就是我们说的最皮毛的身念处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